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简史
- 格式:docx
- 大小:35.35 KB
- 文档页数:5
化学简史——爱德华·索普读后感引言化学作为自然科学的重要分支,对人类文明的发展起着重要作用。
爱德华·索普的著作《化学简史》系统地梳理了化学的发展历程,为我们展示了化学在时间长河中的重要地位。
读完这本书,我深受启发,对化学的演进和革新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
古代世界的探索在古代,人们对化学的认识主要局限于实用的炼金术和药物配制。
古希腊的哲学家们提出了物质的原子性概念,为后来的化学理论奠定了基础。
随着希腊化学思想的传播,阿拉伯化学家对古代文化进行广泛的翻译和注释,使化学理论得以延续和发展。
现代化学的雏形17世纪,随着科学方法的推动,现代化学的雏形逐渐形成。
罗伯特·博义和安托万·劳伦斯在气体研究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开创了化学动力学的先河。
此外,约瑟夫·普拉斯提出了保存质量的法则,拉沙福莱尔发现了电化学反应,这些都为化学理论的发展提供了实验证据。
元素和周期表的发现19世纪是化学史上的重要时期,元素的概念首次被正式提出。
亨利·卡文迪什和吉尔伯特·路易斯开创了无机化学的发展,提出了新的元素理论。
德米特里·门捷列夫在元素周期表的研究中取得突破性进展,系统地归纳出了元素周期律。
这一发现使得化学元素的分类和研究大大简化,是现代化学的重要里程碑。
原子论的确立随着电子的发现和研究,原子论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和完善。
约翰·道尔顿提出了原子理论,认为物质由不可再分的粒子组成。
随后,汤姆逊发现了电子,提出了电子云模型。
劳瑞·博尔和爱因斯坦的量子理论推动了原子和分子结构的研究,使得物质的微观世界有了更为清晰的认识。
化学反应和化学平衡化学反应作为化学研究的核心,对化学学科的发展起着关键的作用。
雅各布斯·贝尔塞尔和威廉·道尔顿的研究揭示了化学反应的基本原理。
古斯塔夫·库尔贝和亨利·勒夫凯斯特等化学家在化学平衡和反应速率研究中做出了重要贡献。
化学简史读后感《化学简史》是一本关于化学发展历史的著作,通过对化学发展的重要事件和人物进行梳理和分析,向读者展示了化学从古至今的发展脉络,以及在这一过程中取得的重大成就和突破。
读完这本书,我深刻地感受到了化学在人类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也对化学这门学科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和认识。
首先,本书通过对古代化学的发展历程进行了介绍,让我对古代文明中的化学知识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
古希腊的原子论、中国的五行学说、印度的阿育吠陀医学等古代文明中的化学思想和实践,都为后来的化学发展奠定了基础。
通过对这些古代文明中的化学思想和实践的了解,我深刻地感受到了古代人类对于化学的探索和实践,以及他们对于化学的重视和热爱。
这些古代文明中的化学知识,不仅为后来的化学发展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启示,也为后来的化学理论和实践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其次,本书还介绍了近代化学的发展历程,向读者展示了近代化学在理论和实践上的重大突破和成就。
从拉瓦锡的元素分析、门捷列夫的周期律、到居里夫人的放射性研究,近代化学在理论和实践上取得了一系列重大成就,为人类社会的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通过对这些重大成就的了解,我深刻地感受到了近代化学在人类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也对近代化学的理论和实践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和认识。
