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是天山雪下时,送君走马归京师。全诗翻译赏析及作者出处
- 格式:docx
- 大小:12.82 KB
- 文档页数:4
李贺《出城》赏析《出城》译文及鉴赏答案《出城》是由李贺所创作的,这首诗是李贺入长安应试失败而归之后作的,是他当时心情的极好写照。
这次小编给大家整理了《出城》的译文及鉴赏,供大家阅读参考,希望大家喜欢。
《出城》唐代:李贺雪下桂花稀,啼乌被弹归。
关水乘驴影,秦风帽带垂。
入乡诚可重,无印自堪悲。
卿卿忍相问,镜中双泪姿。
《出城》译文桂花在大雪覆压下显得稀落,乌鸦被弹丸击中带伤飞回归。
关水倒映着孤单的骑驴身影,萧索的朔风把帽带吹得低垂。
回家重温欢乐温暖值得欣慰,但无法取得官印而归真可悲。
心爱的人当会忍着苦痛询问,只见镜中二人默默相对而泣。
《出城》注释桂花稀:喻落第。
唐人以登科为折桂。
关水:关中之水。
指长安附近的河流。
诚可重:一作“试万里”,一作“诚万里”。
卿卿:爱妻。
《出城》创作背景此诗当作于元和四年(809)李贺长安应进士举失败之后。
应试失败对李贺来说是一个沉重的打击。
这真是人才毁灭的悲剧。
他怀着悲哀绝望的心情,黯然伤神地离开那曾经使他热切向往的京城。
这首《出城》就是他离京的时候写出来的。
《出城》赏析这首诗是李贺入长安应试失败而归之后作的,是他当时心情的极好写照。
雪花在飘飘扬扬,大地白茫茫的,虽然时间是桂花盛遍的深秋,但在大雪覆压下,桂花显得稀稀落落;雪天里,一只被弹丸击伤的乌鸦,耷拉着翅膀在空中飞着,回到自己的巢去。
这一幅凄凉冷落的景色是诗人哀伤感情的形象化,它又暗喻着自己落选,受小人攻击失意而归的境况。
在前两句凄冷背景的映衬下,三、四两句诗人刻画了自己在归途中的落寞孤寂的形象。
他骑在瘦驴下孤单的身影,倒映在清清的灞水里;萧索的朔风劲吹着,帽带低垂,像是在朔风中萧瑟着。
以上四句白雪、桂花、飞鸟、朔风、骑着瘦驴的诗人,构成了一幅情感哀戚、色调惨淡的画面。
在这幅画面里,孤独的瘦诗人,骑在一匹瘦驴上,怀着一腔哀愁,在风中雪里,踽踽行进。
诗的后四句转入抒情,“入乡诚可重,无印自堪悲。
”两句抒述了诗人矛盾的心情。
岑参《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全诗翻译及赏析本文是关于岑参的文学文章,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君不见走马川行雪海边,平沙莽莽黄入天。
轮台九月风夜吼,一川碎石大如斗,随风满地石乱走。
匈奴草黄马正肥,金山西见烟尘飞,汉家大将西出师。
将军金甲夜不脱,半夜军行戈相拨,风头如刀面如割。
马毛带雪汗气蒸,五花连钱旋作冰,幕中草檄砚水凝。
虏骑闻之应胆慑,料知短兵不敢接,车师西门伫献捷。
注释⑴走马川:即车尔成河,又名左未河,在今新疆境内。
行:诗歌的一种体裁。
封大夫:即封常清,唐朝将领,蒲州猗氏人,以军功擢安西副大都护、安西四镇节度副大使、知节度事,后又升任北庭都护,持节安西节度使。
西征:一般认为是出征播仙。
⑵走马川行雪海边:一作“走马沧海边”。
雪海:在天山主峰与伊塞克湖之间。
⑶轮台:地名,在今新疆米泉境内。
⑷匈奴:泛指西域游牧民族。
⑸金山:指今新疆乌鲁木齐东面的博格多山。
⑹汉家:唐代诗人多以汉代唐。
⑺戈相拨:兵器互相撞击。
⑻五花连钱:五花,连钱指马斑驳的毛色。
⑼草檄(xí):起草讨伐敌军的文告。
⑽短兵:指刀剑一类武器。
译文您难道不曾看见吗?那辽阔的走马川紧靠着雪海边缘,茫茫无边的黄沙连接云天。
轮台九月整夜里狂风怒号,走马川的碎石块块大如斗,狂风吹得斗大乱石满地走。
这时匈奴牧草繁茂军马肥,侵入金山西面烟尘滚滚飞,汉家的大将率兵开始征西。
将军身著铠甲夜里也不脱,半夜行军戈矛彼此相碰撞,凛冽寒风吹到脸上如刀割。
马毛挂着雪花还汗气蒸腾,五花马的身上转眼结成冰,营幕中写檄文砚墨也冻凝。
敌军听到大军出征应胆惊,料他不敢与我们短兵相接,我就在车师西门等待报捷。
创作背景此诗作于唐玄宗天宝十三载(754年)或天宝十四载(755年),当时岑参担任安西北庭节度使判官。
这期间,封常清曾几次出兵作战。
岑参对当时征战的艰苦、胜利的欢乐,都有比较深的体会,曾经写了不少诗歌来反映。
这是岑参封常清出兵西征而创作的送行诗,与《轮台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系同一时期、为同一事件、馈赠同一对象之作。
