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工原理》第6章 气体吸收.
- 格式:ppt
- 大小:866.50 KB
- 文档页数:59
第6章 气体吸收1)总压100,温度25℃的空气与水长时刻接触,水中的的浓度为多少?别离用摩尔浓度和摩尔分率表示。
空气中 的体积百分率为。
解:将空气看做理想气体:y= p*=yp=79kPa查表得 E=×510kPa610/*-==E p xH=)./(10342.6)181076.8/(1000)/(65m kN kmoL EMS -⨯=⨯⨯=ρ C=p*.H=79××10-5=×10-4kmol/m 32)已知常压、25℃下某体系的平稳关系符合亨利定律,亨利系数E 为大气压,溶质A 的分压为大气压的混合气体别离与三种溶液接触:①溶质A 浓度为 的水溶液;②溶质A 浓度为的水溶液;③溶质A 浓度为 的水溶液。
试求上述三种情形下溶质A 在二相间的转移方向。
解: E=×104atm ,p=,P=1atm ,y=p/P=① m EP==⨯015104. x 135002110183610=⨯=⨯-.. ∴y mx 110054*.== ∴∆y y y =-=10*∴平稳② x 2350001110181810=⨯=⨯-.. ∴y mx 220027*.== ∴∆y y y =-20* ∴气相转移至液相 ③ x 3350003110185410=⨯=⨯-.. ∴y mx 330081*.== ∴∆y y y =-30*∴液相转移至气相④ P=3atm y= E=×104atm∴m=E/P=×104 x 4=x 3=×10-5∴y mx 440027*.== ∴∆y y y =-40* ∴气相转移至液相 3)某气、液逆流的吸收塔,以清水吸收空气~硫化氢混合气中的硫化氢。
总压为1大气压。
已知塔底气相中含%(摩尔分率),水中含的浓度为 (摩尔分率)。
试求塔底温度别离为5℃及30℃时的吸收进程推动力。
解:查表得(50C ) E1=×104kpa m 1=E 1/P=315 p*1=Ex=KPa 5724.0108.11055=⨯⨯⨯-6222222222225422224205111111111.111063.6/*0040.0*011.033.101/1106.1/**1106.1108.11017.6*609/,1017.6301096.2/*0093.0*015.00057.033.101/5742.0/**---⨯=-=-=∆=-=∆====⨯⨯⨯====⨯=⨯=-=-=∆=-=∆====x m y x x x y y y P p y kpa x E p p E m KPa E C x m y x x x y y y y P p y 液相推动力:气相推动力:):查表得(液相推动力:气相推动力:4)总压为100 ,温度为15℃时 的亨利系数E 为 。
【例6-1】 总压为101.325kPa 、温度为20℃时,1000kg 水中溶解15kg NH 3,此时溶液上方气相中NH 3的平衡分压为2.266kPa 。
试求此时之溶解度系数H 、亨利系数E 、相平衡常数m 。
解:首先将此气液相组成换算为y 与x 。
NH 3的摩尔质量为17kg/kmol ,溶液的量为15kg NH 3与1000kg 水之和。
