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渊明
- 格式:doc
- 大小:26.50 KB
- 文档页数:2
关于陶渊明的简介
陶渊明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重要诗人之一,他的创作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文化价值。
陶渊明生于晋代的兗州(今山东省曲阜市南),是南朝宋代文学家。
他以其真挚深切的情感和清新俊逸的风格著称于世,被誉为“东篱先生”、“田园诗人”、“庐陵风雅派文学的代表人物”。
1. 陶渊明的生平及背景
陶渊明是一个世家子弟,祖上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大族陶侃家族的后代,他的父亲陶弘景是当时的高官之一,自幼得到优渥的家庭背景和良好的教育。
他曾在家中学习儒家经典,后又先后就学于著名的学者郑玄、卢毓之、王蒙等,有着扎实的文化底蕴和卓越的文学积累。
2. 陶渊明的诗歌创作
陶渊明的创作主题以写田园生活和游山玩水为主,其中尤以描写家园田园生活的诗歌较为优美。
《桃花源记》是其代表作之一,他以一个理想中自由安逸而美好的生活场景为背景,通过对当时人们生活的反思和表达,呼吁人们对纷繁的社会现实追求更美好的归宿。
陶渊明的诗歌风格清新俊逸,表现自然与人之间心灵的交往,从他笔下的景象和人物中,可以看到他道出的耕读本色、归隐自然的生活态度。
他擅长用对比的手法来表达自己思考的深度,以及对人生境遇的感悟。
3. 陶渊明的文学地位
陶渊明的诗歌作品在中国文学历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他的创作为后世的文学艺术家提供了无限灵感和启示。
他的创作思想逐渐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庐陵文化,对中国文学和文化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和贡献。
陶渊明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和作品的价值被认为难以超越,他的创作思想和文学技巧无疑是中国传统文学中的精华之一。
陶渊明的简介和名句代表作品是陶渊明(365-427),字元亮,号归田居士,东晋文学家、书法家、诗人、政治家。
他出生在一个富有、显赫的家庭,但他很早就对尘世浮华失去了兴趣,追求心灵的自由和清净。
为此,他选择了隐居山林,从此过着自给自足、清修自若的生活。
他尤其喜爱诗歌,刻苦钻研,成为了“魏晋风度”的代表人物。
他的诗歌有深情、义理、哲理、闲逸之美,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
他的代表作品已被后世传颂,成为中华文化的经典之作。
下面就让我们详细地了解一下陶渊明及其名句代表作品。
陶渊明的简介陶渊明是东晋时期的知名文学家,出生于今天的浙江绍兴。
他极具才华,早年曾在官场上屡获重用。
然而,他对官场生涯的极度厌恶促使他选择了放弃官职,到江南隐居。
在隐居期间,他以清新淡雅、婉约玲珑的诗歌风格著称,并被誉为“魏晋风度”的代表人物。
陶渊明坚持诗歌为生活,用心感悟自然,与大自然形成强烈的情感共鸣。
他的作品包含着岳阳楼记、饮酒、桃花源记和鸟迹等,传扬千古,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陶渊明的名言1. 山不在高,有仙则灵。
这句诗意味深长,正是陶渊明对生活,对世界观的深刻体悟。
这句话主张的是人们应该心态积极,去追求自己的理想和生活的更高境界。
2.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这句诗象征着陶渊明隐居山林,心态淡泊,追求自由自在的生活。
这句诗也具有很强的想象力和艺术美感。
3. 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
