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高中生物必修三前三章重点知识总结
- 格式:doc
- 大小:725.00 KB
- 文档页数:11
第一章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1、(1)体液:人体内的总称,分为 (约占 )和 (约占 )。
(2)内环境:指细胞外液构成的液体环境,包括、、等。
2、血细胞的内环境是;淋巴细胞的内环境是;毛细血管壁细胞的内环境是;3、用图示表示血浆、组织液、淋巴、细胞内液的关系:4、血浆的主要成分有:;组织液、淋巴的成分与血浆相近,但又不完全相同,最主要的差别在于血浆中含有较多的,而组织液淋巴中含量较少。
5、内环境的理化性质:(1)渗透压:①定义:是指溶液中②大小:取决于单位体积溶液中③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与的含量有关;细胞外液的渗透压90%以上来自于;细胞外液的渗透压约为 KPA,相当于的渗透压。
(2)酸碱度:正常人体血浆中酸碱度范围:,与缓冲溶液中、有关。
若食物呈酸性,与发生中和反应;若食物呈碱性,与发生中和反应。
(3)温度:正常的温度维持在度左右。
6、列举引起组织水肿的因素:。
7、内环境的作用:内环境是。
8、9、内环境的稳态:(1)定义:稳态是指正常机体通过作用,使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状态;(2)调节机制:目前认为是机维持稳态的主要机制,其中在其中扮演了主要角色。
但维持内环境稳态的调节能力是的。
(3)意义:内环境稳态是。
(4)参与内环境稳态的系统直接参与物质交换的系统:、、和。
起调节作用的系统:神经系统(神经调节)、内分泌系统(体液调节)、免疫系统(免疫调节)第二章第一节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1.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反射的结构基础:;反射弧由五部分组成;其中效应器是指。
2. 反射发生的条件:。
3.兴奋是指某些组织(神经组织)或细胞感受外界刺激后由相对变为显著的的过程。
4.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1)形式:以的形式沿着神经纤维传导的,这种电信号也叫;(2)过程:①未受刺激时:神经纤维处的电位为电位,表现为,形成原因:;②受刺激时:产生电位,表现为,形成原因:。
③局部电流的方向:膜内,膜外。
④兴奋传导的方向与局部电流方向一致。
高中生物必修知识点总结必修三《稳态与环境》重点第一章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1.内环境:由细胞外液(血浆、组织液和淋巴)构成的液体环境。
2.高等的多细胞动物,它们的体细胞只有通过内环境,才能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3.细胞外液的理化性质主要是:渗透压、酸碱度和温度。
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与无机盐、蛋白质的含有关。
4.稳态:正常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使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状态。
内环境稳定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5.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是机体维持稳态主要调节机制。
第二章动物和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6.(多细胞)动物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完成反射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
它由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五部分组成。
7.兴奋:指动物体或人体内的某些组织(如神经组织)或细胞感受外界刺激后,由相对静止状态变为显著活跃状态的过程。
8.静息电位:外正内负;兴奋部位的电位:外负内正。
9.神经冲动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是双向的。
10.由于神经递质只存在于突触前膜的小泡中,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然后作用于突触后膜上,因此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只能是单向的。
11.调节人和高等动物生理活动的高级中枢是大脑皮层。
12.激素调节:由内分泌器官(或细胞)分泌的化学物质进行调节。
13.在一个系统中,系统本身工作的效果,反过来又作为信息调节该系统的工作,这种调节方式叫作反馈调节。
分为正反馈调节和负反馈调节。
14.激素调节的特点:微量和高效;通过体液运输;作用于靶器官、靶细胞。
相关激素间具有协同作用或拮抗作用。
15.体液调节:激素等化学物质(除激素以外,还有其他调节因子,如CO2等),通过体液传送的方式对生命活动进行调节。
激素调节是体液调节的主要内容。
16.单细胞动物和一些多细胞低等动物只有体液调节。
17.动物体的各项生命活动常常同时受神经和体液的调节,但神经调节仍处于主导地位。
18.免疫系统的组成: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吞噬细胞和淋巴细胞)和免疫活性物质(抗体、淋巴因子、溶菌酶等)。
高中生物必修三详细知识点总结高中生物是我们学生必修的一门课程,必修三是高中生物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我们的高中学习生涯中,学好必修三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它不仅涵盖了我们生活中许多重要的生物学知识,而且也是我们更深入了解生物学本质的基础。