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原文及注释译文《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作于唐玄宗天宝十三载,是在轮台封常清幕府为雪中送人归京而写的一首送别诗。
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原文及注释译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白雪歌送武判官⑴归京》作者:【唐】岑参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
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
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注释武判官:是一种官职,唐代节度使等朝廷派出的持节大使,可委任幕僚协助判处公事,称判官,是节度使、观察使一类的僚属。
白草:一种晒干后变为白色的草。
折:读音为zhé,译为“弯曲”。
胡天:指塞北的天空。
胡,古代汉民族对北方各民族的通称。
梨花:春天开放,花作白色。
这里比喻雪花积在树枝上,像梨花开了一样。
珠帘:用珍珠串成或饰有珍珠的帘子。
形容帘子的华美。
罗幕:用丝织品做成的帐幕。
形容帐幕的华美。
这句说雪花飞进珠帘,沾湿罗幕。
“珠帘”“罗幕”都属于美化的说法。
狐裘(qiú):狐皮袍子。
锦衾(qīn):锦缎做的被子。
锦衾薄(bó):丝绸的被子(因为寒冷)都显得单薄了。
形容天气很冷。
角弓:两端用兽角装饰的硬弓,一作“雕弓”。
不得控:(天太冷而冻得)拉不开(弓)。
控:拉开。
都(dū)护:镇守边镇的长官此为泛指,与上文的“将军”是互文。
铁衣:铠甲。
难着(zhuó):一作“犹着”。
着:亦写作“着”。
瀚(hàn)海:沙漠。
这句说大沙漠里结着很厚的冰。
阑干:纵横交错的样子。
百丈:一作“百尺”,一作“千尺”。
惨淡:昏暗无光。
中军:主帅的营帐。
饮归客:宴饮归京的人,指武判官。
饮,动词,宴饮。
胡琴琵琶与羌(qiāng)笛:胡琴等都是当时西域地区兄弟民族的乐器。
岑参《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原文|译文|赏析《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此诗抓住有边地特征的景物来状写环境的艰险,从而衬托士卒们大无畏的英雄气概。
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吧!《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原文唐代:岑参君不见走马川行雪海边,平沙莽莽黄入天。
轮台九月风夜吼,一川碎石大如斗,随风满地石乱走。
匈奴草黄马正肥,金山西见烟尘飞,汉家大将西出师。
将军金甲夜不脱,半夜军行戈相拨,风头如刀面如割。
马毛带雪汗气蒸,五花连钱旋作冰,幕中草檄砚水凝。
虏骑闻之应胆慑,料知短兵不敢接,车师西门伫献捷。
译文及注释译文您难道不曾看见吗?那辽阔的走马川紧靠着雪海边缘,茫茫无边的黄沙连接云天。
轮台九月整夜里狂风怒号,到处的碎石块块大如斗,狂风吹得斗大乱石满地走。
这时匈奴牧草繁茂军马肥,侵入金山西面烟尘滚滚飞,汉家的大将率兵开始征西。
将军身著铠甲夜里也不脱,半夜行军戈矛彼此相碰撞,凛冽寒风吹到脸上如刀割。
马毛挂着雪花还汗气蒸腾,五花马的身上转眼结成冰,营幕中写檄文砚墨也冻凝。
敌军听到大军出征应胆惊,料他不敢与我们短兵相接,我就在车师西门等待报捷。
注释马川:即车尔成河,又名左未河,在今新疆境内。
行:诗歌的一种体裁。
封大夫(dà fū):即封常清,唐朝将领,蒲州猗氏人,以军功擢安西副大都护、安西四镇节度副大使、知节度事,后又升任北庭都护,持节安西节度使。
西征:一般认为是出征播仙。
走马川行雪海边:一作“走马沧海边”。
雪海:在天山主峰与伊塞克湖之间。
轮台:地名,在今新疆米泉境内。
封常清军府驻在这里。
匈奴:借指达奚部族。
金山:指天山主峰。
汉家:唐代诗人多以汉代唐。
汉家大将:指封常清,当时任安西节度使兼北庭都护,岑参在他的幕府任职。
