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文化的特点及对中华文化的贡献探析
- 格式:doc
- 大小:21.50 KB
- 文档页数:5
陕西民俗调研报告一、引言陕西位于中国中部,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之一。
因其地域广阔,历史悠久,民俗文化丰富多样而闻名。
本次调研旨在深入了解陕西民俗风情,探究其传统文化的独特之处,为保护和传承陕西的民俗文化做出贡献。
二、调研方法及过程本次调研采取了多种方法,包括实地调查、访谈、观察和文献资料收集等。
我们先选择了陕西的几个代表性地区进行实地调研,包括西安、华山、延安等。
在实地调查的过程中,我们与当地的民众进行了交流,了解他们的日常生活和传统习俗。
同时,我们也聘请了一些专家学者进行采访,收集了大量宝贵的资料。
最后,我们还参观了陕西的博物馆和其他相关展览,进一步加深了我们对陕西民俗的认识。
三、陕西民俗的独特之处1. 历史悠久陕西作为中国历史文化名城,拥有悠久的历史。
在陕西的民俗中,充满了浓厚的历史氛围。
比如,陕西的婚礼习俗中,有许多与唐朝、宋朝相关的仪式和习惯。
这些习俗延续至今,成为了陕西民众的传统文化。
2. 地域差异陕西地域辽阔,地理环境各异,因此不同地区的民俗风情也有所不同。
比如,陕北地区的民俗更加朴实,有着浓厚的农耕文化的烙印;而陕南地区则以手工业文化和民间手工艺品闻名,如华县的皮影戏、户县的刺绣等。
3. 艺术表达陕西的民俗表达形式丰富多样,包括音乐、舞蹈、戏剧、美术等。
比如,陕西的“秧歌”是一种富有历史内涵的舞蹈形式,常被用于表达人们的喜悦和美好愿望。
4. 传统节日陕西的传统节日也是其民俗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中,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等传统节日被陕西民众十分重视。
人们会在这些节日期间举行各种庆祝活动,如祭祖、舞狮、放鞭炮等。
四、面临的挑战和保护措施陕西的民俗文化面临许多挑战,主要包括现代化进程、城乡发展差异等。
为了保护陕西的民俗文化,我们提出以下措施:1. 加强教育宣传,提高人们对陕西民俗的认识和重视程度;2. 加大对传统手工艺的支持和保护力度,促进其传承与发展;3. 建立相关机构,组织专门的研究团队,深入挖掘陕西民俗的内涵与价值;4. 加强文化交流,吸引更多游客前来陕西体验和了解其民俗文化。
陕西地域文化特色的论文范文(2)地域文化论文篇1浅谈地域文化音乐融入本土高校音乐课堂对本土音乐资源的开发利用,满足了地方音乐课程改革的需要,促进了地方高校音乐教学的系统化、合理化。
值得我们思考的是怎样在音乐教学的具体过程中将这种思想贯彻进去。
作者长期从事地方高校音乐教育工作,在这一问题上初步地进行了教学和科研过程的探索。
一、加强对本土音乐的收集整理工作,充实和丰富本土音乐文化作为我国珍贵的文化遗产,挖掘、整理、保护濒危的本土音乐这一文化遗产,是地方高校音乐教育工作者的重点工作。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十二木卡姆,是一种融合了舞蹈、文学、音乐、民俗的艺术种类,具有曲调色彩变化多样的特点。
这种口传心授的民间文化遗产由于歌词冗长难记,正在地区和民族中逐渐消失,那么对于本土音乐文化的保护、收集整理就变得十分重要,刻不容缓。
“艺术教师应充分利用和开发本地区、本民族的文化教育资源”是《全国学校艺术教育发展规划(2001年―2010年)》中明确要求的,对于地方大学生来说,传唱本土音乐是一种义务也是一种责任。
课程教学实施的水平和范围是直接取决于课程资源是否丰富的,那么本土音乐文化资源的丰富可以让地方高校在教学过程中营造出健全和教学体系和优化的音乐结构。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先让大学生学习本土音乐,然后再加入民族音乐,最后是对外国音乐的了解。
在这样的教学过程中,学生们可以通过多种方法丰富对本土音乐文化的认识,增强自己整理音乐信息的能力,认识到它的独特性和丰富性,提高审美能力,促进可持续发展。
