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师大附中2016届高考适应性月考卷(六)语文-答案
- 格式:doc
- 大小:85.00 KB
- 文档页数:6
云南师大附中2016届高考适应性月考卷(七)语文参考答案第Ⅰ卷(阅读题,共70分)1.(3分)B 【解析】原文只说有不利影响,后文提到“禁令执行困难”,不等于就“极大地限制了北宋初期海外贸易的发展”。
2.(3分)D 【解析】混淆时间,宋以前尚无东洋的称谓。
3.(3分)D 【解析】张冠李戴,泉州可直航东洋地区得益于指南针的应用。
4.(3分)A 【解析】“亲率”的主语是“公则”,宾语是“麾下”,“公则亲率麾下”不能分开。
5.(3分)C 【解析】胡床是一种坐具。
6.(3分)B 【解析】“坚决不降”与原文不一致,原文“公则伪许而图之”。
7.(10分)翻译:(1)(5分)江州被平定以后,又连续挥师东下,直指京邑。
(“既定”“连旌”“直造”各1分,语句通顺2分)(2)(5分)杨公则受命后身患疾病,他对亲人们说:“昔日廉颇、马援因年老而不被起用,仍极力自荐请求重用。
”(“遘疾”“以”“见遗”各1分,句子通顺2分)8.(5分)①语言生动形象,韵味隽永。
全篇没有使用一个“相思”之类的字眼,只通过对具体事物的娓娓叙述与描写,便表现了十分深切的情意,产生了极大的艺术魅力;(2分)②文字明白浅显,口语化也极其鲜明,新鲜活泼,妙趣横生,有显著的民歌特色。
(3分)9.(6分)(1)“情无奇”指词作流露的情感是人人皆有的,大家都能理解的。
通篇表达“相思”之情,却没用一个“相思”之类的字眼,只是通过对雁儿的告语,娓娓叙述住所,便使人感到了深切的情意扑面而来,极富艺术的魅力。
如“云淡碧天如水。
披衣告语”形象地表现出急切的心情,“雁儿略住,听我些儿事”语气之柔软和缓,神态之恳切诚挚,触目可见,将游子深婉细腻的心理活动,表现得入木三分;下片游子对雁所说的话,看似絮叨,实是殷勤,不仅表现出对大雁的真切希望,又生动表达了对亲人的深切思念之情。
(3分)语文参考答案·第1页(共5页)(2)“景不丽”言所写之景为寻常秋景,不浓墨重彩,却又浓浓秋意。
云南省2017届高考语文适应性月考试题(六)(扫描版)云南师大附中2017届高考适应性月考卷(六)语文参考答案第Ⅰ卷(阅读题,共70分)1.(3分)C 【解析】指代错误。
原文“它们之间互相发明互相印证,共同构建了殷商文学的历史”,“它们”指代的是甲骨卜辞、铜器铭文和传世文献。
2.(3分)A 【解析】曲解文意,因果错误。
原文“甲骨文带给殷商文学的意义,从文学的角度来讲,我们首先要考虑它的文字载体意义。
这有两点,一是这些文字数量庞大,结构完整,说明它已经是相当成熟的文字”。
3.(3分)B 【解析】“铜器铭文也随之步入了全盛时代”推断错误。
原文“中国古代青铜器的制造,到殷商时代达到了一个高峰,出土器物中有些相当精美,其中有些器物上也刻有文字”,可以推出铜器铭文与青铜器制造密切相关,但不能得出“铜器铭文也随之步入了全盛时代”。
4.(3分)B 【解析】“使新中国的心外科率先进入世界先进行列”的是1958年的首例体外循环心脏直视手术。
5.(4分)①求知欲强,刻苦钻研。
②不惧风险,勇于实践。
③聚焦前沿,开拓进取。
④一丝不苟,科学实验。
(答出一点给1分,答出四点给4分)6.(5分)①学医报国的赤子之心。
苏鸿熙从不顾威胁利诱,辗转万里回国到将一生奉献给了新中国医学事业,都源自他“学成归来酬故土”的报国志向和家国情怀。
②作为我国心脏外科学重要开拓者,苏鸿熙对我国心脏外科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③苏鸿熙具有医者仁心,待患如亲的大医风范。
④苏鸿熙一片诚心培养祖国医学的栋梁,是一位具有远见卓识的严师。
(答出一点给1分,答出四点给5分)7.(4分)AE【解析】B项“看出他对青铜酒杯的爱惜”说法不准确。
