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合临床发展需要 重视交叉学科的局部解剖学教学
- 格式:pdf
- 大小:90.41 KB
- 文档页数:2
浅谈局部解剖学教学局部解剖学作为医学的一门基础性学科,是在系统解剖学的基础上,着重研究人体个局部层次,器官形态及毗邻关系的解剖学科。
作为临床医学,特别是外科学、妇产科学、影像诊断学的基础课,具有较强的实用性。
局部解剖学在基础学科与临床学科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其学科的重要性,越来越被学生们认可。
要想成为一名合格的临床医生,就必需熟练的、认真的掌握这门课程。
作为教师,在日常的教学工作中,除了使学生掌握本学科的相关知识外,还要着重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操作能力。
使学生能把所学到的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相结合,这样才能更好的掌握这门课程,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那么哪种教学方法更适合学生呢?这个问题一直摆在我们的面前,为此很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尝试了多种办法,通过对教学效果和学生成绩的反馈,PBL教学法有其独特的优点。
PBL其英文全名为Problem-Based Learning,译为中文为“基于问题式学习”,最早由美国神经病学教授Barrows创立的一种教学方式,与传统的授课教学相比较,其优点在于以学生为中心进行教学,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鉴于此教学法教学效果显著,现已成为欧美等发达国家较为常用的一种教学模式。
[1]在我国为适应新时期下培养新型人才的需要,各大专院校及各专业学科都把PBL教学理念及教学形式用于本学科教学,在完成教学任务的同时,又培养了学生的自身素质,为日后成为一名合格的医用人才打下坚实的基础。
几年来我院对各专业的学生在实际教学中全部或部分使用了PBL教学法,相比传统的教学方法,其优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 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传统的局部解剖学教学,是教师按照教学大纲的要求先将本堂课的理论知识讲解给学生,然后把解剖操作的步骤和方法告诉学生,接着学生分组对标本进行解剖,实验结束后由任课教师对解剖操作的结果进行点评与讲解。
由于本学科内容较多,难度较大,涉及范围较广;学生在解剖标本过程中,需要长时间的集中精神,加之标本挥发气味较大,实验环境较差,致使很多同学不愿意去学习,对解剖操作也是敷衍了事。
浅谈局部解剖学教学体会作为医学专业的学生,局部解剖学是我们必须学习的一门重要课程。
通过学习和实践,我对局部解剖学教学有了一些体会和感悟。
在这里,我想分享一下我的一些心得体会。
局部解剖学是学习医学的基础。
在解剖学课程中,我们学习了人体各部位的结构和关系,这些知识对于我们理解人体结构和功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局部解剖学教学内容广泛,涉及到头颈部、胸部、腹部、骨骼肌肉系统等多个部位的解剖结构,学生需要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去学习和掌握这些知识。
通过学习局部解剖学,我们能够更深入地了解人体的构造和功能,为将来的临床实践打下坚实的基础。
局部解剖学教学需要注重实践。
对于解剖学这样一门需要大量记忆和理解的学科来说,实践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在实验室中,我们有机会用手实际操作解剖学知识,通过自己亲手解剖标本来加深对人体结构的了解。
实践不仅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记忆和理解知识,还能够培养我们的动手能力和观察能力。
在实践中,我们能够更加深入地感受到人体结构的复杂和美妙之处。
在局部解剖学教学中,实践应该被重视,并且要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和机会进行实践操作。
局部解剖学教学要注重激发学生的兴趣。
因为解剖学是一门需要大量记忆和理解的学科,学生学习起来往往会感到沉闷和乏味。
教师需要善于通过生动的教学方式和丰富的教学内容来激发学生的兴趣,使他们更加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来。
在局部解剖学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展示动画、实物模型等多种形式的教学手段来使知识更加直观和生动。
也可以通过讲解一些与临床实践相关的案例,来引起学生的兴趣,使他们更加主动地学习。
局部解剖学教学要注重学生的发展。
解剖学是一门对学生要求较高的学科,要求学生有较强的自学能力和观察能力。
