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北师大版语文选修第2课《我不知道风是在哪一个方向吹》(云游)教学参考
- 格式:doc
- 大小:20.00 KB
- 文档页数:3
风在哪里教案及反思风在哪里教案及反思风在哪里教案及反思1 活动目的:1、学习感受诗的意境美和语言美。
2、理解诗歌所展现的风与大自然的关系,萌发爱大自然的情感。
3、学会有感情地朗读诗歌,大胆参与讨论。
4、萌发对文学作品的兴趣。
5、引导幼儿在诗歌中学习,感悟生活。
活动准备:带着幼儿到大自然中感受风的存在,观察风吹过来时周围事物的变化;电脑软件。
活动过程:1、引导幼儿回忆寻找风的感受。
“前几天,我们去寻找风,风在哪里呢?你是怎么知道的?”幼儿讨论2、学习诗歌,风在哪里〔1〕你们都发现了风,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一首关于风的诗歌,听听,诗歌的名字是什么?诗歌里有谁?幼儿完好欣赏。
〔2〕“树儿、花儿、草儿它们说了什么?分段欣赏第一部分。
树儿说了什么?翩翩起舞的样子是什么样的?谁来学一学。
花儿说了什么?一起学一学频频点头的样子。
完好说花儿说草儿说了什么?加动作完好说草儿说〔3〕我们一起把树儿、花儿、草儿说的话说一说,幼儿随电脑软件完好欣赏第一部分。
〔4〕风在哪里呢?我们一起来听一听,幼儿完好欣赏第二部分。
春天风一吹,变得怎样了?幼儿讨论小结:春天,它吹绿了大地。
夏天天气怎样?风儿一吹,你觉得怎样?一起学一学夏天,它送来了凉爽。
秋天到了,风儿一吹,你看到了什么?秋天它飘来了果香。
幼儿齐说。
冬天天气很冷,风儿一吹,它怎样了?小结:它带来了银妆。
〔5〕师幼随软件完好欣赏第二部分〔6〕这首诗真美,我们一起来学一学。
〔7〕假设用好听的声音,再加上动作那就更好了。
幼儿表演。
3、除了诗歌里说的风在哪里,风还会在哪里呢?幼儿讨论后答复。
4、下次我们把刚刚说的编到诗歌里去,如今,我们一起到外面去寻找风吧。
活动反思:幼儿语言才能的培养是一个长期、连续性的过程,需要教师把幼儿语言的开展浸透到各个领域的教育中去,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去扩展幼儿的经历,促进幼儿语言开展。
所以,我要更加努力有效地去做个专业的教师!风在哪里教案及反思2 活动目的:1.感受两段不同速度的音乐。
我不知道风往哪一个方向吹音乐教案教学主题:《我不知道风往哪一个方向吹》音乐教学教学目标:1. 了解《我不知道风往哪一个方向吹》这首歌曲的创作背景和意义;2. 学习并掌握歌曲的歌词、旋律和节奏;3. 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和音乐表现能力。
教学内容:1. 歌曲欣赏:播放《我不知道风往哪一个方向吹》这首歌曲,让学生聆听并体会歌曲的情感和表现形式;2. 歌曲分析:让学生了解歌曲的创作背景和歌曲的歌词、旋律和节奏;3. 歌曲演唱:让学生学习歌曲的歌词、旋律和节奏,并进行演唱;4. 音乐表演:让学生通过音乐表演,展现自己的音乐才华和表现能力。
教学步骤:1. 引入:教师播放《我不知道风往哪一个方向吹》这首歌曲,让学生聆听并感受;2. 歌曲分析:教师向学生介绍歌曲的创作背景和意义,并进行歌词、旋律和节奏的分析;3. 歌曲演唱:教师引导学生学习歌曲的歌词、旋律和节奏,并进行演唱;4. 音乐表演:教师组织学生进行音乐表演,让学生展现自己的音乐才华和表现能力;5. 总结:学生通过回顾歌曲的过程和结果,自我评估自己的表现和收获。
