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小学三年级《三单元10 在牛肚子里旅行》张甜甜教案教案PPT课件 一等奖新名师优质公开课获奖教学设计
- 格式:docx
- 大小:12.95 KB
- 文档页数:4
一、复习导入(一)导入课文师: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课文中的会认会写的生字,通读了课文。
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课文。
(板书课题)学生跟着教师一起书空。
(二)幻灯片展示课题,兴趣导入。
旅”字第三笔学生们易错,这里板书时加以强调。
二、整体感知,快速把握(一)学习红头跑到牛肚子里的部分同学们看到课题会有怎样的疑问呢?学生们会提出:1、红头为什么会到牛肚子里旅行呢?2、它在牛肚子里旅行的路线是怎样的?接着让学生们快速读课文,找出课文中哪些段落讲到了下面的问题。
学生们读课文时教师用简笔画的形式画出牛及它的四个胃的轮廓。
设计意图:让学生们自主探究,提出问题,带着问题学习课文。
(简笔画的表现更加直观,孩子们兴趣会更加浓烈)(二)让学生回答刚才的两个问题。
(第1—7自然段描写红头到牛肚子里旅行的原因,第8—20自然段描写红头牛肚子里旅行的过程)这样用两道问题很自然的就把全篇课文分成了两部分三、学习红头在牛肚子里旅行的部分|了解红头的旅行路线1、观看课文朗读的视频,边听边思考红头在牛子里的旅行路线。
师:与学生们一起观看课文朗读视频一边思考。
设计意图:完整的感受全篇课文的情节及红头和青头的对话描写,感受朗读时应该把握的语气。
2、默读课文,在课文中找出描写红头旅行路线的句子。
学生默读课文找出并回答。
(培养一边默读课文一边思考问题的习惯)3、观看红头在牛肚子里的旅行路线图并说出自己的发现。
(课件展示红头在牛肚子里的旅行路线图)4、学生们说出自己的发现。
设计意图:培养孩子们仔细观察并思考的习惯。
5、让学生们找出课文中红头说的话教师指导朗读。
(红头由一开始的害怕、绝望到最后被救出后的感激)设计意图:培养学生们运用正确的语气朗读课文的能力。
四、了解关于牛胃的知识,体会青头对朋友的友谊。
(一)了解关于牛胃的知识,学习准确的表达1、让学生们在课文中找出描写青头救红头的语言和动作的句子。
2、教师指导,学生们通过比赛朗读的形式感受青头的临危不惧和聪明、勇敢。
10.在牛肚子里旅行11.(第一课时)12.教材分析:13.《在牛肚子里旅行》是部编版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一篇科学童话。
作者是著名儿童文学作家张之路先生。
全文共有20个自然段,配有两幅小插图。
故事以两只小蟋蟀青头和红头为主角,主要采用对话的形式,讲述了两个要好的伙伴捉迷藏,结果藏在草堆的红头却被牛吞进肚子里,在青头沉着冷静地帮助下,最终脱险,成功逃出牛肚子。
为读者形象地呈现出一对患难之交,从而让读者体会他们之间的深厚友谊。
14.课文的1到6自然段,描写了两只蟋蟀快乐玩耍的情景;7到18自然段画面一转,描写红头在牛肚子里“旅行”的经过:牛嘴——牛肚——第一个胃——第二个胃——牛嘴——被喷出,这既是红头在牛肚里的旅行路线图,也是整篇文章的行文脉络;第19到20自然段则介绍脱险后的红头与青头相逢喜极而泣的情景。
15.文中第一幅插图描绘了急得直冒汗又双手抱头的青头刚被牛甩过一次,却不顾疼痛继续跳到悠闲吃草的牛背上与牛肚子里的红头说话,指导红头避开各种危险;第二幅插图画出了脱险后的红头与青头激动地拥抱。
这两幅插图通过细节,如第一幅图中青头冒汗、第二幅图两人相拥等,看出他们确实是“一对非常要好的朋友”。
16.本篇课文集知识性与故事性为一体,将科学性与童话的特征完美结合在一起:想象大胆合理、情节生动有趣、语言形象活泼,通过对话的形式展现了两位主角的不同性格特征与人物形象。
其中略写了两个小伙伴玩捉迷藏和重聚的过程,详写了青头指导红头顺利“在牛肚子里旅行”的经过。
17.教学目标:18.1.认识“咱、偷”等15个生字,会写“旅、怜”等13个生字,认识多音字“答、应、骨、几”,理解“细嚼慢咽、大吃一惊”等词语。
