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中考常考文言词语(深度整理)
- 格式:docx
- 大小:42.60 KB
- 文档页数:32
中考必备180个文言实词1. 安:①怎么(安求其能千里也)②养(衣食所安)③安逸(生于忧患,死于安乐)④安宁,稳定(安定其社稷)2. 卑:①低下(非天质之卑)②身份低微(先帝不以臣卑鄙)3。
备: ①周全、详尽。
(前人之述备矣《岳阳楼记》)②具备。
(一时齐发,众妙毕备《口技》)③准备。
(犹得备晨炊《石壕吏》)4. 被:①影响(被于来世)②同“披”,穿(皆被绮绣)5. 鄙:①边境(蜀之鄙有二僧《为学》)②鄙陋、目光短浅(肉食者鄙《曹刿论战》)③出身鄙野(先帝不以臣卑鄙《出师表》)6。
毕:①尽(毕力平险《愚公移山》)②全部(群响毕绝《口技》)7。
薄:①迫近,接近。
(薄暮冥冥《岳阳楼记》)②轻视。
(不宜妄自菲薄《出师表》)③厚度小。
(薄如钱唇《活板》)8. 策:①马鞭。
(执策而临之《马说》)②鞭打、驱使。
(策之不以其道《马说》)③记录。
(策勋十二传《木兰诗》)④计谋。
(成语“束手无策”)9. 长:cháng ①长度。
(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核舟记》) ②与“短”相对。
(北市买长鞭《木兰诗》)③长久,健康。
(但愿人长久《明月几时有》)④永远。
(死者长已矣《石壕吏》)⑤zhǎng,排行最大(木兰无长兄(《木兰诗》)⑥zhǎng,头领.(吴广皆次当行,为屯长《陈涉世家》)10. 称:①相当、配合(称其气之小大/不能称前时之闻) ②称赞(先帝称之曰能)11. 诚:①诚心(帝感其诚) ②的确,实在(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③果真(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12。
惩:①苦于(惩山北之塞《愚公移山》)②惩罚13。
驰:①骑(愿驰千里足)②驱车(追赶)(公将驰之)14. 出:①发、起(方其出海门) ②在边疆打仗(出则方叔、召虎) ③来到(每岁京尹出浙江亭教阅水兵)④产生(计将安出)15。
辞:①推辞(蒙辞以军中多务)②语言(未尝稍降辞色)16。
次:①编次。
(吴广皆次当行《陈涉世家》)②旅行或行军在途中停留。
中考语文文言文实词中考语文文言文实词大全1.安(ān)(1)形容词。
①安定的,安逸的。
如: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生于忧患,死于安乐》)②安稳的,安定的。
如:风雨不动安如山(《茅屋为秋风所破歌》)(2)动词。
养生,享受。
如: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曹刿论战》)(3)疑问副词。
表反诘,译为“怎么”。
如: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马说》)2.本(běn)副词。
本来,原来,最初。
如:a.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出师表》)b.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
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愚公移山》)3.比(bǐ)(1)动词。
①并列,紧靠着。
如:东坡现右足,鲁直现左足,各微侧,其两膝相比者,个隐卷底衣褶中(《核舟记》)②比作。
如: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隆中对》)③相比。
如:曹操比于袁绍,则名微而众寡(《隆中对》)(2)介词。
①等到……的时候。
如:比至陈,车六七百乘,骑千余,卒数万人(《陈涉世家》)②比起。
如:今虽死乎此,比吾乡邻之死则已后矣,又安敢毒耶(《捕蛇者说》)4.鄙(bǐ)(1)名词。
边境,边远偏僻的地方。
如:蜀之鄙有二僧(《为学》)(2)形容词。
①(地位)卑微的,低下的.。
如: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出师表》)②目光短浅的。
如: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曹刿论战》)5.毕(bì)(1)动词。
完毕,结束。
如: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送东阳马生序》)(2)形容词用作助词用尽,竭尽全力。
如: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愚公移山》)6.敝(bì)形容词。
破旧的,破烂的。
如:右手秉遗穗,左臂悬敝筐(《观刈麦》)7.兵(bìng)名词。
①士兵,军队。
如: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陈涉世家》)②兵器,武器。
如: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第一册重要成语温故知新:温习旧的知识而得到新的认识和体会。
也指重温历史可以认识现在。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论语十则》)不耻下问:不以向不如自己的人请教为耻。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论语十则》)三人行必有我师:在一起行走的许多人中,必定有可以做我老师的。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论语十则》)讳疾忌医:有病不肯说,又怕见医生。
比喻有了错误、缺点,生怕别人批评指出。
病入膏肓:指病已危重到无法救治的地步或事情已发展到不可挽救的程度。
——《扁鹊见蔡桓公》柳暗花明:指环境或境界的骤然转变。
多指由逆境转为充满希望的顺境。
(柳暗花明又一村。
——《游山西村》)扑朔迷离:模糊不清,很难辨别是雄是雌。
形容事情错综复杂,不易看清底细。
(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木兰诗》)熟能生巧:熟练了就能找到窍门。
(无他,但手熟尔。
——《卖油翁》)重要语句翻译1.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温习旧的知识,进而懂得新的知识,这样的人可以做老师了。
2.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光读书学习不知道思考,就迷惑不解;光思考却不去读书学习,就会疑惑而无所得。
3.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默默地记住所学的知识,学习却不感觉满足,教导他人不知疲倦。
4.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几个人在一起行路,一定有可以作为我的教师的人在中间;选择他们的长处来学习,他们的短处,自己如果也有,就要改掉它。