接下来,本文将为大家详细介绍高中生物必修三的知识点总结。
第一部分:细胞与分子生物学1. 细胞的结构与功能细胞是生命的基本单位,它包括细胞膜、细胞质、核和细胞器等部分。
2. 细胞的代谢细胞的代谢包括有机物质合成、分解、供能和原料储存等过程。
3. 分子生物学基础分子生物学是生物学的重要分支,它研究生命的生成和维持、生物分子的结构和功能等问题。
第二部分:遗传与进化1. 遗传学的基本知识遗传学是研究基因和遗传现象的学科,包括基因的结构和功能、遗传变异和表达等内容。
2. 生殖与繁殖的遗传基础生殖与繁殖是生命的重要过程,与遗传有密切的关系。
3. 进化与自然选择生物的进化包括适应性进化和遗传漂变,自然选择是一种自然力量,推动进化的方向。
第三部分:生态系统1. 生态系统的基本概念生态系统是由生物和非生物因素组成的生态集合体。
2. 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生态系统包括生物群落、生物圈和生态系统功能等。
3. 生物间的相互关系生态系统中的生物间存在着多种相互关系,主要包括食物链和食物网、竞争、共生和捕食等。
以上便是高中生物必修三的知识点总结,通过学习这些知识点,我们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生物学的本质,并为我们今后的学习和生活提供更加全面的帮助。
同时,在学习中我们也可以结合实际生活和实践应用,不断扩展和更新我们的知识面。
高中生物必修三知识重点总结【必备】高中生物必修三知识重点总结总结就是对一个时期的学习、工作或其完成情况进行一次全面系统的回顾和分析的书面材料,它可以提升我们发现问题的能力,是时候写一份总结了。
但是却发现不知道该写些什么,以下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高中生物必修三知识重点总结,欢迎大家分享。
高中生物必修三知识重点总结1人和高等动物的神经调节1.神经调节结构基础和调节过程(1)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 (2)反射弧由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五部分构成2.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3)神经纤维未受到刺激时,细胞膜内外的电荷分布情况是外正内负(4)当某一部位受刺激时,其膜电位变为外负内正拓展:①兴奋的传导方向和膜内侧的电流传导方向一致②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形式是电信号,特点是速度快(5)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是通过突触进行的拓展:①神经元的轴突末梢经过多次分支,最后每个分支末端膨大,呈杯状或球状叫做突触小体;突触前膜是神经元的轴突末梢,突触后膜是神经元胞体或树突。
②递质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结合,受体的化学本质是糖蛋白。
③神经递质存在于突触前膜的突触小泡中,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然后作用于突触后膜,因此兴奋只能从一个神经元的轴突传递给另一个神经元的细胞体或树突。
④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速度与在神经元之间的传导速度不一样,神经纤维上快。
⑤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有单向的特点3.人脑的高级功能(6)人的大脑皮层除了对外部世界的感知以及控制机体的反射活动外,还具有语言、学习、记忆和思维等方面的高级功能。
(7)人类特有的神经中枢:言语区高中生物必修三知识重点总结2一、细胞核的结构1、染色质:指细胞核内易被碱性染料染成深色的物质,故叫染色质。
主要由DNA和蛋白质组成,在细胞有丝分裂间期:染色质呈细长丝状且交织成网状,在细胞有丝分裂的分裂期,染色质细丝高度螺旋、缩短变粗成圆柱状或杆状的染色体。
染色质和染色体是同种物质在细胞不同分裂时期的两种不同的形态。
生物必修三知识点已经进入高二上学期的同学们,在我们顺利度过高中的适应期,积极参与学校社团活动,逐步形成了自我学习模式,以下是小编整理的生物必修三知识点,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生物必修三知识点第一章生命的物质基础§1.1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1.大量元素(9种),微量元素,主要元素(6种),基本元素2.哪种元素占细胞组成的比例3.B元素,Fe元素的作用4.什么是生物界与非生物界的统一性和差异性§1.2组成生物体的化合物1.构成细胞的化合物有哪6种?无机化合物2种,有机化合物4种2.哪种化合物占细胞鲜重的比例?哪种化合物占细胞干重的比例?3.区分自由水和结合水,自由水和结合水的作用分别是什么?注意理解不同种生物含水量不同,同一生物的不同组织和器官含水量也不一样4.无机盐多以离子状态存在于细胞内。
无机盐对生物体有什么作用?当生物体缺少了Mg2+、Fe2+、Ca2+会出现什么样的症状?5.糖类的作用?组成元素有哪些?糖类可分为单糖、二糖和多糖,分类的依据是什么?6.13页的表格熟记,区分哪些糖是植物所有的,哪些糖是动物具有的7.脂类的组成元素?分类,以及作用8.蛋白质的组成元素?蛋白质分子的基本组成单位是什么,其结构通式如何表示,每个基团的中文名称如何书写9.脱水缩合是氨基酸分子相结合的方式。
理解脱水缩合的过程。
肽键如何表示?什么叫二肽,多肽?10.蛋白质的多样性指什么?蛋白质的功能有哪些?11.有关蛋白质的计算参见练习册12.核酸是遗传信息的载体,其组成元素有哪些?核酸是一种高分子化合物,其基本组成单位是什么?一个核苷酸包括哪3部分?核酸的分类以及分类依据是什么?13.DNA与RNA的中文全称以及在细胞内的存在部位?实验一:鉴定还原糖、脂肪、蛋白质分别用什么试剂?出现的现象是什么?第二章生命活动的基本单位——细胞§2.1细胞的结构和功能一.细胞膜的结构和功能1.细胞膜的结构组成:两层磷脂分子和一些蛋白质分子,细胞膜表面有糖被(23页图)。