19.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红头说话的心情,根据提示语读出人物相应的语气。
20.3.能提取文中相关信息,画出红头在牛肚子里的旅行路线,初步了解“反刍”|的相关科学知识。
21.教学重点:22.1.根据文本画出红头在牛肚子里的旅行路线。
|统编本义务教育语文教科书三年级上册第10课在牛肚子里旅行(第一课时)一、教材与学情分析《在牛肚子里旅行》是作家张之路的一篇情节生动、可读性强的科普童话故事。
课文记叙了两只蟋蟀——青头和红头捉迷藏,红头不小心被牛吃到了肚子里,在青头的帮助下红头获救的故事。
语言生动,想象丰富是本组课文的一大特点,因此本单元学习重点是感受童话丰富的想象。
而本文以对话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在教学中,要重点引导学生通过把握人物的心理读好人物的语言。
课后练习题提出“分角色朗读课文,体会青头和红头对话时的心情,读出相应的语气”,旨在让学生通过朗读活动,体会童话富于想象的语言表达。
本课要求认读15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三年级学生已有一定的识字量,具备基本的独立识字能力,教学时可引导学生借助汉语拼音、联系已识生字和生活经验等多种方法自主识字。
词语教学,“贮藏、悲哀”可联系课文内容理解;“细嚼慢咽”以及“嚼”“咽”“吞”的区别可以让学生联系生活经历,做动作来理解。
本课与其他童话不同的是这一篇科普童话,在引导学生了解童话特点的基础上,知道像这样藏着科学知识的童话称之为科普童话,并体会作者是怎样根据牛消化系统的特点,展开想象,编写成这个生动有趣童话的。
二、教学目标与重难点1.在梳理线路图中,讲清楚故事,读准并理解“贮藏、嚼、咽、吞”等难词,认识科普童话。
2.借助线路图,提炼红头在旅行中表现的关键词,把故事讲具体。
(重难点)3.结合童话充满想象的特点,把故事讲精彩。
(难点)三、设计理念在新课程的理念背景下,重视学生为学习的主体,以线路图为抓手,以读促悟,注重学生语文思维能力的发展,让学生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学会把故事讲清楚,讲具体,进而讲精彩,从而落实了本课的学习目标,提升了学生的语文素养。
四、教学准备学生:语文书、课堂作业本教师:PPT、牛的简笔画、马克笔、生字贴五、教学过程|板块一:梳理线路图,认识科普童话1.谈话引题,引出童话具有想象的特点,书写生字“旅”。
研究课执教者教案|课题:《在牛肚子里旅行》研究主题:初步培养学生自主能力探究学校:仓山区第五中心小学|ID号:|X00071894姓名:刘沁|学科:语文|教材分析1、教材内容简介:《在牛肚子里旅行》是一篇具有记叙文性质的科普类文章,通过讲述蟋蟀红头一不小心被吸进牛肚子、然后在好朋友青头的帮助下,通过自己的聪明才智和对机会的精准把握,最终逃出牛肚子的故事。
这篇课文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科普类说明文,其通过故事化、拟人化的讲述,营造出了一个被学生所熟悉场景,更加能够方便学生通过学习课文,掌握青头在克服困难过程中所呈现出的勇敢品质。
2、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读懂课文内容,了解清投会球,红头所做出的努力了解牛的吃食特点。
过程与方法:以读为主,抓住文中描写青头的词句进行理解,体会情头的心情。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青头临危不惧,理解红头所表现出来的朋友间真挚的情感。
3、教学重难点:了解情头为救红头所做出的努力。
体会青头和红头间真挚的友谊。
学情分析由于课文本身特点明显,不同于一般科普类文章的生硬说理,也不同于一般记叙文那样的叙述,因此,在本次课程开展的过程中,我选择小组讨论和学生自学的方式,让学生成为教学的主体,通过特定的课堂活动组织,让学生在这一过程中不仅收获知识,更激发学习的主动性。