戈相拨:兵器互相撞击。
五花:即五花马。
连钱:一种宝马名。
五花连钱:指马斑驳的毛色。
草檄(xí):起草讨伐敌军的文告。
短兵:指刀剑一类武器。
车师:为唐北庭都护府治所庭州,今新疆乌鲁木齐东北。
蘅塘退士本作“军师”。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原文及赏析古诗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原文及赏析古诗在平凡的学习、工作、生活中,许多人对一些广为流传的古诗都不陌生吧,广义的古诗,泛指鸦片战争以前中国所有的诗歌,与近代从西方传来的现代新诗相对应。
你还在找寻优秀经典的古诗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原文及赏析,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作品简介】《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由岑参创作,被选入《唐诗三百首》。
这首诗是咏边地雪景,寄寓送别之情的诗作,全诗句句咏雪,勾出天山奇寒。
这首诗开篇先写野外雪景,把边地冬景比作是南国春景,可谓妙手回春。
再从帐外写到帐内,通过人的感受,写天之奇寒。
然后再移境帐外,勾画壮丽的塞外雪景,安排了送别的特定环境。
最后写送出军门,正是黄昏大雪纷飞之时,大雪封山,山回路转,不见踪影,隐含离情别意。
全诗连用四个“雪”字,写出别前,饯别,临别,别后四个不同画面的雪景,景致多样,色彩绚丽,十分动人。
更多唐诗欣赏敬请关注“站”的唐诗三百首栏目。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意境清新诱人,读之无不叫绝。
【原文】《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作者:岑参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
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犹著。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
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注解】1.武判官,未详。
判官,官职名。
唐代节度使等朝廷派出的持节大使,可委任幕僚协助判处公事,称判2.中军:古时分兵为中、左、右三军,中军为主帅所居。
3."风掣"一词:红旗因雪而冻结,风都吹不动了。
4.轮台:见前注。
5.胡天:这里指西域的天气。
6.梨花:春天开放,花作白色,这里比喻雪花积在树枝上,像梨花开了一样。
7.珠帘:以珠子穿缀成的挂帘。
罗幕:丝织帐幕。
这句说雪花飞进珠帘,沾湿罗幕。
古诗天山雪歌送萧治归京翻译赏析《天山雪歌送萧治归京》作者为唐朝文学家岑参。
其古诗全文如下:天山雪云常不开,千峰万岭雪崔嵬。
北风夜卷赤亭口,一夜天山雪更厚。
能兼汉月照银山,复逐胡风过铁关。
交河城边鸟飞绝,轮台路上马蹄滑。
晻霭寒氛万里凝,阑干阴崖千丈冰。
将军狐裘卧不暖,都护宝刀冻欲断。
正是天山雪下时,送君走马归京师。
雪中何以赠君别,惟有青青松树枝。
【前言】《天山雪歌送萧治归京》是唐代诗人岑参创作的一首七言古诗。
这是一首赞美天山雪的诗歌,全诗可分为三个部分。
前四句概括地写天山雪景之壮观,从高空的雪云,到半空的雪岭。
次八句写天山雪的特色,写出了雪的光华,写出了雪带来的严寒。
后四句诗,写珍惜友情,依依难舍。
全诗有寒气彻骨却热血沸腾,无怨天尤人之意,有保国安民之情。
【注释】⑴萧治:作者友人,生平未详。
⑵开:消散。
⑶崔嵬:山势高耸的样子。
⑷赤亭口:即赤亭守捉。
《新唐书·地理志》:伊州“西经······三百九十里有罗护守捉,又西经达匪草堆,百九十里至赤亭守捉,与伊、西路合”。
约在今新疆吐鲁番附近。
⑸汉月:汉时明月,说明月的永恒。
银山:银山碛又称银山,在今新疆吐鲁番西南⑹铁关:即铁门关,中国古代二十六名关之一,在焉耆以西五十里,为一长长的石峡,两崖壁立,其口有门,色如铁,形势险要。
⑺交河:又名西州,天宝元年改西州为交河郡,在今新疆吐鲁番一带,治所在高昌,今吐鲁番东南达克阿奴斯城。