这些近代化学的成就,不仅为人类社会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科学依据和技术支持,也为后来的化学研究和应用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启示。
最后,本书还介绍了现代化学的发展历程,向读者展示了现代化学在理论和实践上的重大突破和成就。
从量子化学的发展、有机化学的研究、到材料化学的应用,现代化学在理论和实践上取得了一系列重大成就,为人类社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通过对这些重大成就的了解,我深刻地感受到了现代化学在人类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也对现代化学的理论和实践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和认识。
这些现代化学的成就,不仅为人类社会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科学依据和技术支持,也为后来的化学研究和应用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启示。
化学简史柏延顿读后感《化学简史》是由英国科学史学家柏延顿所著的一本科普读物,全书共分为六章,通过讲述化学的发展历程和重要科学家的贡献,向读者介绍了化学科学的基本知识和原理。
读完这本书,我对化学这门学科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柏延顿从古代化学的开始,介绍了古希腊时代的四大元素理论、中世纪炼金术的发展,直到现代有机化学和量子力学的出现。
通过对历史上的重要实验和科学家的探索,作者生动地描绘了化学学科的演变过程,并阐述了不同时期的科学思想和理论。
书中最吸引我的是对个别科学家的介绍。
例如,作者讲述了炼金术师帕拉塞尔苏斯对化学术语的贡献,以及亨利·博特瓦莱对元素周期表的发现等。
这些科学家们通过实验和观察,逐渐揭示了物质的本质和性质,推动了化学理论的进步。
他们的贡献不仅在当时具有重大影响,而且为后来的化学研究提供了基础。
除了科学家的贡献,书中还提到了一些历史事件对化学发展的影响。
例如,作者讲述了工业革命时期的化学工业的兴起,以及两次世界大战后化学研究的加速发展。
这些历史事件与化学的进步密不可分,展示了科学在历史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读完整本书,我对化学这门学科的重要性和广泛应用有了更深的认识。
化学不仅用于日常生活中的消毒等实际问题,而且在环境保护、医学、材料研究等领域都有着重要的作用。
通过学习化学,我们能更好地理解自然界的现象和变化,从而为人类解决实际问题提供更多的可能性。
总的来说,《化学简史》是一本很有启发性的科普读物,通过讲述化学发展的历史,向读者传递了化学科学的魅力和重要性。
读完这本书,我对化学产生了更浓厚的兴趣,同时也认识到了化学所带来的巨大影响力。
我相信这本书将对广大读者的科学素养提升和职业发展有所助益。
化学简史读后感《化学简史》是一本关于化学发展历史的经典之作,通过对化学发展的演变和重大事件的描述,让读者对化学的发展历程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
在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深刻感受到了化学在人类社会发展中的重要性,也对化学的发展历程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和认识。
首先,书中对化学的起源和发展进行了详细的描述,让我了解到了化学最早的起源是从古代的炼金术开始的。
炼金术是化学的萌芽阶段,它的出现标志着人类开始认识和探索物质世界,也为后来的化学发展奠定了基础。