这句诗是代表了中国文化中一个永恒的主题——田园诗。
陶渊明以此表达了自己对生活的向往和追求,意在唤醒人们心中真正的味道。
4. 野人许我愿,路远才知道。
这句话楼主倾向于把它写成“夫何辞之不呓,笑耳终慵”(出自《归去来兮辞》),这是陶渊明对理想生活的另一个描述。
意思就是人们在追求自己的理想生活中,面临着坎坷和困难,但是只要坚持,路总会走好的,结果会美好。
陶渊明的代表作品1. 山行-山行山行-山行是陶渊明的代表作品之一。
这首诗表现了陶渊明深刻的自然观和对大自然的独到见解。
陶渊明的名诗10首陶渊明是中国古代文人之一,他以写田园诗而著名。
其中,有许多脍炙人口、流传千古的名诗。
下面列举陶渊明的10首名诗,并附上相关内容的参考描述。
1. 《归园田居》《归园田居》是陶渊明的代表作之一,他在此诗中写道:“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这几句诗凭借简练的语言和深入人心的意境,表达了陶渊明对自然世界的深情,以及他对人生的独特感悟。
2. 《桃花源记》《桃花源记》是陶渊明的一篇传世笔记,也是一篇文人描述理想生活的文章。
文章以讲述一个四方世界的故事,描绘了一个遥远而理想的家园,展示了作者对憧憬乐土的向往。
3. 《五言绝句》陶渊明善于写五言绝句,这是他创作的一种常用形式。
许多名诗都是用五言绝句写成的,例如《归去来兮辞》、《放言五首其四》等等。
4. 《饮酒》陶渊明的《饮酒》是一首流传千古的名篇,其中描述了作者在花间饮酒的情景。
他喝醉后,心情舒畅,与花树草木交谈,表达了他对自然的亲近和豁达的心态。
5. 《咏鹅》陶渊明的《咏鹅》是一首脍炙人口的儿童诗,描写了作者与鹅相处的情景。
诗中通过儿童的直率和天真,表达了对生活的热爱和对动物的敬重。
6. 《竹石》陶渊明的《竹石》是一首富有哲理的诗作,他通过描写竹与石的坚韧品质,表达了他致力于追求坚贞、正直和品格美的追求。
7. 《草》陶渊明的《草》是一首以寄托情怀的诗作。
他以草木为主题,借草的生命力和顽强的精神,表达了作者对自由的追求和对人格塑造的独特见解。
8. 《桃花源诗》陶渊明的《桃花源诗》是一首描绘桃花源理想生活的诗作,诗中描述了陶渊明对桃花源境地的憧憬和向往。
9. 《读山海经难》陶渊明的《读山海经难》是一篇记叙随笔,他在文中描述了自己阅读《山海经》的过程和体悟。
通过对古代神话故事的理解,他表达了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思考和对生活意义的追寻。
10. 《过秦论》陶渊明的《过秦论》是一篇批评秦朝统治的文章,他通过回顾秦朝的统治,反思了秦统一带来的负面影响,并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了辩护,表达了他对人类社会发展和人文精神的关注。
陶渊明的简介和他的代表作陶渊明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一位重要人物,他的诗歌广为传播,至今仍广受喜爱。
他的作品中,既有对社会现实的批判,也有针石而成的自然写景,展现出他独特而卓越的才华。
本文将为大家介绍陶渊明的生平和他的代表作。
一、陶渊明的生平陶渊明,字元亮,号五柳先生,祖籍山东济南,出生于东晋时期的八王之乱结束后的南朝梁朝时期。
他的父亲陶澹是一个博学多才的人,因此陶渊明从小就接触到了文化和艺术。
他年轻时曾担任官职,但后来因得罪权贵而辞职回到家乡。
陶渊明虽然辞去了官职,却没有停止学习和创作,他在家乡过起了田园生活,专注于文学创作和农业生产。
他在农田劳作中不断地思考人生和社会问题,并将这些思考融入到自己的诗歌和散文中。
他的作品既有对尘世繁华和人情世故的批判,也有对田园生活的赞颂和对自然景色的描写。
陶渊明在五柳先生墓的诗歌中,自称“吾素好此道,至於有五柳先生之墓,不忍弃也”,可见他对自然景观和墨宝的喜爱之情,充满了幽雅诗意。
二、陶渊明的代表作1.《桃花源记》《桃花源记》是陶渊明最著名的小说之一,也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一篇经典之作。
