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配筋注意事项总结
- 格式:docx
- 大小:63.25 KB
- 文档页数:3
01柱配筋注意事项:7.特别注意钢筋强度标准值小于400MPa时,表中数值应增加0.1,钢筋强度标准值为400MPa时,表中数值应增加0.05,混凝土强度等级高于C60时,表中数值要增加0.1;8.柱子纵向钢筋间距不满足规范要求,如截面边长大于400mm的柱,纵向钢筋间距不宜大于200mm;9.柱子纵向钢筋总配筋量超过规范要求,如柱总配筋率不应大于5%;剪跨比不大于2的一级框架的柱,每侧纵向钢筋配筋率不宜大于1.2%;10.忽略部分规范中的规定,如边柱、角柱及抗震墙端柱在小偏心受拉时,柱内纵筋总截面面积应比计算值增加25%。
02梁配筋注意事项:1.框架梁和屋面框架梁标错,如WKL标成KL;2.跨数标错,有一边悬挑的标A,有两边悬挑的标B;3.局部跨梁截面和其他截面不同,梁原位标注漏注;4.箍筋:《抗规》6.3.3第3条当梁端纵向受拉钢筋配筋率大于2%时,表6.3.3中箍筋最小直径数值应增大2mm。
配筋率2.05%,箍筋直径最小10mm;5.通长筋与支座负筋对应不上6.梁端铰接设计时,其上部纵筋截面面积不应小于梁跨中下部纵向受力钢筋计算值的1/4L5(1)端部按铰接设计,上部纵筋2根14=308,5根18=1272,308/1272<1/47.沿梁全长顶面、底面的配筋,一、二级不应少于2Φ14,且分别不应少于梁顶面、底面两端纵向配筋中较大截面面积的1/42根18=509,7根20=2199,509/2199<1/4 8.梁端钢筋的水平锚固长度不足端部按铰接计算,梁混凝土等级为C25,其需要的最小锚固长度:0.35×40×18=252>200底筋锚固长度12d=12×18=216>2009.纵向钢筋一排放不下: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9.2.1第3条,梁上部钢筋水平方向的净间距不应小于30mm和1.5d,梁下部钢筋水平方向的净间距不应小于25mm和d;5×22+4×22×1.5+8×2+25×2=308>300,一排放不下。
文中略词说明:图集:《混凝土结构施工图平面整体表示方法制图规则和构造详图(现浇混凝土框架、剪力墙、梁、板)》(11G101-1),中国建筑标准设计研究院,2011图集答疑:《G101系列图集施工常见问题答疑图解》(08G101-11),中国建筑标准设计研究院,2009砼教材:《混凝土结构(上册):混凝土结构设计原理(第五版)》,三校合编,20121梁配筋要配什么?1.1受力筋:梁端支座负筋,跨中下部纵筋,全长布置的抗剪箍筋(有抗震设计的框架梁有箍筋加密区要求),抗扭筋(在梁受扭时,一般出现在何种受力位置?主次梁交接处,次梁若为刚接,梁端的负弯矩会对主梁产生扭矩。
另外没有次梁而板较厚的边梁,也会有一定的扭矩。
对于协调扭转?而扭矩较大的梁可按砼规?建议的考虑内力重分布处理,即将次梁或楼板设铰处理,采取放的方式来减少主梁承受的扭矩。
而对于非协调扭转的构件,比如雨棚梁,不能采用放的方式,只能硬抗。
),吊筋?,上部通长筋,附加横向钢筋。
受力筋为承受对应的力所设。
1.2非受力筋:架立筋,腰筋(一般不注写,列于总说明中),拉筋(?)。
2通长筋2.1何为通长筋:通长筋,也称贯通筋,就是考虑到框架梁在地震作用过程中反弯点位置可能变化而“通长”布置的受力筋。
一般支座负筋的两根角部钢筋拉通作为通长筋。
2.2何时设置通长筋:通长筋是对抗震设计的框架梁的要求(高规,6.3.3),无抗震设防要求的框架梁和次梁,除计算需要配置的上部纵筋外,没有通长设置的,面筋一般不拉通。
如果次梁的跨度较大(大于6m),一般也将上部纵筋的角筋拉通。
