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的四大民主制度
- 格式:ppt
- 大小:794.00 KB
- 文档页数:32
考前必背必懂的36个历史规律来自:要学习网阅读原文一、古代中国的政治、经济、思想科技文化1.中国古代早期政治制度一个核心:王权。
两种制度:分封制与宗法制。
三个特点:周王是天下共主,地方建立诸侯国(分封制);依据血缘的亲疏,血缘纽带与政治关系相结合,实行嫡长子继承制(宗法制)。
2.封建专制中央集权的认识一个集中:即所有权力集中到皇帝一人手中。
两对矛盾:即皇权与相权的矛盾、中央与地方的矛盾。
三个趋势:即分相权集皇权,形成君主专制;分散地方权力,集中于中央,形成中央集权;对思想控制日益加强的趋势。
四个发展阶段:秦汉确立发展——隋唐完善——宋元加强——明清强化。
3.选官和监察制度一个根本目的:强化皇权统治。
两个层面:选拔官吏和监察百官。
三个趋势:标准由家世门第逐渐演变为学识才能;选拔方式由推荐演变为考试选拔;选拔形式日趋严密,趋向制度化。
4.中国古代农业的特点(1)小农经济是传统农业的基本模式。
(2)精耕细作是传统农业的基本特征。
(3)铁犁牛耕是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
5.古代商业的发展一个政策:重农抑商。
两个方面:商业发展与商人地位。
三大特点:商人社会地位低,商业发展艰难曲折;受制于农业的发展;政府对商业的控制逐渐减弱。
四段历程:春秋战国(官府垄断局面被打破,商品市场和大商人出现)——秦汉隋唐(重农抑商政策;坊市严格分开,对外贸易发展)——宋元(商业经济繁荣;坊市界限打破;出现世界上最早的纸币)——明清(城镇商业发展;出现商帮;闭关锁国)。
6.影响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的主要因素(1)腐朽的封建制度的束缚是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的根本原因。
(2)统治者大力推行“重农抑商”政策,实行专卖制度,对民营商业课以重税,影响了扩大再生产的资金的积累和国内市场的扩大。
(3)长期以来抑商和歧视商人的思想观念根深蒂固,限制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
(4)严格限制对外贸易的“海禁”政策和“闭关锁国”政策,阻碍了中外经济文化交流,限制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中国政治制度史论文(2)中国政治制度史论文篇二中国政治生态的独特性及四大制度要素摘要:中国政治制度在世界上是独一无二的,是不断创新、与时俱进、高度适应国情、极具国际竞争力的制度。
由中国政治制度形成了独特的政治生态,包括执政党制度、国家制度、政治协商制度和军事制度四方面的独特性,具有民主集中与议而能决、决而能行的政治效率,选贤任能与民主选举相结合的选拔机制,合作参政与互相监督的政治合力,党管军队与党指挥枪的根本原则的四大优越性,因而是有旺盛生命力和社会主义优越性的政治生态。
关键词:制度优势政治生态中国政治制度中国特色“自然生态”,通常指生物在一定的自然环境下生存和发展的状态。
尽管区域、层级不同,但各类型的自然生态都具有若干基本的共同特征,如复杂性、有序性、开放性、动态性、自适应性等。
对人类社会而言,除自然生态之外,还存在着社会生态、政治生态、文化生态。
所谓“政治生态”,系指一个国家基本政治制度、政党制度、政治民主、政治决策等政治环境的综合要素的总和,是一个国家政治生活现状、政治发展环境、政治进步水平的集中反映。
①正如自然生态存在物质循环与能量流动、一定条件下具备自我修复的机能一样,人类的政治生态也同样表现出生生不息、代代不竭、吐故纳新、与时俱进的动态特质。
所谓“独特性”,又包括两方面的含义:一方面,是指在世界上是“独一无二”的,这是多样性的基础,没有个体的独特性就没有总体的多样性;另一方面,是指个体所具有的创造性、适应性,这是独特性的根本出发点,正是因为不断创造,才能不断适应;为了更好地适应,因而又需要不断地创造。
一国政治生态的面貌,与其民族构成、传统文化、历史渊源等深层要素紧密相连;世界各国在上述要素方面的差异性,也决定了不同国家尤其是具有悠久文明史的大国的政治生态具有鲜明的独特性。
中国政治生态的独特性,植根于中国文化独特性,依托于中国国情独特性,孕育于中国发展独特性,凝练为中国制度独特性。
与自然生态按照自然法则的约束有序运行一样,中国政治生态按照中国政治制度的规则有序运行。
民主集中制度民主集中制是俄国社会民主工党(布尔什维克)提出并实行的一种国家机构实行的制度,意思是国家机构不采纳权力互相制约原则。
由书记主持工作,各委员集体研究制定部署、决定、规定和要求,并把它贯彻落实到部门系统的工作中。
民主集中制主要在社会主义国家中实行,而西方政治学者对于它的民主性抱有很大的争议态度。
一、基本含义民主集中制是在民主基础上的集中和集中指导下的民主相结合的制度。
是无产阶级政党、社会主义国家机关和人民团体的根本的组织原则。
它规定了领导和群众、上级和下级、部分和整体、组织和个人的正确关系,是胜利推进革命和建设事业的重要保证。
无产阶级政党和社会主义国家机构的根本组织原则和领导制度,它的基本含义是民主基础上的集中和集中指导下的民主相结合。
在民主集中制中,民主与集中是辩证统一的关系,民主是集中的前提和基础,集中是民主的指导和结果。
对无产阶级政党来说,民主集中制既是党的根本组织原则,也是群众路线在党的生活中的具体运用。
坚持民主集中制的基本要求与目标,就是要在党内努力造成又有集中又有民主,又有纪律又有自由,又有统一意志又有个人心情舒畅、生动活泼的政治局面。
通过发展党内民主,积极推动人民民主的发展。
二、发展历程民主集中制最初的中文翻译为“民主主义的集中权”、“民主主义的中央集权”、“德莫克乃西的中央集权”。
包括李大钊、陈独秀、瞿秋白等早期中国共产党党员,称之为中央集权制。
