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物理超重与失重4
- 格式:ppt
- 大小:1.84 MB
- 文档页数:33
高一物理超重失重知识点超重和失重是物理中常用的概念,涉及到天体运动、重力以及物体在不同环境中的表现等方面。
在高一物理学习中,了解超重和失重的知识点对于理解物体在不同环境中的行为非常重要。
本文将详细介绍高一物理中的超重和失重知识点。
1. 超重的概念及原因超重是指物体在受到支持力作用时,所具有的实际重力大于其重力。
具体来说,当物体在加速度为g的电梯或电梯下降时,人体所受到的支持力小于其实际重力,此时人体会感觉自身重力增大,产生压力感。
这种现象被称为超重。
造成超重的原因是受到了加速度的影响。
根据牛顿第二定律可以得知,物体所受到的力的大小与物体的质量和加速度有关,而不仅仅是物体的重力。
因此,在加速度的作用下,物体会感受到超过其重力的合力,从而产生超重感。
2. 超重的计算公式超重的计算公式为:超重力 = 物体的实际重力 - 物体的支持力超重力的计算可以通过代入实际重力和支持力的数值来进行。
需要注意的是,当物体在垂直向下的自由落体运动中时,超重力为0,因为此时物体不受到支持力。
3. 失重的概念及原因失重是指物体在无重力环境中的运动状态。
在太空中,物体所受到的重力几乎为0,因此物体将处于一种没有重力的状态,称为失重状态。
此时,物体自由运动,没有受到任何外力的影响。
造成失重的主要原因是物体所处的环境中重力的影响极小。
在地球上,失重状态可以通过在真空条件下进行的实验来模拟。
在这种情况下,物体受到的空气阻力等因素都可以忽略不计,物体将近似处于失重状态。
4. 超重和失重的实际应用超重和失重是理解天体运动、航天器设计等领域的重要概念。
在航天器发射和返回过程中,乘员将会遭遇超重和失重的状态。
了解这些状态对于设计合适的安全设备和保障乘员健康非常重要。
此外,在天体运动的研究中,超重和失重的概念也有着广泛的应用。
例如,人造卫星的轨道计算、行星运动的模拟等都需要考虑到超重和失重的影响。
总结:高一物理中的超重和失重是重要的知识点,涉及到重力、支持力以及物体在不同环境中的动力学行为等方面。
一、超重和失重的定义1、超重:物体对支持物的压力(或对悬绳的拉力)大于物体所受重力的现象叫做超重 。
此时有2、失重:物体对支持物的压力(或对悬绳的拉力)小于物体所受重力的现象叫做失重 。
此时有二、发生超重和失重现象的条件1、发生超重现象的条件:当物体向上做加速运动或向下做减速运动时,物体均处于超重状态,即不管物体向什么方向运动,只要具有向上的加速度,物体就处于超重状态 。
2、发生失重现象的条件:当物体向下做加速运动或向上做减速运动时,物体均处于失重状态,即不管物体向什么方向运动,只要具有向下的加速度,物体就处于失重状态 。
3、并非只有物体在竖直方向上加速向上或减速向下运动时,物体才处于超重状态,其实物体运动时,只要加速度具有向上的分量,物体就处于超重状态;同理只要加速度具有向下的分量,物体就处于失重状态 。
超重和失重现象,仅仅是一种表象。
所谓超重和失重,只是物体对支持物的压力(或拉力)的增大或减小,是视重的改变而实际重量(实重)并不变 。
三、超重与失重现象的拓展分析1、 对超重的理解设物体的质量为 m ,物体向上的加速度为 a ,当地的重力加速度为 g.由牛顿第二定律得:,则其中 F 视 即视重 ,是物体对支持物的实际压力或对悬挂物的实际拉力的大小. 由此可以看出,超重时视重等于实重加上ma,超出的部分可理解为使物体产生向上的加速度,同时还可看出超重的物体所受重力没变 .2. 对失重的理解设物体的质量为 m ,物体向下的加速度为 a ,当地的重力加速度为 g由牛顿第二定律得:,则由此可以看出,失重时视重等于实重减去ma,失去的部分可理解为使物体产生了向下的加速度,同时可看出,失重的物体所受重力也没变 .所谓完全失重,就是视重等于零的现象 . 即当 a=g 时,代入上式可得3、 当物体的加速度不在竖直方向上时,而具有向上的分量 a 上 或者具有向下的分量a 下 ,则物体的视重与实重的关系为:( 1 )超重时:,视重等于实重加上 ma 上 ,视重比实重超出了ma 上 。
高一物理超重和失重知识点归纳高一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物理必修1第四章第7节讲了超重和失重的内容,下面是店铺给大家带来的高一物理超重和失重知识点归纳,希望对你有帮助。