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本节课我在教学中以读为主,并利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体会红头的心情。
重视了对学生学习兴趣和态度的培养、重视学生的自主探究意识的培养。
教学环境及资源准备教室里有seewor、投影仪等多媒体设备,课前一张预习单。
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学时间教师活动预设学生行为设计意图一、导入新课5分钟1、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红头在捉迷藏时意外进入了牛肚子里,在这场生与死的旅行中是青头救了他。
那么,现在我们继续走进课文,进一步感受什么是真正的好朋友。
2、老师想先采访你一下你们觉得什么样的朋友才算是好朋友呢?3、让我们走进课文,看一看什么学生答:1、能一起玩耍的。
第1页共8页|《在牛肚子里旅行》义务教育教科书(人民教育出版社)三年级上册学校:西固区福利路第二小学姓名:张玉燕|第2页共8页《在牛肚子里旅行》教学设计【教材内容】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部编版教科书,三年级上册第十课第34—36页《在牛肚子里旅行》。
【教材解读】|《在牛肚子里旅行》是一篇有趣的科学童话。
|文章通过两只小蟋蟀玩捉迷藏,|其中一只叫“红头”的蟋蟀不幸误入牛肚子里,在牛肚子里作了一次惊险的“旅行”,|最后侥幸逃脱的危险经历,使学生懂得一个科学小知识:牛有四个胃,|吃食时具有反刍现象。
|本文虽然篇幅较长,但是情节生动有趣,语言活泼,内容充满童趣,|红头在牛肚子里旅行的过程为学生提供了很好的发散性思维的空间和表达的机会。
文章渗透的科学知识,|将一个有关动物生|理学上的知识讲得有声有色,通俗易懂。
同时通过学习本课,让学生明白要关爱朋友,帮助朋友。
【设计理念】科学童话是理与趣的结合,教学时也应做到有理有趣。
课文条理清楚,语言通俗易懂,通过对人物语言、心理、动作的描写,刻画出鲜明的人物形象。
因此在教学中会采用多种方法帮助学生理解文中人物的言谈举止和心理活动。
首先让学生在整体感知文本的基础上,借助关键词句,画出红头在牛肚子里旅行的路线图,梳理出牛反刍的科学知识;接着让学生关注对话和提示语,通过分角色朗读,感受红头和青头的心情变化,读出相应的语气,边|第3页共8页读边想象故事场景;然后通过讲故事,边讲边演,感受通话中丰富的想象。
【学情分析】科学童话将科学知识与童话故事完美结合,是学生喜闻乐见的一种文学体裁。
教学中应抓住课文内容生动有趣、想象丰富的特点,引导学生结合课文插图,通过理解重点词句,分析人物的言谈举止和心理活动,读懂课文内容。
同时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感受朋友之间深厚的友谊。
【教学目标】1.认识本课“咱、偷”等11个生字,读准“答、应、骨、几”4个多音字,会写生字“旅”,会读“旅行、悲哀、细嚼慢咽”等词语。
《在牛肚子里旅行》教学设计一、同学们好,你们喜欢童话故事吗?那你读过哪些童话故事呢?你们读的童话故事可真多,光听名字就非常有意思。
上节课我们已经初读了课文,学习了这一课的生字词,那今天让我们再次走进有趣的童话故事——在牛肚子里旅行。
来和老师一起板书课题,首先要提醒大家注意的是“旅”这个字,左右结构,两边书写的时候要互相谦让。
我们一起书写它的笔顺,齐读课题。
这篇童话故事仅从题目看都非常吸引人,你能根据课题提出哪些问题呢?大家都真会思考。
那接下来让我们带着问题走进这篇童话故事吧!二、出示朗读要求:现在请同学们默读课文,找出故事的人物、时间、地点,并用圆圈圈出来。
现在开始读吧!有的同学已经找好了,其他同学也快了。
“故事中的主人公是谁?”学生“青头、红头、大黄牛”板书何人“故事发生的时间是什么时候?”有一天,吃过早饭。
谁能把时间说的具体一点呢,老师就要一个时间段,谁来?早饭后。
“同意不同意?”板书何时“故事发生的地点是哪里?谁来?”草堆里。
