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中考语文复习:专题五 修辞手法
- 格式:ppt
- 大小:209.50 KB
- 文档页数:8
专题五修辞1.(2019·原创题)下列句子中,没有使用修辞手法的一项是( )A.秋天是美丽的,在曼妙的韵律中舞着她的裙摆。
B.愚蠢是一种天生的无奈,是一种后天的懒惰,是一颗自己种下的恶果,是一条好果实中的蛀虫。
C.李医生给人看病,药方没开,病就好了三分。
D.天擦黑的时候,此起彼落的鞭炮轰炸着村庄,空气里弥漫着丝丝缕缕火药味儿。
2.(2019·原创题)下列对修辞手法及其作用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时间好比一把锋利的小刀,如果用得不恰当,会在美丽的面孔上刻下深深的纹路,使旺盛的青春月复一月,年复一年的消磨掉。
(这句话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写出了自己对时间的看法,时间是小刀,生命好不好要看自己把握得好不好。
)B.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这句诗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写出了诗人愁之深。
)C.他们的品质是那样的纯洁和高尚,他们的意志是那样的坚韧和刚强,他们的气质是那样的淳朴和谦逊,他们的胸怀是那样的美丽和宽广。
(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赞美了他们的优点。
)D.于是我接过笔,放开了手,大甩笔画了一只小兔。
齐老高兴得像孩子:“好!好!这个小兔画得有神,就是嫩了点,好!”(连用三个“好”字,运用反复的修辞手法,写出“我”画的小兔逼真有神,突出地表现了齐白石先生的高兴和对“我”的鼓励。
)3.(2019·原创题)对下列诗句运用的修辞手法判断有误的一项是( )A.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
——比喻B.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对偶C.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比喻D.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
鱼戏莲叶间,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
——排比4.(2019·原创题)下列对修辞手法及其作用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
(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皓月银辉下的山”比作“银盘里的青螺”,色调淡雅,山水浑然一体。
)B.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运用了反问的修辞手法,在表面的劝慰下流露出诗人内心的悲苦,显得哀而不伤,怨而不怒。
专题05 修辞、对联【1-2021年安徽省中考语文真题】请从修辞方法的角度赏析下面的文字。
儿子上小学这几年,眼瞅着“债台”又一天天高筑,我也想见天陪着他,但工作实在太忙,书要读,文章也要写。
【答案】运用比喻的修辞方法,以“债台”日渐高筑比喻对儿子的亏欠越来越多,表达作者因不得不忙于工作而无法陪伴儿子的无奈和愧疚。
【解析】体会重要语句的含意,品味语言表达艺术。
从修辞手法角度赏析句子,具体解答时可表述为:运用了XX修辞手法,(生动传神、具体准确、形象生动等)表现了(写出了)人或事物……的情感、心理、性格等(特点、特征)。
语句“儿子上小学这几年,眼瞅着‘债台’又一天天高筑,我也想见天陪着他,但工作实在太忙,书要读,文章也要写”,把“对儿子的亏欠”比作“债台”,运用比喻的修辞方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作者因忙于工作而无法陪伴儿子的情况,表达了作者的无奈和对不能陪伴孩子的愧疚之情。
【2-2020年安徽省中考语文真题】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一本地人告诉我,这些生长在石缝里的松树,根部能够分泌一种酸性的物质,腐蚀石头的表面,使其化为养分被自己吸收。
为了从石头里寻觅生机,也为了牢牢抓住绝bì,以抵抗不期而至的狂风的撕扯与摧折,它们的根日日夜夜与石头bó斗着,最终不可思议地穿入坚如钢铁的石体。