故0156.018/100017/1517/15=+=+==BA A A n n n n n x022403251012662...Pp y *A*===436.10156.00224.0*===x ym由式(6-11) E =P ·m =101.325×1.436=145.5kPa或者由式(6-1)3.1450156.0266.2*===xp E A kPa溶剂水的密度ρs =1000kg/m 3,摩尔质量M s =18kg/kmol ,由式(6-10)计算H382.0183.1451000=⨯=≈ssEMH ρkmol/(m 3·kPa )H 值也可直接由式6-2算出,溶液中NH 3的浓度为 ()()869.01000/10001517/15//=+=+==ss A AA A A m m Mm V n c ρkmol/m 3所以 383.0266.2869.0*===AA p c H kmol/(m 3·kPa )【例6-2】 在20℃及101.325kPa 下CO 2与空气的混合物缓慢地沿Na 2CO 3溶液液面流过,空气不溶于Na 2CO 3溶液。
CO 2透过厚1mm 的静止空气层扩散到Na 2CO 3溶液中。
气体中CO 2的摩尔分数为0.2。
在Na 2CO 3溶液面上,CO 2被迅速吸收,故相界面上CO 2的浓度极小,可忽略不计。
CO 2在空气中20℃时的扩散系数D 为0.18cm 2/s 。
问CO 2的扩散速率是多少?解:此题属单方向扩散,可用式6-17计算。
吸收简介重要概念:⑴.吸收⑵.溶质、载体、吸收液和吸收尾气关于吸收的介绍:吸收过程常在吸收塔中进行,图2-1为逆流操作的吸收塔示意图。
气体的吸收是一种重要的分离操作,它在化工生产中主要用来达到以下目的:(1)分离混合气体以获得一定的组分。
例如用硫酸处理焦炉气以回收其中的氨,用洗洗油处理焦炉气以回收其中的芳烃,用液态烃处理裂解气以回收其中的乙烯、丙烯等。
(2)除去有害组分以净化气体。
例如用水或碱液脱除合成氨原料气中的二氧化碳,用丙酮脱除裂解气中的乙炔等。
(3)制备某种气体的溶液。
例如用水吸收二氧化氮以制造硝酸,用水吸收氯化氢以制取盐酸,用水吸收甲醛以制备福尔马林溶液等。
图2-1 吸收操作示意图在吸收过程中,如果溶质与溶剂之间不发生显著的化学反应,可以当作气体单纯地溶解于液相的物理过程,则称为物理吸收;如果溶质与溶剂发生显著的化学反应,则称为化学吸收。
前面提到的用水吸收二氧化碳、用洗油吸收芳烃等过程都属于物理吸收,用硫酸吸收氨、用碱液吸收二氧化碳等过程都属于化学吸收。
若混合气体中只有一个组分进入液相,其余组分皆可认为不溶解于吸收剂,这样的吸收过程称为单组分吸收;如果混合气体中有两个或多个组分进入液相,则称为多组分吸收。
例如合成氨原料气含有N2、H2、CO及CO2等几种成分,其中唯独CO2在水中有较为显著的溶解度,这种原料气用水吸收的过程即属于单组分吸收;用洗油处理焦炉气时。
气体中的苯。
甲苯、二甲苯等几种组分都在洗地中有显著的溶解度,这种吸收过程则应属于多组分吸收。
气体溶解于液体之中;常常伴随着热效应,当发生化学反应时,还会有反应热,其结果是使液相温度逐渐升高,这样的吸收过程称为非等温吸收。
但若热效应很小,或被吸收的组分在气相中浓度很低而吸收剂的用量相对很大则;温度升高并不显著,可认为是等温吸收。
如果吸收设备散热良好,能及时引出热量而维持液相温度大体不变,自然也应按等温吸收处理。
吸收过程进行的方向与限度取决于溶质在气液两相中的平衡关系。
第六章气体吸收一、基本知识1.吸收的依据是。
①气体混合物中各组分在某种溶剂中溶解度的差异②液体均相混合物中各组分挥发能力的差异③液体均相混合物中各组分结晶能力不同④液体均相混合物中各组分沸点不同2.一个完整的工业吸收流程应包括。
①吸收部分②脱吸部分③吸收和脱吸部分④难以说明3. 吸收操作的作用是分离①气体混合物②液体均相混合物③互不相溶的液体混合物④气---液混合物4.评价吸收溶剂的指标包括有。
①对混合气中被分离组分有较大溶解度,而对其他组分的溶解度要小,即选择性要高②混合气中被分离组分在溶剂中的溶解度应对温度的变化比较敏感。
③溶剂的蒸气压、黏度要低,化学稳定性要好,此外还要满足价廉、易得、无毒、不易燃烧等经济和安全条件5.有关吸收操作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①实际吸收过程常同时兼有净化与回收双重目的②吸收是根据混合物中各组分在某种溶剂中溶解度的不同而达到分离的目的③一个完整的吸收分离过程一般包括吸收和解吸两部分④常用的解吸方法有升温、减压和吹气。