二、重视本土音乐教材的编写为了提高教学质量,完成教学魔表,教材是必不可少的重要部分,很多地方高校充分利用了地域条件的优越性,对优秀的、具有代表性的民间音乐作品进行收集整理,结合本地区音乐的特点,编写了适合本地音乐教育的教材。
在编写教材的方面,我们应该给予高度重视,以本校学生的非专业学习的实际情况为依据,充分考虑到地区以及民族之间的差异性,要与当地的风俗、文化有着合理结合,让教材通俗易懂。
序言陕西的乡土文化包括:戏剧、曲艺等。
是勤劳智慧的陕西人民在漫长的劳动和生活中所创造和积累起来的精神财富。
面条像腰带,锅盔像锅盖,辣子是道菜,泡沫大碗卖,碗盆难分开,帕帕头上戴,房子半边盖,姑娘不对外,不做蹲起来,唱戏吼起来。
陕西十大怪其实是一种独特的生活。
俗话说:“百里不同风,十里不同俗。
”在陕西这块黄土地上,由于气候,经济,文化等方面原因的影响,使陕西人在衣,食,住,行等方面。
形成了一些独特的方式。
外地人对此十分好奇,经过汇集称之为“陕西十大怪”。
它反映了陕西当地劳动人民的喜怒、哀、乐,也反映了该地区百姓的审美观念、艺术情趣、生活习俗,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
从古至今,它在陕西人的精神生活中都占有不可替代的地位,它为陕西当地群众文化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基础性作用。
它是陕西群众文化的根。
近年来,随着我们对乡土文化认识的不断加深,对乡土文化的发掘、认识、研究、保护和传承工作正在持续升温。
本文就以极具代表性的长安侯官寨牛老爷社火为例来浅谈陕西乡土文化,介绍宣传丰富多彩的陕西民间文化。
保护和传承我们当地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一、长安侯官寨牛老爷社火所在的区域、地理环境及历史渊源(一)长安侯官寨牛老爷社火所在的区域、地理环境侯官寨,位于终南山脚下的西安市长安区杨庄乡,东径109°,北纬34°,东邻蓝田,北接历史名镇引镇,西康铁路绕村而过。
目前,全村约有600户人家,3700多人口。
其中,上堡子约有100多户人家,500多人口。
这里交通便利,一年四季稻麦飘香,六畜兴旺,多年前开挖的渔塘波光粼粼,风景秀丽,是人们前往旅游胜地终南第一峰太兴山的必经之地。
静静的浐河和清水河从村子东西两侧不远处自南向北缓缓流过,人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民风淳厚,生活悠然。
(二)长安侯官寨牛老爷社火的历史渊源民间社火,是春节期间民间的自演自娱活动。
它来源于对古老的土地与火的崇拜。
社,即土地神;火,即火祖,是传说中的火神。
陕西地域文化特色调研报告陕西地域文化特色调研报告陕西是中国的一个历史悠久、文化繁荣的省份,拥有丰富的地域文化特色。
本次调研旨在深入了解陕西地域文化的独特之处,以下是对陕西地域文化特色的调研报告。
一、历史文化陕西是中华文明的摇篮之一,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
首先是兵马俑,兵马俑是秦始皇陵陪葬的制陶工艺精美、数量众多的陶俑,被誉为世界八大奇迹之一,是我国古代艺术的杰作。
其次是秦始皇陵,是中国传统文化的象征之一,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此外,陕西还有丝绸之路的起点——西安,在这里可以感受到浓厚的历史氛围。
二、建筑文化陕西的建筑文化以古代建筑为主,具有独特的风格。
首先是古城墙,位于西安城内的古城墙是中国境内现存最完整、规模最宏大的古代城墙,被誉为中国古代城垣工程中的杰出代表。
其次是大雁塔,大雁塔是中国古代佛教建筑的珍品之一,是唐代著名高僧玄奘为了收藏文物而修建的,是佛教文化的重要遗址。
此外,陕西还有华清宫、陕西历史博物馆等重要的建筑文化景点。
三、民俗文化陕西的民俗文化丰富多彩。
首先是皮影戏,陕西皮影戏是中国三大皮影戏之一,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艺术魅力。
其次是莜麦文化,莜麦是陕西的传统农作物,它不仅是当地人民的重要食品,也是陕西农耕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此外,陕西还有丰富多彩的民间节日和传统手工艺品,如关中彩灯、西安刺绣等。