小说中,陶渊明写道:“寻常人家,婴儿口吐白乳;及至长成,摇头摆尾而已,何有於斯?”这句话淋漓尽致地展现了作者对寻常人生的无奈和不满,十分动人。
《桃花源记》从另一个角度反映了陶渊明反对封建社会制度束缚的思想,对于后代文学及历史研究有很大的价值。
同时,该小说也展现了陶渊明对自然的深深感受和追求自由的精神。
2.《归去来兮辞》《归去来兮辞》是陶渊明辞章之中的一篇,其内容为咏叹退隐得自由,舒怀抒情,表达了陶渊明对于归隐自由自在的向往,也让人们看到了陶渊明追逐自由的内心世界。
3.《读山海经》《读山海经》是陶渊明的一首诗,以洞察世事、咏怀自然为主题,将作者对于人事风云和自然景观的看法融合在了一起,反映了作者对于自然和人事的独特观点,表现出了作者文学特点中的特别情感和人文观念。
《读山海经》一篇,让我们了解到了陶渊明这位作者对于内心世界和现实社会的看法,也让我们对作者的文学上的才华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陶渊明(约365年—427年),字元亮,(又一说名潜,字渊明)号五柳先生,私谥靖节,东晋末期南朝宋初期诗人、文学家、辞赋家、散文家。
汉族,东晋浔阳柴桑人(今江西九江)。
曾做过几年小官,后辞官回家,从此隐居,田园生活是陶渊明诗的主要题材,相关作品有《饮酒》、《归园田居》、《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归去来兮辞》等。
陶渊明,晚年更名潜,字元亮,号“五柳先生[1]”,谥号“靖节先生[2]世称”(死后由朋友刘宋著名诗人颜延之所谥),出身于没落仕宦家庭,我国第一位杰出的山水田园诗人。
晋世名渊明,入刘宋后改名潜。
唐人避唐高祖讳,称陶深明或陶泉明。
[3]大约生于365年。
曾任江州祭酒,建威参军,镇军参军,彭泽县令等,自做彭泽县令八十多天便弃职而去,从此归隐田园。
他是中国第一位田园诗人。
有《陶渊明集》。
被称为“千古隐逸之宗”。
曾祖父陶侃,是东晋开国元勋,军功显著,官至大司马,都督八州军事,荆、江二州刺史、封长沙郡公。
祖父陶茂、父亲陶逸都做过太守。
(父名史不载,存疑。
)直到上世纪80年代初,宜丰学者凌诚沛主持组建了“陶渊明始家宜丰”研究小组。
前后经过近20年的调研考证,他们确认陶渊明于公元365年出生在今天的江西省宜丰县澄塘镇新安村的安成自然村。
公元393年陶渊明时年29岁,与妻及子离开南山陶家坪。
此后陶渊明一家在浔阳居住了24年。
其间,陶渊明因王氏妻亡,继娶浔阳翟氏。
公元416年,陶渊明52岁,与妻翟氏带幼子佟回到宜丰故里,修葺南山旧宅而居之,11年后,陶渊明卒于星子栗里,后归葬康乐县义钧乡之七里山即今宜丰澄塘镇的七里山。
上述考证的结果,第一次给了陶渊明生平事迹一个清晰完整的印象。
田园诗两晋时盛行玄言诗,思想内容空虚狭隘,浮浅乏味。
而陶诗异军突起,平淡自然,为当时沉闷的文坛吹进清新的春风,令人耳目一新,他的诗表现了淳朴的农村生活情趣,描写了恬静优美的农村风光,既表现出诗人对田园生活的热爱,又表现出坚决与污浊政治决裂的情操。
陶渊明诗词10篇陶渊明是中古时代的大思想家。
他的文学思想是魏晋南北朝文学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他对真的理解,既注重历史与生活的真实,更注重思想情感和襟怀抱负的真实,是较完美的艺术真实。
下面就是本店铺给大家带来的陶渊明诗词,希望能帮助到大家!拟古其九朝代:晋朝|作者:陶渊明种桑长江边,三年望当采。
枝条始欲茂,忽值山河改。
柯叶自摧折,根株浮沧海。
春蚕既无食,寒衣欲谁待!本不植高原,今日复何悔。
拟挽歌辞其三朝代:晋朝|作者:陶渊明荒草何茫茫,白杨亦萧萧。
严霜九月中,送我出远郊。
四面无人居,高坟正嶕峣。
马为仰天鸣,风为自萧条。
幽室一已闭,千年不复朝。
千年不复朝,贤达无奈何。
向来相送人,各自还其家。
亲戚或余悲,他人亦已歌。
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
和郭主簿其一朝代:晋朝|作者:陶渊明蔼蔼堂前林,中夏贮清阴; 凯风因时来,回飙开我襟。
息交游闲业,卧起弄书琴。
园蔬有馀滋,旧谷犹储今。
营己良有极,过足非所钦。
舂秫作美酒,酒熟吾自斟。