教学反思:1. 此教学活动旨在让学生了解一首优秀的歌曲,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和音乐表现能力;2. 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不同程度,进行个性化的教学设计和指导,让学生更好地掌握歌曲的歌词、旋律和节奏;3. 学生应该在音乐表演中发扬自己的创意和想象力,展现自己的音乐才华和表现能力。
教学延伸:1. 可以让学生自主选择一首自己喜欢的歌曲进行学习2. 可以让学生进行多次表演,不断提高自己的音乐表现能力;3. 可以组织学生进行音乐创作,让学生体验音乐的创造过程;4. 可以将学生的音乐表演录制下来,并与家长分享,让家长更好地了解孩子在音乐方面的表现和进步。
教学评估:1. 歌曲欣赏和分析环节:观察学生对歌曲的情感和理解,以及对歌曲歌词、旋律和节奏的掌握程度;2. 歌曲演唱和音乐表演环节:观察学生的音乐表现能力和创意表现,以及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3. 教学总结环节:通过学生自评和教师评价,对教学效果进行评估和总结。
《风》授课方案教材解析:这首诗是二年级的课外古诗。
诗题为《风》,唐代闻名诗人李峤写的。
这是一首描述风的小诗 ,它是从动向上对风的一种讲解和理解。
诗文中无一“风”字,但诗句却句句写“风”,而且生动、夸张,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及爱自然、爱生活的思想感情。
授课目的:1、识字 4 个,牢固多种识字方法。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3、领悟诗的境地。
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及爱自然、爱生活的思想感情。
授课重点: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授课难点:领悟诗的境地。
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及爱自然、爱生活的思想感情。
学情解析:儿童学习古诗,很简单背诵,但不简单记住字词,更不简单理解古诗意境,应由浅入深,渐渐提高能力。
授课过程:一、激趣导入1、同学们,今天我是带来了一位老朋友,(第一版风娃娃的图片 )它是谁 ?生:风娃娃。
2、谁知道风娃娃会做哪些事?生自由说。
3、风娃娃的本领可不仅这些呢! 它能让树叶从树上落下来,能让春天的花儿开放,吹过大江,它能激起千层巨浪,穿入竹林,它能使千万根竹竿倾斜。
唐代诗人李峤就写了一首以《风》题目的小诗。
(出示古诗 )(板书课题、朝代、诗人 )请大家大声地读两遍。
生读题。
请自己读一读古诗,遇到不认识的字宝宝,能够先写下来,请教同学也许华老师。
二、读通诗文,认识字词1、你们有那些字不认识,举手告诉老师。
生报告,师板书。
2、有不懂得就提出来,真是个好学的孩子,老师也有几个不认识的字需要请教大家, (出示生字:解、斜、竿、能 )3、谁来帮帮忙。
生 1 拼读,师板书拼音。
4、读的真好,请你当小老师。
生 1 带读。
我问一起来感谢这位小老师。
这些字都认识了吗 ?我们一起来读读。
生齐读生字。
5、拼音宝宝不见了,你还会读吗?请 2 个学生认读。
再请男生读。
6、光会读还不能够,得记住他们,你们有什么好方法吗?生 1:我用编字谜的方法记住了“竿”,竹子干了,就是竿。
《看不见的风》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风的成因、风的速度和风向等基本知识。
2. 培养学生观察、思考、表达和动手操作的能力。
3. 培养学生对自然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增强环保意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风的成因、风的速度和风向等基本知识。