⑻轮台:唐代庭州有轮台县,这里指汉置古轮台(今新疆轮台县东南)。
⑼晻霭:昏暗的样子。
寒氛:寒冷的云气。
⑽阑干:纵横交错的样子。
阴崖:背阴的山崖。
⑾狐裘:用狐皮制的外衣。
⑿都护:官名,汉宣帝置西域都护,总监西域诸国,并护南北道,为西域地区最高长官。
唐置安东、安西、安南、安北、单于、北庭六大都护,权任与汉同,且为实职。
⒀走马:跑马。
【翻译】天山上的云雪终年不开,巍巍千山万岭白雪皑皑。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原文及赏析 【作品简介】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由岑参创作,被选入《唐诗 三百首》。
这首诗是咏边地雪景,寄寓送别之情的诗作,全诗句 句咏雪,勾出天山奇寒。
这首诗开篇先写野外雪景,把边地冬景比作是南国 春景,可谓妙手回春。
再从帐外写到帐内,通过人的感受,写天之奇寒。
然后再 移境帐外,勾画壮丽的塞外雪景,安排了送别的特定环境。
最后写送出军门,正 是黄昏大雪纷飞之时,大雪封山,山回路转,不见踪影,隐含离情别意。
全诗连 用四个“雪”字, 写出别前, 饯别, 临别, 别后四个不同画面的雪景, 景致多样, 色彩绚丽,十分动人。
更多唐诗欣赏敬请关注“站”的唐诗三百首栏目。
“忽如 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意境清新诱人,读之无不叫绝。
【原文】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 作者:岑参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
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犹著。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
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注解】 1.武判官,未详。
判官,官职名。
唐代节度使等朝廷派出的持节大使,可委 任幕僚协助判处公事,称判 2.中军:古时分兵为中、左、右三军,中军为主帅所居。
3."风掣"一词:红旗因雪而冻结,风都吹不动了。
4.轮台:见前注。
5 胡天:这里指西域的天气。
6 梨花: 春天开放, 花作白色, 这里比喻雪花积在树枝上, 像梨花开了一样。
7 珠帘:以珠子穿缀成的挂帘。
罗幕:丝织帐幕。
这句说雪花飞进珠帘, 沾湿罗幕。
8 锦衾(qīn)薄:盖了华美的织锦被子还觉得薄。
形容天气很冷。
9 瀚海:大沙漠。
这句说大沙漠里到处都结着很厚的冰。
10 阑干:纵横的样子。
11 惨淡:昏暗无光。
《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全诗翻译及赏析《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全诗翻译及赏析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君不见走马川行雪海边,平沙莽莽黄入天。
轮台九月风夜吼,一川碎石大如斗,随风满地石乱走。
匈奴草黄马正肥,金山西见烟尘飞,汉家大将西出师。
将军金甲夜不脱,半夜军行戈相拨,风头如刀面如割。
马毛带雪汗气蒸,五花连钱旋作冰,幕中草檄砚水凝。
虏骑闻之应胆慑,料知短兵不敢接,车师西门伫献捷。
[注释](1)走马川:指今阜康三工河。
(2)平沙莽莽:阜康市北沙窝(3)轮台:地名,在今阜康市222团(4)金山:指阿勒泰山(5)汉家:唐代诗人多以汉代唐。
(6)戈相拨:兵器互相撞击的声音。
(7)连钱:马斑驳的毛色。
(8)草檄(xí):起草讨伐敌军的文告。
(9)短兵:指刀剑一类武器。
(10)车师:蘅塘退士本作军师。
车师为唐安西都护府所在地,今新疆吐鲁番境内。
(11)五花连钱:五花、连钱,指马斑驳的毛色。
[韵译]您难道不曾看见,辽阔的走马川,紧连雪海边缘,浩瀚的沙漠,黄沙滚滚接蓝天。
轮台九月的秋风,随着夜晚在吼叫,走马川的碎石,一块块如斗一般大。
随着狂风席卷,满地乱石飞走。
匈奴草场变黄,正是秋高马肥,金山西面胡骑乱边,烟尘乱飞,汉家的大将军,奉命率兵西征。