5.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懂得它的人不如喜爱它的人,喜爱它的人又不如以它为乐的人。
6.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消逝的时光像这河水一样呀!日夜不停。
7.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医生喜欢给没有病的人治病,把治好“病”作为自己的功劳。
第二册重要成语世外桃源:原指理想中的生活安乐而环境幽美的世界,现在用以比喻一种空想的脱离现实斗争的地方。
(《桃花源记》)豁然开朗:一下子现出开阔明朗的境界。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中考文言文高频词一、跟俸禄有关的:俸、禄、秩、饷1.俸:俸禄,薪俸。
旧官吏所得的薪金。
如《韩非子·奸劫弑臣》:立名誉,以取尊官厚俸。
2.禄:官吏的薪俸。
如《韩非子·人主》:有功者受重禄。
3.秩:官吏的俸禄。
如《后汉书·百官志二》:本四百石,宣帝增秩。
4.饷:军粮及军队的俸给。
如《史记·高祖本纪》:丁壮苦军旅,老弱罢转饷。
(罢:通“疲”,疲劳。
转饷:运输军粮。
)二、表社会状态的:治、乱、兴、盛、衰、亡1.治:治理得好,太平,与“乱”相对。
如《战国策·秦策三》:以乱攻治者亡。
2.乱:无秩序,不太平,与“治”相对。
如《战国策·秦策三》:以乱攻治者亡。
3.兴:兴起,建立,与“衰”或“亡”相反。
如《史记·文帝本纪》:汉兴,至孝文四十有余载。
4.盛:旺盛,兴盛。
如《新五代史·伶官传序》: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5.衰:力量减退,衰落,没落。
如《新五代史·伶官传序》: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6.亡:灭亡。
如苏洵《六国论》: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
三、表人物地位:贵、贱、卑、豪1.贵:显贵,禄位高,与“卑贱”相对。
如《老子》:故贵以贱为本,高以下为基。
(本:根本。
基:根基。
)2.贱:地位低下,卑贱,与“高贵”相对。
如《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相如素贱人。
3.卑:地位低微,卑贱。
如诸葛亮《出师表》:先帝不以臣卑鄙,三顾臣于草庐之中。
(鄙:见识短浅。
)4.豪:收天下之豪杰。
卓越的人,豪杰。
所居郡,必夷其豪。
强横的人,豪强。
初中语文中考考点近五年40个文言文常考实词总结1.爱a i“爱”繁体字写作“爱”,形声字,据《说文解字》和小篆字形,从攵部,(di)声。
本来是行走的意思,后来假借来表示仁爱、给人以恩惠的意思。
①喜爱。
晋陶渊明独爱菊。
(《爱莲说》)热爱。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归园田居》)②爱护。
爱其子,择师而教之。
(《师说》)③爱惜。
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
(《六国论》)吝惜,舍不得。
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以致天下之士。
(《过秦论》)④吝啬。
百姓皆以王为爱也。
(《梁惠王上》)2.安a n“安”是会意字,小篆上边是字,表示屋子,下边是“女”字。
合起来指女子在家安心生活,不必外出担风险。
表示安定。
①抚慰,安抚。
时时为安慰,久久莫相忘!(《孔雀东南飞》)②安置,安放。
安营扎寨(成语)…安定。
既来之,则安之。
(《季氏将伐颛臾》)③使…④安适,安身。
倚南窗以寄傲,审容膝之易安。
(《归去来兮辞》)⑤安稳。
风雨不动安如山。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安定。
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
(《季氏将伐颛臾》)⑥哪里,怎么。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梦游天姥吟留别》)⑦哪里,哪儿。
沛公安在?(《鸿门宴》)3.被“被”是形声字,小篆从衣部,皮声。
表示被子。
bei①被子。
一日昼寝帐中,落被于地。
(《杨修之死》)覆盖。
成归,闻妻言,如被冰雪。
(《促织》)②受。
秦王复击轲,被八创。
(《荆轲刺秦王》)③表被动。
妆成每被秋娘妒。
(《琵琶行》)Pi①通“披”,穿。
将军身被坚执锐,伐无道,诛暴秦。
(《陈涉世家》)②披散,散开。
屈原至于江滨,被发行吟泽畔。
(《屈原列传》)4.倍bei“倍,,是形声字,小篆从人部(即4),音声(古音相近)。
表示背向、背着。
后引申为数量重叠(一倍)。
①原数基础上增加的相等数。
尝以十倍之地,百万之众,叩关而攻秦。
(《过秦论》)②更加。
每逢佳节倍思亲。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③通“背",违背,背叛。
中考常考120个重点文言词汇及例句翻译1.爱,ài(1)名词,仁惠及子产卒,仲尼闻之,出涕曰:“古之遗爱也。
”(《左传·昭公二十年》)——等到子产死去,孔子听说这件事后,流着眼泪说:“(他)是古代(为我们)留下来的仁惠啊。
”(2)动词①喜爱,宠爱爱其子,择师而教之。
(《师说》)——喜爱他的儿子,选择良师教他们。
②怜惜,同情爱其二毛,则如服焉。
(《左传·僖公二十二年》)——怜惜(敌军中)那些鬓发斑白的老人,就等于屈服于敌人。
③吝惜,舍不得齐国虽褊小,吾何爱一牛?(《孟子·梁惠王上》)——齐国虽然土地狭小,但我怎么会吝惜一头牛呢?④通“薆”,隐蔽,躲藏爱而不见,搔首踟蹰。
(《诗经·邶风·静女》)——躲藏起来不出现,(急得我)抓耳挠腮来回走。
(3)形容词,吝啬百姓皆以王为爱也。
(《孟子·梁惠王上》)——百姓都认为您是吝啬啊。
2.安,ān(1)形容词①安全,平安谢庄遂安。
(《冯婉贞胜英人于谢庄》)——谢庄于是安全了。
②安稳风雨不动安如山。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房屋)在风雨中像大山一样安稳。
③安定,舒适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
(《季氏将伐颛臾》)——不担忧(东西)少而担忧分配得不均匀,不担忧贫穷而担忧社会不安定。
(2)动词①安身,奉养,享受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曹刿论战》)——衣食这类用来安身的东西,不敢独自占有(享受),一定把它拿出来分给别人。
②安置,安放离山十里,有王平安营。
(《三国演义》)——距离山十里地,有王平(在那里)安置营地。
③抚慰,安抚若备与彼协心,上下齐同,则宜抚安,与结盟好。
(《赤壁之战》)——如果刘备和(刘表的儿子及部将)那些人同心协力,上下一致,就应该加以抚慰,和他们结成同盟好友。
④使……安定既来之,则安之。
(《季氏将伐颛臾》)——使他们到来之后,就要使他们安定下来。
