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六年级数学下册 5.4《角的比较》角的比较与运算教学设计1 鲁教版五四制
- 格式:doc
- 大小:233.50 KB
- 文档页数:4
角的比较与运算教学设计教学设计:角的比较与运算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角的比较与运算的概念,并能运用角的比较与运算进行问题的解决。
2.过程与方法:通过引导学生进行观察实验、讨论与练习等学习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和判断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造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数学兴趣、数学求知欲,提高学生的学习自信心和独立思考能力。
二、教学内容三、教学重难点四、教学过程及设计1.激发兴趣(5分钟)通过引入问题的方式激发学生对角的比较与运算的兴趣,并提出具体问题:如何比较两个角的大小?2.观察实验(15分钟)让学生自由选取两根杆和一个角规进行实验,观察并记录两个角的大小。
引导学生总结发现,让学生猜想两个角的大小与杆的长度、角度的大小是否相关。
3.探究规律(20分钟)引导学生进行角度的比较,比较两种角度的大小时,可先比较角度的大小,再比较两根杆的长度;或者比较两根杆的长度,再比较角度的大小。
通过实验和探究,学生会发现角的大小不仅与角度的大小有关,还与角的位置有关。
4.角度运算(20分钟)介绍角度的运算:角的相加、角的相减和角的相等。
引导学生进行角度的运算练习,通过实际问题进行讨论和解答。
如:两个角度相加后的度数是多少?两个角度相减后的度数是多少?5.运用与拓展(15分钟)通过多个实际问题的运用,让学生掌握角度的比较与运算的方法和技巧。
并进行拓展,例如:三个角度相加后的度数是多少?6.小结与反思(10分钟)对本节课进行小结,总结本节课所学的内容。
并请学生进行反思,提出关于角的比较与运算方面的问题或疑惑。
五、教学手段与资源1.教学手段:讲授、讨论、实验、练习、问题解决等。
2.教学资源:黑板、板书、杆、角规等。
六、教学评价与反馈1.教师在课堂上观察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给予肯定和鼓励,同时指导学生进行角的比较与运算的练习和解答。
2.可以设计学生进行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并对学生的作业进行评价和反馈。
角的比较与运算的教案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掌握角的度量方法,会比较两个角的大小。
2.让学生理解角的和、差的含义,会进行角的加减运算。
3.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角的度量方法,角的和、差的含义及运算。
2.难点:角的大小比较,角的加减运算。
三、教学过程(一)导入1.利用多媒体展示生活中常见的角,让学生观察并说出角的名称。
(二)探究活动一:角的度量方法1.教师展示角度器,引导学生学习角的度量方法。
2.学生分组练习,互相交流角的度量方法。
(三)探究活动二:角的大小比较1.教师展示两个大小不同的角,引导学生观察并说出哪个角更大。
2.学生分组讨论,探究角的大小比较方法。
(四)探究活动三:角的和、差的含义及运算1.教师展示两个角的和、差,引导学生观察并理解角的和、差的含义。
2.学生分组讨论,探究角的和、差的运算方法。
(五)课堂小结2.学生分享学习心得,互相交流学习经验。
(六)课后作业1.请学生独立完成课后作业,巩固本节课所学知识。
2.家长签字确认,监督学生完成作业。
四、教学反思1.本节课通过探究活动,让学生掌握了角的度量方法、角的大小比较以及角的和、差的运算,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
2.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合作交流,提高了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3.课后作业的布置,有助于巩固本节课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五、教学评价1.学生课堂表现:积极参与探究活动,善于思考、合作交流。
2.学生作业完成情况:认真完成作业,正确率较高。
3.教学效果: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提高了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
六、教学建议1.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想象力,引导他们发现角的性质和规律。
2.在角的和、差的运算教学中,教师应通过实例讲解,帮助学生理解角的和、差的含义,提高学生的运算能力。
3.鼓励学生参加数学竞赛、数学社团等活动,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2019年六年级数学下册 5.4《角的比较》角的比较与运算教学设计2 鲁教版五四制附送:2019年六年级数学下册 5.5 多边形和圆的初步认识导学案 鲁教版五四制【学习目标】1、经历从现实世界中抽象出平面图形的过程,感受图形世界的丰富多彩。
2、了解多边形的有关概念,认识多边形的边、内角、顶点、对角线。
认识正多边形。
3、了解圆的有关概念,认识圆的半径、圆弧、圆心角扇形会计算圆心角的度数。
【学习重点】会求扇形圆心角的度数。