2. 教学难点:风的测量方法和对风向的理解。
三、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提前了解风的成因、速度和风向等知识,准备相关教学素材。
2. 学生准备:观察生活中常见的风现象,对风有初步的认识。
四、教学过程:1. 导入:引导学生谈论生活中常见的风现象,激发学生对风的兴趣。
2. 新课导入:讲解风的成因、速度和风向等基本知识。
3. 课堂互动: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风向的理解和观察到的风现象。
4. 实践活动:学生动手操作,演示风的测量方法。
5. 总结与拓展: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布置课后作业,引导学生关注环保。
五、教学评价:1. 学生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讨论情况。
2. 学生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对课堂知识的掌握和应用能力。
3. 学生实践操作能力:评价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的表现,如风向演示和风速测量等。
六、教学策略:1. 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风的相关知识。
2. 利用多媒体展示风的成因、风向和速度等概念,增强学生直观感知。
3. 设计实践性活动,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掌握风的测量方法。
4. 采用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七、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风的成因、速度和风向等基本知识。
2. 讨论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风向的理解和观察到的风现象。
3. 演示法:学生动手操作,演示风的测量方法。
4. 探究法:学生通过问题驱动,自主探究风的相关知识。
八、教学内容与课时安排:1. 风的成因(0.5课时)2. 风的速度(0.5课时)3. 风向的判断(0.5课时)4. 风的测量方法(1课时)5. 风的应用与环保(0.5课时)九、教学实践与活动设计:1. 风向演示:学生分组,利用道具展示不同风向的风力效果。
《云游》写于1931年7月,距徐志摩11月19日因飞机失事遇难仅四个月,深受欧美浪漫派和唯美派文学的影响。
《云游》有两个形象:“你”和“他”。
你代表云,他代表涧水。
这两个形象一动一静。
动的天马行空,无忧无虑;静的感情凝重,心事重重。
云的状态是,翩翩,自在,轻盈,愉快,逍遥,明艳;而涧水的状态是,卑微,空灵,惊醒。
这首诗给我们提供了丰富的想像空间。
第一,我们能够把“云”想像成生命的进取者,而把“涧水”想像成生命的保守者。
那么,我们从这两种不同生命形态的对比中,就能够看出不同的生命轨迹和意义。
第二,我们能够把“云”想像成少女,而把“涧水”想像成少男。
那么,诗里反映的情境就成了少男的单相思。
自在轻盈、愉快逍遥的少女根本“不经意在卑微的地面有一流涧水”,而少男则显得卑微和痴情,人家的明艳使他惊醒,他将人家的倩影抱紧。
第三,我们能够把“云”想像成少男,而把“涧水”想像成少女。
那么,诗里反映的情境就成了少女的单相思。