必修三生物知识点总结归纳整理随着高三生物备考的到来,必修三生物课程的考点繁多,难点陆续出现。
本文将从各层级的知识点出发,梳理整理必修三生物的重难点,希望对大家备考有所帮助。
一、细胞的基本结构与功能1.细胞的种类和形态: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的区别,摄食细胞和分泌细胞的区别,红细胞和白细胞的区别,间充质细胞和脂肪细胞的区别等。
2.细胞器的结构和功能:核、溶酶体、质体、粘液囊等细胞器的结构和功能,以及细胞器之间的关系和互相协作的作用。
3.细胞膜的结构和功能:脂质双层结构、半透性和选择性通透性、多种传递物质的方式等。
4.细胞的生命活动:物质的运输、细胞分裂、细胞分化、细胞呼吸等的过程和机制。
二、遗传与进化1.遗传的基本原理:孟德尔遗传、染色体理论和基因的自由组合规律等遗传学基本原理。
2.基因的分子结构和功能:核糖核酸和蛋白质的基本组成、基因转录和翻译的过程、修饰和调控等。
3.遗传变异的类型和原因:性状的离散性和连续性、交配方式的影响、基因突变的类型和原因等。
4.进化的基本概念和机制:突变、自然选择、隔离和基因流等进化的基本概念和机制,以及进化的证据和意义。
三、生物多样性与物种起源1.生物多样性的概念和分类:生物的分类、分类法和分类依据,以及生物多样性的类型和分布。
2.物种的形成和演化:分生、分化和扩散等物种形成和演化的过程和机制,以及物种起源的证据和争议。
3.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生态系统的组成和结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过程,以及生态系统的依存关系和物种的角色。
四、人体生理和健康1.细胞和组织的生理机能:细胞的代谢、传递和免疫等机能,以及组织的形态和功能。
2.器官系统的生理和疾病:呼吸、消化、循环、泌尿、神经、生殖和内分泌等器官系统的生理机能和常见疾病。
3.人体环境的调节和适应:温度、水分、光照、氧气等环境条件对人体的影响,以及人体的适应和调节机制。
五、生物技术与社会发展1.基因工程和转基因技术:基因工程的概念和技术,转基因的原理和应用,以及转基因对生态环境和人类健康的影响和争议。
高中生物必修三知识点总结第一章 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1、体液:体内含有的大量以水为基础的液体。
细胞内液(2/3)体液细胞外液(1/3):包括:血浆、淋巴、组织液等2、体液之间关系:血浆 组织液 细胞内液淋巴3、内环境:由细胞外液构成的液体环境。
内环境作用: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4、血浆的成分:①营养成分:O 2、H 2O 、无机盐、维生素、葡萄糖、甘油、脂肪酸、氨基酸等。
②产物:激素、抗体、组织胺、神经递质、淋巴因子、血浆蛋白等。
③代谢废物:CO 2、尿素等。
5、组织液、淋巴的成分和含量与血浆的相近,但又不完全相同,最主要的差别在于血浆中含有较多的蛋白质,而组织液和淋巴中蛋白质含量较少6、细胞外液的理化性质:渗透压、酸碱度、温度。
7、渗透压:指溶液中溶质微粒对水的吸引力。
渗透压大小:主要与单位体积溶液中溶质微粒的数目有关。
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与无机盐、蛋白质的含量有关。
离子渗透压:与无机盐有关,细胞外液渗透压90%以上来源于Na +、Cl - 渗透压种类:胶体渗透压:与蛋白质有关 8、血浆中酸碱度:7.35---7.45调节的试剂: 缓冲溶液: NaHCO 3/H 2CO 3 Na 2HPO 4/ NaH 2PO 4 9、缓冲物质调节血浆PH 示意图:血浆H 2CO 3 /NaHCO 3乳酸乳酸钠H 2CO 3CO 2 + H 2O肾脏排出体外碳酸钠碳酸氢钠由肾脏排出呼吸NaH 2PO 4 / Na 2 HPO 410、人体细胞外液正常的渗透压:770kPa、正常的温度:37度涉及到的系统有:D消化系统、呼吸系统、E泌尿系统、循环系统另:图中的A为血浆、B为组织液、C为淋巴体内细胞只有经过内环境才能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因此内环境是体内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营养物质消化系统循环系统内环境细胞代谢废物内环境泌尿系统和皮肤O2呼吸系统循环系统内环境细胞CO2内环境呼吸系统13、人的呼吸道、肺泡腔、消化道、尿道、输卵管、汗腺、泪腺等由孔道与外界相通,属于外界环境,因而消化液、尿液、汗液、泪液等液体不属于内环境的组成成分。
高中生物必修三知识重点归纳高中生物必修三是高中生物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掌握高中生物学基本知识和理论的关键。
在这门课程中,学生需要系统地学习和掌握进化论、生物多样性、基因组学等知识,以及相关的实验技巧和科学态度。
一、进化和进化论进化是生物学的核心概念之一。
进化是指生物的一代一代的变化,以及这些变化的选择和适应。
进化是生物适应环境和生存的本能,也是生物不断进化和提高自身适应性的结果。
进化论是一种解释生物演化的理论。
它是生物学的核心科学理论之一,广泛应用于生态学、进化生物学、人类学等领域。
正确理解进化论,是进一步认识和研究生命科学的重要前提。
在高中生物必修三中,重点学习以下内容:1.生命起源的假说和实验证据2.进化观念、进化论和自然选择论3.生物演化的基本模式和过程4.种群遗传和进化5.地球生物演化历程和物种多样性的格式6.人类演化和人类进化史二、生物多样性生物多样性是指生物物种和生态系统的种类和数量。
它是地球生命的重要特征之一,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
生物多样性的维护和保护,是推动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任务。