四、风俗习惯陕西有独特的风俗习惯。
首先是陕北的坨子宴,坨子宴是陕北地区的一种传统风俗,是一种由土豆制成的面点,口感独特,深受当地人民喜爱。
其次是陕西的脑白菜宴,脑白菜是一种在陕西特产,被当地人民视为富贵之物,而举办脑白菜宴则被看作是一种独特的风俗习惯。
此外,陕西的人们还会在正月初一吃酸辣豆腐羹,这是陕西的传统风俗。
总结起来,陕西地域文化拥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建筑文化独特,民俗文化丰富多彩,风俗习惯引人注目。
这些特色使陕西成为一个独具魅力的旅游目的地,也为陕西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文化支撑。
西安的历史文化底蕴及其现代价值西安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拥有着数千年的历史,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源地和延续地。
作为中国四大古都之一,西安历史文化底蕴深厚,不仅有着丰富的历史遗迹和文化景观,还有着浓厚的文化氛围和人文情怀。
这些历史文化遗产不仅是西安人民的骄傲,更是中国文化的瑰宝,对于当代社会也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和价值。
一、西安历史文化的底蕴首先,西安是中国古代的首都之一,为数百年的历史名城,所以,西安有着很多珍贵的文化遗产和历史遗迹,例如大明宫遗址、唐朝长安城遗址、大雁塔、兴教寺塔、钟楼等等。
其中大明宫遗址更是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的宫殿之一,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顶峰之一,具有极高的研究价值和历史价值。
其次,西安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源地之一,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
西周时期,周公旦曾在此建立了西周都城,开创了中国古代政治文明的新阶段。
汉代时期,汉武帝修建的兵马俑更是成为举世闻名的中国古代文化瑰宝。
西安还诞生了众多著名文化人物,如李白、杜甫、白居易等,他们的诗词、文学作品、书法等成为了中国文化的传统,对中华文明的发展和繁荣做出了巨大贡献。
三、西安历史文化的现代价值西安的历史文化遗产不仅具有珍贵的历史价值,更重要的是具有现代价值。
首先,西安历史文化可以为我们树立自信心和自豪感。
中国历史文化悠久,西安作为华夏文明的重要发源地,其历史文化遗产高度凝聚了我们民族丰富的历史和文化,给我们带来了强烈的文化自信和自豪感,使得我们更加坚定了文化自觉,以此推动中华文明的发展和传承。
其次,西安历史文化可以为我们提供重要的文化资源和创新材料。
随着全球化的进程,文化交流与融合日益增多,西安深厚的历史文化越来越具有全球化价值。
西安历史文化经过新的现代传媒和互联网的展示和传播,可以代表中国文化,传播中国文化,展现中国文化,为更好地向世界展示中华文化提供了珍贵的资源和材料。
最后,西安历史文化可以为我们提供重要的社会精神力量。
历史文化遗产本身蕴含着众多精神力量和人文情怀,有着深刻的人文意义。
陕西文化特色简介
陕西,这个位于中国西北的省份,拥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遗产。
从秦始皇陵的壮观,到华清池的婉约,再到兵马俑的神秘,陕西的文化特色无处不在。
一、历史文化的厚重
陕西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之一,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
秦始皇陵、大雁塔、华清池等历史遗迹,无不展示了陕西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