在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能力,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和探究。
要注重对学生的全面发展,不仅要注重学生的专业知识水平,还要注重学生的思维能力和交流能力的培养。
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真正成为一名全面发展的医学人才。
浅谈局部解剖学教学体会
局部解剖学是医学教育中非常重要的一门学科,它是解剖学的一个分支,主要研究人体局部的结构和组织。
在医学教育过程中,学生们需要通过局部解剖学的学习,了解人体的各个部分的结构和功能,为后续的临床实践打下基础。
在我个人的学习过程中,我有一些体会和心得,现在就来和大家分享一下。
局部解剖学的学习需要掌握一定的解剖学知识。
在学习过程中,我们需要了解人体各个部位的名称、位置和结构。
这需要我们掌握解剖学的基本术语和标准解剖学图谱。
在课堂上,老师会通过讲解和演示的方式向我们介绍人体的各个部位,但是只有在自己动手操作的时候,我们才能真正地了解和掌握这些知识。
所以,我建议大家在学习过程中,要多参加实习,亲自触摸和感受人体的不同结构,这样才能更好地理解和记忆。
局部解剖学的学习需要结合临床实践。
解剖学知识是医学教育的基础,但是它还需要和临床实践相结合,才能更好地应用到临床实践中。
在学习的过程中,我们应该注重掌握一些常见的临床应用技巧,比如常用的解剖标志、手术入路等。
通过与临床医生的交流和观察,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应用解剖学知识。
在实习的过程中,我们也可以将所学的解剖知识和临床实践相结合,在实践中不断提升和完善自己的解剖学能力。
局部解剖学的学习需要掌握一些学习方法和技巧。
由于解剖学是一个非常复杂和啰嗦的学科,我们需要通过一些方法和技巧来提高学习效率。
我们可以通过归纳总结或制作笔记来加深对知识点的记忆,可以通过绘制图谱或模型来帮助理解和记忆结构。
我们还可以通过参加讨论和交流,与他人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和经验,相互学习和提高。
浅谈局部解剖学的教学体会局部解剖学是一门医学的基础形态学科,对医学生今后的临床课程及其它基础课程的学习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局部解剖学课程的实践性和操作性都很强,因此,实验课教学在其教学活动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但传统的局解教学存在一定局限性,克服其局限性,提高教学效率,是广大解剖教学工作者面临的一项重任。
为探索局部解剖学实验教学的规律,结合我校实际情况,我校的局部解剖学教学采取了如下措施,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1.巩固教学课时比例局部解剖学课一般安排在第2学期进行,其理论课安排在多媒体教室讲授,实验课则分批分组在解剖学小实验室完成(每组30人左右)。
尽管尸体来源相当紧张,但为了达到较理想的局解实验课(课堂尸体解剖)教学效果,我校的局解教学活动安排为:理论课/实验课=1:1.25(总学时为45学时),实验课以课堂尸体解剖操作为主,辅以观看解剖操作录像。
从历年局解考试成绩和学生教学反馈意见来看,教学效果比较理想。
此外,我科室利用课余时间(包括暑假)开辟开放性实验,有针对性地给有潜质学生提供更深层次的尸体解剖操作机会,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2.改变教学方式作为医学基础学科的人体解剖学,其研究对象是人体,而人体结构复杂、形态独特而非简单的几何形状。
解剖学教学的目的是让学生掌握人体形态结构,身体各部由浅入深的层次,器官、结构及组织的位置、毗邻、血供、淋巴回流及神经支配。
传统的教学手段中,教师上课往往需要携带幻灯片,挂图、模型等工具,教学过程繁琐复杂,教师讲得费力,学生学得也费力。
2.1新的教学与传统教学相结合随着人类的进步和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新的教学手段不断出现,传统的教学手段已不能满足现代的解剖学的教学需要,为增强教学效果,我校将多媒体教学引入实验室,和传统教学手段结合起来,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我科室六个实验室均配备了多媒体设备,充分发挥多媒体的教学优势,把枯燥呆板的文字和图片资料变成形象、连续、生动和易于理解的视频和动画资料,并注意及时更新,紧跟学科发展。
以临床应用为导向的模块式教学法在局部解剖学课程中的实践作者:张维李雷来源:《科学大众·教师版》2020年第11期摘要:为进一步提升临床专业学生局部解剖学课程的教学质量,本文尝试了以临床实际应用为导向,合理组织教学模块,将解剖学理论与临床应用紧密地联系起来,为局部解剖学课程寻求新的教学模式。