在高中生物必修三中,重点学习以下内容:1.生物多样性的种类和类型2.生物多样性对人类社会的意义和价值3.生态系统运作的基本原理和机制4.生态系统与人类社会的关系和互动5.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6.生物保护与生物多样性的可持续发展三、基因组学基因是决定生物遗传特征和变异的基本单位,是生物细胞和组织的重要组成部分。
基因组学是研究基因组结构和功能的学科,是了解生命基本规律和发展趋势的一个重要领域。
在高中生物必修三中,重点学习以下内容:1.基因与基因组的概念和结构2.基因信息的复制和传输3.基因表达和调控机制4.遗传变异和自然选择的作用5.基因组研究和应用6.人类基因组项目和人类健康四、实验技巧和科学态度在高中生物必修三的学习中,实验技巧和科学态度的培养也是非常重要的。
通过实验和观察,学生可以更加深入地理解生物学原理和知识,同时也可以学会科学的探究和研究方法。
生物必修三《稳态与环境》知识点总结第一章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张)细胞内液(存在于细胞内,约占2/3)、1.体液血浆细胞外液=内环境(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组织液(存在于细胞外,约占1/3)淋巴等2.内环境的组成及相互关系细胞内液组织液血浆淋巴(淋巴循环)3.细胞外液中三种主要成分的比较细胞外液的成分水,无机盐(Na+, Cl-),蛋白质(血浆蛋白)血液运送的物质营养物质:葡萄糖,甘油,脂肪酸,胆固醇,氨基酸等废物:尿素,尿酸,乳酸等气体:O2, CO2等激素,抗体,神经递质,维生素组织液,淋巴,血浆成分相近,最主要的差别在于血浆中含有很多的蛋白质,细胞外液是盐溶液,反映了生命起源于海洋。
血浆各化学成分的种类及含量保持动态的稳定,所以分析血浆化学成分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体内物质代谢情况,可以分析也一个人的身体健康状况。
蛋白质主要机能是维持血浆渗透压,在调节血浆与组织液之间的水平衡中起重要作用。
无机盐在维持血浆渗透压,酸碱平衡以及神经肌肉的正常兴奋性等方面起重要作用。
考点:1.呼吸道,肺泡腔,消化道内的液体,能与外界直接接触,故汗液,尿液,消化液,泪液等不属于体液,也不属于细胞外液。
2.细胞内的组分,如血红蛋白,消化酶不属于内环境成分。
3,理化性质(渗透压,酸碱度,温度)渗透压:一般来说,溶质微粒越多,溶液浓度越高,对水的吸引力越大,渗透压越高。
人的血浆渗透压约为770 kpa,相当于细胞内液的渗透压。
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与无机盐,蛋白质的含量有关。
细胞外液渗透压的90%以上来源于Na+ 和Cl-。
功能:是维持细胞结构和功能的重要因素。
典型事例:(高温工作的人要补充盐水;严重腹泻的人要注入生理盐水;海里的鱼在河里不能生存;吃多了咸瓜子,唇口会起皱;水中毒;生理盐水浓度一定要是0.9%;红细胞放在清水中会胀破;吃冰棋淋会口渴;白开水是最好的饮料;)酸碱度:正常人血浆近中性,pH为7.35--7.45,与血浆中的HCO3-和HPO42-等离子有关。
第一章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1、( 1)体液:人体内的总称,分为(约占)和(约占)。
(2)内环境:指细胞外液构成的液体环境,包含、、等。
2、血细胞的内环境是;淋巴细胞的内环境是;毛细血管壁细胞的内环境是;毛细淋巴管壁细胞的内环境是。
3、用图示表示血浆、组织液、淋巴、细胞内液的关系:4、血浆的主要成分有:;组织液、淋巴的成分与血浆邻近,但又不完整相同,最主要的差异在于血浆中含有许多的,而组织液淋巴中含量较少。
5、内环境的理化性质:( 1)浸透压:①定义:是指溶液中②大小:取决于单位体积溶液中③血浆浸透压的大小主要与的含量有关;细胞外液的浸透压90%以上来自于;细胞外液的浸透压约为KPA,相当于的浸透压。
( 2)酸碱度:正常人体血浆中酸碱度范围:,与缓冲溶液中、有关。
若食品呈酸性,与发生中和反响;若食品呈碱性,与发生中和反响。
( 3)温度:正常的温度保持在度左右。
6、列举惹起组织水肿的要素:。
7、内环境的作用:内环境是。
8、9、内环境的稳态:( 1)定义:稳态是指正常机体经过作用,使协调活动,共同保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固状态;( 2)调理体制:当前以为是机保持稳态的主要体制,此中在此中饰演了主要角色。
但保持内环境稳态的调理能力是的。
( 3)意义:内环境稳态是。
( 4)参加内环境稳态的系统直接参加物质互换的系统:、、和。
起调理作用的系统:神经系统(神经调理)、内分泌系统(体液调理)、免疫系统(免疫调理)第二章第一节经过神经系统的调理1.神经调理的基本方式:;反射的构造基础:;反射弧由五部分构成;此中效应器是指。
2.反射发生的条件:。
3.喜悦是指某些组织(神经组织)或细胞感觉外界刺激后由相对变成明显的的过程。
4.喜悦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 1)形式:以的形式沿着神经纤维传导的,这类电信号也叫;( 2)过程:①未受刺激时: 神经纤维处的电位为电位,表现为,形成原由:;②受刺激时 : 产生电位,表现为,形成原由:。
高中生物必修三知识重点归纳高中生物是一门非常重要的学科,其内容涉及生命的基本原理和生物世界的各种现象,对于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科学思维具有重要的意义。
其中,《高中生物必修三》是高中生物中的重要一课,是固定的教学内容,涵盖了人体生命机能、环保生态学等多个方面的知识,本文就简单地对其中的知识点做一些归纳和总结。
第一章细胞的结构和功能1.1 细胞的结构:包括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等四个部分。
其中细胞核中的染色体是传递遗传信息的重要载体。
1.2 细胞代谢:细胞代谢包括物质的吸收、消化、合成、运输及排泄等过程。
其中酶是细胞代谢的重要催化剂。
1.3 细胞分裂:细胞分裂是细胞生命活动中的一个重要过程,它可以分为有丝分裂和无丝分裂两种形式,有丝分裂主要包括前期、中期、后期和末期四个阶段。