但这样也会带来梁两端钢筋配置的协调性问题,配筋难度又增加了。
2.3设置通长筋的目的:设置通长筋主要是考虑框架梁在地震作用过程中反弯点位置可能变化,“通长”设置能保证梁各个部位的这部分钢筋都能发挥其受拉承载力。
2.4通长筋的根数、直径和总面积:对抗震设计的框架梁,一般支座负筋的两根角部钢筋拉通作为通长筋(一、二级应同时满足钢筋直径14和1/4面积的要求,三、四级只需满足直径12要求,见高规6.3.3),因此支座纵筋包含有通长筋,可采用“角部大直径拉通+中部小直径”的支座配筋方案。
01柱配筋注意事项:7.特别注意钢筋强度标准值小于400MPa时,表中数值应增加0.1,钢筋强度标准值为400MPa时,表中数值应增加0.05,混凝土强度等级高于C60时,表中数值要增加0.1;8.柱子纵向钢筋间距不满足规范要求,如截面边长大于400mm的柱,纵向钢筋间距不宜大于200mm;9.柱子纵向钢筋总配筋量超过规范要求,如柱总配筋率不应大于5%;剪跨比不大于2的一级框架的柱,每侧纵向钢筋配筋率不宜大于1.2%;10.忽略部分规范中的规定,如边柱、角柱及抗震墙端柱在小偏心受拉时,柱内纵筋总截面面积应比计算值增加25%。
02梁配筋注意事项:1.框架梁和屋面框架梁标错,如WKL标成KL;2.跨数标错,有一边悬挑的标A,有两边悬挑的标B;3.局部跨梁截面和其他截面不同,梁原位标注漏注;4.箍筋:《抗规》6.3.3第3条当梁端纵向受拉钢筋配筋率大于2%时,表6.3.3中箍筋最小直径数值应增大2mm。
配筋率2.05%,箍筋直径最小10mm;5.通长筋与支座负筋对应不上6.梁端铰接设计时,其上部纵筋截面面积不应小于梁跨中下部纵向受力钢筋计算值的1/4L5(1)端部按铰接设计,上部纵筋2根14=308,5根18=1272,308/1272<1/47.沿梁全长顶面、底面的配筋,一、二级不应少于2Φ14,且分别不应少于梁顶面、底面两端纵向配筋中较大截面面积的1/42根18=509,7根20=2199,509/2199<1/4 8.梁端钢筋的水平锚固长度不足端部按铰接计算,梁混凝土等级为C25,其需要的最小锚固长度:0.35×40×18=252>200底筋锚固长度12d=12×18=216>2009.纵向钢筋一排放不下: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9.2.1第3条,梁上部钢筋水平方向的净间距不应小于30mm和1.5d,梁下部钢筋水平方向的净间距不应小于25mm和d;5×22+4×22×1.5+8×2+25×2=308>300,一排放不下。
框架梁配筋有什么注意在进行框架梁配筋时,一些注意事项是:1. 遵循相关标准:在进行框架梁配筋时,必须遵循相关的设计规范和标准,如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建筑设计规范等,以确保结构的安全性和稳定性。
2. 分析荷载:在进行框架梁配筋时,必须准确分析和计算荷载。
荷载包括常规荷载、活荷载和地震荷载等。
通过合理的荷载分析,可以确定所需的配筋量和布局。
3. 梁的尺寸确定:在进行梁配筋时,需要根据荷载、跨距和支承条件等因素确定梁的尺寸。
尺寸确定后,才能进行配筋设计。
4. 准确计算受力状态:在进行框架梁配筋时,需要准确计算梁的受力状态,包括正弯矩、剪切力、弯矩等。
根据不同的受力状态,可以进行相应的配筋设计。
5. 注意截面性能:在进行梁配筋时,必须考虑梁的截面性能,包括截面的抗弯承载力、抗剪承载力和抗扭能力等。
通过合理的配筋设计,可以提高梁的截面性能,保证结构的安全性。
6. 考虑钢筋的可施工性:在进行配筋设计时,需要考虑钢筋的施工性。
钢筋的布置和连接应符合施工要求,并且便于施工人员操作和安装。
7. 合理选择钢筋材料:在进行梁配筋时,需要合理选择钢筋材料。