关键词:以临床为导向; 模块式教学法; 局部解剖学中图分类号:R-4;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20)11-109-001《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医教协同进一步推进医学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意见》(国办发〔2017〕63号)中强调,要“深化院校医学教育改革……推动基础与临床融合……促进教育教学内容与临床技术技能同步更新。
”局部解剖学是一门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之间的桥梁学科,侧重于阐述正常人体各局部区域内层次结构、器官的位置及毗邻关系,是临床医学、特别是外科学、妇产科学等手术学科和影像诊断学科的主要基础学科。
我院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作为培养目标。
在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过程中,知识转化为能力是关键,模块化教学体系的构建是以能力本位的教学观为指导,以课程为突破点,将课程中知识和应用对接构成模块,以模块为核心构建教学体系[1]。
而模块式教学[2,3],是根据学生专业特点将教学内容有选择地分为几大知识模块,依托一定载体,尽最大可能将相关知识点整合在一起,让学生将这些模块内容融会贯通,以达到不同专业及不同章节教学有所侧重的教学目的。
本文在模块式教学的基础上,合理构建了局部解剖学“知识-应用”体系,以临床应用作为核心,以疾病的临床表现、体征、辅助检查、治疗等作为基础,合理整合模块教学内容,将解剖学理论与临床应用紧密地联系起来,培养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学生综合应用基础知识去分析、解决临床实际问题的能力,对培养应用型高素质医学人才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知识模块化的建立以临床应用为导向进行设计,重组教学内容成为知识模块,并将知识模块中的知识点转换为问题贯穿于临床实际操作中。
pbl教学法在局部解剖学教学中的应用pbl教学法是一种多学科跨学科活动的教学法,在局部解剖学教学中能够更好地落实教学目标,提高教学效果,更好的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1、首先,教师可以给学生设置一些实际问题,让学生思考如何探究局部解剖学的内容。
这样,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局部解剖学,并能够从实践出发去实现其学习目标。
2、另外,教师可以安排学生小组合作进行一些局部解剖学的实验,通过实际的操作活动,让学生能够更具体地加深对解剖学的理解和应用。
3、同时,教师可以利用计算机或其他现代化的教学设备,让学生能够观看解剖学的录像,从而进一步加深对局部解剖学的理解。
4、最后,教师可以安排一些综合性的活动,如研究局部解剖学的问题、分析具体病例等,让学生能够更加深入地理解和应用局部解剖学。
通过pbl教学法,学生能够通过多学科跨学科的活动,得到更加充分深入的局部解剖学知识,从而提高学习效果和掌握能力。
教育与教学研究·126·◇教育与教学研究◇结合临床手术的局部解剖学教学设计张业贵 赵 健 黄 锐 李怀斌【中图分类号】 R322-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1-8054(2016)05-0126-02【摘 要】 局部解剖学是医学临床专业的重要基础课程,为了适应临床专业方向性人才培养的目标要求,该文研究将临床手术融入局部解剖学的教学过程,结果表明结合临床手术的局部解剖学教学,可以获得良好教学效果,能提高学生的临床实践能力,有助于解决基础知识与临床应用脱节的问题。
【关键词】 临床手术 解剖学 教学局部解剖学是研究人体各局部结构、层次、器官位置毗邻的一门学科,是与临床外科紧密结合的实用性学科。
由于局部解剖学和外科手术学的教学安排不同步,两门课程之间的独立[1],导致基础解剖学知识与临床应用之间脱节,使得学生的学习缺乏针对性和目的性,学习效果不够理想。
随着医学教育的不断发展,如何对传统的局部解剖学教学模式进行改革,以适应临床外科对人才培养的需求,是目前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2]。
本文在前期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将临床手术案例融入局部解剖学的教学模式。
1 对象与方法1.1 研究对象 2013级临床专业22个班级中随机选取4个班作为研究对象,共120人,其中两个班为实验组,另两个班作为对照组,每组60人,两组同学入学成绩和近两年来的学习成绩均无明显差异。
1.2 研究方法 对照组采用传统教学法,即教师先讲理论、学生再按实验手册进行实践操作。
实验组引入临床手术案例进行教学,具体步骤如下:1.2.1 设置导论 教师将整理出与本章节解剖学知识密切相关的临床手术案例作为导论,并将相关问题提前布置给学生。
以腹部为例:急性化脓性阑尾炎患者,其手术治疗时宜采用右下腹麦氏点斜切口,则手术依次经过的各组织层次结构为何?怎样寻找阑尾?如术后有腹痛、腹胀和失血性休克等症状,是何原因?要求学生在思考以上问题的时候,首先要将本章节教材的内容认真系统地预习,再查阅相关资料,自己先总结整理出解答结果。