第二章组织器官及其功能2.1 组织的类型及其功能:组织是由具有相同或相似结构和功能的细胞结合而成的。
常见的组织包括上皮组织、结缔组织、肌肉组织和神经组织等。
不同组织的结构和功能不同,充分体现了细胞分工协作的原则。
2.2 器官的构造及其功能:器官是由不同的组织组成的,具有特定的形态和功能。
常见的器官包括心、血管、肝、胃、肺等。
不同器官的构造和功能不同,互相协同作用,维持整个生命系统的正常运行。
第三章人体调节与控制3.1 植物激素的作用:植物激素是植物内部分泌调节的物质,包括生长素、赤霉素、脱落酸、乙烯等。
它们能够影响植物的生长与发育、开花结果、休眠等生理过程。
3.2 人体内分泌系统:人体内分泌系统由内分泌腺和它们分泌的激素组成,负责维持人体内部环境的平衡。
其中常见的内分泌腺包括垂体、甲状腺、肾上腺等。
3.3 神经调节:神经调节是指通过神经递质介导的一种机制,调节人体内部环境的平衡。
其中常见的神经递质包括多巴胺、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等。
第四章生命活动与环境的相互作用4.1 生态系统:生态系统是由生物和环境组成的整体,它们之间相互作用,形成了一个生态圈。
人教版高二上学期知识点复习必修3 第一章: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1、体液:体内含有的大量以水为基础的物体。
细胞内液(2/3)体液细胞外液(1/3):包括:血浆、淋巴、组织液等2、体液之间关系:血浆细胞内液组织液淋巴3、内环境:由细胞外液构成的液体环境。
内环境作用: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4、组织液、淋巴的成分和含量与血浆的相近,但又不完全相同,最主要的差别在于血浆中含有较多的蛋白质,而组织液和淋巴中蛋白质含量较少5、细胞外液的理化性质:渗透压、酸碱度、温度。
6、血浆中酸碱度:7.35---7.45 调节的试剂:缓冲溶液:NaHCO3/H2CO3 Na2HPO4/ NaH2PO47、人体细胞外液正常的渗透压:770kPa、正常的温度:37度8、稳态:正常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使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的状态。
内环境稳态指的是内环境的成分和理化性质都处于动态平衡中9、稳态的调节:神经体液免疫共同调节内环境稳态的意义: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第二章;动物和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1、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反射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反射弧反射弧:感受器→传入神经(有神经节)→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还包括肌肉和腺体)神经纤维上双向传导静息时外正内负静息电位→刺激→动作电位→电位差→局部电流2、兴奋传导神经元之间(突触传导)单向传导突触小体中有突触小泡,突触小泡中有神经递质,神经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到突触后膜,使后膜产生兴奋(或抑制)所以是单向传递。
突触小泡(递质)→突触前膜→突触间隙→突触后膜(有受体)→产生兴奋或抑制3、人体的神经中枢: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水平衡调节中枢、生物的节律行为脑干:呼吸中枢小脑:维持身体平衡的作用大脑:调节机体活动的最高级中枢脊髓:调节机体活动的低级中枢4、大脑的高级功能:除了对外界的感知及控制机体的反射活动外,还具有语言、学习、记忆、和思维等方面的高级功能。
高中生物必必修三知识点总结高中生物必修三知识点总结
高中生物必修三是中学生物学教材中的一部分,主要涵盖了生物的遗传与变异、进化与适应以及大自然中的物质循环与能量流动等多个知识点。
下面将按照相应的格式,对这些知识点进行总结。
一、生物的遗传与变异
1. 遗传物质DNA与基因
1.1 DNA的结构和特点
1.2 基因的概念与特征
2. 遗传的分子基础
2.1 DNA的复制与遗传信息的传递
2.2 RNA与蛋白质的合成
3. 遗传的分子机制
3.1 基因突变与遗传变异
3.2 突变的类型与影响
二、进化与适应
1. 进化的基本概念
1.1 进化的含义和重要性
1.2 进化的证据与支持
2. 物种起源与发展
2.1 生物进化的过程与机制
2.2 物种形成与分化
3. 进化的因素与作用
3.1 自然选择的原理与应用
3.2 适应与生物多样性的关系
三、大自然中的物质循环与能量流动
1. 物质的循环
1.1 氧气和二氧化碳的循环
1.2 水的循环与水系的重要性
2. 能量的流动
2.1 光合作用与光能转化
2.2 生物能量的转化与代谢
3. 物质循环与能量流动的调控
3.1 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的平衡与调节 3.2 生物能量的流动与食物链的构建
以上是对高中生物必修三知识点的简要总结,主要包括生物的遗传与变异、进化与适应以及大自然中的物质循环与能量流动等内容。
希望这份总结能够对您的学习和复习有所帮助。
生物必修3知识点归纳一、遗传与进化1.孟德尔遗传定律:包括性状分离定律、自由组合定律和自由分配定律。
2.基因与染色体:基因是指控制遗传特征的DNA分子,位于染色体上。
3.突变:指基因或染色体的结构发生改变,可能导致基因型和表型的变异。
4.DNA与RNA:DNA是遗传物质,存储了生物体遗传信息;RNA在蛋白质合成中起到传递基因信息的作用。
5.DNA复制:指DNA分子的复制过程,为细胞分裂和生殖提供了遗传物质。
二、细胞分裂与生长1.细胞周期:包括有丝分裂和无丝分裂两个阶段。
2.有丝分裂:包括前期、中期、后期和末期,是多细胞生物体细胞的主要分裂方式。
3.无丝分裂:是单细胞生物体细胞的主要分裂方式,包括发芽、分裂、成熟和死亡四个阶段。
4.生长与发育:生长是指生物体体积和质量的增加,发育是指生物体从出生到成熟的过程。