在炼金术的基础上,人们逐渐认识到了元素的存在,并开始进行元素的分离和研究,这标志着化学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通过对这些历史事件的描述,我对化学的起源和发展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也对古代科学家的贡献有了更深刻的了解。
其次,书中还对化学的重大事件和突破进行了详细的描述,让我对化学的发展历程有了更加全面和深入的了解。
例如,书中对化学元素的发现和周期表的建立进行了详细的描述,让我了解到了元素的分类和周期性规律是化学发展的重要里程碑。
此外,书中还对原子结构的研究和量子化学的发展进行了描述,让我对原子结构和量子化学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
通过对这些重大事件和突破的描述,我对化学的发展历程有了更加全面和深入的认识,也对化学的重要性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最后,书中还对现代化学的发展和应用进行了描述,让我了解到了化学在现代社会中的重要性和应用价值。
例如,书中对有机化学和生物化学的发展进行了描述,让我了解到了有机化合物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和生物化学在生命科学中的重要性。
此外,书中还对材料化学和环境化学的发展进行了描述,让我了解到了材料科学在工程技术中的重要性和环境化学在环境保护中的应用。
通过对现代化学的发展和应用的描述,我对化学的重要性和应用价值有了更加清晰和深入的认识,也对化学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总的来说,《化学简史》是一本关于化学发展历史的经典之作,通过对化学发展的演变和重大事件的描述,让我对化学的发展历程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
化学简史心得体会论文范文化学是一门探究物质本质及其转化规律的科学,它的历史可追溯到古代的炼金术时期。
在经历了漫长的试错和探索过程后,现代化学逐渐形成了一套系统的理论体系和实践技术,为人类的生产和生活带来了无数的好处。
在这篇文章中,我主要想谈一谈我的一些心得体会,以及对于化学的一些看法。
要想谈论化学,不得不提的第一个人物就是那位著名的瑞士化学家莱比锡。
他在1803年时提出了“化学元素法则”,将各种物质归纳为不可分割的元素,奠定了现代化学的基本思路。
当时的科学家们,只能通过各种实验尝试来探究元素及其反应规律,如同探险家们在未知的海洋中寻找着不同的宝藏。
这些试错和探索的过程中,更是孕育了众多化学理论体系及实践技术,为维护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提供了重要的支撑。
如今的化学,早已不仅是简单地分析、合成或研发新型化合物了,它已经渗透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
例如,食品工业对添加剂的研究开发,对人类食品安全和健康的保障具有重要意义;环保化学则通过净化水质、减少空气污染等方面,为环境保护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在当今的科学研究中,纳米材料、智能材料等新型材料的开发,又将为人类带来更多的科技创新和便利。
而对于普通人来说,化学知识的涉及范围也十分广泛。
例如,在日常生活中,洗涤用品的选择、食品安全问题、药品的使用等等,都需要化学相关知识的支撑。
在这个信息化的时代,传递科学知识和推广科普教育也十分重要,这样普罗大众能更好的理解和应用化学知识。
另外,我认为化学知识的学习还能够提高人们的探究精神和实验操作能力。
在学习化学的过程中,我们需要进行很多实验操作和实验数据的处理,这同时也能够提高我们的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
从而更好地培养孩子们的创新能力以及实践操作能力。
总之,无论我们是化学专业学者,还是普通公众,我们都应该有一颗爱学习、崇尚科学、关注环境的心。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地理解和应用化学知识,不断推进人类文明进步的步伐。