1923年5月10日,施存统发表的文章中,提出了“民主的集中制”1924年1月,刘仁静发表的文章中,首次以民主集中制来描叙列宁创立的布尔什维克党,这是民主集中制首次出现在中文文献中。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据潘志恒《论行政诉讼法的宪法基础》一文,《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不采纳权力分立互相制约的原则,而实行“民主集中制”原则。
该宪法第三条明文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家机构实行民主集中制”。
1945年4月24日,毛泽东在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大会上,把民主集中制中“民主”与“集中”的关系概括为“在民主基础上的集中,在集中指导下的民主”。
第四单元知识点十、聚集两会1.我国的国家性质(国体)和根本政治制度(政体)。
国家性质:中华人民共和国是以工人阶级为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
根本政治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实现人民当家做主的根本政治制度,是实现全体人民当家做主、管理国家的根本途径和有效形式。
2.我国人民是怎样行使当家做主权力的(人民代表大会的产生和职权)。
在我国,人民通过民主选举选出自己的代表,组成人民代表大会,集中行使国家权力,再由人民代表大会产生行政、审判、检察等机关,分别行使管理国家、维护社会秩序的各项权力。
行政、审判和检察等机关都对人民代表大会负责,受人民代表大会监督。
因此,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运作过程,就是人民当家做主行使国家权力的过程。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实现人民当家做主的根本政治制度。
3.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地位、任期、制度和主要职权。
地位: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我国最高权力机关。
任期:每届任期五年。
会议制度: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一般每年召开一次会议,决定当年的大事。
主要职权:(1)审议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国务院、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工作报告。
(2)审查和批准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国家预算。
(3)制定或修改基本法律。
(4)增选或罢免国家领导人等。
4.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简称人民政协)的职能(三大职能)。
(1)政治协商。
(2)民主监督。
(3)参政议政。
5.人民政协的性质、组成和主题。
性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是中国人民爱闷统下战线的组织,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的重要机构,是我国政治生活中发扬社会主义民主的重要形式。
组成:人民政协由中国共产党、各民主党派、无党派民主人士、人民团体、各民族和各界的代表,台湾同胞、港澳同胞和归国侨胞的代表以及特别邀请的人土组成。
主题:团结和民主是人民政协的两大主题。
十一、神圣的一票1.人民是国家的主人,享有广泛的民主权利与自由。
浅析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的认识【摘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 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道路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的本质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包括丰富的内涵: 以选举民主为主要标志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以协商民主为主要标志的政治协商制度, 以直接民主为主要标志的群众自治制度, 以党内民主为主要标志的政党政治制度。
【关键词】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民主政治制度政治发展富强、民主、文明与和谐是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目标, 民主政治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题中应有之义。
在当代世界, 民主已成为主流的政治价值追求,但由于各国历史文化传统与现实国情的巨大差异,各国走向民主的途径与形式必然是多种多样的。
只有正确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的本质,牢牢把握我国政治建设的根本方向和发展趋势,才能坚定不移地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是历史发展的必然和人民的选择中国是一个具有五千多年悠久历史和灿烂文明的国家, 为人类政治进步作出过巨大贡献。
