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义而富且贵(详细文言知识点)
- 格式:doc
- 大小:14.50 KB
- 文档页数:1
五、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是孔子看待和求取富贵的具体原则,即须合于“义”与“仁道”。
行义是人生的最高价值,在贫富与道义发生矛盾时,他宁可受穷也不会放弃道义。
细细品味孔子的这句话,你会感到其中有一种坚定的信念,一种人格的尊严,还有一种处世的达观。
“复古”,见其“守旧孔子却属激进一派。
他对现实采取批判态度,【课内挖掘】孔子的义利观“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后人因此慨叹孔子之“重义轻利”,把“义”摆在首要位置,而置“利”于不顾;孔子又说“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由此又有人认为孔子是肯定利,追求利与富贵的。
通过对本课的学习,我们知道,孔子并没有把义与利尖锐地对立起来,而是主张“君子义以为上”“见利思义”。
“见利思义,见危授命,久要不忘平生之言,亦可以为成人矣”,可见“义”能够成为兼济天下、成就功业的一项重要前提,孔子把讲义、重义、行义看成是修身养性、平家治国匡天下之重要根本。
这足以看出孔子对义的高度重视。
孔子在《里仁》篇中也曾讲“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这句话最能代表孔子的义利观的本质,孔子以为对于君子,对于通晓大理的人,重义先义,而后谈利,甚至可以为义而舍利。
这种观点在物欲横流的今天,具有振聋发聩的作用。
运用角度【课外应用】《史记》“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追利求物,是人之本性。
《论语》是一部讲伦理道德的经典著作,但是孔子并非不谈“货殖富贵”,并不回避“财富钱物”,并不反对人们追求名利富贵,而只是否定“不义而富且贵”而已。
孔子在要求人们重义行义同时,并非要人人去做苦行僧,而应当是名正言顺大胆去追求利益。
《里仁》篇“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
富、贵即是利,是财物,是人们所共同追求的,追逐功利,追求财富是人们本性的组成部分,孔子把追求财富充分肯定为人的共性,可见孔子也充分注意到“利”“物”的重要性,孔子再三告诫,对于被管理者在利益方面的态度,他说“因民之所利而利之”。
五、《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知识点
一、通假字
1、富而可求也“而”通“如”,如果
2、见利思义,见危授命,久要不忘平生之言“要”通“约”,贫困
3、若臧武仲之知“知”通“智”
4、久要不忘平生之言“要”通“约”,贫困
二、古今异义
1、子路问成人“成人”古义:完美无缺的人
2、小人有勇而无义为盗“小人”古义:平民
3、君子有勇而无义为乱“君子”古义:在位者
三、特殊句式
2、以告者过之省略句
3、文之以礼乐状语后置
4、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宾语前置句
5、非其鬼而祭之,谄也。
见义不为,无勇也判断句
四、重点实词
1、饭疏食饮水疏食:粗糙的饭
2、造次必于是造次:慌忙,仓促
3、恶乎成名?恶:疑问代词,哪里,何
4、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虽:即使
5、信乎,夫子不言,不笑,不取乎?信:真实的
6、文之以礼乐,亦可以为成人矣文:修饰。
7、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適也,无莫也,义之与比比:并列,紧靠
8、闻义不能徙徙:迁移,改变。
【语文知识点】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的意思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的意思是用不正当的手段获得的荣华富贵,对我来说只是
天际的一片浮云,毫无意义。
孔子认为富贵如不以道义得之,则没有价值。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出自《论语》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
亦在其中矣。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
意思是孔子说:“我整天吃粗粮,喝冷水,弯着胳膊做枕头,也自得其乐。
用不正当
的手段得来的富贵,对我来说就是天上的浮云。
”
《论语》在战国初期成书之后,经历了秦始皇时代的“焚书坑儒”,随着西汉王朝的
勃兴,《论语》的传承进入了新的阶段。
这一时期,《论语》以口头传授的方式分为两支,根据师承流传的源流,名为《齐论语》和《鲁论语》,也就是来自齐地儒师解说的齐版
《论语》和鲁地儒师解说的鲁版《论语》。
《论语》是一部记录孔子和他弟子的言行的书,由若干篇章组成,内容一方面阐述了
学习应该有谦虚好学的态度和勤学好问、实事求是的精神;另一方面阐述了温故知新、学
思结合、学以致用的学习方法,对后世的教育理论影响极大。
感谢您的阅读,祝您生活愉快。
语文《不义而富且贵,与我如浮云》学案新人教版
一学习目标:1.学习本文中的实词“信”及虚词“之”用法。
2.理解本文孔子张扬的“义”这种价值取向,思考这种价值取向的现代价值
二学习重点:1.生字词和句子翻译,特殊用法及特殊句式,疏通文义。
2.孔子在各章节论述的中心思想。
三自主学习:
1.给下列字词注音:曲肱恶乎成名颠沛
臧武仲之知公绰之不欲
卞庄子之勇忿思难无適也
不能徙非其鬼而祭之,谄也
2找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
富而可求也
若臧武仲之知
久要不忘平生之言
3 解释下列一词多义
信:①信乎,夫子不言、不笑、不取乎?
