记叙文写作指导之学习材料的取舍及选择.docx
- 格式:docx
- 大小:10.70 KB
- 文档页数:5
记叙文如何选择材料记叙文如何选择材料(一)什么是作文的材料凡可用于文章写作的客观事物和事理,统称为材料。
材料是文章的“血肉”。
选材就是在占有材料的基础上根据主题的需要选择、运用并组织材料。
没有材料,就等于最先进的计算机没有任何可供处理的数据,即使观点再新颖、正确,也会因空洞无物而无法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二)材料在作文中的重要性如果说中心思想是一篇文章的灵魂,那么材料就是这篇文章的血肉躯体。
中心思想是由具体材料来表现的,中心思想蕴含渗透在材料之中。
因此,我们要表现一个特定的中心思想,就需要进行认真的选择,必须紧紧围绕中心选择材料。
基础等级中的“内容充实”就是对文章材料的质量的要求,即选材的要求。
(三)作文材料的来源材料最好能是亲身经历的,那样富有真情实感。
但一个十几岁的中学生不可能有那么多的“人生体验”,所以,关键在于“积累”,积累的主要途径有:1.课本上的事例和事理。
要经常温故知新,归纳整理。
不要抱着金碗讨饭。
2.留意观察身边的人和事,注意思考和提炼。
这些事例由于是“亲历”的,往往能写出动人的文章来。
3.听广播、看电视、读报刊杂志,做有心人,善于收集。
4.同学之间的交谈和作文,有不少是值得借鉴的材料。
5.老师平常讲课、谈话所引事例。
6.试卷中的材料往往会成为写作的触发点。
如2001年高考满分作文《赤兔之死》的作者,就由作文题目中的寓言材料,一下子联想到与“诚信”相关的吕布和关羽形象,巧妙地构思了“赤兔之死”,写出了人人称道的佳作。
(四)选择材料的方法《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写作要感情真挚,力求表达自己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写记叙文,做到内容具体”。
选择材料,贵在一个“严”字,即如鲁迅所说“选材要严,开掘要深”。
茅盾提出选材要“像关卡的税吏似的百般挑剔”,这“百般挑剔”体现了选材的基本原则。
1.围绕和突出主题中心是选材、剪裁的依据,要力求选取最能表现中心的材料,果断舍弃与中心无关的材料,才能有力地突出中心。
记叙文写作之材料选用记叙文写作之材料选用觅得“精米”好“下锅”——记叙文写作之材料选用作者/唐惠忠写好记叙文的关键是选材,选到—个好材料,文章就成功了一半。
现在,中学生的生活的确不够丰富,储存的写作材料一般也不够丰厚。
中考作文的命题是考虑到这一因素的,因此,命题往往提供一些内涵丰富的材料,或者命题一些相对宽泛的题目,让考生都有话可说。
所以,首先要消除紧张心理,相信“车到山前必有路”。
同时,也要在积累素材上多下点功夫,并学会将日常生活素材转化为考场作文的题材。
一、学会观察,勤于思考学习写作,最根本的是要亲身实践,亲自观察,从生活中获取写作的材料,要知道,现实生活是最丰富多彩的,也是最有写头的。
契诃夫曾谆谆告诫初学者:“务必要把自己锻炼成一个目光敏锐的观察家!……你明白,要把自己锻炼到让观察成为习惯……仿佛变为第二天性了。
”假如我们能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养成良好的观察习惯——自觉地、经常性地全面、细致又有重点地“留心各样的事情”(鲁迅语),在记忆或笔录的仓库里储备大量的人物,故事、世态、风情、景物、语言,那么,一旦临场为文,就不会穷于应付,捉襟见肘,而能得心应手了。
做生活的有心人,还要勤于思考。
平静的海面下往往涌动着湍急的暗流,再宁静的校园、家庭也会有故事发生。
不说别的,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互相掣肘,传统的师道尊严与教学民主化的冲突,平庸的学习成绩与美好梦想间的距离,父辈与子女的沟通障碍,上辈与下辈的情感交流,传统、时尚的格格不入,还有父辈的情感危机对子女的身心影响……凡此种种,都应引起我们的关注与思考。