C项帅子形象解读“贪婪率真”不准确。
D项推测于文无据。
8.(4分)(1)语言描写:小说里李土方和帅子有大量对话,含蓄地揭示了其“高手”本质。
外貌描写:李土方外表普通,长相土气,与其内在形象形成鲜明反差。
神态描写:文中对话时李土方“愣了愣”“感激地”“犹豫起来”等神态描写生动形象地揭示了李土方极富心机的特点。
云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2016届高三适应性月考卷语文试题第I卷阅读题甲必考题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一3题。
在中国历史上,士本来是末等的贵族,但是在周代,它就已经向庶民的方向滑落。
在孔子时,士已经成为一个独特的阶级,游离摇摆于贵族与庶民之间,上可为贵族或为官,进入统治集团,下可为民,即成为被统治阶级。
最终它定位于民之首,所谓士农工商。
而这个士,在多数年代,得到了统治阶级和庶民的尊重,有着很大特权。
孔子本身是一个士。
儒家就是士的代表。
正是由孔子集成发扬,将此前就已经存在的士的人格特点,包括精神的、知识的、操守的,形成了体系的框架,最后在孟子那里,将它建成为一座辉煌的殿堂。
此后,中国以儒家为代表的士,成为中国政治、社会、文化进程的价值主干和人格载体,道统在兹,文脉在兹。
可以将士的精神内涵、行为特征与人格特点简单地归纳如下:以天下为己任、救苍生保社稷的责任担当;尽心知命、天人合一的信仰追求;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道德操守;熟知经典与礼乐射御书数的知识技能;社会道德纲常的教化维护;诗文琴棋书画及优游山水的生活雅致。
而中国古代那些脍炙人口的故事,大多是由士担任主角的,如秉笔直书的齐史,安贫乐道的颜回,含垢忍辱的司马迁,捐躯死国的颜真卿、文天祥,不为五斗米折腰的陶渊明等等。
以上这些士最重要的精神内涵、行为规范,有一个集中点,就是独立人格。
独立人格之于士,就如其精气神和脊梁骨。
如果没有独立人格,那么士就不会成为一个独特的阶层,也就浑然泯灭于庶民之中。
如果没有独立人格,中国政治文化社会的发展,也就失去了主干支持,或者说,也就没有中华民族的延续,因为中国文化会在一团软泥似的士的身上断裂湮灭。
士也有自己种种的弱点和问题。
除了知识单一专业性较差外,作为专制制度下的一个群体,它从先秦的独立性人格,随着时序变迁,渐渐产生了人格分裂,大多数士为了生计,不得不形成对君主的人身依附,而那些入仕的士,在权力腐蚀下,不能知行合一,产生了对价值观的背离,腐败变质。
云南师大附中2016届高考适应性月考卷(一)语文参考答案第Ⅰ卷(阅读题,共70分)1.(3分)C 【解析】偷换概念,原文“站在其边缘地带”的“其”指代“在场语言”。
2.(3分)B 【解析】强加因果。
3.(3分)D 【解析】“一千个读者……”的解读错误。
4.(3分)D5.(3分)B 【解析】一个皇帝的年号可以有一个乃至多个。
6.(3分)D 【解析】“每次出战”不准确,“识者多之”的“多”为“赞许”之意。
7.(10分)翻译:(1)(5分)马芳了解敌人诡计,用一百骑兵迫近敌军埋伏的地方,将精兵分成三部分,依次攻击敌人。
(关键字词:“薄”、“军锐”、“以次”各1分,句子通畅2分)(2)(5分)马芳请求停止荫封自己的儿子,来赎二将的罪,被御史弹劾,皇帝下诏告诫训谕他。
(关键字词:“寝”、“荫”、“敕”各1分,句子通畅2分)8.(5分)①从视觉上看:感受到春风拂面的同时,作者眼中的色彩是多样的——碧绿的春水和垂柳,艳丽的春花,迷蒙的烟雨,浓淡相宜,使景物画面色彩丰富。
②乐景衬哀情:词中所描写的春景是多姿多彩的,反衬了下片作者对人生的哀叹。
③动静结合:作者所见的烟雨中被春水春花环绕的城池是静止的,而随风飘动的杨柳给整个画面增加了动态美。
④由近及远:由眼前的柳树,到登高后所见全城之景。