高一物理超重和失重知识点(1)超重:物体有向上的加速度称物体处于超重.处于超重的物体对支持面的压力F N (或对悬挂物的拉力)大于物体的重力mg,即F N =mg+ma。
(2)失重:物体有向下的加速度称物体处于失重.处于失重的物体对支持面的压力FN(或对悬挂物的拉力)小于物体的重力mg.即FN=mg-ma.当 a=g 时 F N =0,物体处于完全失重。
(3)对超重和失重的理解应当注意的问题①不管物体处于失重状态还是超重状态,物体本身的重力并没有改变,只是物体对支持物合合=ma,F 合是力,ma 是力的作用效果,特别要注意的方向总是一致的.F 合的压力(或对悬挂物的拉力)不等于物体本身的重力。
②超重或失重现象与物体的速度无关,只决定于加速度的方向.“加速上升”和“减速下降”都是超重;“加速下降”和“减速上升”都是失重。
③在完全失重的状态下,平常一切由重力产生的物理现象都会完全消失,如单摆停摆、天平失效、浸在水中的物体不再受浮力、液体柱不再产生压强等。
高一物理学习方法一、课前认真预习预习是在课前,独立地阅读教材,自己去获取新知识的一个重要环节。
课前预习未讲授的新课,首先把新课的内容都要仔细地阅读一遍,通过阅读、分析、思考,了解教材的知识体系,重点、难点、范围和要求。
对于物理概念和规律则要抓住其核心,以及与其它物理概念和规律的区别与联系,把教材中自己不懂的疑难问题记录下来。
二、主动提高效率的听课带着预习的问题听课,可以提高听课的效率,能使听课的重点更加突出。
课堂上,当老师讲到自己预习时的不懂之处时,就非常主动、格外注意听,力求当堂弄懂。
同时可以对比老师的讲解以检查自己对教材理解的深度和广度,学习教师对疑难问题的分析过程和思维方法,也可以作进一步的质疑、析疑、提出自己的见解。
课题: 4.6 超重与失重教学目的要求:1.知道测量重力的两种方法。
2.知道超重、失重和完全失重现象,会根据条件判断超重、失重现象。
3.掌握处理滑块与滑板模型问题。
教学重点:测量重力的方法,会判断超重、失重,滑块与滑板模型问题教学难点:测量重力的方法,会判断超重、失重,滑块与滑板模型问题等于零的状态(F N=0)。
②产生条件:a=g,方向竖直向下。
3.超重和失重的理解(1)当视重与物体的重力不同时,即发生了超重或失重现象。
教学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2)超重、失重现象与物体的运动方向(即速度)无关,当物体具有向上的加速度时,无论物体向什么方向运动,均出现超重现象,反之则出现失重现象.因此,判断出现超、失重的依据是看加速度的方向。
(3)在完全失重状态下,平常由重力产生的一切物理现象都会消失,比如液体对器壁没有压强、浸在水中的物体不受浮力等。
工作原理与重力有关的仪器也不能再使用,如天平、液体气压计等。
4.超重、失重的比较特征状态加速度视重(F)与重力关系运动情况受力示意图平衡a=0F=mg 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要点说明重点强调记录笔记听讲思考1.P103例题解析2.P103-104 【思考与讨论】(二)实战应用1.在乘竖直升降电梯上下楼时,你是否有这样的感觉:在电梯里上楼时,开始时觉得自己有“向下坠”的感觉,好像自己变重了,快到楼顶时又觉得自己有“向上飘”的感觉,好像自己变轻了。
下楼时,在电梯里,开始觉得有种“向上飘”的感觉,背的书包也感觉变“轻”了,快到楼底时,觉得自己有种“向下坠”的感觉,背的书包也似乎变“重”了。
(1)电梯向上启动瞬间加速度方向如何?人处于什么状态?——竖直向上,超重(2)电梯向上将要到达目的地减速运动时加速度方向如何?人处于超重还是失重状态?——竖直向下,失重(3)若电梯下降启动的瞬间或到达楼底前减速运动时,人处于超重还是失重状态?——向下启动瞬间,加速度向下,失重;向下减速运动时加速度向上,超重。
高一物理超重与失重知识点导语:在物理学中,我们经常会遇到一些有关重力的问题,如超重和失重。
这两个概念可能初听起来有些抽象,本文将通过分析实例和详细解释,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高一物理中的超重与失重知识点。