或许,一场小小的争论都将引发我们的灵感,进而演绎出精彩的作品,关键在于你能否用一双慧眼去发现,以一颗敏感的心去感悟。
二、将生活素材转化为作文题材大家每天都会遇到许许多多的事情,除了对生活敏感以外,要写好考场作文,就是要善于把日常生活素材转化成限题作文的题材。
举一个例子说,写命题作文“好奇心”(“好奇”指对自己不了解的事物觉得新奇而感兴趣,“好奇心”即因此而产生的一种心态),日常生活中,你、我、他“好奇”的事太多了,怎样经过变通,把它转化成符合这个命题的题材呢?请看有位考生的《好奇心(为什么)》。
记叙文写作指导之材料的取舍和选择课件www.5y 第三讲材料的取舍和选择材料是的血肉,选取新鲜、典型的材料是写好一篇作文的关键。
主题确定后,就根据主题的需要来决定材料的取舍和选择。
对于我们这些三点一线的学生来说,常常为材料而苦恼。
其实不然,罗丹:“生活中去少的不是美,而是发现。
”对于我们来说,生活是万花筒,是百科全书。
生活中的许多闪光点,都具有典型性,都是典型的事例。
生活有三大块组成家庭生活、学校生活、社会生活。
这三方面的生活都为我们提供了取之不尽的写作源泉。
然而作文不是材料的堆积,因此我们要注意材料的取舍和选择。
选用材料的标准:一.材料要以真实为基础《一点启示》中我们看到胡编乱造的是不感人的。
作文写的感情真挚动人,材料就要感人。
作文的材料不是原始的再现,而是指经过提炼,比现实生活更加鲜明,更加强烈,更加集中。
比如事情的完整性、材料的理想性人物典型性等方面,要适当的进行加工。
我们可将几个人的事情加在一个人身上,几个人的品质加在一个人身上。
来深化人物和主题。
二.选材要围绕中心主题是的灵魂,是选材的依据。
材料是为中心服务,是中心的依托,因此所选的材料能充分的为中心服务。
在这里我们要特别注意的是有些作文题目本身已揭示中心思想。
例如《记一个尊纪的人》《一件助人为乐的事》《一个美丽的地方》《个刻苦学习的同学》等看例文1 三.选材要典型指的是所选的材料是有代表性的。
因为有代表性的材料能以一当十、以个别反映一般,从而深刻而全面的反映事物本质。
例文2《这事发生在我班》选取了李玲同学为灾区捐献300元。
一人就捐出了占全班三分之二多,可谓突出、意义重大的事例。
当然我可写平时吝啬的人捐出很多钱,这也是典型。
学习上,平时不坑一声的人,突然在这堂课上发言了这也是典型……四.选材要新颖而生动李渔说:“新也者,天下事物之美称也。
”新奇总是和美好相联系的。
“嚼人家嚼过的没有味道。
”写力求新颖。
所谓新颖,就是指所选用的材料是新鲜的甚至是具有独创性。
《材料的取舍和详略(三升四)》第一篇:材料的取舍和详略(三升四)给作文打造完美身形——材料的取舍和详略教学目标:学会选择和处理材料。
教学重点:如何选择和处理材料。
教学难点:如何处理材料。
教学准备。
供展示的范例(小黑板或课件,注意适当留空,以便修改)。
教学过程:一、教学导入(唱)歌曲《选择》片段。
“你选择了我,我选择了你,这是我们的选择。
”在写作的时候,我们也需要选择。
二、材料的选择有个同学写《参观毛主席故居》的作文时,是这样写的:参观毛主席故居这天,阳光明媚,因为今天要去韶山参观,我早早地起床了,然后刷牙、洗脸。
因为怕来不及,我没在家里吃饭,就在路边商场买了两个面包,我给店主十块钱,他找了我六块钱。
走着走着,我发现路边有两位老爷爷在吵架。
我到学校的时候,旅游车已经停在门口了,我连忙往车上跑,可是一想,又先往厕所跑去。
上完厕所,我就上了车。
不一会儿,老师开始清点人数,见到大家都到了,车子开动了。
在车上,导游姐姐要我们唱歌助兴,我们唱了《洋娃娃和小熊跳舞》、《卖报歌》、《小燕子》、《春天在哪里》、《我爱北京天安门》等歌曲,导游姐姐夸我们唱得很好。
下车了,我们排着队开始参观,我们首先来到铜像广场。
毛主席的铜像好高,好雄伟啊。