在这里,你可以亲身体验到中国古代的历史和文化,感受到中华民族的辉煌历程。
二、民间艺术的璀璨
陕西的民间艺术璀璨多彩,其中包括皮影戏、秦腔、剪纸等。
这些民间艺术形式各具特色,富有浓郁的地方色彩。
它们是陕西人民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创造出来的文化瑰宝,也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美食的诱人
陕西的美食独具特色,以酸辣著称。
肉夹馍、羊肉泡馍、凉皮等都是陕西的特色美食。
这些美食味道浓郁,让人回味无穷。
品尝陕西美食,不仅能满足味蕾的需求,还能让你更深入地了解陕西的文化和生活。
四、黄土高原的风情
陕西的黄土高原是中国黄土分布最广的地区之一,这里的自然景观独特,人文风情浓厚。
在这里,你可以欣赏到壮观的黄土高原风光,感受到当地人民的淳朴和热情。
这里的民俗活动丰富多彩,如陕北民歌、安塞腰鼓等,都让人流连忘返。
五、现代化的发展
在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的基础上,陕西也在不断推进现代化建设。
西安作为陕西省的省会城市,近年来经济发展迅速,城市面貌日新月异。
同时,陕西也在积极发展科技、教育、文化等产业,努力打造现代化强省。
陕北秦岭地区的历史文化陕北秦岭地区位于中国的西北部,是中国历史文化发源地之一。
自古以来,这里就是黄河流域文化和西北地区文化的交汇点,有着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
本文将为您介绍陕北秦岭地区的历史文化。
一、黄河流域文化的影响黄河流域文化是中国古代文明的核心,它的发展历史和文化传承成为了整个中国的学术研究和文化探究的重要内容。
陕北秦岭地区位于黄河上游,因此黄河流域文化对于这个地区的影响尤为深远。
早在新石器时代,这个地区的先民就已经开始了农业生产活动,使用石器等简单工具,形成了一系列原始文化。
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文化逐渐融合,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文化体系。
在黄河流域文化的影响下,秦岭地区的文化也不断得到了发展和传承。
二、秦汉文化的传承秦汉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非常重要的时期,也是陕北秦岭地区的文化传承的黄金时期。
秦朝的统一使得这个地区各个部族之间的纷争得到了缓解,同时秦朝建设的山阳、陕城等重要城市也为这个地区的经济和文化发展提供了契机。
汉朝时期更是推动了这个地区文化的发展,众多文学家、诗人、音乐家等纷纷涌现,形成了一批优秀的文化遗产。
著名的“秦岭赋”、“陶渊明集”等文化经典是整个中国的文化宝库,这也展示了陕北秦岭地区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中的重要地位。
三、佛教文化的传播在唐朝时期,佛教传入中国,陕北秦岭地区也成为了佛教文化的传播中心之一。
在经过了二十多年的发展之后,佛教在这个地区得以茁壮成长。
众多的寺庙建立,佛教教义的传播和演化都得到了不少人们的支持和参与。
作为一个文化中心,陕北秦岭为整个中国的文化传承和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四、革命文化的发展陕北秦岭是中国革命斗争的发源地之一,红军长征时期在这里留下了深刻的历史印记。
尤其是为革命事业付出了生命的陕北革命烈士,成为了陕北秦岭地区文化发展中的一支不可忽视的力量。
在革命时期,陕北的文化传承和发展也面临了很大的困境。
但这并没有影响到文化多样性和它的广泛传播。
五、结语作为一个地区文化中心,陕北秦岭地区在整个中国历史文化传承中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
