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西游记》明代插图本对孙悟空性格的阐释
- 格式:doc
- 大小:1.50 MB
- 文档页数:11
西游记之孙悟空的性格解析西游记是中国古代文学中的一部经典作品,其中的主要角色孙悟空是深受读者喜爱的一个形象。
孙悟空的性格独特且多面,他既具有聪明智慧,又有些调皮捣蛋,又能忍辱负重,还有强大的战斗力。
本文将从不同的角度对孙悟空的性格进行深入解析。
1. 聪明智慧孙悟空作为石猴出生,从小就展现出与众不同的聪明才智。
他能够学会七十二变,可以变成任何形态,为自己和师傅取经团队解决了许多难题。
他的智慧还表现在能够谙熟策略,善于在关键时刻做出正确的决策。
他在西天取经的过程中,经常运用策略来对付妖精,解救师傅唐僧。
他聪明智慧的一面使得他成为取经团队中不可或缺的重要角色。
2. 调皮捣蛋孙悟空的调皮捣蛋的一面也是他性格的显著特征。
他经常玩弄小恶作剧,捉弄其他角色,展现出顽皮的一面。
在西行取经的过程中,他经常与其他妖怪打闹,甚至捉弄自己的师傅唐僧。
他的调皮捣蛋虽然有时让人困扰,但也增加了故事的趣味性,使得孙悟空成为读者心目中的可爱角色。
3. 忍辱负重尽管孙悟空性格中有些毛病,但他也展现出了忍耐和坚韧的一面。
在西天取经的过程中,他们遇到了许多艰险和困难,但孙悟空总是不抱怨,勇往直前。
他在火焰山偷取火种的过程中,甘愿接受八百里饥瘦的惩罚,最终成功获取了火种。
他的忍辱负重使得他具备了面对困难和挫折的能力,成为取经团队中的中流砥柱。
4. 强大的战斗力孙悟空作为石猴,他的战斗力极强。
他能够使用金刚不坏之身和七十二变等妖术,还拥有火眼金睛和逆天的身手。
他在西天取经的过程中,多次与妖精进行战斗,并以强大的实力战胜了各种敌人。
他的战斗力不仅保护了师傅唐僧,也帮助取经团队顺利度过了许多危险。
综上所述,孙悟空是一位聪明、调皮、忍辱、战斗力强大的角色。
他的性格在西游记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给整个故事增添了许多笑声和悬疑。
他的形象深入人心,成为了中国古代文学的经典人物。
西游记中的孙悟空形象解析西游记是中国古典名著中最负盛名的一部,讲述了唐僧师徒四人取经西天的故事。
其中,孙悟空作为最重要的角色之一,具有独特而深远的意义。
本文将对孙悟空在西游记中的形象进行解析,揭示他所代表的文化符号和象征意义。
1. 忠诚勇敢的战士孙悟空作为猴子精出身,本性顽皮好斗。
然而,在与唐僧结成师徒之后,他展现了对师父的绝对忠诚。
无论是面对妖魔鬼怪的威胁,还是众多磨难的考验,孙悟空始终坚定地站在唐僧身边,保护他的安全。
他不畏艰险,勇敢无畏地与敌人搏斗,在取经路上能力出众,百战百胜。
孙悟空的忠诚和勇敢无疑是西游记中最突出的特点之一,他形象的塑造表达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尊师重道、重视荣辱、顽强拼搏的精神。
2. 智慧通达的策略家尽管孙悟空外表看似粗犷,但他却拥有非常高的智慧。
在西游过程中,他熟谙法术咒语,对妖魔鬼怪的性格和弱点了如指掌,总能拿出对策来化解危机。
他巧妙地利用变化之术和法术,频繁应对各种危险局面。
而且,他善于偷取妖怪的宝贝,运用智慧打败对手,保卫唐僧师傅和取经团队。
孙悟空的智慧展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重视智慧、精通技艺、善于谋略的智者形象。
3. 无畏追求自由的叛逆者孙悟空在天庭的地位非常重要,却对天王敢于挑战。
他敢于反抗天庭的束缚,追求自由和平等。
在他被困于五行山五百年后,他由一只顽皮的猴子逐渐修炼成精。
孙悟空的形象正是通过这种叛逆和追求自由的精神,向人们传达了对自由和平等的向往。
他代表了中国文化中自由奔放、勇于挑战权威的形象。