接着,我们怀着崇敬的心情参观了毛主席的故居,里面有好多我们没见过的家具和劳动用具。
参观了一会儿,导游姐姐带一些需要上厕所的同学上了趟厕所。
后来,我们又参观了毛主席纪念馆,在那里,我们了解了毛主席的很多故事。
下午三点多的时候,我们又上了车,唱着歌回家了。
回到家,我将我在韶山买的纪念品给爸爸妈妈看,爸爸妈妈高兴地夸我会砍价了。
这篇作文读来繁琐乏味,原因就在于这位同学像台录像机一样把当天发生的事情差不多都记录下来了,没有进行材料的选择。
一天中会发生很多很多事情,我们不可能把他们全部都写下来。
而且,读者也没有兴趣了解。
1下面我们就来对照课文《难忘的一天》,想想上面这位同学作文中的哪些材料不需要写。
记叙文写作的材料选择在写记叙文时,材料的选择是非常重要的,它直接影响到故事的情节、人物的塑造以及文笔的流畅度。
下面是一些可以选择的材料,供你参考:1.真实的故事:你可以根据自己或他人的真实经历来创作故事,描述一次令人难忘的经历,一次感人的故事或者一段励志的经历。
这样的故事多数能够打动人心,让人有共鸣。
2.文学作品:你可以选择一部小说、散文、诗歌等文学作品中的片段或者情节,加以改编和发展,形成一篇新的记叙文。
这样的材料已经蕴含了极高的文学价值,你只需加以改编,增添一些自己的想法和感受即可。
3.历史事件:你可以选择一段历史上的事件,例如战争、国家转型、英雄事迹等作为材料,通过一位或多位现实或虚拟的人物的视角,来讲述这段历史事件。
这样的材料能够让人们更好地了解历史,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4.环境与自然:你可以选择一个特定的环境,例如山区、海滩、城市等,来构建一个故事。
你可以描绘自然的景色、人们的生活方式、他们之间的互动等。
这样的故事往往能够带给读者宁静与舒适的感觉。
5.神话传说:你可以选择一段神话传说作为材料,例如《西游记》、《红楼梦》、《水浒传》等,来进行改编和发展,以自己的方式重新讲述故事。
这样的材料充满了神秘、想象与传奇色彩。
6.物品或场所:你可以选择一个特定的物品或场所作为材料,例如一把古剑、一个古老的庙宇、一间豪华的餐厅等,通过这个物品或场所探索人物的内心世界,以及产生的种种故事。
无论选取哪种材料,重要的是要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构建一个有趣且引人入胜的故事情节,塑造出真实而有生命力的人物,同时注意语言的表达和结构的安排,以使故事更具吸引力。
希望以上的建议能够帮助到你。
小学生记叙文写作之如何选择材料第1篇:小学生记叙文写作之如何选择材料写记叙文怎样才能选择到新颖、独特的材料呢?下面是小编为你带来的小学生记叙文写作之如何选择材料,欢迎阅读。
一、从自己的生活中去找不少同学看到作文题目,不是到自己的生活中去找材料,而是道听途说,或者是从概念出发去记叙、描写。
记好人好事,总是写“拾皮夹”、“让座”、“为人补课”,不管此事自巳是否经历过,是否有感触。
这样的内容,怎么会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呢?其实,我们每个人居住的环境不同,兴趣爱好不同,经历的事情必然不同。
能把自己那些与众不同的经历作为选材的内容,那么,你所选择的材料一定是自己独有的,新鲜生动的。
二、做生活的有心人。
常听一些同学说,我们是学生,生活贫乏,看不出有什么新鲜、独特的事情值得记叙。
同学们生活面不广是事实,要扩大作文选材的范围,就要求我们尽可能地广泛接触生活。
那么是不是我们同学生活圈子小,就没有新鲜、独特的材料可以写呢?不是的。
只要做生活的有心人,就会有独特的材料让你挑选。
住在城里的人,恐怕都见过老年人跳迪斯科吧?可是有的同学熟视无睹,竟然让这样的材料从眼皮底下悄悄溜走了。
三、选择新角度,让常见的材料放出异*。
一般来说,同学们的生活圈子小,家庭、教室、*场。
接触的人少,家人、老师、同学。
同学们在作文时,所叙述的事往往是常见的。