(答对一点给3分,两点5分)9.(6分)“诗酒趁年华”的意思是,作者欲趁着年华未老来抓紧时机以诗酒自娱,必须超然物外,忘却世间的一切,这是“超然”的最高境界,(2分)也暗合了题目“超然台作”。
(1分)“试上超然台上看”引起了作者的相思,但欲归而不得,因此只能在酒醒之后苦涩地“咨嗟”不已,“休对故人思故国”,表达出作者苦涩无奈的情绪,“且将新火试新茶”写作者为摆脱思乡之苦,借煮茶来自我排遣。
“诗酒趁年华”作为全词的词眼,表达出作者解脱苦闷的自我心理调适。
(3分)10.(每空1分,共6分)(1)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2)锲而不舍金石可镂(3)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11.(25分)(1)(5分)D A E (依次得分为3分、2分、1分。
2016届云南省昆明市云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高三适应性月考(六)语文(解析版)一、现代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建设生态良好的美丽中国是我们的共同理想,而理想的实现必需生态文明。
生态文明是世界普遍追求的新型文明,它必须是人的实践主体性造就的当代文明进路与生态改善积极成果的内在走向的一致性状态。
在技术实践上,生态文明不可能采取消极的环境保护方式,将人与自然、文明与生态隔绝,而是需要有一种将人的自由自觉实践发展和生态改善高度一致的方式,这就是“生态支持”。
生态支持的人的实践主体性与工业文明时代的人的实践主体性有根本区别。
生态支持要求人不再对自然进行统治,而是按照自然界的生态要求来改善生态。
其人的实践主体性体现在对生态多物种权益的呵护,对生态价值的责任担当,对生态环境的积极的建设和改善,按照生态美的规律来造型。
人的生产和生活不再是无度的,过度生产和过度需求都将被摈弃。
生态支持的实践方式是绿色的、生态的,绿色实践和生态实践构成了生态文明积极进步的历史基础。
为此,生态支持首先是对以往人们对自然榨取、统治、奴役等实践态度的摈弃,也是对以往资本化逐利生产生活方式,比如过度生产和过度消费、夸耀性消费的摈弃,更是对傲慢的人类中心主义价值观的摈弃。
在生态支持基础上,人们在绿色生产、生活体系中将自己重新纳入一个与自然生态良性互动的完整体系中。
人们可以让绿进沙退,改善荒漠;人们可以抚养濒危物种,以大量繁殖来抵御物种消失的厄运,积极保护生物多样性的自然世界;人们可以按照生态规律改善生活环境,使天蓝地绿水净气清;人们可以不断利用基因工程,使千万年前自然灭绝的物种复活,不断再现大自然所不能的过程;人们可以在所有生态化的实践中发展人类事业,并让人类得到最好的享受,成就新的幸福生活。
人类只要向生态化方向释放自己的实践潜能,就可以积极推进生态文明。
生态支持表明了生态环境对人类的回报是积极的,生态支持的回报就是生态服务。
我们需要一个越来越大的生态支持和服务,这一支持和服务不仅是宜居的、审美的,而且是产业的和经济的。
云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2016届高三上学期高考适应月考卷语文试题第I卷甲必考题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自从人类成为地球万物生长的主宰之后,便开始运用各种现代化的科技手段,对原始的植物世界进行干预,使植物界以极快的速度发生了变化。
可是,在人类出现的数十万年历史中,植物是否对人类的进化也产生影响制约呢?生物在进化过程中为了生存,能对各种环境形成适应能力,一旦适应能力建立起来后,就可遗传给后代,而且代代相传。