②今行而无信,则秦未可亲也
③愿陛下亲之信之
④言必信,行必果
4 解释下列虚词用法
之:①虽执鞭之士
②曲肱而枕之
③德之不修
④君子之至于斯也
⑤君子之于天下也
5.请同学们试着翻译课文,对不懂的地方做好记号,方便课堂师生探讨。
四.合作探究:孔子强调将“义”置于“富贵”之上,今天还有现实价值吗?为什么?。
高中语文集体备课教案课题第一单元第五课《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熟悉《论语》相关语句中出现的文言现象2、了解孔子眼中“义”的内涵【过程与方法】1、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模式下,掌握十则的含义,并领会孔子“义”的思想。
2、讲读法,点拨法,合作探究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把握孔子张扬的“义”这种价值取向,思考这种价值取向的现代价值。
教学重点1、文言字词句式积累 2、有关孔子“义利观”的理解及拓展深入教学难点有关孔子“义利观”的理解及拓展深入教学时数2课时电教手段第1课时集体备课札记一、创设情境有两种东西,我对它们的思考越是深沉和持久,它们在我心灵中唤起的惊奇和敬畏就会日新月异,不断增长,这就是我头上的星空和心中的道德定律。
——康德不管时代潮流和社会风尚怎样,人总是可以凭着自己的高贵品质,超脱时代和社会,走自己的正确道路。
现在,许多人都为冰箱、汽车、房子而奔波、追逐、竞争。
但是,也有不少人不追求这些物质的东西,他们追求理想和真理,得到了内心的自由和安宁。
——爱因斯坦义,它是一种道德,它是最高道德的一种形式,一个重要的环节。
由仁这个最高的道德,通过具体的器物来实现,中间有很多环节,义是其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
但是我们在现实生活中,往往看到人们把“义”与其他一些概念进行挂钩,比如“利”,比如“君子”,比如“勇”。
这些和义都有着怎样的关系,接下来我们一起来听听孔子的理解。
二、自主学习再阅读全文,疏通文意后,请同学们思考下列问题:1、本课是集中阐述“义”的相关问题。
为了很好的说明问题,孔子都涉及了哪些与“义”有关的问题?试加以概述。
2、对10章节进行分类。
明确:1、义与富贵(利),义与君子,义与勇敢等问题。
2、10章节可分为三大类:一是义与富贵---1 3 4则;二是义与君子(人格)---2 5 6 7 9则;三是义与勇敢---8 10则三、合作探究——学习第一部分义与富贵1、【原文1】子曰:“富(1)而可求(2)也;虽执鞭之士(3),吾亦为之。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学案教学目标:1.熟练掌握文中重点通假字、古今异义、文言句式、虚词的意义和用法2.遵循自主探究学习的原则,鼓励学生自己解决一些浅近的文言现象。
3.探究孔子“将义置于富贵之上”的思想。
一、导入、整体感知10章节可分为三大类:义与富贵(利)---1.3.4则,义与君子(人格)--2.5.6.7.9则,义与勇气---8.10则二、文意疏通:(一)【仁义和富贵】在《论语》中,“仁义”是中心思想,而“富贵”常被简称为“利”。
实际生活中,如何处理“仁义”和“富贵”的关系问题也是他的学生们最关心的问题之一,因而也是孔子多次论述的问题。
先看看孔子这方面的论述。
1【基础积累】通假字:(1)而,通“如”,如果。
省略句:(2) 如(富贵且合于道)不可求,从吾所好。
【评析】孔子在这里又提到富贵与道的关系问题。
只要合乎于道,富贵就可以去追求;不合乎于道,富贵就不能去追求。
那么,他就去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
从此处可以看到,孔子不反对做官,不反对发财,但必须符合于道,这是原则问题,孔子表明自己不会违背原则去追求富贵荣华。
3【基础知识】词类活用:(1)饭,名词作动词,吃。
(2)曲,形容词作动词,使弯曲。
文言虚词:(3)而,连词,表修饰关系。
(4)而,连词,表转折关系。
“乐亦在其中”,乐的是什么?在贫寒、简单的生活中坚持践履道义4【基础知识】人们想要的有时不接受,厌恶的有时不摆脱,为什么?任何人都不会甘愿过贫穷困顿、流离失所的生活,都希望得到富贵安逸。
但这必须通过正当的手段和途径去获取。
否则宁守清贫而不去享受富贵。