常见的材料中就没有新鲜的东西吗?不是的。
只要我们开动脑筋,对常见的材料改变一下叙述的角度,也会让它放出异*。
四、打开思路,扩大视野。
有相当一部分同学,思路比较狭窄,他们的目光只注意好人好事,作文的材料老是不能扩大。
如果我们同学把观察的目光投*到整个生活里,既看到那些好人好事,也看到那些坏人坏事,作文的材料一定会丰富多采起来。
法国巴黎艺术馆里,陈列了一座伟大的文学家巴尔扎克的雕像,奇怪的是:他的雕像却没有手。
他的手呢?是被艺术家罗丹用斧头砍去了。
罗丹为什么要砍掉巴尔扎克雕像的双手呢?原来,在一个深夜里,罗丹好不容易完成了巴尔扎克的雕像,非常满意,连夜叫醒了他的学生来欣赏雕像。
写作记叙文如何选材?材料是组成文章的核心部分,是决定文章优劣的主要标准之一。
那么,记叙文如何选材呢?一、紧扣题眼选材。
题目是文章的眼睛,题目中的中心词是“题眼”。
我们紧紧扣住“题眼”就扣住了中心,围绕中心选材,文章才有灵魂。
二、材料要真实。
记叙文是以真人真事为内容的。
要善于从生活积累材料,这样才能有事可写。
而只有材料是真实的文章才会有真情实感,文章就会有生命力。
三、要选择典型的材料。
即事件不能太多,要做到以一代百,以少胜多,以小见大。
四、要选择新颖而有意义的材料。
我们应该选择一些自己最熟悉的、有代表性的、有时代气息的材料来写,才能写出新意来。
选材是决定作文成败的关键一步棋。
新颖而能很好凸现中心主题的题材,往往是作文取得成功的前提。
《中考作文评分标准》对于选材是这样要求的:“题材新颖,真实可信,体现出积极向上的时代风貌”。
但在现实的写作实践中,很多同学往往不能很好地体现《标准》的要求,常常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错误,请具体情况大致有以下几点:1.材料虚假,有悖常理。
有些同学老是觉得自己经历的事情不够感人,只有电影电视里发生的生离死别一类的事情才是感天动地的,才是能轻易赚到高分的。
于是,拿到题目后就开始胡乱拼凑起来。
想当然地编造故事却又不能自圆其说,结果造成感情失真,细节失真,漏洞百出。
殊不知,文章中的联想和想象必须合乎情理,必须源于生活,漫无边际的“瞎想”是无法体现作文要求的。
2.材料平庸,内容雷同。
比如写家庭生活,必写父母限制自己的自由;写师生交往,必写自己生病、老师上门补课;写同学交往,必写误会导致分手,而后对方转学或者死亡等等。
由于材料缺乏新鲜感,总是令人感到是老生常谈,不爱读,不想读。
3.选材游离于中心之外,偏离主旨。
选材的基本原则就是要围绕中心进行。
比如,根据“感恩教育要加强”这个中心,如果写生活中有些人不知恩、不感恩的现象就是符合题目要求的;但如果一味地去罗列坦然接受他人的恩情之类的事例,就偏离了主题。
记叙文导写:怎样选材1 选材要“准”中心思想是文章的灵魂,材料是文章的血肉。
为确保主旨和材料的联系的紧密性,在选择材料时,我们要根据文章表达的主旨,选择最有代表性、最能反映事物本质、最有表现力和说服力的材料。
只有选择最准确的材料,才能凸显出文章的主题,才能获得读者的青睐。
实例分析比如一篇名为《路过幸福》的文章,小作者围绕“幸福”来组织材料,为我们展示了自己一天中“路过幸福”的经历:清晨喂鹦鹉、浇花儿、读英语——“我”享受了幸福;妈妈的“唠叨”、校园的“问好”、班级的打扫卫生、同学惊喜的面庞——“我”体验了幸福;欢乐的课堂、活跃的师生交流、“我”的出色表现、同学们的掌声——“我”经历了幸福;回家的“幸福敲门”、丰盛欢愉的晚餐、其乐融融的亲情——“我”感知了幸福。
结尾运用议论“只要拥有一颗知足常乐的心,我们每个人都能够路过幸福”,点明幸福的真正意义。
虽然选取的都是极其平常的小事,但都与幸福息息相关,让我们对幸福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和理解。
2 选材要“新”“新”是指材料要新鲜,要有时代感。
由于阅读面窄,很多人选材往往跳不出教材、文本和历史的积累,造成材料陈旧化、雷同化,缺乏时代气息。