适应力可以遗传,但是否能转移呢?中国医学科学院的学者卢伟成指出,如果这些植物对不良环境的适应能力,可以转移给人类,那么转移的基础必须建立在植物和人类进化的同源性上,因为有了同源的一致性,就具备了转移的可能。
为了解释这种理论,卢伟成举了一个简单的例子。
例如在一个有害微生物流行的地方,经过一段时期,由于某种因素的作用,植物体内产生了有效的杀菌物质,也就是说产生了适应能力,而人类却没有这种能力。
可是,当人类经常食用当地的植物之后,往往也会具备这种抵抗微生物的能力。
实际上,这是一种适应能力转移的表现。
这个新奇的观点发表后,遭到了不少科学家的反对,他们认为,上面提到的“适应能力转移”,仅仅是物质之间的直接转移,一旦停止吃当地的植物,也就是停止从外界摄入这些物质后,人体适应环境的能力就会消失。
所以,植物对人类的进化很难产生真正的影响。
适应能力是否可以真正转移?卢伟成在他撰写的《中草药与人类进化》的论文中指出,在植物和人类之间,除了直接的转移,还存在一种间接的转移。
这种间接转移能通过某些遗传因子或核酸一类的遗传物质来完成。
关于间接转移有这样一个典型的例子。
在一个缺碘的环境中,植物和人类因为代谢类型一致,都会患缺碘的疾病。
如果因为某些因素,其中一种植物产生了抵抗缺碘的能力,人吃了这种植物,就有可能通过间接的方式获得对缺碘的抵抗力。
这里必须强调的是,植物不是为人体提供了碘,而是提高了人体对碘的利用能力,或者是使人体具有了利用其他物质来代替碘的能力。
秘密★启用前理科综合试卷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那分,第Ⅰ卷第1页至第5页,第Ⅱ卷第5页至第16页。
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满分30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务必用黑色碳素笔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考场号、座位号在答题卡上填写清楚。
2.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在试题卷上作答无效。
以下数据可供解题时参考。
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H-1 C-12 N-14 O-16 Na-23 Mg-24 Al-27 S-32 Fe-56 Cu-64第Ⅰ卷(选择题,共126分)一、选择题:本题共13小题,每小题6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下列关于细胞结构和功能的叙述,错误的是A.细胞核作为细胞遗传和代谢的控制中心存在于所有植物细胞中B.磷脂小球能将药物成功送入细胞的原因之一是细胞膜具有一定的流动性C.溶酶体可吞噬并杀死侵入细胞的病毒或细菌D.细胞骨架与细胞的分裂、运动以及物质运输有关2.下列关于细胞生命历程的说法,正确的是A.某细胞能合成mRNA,说明该细胞已高度分化B.正常体细胞中只有抑癌基因,原癌基因只存在于癌细胞中C.具有分裂能力的细胞都具有细胞周期D.细胞内产生的自由基会攻击细胞内的DNA和蛋白质3.在晴朗的夏季将放置绿色植物的无色透明玻璃钟罩置于室外,其CO2浓度在一天中的变化情况如图1,据图分析下列表述合理的是A.AD段CO2浓度升高是因为植物只进行细胞呼吸释放CO2B.EF段CO2浓度下降趋势减慢的主要原因是光照强度减弱C.该植物在G点对应的时刻,玻璃钟罩内O2浓度达到最大值D.若对玻璃钟罩进行30%遮光处理,则达到D点对应CO2浓度所需的时间将推后4.图2表示人体中某种细胞与内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示意图,甲、乙、丙、丁均代表液体,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图中属于细胞外液的是甲、乙、丙B.