自在轻盈、愉快逍遥的少男根本“不经意在卑微的地面有一流涧水”,而少女则显得卑微和痴情,人家的明艳使她惊醒,她将人家的倩影抱紧。
第四,我们能够把“云”想像成远离祖国的游子,而把“涧水”想像成近百年来多灾多难的祖国。
那么,这首诗里的情境就成了祖国母亲盼望游子早归的相思。
祖国母亲知道游子到外面是学本事,所以她要“你已飞度万重的山头,去更阔大的湖海投射影子!”同时,祖国母亲又时时惦记着游子,盼望他早日归来,“他在为你消瘦,那一流涧水,在无能的盼望,盼望你飞回!”《云游》这首诗最能代表徐志摩的才性和诗情。
它不但以其优美的想象和意境的洒脱打动着读者,而且也表现出诗人隐蔽的心理历程与人生的价值取向。
在这首诗里,我们理应记住“美不能在风光中静止”这个警句。
因为美是一种梦幻般的稍纵即逝,因为美只能属于那些逍遥无拦阻的自由之子。
徐志摩钟爱华夏文化,特别对古文颇有根底。
在欧洲留学期间,他广泛接触了华滋华斯、雪莱、拜伦、济慈等人的作品,特别是19世纪英国浪漫派诗人的作品。
我不知道风是在哪一个方向吹一、教学目标1、了解诗人写作背景2、反复阅读,感知诗歌的“建筑美”“音乐美”3、正确理解本诗的基本内容、内涵二、教学重点1、领悟诗人的真挚感情2、正确理解本诗的内蕴,即爱情诗的外衣下,诗人面对当时中国的复杂现实所产生的彷徨和苦闷情绪。
三、教学过程(一)导语(二)作者及背景介绍徐志摩是中国现代诗坛上屈指可数的大诗人之一,20年代末到30年代盛极一时的“新月派”主将。
他的诗,风格欧化,流动着内在的韵律和节奏,情感真挚充沛,有《再别康桥》等许多名篇传世。
徐志摩留学英美,交游广阔:胡适、梁启超、郁达夫、沈从文、罗素、狄更生、泰戈尔、曼殊斐儿……无一不是社会名流兼文化名人。
长辈与他亦师亦友,同辈与他亲密无间。
熟识徐志摩的人都称赞他的性格品行,说他天真挚诚、不计名利、热情无私、活泼风趣,有徐志摩的地方就有欢笑。
但是,总是给别人带来欢乐的徐志摩内心却有解不开的“烦恼结”。
徐志摩在婚姻的低潮期写下名诗《我不知道风是在哪一个方向吹》,其实他一生的风基本来自三个方向,也就是性格完全不同的三个女性:张幼仪、林徽因、陆小曼。
像许多抒情诗人一样,女性是徐志摩灵感的源泉,也是他悲剧的根源。
1915年,由政界风云人物张君劢为自己的妹妹张幼仪提亲,徐志摩把从未谋面的新娘娶进了门。
张幼仪出身显赫富贵却不娇纵,相夫教子,恪尽妇道。
而徐志摩对这桩“无爱的婚姻”始终心存疑虑,在英国念书时结识林徽因更促使他决心离婚。
1922年3月两人在柏林离婚,11月还在国内发表了离婚通告,成为当时的头号新闻。
徐志摩还写下《笑解烦恼结》一诗送给张幼仪,痛斥封建礼教后说:“此去清风白日,自由道风景好”。
可这时徐志摩的“烦恼结”已系在了林徽因身上。
林徽因秀外慧中,是有名的才女,其父林长民也是社会名流。
她与徐志摩相识时只有17岁,两人虽然相知很深,但最后林徽因还是嫁给了梁启超之子、后来的着名建筑学家梁思成,他们的因缘也是一段佳话。
从此林徽因成为徐志摩梦中可望而不可及的一个完美身影。
我不知道风是在哪一个方向吹诗词阅读原文及答案《我不知道风是在哪一个方向吹》是现代著名诗人徐志摩的一首抒情诗。
下面是店铺为你整理的《我不知道风是在哪一个方向吹》诗词阅读原文和答案,一起来看看吧。
《我不知道风是在哪一个方向吹》诗词阅读原文我不知道风是在哪一个方向吹①徐志摩我不知道风是在哪一个方向吹——我是在梦中,在梦的轻波里依洄。
我不知道风是在哪一个方向吹——我是在梦中,她的温存,我的迷醉。
我不知道风是在哪一个方向吹——我是在梦中,甜美是梦里的光辉。
我不知道风是在哪一个方向吹——我是在梦中,她的负心,我的伤悲。
我不知道风是在哪一个方向吹——我是在梦中,在梦的悲哀里心碎!我不知道风是在哪一个方向吹——我是在梦中,黯淡是梦里的光辉。
【注释】①这首诗写于1928年,初载同年3月10日《新月》月刊第一卷第1号,署名志摩。