【讲义文稿】充分认识陕西文化的独特优势中国文化源远流长,中华文明博大精深。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指出:“只有全面深入了解中华文明的历史,才能更有效地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更有力地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陕西文化作为一种地域文化,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陕西拥有积淀丰厚的历史文化资源、优势突出的红色文化资源、独树一帜的特色文化资源。
我们要充分理解和把握陕西文化资源优势,在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中展现陕西担当。
习近平总书记始终对陕西文化建设充满殷切期望,每次来陕考察都提出明确要求、给出方向指引。
2015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把凝结着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文物保护好、管理好,同时加强研究和利用,让历史说话,让文物说话,在传承祖先的成就和光荣、增强民族自尊和自信的同时,谨记历史的挫折和教训,以少走弯路、更好前进。
”2023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陕西是中华民族和华夏文明重要发祥地之一。
要加大文物保护力度,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强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更好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需要J2023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陕西要用好自身历史文化资源和红色文化资源,大力弘扬伟大建党精神和延安精神,推动主题教育走深走实。
”2023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发挥好博物馆保护、传承、研究、展示人类文明的重要作用,守护好中华文脉,并让文物活起来,扩大中华文化的影响力。
”这些重要论述给全省上下以极强的思想指引、精神鼓舞、奋斗感召,为我们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推动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指明了前进方向。
建设文化强省是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来陕考察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的具体行动。
我们要充分认识陕西文化的独特优势,坚决扛起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时代责任,沿着习近平总书记指引的方向奋勇前进,努力推动文化强省建设迈出新步伐。
陕西地域文化及其特征作者:徐卫民来源:《长安大学学报·社科版》2014年第01期摘要:陕西是山川壮美、物产丰富、人文荟萃之地。
在中华五千年文明历史发展过程中,陕西曾经是许多重大历史事件发生的场所和重要人物活动的舞台,对于整个中国乃至世界历史的发展和文化的传承都发挥过极为重要的影响。
陕西有中国人最为自豪和珍贵的记忆,浓缩着华夏民族的遗传基因,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代表了中国古代最辉煌时期的文化;陕西有无数的史书典籍、出土文物和古迹遗址在诉说着它的辉煌与沧桑。
关键词:中华文明;陕西;地域文化;周秦汉唐文明;民族文化;唐代中图分类号:G127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16248(2014)01000708陕西,古为雍州、梁州之地(陕北、关中属雍州、陕南属梁州),位于中国地理版图之中心,处于黄河中游和汉江中上游,纵贯南北,连通东西。
陕西简称陕或秦。
“陕”本是指陕陌,在今河南省陕县西南。