4. 善于变化的形象孙悟空具备丰富的变化之术,他能够转化为各种凶猛的动物和虚幻的形象。
这种变化之术不仅使他在战斗中有巨大的优势,也突出了他与众不同的个性。
这种变化的能力让他能够适应各种环境和应对各种危机,使他成为西游记中最耀眼的角色之一。
孙悟空的形象在西游记中被塑造得非常丰满,他不仅代表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忠诚勇敢、智慧通达、无畏追求自由的形象,还通过变化的能力展现出了他与众不同的个性和势力。
名著《西游记》中孙悟空的人物形象分析一、本文概述《西游记》作为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自问世以来就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喜爱。
作为这部伟大作品的核心人物之一,孙悟空以其独特的性格、智慧和力量,成为了无数人心中的英雄。
本文旨在深入分析孙悟空的人物形象,探讨其性格特征、成长历程以及其在整部小说中的作用与意义。
通过对孙悟空形象的细致解读,我们不仅可以更好地理解这部古典名著的精髓,还可以从中汲取智慧,为现实生活提供启示。
在接下来的章节中,我们将从孙悟空的性格特点、成长经历、与其他角色的关系以及其在整部小说中的作用等多个方面展开论述。
通过全面而深入的分析,力求揭示孙悟空这一经典人物形象的丰富内涵和深远影响。
希望读者在阅读本文后,能够对孙悟空有更深入的了解,并对《西游记》这部伟大的作品产生更深的兴趣和敬意。
二、孙悟空的基本形象《西游记》中的孙悟空,是一位极为独特且饱满的人物形象。
他既有着非凡的神通广大的能力,又有着世俗化的性格和行为,这种复杂的性格设定使得他成为了整部小说的核心人物。
孙悟空的形象被赋予了超人的能力。
他由一块神奇的石头孕育而生,具有七十二般变化、筋斗云、定身法等神奇技能,这些能力赋予了他无边的力量和智慧,使他能够应对各种复杂的情况和困难。
这种能力设定不仅突显了孙悟空的神性,也展现了他解决问题、克服困难的智慧和能力。
然而,孙悟空并非只是一个无所不能的神仙。
他的性格中充满了世俗化的元素,如他的自尊、骄傲、好斗、机智、狡黠等,都使得他的人物形象更加生动和立体。
他有时会因为自己的自尊和骄傲而与人发生冲突,有时又会用机智和狡黠解决问题。
这些性格特征使得孙悟空不再是高高在上、遥不可及的神仙,而是一个有血有肉、有着自己情感和想法的人。
孙悟空的形象还体现了作者对于人性、道德等问题的深刻思考。
他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始终坚守自己的道义和原则,如他对于善恶的明确区分、对于师傅唐僧的忠诚保护等。
这些行为都展现了孙悟空高尚的道德品质和坚定的信念。
对《西游记》中孙悟空形象的认识
孙悟空,是中国古代文学经典《西游记》中的一个重要角色,他以其独特的形
象和令人难忘的个性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在这部小说中,孙悟空被描绘成一个聪明机智、勇敢无畏的猴子王,他的形象不仅具有文学性,更具有人类情感的表达。
首先,孙悟空的聪明才智令人叹为观止。
他拥有出众的智慧和机智的头脑,能
够灵活应对各种复杂的情况。
他能够瞬间变化形态,化身成各种动物和物体,以应对敌人的攻击。
这种聪明才智不仅在战斗中展现出来,更在他与其他角色的互动中得以体现。
他能够以自己独特的方式解决问题,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其次,孙悟空的勇敢无畏令人敬佩。
他在面对困难和危险时,从不退缩,始终
坚持自己的信念。
无论是面对妖魔鬼怪的袭击,还是面对强大的神仙和妖王的挑战,他总是毫不畏惧地奋勇向前。