(3)疑问代词①怎么,哪里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鸿门宴》)——我对死尚且不躲避,一杯酒哪里值得推辞呢?②哪里,哪儿沛公安在?(《鸿门宴》)——沛公在哪里?3.被读音一:bèi(1)名词,被子外人颇有公孙布被之讥。
中考常考124个⽂⾔⽂字词积累A1.安 ①怎么、哪⾥。
如: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也?(韩愈《马说》)②安逸、安乐。
如:然后知⽣于忧患,⽽死于安乐也。
(《孟⼦·⽣于忧患,死于安乐》)③安稳、安定。
如:风⾬不动安如⼭。
(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④养。
如:⾐⾷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
(《左传·曹刿论战》)⑤何处,哪⾥。
如:多歧路,今安在?(李⽩《⾏路难》)2.案 ①⽂书、案卷。
如:⽆丝⽵之乱⽿,⽆案牍之劳形。
(刘禹锡《陋室铭》)②⼏案、矮长桌。
如:乃于案上取壶酒,分赉诸徒。
(蒲松龄《劳⼭道⼠》)③同“按”,按着。
如:若有所畏惧,则梦见夫⼈据案其⾝,哭矣。
(王充《订⿁》)B3.把 持着、端着、拿着。
如:明⽉⼏时有?把酒问青天。
(苏轼《⽔调歌头》)4.⽐ ①靠近、挨着。
如:海内存知⼰,天涯若⽐邻。
(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②表⽐较。
如:今虽死乎此,⽐吾乡邻之死则已后矣。
(柳宗元《捕蛇者说》)③及、等到。
如:莫邪⼦名⾚,⽐后壮。
(⼲宝《⼲将莫邪》)C5.才 ①仅仅、刚刚。
如:初极狭,才通⼈。
(陶渊明《桃花源记》)②才能。
如:卿今者才略,⾮复吴下阿蒙!(司马光《孙权劝学》)6.彻 ①尽。
如:⾃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②通达,这⾥引申为思想的改变。
如:汝⼼之固,固不可彻。
(《列⼦·愚公移⼭》)7.诚 ①确实、的确。
如: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诸葛亮《出师表》)②诚⼼。
如:帝感其诚,命夸娥⽒⼆⼦负⼆⼭。
(《列⼦·愚公移⼭》)③表假设,假如。
如:⼤王诚能命将出师,使如逖者统之以复中原。
(司马光《祖逖北伐》) 8.辞 ①告别。
如:停数⽇,辞去。
(陶渊明《桃花源记》)②推辞、不接受。
如:蒙辞以军中多务。
(司马光《孙权劝学》)③⾔辞。
如:未尝稍降辞⾊。
(宋濂《送东阳马⽣序》)9.从 ①采纳、听从、顺从。
如:择其善者⽽从之,其不善者⽽改之。
中考文言文必考的180个实词文言文是初中语文考试中的重要考查内容。
文言文要想拿满分,这180个初中常用文言实词必须掌握,希望大家能根据它们在语句中的含义,在理解的基础上,把它们记住,并在考试的时候派上用场。
1. 安:①怎么(安求其能千里也)②养(衣食所安)2. 卑:①低下(非天质之卑)②身份低微(先帝不以臣卑鄙)3. 备:①周全、详尽。
(前人之述备矣《岳阳楼记》)②具备。
(一时齐发,众妙毕备)③准备。
(犹得备晨炊)4. 被:①影响(被于来世)②同“披”,穿(皆被绮绣)5. 鄙:①边境(蜀之鄙有二僧)②鄙陋、目光短浅(肉食者鄙)③出身鄙野(先帝不以臣卑鄙)6. 毕:①尽(毕力平险)②全部(群响毕绝)7. 薄:①迫近,接近。
(薄暮冥冥)②轻视。
(不宜妄自菲薄《出师表》)③厚度小。
(薄如钱唇)8.策:①马鞭。
(执策而临之)②鞭打、驱使。
(策之不以其道)③记录。
(策勋十二传)⑤计谋。
(成语“束手无策”)9.长:cháng①长度。
(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②与“短”相对。
(北市买长鞭)③长久,健康。
(但愿人长久《明月几时有》)④永远。
(死者长已矣)⑤zhǎng,排行最大(木兰无长兄)⑥zhǎng,头领。
(吴广皆次当行,为屯长)10.称:①相当、配合(称其气之小大/不能称前时之闻)②称赞(先帝称之曰能)11. 诚:①诚心(帝感其诚)②的确,实在(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③果真(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12. 惩:①苦于(惩山北之塞)②惩罚13. 驰:①骑(愿驰千里足)②驱车(追赶)(公将驰之)14. 出:①发、起(方其出海门)②在边疆打仗(出则方叔、召虎)③来到(每岁京尹出浙江亭教阅水兵)④产生(计将安出)15. 辞:①推辞(蒙辞以军中多务)②语言(未尝稍降辞色)16. 次:①编次。
(吴广皆次当行)②旅行或行军在途中停留。
(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17. 箪:①用箪装着(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②古代装饭的圆形竹筐(一箪食,一豆羹)18. 当:①承当,承受。
1、官人疑策爱也,秘之。
误:喜欢,正:吝啬。
译文:过路的官人怀疑陈策舍不得骡子,便把它藏了起来。
2、有功故出反囚,罪当诛,请按之。
误:按照,正:审理。
译文:徐有功特意开脱谋反的人,论罪应当处死,请审理他。
3、高祖遣使就拜东南道尚书令,封吴王。
误:拜见,正:授予官职。
译文:高祖派来使者授予(杜伏威)东南道尚书令的官,封他为吴王。
4、府省为奏,敕报许之。
误:报告,正:回复。
译文:有关部门为此上奏,(后主)下诏回复同意了这件事。
5、齐孝公伐我北鄙。
误:轻视,正:边境。
译文:齐孝公进攻我国北部边境。
6、大败李信,入两壁,杀七都尉。
误:城墙,正:军营。
译文:大败李信的军队,攻下两座军营,杀死七名都尉。
7、尧民之病水者,上而为巢,是为避害之巢。
误:生病,正:担心,忧虑。
译文:尧的百姓担心水患,因而在水上筑巢,这就是避免灾害的巢。
8、焕初除市令,过谢乡人吏部侍郎石琚。
误:免除,正:(被)授职。
译文:刘焕刚被授职市令,拜访同乡吏部侍郎石琚。
9、师进,次于陉。
误:依次,正:临时驻扎。
译文:诸侯的军队前进,驻扎在陉地。
10、天下有大勇者,卒然临之而不惊。
误:完毕,正:通“猝”,突然。
译文:天下真正有大勇的人,灾难突然降临也不会惊恐。
11、王趣见,未至,使者四三往。
误:高兴,正:通“促”,赶快。
译文:楚王赶快接见(尊卢沙),(尊卢沙)没有到,(楚王派)使者多次前去(邀请)。
12、存诸故人,请谢宾客。
误:安置,正:问候。
译文:问候那些老朋友,邀请拜谢宾朋。
13、若复失养,吾不贷汝矣。
误:借给,正:宽恕。
译文:如果再不赡养母亲,我就不宽恕你了。
14、楚庄王谋事而当,群臣莫能逮。
误:捉拿,正:及,达到。
译文:楚庄王谋划事情很得当,群臣没有人能比得上。
15、使裕胜也,必德我假道之惠。
误:恩德,正:感激。
译文:假如刘裕取胜,一定会感激我们借道给他的好处。
16、陛下登杀之,非臣所及。
误:上去,正:当即。
译文:陛下(如果)当即杀掉他,(就)不是我的职权管得了的。
初中常考文言实词梳理音序实词意义A安①安逸,安适: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②安身:衣食所安。