初中化学发展简史3篇化学是个很神奇的学科,我们的生活中到处充满着化学,化妆品、衣服、食品等都与化学相关,掌握一些化学知识,可以让你的生活更加的精彩。
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初中化学发展简史,欢迎大家阅读参考,我们一起来看看吧!化学发展简史:化学的前奏一、化学的前奏1.人类文明的起点——火的利用在几百万年以前,人类过着极其简单的原始生活,靠狩猎为生,吃的是生肉和野果。
根据考古学家的考证,至少在距今50 万年以前,可以找到人类用火的证据,即北京周口店北京猿人生活过的地方发现了经火烧过的动物骨骼化石。
有了火,原始人从此告别了茹毛饮血的生活。
吃了熟食后人类增进了健康,智力也有所发展,提高了生存能力。
后来,人们又学会了摩擦生火和钻木取火,这样,火就可以随身携带了。
于是,人们不再是火种的看管者,而成了能够驾驭火的造火者。
火是人类用来发明工具和创造财富的武器,利用火能够产生各种各样化学反应这个特点,人类开始了制陶、冶金、酿造等工艺,进入了广阔的生产、生活天地。
2.历史悠久的工艺——制陶陶器是什么时候产生的,已很难考证。
对陶器的由来,说法不一,有人推测:人类最原始的生活用容器是用树枝编成的,为了使它耐火和致密无缝,往往在容器的内外抹上一层粘土。
这些容器在使用过程中,偶尔会被火烧着,其中的树枝都被烧掉了,但粘土不会着火,不但仍旧保留下来,而且变得更坚硬,比火烧前更好用。
这一偶然事件却给人们很大启发。
后来,人们干脆不再用树枝做骨架,开始有意识地将粘土捣碎,用水调和,揉捏到很软的程度,再塑造成各种形状,放在太阳光底下晒干,最后架在篝火上烧制成最初的陶器。
大约距今1 万年以前,中国开始出现烧制陶器的窑,成为最早生产陶器的国家。
陶器的发明,在制造技木上是一个重大的突破。
制陶过程改变了粘土的性质,使粘土的成分二氧化硅、三氧化二铝、碳酸钙(gài)、氧化镁(měi)等在烧制过程中发生了一系列的化学变化,使陶器具备了防水耐用的优良性质。
化学简史第⼀章古代和中古时代化学萌芽1、《本草纲⽬拾遗》的作者是:赵学敏。
2、试论述中国化学未能单独进⼊近代化学时期的原因是什么?谈谈你的看法。
答:1、由于我国当时社会条件的限制(我国社会长期停滞在封建社会的⽣产关系上,科学知识和⽣产技术发展⽐较慢);2、我国封建社会中,哲学落后,思想保守;3、我国炼丹者所⽤的器具是⼟制的或⾦属的;4、不重视的实验;5、技术不是开放的;6、中国古代对知识分⼦极不重视。
3、化学的研究⽅法(唯物主义与辩证法)宇宙中的万物,⽆论是宏观世界还是微观世界都是不依赖于我们的意识⽽存在的客观的实实在在的东西,物质处于永恒的运动中,⼀切⾃然科学(包括化学)都是以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作为它考察和研究的对象。
4、研究化学的⽬的:⼈类⽣活的各个⽅⾯,社会发展的各种需要都与化学息息相关。
(1)化学对我们的⾐⾷住⾏贡献巨⼤。
(2)化学对于实现农业、⼯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现代化具有重要作⽤。
(3)促进其他基础学科和应⽤科学的发展和交叉学科的形成。
如:环境化学、能源化学、材料化学、地球化学等。
5、化学发展分为五个历史时期加以叙述。
第⼀:古代及中古时期的化学(⼗七世纪中叶以前),这是化学知识的萌时期。
第⼆:近代化学时期(⼗七世纪后半叶⾄⼗九世纪末),前期(⼗七世纪末⾄⼗⼋世纪末)属于近代化学的孕育时期,后期(⼗九世纪)属于近代化学的发展时期。
第三:现代化学时期(⼆⼗世纪以来),是化学发展的现阶段。
6、我国⼈民发现和使⽤⽯油的时间为世界最早。
始于何时,据稽考,⾄迟在三千多年前就已开始。
最早发现⽯油的记录源于《易经》:“泽中有⽕”,“上⽕下泽”。
《汉书·地理志》。
书中写道:“⾼奴县有洧⽔可燃”。
⾼奴县指现在的陕西延安⼀带,洧⽔是延河的⼀条⽀流。
这⾥明确记载了⽯油的产地,并说明⽯油是⽔⼀般的液体,可以燃烧。
7、银钗验毒:银钗验毒的⽅法局限性:只有对因硫化物中毒的新鲜⼫体此法才可⽤。
银碰到硫化物,会起化学反应变成硫化银,呈⿊⾊,揩擦不去。