这就需要我们平时关注现实生活,留意身边的人与事,多接收最新的社会信息,并用心体会与感受,捕捉生活中的闪光点,这样才能找到新鲜的材料,才能写出好作文。
实例分析比如一篇名为《谢谢你的捐赠》的文章,就独辟蹊径,颇具新意。
写爱心捐赠是个老话题,但是作者并没有局限在描写众人捐赠财物等行为上,而是选取了一位小女孩儿捐赠了一个微笑的素材。
小女孩儿陪同妈妈来捐款,“我”开玩笑地问道“妈妈捐了100元钱,小妹妹打算捐点什么啊”,小女孩儿愣了一下,没有摸出东西,然后哭了。
这时妈妈安慰她:“宝宝没有钱,但是可以捐一个微笑啊,微笑比任何金钱都珍贵呀!”小女孩儿于是露出了天使般甜美的笑容。
这样一个甜美的微笑,不仅使文章丰满起来,而且让立意也有了高度,让人眼前似乎出现了一幅美妙的生活画卷,耳边似乎听到了时代脉搏跳动的音响。
记叙文写作技法:怎样选到一个好的材料写好记叙文,最关键的是选材,选到了一个好的材料,文章就成功了一半。
那么,什么样的材料才是适合写记叙文的材料呢?1.要选择有较强的情感内涵的材料。
老舍先生说过:“小说是情感的记录,而不是事实的重述。
”记叙文写作也是如此。
事件,线索等等仅仅是记叙文的表层结构,其深层结构是充溢其中的情感内涵。
事件、线索等等仅仅是承载情感内涵的框架,真正感动人的是蕴含在框架中的情感。
那些没有情感内涵的材料不是记叙文的好材料。
那么,可以写哪些情感呢?(1)要写那些人人都能感知、体会的人之常情。
情感虽然是一种说不清、道不明的内在感觉,但是“人同此心,情同此理”,这就是情感具有可体验性的生理、心理基础。
有许多情感内容是人们共有的,共通的,传达这样的情感,就会激起别人的共鸣,就会使人感动。
(2)要写那种超出常规的强烈的反常合道的情感。
有时候,人物的所作所为与一般的人不一样,似乎不大正常,但这种反常的行为中往往包含着强烈的情感。
这种情感具有很强的冲击力,往往给人留下难以忘怀的印象。
当情理冲突,必须舍理取情的时候;当正确与正确之战,必然要舍弃一方,形成悲剧冲突的时候;当人物对某种事物痴迷、执着到难舍难分而与常规的做法不一样的时候;情感就开始动人了。
(3)情感要能产生振荡和分化。
文似看山不喜平,那种一览无余的、直线发展的情感,缺少回环蕴藉的美感,很难使人产生情感的激荡。
因此,在描述情感的时候,要尽量展示情感的曲折和波澜,一步一步把读者引入情感的旋涡。
2.要选择有较深的主题潜能的材料。
鲁迅先生说:“选材要严,开掘要深。
”选材和立意是记叙文写作中两个重要的环节,他们处于互相影响的联动状态。
材料选得好,为开掘主题提供了最大的可能性;主题的开掘和深化,又反过来制约、促进材料的选择和加工。
有些考生在选材时往往只考虑是否切题,却很少考虑材料的主题潜能,正如鲁迅先生批评的那样:“将一些琐屑的没有意思的事故,便填成一篇。
(二)记叙文的选材指导一、作文选材方面存在的问题:假:虚假的、没有经历过的材料大:刻意选取所谓重大、深刻的材料空:没有真情实感、感情虚假俗:选取的材料陈旧二、选材原则和方法:(一)、选择真实、可信的材料1、自己亲身经历的。
2、自己亲眼所见、亲耳所闻的。
3、作为生活素材的事件、细节、环境、人物特征进行某种组合、改造,即艺术加工,要合情合理。
只有用真实材料写出来的作文才会有感染力。
真实、本色是作文的最高境界。
【示例一】开考之前“当当、当当”,下课铃声清脆地响着,忽然听见一位同学喊道:“…悲惨世界‟”来临了!一想,原来下节课要进行语文测验。
早在上星期,语文老师就说要在今天考试,可是……我抬头环视了一下四周,只见小A的身子正微微发抖,两眼发直,嘴里还不停地念叨:“分不在高,及格就行。
”那边,小B悠闲地翘着二郎腿,一副胸有“毛”竹的样子,嘴角还露出一丝老奸巨滑的微笑。
莫非他自创的“作弊十八招”已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了么?再看看小C,只见他的头上冒着豆大的汗珠,眼睛微闭,双掌合拢,虔诚地念着阿弥陀佛。
