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以下政府间事权与支出责任划分的难点分析与路径选择
- 格式:pdf
- 大小:516.98 KB
- 文档页数:7
中央与地方事权及支出责任划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作者:乔天锋韩克恩王婷婷来源:《中国经贸导刊》2017年第26期摘要:本文对现阶段我国政府间事权划分存不明确清晰、各级政府间事权和财权不匹配等问题进行了梳理和分析,提出了在合理划分事权和支出责任的基础上,构建符合我国实际的财权与支出责任相匹配的政府间分配关系,促进财力与事权相匹配和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关键词:财政体制政府间关系支出责任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了新一轮改革的目标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
科学合理地划分各级政府事权及支出责任,不仅是完善我国财政体制本身的问题,更是国家治理及其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体现,是各利益相关方之间权责与义务的重构。
一、中央与地方事权支出责任划分存在的主要问题(一)事权划分不清晰,事权过于下移一方面,政府事权存在越位和缺位的情况,某些应由市场主体通过市场机制调节解决或由社会提供的事务,财政大包大揽,同时在市场机制失灵的领域,某些应由政府承担的基本公共服务,如医疗、教育、卫生、社会保障等,财政却承担不够。
另一方面,政府间事权存在错位的情况。
一是中央与地方政府事权错位,某些应由中央负责的事务下移到地方承担,某些应由地方负责的事务中央直接干预,很多中央和地方共同管理的领域事权重叠交叉,难以准确判断事权归属;二是地方各级政府之间事权相互错位,省与市县级政府间事权范围的划分不规范,较高级政府通过政策政令将责任目标层层分解向下转移,这种状况造成职责不清、互相挤占或互留缺口、无从问责的现象,不仅导致行政运行效率偏低,而且影响经济社会和谐发展。
(二)支出责任划分不合理,支出责任过于上移1994年实行分税制改革以后,数额较大、较稳定的税种统一划归为中央级或共享税,留给地方的税种小而杂、税源分散零星,随之财政收入大部分上移到中央,地方税收收入所占比重大幅下滑,这一做法也被地方各级政府纷纷效仿,一般都将税源集中且易于征收的税种划归为本级,最终形成了层层向上集中的收入分配格局,尽管分税制改革有效改变了国家财力过于分散的情况,中央财政的宏观调控能力明显增强,但由于地方事权支出责任倒挂,行政体制运行中出现较多矛盾也催生出诸多问题:“跑部钱进”、寅吃卯粮、乱收费现象丛生。
省以下事权与财政支出责任划分研究我国现行的中央和地方的财政事权与支出现任划分框架是在1994年分税制财政体制改革时确立的,后经多次修改和调整,解决中央政府的集中财力的能力,提高宏观调控水平是最初目的。
而目前我国的省以下财政体制还只是停留在中央对地方财政体制的贯彻和延伸。
省以下财政体制的不完善在很大程度上使得省以下事权与财政支出责任严重不匹配,各级政府职能得不到充分有效地发挥,地方经济活力不足,发展更是也受到制度的阻碍。
因此,省以下财政体制是制约地方财政经济发展的重要制度,对于建立现代财政制度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我国是一个拥有五级政府的大国,省以下财政体制是国家财政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按照“分级管理”的原则,省以下财政体制由各省自行研究制定。
中央对省级实施分税制财政体制改革后,各省根据本地实际情况,以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调动地方政府发展经济的积极性为目标,逐步完善省以下财政体制,理顺了省以下各级政府间收入划分,构建了科学规范的转移支付制度,初步形成了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要求和各地发展实际的省以下财政体制。
但与中央财政发展形势的明显变化相比,省以下财政困难则普遍存在并且可以说是更加突显,广大省以下各级政府事权与财政支出责任划分不规范,影响了公共物品和服务的供给能力,进而影响政府治理能力的提高。
在中央提出“调整中央和地方政府间财政关系,建立事权和支出责任相适应的现代财政制度”背景下,本文的理论基础就是财政分权理论,研究的落脚点是现行省以下财政体制,认真审视我国省以下事权与支出责任划分现状及特点,并最终运用财政分权理论对我国省以下事权与支出责任划分加以规范和完善。
具体内容是,从财政体制相关理论、省以下财政体制现状和特点、存在问题、原因分析等角度展开研究,作者在内蒙古财政部门工作的几年经验,以内蒙古为例,介绍内蒙古自治区以下事权与财政支出责任划分的现状及特殊性,总结了内蒙古自治区以下财政体制改革的经验成果,试图构建省以下财政体制理论框架并最终解决省以下事权与支出责任划分存在的问题,进而提出完善省以下财政体制的意见建议。
我国政府间财权与事权划分存在的问题及优化配置建议作者:谭莹来源:《时代经贸》2012年第03期【摘要】1994年的分税制改革,将我国政府间事权和支出责任在中央和地方之间进行了划分,并与财权分配相结合,初步建立了符合市场经济要求的政府间关系基本框架。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新一轮财税体制综合配套改革要以事权与支出责任划分改革为切入点,推动支出体制与收入体制联动改革,健全各级政府事权及“支出责任与财力匹配、与财权相适应”的新体制。