多酸化学简史多酸化学是无机化学的一个重要分支,研究的是多酸化合物。
多酸化合物是指含有多个酸性氢离子的化合物,通常具有强酸性和特殊的化学性质。
多酸化学的起源可以追溯到18世纪末。
在18世纪末,化学家开始对酸进行深入的研究。
他们发现,一些酸溶解在水中会产生氢离子,而另一些酸却不会产生氢离子。
于是,人们根据酸的性质将其分为强酸和弱酸。
然而,有些酸既不属于强酸,也不属于弱酸,这引起了人们的兴趣。
随着研究的深入,人们发现某些酸在溶液中可以形成稳定的聚合物结构,从而形成了多酸化合物。
最早被发现的多酸化合物是磷酸盐,它由多个磷酸根离子通过共享氧原子而形成。
这一发现为后来的多酸化学研究奠定了基础。
19世纪,随着化学分析技术的发展,人们开始对多酸化合物进行详细的研究。
他们发现,多酸化合物具有独特的化学性质,可以与金属离子形成稳定的配合物。
这些配合物具有较强的催化活性,被广泛应用于化学工业和生物医药领域。
20世纪初,随着量子化学理论的发展,人们对多酸化合物的结构和性质有了更深入的认识。
他们利用X射线衍射等技术确定了多酸化合物的晶体结构,并提出了多酸离子的形成机制。
同时,人们还发现了许多新的多酸化合物,拓宽了多酸化学的研究领域。
近年来,多酸化学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和发展。
研究人员不断探索多酸化合物在催化剂、电池、光催化等领域的应用。
同时,他们还通过合成方法的改进和新材料的设计,进一步提高了多酸化合物的性能和稳定性。
总结起来,多酸化学作为无机化学的一个重要分支,经历了从发现到研究再到应用的过程。
多酸化合物的研究不仅拓宽了人们对酸的认识,而且在催化剂、电池等领域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相信多酸化学会有更加广阔的发展前景。
化学:化学是研究分子层次以及以超分子为代表的分子以上层次的化学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和变化的科学。
化学的独特之处,在于创造新的、自然界不存在的物质。
在人类科技发展的历史长河中,绐终有两个目标:一个是向着越来越大、越远的宏观度进军,探索宇宙的起源和进化;另一个是向着越来越小、越深的微观世界发展,发明了各种显微镜、粒子加速器,向着分子、原子、原子核、基本粒子的微观层次不断地探索物质起源和结构。
中国炼丹术的产生有两个原因:一是五行说(五行无常胜),此为理论基础;二是封建主的贪得无厌,梦想长生。
五行说:五行学说是我国古代人民创造的一种哲学思想,以日常生活的五种物质:金、木、水、火、土元素,作为构成宇宙万物及各种自然现象变化的基础。
阴阳说:大约出现于公元前12世纪的周朝之际,首先见之于《易经》。
作者从复杂的自然现象中抽象出了阴和阳两个范畴,认为阴、阳两种势力的相互作用是万物产生的根源。
阴和阳是相对的。
天为阳,地为阴,天地交感,产生了雷、火、风、泽、水、山,这八种自然物即是自然界一切的总的根源,它们相互交感又产生了其他事物。
阴阳五行说:到了战国时代,阴阳说和五行说开始融合为一,形成阴阳五行说,以此进一步解释各种自然现象。
它认为阴静而阳动;阴初入静时生“金”,再入静时则生“水”;阳始动时生“木”,再动时则生“火”;金、木、水、火以不同比例相聚则凝结为“土”,进而构成万物。
这种物质组成和变化的朴素唯物辩证思想,对后来中国化学的发展产生了巨大影响。
公元7世纪,中国炼丹术西传至阿拉伯,后又传入欧洲,并同西方炼金术结合在一起逐步发展成为近代化学,直至现代化学科学。
因此可以说,中国不仅是炼金术的发源地,而且也是整个化学的发源地。
文艺复兴时期,炼金术分成三个走向,一是继续传统的点石成金术,再是将炼金术知识用于医药方面,形成了所谓的医药化学运动,三是将炼金术知识用于矿物冶炼方面,形成了早期的矿物学。
帕拉塞尔苏斯是医药化学运动的始祖。
17世纪上半叶,一流的化学家都是帕拉塞尔苏斯主义者,17世纪下半叶,一流的化学家都是机械论者。
《形式和质料的起源,根据微粒哲学》:微粒哲学的基础是普遍质料(universal matter),这是一种“广延的、可分的、不可穿透的”物质,物质是运动的,运动乃是上帝赋予的。
“物质和运动”是所有东西的基本属性,“物体的两个最伟大的、最普遍的原理”。