其中升温与吹气特别是升温与吹气同时使用最为常见⑤用吸收操作来分离气体混合物应解决下列三方面问题:a.吸收剂的选择;b.吸收剂的再生;c.吸收设备⑥据不同的分类方法,吸收可分为物理吸收和化学吸收;也可分为单组分吸收和多组分吸收;又可分为等温吸收和非等温吸收⑦按气、液两相接触方式的不同,可将吸收设备分为级式接触与微分接触两大类6.由二氧化碳、空气、水构成的气液平衡体系,若总压及温度选定,那么当空气被视为不溶于水的惰性组分时,该体系的自由度数是。
①3 ②2 ③1 ④07.下列关于分子扩散与分子热运动的比较与分析中不正确的是。
①没有分子热运动就不可能有分子扩散运动②分子扩散与分子热运动都是一种无定向的运动③分子扩散只能发生在非平衡体系④无论体系平衡与否,分子热运动总是在进行8.费克定律可以解答的问题为。
①分子热运动方向及其速度大小②分子扩散方向及其扩散系数大小③分子扩散方向及其速率大小④扩散传质方向及其速率大小9.下列对扩散系数的理解和认识中不对的是。
一、实验名称气体吸收实验二、实验目的(1)观察气、液在填料塔内的操作状态,掌握吸收操作方法。
(2)测定在不同喷淋量下,气体通过填料层的压降与气速的关系曲线。
(3)测定在填料塔内用水吸收CO2的液相体积传质系数X K α。
(4) 对不同填料的填料塔进行性能测试比较。
三、实验原理液体吸收是运用混合气体中各组分在同一溶剂的溶解度差异,通过气液充分接触,溶解度较大的气体组分较多地进入液相而与其他组分分离的操作。
填料塔的流体力学特性是吸收设备的重要参数,可计算填料塔所需动力消耗和确定最佳操作气速。
流体力学特性用气体通过填料层产生的压降表示,在填料因子、填料层高度、液体喷淋密度一定时随气体速度的变化而变。
本实验采用水吸收CO2-空气混合气中的CO2,常压下CO2在水中溶解度较小,用水吸收CO2的操作为液膜控制,在低浓度吸收时填料层高度12a X X X LdXZ K X X*=Ω-⎰即12a X X X L dXK Z X X*=Ω-⎰; 气液平衡关系符合亨利定律,则12aX m X X L K Z X -=•Ω∆,121122111222()()ln ln m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 由亨利定律得Y X m*=,其中,1E ym Y P y ==-;由测定物性参数水温、大气压确定亨利常数。
同时测定CO2-空气混合气体进、出填料塔CO2含量(摩尔分率),即可获得X *。
通过气相色谱仪或CO2分析仪测塔底、塔顶气相中CO2摩尔分率,转子流量计测混合气体用量,涡轮流量计测吸收剂水用量,即可测定液体体积传质系数a X K 。
四、实验装置图及主要设备(包括名称、型号、规格)(1)吸收实验流程图如下图所示:1-气体调节阀;2-孔板流量计;3-闸阀;;4,12,13-空气切换阀;5-CO2流量计;6-混合气体流量计;7-涡轮流量计;8,10-水流量调节阀;9-拉西环填料塔;11-θ环填料塔;14-塔底液位调节阀(2)设备及仪表。
化工原理电子教案第六章气体吸收9.1概述利用不同组分在溶剂中溶解度的差异,分离气体混合物的过程,称为吸取; 能被溶解的组分——溶质A ; 不能被溶解的组分——惰性组分〔载体〕B ;所用溶剂——吸取剂S 。
吸取液)(A S +。
一.工业生产中的吸取过程1.工业上的应用〔1〕 原料气的净化:如煤气中的H 2S 除去。
〔2〕 有用组分的回收:如合成氨厂的放空气中用水回收氨。
〔3〕 某些产品的制取:将气体中需要的成份以指定的溶剂吸取出来,成为液态的产品或半成品,如:从含HC l气体中盐酸(4) 废气的治理:如含SO 2,NO ,NO 2等废气中,要除去这些有害成份。