《我不知道风是在哪一个方向吹》诗词阅读题目1.对这首诗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全诗共6节,每节的前3句相同,辗转反复,余音袅袅。
这种刻意经营的旋律组合,渲染了诗中“梦”的氛围,也给吟唱者更添上几分“梦”态。
B.诗人铺衍了6个小节,告诉我们:不管风往哪个方向吹,唯有忍耐与勇敢,我们方能在黑暗中不害怕,在失败中不颓丧,在痛苦中不绝望。
C.诗人的梦是一个大梦,一种大的理想,他要摆脱物的羁绊,心游物外,去追寻人生与宇宙的真理。
D.这首诗反映的是徐志摩的爱情悲剧,它是“她的温存,我的迷醉”“她的负心,我的伤悲”之类的恋爱苦情。
2.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我不知道风是在哪一个方向吹》诗词阅读答案1.D 解析:联系注释来看,这首诗表达了“新月”的态度,也是徐志摩最高的诗歌理想,那就是:回到生命本体中去!他为压在生命本体之上的各种忧虑、恐惧、猜忌、计算、懊恨所苦闷,蓄精励志,为要保持这一份生命的真与纯!决不仅是“恋爱苦情”。
2.徐志摩的诗是把他对自由、爱、美三者凝结在自己生命里的体现,本诗包含了对自由、美的追求和企盼以至于理想幻灭所生的失望、痛苦,以及他要摆脱物的羁绊、追寻宇宙人物真理等复杂情感。
徐志摩诗《云游》赏析
那天你翩翩的在空际云游,
自在,轻盈,你本不想停留
在天的那方或地的那角,
你的愉快是无拦阻的逍遥,
你更不经意在卑微的地面
有一流涧水,虽则你的明艳
在过路时点染了他的空灵,
使他惊醒,将你的倩影抱紧。
他抱紧的是绵密的忧愁,
因为美不能在风光中静止;
他要,你已飞渡万重的山头,
去更阔大的湖海投射影子!
他在为你消瘦,那一流涧水,
在无能的盼望,盼望你飞回!
********************************************************************* ************
①写于1931年7月,初以
《献词》为题辑入同年8月
上海新日书店版《猛虎集》后
改此题载同年10月5日
《诗刊》第3期,署名徐志摩。
********************************************************************* ************
诗评:
从《沙扬娜拉》、《再别康桥》到《云游》,人们很自然在其中找出徐志摩诗作中基本一致的诗歌形象和抒情风格。
在这类最能代表徐志摩才性和诗情的诗歌里,不仅以其优美的想象以及意境的空灵洒脱打动着读者,而且也因为其中隐约着的对人生的理解与生命的把握时时透出的希望与信仰使读者认识到艺术的价值与美的意义。
在这些诗中,徐志摩构筑着自己“爱、自由、美”的单纯信仰的世界。
《云游》是其中的一颗明珠。
“那天你翩翩地在空际云游”,诗歌开头以第二人称起始,暗示着抒情主体对它的钦慕向往之情。
诗里云游的特征是空无依傍的自在逍遥:“你的愉快是无拦阻的逍遥”。
这一逍遥的愉快实在带有脱却人间烟火味的清远,这里既含有《庄子·逍遥游》中与万物合一的自在心态的深刻体会,也有抒情主体心灵呼应的瞬间感受,空中飘荡的云游适性而往,不拘一地,为何会给抒情主体以深深的向往,诗中没有明说,但却在后面作了间接的交代,“你更不经意在卑微的地面/有一流涧水……”,至此,抒情主体作为旁观的姿态点出了第三者的存在,“在过路时点染了他的空灵/使他惊醒,将你的倩影抱紧”。
两种不同的生命形态形成对比,并由此反射出抒情主体隐蔽的心理历程与人生价值取向。
那“一流涧水”无疑是抒情主体客观化的象征,诗中以第三人称“他”称呼,与“你”形成了不同的词语情感效果。
同时,第三者“他”的存在是以与云游相对的形象出现,也含有抒情主体那万般忧愁又渴望得到新生与慰藉的心境。