(《曹刿论战》)③怎么:安求其能千里也?(《马说》)④安定:安居而天下熄。
(《富贵不能淫》)B 备①具备、具有:四时俱备。
(《答谢中书书》)②防备,戒备:军细柳:以备胡。
(《周亚夫军细柳》)③详尽:前人之述备矣。
(《岳阳楼记》)比①靠近:其两膝相比者。
(《核舟记》)②及,等到:比至陈,车六七百乘,骑千余。
(《陈涉世家》)兵兵器:将军亚夫持兵揖曰。
(《周亚夫军细柳》)并①都:并怡然自乐。
(《桃花源记》)②和:对联、题名并篆文。
(《核舟记》)薄①迫近,接近:薄暮冥冥。
(《岳阳楼记》)②看轻,轻视:不宜妄自菲薄。
(《出师表》)C 策①马鞭:执策而临之。
(《马说》)②用马鞭驱赶:策之不以其道。
(《马说》)③记:策勋十二转。
(《木兰诗》)朝①zhāo,早晨:有时朝发白帝。
(《三峡》)②朝见:余朝京师。
(《送东阳马生序》)③集市、市场等公共场合:能谤讥于市朝。
(《邹忌讽齐王纳谏》)④朝廷:于是入朝见威王。
(《邹忌讽齐王纳谏》)尝曾,曾经:尝射于家圃。
(《卖油翁》)出①出去,出来:出入之迂也。
(《愚公移山》)②拿出:皆出酒食。
(《桃花源记》)③露出水面:卷石底以出。
(《小石潭记》)④在国外:出则无敌国外患者。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⑤发出:不敢出一言以复。
(《送东阳马生序》)称①向人致意,表示问候:使人称谢。
(《周亚夫军细柳》)②著称:不以千里称也。
(《马说》)③称赞:流辈甚称其贤。
(《送东阳马生序》)诚①真正,确实: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富贵不能淫》)②诚心:帝感其诚。
(《愚公移山》)③如果: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
(《陈涉世家》)乘①骑着:虽乘奔御风。
(《三峡》)②乘坐:公与之乘。
(《曹刿论战》)常①经常:常一人居外。
(《穿井得一人》)②普通的: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马说》)从①跟从,跟随:战则请从。
40个文言文常考实词,中考前赶紧背!古文的学习我们都是从古诗词开始的,当成篇的文章开始摆在眼前的时候明显很多字的常考意思就出现了,所以很多东西不只是我们简单的从文中就可以理解出的,需要我们常见常用常背,比如文言文中的很多常考的实词,古文阅读是会经常拿出来考的,所以,费点心思去书籍并且理解就是我们学好古文的方法了。
、1.爱ài“爱”繁体字写作“愛”,形声字,据《说文解字》和小篆字形,从攵部, (ài)声。
本来是行走的意思,后来假借来表示仁爱、给人以恩惠的意思。
①喜爱。
晋陶渊明独爱菊。
(《爱莲说》)热爱。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归园田居》)②爱护。
爱其子,择师而教之。
(《师说》)③爱惜。
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
(《六国论》)吝惜,舍不得。
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以致天下之士。
(《过秦论》)④吝啬。
百姓皆以王为爱也。
(《梁惠王上》)2.安ān“安”是会意字,小篆上边是“宀”字,表示屋子,下边是“女”字。
合起来指女子在家安心生活,不必外出担风险。
表示安定。
①抚慰,安抚。
时时为安慰,久久莫相忘!(《孔雀东南飞》)②安置,安放。
安营扎寨(成语)③使……安定。
既来之,则安之。
(《季氏将伐颛臾》)④安适,安身。
倚南窗以寄傲,审容膝之易安。
(《归去来兮辞》)⑤安稳。
风雨不动安如山。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安定。
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
(《季氏将伐颛臾》)⑥哪里,怎么。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梦游天姥吟留别》)⑦哪里,哪儿。
沛公安在?(《鸿门宴》)3.被“被”是形声字,小篆从衣部,皮声。
表示被子。
bèi①被子。
一日昼寝帐中,落被于地。
(《杨修之死》)覆盖。
成归,闻妻言,如被冰雪。
(《促织》)②受。
秦王复击轲,被八创。
(《荆轲刺秦王》)③表被动。
妆成每被秋娘妒。
(《琵琶行》)pī①通“披”,穿。
将军身被坚执锐,伐无道,诛暴秦。
(《陈涉世家》)②披散,散开。
中考必会的50个文言文实词(1)故故虽有名马。
——《马说》(所以)温故而知新——《〈论语〉十则》(学过的知识)公问其故——《扁鹊见蔡桓公》(原因、缘故)桓侯故使人问之——《扁鹊见蔡桓公》(特意)彼竭我盈,故克之。
——《曹刿论战》(因此)广故数言于亡。
——《陈涉世家》(故意)(2)间遂与外人间隔。
——《桃花源记》(隔开)中间力拉崩倒之声。
——《口技》(夹杂)又何间焉?——《曹刿论战》(参与)扁鹊见蔡桓公,立有间。
——《扁鹊见蔡桓公》(一会儿)骈死于槽枥之间。
——《马说》(中间)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
——《陈涉世家》(暗中)(3)绝以为妙绝。
——《口技》(极点)群响毕绝。
——《口技》(停止、消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桃花源记》(隔绝)(4)观予观夫巴陵胜状。
——《岳阳楼记》(观赏)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岳阳楼记》(景象、景观)但坐观罗敷——《陌上桑》(看)(5)病君之病在肌肤。
——《扁鹊见蔡桓公》(疾病、大病)则久已病矣。
——《捕蛇者说》(困苦不堪)(6)书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
——《石壕吏》(信)乃丹书帛曰。
——《陈涉世家》(写)(7)上上使外见兵。
——《陈涉世家》(皇上)身上衣裳口中食。
——《卖炭翁》(身体上的)(8)见昨日见军帖。
——《木兰诗》(看见)曹刿请见。
——《曹刿论战》(拜见)才没不外见。
——《马说》(通“现”,显露)(9)比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裙中。
——《核舟记》(靠近)比至陈,车六七百乘。
——《陈涉世家》(等到)(10)少宾客意少舒。
——《口技》(稍微)少时,一狼径去。
——《狼》(一会儿)陈涉少时,尝与人佣耕。
——《陈涉世家》(年轻的)(11)从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
——《狼》(随从,跟随)小惠未偏,民弗从也。
——《曹刿论战》(顺从,听从)乃诈称公子扶苏、项燕,从民欲也。
——《陈涉世家》(顺从)(12)分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曹刿论战》(分给,分配)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
中考语文文言文重点实词一、期1.约定。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