板书何地三、(一)1.“那老师来问一问,青头、红头、大黄牛,他们吃|过早饭后,在草堆里发生了一件什么事呢?谁能用一句话来进行概括?回顾一下课文,谁来说一下?想一想,这篇课文主要的文字都在写大黄牛吃红头吗?再想一想”板书何事文中大部分文字都在描写——青头救红头。
“那老师就有一个疑问了,青头为什么要救红头呢?谁来说?”(提问两名学生)“他们的答案是一样的,正是因为他们是非常要好的朋友,所以青头要救红头。
”板书为何2.那现在就请同学们默读课文找一找你从哪些句子感受到它俩是非常要好的朋友,将你的找到的句子用横线画出来,读一读你找到的句子,完成后用端正的坐姿告诉老师,开始吧!3.“大部分学生已经完成了,那现在我们就来分享一下你找到的句子吧!谁来?请你。
”学生找到的句子可分为五类,教师在学生读完后引导提炼总结,做好标记:①当红头被牛吃到嘴里时,它们的表现;②当红头被牛吃到肚子里时,它们的表现;③当红头沮丧悲哀时,它们的表现;④当红头不能动时,它们的表现;⑤当红头出来时,它们的表现。
10、在牛肚子里旅行第二课时【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分角色朗读课文,通过抓住重点语句的理解、引导、感悟,帮助学生揣摩红头和青头对话的的心情,读出相应的语气。
2.朗读课文,体会红头和青头是“非常要好的朋友”,从文中找出三处。
让学生懂得当遇到困难时,朋友的作用是非常大的。
3.初步了解科普童话这类题材的基本特点;学习根据提示概括段的主要意思。
【教学重点】结合文本了解红头在牛肚子里旅行的过程。
抓住描写青头行动和语言的语句,感受青头的遇事冷静、机智、勇敢和见多识广。
【教学难点】能在教师的引导下提取文中信息,了解牛胃的特殊构造及功能,牛吃东西会反刍的现象,并能有条理地说清楚。
情感态度价值观:1、让学生懂得当遇到困难时,朋友的作用是非常大的。
2、让学生明白:拥有丰富的知识并懂得运用能使自己脱离危险。
【教学方法】朗读、小组讨论【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1、多媒体出示大黄牛图和蟋蟀图。
2、师提问:他们是谁呢?|生回答:大黄牛和蟋蟀。
师继续问:大黄牛和蟋蟀它们之间发生了什么事呢?3、指名回答:课文主要写了两只小蟋蟀青头和红头玩捉迷藏,其中一只叫“红头”的蟋蟀不幸误入牛肚子里,在牛肚子里做了一次惊险的“旅行”,最后在青头的帮助下,红头侥幸逃脱的危险经历。
4、师: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红头和青头两只蟋蟀在草地上捉迷藏时,红头被牛吃进了肚子里,经历了一次惊险的旅行。
这节课,我们随同红头和青头再作一次旅行。
板书课题:10、在牛肚子里旅行二、深入学习,理解内容(一)学习第一部分(1--7段)1、朗读课文1——7小节,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师:通过朗读,我相信大家已经知道了红头进入牛肚子的原因,课文的哪一小段告诉了我们?(第7段)2、请同学们小组讨论:红头到牛肚子里旅行的原因是什么?3、小组内交流。
4、指名汇报:红头和青头玩(捉迷藏)的游戏时,红头躲在(草堆里),只露两只眼睛(偷偷地看)。
正在这时,一头大黄牛从红头后面慢慢走过来,红头做梦也没有想到,大黄牛突然低下头来(吃草)。
|《在牛肚子里旅行》教案设计|——第二课时|【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说话时的不同语气。
2.过程与方法:通过合作学习了解红头的旅行过程,感受青头对红头的鼓励和帮助,体会朋友之间真挚的感情。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养成遇事沉着,冷静,与朋友要相互帮助的习惯和不离不弃的精神。
【教学重点】结合文本了解红头在牛肚子里旅行的过程。
抓住描写青头行动和语言的语句,感受青头的遇事冷静、机智、勇敢和见多识广。
【教学难点】养成遇事沉着冷静、相互帮助的习惯。
教学过程:一、快乐分享,揭示课题。
1.出示课件一:快乐分享进入课题今天,有两只可爱的小蟋蟀也进行了一次冒险之旅,你们知道是去哪里?想不想和老师去看一看?打开课本,翻到课文。