西周初期,周、召二公分陕而治,陕以东由周公治之,陕以西由召公治之。
此后,人们便把陕陌以西称为陕西,简称为“陕”。
“秦”为陕西简称,是由于春秋战国时期秦国的辖区主要在陕西的缘故。
之所以又称“三秦”,则是因为项羽攻占关中以后,将秦的3个降将分封在秦之故地而得名。
秦始皇统一全国后推行郡县制,当时天下分为36郡。
陕西境内除建置上郡和汉中郡以外,关中地区是全国政治中心之所在,专设内史,管辖四十余个县,虽然与郡是同级,但地位明显高于郡。
西汉沿袭秦制,保留上郡与汉中郡,另将秦的内史地区分为3个相当于郡的政区,即京兆尹,管辖今西安以东、渭河以南地区;左冯翊,管辖渭河以北、洛河中下游地区;右扶风,管辖咸阳以西地区。
历史上称为“三辅”[1]。
三国时期,实行州、郡、县3级地方行政区划建制。
陕西大部分地区由雍州、荆州、益州管辖。
西晋时大致和三国相仿。
东晋至隋统一前的200多年间,南北分裂,战争频仍,因而行政区划十分混乱。
隋改变了原来的州、郡、县3级行政区划制,实行郡县二级制。
陕西文化的特点及对中华文化的贡献探析作者:王战军韩亮来源:《各界·下半月》2017年第02期摘要:中华文化何以自信,自信在哪儿,处于秦汉、隋唐两大历史发展高峰期的陕西文化,无疑举足轻重、极具代表性。
中华文化的许多秉性,如大一统的格局,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开放包容的文化秉性,光照千秋的红色革命精神,都能在陕西文化的发展和形成中找到举证和动因。
本文从三秦大地现有的历史遗存和文化现象入手,着力对陜西文化的特点及其对中华文化的贡献进行分析探讨,以期为坚定文化自信提供丰厚深邃的陕西书写。
关键词:中华文化;陕西文化;特点;贡献从后稷教民稼穑到农科城新农品种诞生,从半坡人烧陶制器到大飞机腾空翱翔,从周秦汉唐都城遗址到大唐西市仿古再建,从张骞出使西域到“长安号”驶向中亚各国,从张载“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到中国共产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文化的传承在三秦大地从未间断。
一城文化,半城神仙,成为陕西作为文化大省的诗意写照。
一、陕西文化的特点陕西文化又称三秦(陕北、关中、陕南)文化,源于炎黄,形成于周秦,成熟于汉唐,内省于关学,反思于明清。
作为中华文化的发端和主脉,它丰厚悠久、源远流长;作为东西方文明交流融合的见证和厚藏,它纳异进取、开放包容;作为历史与现代交相辉映的续写和描绘,它生生不息、扬弃超越。
(一)地域与全国有机统一经过几千年岁月的冲刷和沉淀,陕西文化已经铅华尽褪,浓于浑厚,归于质朴。
如今虽只是中华文化多元荟萃的一支一流,但就其历史传承而言,也曾是地域文化与国都文化合而为一的重要典范。
一般而言,文化是依靠国家的力量凝聚、推动、形成的,国家的中心就是文化的中心。
公元前11世纪周灭商后,丰京和镐京变为号令全国的首都;西汉选址“长安”作为新都名称,寓为“长治久安”之意;从周开始到公元906年唐王朝灭亡,关中地区一直作为中国经济、政治、文化的中心而存在。
所以,13个王朝都城所在的文化既是地域性的文化又是全国性的文化,长达1100多年的建都史赋予陕西文化的普世性和普适性与中华其他二十四个地域文化圈如齐鲁文化、三晋文化、荆楚文化、巴蜀文化、吴越文化、闽南文化、中州文化等相比,都有着自身得天独厚的优势。
(二)农耕与草牧兼具并存中国文化历来讲南北,在古代东西交流因河流而便利,而南北由于崇山峻岭而阻隔,文化交流互动不易,所以文化由南北划分渐成常规。
陕西一省兼容南北文化,全国少见。
陕西北部是黄土高原,主要地貌为黄土塬与黄土丘陵,与塞外草原毗连为邻。
在陕北高原这个地带先后有鬼方、白狄、匈奴、鲜卑、羯、羌、突厥、党项、女真、回、蒙等20几个民族与汉族杂居。
因此,陕北是北方游牧文化与中原农耕文明交汇的地带。
陕西的南部是秦楚交界地,长江最大的支流汉水在秦岭与巴山间的峡谷中穿行,这里山林苍茫、水量充沛,衍生出千百条大小河流与溪沟,楚、巴、秦文化交汇于此,也是传统道教的原创地。
关中八百里秦川农耕文化特色鲜明,并且是中原儒教文化发祥地、佛教发展兴盛地,关学思想亦产生于此。
民间常说的二十四节气确立于古代秦汉年间,测算的主要范围就是黄河流域的关中地带。