()2【基础知识】文言句式:(1) 状语后置(2)主谓倒装(3)省略句词类活用:(4)过:名词活用为动词,犯过错(5)时:名词作状语,在适当的时候古今异义: (6)然后:这样/以后文言虚词: (7)其:语气副词,表反问【评析】孔子在这里通过评价公叔文子,进一步阐释“义然后取”的思想,只要合乎于义、礼,公叔文子并非不说、不笑、不取钱财。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教案教学目标、掌握文中出现地文言现象、了解孔子眼中“义”地内涵.教学重难点:1、了解孔子关于“义”地言论是本课教学地重点;2、对比理解“仁”和“义”地关系是本课地难点.教学方法:讲读法.课时安排: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导课:一说“义”,从古到今,一般人理解地就是讲哥们义气,为朋友两肋插刀.三国时期地关云长,也因为千里走单骑,舍弃曹操给予地荣华富贵,护送嫂夫人过五关斩六将,投奔当时落魄地结拜兄弟刘备.从而被后世当作义地化身.那么义地含义,就仅仅是讲义气吗?作为儒学地创始人,孔子在《论语》里面多次提到了义,他怎样看这个义呢?b5E2R。
义地含义是什么?荆轲刺秦王,他为报答燕国太子丹地知遇之恩,不顾个人安危,前去刺杀秦国地国王赢政,这是义!水浒好汉鲁智深,为救弱女子,三拳打死无赖镇关西,这也是义!但从《论语》里面提到地有关义地词语来看,它地含义并不仅仅就局限在这一方面,它还有着更深地内涵在里面,那么在孔子地眼中,义究竟还有什么含义呢?今天我们来学习《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p1Ean。
一、整体感知、学生自主预习课文.()读课文,找出文中地重点字词,句式.()学生集体朗读课文.、完成导学案预习部分内容.二、疏通课文学生翻译老师强调地重点句子,老师检查指导.三、作业、整理文中地重点字词和句子.、背、、条.第二课时导课;检查、、条地背诵情况.一、疏通课文、梳理文章结构文章围绕“义”写了哪些方面地内容?学生通读课文后回答.() 义和富贵(、、)() 义与君子(、、、、)()义和勇(、)、翻译讲析重点句子二、分析课文() 义和富贵第三则:【原文】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乌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DXDiT。
【译文】孔子说:“富和贵,人人向往,不以正当地方法得到地,不要享受;贫和贱,人人厌恶,不以正当方法摆脱地,不要逃避.君子扔掉了仁爱之心,怎么算君子?君子时刻不会违反仁道,紧急时如此,颠沛时如此.”RTCrp。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的意思
文言文《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选自《论语》,其古诗原文如下:【原文】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注释】(1)饭疏食,饭,这里是“吃”的意思,作动词。
疏食即粗粮。
(2)曲肱:肱,音gōng,胳膊,由肩至肘的部位。
曲肱,即弯着胳膊。
【翻译】孔子说:“吃粗粮,喝白水,弯着胳膊当枕头,乐趣也就在这中间了。
用不正当的手段得来的富贵,对于我来讲就像是天上的浮云一样。
”【赏析】孔子极力提倡“安贫乐道”,认为有理想、有志向的君子,不会总是为自己的吃穿住而奔波的,“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对于有理想的人来讲,可以说是乐在其中。
同时,他还提出,不符合于道的富贵荣华,他是坚决不予接受的,对待这些东西,如天上的浮云一般。
这种思想深深影响了古代的知识分子,也为一般老百姓所接受。
---来源网络整理,仅供参考
1。
五、《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知识点
一、通假字
1、富而可求也“而”通“如”,如果
2、见利思义,见危授命,久要不忘平生之言“要”通“约”,贫困
3、若臧武仲之知“知”通“智”
4、久要不忘平生之言“要”通“约”,贫困
二、古今异义
1、子路问成人“成人”古义:完美无缺的人
2、小人有勇而无义为盗“小人”古义:平民
3、君子有勇而无义为乱“君子”古义:在位者
三、特殊句式
2、以告者过之省略句
3、文之以礼乐状语后置
4、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宾语前置句
5、非其鬼而祭之,谄也。
见义不为,无勇也判断句
四、重点实词
1、饭疏食饮水疏食:粗糙的饭
2、造次必于是造次:慌忙,仓促
3、恶乎成名恶:疑问代词,哪里,何
4、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虽:即使
5、信乎,夫子不言,不笑,不取乎信:真实的
6、文之以礼乐,亦可以为成人矣文:修饰。
7、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適也,无莫也,义之与比比:并列,紧靠
8、闻义不能徙徙:迁移,改变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