他平时不是无神论者吗?“我一定要考到六十分!”不知谁朝窗外大吼了一声,哈哈,玻璃都快给震碎了。
我循声望去,那不是自称考试不用愁的小D嘛!他干吗要像大猩猩似的捶胸顿足,看上去痛不欲生的样子,该不会是受考试的刺激吧?碰上这么件小事就成这样,没用!揪心的铃声还是响起了,有同学指着铃声响起的方向大喊:“哀乐!哀乐!”老师穿着厚底皮鞋走了进来。
“把书放下去,”他推了推1000度的近视眼镜,“下面我们进行测验。
”于是大家无可奈何地合上了书,重重地扔进课桌里。
可是同桌小E膝上仍平放着课本,低着头,口中念念有词——看样子佛脚还没抱,他决心要坚持到最后一分钟。
哎,早知如此何必当初啊!试卷发了下来,大家低下头,开始认真地答起来。
【简评】:读完本文,恐怕我们都会有身临其境的感觉。
这熟悉的场景,这熟悉的人物,经过作者的处理,鲜活地呈现在我们眼前,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记叙文写作之材料选用
在记叙文写作中,选择合适的材料是非常重要的。
以下是一些常用的材料选用的方法:
1. 亲身经历:回忆自己的亲身经历,包括旅行、生活、学习等等。
这些经历有时候可
以是令人难忘的,有时候也可以是平凡的,但它们都是独一无二的,可以用来展示自
己的思考和感受。
2. 历史事件:选择一些具有历史意义的事件作为材料,例如战争、革命、政治事件等等。
这些事件往往有着复杂的背景和影响,可以用来展示人物的决策、行动和变化。
3. 文学作品:选择一些著名的文学作品作为材料,例如小说、诗歌、戏剧等等。
这些
作品通常有着丰富的情节、深刻的思考和鲜明的角色,可以用来展示文学创作的力量
和艺术价值。
4. 社会问题:选择一些社会问题作为材料,例如环境问题、教育问题、社会不公等等。
这些问题通常涉及到人们的生活和利益,可以用来展示人们的关注和思考。
5. 个人观察:观察身边的人、事、物,选择其中一些细节作为材料。
这些细节可能是
平凡的,但有时候也可以有着深刻的意义和价值,可以用来展示对细节的观察和思考。
无论选择哪种材料,记叙文的关键在于能够生动地描绘、具体地展示所选材料,让读
者能够感同身受,产生共鸣。
同时,写作时也要注意逻辑、结构和语言的运用,以确
保文章的连贯性和可读性。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的服务,优质的文档,谢谢阅读/双击去除高中作文指导:材料的获得与取舍高中作文指导:材料的获得与取舍一、用发散思维开启材料之门认真审题、弄清楚话题的含义是开启材料之门的最重要的基础。
如的高考作文话题“诚信”是诚实、守信用的意思。
如果把它理解成真诚、信任、信心、诚实、诚心、诚恳、义气等等,就失之偏颇了。
在审明了题旨之后,自己的写作就可从发散思维开始了。
(一)、从提供材料本身入手,寻求相似事件和对立事件。
比如的高考作文,看完材料,你就回想:生活中有这样一些与触动心灵有关的选择吗?救了(或者帮助)别人,自己也获得了成功;再从反面去思考,救了(或者帮助)别人,自己就真的获得了帮助、真的就有好的结果吗?从相似、相反这两个角度去发散思考,会使自己立即获得一些启发(包括新颖的文章立意),获得无数材料。
(二)、从出题人的观点、态度、提示发散出题人赞成什么、反对什么,这是我们必须去把握的,出题人的写作提示,也是我们必不可少的思考内容。
的高考作文题目中,出题人显然是赞成选择帮助、反对见死不救。
然后我们就顺着出题人的提示“也许人人不一定能够碰到这样的生死抉择,但是我们生活中也会面临一些与触动心灵有关的选择,这种情况下,我们应该怎样选择?为什么会作这样的选择”思考:1、“与触动心灵有关的选择”是什么?即去思考它是一个什么事件,或是怎样一段触动心灵的感悟。
2、为什么要这样去选择?在上一个问题思考的基础上,我们就可针对“是什么”有选择性地从个人、他人、集体、国家、国家与国家之间、现在与未来的多层次的联系与发展中去发散。