5.组织与器官:多细胞生物体的组成单位,不同的细胞组合形成不同的组织和器官。
三、基因工程1.DNA技术:通过基因重组、DNA复制与突变等技术手段对基因进行操作和改造。
2.基因克隆:将特定基因从一个生物体中分离并导入另一个生物体中,使其表达目标蛋白质。
3.转基因生物:指通过基因工程技术将外源基因导入宿主生物体中,使其具备新的性状或功能。
4.DNA测序:指确定DNA的碱基排列顺序,是基因研究和基因工程的关键技术。
此外,生物必修3还包括了基因和性别、人类遗传病、进化论与发展生物学等内容。
学习生物必修3的知识点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生物的遗传和进化规律,以及基因工程技术的应用,对于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创新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生物必修三重要知识点
生物必修三主要涉及生物领域的细胞与遗传、遗传与变异、进化与适应等内容。
下面
列举了一些重要的知识点:
1. 生物的营养物质与能量转化:了解生物体需要的营养物质和能量来源,以及生物体
内的吸收、消化和代谢过程。
2. 细胞的结构与功能:重点学习细胞的结构组成,包括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等,
以及细胞的功能,包括物质的转运、合成、分泌等。
3. 遗传的基本规律:了解遗传的基本概念和遗传物质的结构,重点学习遗传的法则,
包括孟德尔遗传定律、联显作用、基因突变等。
4. DNA与基因的结构与功能:了解DNA的结构和功能,重点学习基因的概念、基因的位置和表达等。
5. 遗传的分子机制:重点学习DNA复制、转录、翻译等遗传分子机制,包括DNA聚
合酶的作用、mRNA的合成和转运等。
6. 生物的进化与适应:了解生物的进化概念和证据,以及生物适应环境的机制,包括
自然选择、适应性放大等。
7. 生态系统的组成和功能:了解生态系统的基本概念和组成,包括生物群落、生态位、能量流动等。
8. 生物的种群动态:了解种群的概念和特征,重点学习种群的增长和变动,包括生殖力、死亡率、迁移等因素的影响。
这些知识点是生物必修三的主要内容,通过学习这些内容可以对生物领域有一个全面的了解。
高中生物必修三知识点总结第一单元:生命活动的基本特征1.生命的特征:生命的复杂度、活动、生命的结构和功能的有机统一、继承与变异等。
2.生物的组织结构:细胞是生物组成和活动的基本单位,由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等组成。
3.细胞的结构和功能: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的区别,细胞膜的结构和功能、细胞器的功能和作用等。
4.生物的物质组成:无机物和有机物的差异,生物的主要有机物包括碳水化合物、脂类、蛋白质、核酸等。
第二单元:植物的结构和功能1.植物的组织结构:表皮组织、维管束组织、根、茎、叶等组织的结构和功能。
2.植物的光合作用:光合作用的基本过程、光合作用的途径、光合产物的利用等。
3.植物的物质的运输和代谢:植物的物质的运输方式、根的吸水与运输、叶片的气孔和气体交换、植物的代谢过程等。
4.植物对环境的适应和生殖:植物对光、温度、水分和土壤等环境因素的适应,植物的生殖方式。
第三单元:动物的结构和功能1.動物基本身體结构:雙體構造、器官系統和器官的结构和功能。
2.适应生境的特征:动物的形态结构、生理特性、行为特征等适应不同生境的特点。
3.动物的运动与调节:动物的运动方式、各种感觉器官和神经调节、内分泌调节等内容。
4.动物的营养和消化:动物的营养方式和途径、消化吸收的过程、呼吸和排泄等内容。
5.动物的繁殖和发育:动物的繁殖方式、发育的过程、内节肢动物的变态等内容。
第四单元:生物的遗传变异1.遗传的基本单位:基因的概念、基因在染色体上的位置和结构、基因的表现形式、基因的多态性等内容。
2.遗传的规律:孟德尔的遗传规律、正交配和连锁互换等遗传规律。
3.DNA与遗传信息传递:DNA的结构和复制、RNA的合成与功能、蛋白质合成过程等。
4.进化与自然选择:物种的起源和发展、自然选择的概念和作用等。
5.动物和植物的生物技术应用:基因工程、细胞工程、组织培养、农业和医学的应用等。
第五单元:生命系统的稳态平衡1.生态系统的组成和特点:生态系统的层次、物种组成和种群结构、生态系统的功能等。
高中生物必修三知识点总结(全)知识分享高生物必修三知识点总结(全)中第一章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一、细胞的生存环境:1、单细胞直接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2、多细胞动物通过内环境作媒介进行物质交换细胞外液主要是血浆、淋巴、组织液,又称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其中血细胞的内环境是血浆淋巴细胞的内环境是淋巴毛细血管壁的内环境是血浆、组织液毛细淋巴管的内环境是淋巴、组织液3、组织液、淋巴的成分与含量与血浆相近,但又完全不相同,最主要的差别在于血浆中含有较多的蛋白质,而组织液淋巴中蛋白质含量较少。
4、内环境的理化性质:渗透压,酸碱度,温度等相对稳定①血浆渗透压大小主要与无机盐、蛋白质含量有关;无机盐中Na+、Cl-占优势细胞外液渗透压约为770kpa相当于细胞内液渗透压;②正常人的血浆近中性,PH为7.35-7.45与HCO3HPO42-等离子有关;③人的体温维持在37C摆布(一般不超过1C)。
二、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性:1、稳态是指一般机体经由进程调节作用,使各个器官系统协调举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状态。