他的勇气和无畏精神激励着读者,让人们对勇敢面对困难和挑战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最后,孙悟空的个性特点使他成为一个深受读者喜爱的角色。
他机智聪明的个
性与他的勇敢无畏相得益彰,使他成为一个独特而丰满的角色形象。
他的机智和勇敢不仅给故事增添了趣味性,更使他成为一个具有真实感和情感共鸣的角色。
无论是他与师傅唐僧之间的师徒情谊,还是他与其他队友之间的友谊,他的形象都给读者带来了深刻的触动。
总之,孙悟空作为《西游记》中的形象,以其独特的个性和形象给读者留下了
深刻的印象。
他的聪明才智、勇敢无畏和独特的个性特点使他成为一个深受读者喜爱的角色。
通过对孙悟空形象的认识,读者不仅可以享受到故事的乐趣,更可以从中汲取勇敢面对困难和坚持自我的力量。
西游记中孙悟空的形象解读《西游记》是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被誉为中国文学的瑰宝。
其中一个最具代表性和深远影响力的角色就是孙悟空。
他不仅是唐朝僧人玄奘法师的忠诚护卫,也是西天取经的主要英雄人物。
本文将对《西游记》中孙悟空的形象进行解读,并探讨他在故事中扮演的重要角色。
1. 孙悟空的外貌与特点孙悟空形象特点鲜明,他身高体健,顶着一头乌黑齐耳猴毛,脸上长有两撇浓密而修长的猴须。
他有锋利如刀般尖牙和金丝眼睛,在神色间透露出机敏灵活和练达果断之处。
此外,孙悟空常佩戴金箍圈,这是玉帝赐予他用于约束他超能力和保证不逾越界限。
2. 孙悟空的性格特质孙悟空个性十分多样而富有冒险精神。
他天生机智聪明,并拥有强大的超自然能力,如七十二变、遁地之术和火眼金睛等。
他勇敢无畏,善于斗胆解决问题,在面对各种困难和敌人时,总能够从容应对。
然而,孙悟空同时也带有顽皮调皮的一面,经常以幽默诙谐的方式戏弄他人。
3. 孙悟空的成长与转变孙悟空的成长过程是《西游记》中一个重要的线索。
起初,他充满野心且妄图称霸天宫。
但在被唐僧玄奘取经束缚的过程中,他逐渐觉醒并展开了内心的修行之路。
通过与师父和同伴们共同学习、冒险挑战以及历经各种困难和磨难,孙悟空逐渐放下尘世欲望,并体会到了深层次的智慧和佛性。
4. 孙悟空的英雄造型和功绩孙悟空作为《西游记》中一位主角英雄形象,其英勇善战的一面更是耳熟能详。
他凭借自己的非凡武艺,在众多危险场景中保护和拯救了师父和同行僧人。
孙悟空还一度闯入天宫,与众神仙斗智斗勇,展现着其超凡不群的本领。
5. 孙悟空的人性与情感表达尽管孙悟空具备非凡能力和外表,但他在情感方面也呈现出人类的柔软和温情。
他深爱自己的师父玄奘,并在旅途中表达了对师徒之间亲密无间关系的真挚情感。
此外,孙悟空也面临了对家乡、朋友和团队的思念以及对生命、自由与命运等深层次问题的思考。
总而言之,《西游记》中孙悟空形象丰满多样,既具备英勇战士与机智聪明之面貌,同时也呈现出成长转变、超凡能力、情感丰富等多个层面特点。
《西游记》中的孙悟空形象解读及意义分析《西游记》是中国古代文学巨著之一,其中孙悟空作为主要角色之一,塑造了深刻的形象。
本文将对《西游记》中孙悟空的形象进行解读与意义分析。
首先,从外貌上看,孙悟空被描述为一个体态修长、面容英俊的猴子。
他拥有金色毛发和火红眼睛,在描写中常以“齐天大圣”来称呼他。
这种美丽而威武的外表给人留下深刻印象,并突显出他与其他角色的不同。
其次是孙悟空的性格特点。
他具备非凡智慧、勇气和战斗力强大。
虽然起初行为顽劣贪玩,但在师父唐僧陷入困境时,他展现出忠诚和责任心,并立志保护它们完成取经任务。
此外,孙悟空还精通变化之术,并拥有七十二般变化能力,在关键时刻可以化身成各种形态应对敌人。
再者是孙悟空所代表的正邪两面性。
在旅途中,尽管他杀伐决断,但他的善良和正义感使得他对待众生充满慈爱与怜悯之心。
孙悟空曾被封为“斗战胜佛”,在经历了九九八十一难后获得了真正的智慧和解脱。
这种双重性让他成为一个丰满而立体的角色。