钢筋的材料应符合相关标准,并具有良好的延性和承载能力。
8. 注意钢筋的保护层要求:在进行梁配筋时,需要注意钢筋的保护层要求。
钢筋与混凝土之间需要有一定的保护层,以防止钢筋锈蚀和损坏。
9. 注意施工缝和连接部位:在进行梁配筋时,需要特别注意施工缝和连接部位的配筋。
这些部位的配筋设计应根据不同的受力和变形状态进行。
10. 进行配筋构造布置:在进行梁配筋时,需要进行配筋构造的布置。
通过合理的配筋布置,可以提高结构的抗震性能和承载能力。
总之,在进行框架梁配筋时,需要综合考虑荷载、尺寸、受力状态、截面性能、施工性和材料选择等因素,以确保结构的安全性和稳定性。
同时,根据具体的设计要求和施工要求进行配筋设计,保证配筋的可行性和可靠性。
二.梁配筋平面图1. 梁配筋平面图的底版采用结构平面布置图,建议除板厚标注、配筋加筋、构柱编号、次梁定位、节点编号以外,其他的图层线都应与平面布置图一致。
2. 梁配筋放大原则:超静定次数越多,放大系数越小;超静定次数越少,放大系数越大。
这样,悬挑梁和单跨梁、框支梁应适当放大,大跨度梁可适当放大。
其它梁配筋可以少放大甚至不放大。
楼梯间的梯梁梯柱布置与平面输入可能有不符,楼梯边梁应考虑这些原因,适当放大。
另,注意三跑四跑楼梯,荷载不要漏3. 梁配筋尽量配一排;配筋大可考虑配两排;尽量避免在简单的梁里出现三排钢筋-----因外排钢筋更有效。
另可以定个这样的原则,梁高470以内不允许出现三排钢筋的配法。
4. 拉通筋尽量可以用小的钢筋-----应用在住宅等小跨度梁里。
多直径搭配直径差距不宜超过两级。
如果在公建、商铺等跨度较大、荷载较大的梁中,尽量用大钢筋拉通,以减少根数,达到第3条的要求。
5. 第4条拉通筋用小的时候,局部可考虑2ф16+2ф20、2ф16+4ф20这样的配法,以满足配筋要求以及第3条要求;梁端支座如果宽度240,尽量用16及以下的支座筋,满足锚固平直段0.4LaE的要求。
(LaE看《高规》6.5.5)6. 局部薄弱部位和屋面可考虑3根面筋拉通,或者局部加强。
7. 梁底筋有条件的尽量用3根,比如原来配2ф16,可考虑配成3ф14。
小梁可配成2ф14。
框架梁建议梁底不少于3ф148. 顺梁方向支座(墙、柱)宽度为240时,梁纵筋单排尽量不超过3根。
支座宽度大于梁宽不受此限制。
9. 隔墙下小梁和简支次梁,其架立筋和支座筋可用2Ф12。
局部梁支座或与剪力墙搭牢的小梁计算负筋较大,实际配筋减小时,应注意本梁的调幅以及相关搁置梁抗扭、抗弯的受力变化。
10. 注意双节点柱的计算,以及两个方向梁计算与配筋的变化,可考虑实际受弯情况和约束可能人为调整。
11. 要注意:标准层的梁高,到最上一层和最下一层(特别是下面与商铺交接的部位)是否有必要和标准层一样,这样可以减少一些不必要的变截面和过小截面。
桥梁配筋计算引言在桥梁工程中,配筋设计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它直接关系到桥梁的结构安全和承载能力。
桥梁配筋计算是确定桥梁梁、柱及桥面板等构件所需的钢筋数量和位置的过程。
本文将介绍桥梁配筋计算的基本原理、方法和注意事项。
一、桥梁配筋计算的基本原理桥梁配筋计算的基本原理是根据桥梁的几何形状、承载要求和材料性能等因素,确定桥梁中各构件钢筋的截面积和间距,以满足桥梁的强度、刚度和稳定性要求。
首先,需要根据桥梁的荷载要求和结构形式确定桥墩、桥梁梁和桥面板等构件的几何尺寸。
然后,根据桥梁材料(一般为混凝土)的强度特性和设计标准,确定构件所需的钢筋数量和截面积。
最后,根据钢筋的截面积和间距要求,进行合理、经济的布置,保证桥梁的结构安全和承载能力。
二、桥梁配筋计算的方法1. 桥墩的配筋计算桥墩是桥梁的主要承载构件,其配筋计算通常可以采用等强度筋算法。