定义及简介:超重是指物体在某一特定条件下受到的真实重力大于其自身重力的现象;而失重是指物体在某个特定条件下减少或消失重力作用的现象。
例一:太空中的失重我们都知道,在地球上,物体受到的重力是向下的,使我们感受到地球的重量。
但是当飞船进入太空,离开地球的引力范围后,物体就会体验到失重的感觉。
这是因为在太空中,物体没有外力作用于它,所以失去了受到地球引力的束缚,从而造成失重。
例二:电梯中的超重我们都有乘坐电梯的经历,当电梯向上加速或向下减速时,我们往往会感受到身体变得更重的感觉,这就是超重现象。
当电梯加速向上运动时,我们身体所受到的支持力会超过平时的重力,所以会感到超重。
当电梯减速向下运动时,我们身体所受到的支持力会减少,所以会感到轻松或失重。
超重和失重的原理:超重和失重现象的背后有一个重要的物理定律,即牛顿第二定律。
“物体的加速度与作用在其上的净力成正比,与物体下方支持物的质量成反比。
”在地球上,物体所受重力的大小与其质量成正比。
但是在其他情况下,如上文提到的太空中和电梯中,净力和物体下方支持物的质量可能会发生变化,从而导致我们感受到超重或失重的现象。
结论及拓展:通过上述例子与原理的分析,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1. 超重是物体受到真实重力大于自身重量的现象,失重是物体减少或消失重力作用的现象。
2. 在太空中,物体失去了受到地球引力的束缚,从而会体验到失重。
3. 在电梯中,当电梯加速向上运动时,人体感受到超重;当电梯减速向下运动时,人体感受到轻松或失重。
4. 牛顿第二定律提供了解释超重和失重现象的重要原理。
进一步了解:除了上述例子中提到的情况,我们还可以探究其他导致超重和失重现象的因素。
例如,高海拔地区的重力相较于低海拔地区要减小,这会导致人体产生一种轻松或失重的感觉。
超重与失重说课稿第4节超重与失重说教材:《超重与失重》是司南版必修1第六章“力与运动”第4节的内容。
是本章的重点内容之一;本章主要研究力与运动的关系,是高中物理的基础,所以本章内容教学的好坏关系到高中物理教学的成败,因此本章的教学尤其重要。
本节的主要教学内容有:1.超重现象;2.失重现象。
自从人造地球卫星和宇宙飞船的发射成功以来,人们常谈到超重和失重。
与生活、生产紧密联系。
结合教材的内容和特点,为提高全体学生的科学素养,从新课程的“三维目标”培养学生。
按教学大纲要求,结合新课标提出以下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通过实验认识超重和失重现象2.知道超重和失重产生的条件3.能用牛顿第二定律解释超重和失重的现象4.能用超重和失重现象解释有关问题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用牛顿第二定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渗透“学以致用”的思想,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高一学生的思维具有单一性,定势性,并从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的转变,本节的重点是:超重和失重现象的实质;教学的难点是:利用牛顿第二定律计算有关超重和失重问题。
说教法物理教学重在启发思维,教会方法。
学生对牛顿第二定律有了一定的认识,教师指导学生了解生活中的超重、失重现象。
通过演示实验,指导学生分析分析超重和失重的实质,并利用实例来引导学生对超重和失重现象分析。
用例题的形式,用牛顿第二定律解释其本质。
使学生全面的理解教材,把握重、难点;因此,本节课综合运用直观讲授法、演示实验法、例题讲解法,归纳总结并结合多媒体手段。
在教学中,加强师生双向活动,合理提问、评价,引导学生主动探索新知识。
说学法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现代教育以“学生为中心”,更加重视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学法指导,引导学生主动探索新知识。
本节课教学过程中,在学习了牛顿第二定律的基础上,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