此外,孙悟空还是一个具有强烈求知欲望和追求自由的形象。
师从菩萨观音,他渴望拥有不死之身并掌握更多神通异能。
然而,在面对天庭势力时,他选择反抗,并宣称要造反天宫以实现自己的理想。
孙悟空所扮演的角色超越了仅仅是一个普通人或者动物形象。
“齐天大圣”代表着无敌、至高无上、勇往直前等意义。
作为《西游记》中最出名也最杰出的角色之一,“齐天大圣”的符号意义在于展示人类内心深处崇高和不可阻挡力量存在可能性。
通过这个形象,《西游记》传达了几个重要主题:信念与坚持、责任与使命以及智慧和勇气。
总的来说,《西游记》中孙悟空形象的解读与意义分析,展示了他作为主要角色对于整个故事发展和内涵的重要性。
通过表现出他外貌特点、性格特点、正邪两面性以及追求自由等方面,孙悟空成为一个独具魅力且深思熟虑的形象。
同时,“齐天大圣”代表了无敌力量和不可阻挡之意,体现了信念坚持、责任使命以及智慧勇气等核心主题。
这些都让《西游记》成为一部兼具文学价值和人生启示的伟大作品。
浅谈《西游记》中孙悟空的形象设计内容提要:《西游记》是我国四大古典文学名著之一,它综合反映明代社会许多方面,在现代化的背景下越来越显示其超越时空的重要价值。
而其中的孙悟空更成为家喻户晓的“明星”,他热爱自由,勇于反抗,西天取经表现他见恶必除,除恶务尽,不畏艰险,一路降妖伏魔的斗争精神。
它是动物性、人性、神性完美结合的艺术典型。
他热爱自由,勇于反抗;他见恶必除,除恶务尽,不畏艰险,有着顽强的斗志。
他不趋炎附势、不畏神权。
研究孙悟空的形象,对人启示颇多,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孙悟空生存形象自由成长过程综述《西游记》是四大古典文学名著之一,在我国文学史上是一本浪漫主义色彩较浓的小说,是我国许多“神魔”小说中最杰出的一部.虽是神魔小说,但并非是作者凭空捏造出来的,这本书扑朔迷离的内容下,隐藏着对深刻的社会问题的抨击。
吴承恩生活的明代,统治阶级政治腐败,生活糜烂,百姓深受其害,苦不堪言,整个社会的秩序处于混乱状态。
它以孙悟空等人保护唐僧西天取经的故事为线索,在取经的过程中师徒四人经历了各种各样的艰难险阻,但着笔最多的是孙悟空,尤其是前七回,作者是集中力量来写孙悟空的,特意塑造了孙悟空这样一个正义勇敢的形象。
齐天大圣孙悟空是一只破石而出的美猴王,无父无母,天生地养。
在那水帘洞中,铁板下发现了一个“洞天福地”,领着群猴过着“不伏麒麟辖,不伏凤凰管,又不伏人间王位所拘束”的自由自在的生活。
因不受天禄,大反天宫,惹了一场灾难。
为消灾脱难,转拜佛门,终成正果。
在困难面前,他机智勇敢,顽强斗争,善于应付各种妖魔鬼怪。
西天取经路上,他立下汗马功劳,可以说离了他是寸步难行。
在这里我就孙悟空的形象加以详细分析如下。
一、孙悟空是动物性、人性、神性完美结合的艺术典型1、孙悟空的动物性在宝林寺,僧官一见他就说“真个是生得丑陋:七高八低孤拐脸,两只黄眼睛,一个磕额头;獠牙往外生,就像属螃蟹的,肉在里面,骨在外面”(三十六回)。
在黄风岭王老者家借宿时,王老者形容他是“拐子脸,别颏腮,雷公嘴,红眼睛的一个痨病魔”(二十回)。
浅析《西游记》中孙悟空人物现象中国古典著名小说《西游记》于明朝中后期横空出世,同时也开启了一部波澜壮阔的《西游记》学术史,400年来,随着人们对《西游记》研究的深入,越来越多的人对孙悟空进行研究,促进了人们对孙悟空的认识与分析。
孙悟空是取经故事的主角,是一个充满奇幻色彩的神话人物形象,我们要正确分析和认识孙悟空的形象。
吴承恩塑造的孙悟空形象,是体现了广大人民的愿望与理想的神话人物形象,在他身上,集中地表现了作品的战斗主题和作者的社会理想。
孙悟空形象的塑造,标志着我国古典幻想人物形象描绘的最高水平。
进入二十世纪以来,《西游记》的研究经历了百年历程呈现出比较明显的阶段性特征,大致可以划分为三个时期:第一期自二十世纪初至中叶,是《西游记》现代学术研究的开创期,以鲁迅、胡适、郑振铎等为代表的一批学者,以新的价值观念与批评标准对《西游记》进行阐释与定位,筚路蓝缕,功不可没。