具体步骤如下:a. 根据桥墩的几何形状和承载要求,计算桥墩的截面尺寸;b. 根据设计标准和混凝土的强度特性,确定桥墩所需的钢筋截面积;c. 根据等强度筋算法,计算桥墩的钢筋布置;d. 根据规范的要求,检查桥墩的受压区和受拉区的配筋是否满足要求。
2. 桥梁梁的配筋计算桥梁梁的配筋计算通常可以采用梁的弹性理论和极限弯矩算法。
具体步骤如下:a. 根据桥梁的几何形状和荷载要求,计算梁的截面尺寸;b. 根据设计标准和混凝土的强度特性,确定梁所需的钢筋截面积;c. 根据弹性理论和极限弯矩算法,计算梁的钢筋布置;d. 根据规范的要求,检查梁的受压区和受拉区的配筋是否满足要求。
3. 桥面板的配筋计算桥面板是桥梁的行车道面,其配筋计算通常可以采用板的弹性理论和极限设计法。
具体步骤如下:a. 根据桥面板的几何形状和承载要求,计算板的截面尺寸;b. 根据设计标准和混凝土的强度特性,确定板所需的钢筋截面积;c. 根据弹性理论和极限设计法,计算板的钢筋布置;d. 根据规范的要求,检查板的受压区和受拉区的配筋是否满足要求。
1、标准层楼盖模板图应与建筑平面图核对无误后,才可进入配筋工序。
2、各类梁编号:
梁配筋不可直接采用SATWE程序生成的结果,需手工完成。
1)、连梁:编号为LL,条件:1. 两端支座均为剪力墙;2.梁与两端剪力墙均在同一平面内; 3.梁跨高比<5 。
2)、框架梁:编号为KL,条件:1. 两端支座均为剪力墙;1.梁与剪力墙在同一平面内或者与剪力墙垂交;3.梁跨高比≥5。
3)、次梁:编号为L,条件:1. 两端支座均为梁;2.梁一端支座为梁,一端与剪力墙垂交;
4)、悬挑梁:编号为XL,条件:1.阳台挑梁;2.梁一端支座为梁,一端与剪力墙在同一平面内且梁长度≤2.5m;
3、各类梁构造要求:
1)、连梁:构造按JGJ 3-2002中7.2.26进行。
注意跨高比≤2.5的连梁,连梁腰筋的面积配筋率不应小于0.3%。
2)、框架梁:构造按JGJ 3-2002中6.3进行。
注意沿梁全长箍筋的面积筋率ρsv≥0.26ft/fyv。
3)、次梁:构造按GB50010—2002中10.2进行。
注意沿梁全长箍筋的面积筋率ρsv≥0.24ft/fyv;与主梁整体现浇但按筒支计算的梁,其支座纵筋不应少于跨中钢筋的1/4。
1、住宅标准4.2~4.5M跨厚取120,4.6~5.1M跨板厚取130厚,内走廊、楼电梯内部及周边板厚取120,阳台、卫生间板厚取80,其余部位板厚100。
屋盖4.2~4.5M跨厚取140厚,4.6~5.1M跨板厚取150,其余板厚120。
梁配筋注意事项⽂中略词说明:图集:《混凝⼟结构施⼯图平⾯整体表⽰⽅法制图规则和构造详图(现浇混凝⼟框架、剪⼒墙、梁、板)》(11G101-1),中国建筑标准设计研究院,2011图集答疑:《G101系列图集施⼯常见问题答疑图解》(08G101-11),中国建筑标准设计研究院,2009砼教材:《混凝⼟结构(上册):混凝⼟结构设计原理(第五版)》,三校合编,20121梁配筋要配什么?1.1受⼒筋:梁端⽀座负筋,跨中下部纵筋,全长布置的抗剪箍筋(有抗震设计的框架梁有箍筋加密区要求),抗扭筋(在梁受扭时,⼀般出现在何种受⼒位置?主次梁交接处,次梁若为刚接,梁端的负弯矩会对主梁产⽣扭矩。
另外没有次梁⽽板较厚的边梁,也会有⼀定的扭矩。
对于协调扭转?⽽扭矩较⼤的梁可按砼规?建议的考虑内⼒重分布处理,即将次梁或楼板设铰处理,采取放的⽅式来减少主梁承受的扭矩。
⽽对于⾮协调扭转的构件,⽐如⾬棚梁,不能采⽤放的⽅式,只能硬抗。
),吊筋?,上部通长筋,附加横向钢筋。
受⼒筋为承受对应的⼒所设。
1.2⾮受⼒筋:架⽴筋,腰筋(⼀般不注写,列于总说明中),拉筋(?)。
2通长筋2.1何为通长筋:通长筋,也称贯通筋,就是考虑到框架梁在地震作⽤过程中反弯点位置可能变化⽽“通长”布置的受⼒筋。