然而, 自1840年以后, 由于西方列强的侵略和封建统治的腐朽, 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民族危机空前严重,人民群众遭受残酷的剥削和压迫。
为了救亡图存,无数仁人志士不断探索、英勇抗争, 各阶级、各阶层、各社会集团围绕在中国建立什么样的政治制度和政权组织形式,提出和实施了种种方案,展开了激烈的斗争。
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历史表明,照搬外国的政治理论、政治制度和政治体制都不能真正解决中国的实际问题,都不能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反动统治,都不能改变中国人民被剥削、被奴役和中华民族被掠夺、被压迫的境地。
直到俄国的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我们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 帮助了全世界的进步人士,也帮助了中国的先进分子,它帮助中国的先进分子用无产阶级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观察国家命运, 重新考虑自己的问题。
关于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几点认识2009年01月05日17:23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我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建设,取得了巨大成绩和长足进展。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个人对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认识也在实践中逐步提高和加深。
我是1985年和刘政同志一起到全国人大工作的。
我俩在进人大之前长期在党的部门工作,对人大制度缺少认识。
当时理论界对人大制度研究也很不够,这方面的书籍和文章都不多见。
到人大工作后,根据工作需要,我们认真学习、钻研马克思主义关于国家学说的理论,领会中央特别是邓小平同志的民主法制思想,同时虚心向地方人大学习,从实践中汲取营养,逐步对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有所了解和认识。
例如,关于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内涵问题,当时有一种观点认为,人大制度就是专指人大及其常委会。
我们经过学习、探讨,认为这样理解过于狭窄。
记得老刘曾写了《关于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研究中需要进一步探索的几个概念和提法问题》,先是刊登在研究室内刊《研究室材料》上,后载于《中国法学》1991年第3期。
我也写过一些文章探究人大制度的内涵。
这样,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研讨,才对“什么是人大制度”这样一个最基本的问题逐步形成比较完整的为大家所认可的看法。
再如,研究室从1986年起就根据领导安排,承担了人大监督问题的调研任务。
首先在监督理论方面我们在研究室内刊《调研资料》上刊登了英国思想史学家阿克顿勋爵(1834——1902)的一个重要观点:权力导致腐败,绝对的权力导致绝对的腐败。
引起大家很大兴趣。
接着我们学习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监督制约的理论,包括对巴黎公社经验的论述,也研读了西方思想家关于这个问题的论述,结合我国国情,写出了《试论人大及其常务会的监督权》、《论人大监督》、《人大监督工作和监督制度的几个问题》等文章,刊登在《研究室材料》、《求是》、《中国法学》等刊物上。
在这些文章中我们都明确指出人大监督的实质是以权力制约权力,或者更确切地说是以人民的权利制约国家机关的权力。
一、民主集中制1.民主集中制是俄国社会民主工党(布尔什维克)提出并实行的一种国家机构制度,意思是国家机构不采纳权力互相制约原则。
由书记主持工作,各委员集体研究制定部署、决定、规定和要求,并把它贯彻落实到部门系统的工作中。
民主集中制主要在社会主义国家中实行,而西方政治学者对于它的民主性抱有很大的争议态度,尤其苏联时代。
民主集中制在中国的具体表现是中共决策,政协参议,人大立法,政府执行。
这一制度被西方学者约翰·奈斯比特在《大趋势》中称为具有中国特色的“纵向民主”。
提出者布尔什维克2.发展历程(1)名称民主集中制最初的中文翻译为“民主主义的集中权”、“民主主义的中央集权”、“德莫克乃西的中央集权”。
包括李大钊、陈独秀、瞿秋白等早期中国共产党党员,称之为中央集权制。
1923年5月10日,施存统发表的文章中,提出了“民主的集中制”[1]1924年1月,刘仁静发表的文章中,首次以民主集中制来描叙列宁创立的布尔什维克党,这是民主集中制首次出现在中文文献中[2]。
(2)含义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据潘志恒《论行政诉讼法的宪法基础》一文,《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不采纳权力分立互相制约的原则,而实行“民主集中制”原则。
该宪法第三条明文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家机构实行民主集中制”。
1945年4月24日,毛泽东在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大会上,把民主集中制中“民主”与“集中”的关系概括为“在民主基础上的集中,在集中指导下的民主”。