(三)原生与舶来完美融合古丝绸之路既是一个经济大动脉,也是一个文化大动脉,它将中国纳入世界的怀抱之中。
随着东西方长期的贸易往来,文化的交流与融合不断跟进。
比如食物,西瓜、番茄、葡萄、胡椒的原产地都不在我国,丝路胡商引进后在国内大量种植,现在已是人们日常生活不可或缺的食料;比如宗教,佛教、祆教、摩尼教、聂斯托留派的基督教等都是经由丝路传入中国的,特别是佛教,与中国本土的儒家、道家思想相互交织、相互影响,最终落地生根,并在中国化的过程中衍生出“性、相、台、贤、禅、净、律、密”等自己的流派;比如音乐,唐朝时的《十部乐》,即《燕乐》《清乐》《西凉乐》《天竺乐》《高丽乐》《龟兹乐》《安国乐》《疏勒乐》《高昌乐》《康国乐》,吸纳融合了多个国家的曲调曲风;比如舞蹈,胡舞、音乐与汉舞相连,据说著名的《霓裳羽衣舞》就是唐玄宗吸收河西节度使杨敬述进献的印度《婆罗门曲》的曲调编舞而成的。
(四)历史与现代交相辉映进入三秦大地,可以到6000多年前的半坡、4000多年前的石峁等遗迹探索古人类生存的奥秘,参观雄伟壮丽的周秦汉唐都城遗址;也可以走近世界唯一的匈奴古城遗存——统万城。
可以登上保存完整的明代城墙、俯瞰岁月流淌;也可以在城墙下喝一杯咖啡或啤酒、享受悠闲时光。
可以登临高耸的大雁塔、体味玄奘万里取经的坎坷;也可以漫步塔下广场、观赏绚丽的喷泉和灯光。
可以走进易俗社大剧院,聆听糅合了北方人高亢豪迈和南方人温婉细腻唱腔的古老秦腔;也可以走进西安音乐厅,听一场传统民乐与现代音乐完美融合的中华国乐。
可以走近黄河壶口瀑布,感受中华民族母亲河的雄浑激荡;也可以登上华山之巅,体验大自然的鬼斧神工。
可以泛舟红碱淖上,一览大漠明珠的天然风光;也可以在附近参观实现污水零排放的清洁煤技术示范项目。
可以徒步穿越秦岭,近距离观赏大熊猫、朱鹮和太白红杉、紫斑牡丹等珍稀动植物;也可以在古栈道旁聆听传颂千年的韩信点兵、蔡伦造纸、诸葛亮鏖战等传奇故事。
可以沿着埃德加·斯诺的脚步,在毛泽东主席居住过的延安窑洞旁探究中国共产党走向成功的真谛;也可以站在广袤的黄土高原上,思考中国共产党人为什么要矢志改变中国面貌、改善人民生活,探寻当代中国走向富强的秘密。
二、陕西文化对中华文化的贡献陕西文化在中华文化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其脉络和内涵融汇贯穿于中国历史发展的各个阶段,并为不同时期文化的充实、演变和推进提供丰富的滋养和强大的动力。
许多中华文化构成的基本元素,如礼乐文明、大一统格局、集权式政治、传统哲学思想等,或发端于陕西,或奠基于陕西,或完善于陕西,陕西一度成为中华文化的核心区。
(一)炎黄——四海同源的华夏血脉中华民族是以华夏族为主干,纳入许多别的部族,如东夷、南蛮、西戎、北狄等,经过长久融合最终形成的,融合地就在渭水平原和陕北高原一带。
所谓民族文化就是种族文化,它规定着这个民族或种族区别在于其他民族或种族的人文习俗和精神气质。
正是在轩辕黄帝这一族群的带领下,华夏文化不断地吸纳其他族群的文化,并不断地将临近的族群文化同化于华夏文化之中,最终汇聚成极具凝聚力和感召力的中华文化。
海内外华人四海同源、血脉相连皆缘于此。
习近平总书记不止一次讲,“团结统一的中华民族是海内外中华儿女共同的根,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是海内外中华儿女共同的魂,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海内外中华民族共同的梦”,就是在强调中华文化向心力、凝聚力的问题。
现在,人文初祖轩辕黄帝安葬于陕北黄陵县的桥山上,号称“中华第一陵”,历朝历代的祭祖大典都在黄帝陵举行,陕西成为全球华人寻根祭祖之地。
一年一度的黄陵祭祖大典,向世人庄严宣告着中华文化的正统,并将中华民族紧紧团结在一起,走过千年、走向辉煌。
(二)礼周——钟鸣鼎食的礼乐文化《史记·货殖列传》记载,古代豪门贵族吃饭时要奏乐击钟,用鼎盛着各种珍贵食品而享用,是一种非常讲究的吃饭排场,因此常用钟鸣鼎食形容盛大而庄重的礼仪,汉张衡《西京赋》中的“击钟而食,连骑相过”也是类似的仪节规定。
文化学者张岂之先生认为,发轫并成熟于三秦大地的先周文化在本質上讲是一种礼乐文化,这是中华人文精神的原生形态,也是中国传统主导型文化即儒家文化的经典形态。