2.吸取的分类 (1) 按性质划分物理吸取:溶质不发生明显的化学反应,如水吸取CO 2,SO 2等。
化学吸取:溶质与溶剂或溶液中其它物质进行化学反应。
〔如用NaOH 吸取 CO 2〕 (2) 温度是否变化等温吸取:当溶剂用量专门大,温升不明显时 非等温吸取:(3) 被吸取组分数目分单组分吸取:只吸取一种组分 多组分吸取二.吸取过程的极限及方向极限:气液两相呈平稳状态;方向或推动力:一相浓度与同另一相浓度呈平稳的该相浓度之差;比如:溶质A 在气相中的分压为A P ,液相中溶质浓度为A c ,与A c 呈平稳的气相分压为*AP ,那么推动力为〔*-A A P P 〕。
三.吸取的流程流程说明:1. 气液流向: ——逆流〔推动力大〕2. 多塔吸取:单塔所需太高时,可分解成几个塔串联使用。
3. 加压吸取: 提高总压,能够提高传质推动力,同时提高溶解度,有利于吸取。
4. 脱吸〔解吸〕过程:吸取的逆过程。
油〔A 〕 水四.吸取剂选择及要求1.具有选择性:对溶质A的溶解度应尽可能大2.不易挥发性:减少溶剂的缺失及幸免在气体中引入新的杂质 3.腐蚀性小:减少设备费和修理费 4.粘度低:以利于传质及输送5.毒性小,不易燃,以利于保证安全生产 6.来源丰富,价格低廉,易于再生五.本章重点及学习方法本章要紧讨论单组分、等温、常压、物理吸取,以把握差不多原理和方法。
6-1 已知在101.3 kPa(绝对压力下),100 g 水中含氨1 g 的溶液上方的平衡氨气分压为987 Pa 。
试求:(1) 溶解度系数H (kmol ·m -3·Pa -1); (2) 亨利系数E(Pa); (3) 相平衡常数m ;(4) 总压提高到200 kPa(表压)时的H ,E ,m 值。
(假设:在上述范围内气液平衡关系服从亨利定律,氨水密度均为10003/m kg )解:(1)根据已知条件Pa p NH 987*3=3/5824.01000/10117/13m kmol c NH ==定义333*NH NH NH H c p =()Pa m kmol p c H NH NH NH ∙⨯==-34/109.5333(2)根据已知条件可知0105.018/10017/117/13=+=NH x根据定义式333*NH NH NH x E p =可得Pa E NH 41042.93⨯=(3)根据已知条件可知00974.0101325/987/**33===p p y NH NH于是得到928.0333*==NH NH NH x y m(4)由于H 和E 仅是温度的函数,故3NH H 和3NH E 不变;而p E px Ex px p x y m ====**,与T 和p 相关,故309.0928.031'3=⨯=NH m 。
分析(1)注意一些近似处理并分析其误差。
(2)注意E ,H 和m 的影响因素,这是本题练习的主要内容之一。
6-2 在25℃下,CO 2分压为50 kPa 的混合气分别与下述溶液接触:(1) 含CO 2为0.01 mol/L 的水溶液; (2) 含CO 2为0.05 mol/L 的水溶液。
试求这两种情况下CO 2的传质方向与推动力。
解: 由亨利定律得到*2250CO CO Ex kPa p == 根据《 化工原理》 教材中表 8-1 查出()kPa E CO 51066.1252⨯=℃ 所以可以得到4*1001.32-⨯=CO x 又因为()()34525/10347.3181066.11000222m kPa kmol EM H OH OH CO ∙⨯=⨯⨯=≈-ρ℃ 所以得34*/0167.05010347.3222m kmol p H c CO CO CO =⨯⨯==- 于是:(1)为吸收过程,3/0067.0m kmol c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