甲中的蛋白质含量高于乙C.丙是淋巴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D.丁中O2浓度不可能比甲中的高5.下列有关动物激素的叙述,错误的是A.甲状腺激素分泌的调节方式包括分级调节和反馈调节B.每一种激素只作用于一种特定的靶器官或靶细胞C.激素与双缩脲试剂不一定发主紫色反应D.激素具有微量和高效的特点6.下列有关种群和群落的叙述,正确的是A.种群增长的S型曲线中在达到K值前,种群数量每年都以相同的倍数增长B.捕食关系与维持群落的稳定无关C.森林中动物在垂直方向上的分层现象与植物的垂直结构有关D.发生在裸岩上的演替过程中草本植物阶段和灌木阶段群落的丰富度相同7.化学与科学、技术、社会和环境密切相关。
云南师大附中2016届高考适应性月考卷(五)——语文云南师大附中2016届高考适应性月考卷(五)语文参考答案第Ⅰ卷(阅读题,共70分)1.(3分)B 【解析】“否则会受到法律的惩戒”说法不妥,原文是“否则还可能受到法律的惩戒”。
2.(3分)C 【解析】“因适应了国家理财需要,成为我国古代建筑史上的不朽之作”无因果关系。
3.(3分)B 【解析】“不是促进营造技术的创新,就是能真实记录、阐述儒家思想主导下营造法式制度”有误,应为并列关系。
4.(3分)B 5.(3分)C 【解析】“朔”是农历每月初一,“望”是农历每月十五。
6.(3分)B 【解析】张克戬堂弟张克公做御史时曾弹劾蔡京。
7. (10分)翻译:(1)(5分)有几十个燕人事先进城隐藏在城下,私下里勾结打算作为内应,张克戬把他们全部抓起来处死。
(得分点:“附”“阴”各1分,定语后置1分,句意通顺2分)(2)(5分)(张克戬)详细阐述危急艰苦的情况,招募壮士从小道逃出上报朝廷,最终没有获得朝廷的答复。
(得分点:“间道”“言之朝”“不报”各1分,句意通顺2分)8.(5分)用典。
(1分)庄周梦蝶典故的本义是世事与梦境的真幻,颠倒难分。
(2分)词中表现的是清晨梦醒之后,梦中的情景已消逝无踪,但诗人却沉迷梦中,难以自拔,深怀惆怅,“沉”字透露了作者的情绪。
(2分)9.(6分)本词下片表达了诗人孤寂、忧愁、惆怅的情感。
(2分)下片“燕同吟”,与燕为伴,体现了“孤”字,写出了诗人的孤寂。
(2分)“杏花宜带斜阳看,几阵东风晚又阴”两句借景抒情,词人在凄冷低迷中盼望杏花映着斜阳,能给人带来一点绚丽之色,带来一丝温暖的春意,谁又知天不作美,吹来几阵东风,偏把阳光吹走,使黄昏依然阴沉,体现了“愁”字。
(2分)10.(每空1分,共6分)(1)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2)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3)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11.(25分)(1)(5分)BD (答B给3分,答D给2分,答C得1分;答A、E不给分。
云南师大附中2016届高考适应性月考卷(六)理科综合参考答案第Ⅰ卷(选择题,共126分)一、选择题:本题共13小题,每小题6分。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答案 A D C D B C C B D B A C D 二、选择题:本题共8小题,每小题6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第14~17题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第18~21题有多项符合题目要求,全部选对的给6分,选对但不全的给3分,有选错的给0分。