这样,若写议论文,就容易获得观点的原因和事实材料;若写记叙文,就获得了重点写心灵选择时对揭示人物和主题起着积极作用的背景因素。
3、怎样选择的?比如,如果我们提倡要重视心灵的选择或者是心灵选择仁爱,那么,该怎样去选择,其方法和过程是怎样的?4、选择了后又会怎么样?这个思维角度是要求去考虑:选择后,结果怎样、产生了什么作用或者是将产生什么作用?这些思考是让文章深入铺写的重要基础。
记叙文选材的“取”与“舍”舍平取曲。
有篇文章叙述老师发试卷的情景,开始,“我”紧张地等待发试卷,可是拿到试卷后看到的是低分。
至此,一般的处理是,“我”心灰意冷,回到家里又被父母责怪一通。
这样写就无波折,读来索然寡味。
有个同学这样写,他接连设计了两个波折:先是发现低分,在全班竟还名列前茅,原来低分不低!可正当我窃窃自喜时,又突然发现一道占分很高的试题不全对,老师评判得满分。
如果减去多给的分,“我”的成绩又是下游了,而分数将关系到能否有资格当选为三好学生,关系到能否得到家长早就许诺的“奖金”,于是“我”陷入剧烈的思想斗争中。
情节的发展波澜迭起,给人以新奇感。
舍浅取深。
要选取有思想深度的材料去写,如写《误会》,有个同学这样写:在医院当护士的继母一向关心“我”,后来继母将家里的牛奶、鸡蛋、水果等带到医院,“我”与继母产生深深的隔阂。
两个月后,一位从部队回来的军人找到了“我”家,原来继母曾为这位军人的母亲输过血,并长期担任了她的护理工作,还送去了牛奶、鸡蛋等食品。
全文通过“我”对继母的“误会”,写出了继母的高贵品质,使文章有了较深的思想意义。
文章要写得深,必须向材料的深处挖掘,提炼出思想价值,揭示出独特的感悟。
舍大取小。
大题目,我们要化大为小,选择一个小的切入点。
如考场佳作《心灵的选择》,小作者十分巧妙地化大为小,化笼统为具体。
文章这样写:昭君一夜无眠,“她想到了宫廷的阴森,想到和亲的艰险,还想到了异域的清冷,两国永久的安宁。
宫廷的猜忌、冷落、倾扎、空虚像阴影死死地揪住她的心,让她颤抖;异域的寂寞、无助、排挤、思乡却又像寒流日日侵袭她的心,让她惊骇。
和亲的队伍浩浩荡荡,待嫁的少女举目无亲,戍边的将士浴血奋战,无辜的父兄沙场喋血,一幕幕在昭君的脑海里频频跳动……”而且昭君最终选择了出嫁。
从这里读者仿佛感受到了昭君面临选择时心灵的震颤,同时又为这样一位勇于牺牲、深明大义的杰出女性的伟大精神所感染。
舍生取熟。
我们应该写自己最熟悉的材料,即为自己耳闻目睹、亲身经历、感受深刻的材料。
记叙文写作指导之材料的取舍和选择
第三讲材料的取舍和选择
材料是的血肉,选取新鲜、典型的材料是写好一篇作文
的关键。
主题确定后,就根据主题的需要来决定材料的取舍
和选择。
对于我们这些三点一线的学生来说,常常为材料而苦
恼。
其实不然,罗丹:“生活中去少的不是美,而是发现。
”对于我们来说,生活是万花筒,是百科全书。
生活中的许多闪光点,都具有典型性,都是典型的事例。
生活有三大块组成家庭生活、学校生活、社会生活。
这三方面的生活都为我们提供了取之不尽的写作源泉。
然而作文不是材料的堆积,因此我们要注意材料的取舍和选择。
选用材料的标准:
一.材料要以真实为基础《一点启示》中我们看到胡编
乱造的是不感人的。
作文写的感情真挚动人,材料就要感人。
作文的材料不是原始的再现,而是指经过提炼,比现实生活
更加鲜明,更加强烈,更加集中。
比如事情的完整性、材料
的理想性人物典型性等方面,要适当的进行加工。
我们可将
几个人的事情加在一个人身上,几个人的品质加在一个人身上。
来深化人物和主题。
二.选材要围绕中心主题是的灵魂,是选材的依据。
材
料是中心服,是中心的依托,因此所的材料能充分的
中心服。
在里我要特注意的是有些作文目本身
已揭示中心思想。
例如《一个尊的人》《一件助人
的事》《一个美的地方》《个刻苦学的同学》等看例文
1
三.材要典型指的是所的材料是有代表性的。
因有代表性的材料能以一当十、以个反映一般,从而深刻而全面的反映事物本。
例文 2《事生在我班》取了李玲同学灾区捐献 300 元。
一人就捐出了占全班三分之二多,可突出、意重大的事例。