⼀般⽀座负筋的两根⾓部钢筋拉通作为通长筋。
2.2何时设置通长筋:通长筋是对抗震设计的框架梁的要求(⾼规,6.3.3),⽆抗震设防要求的框架梁和次梁,除计算需要配置的上部纵筋外,没有通长设置的,⾯筋⼀般不拉通。
如果次梁的跨度较⼤(⼤于6m),⼀般也将上部纵筋的⾓筋拉通。
但这样也会带来梁两端钢筋配置的协调性问题,配筋难度⼜增加了。
2.3设置通长筋的⽬的:设置通长筋主要是考虑框架梁在地震作⽤过程中反弯点位置可能变化,“通长”设置能保证梁各个部位的这部分钢筋都能发挥其受拉承载⼒。
2.4通长筋的根数、直径和总⾯积:对抗震设计的框架梁,⼀般⽀座负筋的两根⾓部钢筋拉通作为通长筋(⼀、⼆级应同时满⾜钢筋直径14和1/4⾯积的要求,三、四级只需满⾜直径12要求,见⾼规6.3.3),因此⽀座纵筋包含有通长筋,可采⽤“⾓部⼤直径拉通+中部⼩直径”的⽀座配筋⽅案。
6米的承重梁的常规配筋随着建筑行业的不断发展,混凝土梁作为建筑物承重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其配筋技术日益受到重视。
在众多梁的配筋中,6米承重梁的常规配筋尤为重要。
本文将针对6米承重梁的常规配筋进行详细阐述,以期为建筑施工提供有益的参考。
一、概述6米承重梁的常规配筋意义6米承重梁作为建筑物的重要承重构件,其承载力、抗震性能和耐久性等方面都对建筑物的安全稳定具有重要意义。
因此,在设计6米承重梁时,合理配筋至关重要。
常规配筋主要包括主筋、箍筋、架立筋等,它们各自承担着不同的受力作用。
二、分析6米承重梁的受力特点及配筋要求6米承重梁在受力过程中,主要承受竖向荷载和弯矩作用。
根据我国现行的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6米承重梁的配筋应满足以下要求:1.主筋:承受弯矩的主要钢筋,根据梁的跨度和荷载等级选择合适直径和数量的钢筋。
2.箍筋:主要承受剪力和弯矩产生的剪应力,需按照规范间距和直径进行配置。
3.架立筋:用于保持梁截面形状,提高梁的抗弯性能,一般采用较小直径的钢筋。
三、详细介绍6米承重梁的常规配筋方法1.确定主筋数量和直径:根据梁的跨度、荷载等级和混凝土强度等级,参照规范表格选取合适的主筋直径和数量。
2.配置箍筋:根据规范要求,计算箍筋直径、间距和加密区长度,确保满足受力要求。
3.设置架立筋:根据梁的高度和宽度,选取合适的架立筋直径和间距。
4.钢筋连接:采用焊接、绑扎等方式将主筋、箍筋、架立筋连接在一起,确保连接牢固可靠。
5.钢筋保护:为保证钢筋不受腐蚀,需对钢筋进行防护处理,如涂抹防锈漆、使用镀锌钢筋等。
四、总结6米承重梁配筋的关键点及注意事项1.严格遵循规范要求,确保梁的配筋满足受力性能和安全性。
2.合理选材,根据梁的跨度、荷载等级等条件选择合适的钢筋直径和数量。
3.注意钢筋连接和保护措施,保证钢筋的使用寿命和性能。
4.充分考虑梁的施工条件和现场实际情况,优化配筋设计,提高梁的施工质量。
通过以上对6米承重梁常规配筋的详细介绍,希望能为建筑施工提供有益的参考。
8米跨梁正确配筋方法说到8米跨梁的配筋方法,咱们今天可得好好聊聊!这可不是小事,毕竟梁可是建筑中的“大爷”,肩负着支撑上面所有重量的重任。
大家知道,这个跨梁的配筋可不能马虎。
否则,万一出点差错,别说是建筑了,连你心里都得打鼓。
所以,咱们就来看看,怎么把这个“大爷”照顾得妥妥帖帖。
1. 配筋的基本原则1.1 知道梁的承载能力首先,咱得明白梁的承载能力。
8米长的跨梁,可不是随随便便就能上天的!一般来说,承载能力与配筋的数量、位置和类型都有关系。
别小看这些筋,配错了就像给大爷穿错了鞋,走路都不稳!通常,大家会根据设计图纸上的要求来选择合适的钢筋,记得检查一下钢筋的强度,别让它在关键时刻掉链子。
1.2 钢筋的选择与规格其次,选择合适的钢筋规格也是关键。