题号14 15 16 17 18 19 20 21 答案 C B B D BC BCD BD AC 【解析】1.成熟筛管细胞无细胞核。
2.某细胞能合成mRNA,不能说明其分化程度。
正常细胞中既有抑癌基因,也有原癌基因。
具有分裂能力的细胞,不一定具有细胞周期。
3.据图分析绿色植物在D点对应的时刻前就已经开始进行光合作用,故A错误。
EF段CO2浓度下降趋势减慢的主要原因是气孔关闭导致细胞间隙中CO2浓度降低,故B错误。
若对玻璃钟罩进行适当遮光处理,则达到D点对应CO2浓度所需的时间将提前,故D错误。
4.乙表示组织液、甲表示血浆、丙表示淋巴、丁表示细胞内液,若丁表示红细胞的细胞内液,O2浓度可能比甲中的高。
5.甲状腺激素几乎能作用于所有的组织细胞。
6.种群数量每年都以相同的倍数增长是J型曲线的特征。
捕食关系与维持群落的稳定有关。
发生在裸岩上的演替过程中草本植物阶段和灌木阶段群落的丰富度不同。
7.煤的气化和液化是化学变化,A错误。
乙醇消毒是使蛋白质变性,B错误。
氢气直接燃烧发电,有部分能量转化成光能,发电能量转化率低于燃料电池发电转化率,C正确。
催化理科综合参考答案·第1页(共10页)理科综合参考答案·第2页(共10页)剂不改变转化率,D 错误。
8.标准状况下,乙醇不是气体,A 错误。
标准状况下电解硫酸铜溶液时,阳极生成氧气3.36L ,即0.15mol ,每生成1mol 氧气转移4mol 电子,每生成0.15mol 氧气转移0.6mol 电子,转移电子数为0.6N A ,B 正确。
云南师大附中2016届高考适应性月考卷(六)语文参考答案第Ⅰ卷(阅读题,共70分)1.(3分)C 【解析】曲解文意。
原文说“一种将人的自由自觉实践发展和生态改善高度一致的方式,这就是‘生态支持’”,选项的内容与原文的意思不符。
2.(3分)D 【解析】强加因果。
选项中“所以人们就会放弃……”的逻辑关系与原文不符。
3.(3分)C 【解析】“‘封山育林’和各种‘保护区’”不属于“生态支持”,因为这些做法是用隔绝自然与人类活动的方法来达到保护环境的目的。
4.(3分)C5.(3分)D 【解析】范晔的《后汉书》、班固的《汉书》。
6.(3分)B 【解析】“袁术不听,华歆当即离去投靠孙策”错,原文意为袁术不听,华歆想要离去。
恰逢马日磾征辟为掾,才离开。
7.(10分)翻译:(1)(5分)考虑到我独自远行,将因怀藏美玉而获罪(成为被杀的理由),希望各位宾客替我考虑。
(“单车”1分,“怀璧”1分,“愿”1分,句意2分)(2)(5分)如果有特异优秀的人才,可以特别征召使用。
担忧的是没有那些人才,哪里担忧有人才而不能得到呢?(“秀异”1分,“特征”1分,“何患不得哉”句式1分,句意2分)8.(6分)第一问:①“东皋薄暮望”化用陶渊明的“登东皋以舒啸”的诗句,②“欲何依”化用曹操“绕树三匝,何枝可依”的诗句。
(①②点各2分,其中写出诗人和诗句各1分)第二问:①首联用典表达了诗人一种莫可名状的孤寂无依的愁绪,②点题,并为中间两联写景作了铺垫。
(每一个要点给1分)9.(5分)感情:①尾联表达诗人心念仕途却又自知难以显达的内心的苦闷和怅惘的心情,②并露出欲学伯夷、叔齐隐居避世的意向。
(答出①的给2分,答出②的给1分)分析:①诗人登东皋远望安逸闲适的秋日晚景图,诗人油然而生的不是愉悦之情,却是某种茫然若语文参考答案·第1页(共6页)失、孤独无依的情绪,②诗人在现实中找不到相知相识的朋友,那就只好追怀伯夷、叔齐那样不食周粟、上山釆薇的隐逸之士,可见诗人内心的无奈和痛苦。
(答出①②的各1分。
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10.(每空1分,共6分)(1)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2)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3)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11.(25分)(1)(5分)BD (答B给3分,答D给2分,答C给1分;答A、E不给分。