弱子戏我侧,学语未成音。
此事真复乐,聊用忘华簪。
遥遥望白云,怀古一何深。
和郭主簿其二朝代:晋朝|作者:陶渊明和泽周三春,清凉素秋节。
露凝无游氛,天高肃景澈。
陵岑耸逸峰,遥瞻皆奇绝。
芳菊开林耀,青松冠岩列。
怀此贞秀姿,卓为霜下傑。
衔觞念幽人,千载抚尔诀。
检素不获展,厌厌竟良月。
时运朝代:晋朝|作者:陶渊明其一迈迈时运,穆穆良朝。
袭我春服,薄言东郊。
山涤馀霭,宇暧微霄。
有风自南,翼彼新苗。
其二洋洋平潭,乃漱乃濯。
邈邈遐景,载欣载瞩。
人亦有言,称心易足。
挥兹一觞,陶然自乐。
其三延目中流,悠想清沂。
童冠齐业,闲咏以归。
我爱其挣,寤寐交挥。
但恨殊世,邈不可追。
其四斯晨斯夕,言息其庐。
花药分列,林竹翳如。
清琴横床,浊酒半壶。
黄唐莫逮,慨独在余。
杂诗其七朝代:晋朝|作者:陶渊明日月不肯迟,四时相催迫。
寒风拂枯条,落叶掩长陌。
弱质与运颓,玄鬓早已白。
素标插人头,前途渐就窄。
家为逆旅舍,我如当去客。
去去欲何之?南山有旧宅。
陶渊明的简介和诗句陶渊明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杰出诗人、散文家、书法家。
受到儒学思想的影响,陶渊明天性善良,重视自然,关注人民生活,对社会现实深有感触,这一切都反映在他的文学作品之中。
下面着重介绍陶渊明的简介和一些著名的诗句。
陶渊明,字元亮,号陶隐居,一名陶愿。
他于公元365年生于吴兴县(今绍兴市)。
早年受到儒学经典的熏陶,精通六艺,自幼好学,爱好文学,尤其对楚辞有深入的研究。
后来,陶渊明辞官隐居,放弃官场的利益,与自然为伴,以写诗、作文、绘画、种花、养鹤来度日,成为了中国古代文学历史上著名的隐逸之士。
陶渊明的代表作品有《归去来兮辞》、《庐山谣》、《桃花源记》等等。
这些作品主要反映了他对现实社会的失望和对自然乡土生活的向往。
例如,《归去来兮辞》中写道:“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既自以心为形役,奚惆怅而独悲?”表达了作者对于现实生活的不满和向往故园的强烈愿望。
《庐山谣》中写到“问君山下路,竹杖何依依? 治病无良药,引泉向山归”,表达了作者对于物质的看透和对自然的依赖。
《桃花源记》以景别发生,令读者陶醉其中,以传统道家哲学和文章魏晋风度结合的天下第一奇文,成为中国文学宝库的一颗明珠。
此外,陶渊明的书法也是中华文化宝藏中的一道风景线。
他的书法飘逸自然、流畅潇洒,给人以清新淡雅的感受,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
陶渊明的书法艺术不仅体现了他的文学天赋,也表现了他的个性和情感,成为他传世的宝贵遗产。
总的来说,陶渊明融合了文学、书法、自然和人文等多个领域,成为中国文化宝库中的珍贵财富。
他通过自己的作品和生活,向我们提出了许多关于人性、自然、社会和文化的思考和警醒。
最后,陶渊明一首名篇道出了人生所处的境地:“五湖广陵天下水,绿茵红树白莲花。
重霞低映蘋台岸,翠色含烟水寺遮。
” 陶渊明热爱生活,热爱自然,以此感悟生命的价值,让人深受触动,也值得我们时刻保持天真童趣,珍惜当下,感恩自然。
陶渊明陶渊明(352或365年—427年),字元亮,又名潜,私谥“靖节”,世称靖节先生。
浔阳柴桑人。
东晋末至南朝宋初期伟大的诗人、辞赋家。
曾任江州祭酒、建威参军、镇军参军、彭泽县令等职,最末一次出仕为彭泽县令,八十多天便弃职而去,从此归隐田园。
他是中国第一位田园诗人,被称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有《陶渊明集》。
早年生活渊明曾祖或为陶侃(尚存争议,但二者的亲缘关系是肯定的[5] )。
外祖父孟嘉,晋代名士,娶陶侃第十女。
祖父做过太守(祖父名字有二说,或名岱或名茂[6] ),父亲是个“寄迹风云,寘兹愠喜”的人,具体事迹已不可考。
有一庶妹,小渊明三岁,后嫁给程姓人家,故陶诗文提及她时称程氏妹。
就其父尚有一妾看来,渊明最初的家境不算太坏。
八岁时渊明父去世,家境逐渐没落。
十二岁庶母辞世,渊明后来作文章回忆这段往事时写道:“慈妣早世,时尚孺婴。
我年二六,尔才九龄”(《祭程氏妹文》)。