周代对后世影响最大的就是礼乐文化,所谓“礼仪之邦”就是因为周公制礼才形成和叫响的。
周公在实行宗法分封制的同时,还制作礼乐,从而建立起一种高度统一的社会秩序,并架构了几千年中国传统社会的格局,是中华文明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件大事。
孔子把周公作为自己的人生楷模,更以“克己复礼”作为人生的最高目标,他对周礼进行改造和弘扬,使周礼作为儒学基础构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
礼乐文化不仅影响了孔子的一生,也影响了周以后整个中国历史和所有中国人。
(三)雄秦——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秦穆公广招天下英才,用五张黑羊皮换回在楚为奴的百里奚,请出隐居宋国的蹇叔,重用擅于相马的伯乐和九方皋,使秦国不断兴盛,终于攻灭西戎十二国,成为春秋五霸之一。
秦孝公重用商鞅而实行变法,是一次影响中国历史进程的重大改革,使秦国一跃成为当时最强大的国家,为统一六国奠定了基础。
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建立了统一的封建王朝,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出现了大一统局面。
秦统一后建立的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度和郡县制,奠定了中央集权政治制度的基础,是秦代对中国历史文化最大的贡献。
此外,秦始皇还统一了文字、度量衡及货币,实行“书同文”“车同轨”“行同伦”,也为维护集中统一的国家政权发挥了重要作用。
至此而后的两千多年里,尽管我们国家也曾多次出现过分裂割据的局面,但大一统始终是历史发展的主流。
大家回顾历史就会发现,我们这个民族、这个国家,从来都强调集中统一、从来都注重维护核心,集中了就稳定,不集中就出乱子;有核心就有向心力,没有核心就散乱如沙,历朝历代概莫如此。
在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上,习近平同志被明确为党中央的核心,是符合国家根本利益和历史发展规律的必然选择,对于维护党中央权威、维护党的团结和集中统一领导,对于保证党和国家兴旺发达、长治久安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四)强汉——宅兹中国的汉之民族何尊者,西周青铜酒器,陕西陈仓出土,腹底122字铭文首现“宅兹中国”于实物,乃镇国之宝,现珍藏于宝鸡青铜博物馆。
“何尊”造型雄奇,凝重华贵;饕餮兽面,纹饰瑰丽;口圆体方,喻天圆地方之包容;斑驳绿锈,藏邃古纪元之神秘,成为“中国”二字来源的最早考证。
生存繁衍在中国大地上的中华民族以汉族为主,外域人称中国为“汉”,而“汉”的来源就在汉朝。
西汉王朝不仅完成了秦始皇未竟的事业,而且开创了中国封建社会的第一个盛世——文景之治,中国也第一次以一个强盛国家的姿态走向世界。
正是因为有了汉王朝,才出现了汉人、汉族、汉语、汉字、汉学等具有鲜明历史特征和深刻文化含义的语汇。
汉代建立的太学是我国历史上最早的高等学府,我们现在所说的汉学、古汉语、汉语言文学就由此而来。
(五)盛唐——开放包容的文化秉性唐朝宽广的城市、博大的胸襟和兼容并蓄的精神,吸引了当时世界各国的学者、官员、商人、僧侣接踵而来,百万人口的长安,有70多个外国领事机构,有3万多名外国留学生,长期居住的外国人达到万家以上。
日本、新罗等周边各国,通过遣唐使、留学生、学文僧等不同形式,把唐朝的先进文化带回本国,有力地推动了东亚文化一体化,形成了包括朝鲜半岛、日本、越南等国以及部分东南亚地区在内的亚洲儒家文化圈。
通过丝绸之路,中亚、中东、欧洲和非洲等地区的物质文化远道而来,唐朝人吃的是意大利面,用的是阿拉伯香料,铺的是波斯地毯,造的是拜占庭建筑,流行的是古罗马艺术,就连勋贵之家用的奴仆都是昆仑奴、鲜卑婢。
所谓昆仑奴,一部分是来自东南亚及南亚地区的矮黑人,一部分是辗转来自北非的黑人,又叫“僧祗奴”;所谓鲜卑婢等同于今天的菲佣,大都受过专业训练,个个乖巧能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