(《陈太丘与友期行》)2.时间,日期。
君问归期未有期。
(《夜雨寄北》)盈缩之期,不但在天。
(《龟虽寿》)3.期限。
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
(《陈涉世家》)失期,法皆斩。
(《陈涉世家》)4.希望,期望。
期有得耳。
(《狱中杂记》)译文:期望得到些财物罢了。
造饮辄尽,期在必醉。
(《五柳先生传》)译文:一来饮酒就要尽兴,期望一醉方休。
期望秋风回,一扫无余孽。
(《秋蝇》)译文:期望秋风回来,把余孽一扫而光。
5.一周年;一整月。
期年(jī nián,一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邹忌讽齐王纳谏》)不能期月(jī yuè,一个月)守也。
(《中庸》)译文:一个月都不能坚持。
二、去1.已经过去的。
去年天气旧亭台。
(《浣溪沙》)2.离开。
过中不至,太丘舍去。
(《陈太丘与友期行》)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小石潭记》)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送友人》)去国怀乡。
(《岳阳楼记》)游人去而禽鸟乐也。
(《醉翁亭记》)秋草独寻人去后。
(《长沙过贾谊宅》)蓬山此去无多路。
(《无题》)衡阳雁去无留意。
(《渔家傲·秋思》)有孙母未去。
(《石壕吏》)一狼径去。
(《狼》)旦辞爷娘去;旦辞黄河去。
(《木兰诗》)久而不去。
(《卖油翁》)昔人已乘黄鹤去;黄鹤一去不复返。
(《黄鹤楼》)成礼而去。
(《周亚夫军细柳》)停数日,辞去。
(《桃花源记》)去以六月息者也。
(《北冥有鱼》)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3.表示趋向,往……去。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浣溪沙》)公然抱茅入竹去。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我欲乘风归去。
(《水调歌头》)强欲登高去,无人送酒来。
(《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
(《渔家傲》)哪里去辨甚么真共假。
(《朝天子·咏喇叭》)4.消失,逝去。
三、临1.居高面下,从高处往下看。
中考必须掌握的130个文言实词1. 安(ān)(1)形容词。
①安定的,安逸的。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生于忧患,死于安乐》)②安稳的,安定的。
风雨不动安.如山(《茅屋为秋风所破歌》)(2)动词。
养生,享受。
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曹刿论战》)(3)疑问副词。
表反诘,译为“怎么”。
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马说》)2. 本(běn)副词。
本来,原来,最初。
a.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出师表》)b.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
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愚公移山》)3. 比(bǐ )(1)动词。
①并列,紧靠着。
东坡现右足,鲁直现左足,各微侧,其两膝相比.者,个隐卷底衣褶中(《核舟记》)②比作。
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隆中对》)③相比。
曹操比.于袁绍,则名微而众寡(《隆中对》)(2)介词。
①等到……的时候。
比.至陈,车六七百乘,骑千余,卒数万人(《陈涉世家》)②比起。
今虽死乎此,比.吾乡邻之死则已后矣,又安敢毒耶(《捕蛇者说》)4. 鄙(bǐ )(1)名词。
边境,边远偏僻的地方。
蜀之鄙.有二僧(《为学》)(2)形容词。
①(地位)卑微的,低下的。
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出师表》)②目光短浅的。
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曹刿论战》)5. 毕(bì )(1)动词。
完毕,结束。
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送东阳马生序》)(2)形容词用作助词用尽,竭尽全力。
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愚公移山》)6. 敝(bì )形容词。
破旧的,破烂的。
右手秉遗穗,左臂悬敝.筐(《观刈麦》)7. 兵(bìng)名词。
①士兵,军队。
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陈涉世家》)②兵器,武器。
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得道多助,失道寡助》)8. 病(bìng)(1)名词用作动词。
140个常用文言词语【安】(1)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疑问副词,哪里、怎么)(《陈涉世家》) (2)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养)(《曹刿论战》)(3)子曰‘汝安.知鱼乐’云者(疑问代词,哪里、何处)【比】(1)比.至陈(等到)(《陈涉世家》) (2)其两膝相比.者(靠近)(《核舟记》)(3)每自比.于管仲、乐毅(类比)(《隆中对》)【鄙】先帝不以臣卑鄙.(见识短浅)(《出师表》);肉食者鄙.,未能远谋(鄙陋,这里指目光短浅)(《曹刿论战》)【兵】(1)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士兵)(《陈涉世家》)(2)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武器,军备)(《出师表》)【并】(1)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一起、一齐)(《狼》) ;(2)黄发垂髫并.怡然之乐(全、都)(3)并.有乘骑弄旗标枪舞刀于水面者(并且)(《观潮》)【策】(1)策.之不以其道(用鞭子打)(《马说》) (2)执策.而临之(马鞭)(《马说》)(3)策.勋十二转(记录)(《木兰诗》)【诚】(1)臣诚.知不如徐公美(的确,确实)(《邹忌讽齐王纳谏》)(2)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如果)(《陈涉世家》)(3)帝感其诚.(诚心)(《愚公移山》)【乘】(1)车六七百乘.(量词,古时一车四马叫“乘”)(《陈涉世家》)(2)公与之乘.(乘坐)(《曹刿论战》) ;并有乘.骑弄旗标枪舞刀于水面者(骑)(《观潮》)【从】(1) 可以一战,战则请从.