据《中国论文网》所载《论民主集中制原则在宪法中的地位》一文,共产主义的创始者马克思与恩格斯从未倡导过民主集中制原则;被马克思充分肯定的巴黎公社,它所实行的,不是民主集中制,而是议行合一。
该文认为,议行合一与民主集中制不是同一概念;而列宁是在反对党内小组主义和战争背景下强调民主集中制的;民主集中制原则不能涵盖宪法的全部内容,而主权,基本人权,法治等宪法基本原则所决定。
[4]我国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家机构实行民主集中制原则。
四大基本制度四大基本制度指的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包括社会主义制度、人民民主制度、共产党领导制度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下面分别对这四大基本制度进行说明。
第一,社会主义制度。
社会主义制度是中国的基本制度,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最基本的经济、政治和社会制度。
社会主义制度的核心是公有制,即劳动人民的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由国家和集体两种所有制组成。
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社会的经济基础,是实现国家繁荣富强的重要基础。
第二,人民民主制度。
人民民主制度是中国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基本特征,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
人民民主制度是指人民通过各种形式的民主制度,直接参与国家和社会的管理和决策,保障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并且在政府管理中实行各级代表大会制度。
第三,共产党领导制度。
共产党领导制度是中国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是中国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
共产党领导制度的核心是坚持党的领导,把党的政治领导、思想领导和组织领导贯穿于社会主义发展的方方面面。
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基本的政治前提和经验总结。
第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适应中国国情和实际需要的社会主义制度。
它既继承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理论成果,又紧密结合中国的特殊情况,形成了一整套具有中国特色的制度安排。
这个制度体系既包括政治方面的民主制度和党的领导制度,也包括经济方面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公有制和非公有制经济的共同发展,以及社会方面的人民内部矛盾的和谐处理机制等。
总之,四大基本制度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社会主义制度的核心要素,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制度基础,在中国实现繁荣富强和人民幸福的进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民主集中制:要素解析【内容摘要】“民主集中制是民主基础上的集中和集中指导下的民主相结合”,这是中国共产党对民主集中制作出的最具创新性的理论发展。
这个定义式的论述表明,民主集中制包含着两个基本过程,即“民主集中制是民主基础上的集中”和“集中指导下的民主”;四个关键的要素,即“民主”、“集中”、“指导”和“相结合”。
要正确理解和执行民主集中制,就要科学的、合理的解读这四个要素。
为此,本文另辟蹊径,把研究党的民主集中制的重点放在研究两个过程中的四个要素上,展开详尽的探讨,解析了其所含的基本涵义。
【关键词】民主集中制要素解析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之日起,便把民主集中制作为党的根本组织原则和组织制度。
关于民主集中制,《中国共产党章程》明确指出,“民主集中制是民主基础上的集中和集中指导下的民主相结合。
”这是中国共产党对民主集中制作出的最具创新性的理论发展。
这个定义式的论述阐明,民主集中制包含两个过程,一个是“民主基础上的集中”,一个是“集中指导下的民主”,这两个过程不能相互脱节,而必须紧密联系,把它们很好地“相结合”起来。
显而易见,在中国共产党对民主集中制所作的创新性论述中,包含着四个关键的要素,即“民主”、“集中”、“指导”和“相结合”。
这四个要素究竟包含哪些基本涵义,怎样才是给予了科学的、合理的解读,这是关系到能否正确理解和执行党的民主集中制的大问题。
笔者认为,研究党的民主集中制,在重视研究“制度”的同时,应转向研究“过程”并重点研究处于过程中的“要素”。
为此,本文另辟蹊径,围绕民主集中制“两个过程”中的“四个要素”,就何谓“民主”、何谓“集中”、何谓“指导”和何谓“相结合”四大方面,力求作出符合民主集中制制度规定的解析。
一、何谓“民主”党的民主集中制的第一个过程是,“民主基础上的集中”。
在这个过程中,既有着“民主”的要素,也有着“集中”的要素,那么,这样的“民主”要素和“集中”要素究竟包含什么样的涵义呢?我们先来解析“民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