①稳态的基础是各器官系统协调一致地正常运行②调节机制:神经-体液-免疫③稳态相关的系统:消化、呼吸、循环、泌尿系统(及皮肤)④维持内环境稳态的调节能力是有限的,若外界环境变化过于猛烈或人体自身调节能力出现障碍时内环境稳态会遭到破坏2、内环境稳态的意义: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第二章动物和人体生命举动的调节一、神经调节:1、神经调节的结构根蒂根基:神经系统细胞体神经系统的结构功能单位:神经元树突突起轴突神经纤维2、神经调节基本方式:反射反射的结构基础:反射弧反射弧组成: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3、兴奋是指某些组织(神经组织)或细胞感受外界刺激后由相对静止状态变为显著的活跃状态的进程。
4、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以电信号的形式沿着神经纤维的传导是双向的;静息时膜内为负,膜外为正;兴奋时膜内为正,膜外为负,兴奋的传导以膜内传导为尺度。
高中生物必修3提纲第1章 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1、单细胞生物在水环境中生活2、体液包括细胞内液、细胞外液,前者占体液的2/3,后者占体液的1/33、细胞外液包括血浆、组织液、淋巴,由细胞外液构成的液体环境叫内环境血浆 组织液 组织细胞细胞内液淋巴4、血液由血浆、血细胞两部分组成。
5、大多数体内细胞生活的具体内环境为组织液,大多数血细胞生活的具体内环境为血浆,毛细血管壁生活的具体的环境为组织液、血浆,毛细淋巴管壁生活的具体内环境为组织液和淋巴6、组织液被毛细淋巴管吸收成为淋巴,经淋巴循环由左右锁骨下静脉汇入血浆,淋巴中混悬着大量的淋巴细胞、吞噬细胞,组织液与血浆之间相互渗透。
7、组织液、淋巴与血浆的成分的主要区别是后者有较多的蛋白质。
8、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与血浆中无机盐、蛋白质含量有关,细胞外液渗透压90%以上来源于Na +和Cl -。
9、正常人的血浆pH 为7.35—7.45,血浆的pH 保持稳定与HCO 3-,、HPO 42-等离子的缓冲作用有关10、神经—体液—免疫组成的调节网络是机体维持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第2章 动物与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11、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基本方式是反射。
12、膝跳反射的反射弧由感觉神经元、运动神经元两种神经元组成缩手反射的反射弧由感觉神经元、联络(中间)神经元、运淋巴细胞细胞内液血细胞细胞内液 毛细血管管壁细胞 毛细淋巴管管壁细胞动神经元三种神经元组成13、反射弧通常由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五部分组成 感受器的功能是接受刺激后产生兴奋,传递兴奋 传入神经的功能是将感受器的兴奋传向神经中枢 神经中枢的功能是产生兴奋并对传入信息进行分析和综合 传出神经的功能是将神经中枢的兴奋传向效应器 效应器的功能是对刺激作出应答反应,效应器由传出神经末梢和它所支配的肌肉或腺体组成 14、神经元的结构由细胞体和突起(轴突、树突)等部分组成 15、脊神经的后根由大量的传入神经纤维组成,在后根上有由传入神经元的细胞体组成的神经节,后根与脊髓灰质的后角相连,后角较前角细,缩手反射的反射弧组成后根的神经纤维进入脊髓后通过轴突与中间神经元间接连接。
16、在未受刺激时,神经纤维处于静息电位状态,细胞膜两侧的电位表现为外正内负,在受刺激时,刺激部位的细胞膜两侧的电位表现为外负内正。
由于兴奋部位与未兴奋之间有电位差的存在而发生电荷移动,这样就形成了局部电流,膜外的电流方向是由未兴奋部位流向兴奋部位,膜内的电流方向是由兴奋部位流向未兴奋部位神经细胞内钠离子浓度低于细胞外,细胞内钾离子浓度高于细胞外。
17、神经纤维上兴奋的传导方向与膜内电流方向相同,与膜外电流方向相反18、相邻的两个神经元之间不是直接接触的,有突触间隙,突触间隙内液体环境为组织液。
神经元的轴突末梢多次分枝,小枝的末端叫做突触小体,与其它神经元的细胞体,树突相接触,形成突触。
19、突触的结构包括突触前膜、突触间隙、突触后膜。
20、当神经末梢有神经冲动传来时,突触前膜的突触小泡受到刺激释放神经递1静息电位 钾离子通道关闭,钠离子通道打开,钠离子以协助扩散的方式进入细胞钠离子通道关闭,钾离子通道打开,钾离子以协助扩散的方式出细胞 钠钾泵作用,钾离子进入细胞,钠离子出细胞质。
神经递质经扩散通过突触间隙,与突触后膜上的特异性受体结合,受体的化学本质是糖蛋白,突触小泡的形成与高尔基体有关,神经递质的释放与线粒体、细胞膜有关。
21、由于神经递质只存在于突触前膜的突触小泡中,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因此神经元之间的兴奋的传递是单向的,神经元之间的信息传递实现了电信号—化学信息—电信号的转变。
在突触前膜上电信号—化学信息,突触后膜上化学信息—电信号。
22、大脑皮层中有调节人体活动的最高级中枢,如躯体感觉中枢,小脑中有维持躯体平衡的中枢下丘脑中有体温调节中枢,水平衡的调节中枢及与生物节律控制有关脑干中有呼吸中枢、心血管运动中枢脊髓中有缩手反射中枢、排便、排尿中枢、膝跳反射中枢一般低级中枢受脑中相应的...高级中枢的调节23、人类进行思维的主要工具是语言文字,涉及人类的听、说、读、写。
当S区损伤,病人患运动性失语症,当H区损伤,病人患听觉性失语症,人的短期记忆与大脑皮层下的海马区有关,长期记忆与新突触建立有关,通过重复,可使短期记忆转变成长期记忆。
24、人类发现的第一种激素是促胰液素,其形成部位是小肠黏膜,形成条件是盐酸的刺激25、下丘脑分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合成并分泌.....抗利尿激素;垂体分泌促甲状腺激素、生长激素,释放..抗利尿激素甲状腺分泌甲状腺激素胰岛分泌胰岛素,胰高血糖素26、胰岛素由胰岛B细胞分泌,其作用是促进组织细胞加速摄取、利用和储存葡萄糖(合成肝糖原和肌糖原),从而降低血糖浓度。
2胰高血糖素由胰岛A细胞分泌,其作用是促进肝糖原分解,并促进一些非糖物质(脂肪、氨基酸等)转化为葡萄糖,从而升高血糖浓度。
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相互拮抗,共同维持血糖含量稳定,胰岛素的作用结果反过来影响胰岛素的分泌,该调节方式叫反馈调节。