第二期自二十世纪中叶至七十年代末,是《西游记》研究的单一化时期,由于受特定政治气氛影响,研究偏重于思想主题的探寻,且多以社会学批评甚至阶级斗争学说图解《西游记》,成果相对较少。
第三期为八十年代初至世纪末,是《西游记》研究走向全面繁荣的时期,其特征有二:一是对前人研究成果的反思与质疑,提出了许多新见;二是走向多元化,涉及到多个角度多个方面,且多有争鸣之作,时闻辩驳之声,在良好的学术氛围中把《西游记》研究推进到了新的学术高度。
在第一个时期中,代表性的学者及论著有:鲁迅《中国小说史略》及《中国小说的历史的变迁》中有关论述,胡适《西游记考证》与郑振铎《西游记的演化》等文章,及孙楷第《中国通俗小说书目》、《日本东京所见中国小说书目》有关部分,另外还有陈寅恪、袁珂、汪浚等学者也对《西游记》作了一定论述。
他们从作者、版本、人物、情节、主题、艺术等各个方面,对《西游记》进行阐释与研究,取得了许多重要成果,如鲁迅与胡适共同确定了《西游记》的作者为明淮安人吴承恩;鲁迅提出《西游记》的祖本为杨本,郑振铎则提出永乐本说,孙楷第对现存的《西游记》版本作了详尽而精到的鉴别与著录,提出了许多创见;鲁迅与胡适分别提出了孙悟空原型的“国货说”与“进口说”;郑振铎则对西游故事的演化作了详细的归纳与论述;陈寅恪从比较文学的视角对孙悟空、猪八戒等人物的原型作了新的探讨;等等。
浅析《西游记》中的孙悟空形象发表时间:2018-08-23T15:02:40.113Z 来源:《成长读本》2018年8月总第33期作者:李雨霏[导读] 在《西游记》中,对孙悟空性格的表现所运用的笔墨是最多的,可见作者对其思想性格特征的高度重视。
山东省莱芜一中山东莱芜 271100摘要:《西游记》中的孙悟空崇尚自由与不受约束的反抗精神是本作品的亮点,同时他心高气傲、不甘平凡的大圣精神也博得了喝彩。
虽然他易于冲动,虽然他争强好胜,但是在他的个性世界中,没有大小、没有尊卑,只有玩世不恭,这无形中消磨了原始的自我形象。
从幽默乐观战斗者的形象到嫉恶如仇、善恶分明的大圣精神,都深刻地反映了孙悟空在《西游记》全文中的重要地位,他为全书增添了幽默诙谐的喜剧基调,同时也让历代中国人们喜闻乐见。
可以说,孙悟空的人物形象是《西游记》经典与时代的典范。
关键词:《西游记》;孙悟空孙悟空在《西游记》中的反抗主义精神和大无畏的英雄主义精神是其典型特点,作者用辛辣的讽刺手法,对天宫的领袖以及天上的诸位神仙进行了深刻的揭露和批判,从侧面表现了封建社会的黑暗现实和统治者的昏庸腐败。
同时也告诉了人们,无论人生处在什么样的低谷,一定要坚持奋斗,只有勇敢向前,才能战胜一切敌人。
在《西游记》中,对孙悟空性格的表现所运用的笔墨是最多的,可见作者对其思想性格特征的高度重视,因此我们对其形象特点有必要做出具体阐释。
一,本性狂野与侠肝义胆并举“那座山正当顶上,有一块仙石。
盖自开辟以来,每受天真地秀,日月精华,感之既久,遂有通灵之意。
内育仙胞,一日迸裂,产一石卵,似圆球样大。
因见风,化作石猴。
五官具备,四肢皆全。
便就学爬学走,拜了四方。
目运两道金光,射冲斗府。
”——孙悟空本是花果山集结天地之灵气孕育的灵猴,虽然无父无母,但是自从出生那一刻起,他就开始了求学生涯,在菩提老祖那里学到了本事。
求学的艰难和自身悟性之高,让这个天地之间孕育的灵猴有了一身用不完的本领。
题目浅析《西游记》中孙悟空的悲剧英雄形象分校教学点是否申请学位否班级姓名学号指导教师浅析《西游记》中孙悟空的悲剧英雄形象作者:指导教师:2015年10月内容提要:《西游记》是明代作家吴承恩的倾力巨著,它是一本充满神话色彩的浪漫主义文学,因它传神的人物塑造,精彩的语言艺术及丰富的故事情节,被尊为中国古典四大名著。
书中描绘了一个色彩缤纷、神奇瑰丽的神话世界,塑造了许许多多个性鲜明、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