物质由大小、形状和运动各异的粒子构成。
任何物体的现象和性质,均取决于微粒及其运动,并可以微粒及其运动来解释。
(那些具有特定形状的组分,它们拼接配置,这样足以解释它们何以结合成物体,而无需借助于实体形式这种东西来解释。
) 波义耳在《形式和质料的起源》中提出的微粒哲学,牢固地建立在实验的基础之上,论证周密详尽,是彻底的机械论。
《怀疑的化学家》:1661年波义耳出版最重要的化学著作,书中全面阐述了元素的定义。
波义耳通过此书将机械论哲学应用到化学研究,创建了机械论化学,把化学带到了自然哲学的领域,并随着自然哲学向自然科学的转型而成为科学。
1811年阿佛加德罗提出分子假说的主要内容和基本观点:根据自己的假说,阿佛加德罗进一步指出,可以根据气体分子质量之比等于它们在等温等压下的密度之比来测定气态物质的分子量,也可以由化合反应中各种单质气体的体积之比来确定分子式。
最后阿佛加德罗写道:“总之,读完这篇文章,我们就会注意到,我们的结果和道尔顿的结果之间有很多相同之点,道尔顿仅仅被一些不全面的看法所束缚。
这样一致性证明我们的假说就是道尔顿体系,只不过我们所做的,是从它与盖·吕萨克所确定的一般事实之间的联系出发,补充了一些精确的方法而已。
”有机化学:是研究有机化合物的来源、制备、结构、性能、应用以及有关理论和方法学的科学。
物理化学:是以物理的原理和实验技术为基础,研究化学体系的性质和行为,发现并建立化学体系中特殊规律的学科。
无机化学:无机化学是除碳氢化合物及其衍生物外,对所有元素及其化合物的性质和他们的反应进行实验研究和理论解释的科学,是化学学科中发展最早的一个分支学科。
燃素说:燃素学说是三百年前的化学家们对燃烧的解释,他们认为火是由无数细小而活泼的微粒构成的物质实体。
这种火的微粒既能同其他元素结合而形成化合物,也能以游离方式存在。
大量游离的火微粒聚集在一起就形成明显的火焰,它弥散于大气之中便给人以热的感觉,由这种火微粒构成的火的元素就是“燃素”。
光电效应:物质在光的作用下发射电子或电导率改变,或者两种材料的界面上产生电势的现象。
不确定原理:又名“测不准原理”,是量子力学的一个基本原理,由德国物理学家海森堡于1927年提出。
该原理表明:一个微观粒子的某些物理量(如位置和动量,或方位角与动量矩,还有时间和能量等),不可能同时具有确定的数值,其中一个量越确定,另一个量的不确定程度就越大。
行星模型:又称“有核原子模型”、“原子太阳系模型”、“原子行星模型引”。
关于原子结构的一种模型。
1911年由卢瑟福提出。
认为原子的质量几乎全部集中在直径很小的核心区域,叫原子核,电子在原子核外绕核作轨道运动。
原子核带正电,电子带负电。
波粒二象性(wave-particle duality)是指某物质同时具备波的特质及粒子的特质。
波粒二象性是量子力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
古代化学分别经历了实用和自然哲学时期、炼金术时期、医化学时期三个时期。
炼金术理论认为构成世界三要素为水银、硫、盐。
19世纪末,物理学上出现了三大发现,即X射线、放射性、电子的发现。
这些新发现猛烈地冲击了道尔顿关于原子不可分割的观念,从而打开了原子和原子核内部结构的大门,揭露了微观世界中更深层次的奥秘。
在19世纪,对于化学家是原子的世纪。
对于物理学家是分子的世纪。
在20世纪,对于物理学家是原子的世纪。
对于化学家是分子的世纪。
普朗克能量子假说1900年普朗克为了克服经典理论解释黑体辐射规律的困难,引入了能量子概念,为量子理论奠下了基石。
“紫外灾难”:科学家们致力于建立辐射强度与光波长之间的函数关系。
瑞利—金斯的公式在长波区和实验结果符合,而当波长接近紫外时,计算出的能量为无限大!普朗克认为物体在发射辐射和吸收辐射时,能量是不连续的,这种分离变化不是随意的,它有最小的能量单元,该单元称为能量子或者量子。
物体发射和吸收的能量只能是能量子的整数倍。
现代物理学的两大基石分别为量子力学、相对论。
在量子力学基础上建立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化学键理论,使人类进一步了解了分子结构与性能的关系,大大地促进了化学与材料科学的联系,为发展材料科学提供了理论依据。