将军身著铠甲,日夜未曾脱下,半夜行军,战士戈矛互相撞拨,凛冽寒风吹来,人面有如刀割。
马背上雪花,被汗气熏化蒸发,五花马的斑纹,旋即就结成冰,军帐中,起草檄文砚水也冻凝。
匈奴骑兵,个个闻风心惊胆战,早就料到,他们不敢短兵相接,只在车师西门,等待献俘报捷。
你看那荒凉无边的走马川,就在雪海的附近,一片黄沙茫茫无际,直贯云天。
刚到九月,轮台的狂风日夜怒吼不已,一川大如斗的碎石,被暴风吹得满地乱滚。
这正是匈奴牧场草黄马肥之时。
匈奴纵马犯边,金山西面烟腾尘飞。
朝迁大将挥师西下,征战中将军铠甲日夜不脱,半夜行军戈矛相碰。
凛冽的寒风吹到脸上如刀割一般,雪花落在马身被汗气蒸化,转瞬间马毛上又凝结成冰。
《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原文及赏析在日复一日的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都知道一些经典的古诗吧,古诗是古代中国诗歌的泛称,在时间上指1840年鸦片战争以前中国的诗歌作品。
你还在找寻优秀经典的古诗吗?下面是店铺整理的《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原文及赏析,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岑参君不见走马川行雪海边,平沙莽莽黄入天。
轮台九月风夜吼,一川碎石大如斗,随风满地石乱走。
匈奴草黄马正肥,金山西见烟尘飞,汉家大将西出师。
将军金甲夜不脱,半夜军行戈相拨,风头如刀面如割。
马毛带雪汗气蒸,五花连钱旋作冰,幕中草檄砚水凝。
虏骑闻之应胆慑,料知短兵不敢接,车师西门伫献捷。
岑参诗鉴赏这首诗也是岑参任安西北庭节度判官时所作的。
为了安定西部边疆,封常清曾几次率兵出征。
天宝十三年(754)冬,封常清又出兵西征播仙(走马川离播仙城五百里),岑参为这次出征的将士写了这首颂歌。
诗中主要表现了军队在莽莽沙海、风吼冰冻的夜晚进军情景。
环境虽然恶劣,但将士们却充满着高昂的战斗气志。
全诗可分四部分。
前五句是第一部分,写西域风沙的险恶,表现行军的艰苦。
开始两句先点明行军的路线:走马川、雪海边,向前眺望是风沙迷漫的大沙漠。
“莽莽”二字写出了沙漠无边无际的昏暗景象,“黄入天”则写出风卷沙土弥漫天空的颜色。
句中无一“风”字,却处处见风之猛烈。
这是白天的景象。
后三句写风在夜晚的景象,“轮台九月风夜吼”,一个“吼”字道出风声之大,又是在夜间,就更能渲染出可怕的气氛。
“大如斗”,形容碎石之大。
“石乱走”中的“乱”字生动形象地写出风力之猛,连那些大如斗的碎石都被刮得满地滚动。
几句诗虽短,却把环境的险恶渲染得形象、可感、淋漓尽致,足见行军的艰苦。
六、七、八三句是第二部分,写敌人侵犯,封常清出征。
敌人养兵蓄锐,利用草黄马肥的时机向唐边境发动了进攻。
为了保卫边疆,抗击侵略,“汉家大将”出师西征。
“烟尘飞”三字表现敌人已经逼近,一路上屯军的炊烟同兵骑奔跑扬起的尘土弥漫天空,足见敌人的来势汹汹,因此大将要出师西征。
正是天山雪下时,送君走马归京师。
全诗翻译赏析及
作者出处
正是天山雪下时,送君走马归京师。
这句话是什幺意思?出自哪首诗?作者是谁?下面小编为同学们整理出这首古诗词的全文全文翻译及全文赏析,提供给同学们。
希望能对同学的古诗词的学习与提高有所帮助。
1正是天山雪下时,送君走马归京师。
出自唐代岑参的《天山雪歌送萧治
归京》
天山雪云常不开,千峰万岭雪崔嵬。
北风夜卷赤亭口,一夜天山雪更厚。
能兼汉月照银山,复逐胡风过铁关。
交河城边鸟飞绝,轮台路上马蹄滑。
晻霭寒氛万里凝,阑干阴崖千丈冰。
将军狐裘卧不暖,都护宝刀冻欲断。
正是天山雪下时,送君走马归京师。
雪中何以赠君别,惟有青青松树枝。
1正是天山雪下时,送君走马归京师赏析这是一首赞美天山雪的歌。
全诗
可分为三个部分,开始四句,概括地写天山雪景之壮观,从高空的雪云,到半空的雪岭。
雪云凝集,终日不开,使人想见,天山之雪天上来,绵延无尽。
“千峰万岭雪崔嵬”,形象地表现出天山雪景的壮阔,耸立云霄,连绵宽广。
这里,明写雪山,实咏白雪,因此说“雪崔嵬”,而不说山崔嵬,不是山使雪厚,而是雪使山高。
这两句写出了天山雪的静态庄严。
接下去,写天山雪的动态威势:“北风夜卷赤亭口,一夜天山雪更厚。
”天山雪已崔嵬高耸,却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