)【解析】A项,“主要是为了体现她的堕落和毫无廉耻之心”错误,根据下文可知主要是为了体现玛丝洛娃没有想到聂赫留朵夫;C项,“视而不见”一词不够准确,文中没有明确说明聂赫留朵夫是否看见了玛丝洛娃;E项,“对玛丝洛娃和聂赫留朵夫的性格塑造都很完整全面”错误,小说节选部分对玛丝洛娃的心理描写全面,对聂赫留朵夫只是从玛丝洛娃的角度写的,因此对他性格的塑造并不是完整全面的。
(2)(6分)①爱恋,期盼聂赫留朵夫归来,急切地要见聂赫留朵夫;②怨恨,聂赫留朵夫却在列车上喝酒玩乐,内心充满了对他的怨恨,想以死来报复他;③绝望,回来后彻底埋葬了她与聂赫留朵夫的往事。
(每点2分)(3)(6分)①有详有略,对另一个军官的描写客观简单,只抓住了他的动作;(2分)对聂赫留朵夫的描写带有玛丝洛娃的主观感受,更加深入细致,抓住了他的穿着、神态、动作等,如“穿着紧身的马裤和雪白的衬衫”,两次出现“神秘奇怪的笑容”,粗暴地关窗等。
(2分)作用:①塑造玛丝洛娃的形象;(1分)②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为下文她思想的巨变埋下伏笔。
(1分)(4)(8分)示例一:①不矛盾。
(2分)②当玛丝洛娃刚被聂赫留朵夫抛弃时,她对生活失去信心,因腹中的孩子而产生活下去的勇气;(2分)③后来经历了生活的重重打击,她失去了对美好人性的信任与追求,这时孩子就成了累赘;(2分)④这样的情节安排符合人物的独特经历。
(2分)语文参考答案·第2页(共6页)示例二:答矛盾也可,结合文本,答之有据,言之有理即可。
12.(25分)(1)(5分)BD (答B给3分,答D给2分,答A给1分;答C、E不给分。
)【解析】A项,概括不全;本文对他的学术成果介绍得较少。
C项,“撰写学术论文一挥而就,能达到文不加点的境界”错误。
E项,文章中未提及对华罗庚、严济慈、张广厚等的资助。
(2)(6分)①他不善辞令,生活恬淡,与一切娱乐和享受都无缘。
(2分)②他16岁奉父母之命与妻子结婚后,两人几十年一直相敬如宾。
(2分)③他的论文常常修改三五遍;认真批改学生的作业并改正错题;任校长之时,也每周亲自为学生上课。
(2分)(3)(6分)①机构建设方面:他一手创建了清华算学系,还在清华算学系设立了国内第一个数学研究机构;执掌云南大学12年,使云大由省立而国立,撑起了中国高等教育的西南角。
(2分)②教学方面:他在东南大学和清华大学任教时都亲自编写讲义,认真教学。
(2分)③人才培养方面:他倾尽毕生精力为我国培养了众多人才,而且创建了一种识才、爱才、育才的优良传统。
(2分)(4)(8分)①他具有“科学救国”的理想信念。
留学8载,正如他给父亲的信中说的:“戏院、酒店、舞厅男不喜入。
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男以努力读书为要。
”这为他日后的教学和研究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分)②他具有“平实诚笃”的性格。
生活恬淡,使他能够专心致志进行学习研究,一心一意投入工作。
(2分)③他治学治校严谨认真。
他在教学中认真编写讲义,认真批改学生的作业;自己的数学论文也常常修改三五遍;任云大校长期间他拿出诚意聘请专家提升学校的软件,又多方筹集资金改善学校的硬件。
(2分)④他具有顽强的精神,卓越的毅力。
他脑溢血后病情稍有好转,就开始练习用左手写字;晚年记忆力衰退后,为了研究,还开始学习俄文。
(2分)第Ⅱ卷(表达题,共80分)13.(3分)B 【解析】“一意孤行”,指不接受别人的劝告,顽固地按照自己的主观想法去做。
“独断专行”,按个人的意思办事。