1905年,爱因斯坦提出光量子假说时,26岁;1913年,玻尔提出原子结构的模型时,28岁;1923年,德布罗意提出物质波假说时,31岁;1925年,海森堡提出矩阵力学时,24岁;泡利25岁,狄拉克23岁,乌仑贝克25岁,古兹密特23岁,约当23岁。
只有两个人例外,薛定谔36岁,玻恩43岁。
这样的岁数可以当那些男孩的叔叔了。
所以玻恩在谈论海森堡时说:“要跟上年轻人,这对我一个上了年纪的来说是很困难的”。
所以,用人把量子力学戏称为“男孩物理学”。
这些男孩无所畏惧,勇往直前,开创出一片物理学的新天地。
“男孩物理学”这个充满传奇色彩的术语,在科学史上已经成为一段永远令人追忆的佳话。
热力学、动力学等物理学理论引入化学以后,利用化学平衡和反应速率的概念,可以判断化学反应中物质转化的方向和条件,从而开始建立了物理化学,从而把化学从理论上提高到了一个新的水平。
化学各分支学科与边缘学科的建立产生了众多的分支学科,期中经典的五个分支学科是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分析化学、物理化学、高分子化学。
与18、19世纪时期的经典化学比较起来,它的显著特点是从宏观进入微观,静态研究进入动态研究,个别、细致研究发展到相互渗透、联系的研究。
根据美国CA登录,到2000年新合成的化合物已经近3000万种,20世纪末,每年报导100万种,美国的化学物质的产值为4000亿美元。
化学研究对象的两个层次包括分子、超分子。
物理化学三剑客分别是阿累尼乌斯、范霍夫、奥斯特瓦尔德。
1887年奥斯特瓦尔德创办了世界上第一份物理化学杂志。
到目前为止,高分子科学已经发展成高分子化学、高分子物理、高分子工程三个主要分支。
中国在现代化学领域内包括30年代赵忠尧的正负电子湮灭早期实验、人工胰岛素合成、康普顿-吴有训效应、钱三强夫妇的铀核三分裂等最接近于诺贝尔化学奖的水准。
诺贝尔化学奖共颁奖105次,化学奖获奖者161人次(159人),男157人次(156人) ;女4人(玛丽·居里(Marie Curie, née Sklodowska)(法籍波兰, 1911)伊伦·约里奥·居里(Irène Joliot-Curie)(法, 1935)多罗西·C·霍奇金(Dorothy Crowfoot Hodgkin)(英, 1964)阿达·约纳特(Ada E. Yonath)(以色列,2009)唯一两次获得诺贝尔化学奖的科学家是F. 桑格。
主要贡献分别蛋白质结构特别是胰岛素结构的测定和对核酸中DNA碱基序列的确定方法。
机械论化学的主要代表人物及主要观点机械论化学的主要代表人物为波义耳。
主要观点:微粒哲学的基础是普遍质料(universal matter),这是一种“广延的、可分的、不可穿透的”物质,物质是运动的,运动乃是上帝赋予的。
“物质和运动”是所有东西的基本属性,“物体的两个最伟大的、最普遍的原理”。
物质由大小、形状和运动各异的粒子构成。
任何物体的现象和性质,均取决于微粒及其运动,并可以微粒及其运动来解释。
波义耳在《形式和质料的起源》中提出的微粒哲学,牢固地建立在实验的基础之上,论证周密详尽,是彻底的机械论。
拉瓦锡对近代化学的主要贡献拉瓦锡对化学的主要贡献:1、使精密测量方法成为化学的传统2、建立氧化反应理论,推翻燃素说3、促成化学反应中的质量守恒定律的建立4、统一化学术语命名方法5、构建近代化学体系现代化学的兴起过程现代化学学科的发展和进步,与现代科学技术整体的发展、进步紧密相关。
现代化学的发展,一般认为是从19世纪末物理学的三大发现(X射线,1895年;元素放射性,1896年;电子,1897年)之后的20世纪初算起,到本世纪,特别是60年代以后,化学科学取得了巨大的发展。
在物理学三大发现的有力推动下,化学科学的发展进入了微观领域。
本世纪初相对论(1905年)和量子力学的创立,改变了人类的时空观,现代化学基本理论如价键理论、分子轨道理论、配位场理论等,逐步形成与完善。
60年代以后,借助计算机科学技术的进步,不仅使量子化学、结构化学得到迅速发展和广泛应用,而且化学科学正在走向分子设计的新方向;分子反应动力学以及态-态化学的发展,正在分子水平上对化学科学的核心问题———化学反应的本质做深入的揭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