其中对孙悟空的形象塑造尤为传神。
对孙悟空的评价,在中国的文学上各抒己见,但是他的英雄形象却是大家公认的。
他是一个追求自由平等,敢于和统治者斗争的英雄。
虽然孙悟空神通广大、本领高强、敢于斗争,但是身单力薄的他永远不可能是庞大的统治阶级的对手,在斗争中造成了他的悲剧命运。
为了获得身体自由,孙悟空不得不接受了统治者的安排,保护唐僧西天取经。
在取经路上,他锄强扶弱、抱打不平、积极乐观、英勇无畏的英雄形象鲜活的展现在大家眼前,但是在历尽千难万险的孙悟空却注定了他的悲剧命运,一步步沦为了统治者的得力助手,最终被统治者接纳,成为统治者的得力统治工具!这是一个悲剧的过程,但《西游记》全书都彰显着他的英雄事迹,所以他是一个悲剧英雄!关键词:孙悟空追求平等自由敢于斗争英雄形象悲剧英雄浅析《西游记》中孙悟空的悲剧英雄形象《西游记》是由明代小说家吴承恩创作的长篇神话小说,被尊为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
小说中主要描写了孙悟空不满天庭而大闹天宫以及师徒四人西天取经路上的各种磨难,最终化险为夷,取得真经的故事。
小说内容庞杂,他融合了佛、道、儒三家思想与内容于一体,让佛、道两家代表仙人登场,又在仙佛世界里融入了现实社会人情世态,又掺加了儒家思想,使得各种文化学派读者喜爱。
小说想象丰富、故事情节跌宕起伏、人物形象活灵活现,其中对孙悟空形象的塑造尤为传神,历来为人称颂,使其成为中国神话小说中最优秀的作品,成为了中国文学史上的一座不朽的丰碑!《西游记》中描绘出了一个色彩缤纷、神奇瑰丽的神话世界,成功塑造了许许多多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
浅析《西游记》明代插图本对孙悟空性格的阐释作者:张鹏张祝平来源:《现代语文(学术综合)》2014年第01期摘要:明代,随着通俗文学的发展和版画艺术的繁荣,为小说配置插图成为习常。
《西游记》在明代多次被刊印,其中不乏插图本。
由于小说插图的绘制是绘工基于文本解读的二次创作过程,不同的插图在阐释文本时各不相同,对孙悟空性格的阐释也是如此。
关键词:《西游记》插图孙悟空性格阐释引言作为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西游记》在人物塑造方面极为成功,孙悟空就是其中光彩夺目的形象之一。
纵观整个文本,唐僧西天取经的故事可以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从第一回到第七回,主要讲的是孙悟空从出世到大闹天宫,最终被佛祖压于五行山下;第二部分则是第八回至一百回,主要讲的是唐僧四徒西天取经的故事。
同样的,吴承恩对于孙悟空性格的塑造也分为两个部分:在第一部分中,孙悟空具有上天入地的反叛精神,他追求自由平等,蔑视一切神圣权威,这一精神可以从他大闹天宫中看出,玉帝派出十万天兵天将竟不能将其收伏,孙悟空竟在凌霄殿喊出了“皇帝轮流做,明年到我家”这句话,足以看出其桀骜不驯的性格;第二个部分,主要表现了孙悟空在取经路上与各种艰难困苦做斗争的英雄精神。
通过文本精彩的语言描述,一个立体的、丰满的孙悟空形象跃然纸上。
不同于文本的语言符号,图像是一种视觉符号,它以图绘的形式形象化、直观化、感性化地展示文学作品。
由于绘图者在绘制插图时,首先会对小说文本进行阅读,而后根据理解进行创作,所以在语言媒介转化为视觉媒介的过程中绘图者所起的作用非同小可,它掺杂了绘图者自己的意念、喜好和倾向性,使得相同的故事情节呈现出不同的风貌。
据已有研究成果显示,《西游记》现存明代刊本七种,均有插图。
根据插图样式的不同,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上图下文样式,主要包括“杨闽斋本”“杨致和本”“闽斋堂本”“朱鼎臣本”“唐僧西游记本”;另外一类是单页大图,主要包括“世德堂本”和“李卓吾本”。