浅谈局部解剖学教学体会局部解剖学是医学基础课程中的重要内容之一,对于医学生的专业学习和临床实践具有重要意义。
在本次的局部解剖学教学中,我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体会和总结。
局部解剖学的教学方法十分重要。
在教学过程中,我采取了多种教学方法,如讲解、讨论、展示和实践等。
讲解环节是主要的教学方法,通过讲解解剖学知识,可以使学生更加系统地了解人体的结构和组织。
讨论环节则是针对一些具体问题进行讨论,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所学知识。
展示环节可以通过解剖模型、图片或视频等形式,向学生展示实际的解剖结构和操作技巧。
实践环节则是通过实际操作进行解剖,使学生亲身参与,加深对解剖结构的理解和记忆。
综合使用这些教学方法,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效果。
教学内容的组织与重点的把握也是关键。
局部解剖学内容较多、复杂,学生在短时间内难以全部掌握。
我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对学习内容的组织与重点的把握。
我根据教学大纲和学生的学习需要,对课程内容进行了分解和组织,合理安排每次课的教学进度和内容。
在讲解过程中,我注重将重点、难点和疑点进行分析和讲解,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记忆。
我也鼓励学生多思考、多练习,加强对学习内容的理解和运用。
评价与反馈的重要性不可忽视。
在教学过程中,我注重对学生学习情况的评价与反馈。
通过课堂讨论、小组讨论和作业等方式,我及时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和学习困难,及时给予帮助和指导。
我还采用了课堂小测验的形式,检测学生的学习成果。
在课程结束后,我对学生进行了教学反馈,引导学生总结所学知识和方法,帮助学生更好地改进学习方法和提高学习效果。
情感因素在教学中的作用不可忽视。
在局部解剖学教学中,我注重与学生的互动交流,尊重学生的个性和思维方式,关心和理解学生的困惑和疑虑,并积极帮助他们解决问题。
通过与学生的良好沟通和互动,我与学生建立了良好的师生关系,提高了教学效果。
局部解剖学教学是一项复杂而又重要的任务。
在教学中,我通过多种教学方法的综合运用,教学内容的有序组织与重点把握,评价与反馈的及时和有效,以及对学生情感因素的关注和引导,提高了教学效果,使学生对局部解剖学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和掌握。
以解剖操作为主导的局部解剖学教学法局部解剖学是人体解剖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临床医学基础课程,与临床学科特别是手术学科密切相关[1]。
然而,局部解剖学内容多,学时少,学生普遍反映难学难记,如何提高局部解剖学教学质量是众多解剖教学工作者共同研究的课题[2]。
笔者认为,以解剖操作为主导的局部解剖学教学法可收到良好教学效果,具体方法总结如下。
1 教学方法改变以往先理论讲授后解剖操作的传统模式,先进行解剖操作再理论讲授。
要求学生在解剖操作前进行预习,教师在每个单元开始时进行简单讲授,然后学生边操作边观看解剖操作视频录象,教师巡回指导答疑,每次课后教师进行小结,及时指出课中存在的问题。
每个局部解剖结束后再安排一次理论课,理论课以归纳总结和讲授重难点为主。
教材为《局部解剖学》第六版,彭裕文主编。
实验学时54学时,理论学时15学时,共69学时。
期评成绩包括解剖操作成绩15分、口试成绩10分、理论考核成绩75分,共100分。
2 解剖操作2.1 编写解剖操作实验指导根据教学大纲要求教师自行编写实验指导,内容包括教材的重点难点、操作要领、操作评分标准、思考题以及解剖器械使用等。
2.2 实验分组教师根据大纲要求重新将教学内容分为五个单元,每个单元有两个局部,每个局部4~5名同学为一组。
如局部解剖学总论,脊柱区、上肢后面、臀部、下肢后面为第一单元,其中脊柱区和上肢后面为一局部,臀部和下肢后面为另一局部。
每个局部的4~5名同学中1名为主刀,其余为助手,轮流进行,每个同学均有1次主刀的机会。
主刀为主要操作者,要求有较好的理论知识,助手为协助主刀操作。
2.3 考核方式每个单元结束后均进行考核,主刀打操作分,满分为15分,有些同学有2次主刀机会的则取2次成绩的平均分。
考核时先要求主刀同学对所解剖内容进行讲解,教师可随时对其提问,以了解学生对理论知识的实际掌握情况,然后根据解剖操作评分标准(表1)进行评分。
助手则打口试分,满分为10分,取平均分,每单元每组随机抽取2~3名同学考核,随机抽取实验指导中的思考题进行提问,并要求学生在标本上指认出相应的结构,每单元的两个局部中各问一个问题,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际掌握情况进行打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