细心便能看到,这些松根在生长和壮大时常常把石头从中挣裂!还有什么树木有如此顽强的生命力?画线句子运用了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修辞手法。
【答案】拟人比喻【解析】本题考查修辞手法的运用。
作答时要了解常用的修辞,结合句子内容作出具体分析。
“它们的根日日夜夜与石头搏斗着”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方法,“搏斗”赋予松树的根拟人的动作;“坚如钢铁”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方法,将石体比作钢铁。
拟人:就是把事物人格化,将本来不具备人动作和感情的事物变成和人一样具有动作和感情的样子的修辞手法。
比喻:是一种常用的修辞手法,用跟甲事物有相似之点的乙事物来描写或说明甲事物,是修辞学的辞格之一。
2018年中考修辞手法试题解析及演练修辞手法是一种修饰语言的技巧,通过巧妙运用修辞手法可以使文章更加生动、形象,增强说服力和艺术感。
在中考语文试题中常常涉及到修辞手法的考查,下面对几种常见的修辞手法进行解析及演练。
1. 比喻:用一个事物来比拟另一个事物,以增强表达的形象感和创造力。
如:“他的笑容如阳光般灿烂。
”中的“如阳光般灿烂”就是一个比喻。
2. 拟人:赋予非人的事物以人的特征和行为,使其更加形象生动。
如:“夜晚的森林静悄悄,"老屋"在呼呼作响着。
”中的“老屋在呼呼作响着”就是对房子进行了拟人描述。
3. 夸张:夸大事物的特征,以突出事物的某种特性。
如:“饥肠辘辘”、“冷得像冰箱一样”等。
4. 排比:在语句中列举相同或相似的词、词组或句子,以增强表达的力度和节奏感。
如:“我不怕困难,我不怕失败,我不怕挫折。
”5. 对比:通过对事物的不同特征进行对比,突出其差异。
如:“小明是个书呆子,而小红是个运动健将。
”6. 倒装:颠倒语序,使句子更加生动、有节奏感。
如:“倒序天地间,世界有你更闪亮。
”中的“倒序天地间”就是一个倒装句。
7. 设问:用疑问的方式表达自己的观点或加强语气。
如:“这个世界上,还有什么比父母的爱更伟大的吗?”8. 反问:用反问的方式表达自己的观点或加强语气。
如:“难道我们不应该为了理想而奋斗吗?”9. 头韵:在连续的词语中,前后词的音节或音韵相同。
如:“秋叶,携别,飘零”中的“秋叶”、“携别”、“飘零”就形成了头韵。
10. 借代:用一个事物来代表另一个事物。
如:“华北黄淮冬雨连绵,南方川渝洪水泛滥。
”中的“华北黄淮冬雨连绵”和“南方川渝洪水泛滥”分别代指寒冷潮湿和洪水泛滥。
通过对这些修辞手法的解析,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运用这些修辞手法。
接下来进行一些演练。
1. 风吹过耳畔,有一丝凉意,让人感觉仿佛身处在美丽的海滨。
请问这句话中有哪种修辞手法?答案:比喻。
通过将“风吹过耳畔”的感受比喻为“仿佛身处在美丽的海滨”,增强了描述的生动性和形象感。
2018中考语文修辞手法知识汇总中考常见的八种修辞手法:1.比喻:用具体常见的事物、情境或道理来比方抽象、生疏的事物、情境或道理的修辞方法。
【作用】:可使语言形象、生动,把抽象的事理具体化,形象化。
【例句】:石拱桥的桥洞成弧形,就像虹。
【作用分析】:以虹的形状比喻石拱桥的桥洞,形象生动地写出石拱桥形式优美的特点,引起人们美的联想。
2.拟人:拟物为人,把事物人格化,将它写成和人一样有感情、有行为的修辞方法。
【作用】:增强语言亲切感、形象性,使读者感到栩栩如生,往往有十分鲜明的情感色彩。
【例句】: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
【作用分析】:用拟人的方法写出了春花艳丽、桃李争春的热闹景象,使读者感到亲切、形象。
3.夸张:运用丰富的想象,为了更突出、鲜明地勾画某一事物而对其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作传神的扩大或缩小描述的修辞方法。
【作用】:可以增强语言的形象性,可以突出事物的特征或在增强读者对作者主观感情、态度和理解上起积极作用。
【例句】:大河上下,顿失滔滔。
【作用分析】:形象地写出了黄河封冻之快,突出了北国的严寒。
4.排比:把内容紧密关联、结构基本相同或相似、语气基本一致的三个或三个以上的句子或短语递相排列,用来表达相近或相关语意的修辞方法。
【作用】:便于把复杂的内容表达得比较集中、透彻、感情强烈,使气势贯通、流畅,使形式整齐,音节响亮。
【例句】:他不能抬头,不能睁眼,不能呼吸,不能迈步。
【作用分析】:具体描绘了祥子在暴风雨中拉车的感受,渲染了在恶劣的环境下祥子的痛苦、无奈,使读者有身临其境的感受。
5.对偶:用结构相同,字数相等,内容关联的一对短语或句子来表达两个相对或相近的意思的修辞方法。
【作用】:从形式上看句式整齐,增强语言的形式美;从内容上看,凝练集中,概括力强,加强了语意的相反相成,也使音韵和谐,节奏鲜明,读来琅琅上口,意义严谨而又富有表现力。