行事专断,不考虑别人的意见。
形容作风不民主。
“专横跋扈”,专断蛮横,任意妄为,蛮不讲理。
三个词都有不考虑别人的意见,语文参考答案·第3页(共6页)办事主观蛮干之意。
但“独断专行”有蛮横、霸道之意,语意较重。
一般只用于掌权者;“专横跋扈”和“一意孤行”多形容缺乏民主作风,语义较轻,而且不限于当权者,一般人也可用,范围较宽。
14.(3分)D 【解析】A.并列不当,“正能量”包括“正义、善良”,不能并列。
B.语序不当,“保护”是“传承”的基础,应改为“保护和传承”。
C.成分残缺,应在“足球联赛”后加上“机制”。
15.(3分)B16.(5分)①人们认知外部的物质世界②后者更多的是缜密的理性分析③一个稳定的认知角度和认知方式(写出一句1分,两句3分,三句5分)17.(6分)(1)(2分)某省2014年语文高考男女生分数段分布情况比较(2)(4分)100分以下男生比例高于女生,100分以上女生比例高于男生;(2分)大部分考生的分数在100—110(115)之间。
(2分)18.(60分)略附文言文参考译文:华歆字子鱼,平原郡高唐县人。
议事论人公正持平,始终也不毁谤伤人。
同郡人陶丘洪也是个知名人士,自认为见解明智超过华歆。
当时王芬与一些豪杰人物谋划废掉汉灵帝。
王芬暗中呼喊华歆、陶丘洪共同商定计策,陶丘洪想要前去,华歆劝阻他说:“废立皇帝是一件大事,连伊尹、霍光都感到为难。
王芬性格疏忽又没有勇气,这次必定不能成功,灾祸将要涉及族人,你还是不要去!”陶丘洪听从了华歆的话没有去。
后来王芬果然失败,陶丘洪这才服气。
华歆被举荐孝廉,任命为郎中,患病,辞官。
汉灵帝去世后,何进辅政,征召河南人郑泰、颍川人荀攸和华歆等人。
华歆到达后,任尚书郎。
董卓把天子迁到长安,华歆请求出语文参考答案·第4页(共6页)京任下邽县令,因病不能成行,于是从蓝田到了南阳。
这时袁术在穰城,留下了华歆。
华歆劝说袁术让他进军讨伐董卓,袁术没有采用他的建议。
华歆想要离去适逢天子派太傅马日磾安定关东,马日磾征召华歆为属官。
华歆向东到了徐州,朝廷下诏,任命他为豫章太守,因在处理政事上清静而不烦扰,受到官吏民众的感激爱戴。
孙策攻占江东,华歆知道孙策善于用兵,就以幅巾束发前往迎奉。
孙策知道华歆有德有才,用对尊贵客人的礼节接待他。
后来孙策死了。
太祖正在官渡,上表向天子推荐,征召华歆。
孙权不想让他走,华歆对孙权说:“将军您奉帝王之命,才与曹公交好,情义尚未巩固,假使我得以为将军报效忠心,岂不是有益吗?现在白白留下我,这是养了个没用之人,这不是将军的好主意。
”孙权高兴了,于是送华歆入京。
为华歆送行的宾客旧友有一千多人,赠送银两数百。
华歆都没有拒绝,秘密地各自写好标记,到了临走时,把各种礼物都聚在一起,对众宾客说:“我本来没有拒绝各位的心意,但所接受的终究太多。
考虑到我独自远行,将因怀藏美玉而获罪(成为被杀的理由),希望各位宾客替我考虑。
”众人于是各自收回了自己的赠品,对华歆的德行表示佩服。
华歆一向以清贫自守,俸禄赏赐都用来救济,送给亲戚故旧,家里没有一担米的储藏。
朝中大臣曾经一起被赏赐了罚没为奴的女子,而只有华歆把她们放出嫁人。
曹丕为此叹息不已,并下诏书说:“华司徒是国家优秀的长者,他的行为符合天地之道,深得民众之心呀。
今天大官们都有丰盛佳肴,只有他是简单的蔬菜佐饭,并且很不计较。
”三府建议:“举荐孝廉,本来应以德行为标准,不再用考试经书来限制。
”华歆认为:“天下动乱以来,六经毁坏衰败,应当务必给以保存扶持,以发扬王道。
制定法令,是用来治理衰落的事业的。
现在听任举孝廉不用经过经学考试,恐怕经学事业就要从此废弃。
如果有特异优秀的人才,可以特别征召使用。
担忧的是没有那些人才,哪里担忧有人才而不能得到呢?”文帝听从了他的建议。
语文参考答案·第5页(共6页)太和五年,华歆逝世,谥号是敬侯。
语文参考答案·第6页(共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