(跟随)(《曹刿论战》);择其善者而从.之(跟从、跟随)(《〈论语〉十二章》)(2)从.流飘荡(随着、顺着)(《〈论语〉十二章》);七十而从.心所欲(凭、任凭,随着)(《〈论语〉十二章》)(3)小惠未徧,民弗从.也(顺从,听从) (《曹刿论战》)(4)客从.外来(自、由)(《邹忌讽齐王纳谏》)(5)吾从.北方闻子为梯(在)(《公输》)【旦】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早晨、天亮时)(《木兰诗》);旦.日,卒中往往语(早晨、天亮时)(《陈涉世家》)【殆】(1)此殆.天所以资将军(大概)(《隆中对》) (2)思而不学则殆.(疑惑,有害)(《〈论语〉十二章》) 【道】(1)伐竹取道.,下见小潭(道路)(《小石潭记》)(2)未至,道.渴而死(在路上) (《夸父逐日》)(3)策之不以其道.(方法) (《马说》)(4)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学说) (《送东阳马生序》)(5)以咨诹善道.(道理)(《出师表》)(6)伐无道.,诛暴秦(道义)(《陈涉世家》);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仁政)(《得道多助,失道寡助》)(7)不足为外人道.也(说) (《桃花源记》)【堵】环堵.萧然,不蔽风日(墙)(《五柳先生传》)【度】(1)关山度.若飞(渡过,越过)(《木兰诗》)(2)度.已失期(估计)(《陈涉世家》)【而】(1)连词:①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
150个中考必考文言词语被(遭受,覆,盖,通“披”) 兵(武器,军事) 除(建筑物台阶,任命官职)床(一种坐具) 存(思念、爱抚) 党(古代居民组织,偏袒)豆(古食器) 多(称赞) 伐(功业,自夸) 访(咨询) 坟(土堆,高大,古代名著)讽(背诵,委婉劝告) 封(疆界,筑土为坛祭山神,分封) 国(国都,城邑,封地,地方)购(悬赏捉拿) 河 (专指黄河) 恨(遗憾) 集(栖止) 几(希望) 假(借给,借助,宽容)江(专指长江) 揭(高举) 就(靠近,完成) 窃(表自谦) 穷(困窘,竭尽) 劝(勉励)却 (退,推辞,回头) 去(离开,相距) 让(礼让,责备) 稍(渐渐) 少(稍微)身(自身) 是(这) 适(前往) 树(种植,培养) 速(招来,邀请) 汤(热水,开水)涕(眼泪) 偷(得过且过) 臭(气味) 厌(满足,吃饱) 再(两次,第二次)造(到……去,成就) 贼(祸害,残害) 遮(拦住) 走(快行)双音词百姓(百官) 卑鄙(地位低微、见识鄙俗) 处分 (处臵,安排) 从容(语言得体)聪明(听力好与眼力好) 大块(自然界) 地方(土地的纵横)独立(单独或孤独站立,超群不凡) 反复(改变以往局面,书信来往)放心(散失了的志意) 非常(意外情况) 风流(有功绩而又有文采,流风余韵)逢迎(迎接) 感激(感动奋发) 光景(光阴) 故事(往昔的事,旧例) 横行(纵横于四方而无所阻挡) 交通(勾结,彼此相通) 结束(整装,装束)经济(治理国家) 舅姑(公公与婆婆) 具体(具备形体) 绝境(与外界隔绝的地方)可怜(可爱,可惜) 烈士(有志于建功立业的人) 美人(妃嫔) 莫非(没有……不是)南面(登上帝王之位) 便宜(因利乘便) 其实(它的果实,他[或它]的实际)妻子(妻子和儿女) 亲戚(父母家人,族内外亲属) 秋天(秋季的天空) 青春(春天)人民(百姓) 三尺 (指剑,指法律条文) 山东(崤山以东,太行山以东,华山以东)身体(亲自实行) 首领(头和脖子) 书记 (主管文书的官员)虽然(虽然这样,即使这样) 提纲 (抓住纲领) 同志(志向情趣相同)突出(突然出现) 文法(法令或法令条文) 文章(法律条文,文彩)无赖(无所依恃,无聊) 无论(不要说) 无日(没多少日子) 牺牲(古代祭祀用的家畜) 县官(指天子,指朝廷或官府) 消息(消失和生长) 行李(外交使者)形容 (形体和容貌) 学者(学习的人) 颜色(容貌) 野人 (居住在郊野的种田人) 一贯(用同一原则、理论贯彻始终) 一再(一次和两次) 以为(把……看作,使……成为)殷勤(诚挚而恳切) 因为(因此作……) 影响 (影子和声响) 鱼肉(残害与欺凌)于是(在这……) 丈夫(成年男子,泛指男人) 丈人(对男性长者的尊称)爪牙(武臣,泛指辅佐之人) 政治(政事) 指示 (指出来让看) 智力(智慧和力量)中国(泛指中原地区) 祖父(祖辈和父辈) 左右(侍从人员)就:靠近,接近.是:判断副词.贤:优,好.得:难道.过:路过.见:料想,预见.少:一会儿,稍稍,不久.寐:睡.自:从.闻:听到.可:有.奇:奇异,奇特.【之】一、代词1、人称代词,译作“他”、“她”、“他们”①公与人乘,战于长勺。
初中语文中考常考文言词语(深度整理)一.而一、连词1、表示并列关系的连词,可译为“又”“而且”“也”等,有时也可不译。
①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论语>十则》)②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核舟记》)2、表示承接关系的连词,译作“然后”“就”①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十则》)②尉剑挺,广起,夺而杀尉。
(《陈涉世家》)3、表示转折关系的连词,译作“但是”“然而”“却”“可是”。
①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论语>十则》)②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爱莲说》)③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马说》)4、表示递进关系的连词。
译作“而且”“并且”或不译。
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
(《醉翁亭记》)5、表示修饰关系,可译为“地”“着”或不译。
①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
(《愚公移山》)②睨之,久而不去。
(《卖油翁》)6、表示因果关系的连词,译作“因此”“所以”“因而”。
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
(《醉翁亭记》)7、表目的相当于现代汉语里的“来”。
①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狼》)②陛下亦宜自谋,以咨诹善道。
(《出师表》)③故为之说,以俟夫人观人风者得焉。
(《捕蛇者说》)④诚直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
(《出师表》)8、表结果,可译作“以至”“因而”。
①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出师表》)9、表并列或承接,因果关系,属予作文以记之。
二.焉:1.兼词,相当于“于之”、“于此”、“于彼”。
例:①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焉:在其中)——《论语》②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河中石兽》③不复出焉。