【例句】:(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
初中语文总复习专题------------修辞【考点导航】《课程标准》中要求学生辨析、运用的修辞格有: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反复、对偶、设问、反问等八种,教材中常出现的修辞格还有借代、引用、反语等。
对要求掌握的修辞格,首先要熟记其定义、理解其要点。
1、比喻:根据事物的相似点,用具体的、浅显、熟知的事物来说明抽象的、深奥的、生疏的事物,即打比方。
作用:能将表达的内容说得生动具体形象,给人以鲜明深刻的印象,用浅显常见的事物对深奥生疏事物解说、帮助人深入理解。
比喻的三种类型:明喻、暗喻和借喻。
2、拟人:把物当作人来写,赋予物以人的言行或思想感情,用描写人的词来描写物。
作用:使具体事物人格化,语言生动形象。
3、夸张:对事物的性质、特征等故意地夸张或缩小。
作用:揭示事物本质,烘托气氛,加强渲染力,引起联想效果。
4、排比:把结构相同或相似、语气一致、意思相关联的三个以上的句子或成分排列在一起。
作用:增强语言气势,加强表达效果。
5、对偶:字数相等,结构形式相同,意义对称的一对短语或句子,表达两个相对或相近的意思。
作用:整齐匀称,节奏感强,高度概括、易于记忆,有音乐美感。
如: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
6、反复:为了强调某个意思,某种感情,有意重复某个词语或句子。
反复的种类:连续反复和间隔反复。
连续反复中间无其他词语间隔。
间隔反复中间有其他的词语。
7、设问:为了引起别人的注意,故意先提出问题,然后自己回答。
作用:提醒人们思考,有的为了突出某些内容。
8、反问:无疑无问,用疑问形式表达确定的意思,用肯定形式反问表否定,用否定形式反问表肯定。
9、引用:引用现成的话来提高语言表达效果,分直接引用和间接引用两种。
10、借代:用相关的事物代替所要表达的事物。
借代种类:特征代事物、具体代抽象、部分代替整体。
11、反语:用与本意相反的词语或句子表达本意,以按说反话的方式加强表达效果。
有的讽刺揭露,有的表示亲密友好的感情。
专题五修辞手法【考点透视】《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与教材中对此专题的相关要求是:在具体的语言环境和语言的分析学习中理解、感悟修辞知识。
主要考查的是学生辨析和使用常见修辞手法的能力。
【教学目标】了解常见修辞的一般用法及运用规律,能结合具体语境辨析修辞的类别,分析修辞的作用,按要求写出运用指定修辞的句子。
【教学过程】一、引入真题,巩固知识(2017年淄博)对下列比喻修辞手法及其作用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古老的济南,城里那么狭窄,城外又那么宽敞,山坡上卧着些小村庄,小村庄的房顶上卧着点雪,对,这是张小水墨画,也许是唐代的名手画的吧。
(把济南城外的景色比作“小水墨画”,突出了景色的秀气和色彩的淡雅,“也许……”一句又强调了画面的真实感与意境美)B.从《中国汉字听写大会》到《中国诗词大会》,再到《朗读者》,一个个有时代创意又有文化底蕴的综艺节目,如同一股文化清流,触动了无数观众对“诗和远方”的美好遐想。
(把综艺节目比作“清流”,写出了此类节目清新脱俗、涤荡人心的特点,同时,也严厉批判了当下娱乐节目的庸俗不堪)C.我似乎打了一个寒噤;我就知道,我们之间已经隔了一层可悲的厚障壁了。
(“厚障壁”形象地写出了闰土和“我”之间的隔膜之深重,不可逾越,表达了“我”心情的沉重和内心的悲哀)D.“我的生命是一本不忍卒读的书。
命运把我装订得极为拙劣。
”很难想象,这样的文字竟出自漂在北京的湖北打工嫂范雨素之手。
(以“书”喻生命,用“不忍卒读”“拙劣”“装订”与“书”相呼应,使得比喻严谨完整,写出了范雨素出身的卑微和命运的坎坷)【答案】B【解析】B项中“严厉批判了当下娱乐节目的庸俗不堪”并未体现出来。
(2017年巴中)下列各句所使用的修辞手法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A.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对偶、借代)B.那点儿薄雪好像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点儿粉色。
(比喻、拟人)C.怎样才能把一种劳作做到圆满呢?唯一的秘诀就是忠实。
(设问)D.鼓动吧,风!咆哮吧,雷!闪耀吧,电!把一切沉睡在黑暗怀里的东西,毁灭,毁灭,毁灭呀!(排比、反复)【答案】B【解析】B项只有拟人,没有比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