本文主要从财政支出结构的角度对我国政府间财权与事权划分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提出对二者优化配置的建议及设想。
【关键词】财权;事权;收入划分;转移支付一、分税制财政管理体制下我国政府间财权与事权划分存在的问题事权是指处理事务的权力或职权。
财权,或称财政权限,与事权相对应,是指政府在取得和管理财政收入方面的权限,主要是课税权和税收征管权。
根据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要求,1994年1月1日起我国进行了分税制财政管理体制改革,十多年的实践证明,分税制改革取得了明显效果,基本适应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
但是,改革也留下了事权与财权不相匹配的弊端,制约了地区间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推进。
(一)分税制体制安排中,中央与地方收入划分不尽合理,地方税体系不完善1、税收权限过于集中,地方政府缺乏税收立法权。
我国中央税、共享税以及地方税的立法权都集中在中央。
地方没有履行事权所必需的税权,影响了地方因地制宜采取税收政策,积极组织收入,发展地方经济的积极性。
2、地方政府缺乏主体税种。
中央政府将数额较大、较稳定的税种划归本级或共享税;而留给地方的税种小而杂、税源分散、收入零星,导致地方缺乏足够而稳定的税收来源。
理论上和各国实践中一般作为中央税的增值税、企业所得税在我国划为中央与地方共享税,既不利于中央宏观调控,也不利于生产要素在全国统一市场的自由流动和区域均衡发展。
而应该属于地方税的营业税、城市维护建设税带有共享税性质,导致地方财政缺乏独立的主体税种,不利于地方财政收入稳定增长。
山东省人民政府关于推进省以下财政事权和支出责任划分改革的意见正文:----------------------------------------------------------------------------------------------------------------------------------------------------山东省人民政府关于推进省以下财政事权和支出责任划分改革的意见鲁政发〔2017〕3号各市人民政府,各县(市、区)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各大企业,各高等院校:为深入推进省以下财政事权和支出责任划分改革,加快建设现代财政制度,推进政府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根据《国务院关于推进中央与地方财政事权和支出责任划分改革的指导意见》(国发〔2016〕49号),现结合我省实际提出如下意见。
一、充分认识推进省以下财政事权和支出责任划分改革的重要意义财政事权是一级政府应承担的运用财政资金提供基本公共服务的任务和职责,支出责任是政府履行财政事权的支出义务和保障。
财政事权和支出责任划分改革是建立科学规范政府间关系的核心内容,是完善国家治理结构的一项基础性、系统性工程。
科学划分省以下财政事权和支出责任,对建立健全现代财政制度、推进政府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落实“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加快建设经济文化强省具有重要意义。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1994年分税制改革后,我省按照中央统一部署,不断调整理顺省以下财政分配关系,积极探索政府间支出责任划分,在一些重点领域逐步明确省、市、县财政的支出负担比例,对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保障和改善民生、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发挥了重要作用。
但也要看到,现行省以下财政事权和支出责任划分还不同程度存在不清晰、不合理、不规范等问题,比如一些本可由市场调节或社会提供的事务,财政包揽过多,同时一些本应由政府承担的基本公共服务,财政承担不够;政府间提供基本公共服务的职责交叉重叠,一些本应由上级直接负责的事务交给下级承担,一些宜由基层负责的事务上级承担过多。
省以下财政事权和支出责任划分改革实施方案为全面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财政事权和支出责任划分改革的决策部署,认真落实《国务院关于推进中央与地方财政事权和支出责任划分改革的指导意见》(国发〔2016〕49号)精神,推进省以下财政事权和支出责任划分改革,结合我省实际,制定如下实施方案。
一、把握总体要求(一)坚持依法推进。
将省与市县财政事权和支出责任划分以地方性法规和政府规章形式确定,逐步实现政府间财政事权法治化、制度化、规范化。
(二)坚持积极稳妥。
处理好改革稳定发展的关系,科学制定省以下各级财政事权和支出责任清单,准确把握各项改革措施出台的时间、节奏和力度,并根据客观条件变化实行动态调整。
(三)坚持事权省定。
明确省人民政府在省以下财政事权和支出责任划分上的决定权,完善省级决策、市县执行的机制,适度加强省级宏观调控的职责和能力。