市场上的钢筋种类可多了,比如HRB335、HRB400这些,强度差不多,但价格却有差别。
所以,咱在选的时候可得货比三家,不要贪便宜,最后害了自己。
对了,通常我们会用12mm、16mm这样的直径,具体还是得根据设计图纸来决定,听说过“看图施工”吧,没错,这就是!2. 配筋的具体步骤2.1 主筋的布置接下来说说主筋的布置。
这可是个技术活儿!一般情况下,主筋需要在梁的上方和下方各放置一排,具体的数量和间距要参考设计规范,通常情况下,每米大约需要6到8根主筋。
这样一来,整个梁就像穿上了一件钢铁外衣,既结实又安全。
但别忘了,主筋之间的间距也不能太大,得保持在一定范围内,像“紧箍咒”一样,让钢筋“紧紧相依”。
2.2 副筋的作用说完主筋,咱再聊聊副筋。
副筋的作用就像是“辅助角色”,虽然不如主角光鲜,但缺了它,主角也玩不转!副筋通常布置在梁的中间部位,起到横向配筋的作用,增加整体的抗剪能力。
副筋的间距一般要小于主筋,通常保持在200mm左右,这样才能确保梁的整体稳定性。
要知道,安全第一啊,大家都不想让自己的工程在关键时刻翻船!3. 注意事项与小贴士3.1 把控钢筋的保护层好啦,咱们说到这里,最后还有几个小注意事项。
框架梁配筋注意事项框架梁1.项目概况了解。
在开始前,提前了解项目基本状况(地理位置啊,抗震等级啊……)以及统一措施(尤其与梁配筋相关部分要认真看)。
2. 材料准备,建筑图(总图和相关子项图)、结构模型、模板、统一措施、钢筋截面面积表、梁纵向钢筋单排最大根数、附加箍筋吊筋承受集中荷载承载力表、规范。
3.理清结构模版与建筑图关系。
梁分布、降板等、楼梯部分、于地下室交接部分;有大水池或者配电房等特殊结构要注意,钢筋需要放大。
降板(卫生间一般-0.50)。
上翻梁(实线)。
标高、主梁能否兜得住次梁。
4.利用模型提计算书、梁截面、剪力图转化DWG。
5.处理DWG为需要1:10比例。
放大1000倍,字体缩小0.5倍。
计算值字体红色,冻结不需要图层。
对标准层配筋值进行归并。
(注意归并后图形比例)。
6.新建图纸JZ…DWG。
引用模板、计算书、梁截面,定好位后,关闭不需要图层。
(让梁截面和计算值错开一些)(引用的模板要关掉所有不需要图层REIN-TEXT-THCK-sdim内部-洞口边线—标高共用-索引—SLAB……)7.开始配。
先配标准层。
CLTH-CLTV-KLTH-KLTV分好图层,养成良好习惯。
画一根直线,一根一根画,细心,认真。
标注位置,对齐,统一美观。
不重不漏。
集中标注井字主次梁平法配箍示意图:原位标注内容f t /f y=混凝土轴心抗拉强度设计值/普通钢筋抗拉强度设计值加密区长度:(引用的文件无法显示:工具—选项---文件--)添加---浏览—确定再打开就OK了。
吊筋的校对-2178.校核更优配值。
当梁有较大变动时要重新校对。
有降标高的一定要和建模型画模板的同志确认。
9.(1)块名相同,粘贴无法取代旧块,要先删掉旧块,PU清理,再贴。
(2)上部钢筋是下部>=1/4(3)XL/LL没有跨数。
(4)梁支座最大配筋率控制在2.75%以内;优先控制在2.5%以内,当超过时,底筋不应小于支座顶筋的一半。
(5)点铰时,支座筋不应小于底筋1/4.(6)支座配筋超2%时,箍筋最小直径不小于10.框架柱:保护层厚度取20P115 梁上部钢筋水平方向的净间距不应小于30mm和1.5d;梁下部钢筋水平方向的净间距不应小于25mm和d。
梁配筋框架梁的有关规定抗震结构截面要求纵向钢筋计算要求目的:通过“强柱弱梁”措施引导框架中的塑性铰首先在梁端形成,控制梁端塑性铰具有较大的塑性转动能力,以保证框架梁端截面具有足够的曲率延性。
在确定混凝土受压区高度时,可把截面内的受压钢筋计算在内。