(焉:从这里。
)——《桃花源记》2.疑问代词,哪里,怎么。
例:①且焉置土石?——《愚公移山》三.且1. (副词)将近;几乎。
年且九十。
——《愚公移山》2.(副词)表让步,尚且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马说》3.(副词)表递进,况且且壮士不死即已——《陈涉世家》且为众人。
——《伤仲永》且秦灭韩亡魏。
——《唐雎不辱使命》四.然1.(代词)这样,那样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河中石兽》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马说》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
/ 然则何时而乐耶?——《岳阳楼记》虽然,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弗敢易。
——《唐雎不辱使命》谓为信然。
——《隆中对》然后施行,必能裨补阙漏。
——《出师表》虽然,公输盘为我为云梯,必取宋。
——《公输》人恒过然后能改。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2.(形容词)是的,对的吴广以为然。
——《陈涉世家》3.(助词)作词尾,表状态,相当于“……的样子”,也可以不译康肃忿然曰。
——《卖油翁》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咏雪》满坐寂然,无敢哗者。
——《口技》忽然抚尺一下,群响毕绝。
——《口技》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 屋舍俨然。
——《桃花源记》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闻之,欣然规往——《桃花源记》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
——《核舟记》欣然起行。
——《记承天寺夜游》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
——《五柳先生传》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
——《送东阳马生序》佁然不动,俶尔远逝。
——《小石潭记》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岳阳楼记》望之蔚然而深秀者 / 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记》杂然而前陈者 / 颓然乎其间者——《醉翁亭记》晶晶然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之乍出于匣者。
——《满井游记》娟然如拭 /悠然自得——《满井游记》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饮酒》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行路难》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秦王怫然怒。
——《唐雎不辱使命》杂然相许。
——《愚公移山》4.(连词)然而,但是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醉翁亭记》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
——《出师表》然胡不已乎?——《公输》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五.若1. (动词)像,好像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醉翁亭记》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
——《木兰诗》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桃花源记》右手攀石趾,若啸呼状。
——《核舟记》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与朱元思书》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
——《送东阳马生序》皆若空游无所依。
——《小石潭记》一望空阔,若脱笼之鹄。
——《满井游记》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
——《邹忌讽齐王纳谏》若夫淫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逐浪排空。
——《岳阳楼记》2.(动词)及,比得上未若柳絮因风起。
——《咏雪》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送东阳马生序》徐公不若君之美也。
——《邹忌讽齐王纳谏》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
——《愚公移山》3.(代词)你庸者笑而应曰:“若为佣耕,何富贵也?——《陈涉世家》4.(代词)此,这样的其言兹若人之俦乎?——《五柳先生传》5.(连词)假如,如果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游山西村》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
——《唐雎不辱使命》若有作奸犯科及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
——《出师表》6.(助词)用于词尾,可译为“……一样”舍其粱肉,邻有糟糠而欲窃之——此为何若人?——《公输》六.为一、读作wéi时1.被岂能为暴涨携之去?——《河中石兽》仅有“敌船”为火所焚。
——《观潮》山峦为晴雪所洗。
——《满井游记》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
——《陈涉世家》贤能为之用。
——《隆中对》2.(动词)当,担任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孙权劝学》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论语》项燕为楚将 / 陈胜自立为将军,吴广为都尉——《陈涉世家》3.(动词)筑,造为坛而盟,祭以尉首。
——《陈涉世家》公输盘为我为云梯。
(第二个“为”)——《公输》4.(助词)表示疑问语气父子何命焉为?——《公输》(动词)做,干为宫室、器皿、人物。
——《核舟记》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