2.板书课题:在牛肚子里旅行。
齐读。
出示课件2在牛肚子里旅行二、初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
出示课件31.学生自由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思考:文中主要写了谁和谁,它们是什么关系,红头怎么会到牛肚子里旅行?结果怎么样?出示课件4:()和()是一对()。
它们在()的时候,红头躲在了()里。
正在这时,一头(),可怜的(),就和草一起被大黄牛(),在青头的(),最后,红头()。
过渡:在牛的肚子里旅行,可是一场及其危险的事情,那红头到底会遭遇什么样的危险呢?青头又是怎样把红头给救出来的?让我们再次走进课文去瞧一瞧吧。
三、深入学习,理解内容。
出示课件五:1.快速地浏览课文,勾画出红头与青头的对话。
2.想象:红头在牛的肚子里都遇到了哪些危险,青头又是怎样帮助红头的,我们应该用什么样的感受去读对话。
汇报:出示课件六:“救命啊!救命啊!”红头拼命地叫起来。
“你在哪儿?”青头急忙问。
“我被牛吃了......正在它嘴里......救命啊!救命啊!”“躲过它的牙齿,牛在这时候不会仔细嚼的,它会把你和草一起吞|肚子里去......”“那我马上就会死掉。
”红头哭了起来。
“红头,不要怕,你会出来的。
10《在牛肚子里旅行》
教学要求:
知识与能力:1、通过读课文,初步了解牛胃的特殊构造及功能。
2、能了解故事的主要内容,能对文中的人物做出简单的评价。
过程与方法:3、让学生了解红头在牛肚子里旅行的原因和过程的同时,画出它在牛肚子里旅行的路线。
情感、态度、价值观:4、能把故事讲给别人听,能体会故事中朋友之间的真挚情谊。
教学重点:
能了解故事的主要内容,能对文中的人物做出简单的评价。
能体会故事中朋友之间的真挚情谊。
教学难点:
初步了解牛胃的特殊构造及功能,并能画出红头在牛肚子里的旅行路线。
教学准备:ppt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回顾导入,了解内容
1、今天开心吗?我们一起来听童话故事开心吗?这节课我
们接着来学习童话故事《在牛肚子里旅行》。
还记得昨|天学的“六何法”吗?(学生说,何人、何时、何地、何事、为何、如何)
2、那这个故事里面有何人?发生在何时?何地?何事?为何?结果如何?(老师问,学生说)
3、学生复述用六何法把故事内容串联起来。
4、完成填空练习,准确把握主要内容。
青头和红头是(
)。
有一天,红头不小心(
),青头(
)。
在青头的帮助下,红头(
)。
二、释疑解惑,小组展示
1、这个故事还有哪里不懂的?老师有一个小小的疑问,红头不是已经被大黄牛吃了吗?怎么又安然无恙的出来了
呢?
2、指名交流:在牛肚子里,红头经过了哪些地方?
3、想要弄清楚呀,我们一起来看看牛胃的构造及功能。
4、了解了它的构造之后,小组合作用彩笔画一画红头在牛肚子里旅行的路线。
5、小组展示。
三、点评人物,感悟友情
1、谈话过渡:红头在牛肚子里真是危险重重,稍不留神就会失去生命。
但最终却安然无恙地从牛肚里出来了,这可多亏了他的好朋友——青头的帮助。
那么,小小的青头是|如何救出红头的呢?
2、学生读句子,说说从青头身上,你感受到了什么?指导朗读。
3、总结:在青头的帮助和鼓励下,红头惊险地完成了在牛肚子里的旅行,这可真是个奇迹啊!
4、引导想象:红头看见自己的朋友,高兴地流下了眼泪,他激动的千言万语汇成了三个字:谢谢你……他在心中一定还会对青头说什么呢?
5、红头就没有优点吗?学生说,点评红头。
6、课堂小结:是谁救了红头?
四、拓展
1、说到友情,你知道哪些表达友情的词语?出示课件。
五、讲故事
1、有谁愿意到前面来给大家讲讲这个故事呢?
2、提示:可适当加上表现红头心情变化的词句和青头动作的词句以丰富自己讲述的内容;也可以边讲边做动作,使讲述更加生动;还可以把自己当成故事中的人物来讲故事,从而更深入地揣摩人物的心情,表现出故事的趣味。
六、作业
想一想,生活中你的“青头”是谁?写写你们之间的小故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