三角形、四边形、五边形、六边形等都是 ,他们都是由 组成的 。
在右图中,多边形ABCDE 的顶点是 ;多边形的边是多边形的内角(简称多边形的角)有 ;AC 、AD都是连接不相邻两个顶点的线段,像这样的线段叫做多边形的二、自主学习,合作交流认真解读教材15-17页内容,尝试完成下列问题:1、回答课本中提出的问题(直接做在课本上)。
2、我们熟悉的平面图形中的多边形有____________ 等.它们是由一些_______同一条直线上的线段依次_______相连组成的_______图形.3、什么是多边形的对角线?在右图(1)(2)中把所有的对角线画出来。
4、尝试练习:(1)三角形有顶点条边个内角四边形有顶点条边个内角五边形有顶点条边个内角八边形有顶点条边个内角(2)从四边形的一个顶点出发可以话画条对角线从五边形的一个顶点出发可以话画条对角线从六边形的一个顶点出发可以话画条对角线5、什么叫正多边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尝试练习:如图(3),正多边形ABCD中,0,AB=5cm, BC= cm ,CD= cm7、什么叫做圆?什么叫做圆弧?圆弧如何表示?什么叫做圆心角?什么叫做扇形?三、学生展示,老师点拨探究一:观察右边四边形ABCD 和五边形ABCDE(1)四边形ABCD有个顶点条边个内角过四边形ABCD的每个顶点有条对角线四边形ABCD总共有对角线。
角的比较与运算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角的概念,能够识别和比较各种角的大小。
2. 培养学生运用角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引导学生掌握角的运算方法,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二、教学内容1. 角的概念及分类:锐角、直角、钝角、平角、周角。
2. 角的比较:大于、小于、等于。
3. 角的运算:加法、减法、乘法、除法。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让学生掌握角的概念、分类、比较和运算方法。
2. 教学难点:角的运算方法及应用。
四、教学方法1. 采用直观演示法,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理解角的概念和分类。
2. 运用比较法,引导学生学会比较各种角的大小。
3. 运用实例讲解法,让学生掌握角的运算方法。
4. 运用练习法,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
五、教学准备1. 教具:角的模型、卡片、黑板、投影仪。
2. 学具:学生用书、练习本、铅笔、直尺。
六、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复习旧知识,引导学生回顾之前学过的角的概念和分类。
2. 新课:讲解角的大小比较方法,引导学生学会比较各种角的大小。
3. 实践:让学生分组讨论,运用角的比较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七、巩固练习1. 填空题:判断下列各组角的大小关系,填入“大于”、“小于”或“等于”。
2. 选择题:根据给出的图形,选择正确的答案。
3. 解答题:运用角的运算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八、拓展与应用1. 让学生思考:在实际生活中,哪些现象涉及到角的比较与运算?2. 教师举例:讲解如何运用角的比较与运算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3. 学生练习:自主选择一个实际问题,运用所学知识解决。
九、课堂小结十、课后作业1. 完成学生用书上的练习题。
2. 搜集生活中的角,进行比较和运算,下周分享给大家。
3. 预习下节课内容,准备进行角的进一步学习。
六、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复习上节课的内容,引导学生回顾角的比较与运算方法。
2. 新课:讲解角的加法、减法、乘法和除法运算,引导学生理解角的运算规律。
5.4 角的比较学案学习目标:1、 掌握两个角比较大小的不同法,正确表达比较结果。
2、 理解角平分线的意义,会用折叠的方法验证角平分线。
3、 正确运用角平分线的意义,以及角的和差进行角度的计算和转换。
学习重点:1、 比较角的方法,和比较结果的表达。
2、 角的平分线的意义,运用角的平分线进行角的转换。
学习难点;角的和差以及角平分线的运用。
知识回顾与复习:1、 什么叫角?角有几种表示方法?你会表示图中的角吗?(问题1图) 2、 角的度量单位有哪些?它们之间的关系是什么? 3、 7.32°等于多少分?多少秒?9000秒等于多少分?多少度?你还记得怎样比较两条线段的大小,有几种方法?同学之间说一说。
新课学习:一、 比较两个角的大小1、 用量角器,量两个角的度数,根据度数多少得出角的大小。
这种比较方法,叫“度量法” 2、叠合发,如图:∠AOB ∠CMD具体做法是:把两个角的顶点,点O 与点M 重合, OB 与MD 重合,看射线MD 的位置。
(可用PPT 演示三种不同的情况,也可看课本13页图。
) 两个角比较大小的结果为:∠AOB >∠CMD ∠AOB=∠CMD ∠AO B <∠CMD 3、如图(1)比较∠AOB,∠AOC,∠AOD,∠AOE指出图中的锐角、直角、钝角、平角。
(2)比较∠BOC 和∠DOE 的大小 (学生讨论回答以上问题)二、 角的和差根据图形填空(1)∠AOC=∠+∠(2) ∠AOB=∠ -∠ (第1、2题用图)∠BOC=∠ -∠(3)∠AOD=∠ +∠ +∠(4)∠AOB=∠ -∠ =∠ -∠(5)∠BOD=∠ +∠ =∠ -∠三、操作与探究学生再纸上任意画一个角,再对折,让角的两边重合,折出折痕,画出折痕线。