二十岁时家境尤其贫困,有诗可证:“弱年逢家乏”(《有会而作》)。
渊明“自幼修习儒家经典,爱闲静,念善事,抱孤念,爱丘山,有猛志,不同流俗”。
[7] 《荣木》序曰:“总角闻道”,《饮酒》其十六:“少年罕人事,游好在六经”,他早年曾受过儒家教育,有过“猛志逸四海,骞翮思远翥”(《杂诗》)的志向;在那个老庄盛行的年代,他也受到了道家思想的熏陶,很早就喜欢自然:“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归园田居》其一),又爱琴书:“少学琴书,偶爱闲静,开卷有得,便欣然忘食。
见树木交荫,时鸟变声,亦复欢然有喜。
常言五六月中,北窗下卧,遇凉风暂至,自谓是羲皇上人。
意浅识罕,谓斯言可保”(《与子俨等疏》)。
他的身上,同时具有道家和儒家两种修养。
[8]仕宦生涯二十岁时,渊明开始了他的游宦生涯,以谋生路。
《饮酒》其十:“在昔曾远游,直至东海隅。
道路迥且长,风波阻中途。
此行谁使然?似为饥所驱。
倾身营一饱,少许便有馀。
恐此非名计,息驾归闲居”即是回忆他的游宦生涯。
陶渊明最著名的十首诗
1、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出自晋·陶渊明《饮酒二十首》之五
2、人生归有道,衣食固其端。
——出自晋·陶渊明《庚岁戍九月中于西田获早稻》。
3、平生不止酒,止酒情无喜。
——出自晋·陶渊明《止酒》
4、酒能祛百虑,菊解制颓龄。
——出自晋·陶渊明《九日闲居》。
5、菽麦实所羡,孰敢慕甘肥。
——出自晋代陶渊明诗《有会而作》
6、春秋多佳日,登高赋新诗。
——出自晋代陶渊明《移居》
7、愿在莞而为席,安弱体于三秋;悲文茵之代御,方经年而见求!——出自陶渊明《闲情赋》
8、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
——出自晋·陶渊明《拟挽歌辞三首》其三
9、有生必有死,早终非命促。
——出自晋·陶渊明《拟挽歌辞三首》其一
10、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
——出自晋·陶渊明《饮酒》。
关于陶渊明的古诗1. 饮酒·其五作者:陶渊明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2. 归园田居·其一作者:陶渊明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
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
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3. 归园田居·其三作者:陶渊明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4. 杂诗十二首·其一作者:陶渊明人生无根蒂,飘如陌上尘。
分散逐风转,此已非常身。
落地为兄弟,何必骨肉亲!得欢当作乐,斗酒聚比邻。
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
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
5. 读山海经·其一作者:陶渊明孟夏草木长,绕屋树扶疏。
众鸟欣有托,吾亦爱吾庐。
既耕亦已种,时还读我书。
穷巷隔深辙,颇回故人车。
欢言酌春酒,摘我园中蔬。
微雨从东来,好风与之俱。
泛览周王传,流观山海图。
俯仰终宇宙,不乐复何如!6. 移居二首·其二作者:陶渊明春秋多佳日,登高赋新诗。
过门更相呼,有酒斟酌之。
农务各自归,闲暇辄相思。
相思则披衣,言笑无厌时。
此理将不胜?无为忽去兹。
衣食当须纪,力耕不吾欺。
7.桃花源记作者:陶渊明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
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便舍船,从口入。