27、人体在寒风中,几乎所有的细胞都被动员起来,起动员作用的是神经冲动和激素。
激素中起重要作用的是甲状腺激素,肾上腺素,作用于体内几乎所有的细胞,提高细胞代谢的速率,使机体产生更多的热量。
28、当人体受寒冷刺激时,皮肤中温度感受器(冷觉感受器)受刺激,神经冲动传至大脑皮层相应区域,神经冲动再传至下丘脑,使其分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该激素传至垂体使其分泌促甲状腺激素,该激素传至甲状腺使其分泌甲状腺激素,当血液中该激素增加到一定程度时反过来抑制下丘脑、垂体分泌相关激素,当血液中激素减少到一定程度时,甲状腺激素对下丘脑和垂体分泌活动的抑制减弱。
29、激素调节的特点是微量和高效,体液运输,作用于靶器官、靶细胞。
激素一经靶细胞接受并起作用后被灭活。
激素种类多,量极微,既不组成细胞结构,又不提供能量,也不起催化作用。
30、单细胞的动物和一些多细胞低等动物只有体液调节31、神经调节的作用途径是反射弧,反应速度迅速,作用范围准确,局限,作用时间短暂体液调节的作用途径是体液运输,反应速度缓慢,作用范围广泛,作用时间长32、人体热量的来源主要是细胞中有机物的氧化分解,产热的部位主要是骨胳肌、肝脏,热量的散失主要通过汗液的蒸发,皮肤内毛细血管调节血流量散热,调节上述过程的神经中枢在下丘脑33、当人体饮水不足时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刺激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垂体对外释放抗利尿激素增加,该激素促进肾小管,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使尿量减少,同时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产生的兴奋传至大脑皮层,产生渴觉使饮水增加,细胞外液渗透压降低。
34、不少内分泌腺直接或间接地受中枢神经系统的调节,即神经-体液调节,另一方面,内分泌腺所分泌的激素也可影.响.神经系统的发育和功能35、免疫系统包括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免疫活性物质。
其中免疫器官包括扁桃体、淋巴结、胸腺、脾、骨髓。
免疫细胞包括吞噬细胞、淋巴细胞,其中后者包括B细胞、T细胞。
免疫活性物质包括抗体、淋巴因子、溶菌酶等336、人体的免疫有三道防线,皮肤、黏膜组成第一道防线,吞噬细胞、杀菌物质组成第二道防线,以上两道防线是生来就有,不针对某一类特定的病原体,因此叫非特异性免疫,第三道防线主要由免疫器官和免疫细胞借助血液循环和淋巴循环而组成。
免疫器官:扁桃体,淋巴结,胸腺,脾,骨髓37、第三道防线的作战部队主要是淋巴细胞,其中B细胞主要靠产生抗体作战,这种方式称为体液免疫,T细胞主要靠效应T细胞作战,这种方式称为细胞免疫。
这两种免疫是专门针对某一类特定病原体的,因此也称为特异性免疫。
抗原:外表来病原体或者自身衰老坏死病变的细胞表面的大分子物质。
38、体液免疫的大致过程是:(1)大多数病原体经吞噬细胞等的摄取和处理,暴露病原体特有的抗原,再将抗原递给T细胞,T细胞分泌淋巴因子并将抗原传递给 B细胞,B细胞受到刺激后,增殖、分化成为浆细胞和记忆细胞,浆细胞产生抗体;(2)少数抗原不经吞噬细胞的处理及T细胞的传递直接刺激B细胞而使其增殖、分化;(3)当同一种..进入人体后,刺激相应的记忆细胞使其迅速...抗原再次增殖分化,快速产生大量抗体;(4)人体经过一次免疫应答后体内将留有抗体和记忆细胞,所以一般同一种传染病短期内不会得第二次,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抗体和记忆细胞会逐渐消失,且病原体本身会发生变异39、抗体与病原体结合形成沉淀或细胞集团,进而被吞噬细胞吞噬消化,抗体的作用是抑制病原体的繁殖或抑制病原体对人体细胞的黏附。
40、细胞免疫过程中T细胞受抗原刺激后增殖、分化成效应T细胞,效应T细胞特异性的与被抗原入侵的宿主细胞(靶细胞)密切接触使靶细胞裂解死亡,病原体失去了寄生基础,因而能被吞噬、消灭。
(如消灭侵入体细胞的病毒、结核杆菌、麻风杆菌)唯一没有识别功能的是浆细胞,唯一没有特异性识别功能的是吞噬细胞,吞噬细胞有识别功能,识别有害病原体。
病原体进入机体后先进行体液免疫,入侵细胞后再进行细胞免疫。
41、免疫系统具有防卫、监控、清除功能。
42、艾滋病的中文名称是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症,英文缩写是AIDS,引起艾滋病的病毒的中文名称是人类免疫缺陷病毒,英文缩写是HIV,该病毒主要入侵T细胞,并逐渐使人的免疫系统瘫痪,病人最终引起严重感染,恶性肿瘤等疾病。
43、艾滋病主要通过性接触、血液、母婴三种途径传播,在生活中下列途径易传染:(1)静脉吸毒共用针管;(2)与艾滋病患者共用纹身、纹眉器械;(3)输入含HIV的血液;(4)与艾滋病人共用剃须刀第3章植物的激素调节44、胚芽鞘尖端能产生生长素,并且胚芽鞘的尖端能感受光的刺激。
生长部位是胚芽鞘尖端下面一段。
单侧光...照射后使胚芽鞘背光一侧的生长素含量多于向光一侧,当生长素传递到伸长区时,伸长区背光一侧生长快,向光一侧生长慢,使胚芽鞘生长具有向光性。
45、生长素的化学名称是吲哚乙酸,英文缩写是IAA,与生长素具有相同效应的物质还有苯乙酸(PAA),吲哚丁酸(IBA)。
46、生长素的主要合成部位是幼芽、幼叶、发育中的种子,其合成原料是色氨酸。
在合成部位形成层进行横向运输。
生长素从合成部位运输至作用部位是极性运输,极性运输是指从形态上端运输到形态学下端,极性运输是一种主动运输。
生长素还可以通过韧皮部从一侧向另一侧运输,引起这种运输的外界刺激可能是单侧光照射,也可能是重力作用。
这种运输叫非极性运输。
47、生长素的作用特点是两重性,这与生长素溶液浓度、植物细胞的成熟程度、器官种类有关,根、芽、茎三种植物器官中对生长素反应是最敏感的是根,其次是芽,最不敏感的是茎。
因此茎有背地性,根有向地性。
48、顶端优势是由于顶芽产生的生长素向下运输,使上部侧芽生长素浓度较高,由于侧芽对生长素比较敏感,因此侧芽的发育受到抑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