观察折痕线两边的角的大小有什么关系。
你能得到什么结论。
新知识学习:角的平分线:从一个角的顶点引出的一条射线,把这个角分成相等的两个角,这条射线叫做这个角的平分线。
喇嘛甸中学电子教案课题角的比较总课时 1 课型讲授课主备人朴晓琳授课时期教学目标1.知识技能目标:经历比较角的大小的研究过程,体会角的大小比较和线段长短比较方法的一致性。
2.过程方法目标:会比较角的大小,能估计一个角大小。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在操作活动中认识角的平分线,能画出一个角的平分线。
内容分析 1.教学重点及办法:学会角的度量与比较2.教学难点及办法:通过丰富的活动让学生经历数学知识的形成与应用过程,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拓展学生的思维,同时注重培养学生使用规范的数学语言进行交流。
教学方法运用启发式教学和讨论式教学相结合教学手段多媒体辅助教学教学过程本节课由四个教学环节组成,它们是①回顾引入,类比学习②,观察思考③应用举例,理解概念④随堂练习,归纳拓展。
其具体内容与分析如下:第一环节①回顾引入,类比学习内容:回顾小学认识的各种角,我们来通过动画演示它们的形成过程,看看角的分类、角的大小比较是否存在其的必要性?那我们又应该怎样比较两个角的大小呢?前面学过的一些方法在这儿能否借鉴?第二环节②实践演练、观察思考内容:(1)回忆两个线段是如何比较大小的。
(2)直接呈现问题:锐角、钝角、直角三种角之间可以排出大小关系,那么一般的两个角(可能都是锐角)如何比较它们的大小呢?并明晰。
(3)练习。
请同学们在准备好的纸片上任意画一个角,再与小组其他同学所画的角比较一下大小,并按顺序排列. 说说是怎样比较的。
第三环节③应用举例,理解概念内容1:根据右图,求解下列问题:(1)比较∠AOB、∠AOC、∠AOD、∠AOE的大小,并指出其中的锐角、直角、钝角、平角.(2)写出∠AOB、∠AOC、∠BOC、∠AOE中某些角之间的两个等量关系.(3)借助三角尺估测图中各角的度数.目的:适时的练习,巩固了上面的所学,并为下面学习内容的展开作了铺垫。
内容2:(1)由上一环节例题∠AOC与∠COE的关系,和相应的动画演示,引入角的平分线的概念并明晰。
第五章《基本平面图形》第四节:角的比较--教学设计与反思鲁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第五章《基本平面图形》第四节:角的比较--教学设计与反思鲁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一、教材分析本节课是第四章基本平面图形的第四节,在此以前,学生已经学习直线、射线、线段、角这些基本的几何图形,经历了比较线段和度量角等数学活动,在此基础上,本节课进一步探索学习比较角的大小。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可以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交流能力及有条理的思考和语言表达能力,体会类比的学习方法在数学学习中的应用,同时为后面图形的性质与证明的学习奠定基础。
二、学情分析本节课是教材第五章《基本平面图形》的第四节,学生在此以前学习了直线、射线、线段、角这些基本的几何图形,经历了比较线段和度量角等数学活动,探索图形性质的意识明显增强。
由于本节课位于“比较线段的长短”之后,所以学生对“角的比较”方法有一定的类比经验。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可以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自主探索、类比归纳及有条理的思考及表达能力,体会类比的学习方法在数学学习中的应用。
三、任务分析角和线段一样都是几何中最基本的概念。
本课时的教学内容是角的比较,而在这之前学生已经有了对线段的研究经验,因此对于即将开始的角的比较,可以与线段的比较进行类比。
当然角会有自己独特的性质,在学习中也要加以注意和总结。
教学中要始终以学生为主体,通过丰富的活动让学生经历数学知识的形成与应用过程,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拓展学生的思维,借助计算机演示和学生动手画图、度量、折叠,有利于学生理解和掌握两种角的比较方法。
同时注重培养学生使用规范的数学语言来表述数学问题。
四、学习目标1、通过教师的提问和引导,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学生经历角的大小比较过程,明确比较角的大小的两种方法度量法和叠合法,丰富对角的大小关系的认识。
认识类比的数学思想方法。
2、学生通过练习1明确使用叠合法比较角的大小应注意的问题,并且通过动手比较知道角的大小与边长无关,只与开口大小有关。
2019年六年级数学下册 5.4《角的比较》角的比较
与运算教学设计1 鲁教版五四制
识
教学过程:
说说你的方法.
)想一想,你还能
我们能不能用三角尺画出
°的角吗?
层展示(
三、小组合作(5
三等分线,
分线的意义,知
识
附送:
2019年六年级数学下册 5.4《角的比较》角的比较
与运算教学设计2 鲁教版五四制
线的意义,并能用肯定语言表示。
、技能目标:观察、操作、合作交际,画图、比较
复习线段的比较,线段的和、差,线段的中点等有关知识
设计,问题探究,单元组合作,同层竞争,人人参与,精讲足练,联系实际,点拨升华,
)比较∠
)小明通过折叠的方法,使
学习内容的质量和数量
小组合作(
、同质交流:
、组间帮扶解决
上一点,射线D A
五、课堂检测(
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