当然我可写平吝的人捐出很多,也是典型。
学上,平不坑一声的人,突然在堂上言了也是典型⋯⋯
四.材要新而生李:“新也者,天下事物之美称也。
”
新奇是和美好相系的。
“嚼人家嚼的没有味道。
”写力求新。
所新,就是指所用的材料是新的甚至是具有独性。
它包括
材料角度要新、内容要新。
如何使材料新、典型
弃旧新法或旧瓶装新酒老材料新即不是人云亦
云之。
有些材料,看来不新,有点旧。
但如果一个角
度,种法,一个背景,一种情,一个面,
予代精神就得新。
例如我要歌一人,人多正面歌
颂,我呢就侧面歌颂,或我采用误会法。
将旧材料联系当今
实际,融入新颖、有特色的内容,使产生时代气息。
〈校园
新貌〉〈校园奇事〉
以真取胜法此法包括感情要真、主题要真、材料要真三
方面。
《我说感动的一件事》《学之间》《生之间》《的苦
恼与欢乐》
联想扩展法借助联想和想象,超越时空的界限,扩展取
材、选材的领域。
思路扩展了内容也就丰富了。
联想扩展有
三种形式:相似联想,即看到看到谷粒就想到珍珠,看到草,看到默默无闻的人;相关联想,即睹物思人。
看到礼物想起
了一位同学;对比联想,即把同一个人或同一件事放在不同
的时间、地点进行对比。
围绕题目分散开来去想:想一件件
有关的事或景,想一个个有关的人或物,想一个个有关的情
与理。
由一物想到另一物,由一事想到其他事,可以沟通相
关、相反的事物或情理,发展生活素材,丰富的内容。
同类移植造林法同类移植,是指将他人或其他地方发生
的事,半到另外的人或一定场合上。
如〈我和我的老师〉。
这个题目,我们设定:你围绕要写的中心,只有一件事和要
写的这位老师有关,而另两则材料是“我”现实生活中与别
的老师经历的事,可以将后两件事移植到本文我和老师身上,
这样,内容会丰富,中心会更突出。
以小见大法法国作家巴尔扎克曾说:“艺术作品就是用
最小的面积惊人的集中了最大量的思想。
”一滴水可折射整
个世界,日常生活中一些平凡的小镜头,往往闪发着耀眼的
思想光芒。
我们要勤于观察、善于发掘日常生活中看似平凡
却是有价值的题材,善于捕捉灵感,不让蕴涵着深意的小镜
头在指缝间溜走。
正如作家王愿坚所说:“应当在深入生活
中,认真观察,分析研究,力求看的和想的深一些,透过表
面的生活现象,开掘出生活的内涵,得到蕴涵在生活里的哲
理,看到生活的诗。
”
平时可多阅读小小说,可有利我们在这方面的培养。
小
镜头的选择要能为表现人物性格服务,为推动情节服务,为
表现主题服务。
例文:阳光下的日子
我打开了门。
门外站着一个小小的男孩。
怀里抱一大抱白色的桃花。
他沉稳的把一浅兰色的旧手帕递给我:“还给你手帕。
”
——我一下想起黄昏时,我带他到处玩。
他的头磕破了,
我赶忙掏出一块浅黄带橘红色点的手帕,盖住他额头上的那
朵“红花”——
我一副自然的样子,眼睛却往桃花上溜。
“你送给我的吗?” “哦,是的。
”
“太谢谢了。
”
他两手握住,胳膊很努力,很虔诚,很严肃的向上伸。
我抬手取了。
“我走了。
”他走了。
阳光从后面的大窗户泻出来,无数金色的灰尘熙熙攘攘的沉浮——一个小小的男孩从阳光中穿过,径直下楼去。
小小的身影,小小的衣裳,小小的男孩,小小的手帕。
送了我一大抱绽开的白桃花。
——手帕给了他一个长大的机会。
那一瞬间,我这么想。
同步训练
〈我的爸爸〉思路探究:古老而无法穷尽的命题,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父母,从小到大,每天都沐浴着父母的爱意。
而每位父母都以自己独特的方式爱着自己的孩子,充满爱的目光去发现父母的爱,体验父母的爱。
〈变〉与小街的变迁〉时代的变迁,往往融会在细小的部分的变化。
小街虽小,但麻雀虽小,五脏具全。
小街是整个社会的缩影。
选择我身边熟悉的事物,看他们的巨大的变化,来讴歌新生活。
〈母亲心中的那片绿〉绿孕育着生命,孕育着希望,延续他生命的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