“明艳”一词极富主观色彩,一方面对照着云游与涧水不同的生存形态,一方面又暗示着抒情主体那颗焦灼等待的心,生命的痛苦将何时越过暗黑的深渊走向自在与自由?是否可以这么理解,诗人以“一流涧水”为自我写照而渴望漂荡的云游给自己萎靡虚弱的心灵涂抹些许光亮的色彩,由此,“一流涧水”便是诗人自己心境的最形象比喻。
在徐志摩的诗中,“云游”的形象多带有虚幻空灵的美,如《再别康桥》中“西天的云彩”。
而徐志摩自己也常以“涧水”自喻,如给胡适的信中提到自己只要“草青人远,一流冷涧”,其中凄清孤单的韵味与此诗何其相似,里头是否蕴含着更深的内涵背景或生命体验,我们禁不住作如是想。
“他抱紧的是绵密的忧愁”,忧愁以绵密,系古代诗词手法的运用,如“问君能有许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把无形的忧愁以形象的比喻来加以形容,说明一流涧水期待的欣喜与遗憾,当“明艳”给自己的“空灵”注入新的生命活力时,涧水醒了,一种长期期待的幸福的充实已悄悄降临,超越时空的生命本体实现的狂喜在抱紧倩影的动作中得到完成,那是怎样的心醉神迷的战栗!可是,“美不能在风光中静止”,一流涧水的欣喜只是一种梦幻般的稍纵即逝,是因为美只能属于那个逍遥无拦阻的天空世界还是因为抒情主体那个理想的心由于过分关注现实而自觉其污浊的心境?姑妄测之,诗歌在此给读者提供了容量极大的想象空间。
“他要,你已飞渡万重的山头/去更阔大的湖海投射影子。
”与一流涧水相对的“湖海”已不是单纯的字面浅层意义,而是与美相应合的所具的深层象征意义。
如说一流涧水只是个体孤
单的审美意象。
那么阔大的湖海则代表着博大精深的生命原型力量。
而云游也正因如此超越了个体单纯的意义而取得了普遍的永恒性象征。
“他在为你消瘦,那一流涧水/在无能的盼望,盼望你飞回”诗句中流露出哀怨缠绵的情调使人不禁恻然泪滴。
一流涧水希望云游常驻心头的希望终不能实现,唯有把一腔心愿付诸日月的等待。
在此盼望中,比起古诗“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更显韵清而味长。
此诗极能体现徐志摩诗歌温柔婉转的审美风格。
在《猛虎集》序言里,徐志摩说了一段颇带伤感但又耐人寻味的话:“一切的动、一切的静,重复在我眼前展开,有声色与有情感的世界重复为我存在,这仿佛是为了挽救一个曾经有单纯信仰的流入怀疑的颓废,那在帷幕中隐藏着的神通又在那里栩栩的生动,显示它的博大与精微,要他认清方向,再别走错了路。
”这似乎是经历了一生大苦大难的人才能体会到并且能说出来的话,在此之后不久,诗人便永远地离开了人世。
在经历了个人生活和情感的奋斗与危机之后,他是否已经由此体会到超越凡庸无能的生之奥秘?那个“栩栩的神通”是否昭示了诗人另外一个更加湛蓝希望的天空世界?在那里,没有怀疑,没有颓废,有的只是心中早已存在的信心与幸福的许诺。
此诗显然受欧洲商簌体的影响,商簌体系14行诗的音译(Sonnet)。
欧洲14行诗大体上有彼得拉克14行和莎士比业14两种,当然,后来变化者大有人在,如弥尔顿、斯宾塞等。
其中的区别主要在韵脚变化上,如彼得拉克14行诗的韵脚变化是abbaabbacdedde,而莎士比亚14行诗的韵脚变化是ababcdcdefefgg。
此诗前8行的韵脚变化是aabbccdd,后6行与英国14行诗相一致。
闻一多、徐志摩主张诗歌的“三美”,徐志摩的诗更倾向于音乐美。
这与欧洲诗歌中强调音乐性不无关系。
同时,中国传统诗词本有入乐之事,诗与音乐固不可分。
诗人对古文颇有根底,同时在欧洲留学期间,接触了许多大家作品,特别对19世纪英国浪漫派诗人推崇备至。
华滋华斯、雪莱、拜伦、济慈等人的影响在他的诗中并不少见。
“云游”的象征性比喻以及由此引出抒情主人公的情感可以明显地看出雪莱、济慈等诗作中的痕迹。
《云游》是一首中西合璧的好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