构造要求【配筋面积】《混规》11.3.6、《抗规》6.3.3条文2【钢筋间距、直径要求】《混规》9.2.1注:条文说明【框架梁钢筋选筋直径要求】(1)应考虑在边柱内的水平端锚固长度不小于0.41 l ae,例如:边柱的边长为300,则梁上下纵筋的最大直径为16mm(2)本着经济性原则,框架梁上部贯穿钢筋尽量用小直径钢筋,例如:支座处计算值贯通筋可采用<10cm2C14;10~12 cm2C16;12~15 cm2C18;15~18 cm2C20;配筋率要求1、非抗震《混规》8.5.12、有抗震要求《混规》11.3.6《混规》11.3.7《混规》9.2.6适用于框架梁、次梁、连梁等形式的梁特别注意点铰接的次梁应当满足!!!!受扭纵筋《混规》9.2.5注:构造要求1、通长钢筋注:通长钢筋指直径不一定相同,但不同直径的钢筋连接至少是搭接,且两端需受拉锚固的直线钢筋。
2、钢筋直径要求《抗规》6.3.4柱截面为400*400时,钢筋直径应小于20原柱布置时应居中布置《混规》9.2.64、梁纵向钢筋连接位置图集06G901 1-1图集06G901 2-23、腰筋《混规》9.2.13受扭腰筋:《混规》9.2.5箍筋1、配置要求《混规》9.2.9梁高在150~300区间时,箍筋间距宜取150mm。
第1条第2条第3条次梁没有抗震要求,最低要求满足本条即可。
2、加密区要求《混规》9.2.13注:(1)对于300的框架梁,工程默认不论抗震等级为一级、二级、一般取两肢箍,对于梁宽大于300的梁,一般用四肢箍。
(2)当框架等级为一级时,如梁纵筋选用C16或C14,则加密箍筋间距分别不大于84mm及96mm。
梁配筋注意事项梁配筋除下述内容外,需满足计算及相关抗震等级构造,比如二级框架梁,拉通筋不小于1/4支座筋等。
特殊要求例外:1.梁配筋编号原则:要求截面一致,跨度差异较小,和支座条件一致的梁才能共用一个号。
2.地下室顶板,裙房屋面,大屋面等WKL可以按KL编号,但要在第一张梁配筋说明中注明。
3.纵筋集中标注通长面筋,一般应和梁支座面筋钢筋直径一致。
4.无特殊要求及受力的框架梁,跨度大于2.5m的,不应采用多根面筋拉通的形式,如4D18;4D18。
标准层跨度小于3倍梁高的框架梁,面筋拉通。
连梁除外。
5.梁宽度小于等于300mm的框架梁,应采用2D20的面筋集中标注的形式,通常筋直径约为支座钢筋的1/4。
梁宽度大于等于350mm的框架梁,应采用2D25+(2D12)的面筋集中标注形式。
6.梁宽度小于等于300mm的(次)梁,应采用(2D12)的面筋集中标注的形式。
梁宽度大于等于350mm的(次)梁,应采用(4D12)的面筋集中标注形式。
7.柱两侧两宽度不一致的,要求梁两面均标注,以免钢筋排列不对。
8.悬挑梁跨度2.0~3.0m,梁面筋按1.15配置;悬挑梁跨度3.0~4.0m,梁面筋按1.3配置;悬挑梁跨度大于4.0m,梁面筋按1.4配置;注意悬挑梁面筋伸入内部框架后,框架梁配筋可能大于2%,箍筋的调整。
9.悬挑次梁,跨度大于2.0m,内跨面筋不得采用架立筋,并应满足计算。
10.梁构造腰筋不用表示,更不能随意更改PKPM生成的G4D16等标注。
11.对于SATWE计算的VT1~3的计算,配筋可忽略抗扭纵筋。
对于SATWE计算VT4~6的计算,要求按梁侧板下到梁底高度内,按间距200mm配置D12抗扭纵筋。
例如梁高700mm,板厚100mm,配置N4D12。
对于SATWE计算大于VT6的计算,要求20%配置到梁支座面筋,两侧各配置30%的抗扭纵筋。
例如VT10,面筋增加2,腰筋单侧配置3,为N4D14。
梁配筋中易错问题总结
1.梁截面是否和模型中一致(注意变截面位置)。
2. 梁配筋是否满足计算结果。
3. 梁上部钢筋水平方向的净间距不应小于30mm和1.5d;梁下部钢筋水平方向的净间距不应小于25mm和d。