不同的插图在表现孙悟空性格时,并不完全符合文本对孙悟空的定位。
以孙悟空的跪拜为例,文中对孙悟空跪拜场面的描写为数不多,比如向菩提师祖学艺时,孙悟空半夜偷偷来到师祖床前,跪在塌下,请求祖师传授技艺;在取经的过程中被唐僧贬逐时,孙悟空向唐僧跪拜告别;与妖怪斗法失败后,孙悟空向菩萨几次求救时的跪拜。
除此之外,很少在其他场景中明确地描写孙悟空的下跪。
对比世德堂与李卓吾文本与插图可以发现,两版本插图基本忠于文本对孙悟空形象的定位,但也有一些插图本比如杨闽斋插图在表现某一情节时,增添了孙悟空下跪的场面,意图以儒家的思想对其进行改造,但这种改造使孙悟空形象失去了原有的光彩。
世德堂与李卓吾插图共8幅和7幅明确地表现了孙悟空的跪拜场面,对比文本和插图,发现这些跪拜多符合文本描述。
杨闽斋本涉及孙悟空跪拜图的共有35幅,其中18幅与文本描写的跪拜相符,即文本中有明确的描写孙悟空下跪的文字,而插图也描绘了这种跪拜场境;余下的十七幅图与文本的描述不同,即文本并没有明确的文字描写孙悟空的跪拜,但是绘工在绘制插图时强行让孙行者进行了跪拜。
一杨闽斋插图有意消融孙悟空的桀骜不驯,强调儒家的君臣有别,给孙悟空强行套上儒家君臣纲常伦理的枷锁,淡化其追求自由的性格。
杨闽斋第三回回目为“四海千山皆供状九幽十类尽除名”,其中一幅插图描绘了太白金星向孙悟空招安的场面。
如下图:杨闽斋图3-12对应文本描述如下:金星领了旨,出南天门外,按下祥云,直至花果山,对众小猴道:“我乃天差天使有玉帝圣旨在此,请你大王上界快快报知。
”洞外小猴一层上传至洞天深处。
猴王急忙整衣冠迎接。
金星径入当中,向南立:“我是太白金星,奉玉帝招安,请你上天拜受仙录。
”悟空叹道:“多感老星降临,教安排筵宴款待。
”金星道:“玉帝圣旨在身,不敢久留。
”悟空即唤四健将,分付:“谨慎教演,待我上天去看看路,却好带你们上去同居住也。
”[1](P38)插图题注为“悟空领旨同升上界”,从插图中可以看出,孙悟空双手拱起,跪拜接旨。
对比文本和插图会发现,插图与文本描述并不相符。
文本并没有写孙悟空跪拜接旨,但是插图却强行让孙悟空下跪。
绘工如此绘图,夹杂了其对现实生活的理解,即无论是天上还是地下,都要遵循儒家的礼仪制度。
杨闽斋第五十一回,回目名为“心猿空用千般计,水火无功难炼魔”,该回主要情节为孙悟空与独角兕大王大战,结果败下阵来,为了勘察妖怪真身来到凌霄殿。
图51-2便是描画了孙悟空在云霄殿面见玉皇大帝的场面。
文本对应描述为:“当时四天师传奏凌霄,玉帝命行者见,行者朝上唱个大诺,”[1](P618)行文并没有写到孙悟空跪拜玉皇大帝,而只说“唱个大诺”。
但是插图却硬生生地将这一情节改为跪拜,以使孙悟空的行为更符合儒家君臣伦理纲常。
仔细查看杨闽斋插图会发现,绘工对于孙悟空的这种改造几成模式化复制,孙悟空遇到天上各路神仙要跪拜,到了人间还要跪拜官吏大臣,而文本均没有对应的描述,这些场景是绘图者在绘制插图时的主观改造,目的是使孙悟空符合儒家的君臣伦理纲常。
殊不知这种改造虽符合现实,但并不符合文本对孙悟空形象的定位。
杨闽斋图51-2小说第四回上半回回目为“官封弼马温”,描写了孙悟空第一次见玉皇大帝的场景。
杨闽斋本没有针对这一情节配置插图,世德堂本则针对这一情节绘制了插图。
对比杨闽斋和世德堂文本会发现,两者的描述基本相同。
太白金星领着美猴王到了凌霄殿外,不等宣召,直至御前,朝上礼拜。
悟空挺身在旁,且不朝礼,但侧耳以听金星启奏,金星奏道:“臣领旨,已宣妖仙到了。
”玉帝垂帘问曰:“那个是妖仙?”悟空却才躬身答应道:“老孙便是”。
仙卿们都大惊失色道:“这个野猴!怎么不伏拜参见,却该死了,却该死了!”玉帝传旨道:“那孙悟空乃下界妖仙,初得人身,不知朝礼,且姑恕罪。
”众仙卿叫声“谢恩!”猴王却才朝上唱个诺。