(四)坚持效率优先。
将适合由市场或社会承担的事务交由市场主体或社会力量承担,进一步明确政府与市场、社会的关系和边界;将适合由省级承担的事务确定或上划为省级事权,进一步强化省级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职责;将适合市县承担的事务交由市县承担,减少省级对微观事务的直接管理。
(五)坚持正向激励。
通过有效授权,合理确定市县财政事权,激励市县政府尽力做好辖区范围内的基本公共服务提供和保障。
按照“谁的财政事权谁承担支出责任”的原则,合理划分省与市县支出责任。
二、明确主要内容(一)全面落实中央部署和要求。
根据国务院关于中央与地方财政事权和支出责任划分改革的统一部署,积极配合国家有关职能部门做好分领域财政事权划分实施方案制定工作,及时做好确定为中央财政事权的相关支出上划工作。
对党中央、国务院批准,由国家有关职能部门委托我省行使的中央财政事权,结合我省实际,研究制定省以下各级政府各自承担的职责,在委托范围内,以委托单位的名义行使职权,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并接受委托单位的监督。
中央明确与地方共同承担的财政事权,及时做好省与市县财政事权划分,合理确定各级政府的支出责任。
政府间事权和支出责任划分
政府间事权和支出责任划分是指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在行使权力和承担责任方面的划
分和分工。
在中国政府的体制中,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各自承担着不同的事权和支出责任。
这种划分既体现了中央集权的特点,又符合地方利益和需求的多样性,有利于保障国家统
一和地方多样发展的要求,促进了国家政权的稳定和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
支出责任划分则是指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在开支和财政投入方面的责任划分。
一般来说,中央政府主要用于国家基础设施建设、国防建设、全国性社会保障和公共服务事业等
支出,而地方政府主要用于地方基础设施、地区社会保障和公共服务事业等支出。
这种支
出责任划分有利于中央财政收支平衡,保障国家财政的稳定性,也有利于地方经济社会的
发展和民生保障。
一方面,政府间事权的合理划分需要更多地考虑地方政府的管理能力和经济社会发展
需求。
地方政府在管理自己地区事务方面具有更多的优势和特点,应当充分发挥自己的主
动性和创造性,更加积极主动地调整本地区的事权划分,对符合地方实际的事务有更多的
管理权力和责任管理。
这样能够更好地促进地方政府的管理效率和服务能力,更好地满足
地方居民的各种需求。
政府间支出责任的划分也需要注重国家整体财政和地方财政的平衡。
在当前经济全球
化和国家竞争力不断提高的大环境下,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都需要更加注重经济社会发展
的整体性和协调性,根据国家整体经济发展和民生保障情况,对中央财政支出和地方财政
支出进行合理的划分和调整。
这样能够更好地保障国家财政的可持续性和稳定性,也能更
好地保障地方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和民生保障。
经济管理剖析当前央地财政事权和支出责任划分改革的不足阙传保 王 培 陈 颖 任元芬 中国人民银行海口中心支行摘要:宏观经济波动与财政体制的持续改革密切相关。
近期股市与汇率的大幅波动引起了对财政体制改革程度的争论。
本文首先对当前央地财政支出责任划分的缺陷进行分析,并对完善我国中央与地方财政事权和支出责任划分改革提出建议。
关键词:财政体制;“分税制”改革;支出责任划分中图分类号:D602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8)028-0035-021994年的“分税制”改革初步构建了现代财政管理体制,不足之处在于其仅针对的是“财”端的改革(央地收入划分),对“政”端(央地支出责任划分)基本没有触及。
随着时间推移和形势变化,央地财权与事权划分严重不匹配,加剧了地方预算管理的困难,迫使地方政府严重依赖政府间的财力转移,以及对资源管理收益收入的依赖,形成“土地财政”、“收费财政”以及地方债务风险等问题,央地财权与事权划分改革矛盾越来越激烈,深化公共财政体制改革,平衡央地财政收支的任务迫在眉睫。
一、我国中央与地方财政收入与事权支出责任划分的“矛盾”(一)财政收入中央占“大头”现阶段政府财政收入是根据“分税制”财政管理体制基本构架进行划分,分为中央税收和地方税收2个体系,以及中央对地方税收返还制度和转移支付制度。
“分税制”改革前,地方收入比重高于中央收入;改革之后,财权迅速向中央汇集,最后两地的收入比例趋向均衡。
到2015年,中央收入占总财政收入的比重为45.49%,地方收入占总财政收入的比重为54.51%。
(二)财政支出地方责任“负担重”当前政府财政支出责任基本延续“分税制”改革的框架,划分为中央财政支出责任、地方财政支出责任和中央与地方财政共同支出责任等,实际仍采取行政隶属关系进行划分。
1983年财政体制改革以来,中央与地方占总支出结构比例基本呈反向变化,中央支出所占份额越来越小,地方支出所占份额越来越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