当下部钢筋多于2层时,2层以上钢筋水平方向的中距应比下面2层的中距增大一倍;各层钢筋之间的净间距不应小于25mm和d,d为钢筋的最大直径。
《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 50010-2010 9.2.1.3条
4.当梁端按简支计算但实际受到部分约束时,应在支座区上部设置纵向构造钢筋。
其截面面积不应小于梁跨中下部纵向受力钢筋计算所需截面面积的1/4,且不应少于2根。
对架立钢筋,当梁的跨度小于4m时,直径不宜小于8mm;当梁的跨度为4m~6m时,直径不应小于10mm;当梁的跨度大于6m时,直径不宜小于12mm。
《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 50010-2010 9.2.6条
5.梁的腹板高度hw不小于450mm时,在梁的两个侧面应沿高度配置纵向构造钢筋。
每侧纵向构造钢筋(不包括梁上、下部受力钢筋及架立钢筋)的间距不宜大于200mm,截面面积不应小于腹板截面面积(bhw)的0.1%,但当梁宽较大时可以适当放松。
《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 50010-2010 9.2.13条
6.框架梁的钢筋配置,应符合下列各项要求:
1 梁端计入受压钢筋的混凝土受压区高度和有效高度之比,一级不应大于0.25,二、三级不应大于0.35。
2 梁端截面的底面和顶面纵向钢筋配筋量的比值,除按计算确定外,一级不应小于0.5,二、三级不应小于0.3(当XL考虑竖向地震作用时也需满足此条)。
3 梁端箍筋加密区的长度、箍筋最大间距和最小直径应按表6.3.3采用,当梁端纵向受拉钢筋配筋率大于2%时,表中箍筋最小直径数值应增大2mm。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 50011-2010 6.3.3条(强条)
7.梁的钢筋配置,尚应符合下列规定:
1 梁端纵向受拉钢筋的配筋率不宜大于2.5%。
沿梁全长顶面、底面的配筋,一、二级不应少于2ф14,且分别不应少于梁顶面、底面两端纵向配筋中较大截面面积的1/4;三、四级不应少于2ф12。
2 一、二、三级框架梁内贯通中柱的每根纵向钢筋直径,对框架结构不应大于矩形截面柱在该方向截面尺寸的1/20,或纵向钢筋所在位置圆形截面柱弦长的1/20;对其他结构类型的框架不宜大于矩形截面柱在该方向截面尺寸的1/20,或纵向钢筋所在位置圆形截面柱弦长的1/20。
3 梁端加密区的箍筋肢距,一级不宜大于200mm和20倍箍筋直径的较大值,二、三级不宜大于250mm和20倍箍筋直径的较大值,四级不宜大于300mm。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 50011-2010 6.3.4条
8.梁柱偏心超过1/4 时,考虑水平加腋。
(一般多层高层均控制)
《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JGJ 3-2010 6.1.7条
9.悬挑梁顶筋是否放大,顶钢筋一定要通长布置。
10.梁四肢箍的时候纵向钢筋根数是否大于等于四根。
11.次梁端部与梁或墙垂直搭接时,注意钢筋直锚长度是否满足。
16G101-1 89页
12.一般次梁底比主梁底要高,当次梁底低于主梁底的时候,需做吊柱或有其它措施。
13.钢筋和混凝土的强度等级与satwe 参数设置中的是否一致。
14.剪力墙结构中,梁与墙顺接时,计算梁每排放置钢筋的根数应考虑墙端暗柱钢筋的影响,尽量使间距富裕一些。
15.偏拉梁(PL),不可采用绑扎搭接,需在图中注明PL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