[2](P24)世德堂图4-1世德堂插图题注为“官封弼马”,左侧描画了金星领孙悟空朝见玉帝的场境,玉皇大帝接受两人礼拜的场境。
从插图左侧中可以看出,太白金星双膝跪地正朝上礼拜,孙悟空则挺身立于一侧,双手抱拢,并未随金星一起伏拜参见。
插图用此方式表现孙悟空“天不怕地不怕”“蔑视权贵追求平等”的桀骜不驯性格,符合小说对于孙悟空桀骜不驯性格的定位。
二杨闽斋插图除了强调儒家思想的君臣规范,还强调了儒家师徒行为规范,即文本中并没有明确地描写孙悟空向唐僧跪拜的文字,而绘工添加了这样的细节,使孙悟空的行为符合儒家师徒行为规范。
这样的插图在杨闽斋本较为常见,以其中第二十六回中的插图为例进行说明。
第二十六回回目名为“孙悟空三岛求方观世音甘泉活树”。
讲的是孙悟空四处寻方来救治之前被其推倒的人参树,最终在观音菩萨的帮助下使人参树恢复原状。
其中孙悟空辞别唐僧去求方的情节,文本描述如下:大仙谅他走不脱,即命觧放了三藏、八戒、沙僧。
沙僧道:“师父呵,不知师兄捣得什么鬼,”八戒道:“什么鬼,这交做当面人情鬼。
树死了,又可医的活?他弄个光皮散儿好看者。
”三藏遂叫道:“悟空你哄了仙长解放我等,如今往何求方?”行者道:“古人云…方从海上求‟。
我今要上东洋大海,遍游三岛十洲,访问仙翁圣老,求一个起死回生圣法,管教医得他树活。
”三藏道:“此去几时可回?”行者道:“只消三日。
”三藏道:“如此就依你说,与你三日之限。
三日来便罢;若三日之外不来,我就念那话经了。
”行者道:“遵命,遵命。
”……好猴王,急纵筋斗云,别了五观庄,径上东洋大海。
在半空中快如掣电,急如流星,早到蓬莱仙境。
[1](P504)杨闽斋图26-2图26-2就是针对这一情节绘制的插图,该图题注为“行者辞三藏去求方”。
从图中我们可以看出,唐僧端坐于屏风内,双手抱拢,成回礼状。
而孙悟空跪于唐僧面前,双手抱笼呈辞别状。
文本中并没有提到孙悟空跪辞唐僧的文字,但是绘工在表现这一情节时,以儒家的“一日为师,终身为父”的阶级观念进行了再创作,这里的孙悟空过多地背负了儒家的繁琐礼节,已不再是随心所欲、轻灵机智的孙大圣形象了。
对于同样的情节,世德堂插图以及李卓吾本插图均未刻意改造,而是忠于文本描述,以世德堂本为例进行说明。
世德堂文字描述与杨闽斋有所不同,这种不同只是多字少字的差异,除此之外,故事情节基本相同。
世德堂图26-1由于文本没有明确描述孙悟空与唐僧对话时的动作,世德堂插图避开此场境,选择了能够表现孙悟空上天入地、技法高超的一幕来描绘,即“好猴王,急纵筋斗云,别了五观庄,径上东洋大海。
在半空中快如掣电,急如流星,早到蓬莱仙境。
”[2](P175)从图中我们可以看出,为了凸显孙悟空的腾云驾雾,绘图者将踏着云彩的孙悟空置于插图中上,旁边是高山峻岭,云彩之下是矮矮的村庄、树木。
插图通过这一情节凸显孙悟空的高超技艺。
结语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在表现孙悟空“桀骜”“技艺高超”方面,不同的插图本有各自的解读和表现,但杨闽斋插图本中的孙悟空更多地被戴上了儒家伦理纲常的枷锁。
不可否认,《西游记》是一部宗教小说,体现了三教合一的宗教思想,但如果只是宣扬宗教的著作,那么它不会受到如此的欢迎,以至于到了今天人们仍为其着迷。
宗教只是《西游记》中的一部分,它所塑造的人物绝不是带着宗教枷锁的形象。
注释:[1]古本小说集成编委会编:《西游记》(杨闽斋),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年版。
[2]古本小说集成编委会编:《西游记》(世德堂本),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年版。
(张鹏,张祝平江苏省南通大学文学院 226019)龙源期刊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