——《醉翁亭记》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
——《出师表》行拂乱其所为。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鱼我所欲也》5.(动词)看作,当成,当作,结为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论语》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
——《唐雎不辱使命》以虫蚁为兽,以土砾凸者为丘,凹者为壑。
——《童趣》子墨子解带为城,以牒为械。
——《公输》因以为号焉。
——《五柳先生传》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
——《隆中对》6.(动词)成,成为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河中石兽》弃其杖,化为邓林。
——《夸父逐日》卒之为众人 / 不受之人,且为众人。
——《伤仲永》得为众人而已耶?——《伤仲永》为坻,为屿,为堪,为岩。
——《小石潭记》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蒹葭》7.(动词)以为,认为孰为汝多知乎?(同“谓”,说)——《两小儿辩日》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孙权劝学》微笑,默叹,以为妙绝。
——《口技》或以为死,或以为亡。
——《陈涉世家》吴广以为然。
——《陈涉世家》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
——《邹忌讽齐王纳谏》8.(动词)是,表判断此何遽不为福乎?——《塞翁失马》中轩敞者为舱。
——《核舟记》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核舟记》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大道之行也》若为佣耕,何富贵也?——《陈涉世家》谓为信然。
——《隆中对》宫中府中,俱为一体。
——《出师表》此为何若人?/ 必为有窃疾矣 /为与此同类——《公输》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论语》9.(名词)心理活动,心情或异二者之为。
——《岳阳楼记》二、读作wèi时12.(介词)给,替为人谋而不忠乎?——《论语》公输盘为楚造云梯之械。
——《公输》13.(介词)因为昂首观之止,项为之强。
——《童趣》为之怡然称快。
——《童趣》14.(介词)为了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 乡为身死而不受。
——《鱼我所欲也》15.(介词)为了……,后面省略宾语“此”“之”等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
——《木兰诗》16.(介词)向,对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
——《桃花源记》不足为外人之道。
——《桃花源记》为天下唱,宜多应着。
——《桃花源记》七.以1.(动词)认为,以为以为妙绝。
——《口技》臣以王吏之攻宋也,为与此同类。
——《公输》或以为死,或以为亡。
/ 吴广以为然。
——《陈涉世家》孰视之,自以为不如。
/ 皆以美于徐公。
——《邹忌讽齐王纳谏》2.(介词)表示所用的工具、方法,凭借的条件等①可译为“用”“拿”。
以钱覆其口,徐以杓酌油沥之,——《卖油翁》蒙辞以军中多务。
——《孙权劝学》投以骨。
/ 以刀劈狼首。
——《狼》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
——《核舟记》全石以为底。
——《小石潭记》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
——《醉翁亭记》祭以尉首。
——《陈涉世家》咨臣以当世之事。
——《出师表》成,将以攻宋。
——《公输》大王加惠,以大易小。
——《唐雎不辱使命》②可译为“靠”“凭”“凭借”。
以我酌油知之。
公亦以此自矜。
——《卖油翁》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
——《唐雎不辱使命》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然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非惟天时。
——《隆中对》何以战?/ 可以一战。
/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曹刿论战》③可译为“按照”。
策之不以其道。
——《马说》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 必以信。
——《曹刿论战》3.(介词)起提宾作用,可译为“把”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论语》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
——《伤仲永》宅边有五柳树,引以为号焉。
——《五柳先生传》以是人多以书假余。
(第二个“以”)——《送东阳马生序》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
——《出师表》以君之所长者,故不错意也。
——《唐雎不辱使命》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曹刿论战》4.(连词)表示因果关系,可译为“因”“因为”此独以跛之故,父子相保。
——《塞翁失马》以是人多以书假余。
(第一个“以”)——《送东阳马生序》以中有足乐者。
——《送东阳马生序》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
——《小石潭记》夫不能以游堕之事,潇然于山石草木之间者,惟此官也。
——《满井游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岳阳楼记》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
——《陈涉世家》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
(第一个“以”)——《出师表》先帝不以臣卑微。
——《出师表》徒以有先生也。
——《唐雎不辱使命》5.(连词)表示承接关系,可译为“而”,也可不译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观沧海》家贫,无从致书以观。
——《送东阳马生序》高祖因之以成帝业。
——《隆中对》6.(连词)表示修饰关系,可译为“而”“来”?也可以不译近岸,卷石底以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