初极狭,才通人。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8. 归去来兮辞作者:陶渊明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既自以心为形役,奚惆怅而独悲?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
陶渊明
鲁迅先生说,“陶潜正因为并非…浑身是…静穆‟,所以他伟大‟
梁启超说,“自然界是他爱恋的伴侣,常常对着他笑”。
林语堂说,“陶渊明是整个中国文学传统上最和谐最完美的人物,他的生活方式和风格是简朴的,令人敬畏,使那些聪明与谙于世故的人自惭形秽“。
这是名人对他的评价,陶渊明是大隐士,而我在陶渊明的归隐中看到了诗化的归隐,归隐如诗般有意境和耐人寻味。
千百年来在整个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的大背景下,仕隐情结一直是很多古代文人难解并深为之扰的一个情结。
作为他们中的一员,陶渊明自不例外,且体现在他身上的这种独特、鲜明又执着的仕隐观是后代文人所不可企及的。
据说他最后一次从官场辞职时已经四十二岁了。
这就是那一最为人们津津乐道的“不为五斗米而折腰”的著名行为。
从此,他就彻底回到田园之中了。
但陶渊明并没有从现实中抽身退出,从而成为一个虚无主义的隐士,相反,他更加真实的热爱着具体的生活,这也是千百年来人们一直没有遗忘他的一个深层次的原因。
陶渊明只是从仕途中退出,而不是从生活中退出,或者说,他从仕途之中退出,转身回到了自己更加个人化的生活之中。
也正如木斋先生说的“出世但不离世”。
这样,陶渊明才成为了陶渊明。
只有我们置身于一种真实的生活状态之中时,我们才有可能成为我们自己。
陶渊明归隐后在他的诗上赋予了鲜活的自然气息,陶在自然与哲理之间打开了一条通道,在生活的困苦与自然的旨趣之间达到了一种和解。
连最平凡的农村生活景象在他的笔下也显示出了一种无穷的意味深长的美。
仿佛在告诉世界他的归隐像他的诗一般素雅而义无反顾。
也许说陶渊明是寂寞的,但寂寞也是一种美。
他隐中恋仕,仕中恋隐,归依于隐。
这也标志着他仕隐观的成熟。
“真”可以说是陶渊明哲学思想的全部,没有矫饰,没有虚伪,没有违心。
自然本真、生活本真、人性本真本来就是美。
因为独具慧眼,对生活进行哲学思考,认识到真就是美,陶渊明才能将平凡生活艺术和美化。
也正是“真”的显现。
陶渊明活在诗意里。
作为一种生存方式,诗意成为一种人生哲学。
陶渊明陶然期间,"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他实践着一种审美意义上的人生,这种美是无法用言语表达的,是审美的至境,所以才会"欲辨已忘言"。
而除去陶渊明本人的品格操守不谈,除去陶诗的哲学佛理不谈,单单是他词句间独特的语言美,就让我钦慕不已。
很难想像陶渊明是属于东晋那个朝代的人,当时的东晋文坛雕砌浮华之风盛行,而陶渊明的诗文风格完全与之相反,甚至比后世唐宋田园诗歌更为朴实自然。
东晋时期产生的那些作品,早已经不住历史的考验而消声匿迹,唯有陶渊明,在千年的文学长河里闪烁着耀人的光辉。
他的诗歌辞赋早已超越时代的束缚,由他的思想驭驾着自由驰骋。
再读陶渊明,领悟着他让千百年来人们称颂的情操与文采,自己好像成了林语堂语中“自惭形秽”的人般自嘲。
陶渊明在归隐的诗上施上了丰厚的肥料,长出了茂密的意境。
他的归隐如诗,诗显归隐让他成为了独一无二的隐士,也让我们千年传颂。
南宋爱国诗人辛弃疾,在报国无门,壮志难酬的苦闷中,把陶渊明引为知己。
在《水龙吟》词中说:“须信此翁未死,到如今,凛然生气”。
辛弃疾留下的词作626首,其中吟咏、提及、明引、暗引陶诗陶文的有60首,几乎每10首词中就有一首与陶渊明有关。
辛弃疾在《念奴娇》中称:“须信采菊东篱,高情千载,只有陶彭泽”。
给予了陶渊明千古一人的最高评价。
喜欢他所创造的那种意境,五柳树下,八仙桌前,与无怀氏与葛天氏对饮,任酒杯中飘出一朵朵纯朴的菊花,高吟:“无怀氏之民欤?葛天氏之民欤?” 然后则醉卧于菊花丛中,吟诗一曲,却给后世带来了一股清新的风....飘然而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