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抗利尿激素分泌失调综合征
- 格式:pdf
- 大小:223.67 KB
- 文档页数:6
抗利尿激素分泌异常综合征抗利尿激素分泌异常综合征(syndrome of inappropriate secretion of antidiuretic hormone,SIADH)由Schwartz于1957年首先报道,乃因抗利尿激素(ADH,即A VP)或类似抗利尿激素样物质分泌过多使得水的排泄发生障碍所致,改变以低钠血症为突出表现。
简介SIADH是抗利尿激素(ADH)未按血浆渗透压调节而分泌异常增多,致使体内水分潴留、尿钠排出增加,以及稀释性低钠血症等一系列临床表现的综合征。
除严重颅脑损伤、颈髓损伤、严重颅内感染以及脑血管病急性期(10%~14%)外,还有恶性肿瘤和肺部肿瘤等等。
病因很多恶性肿瘤可以产生ADH,从而引起SIADH。
肺燕麦细胞癌是最常见的引起SIADH 的恶性肿瘤(有资料显示,约80%的SIADH由肺燕麦细胞癌引起)其他如胰腺癌、前列腺癌、胸腺瘤、淋巴瘤等也可引起SIADH一般来说,在SIADH出现时原发肿瘤的表现已很明显。
但有时SIADH可为肿瘤的首发表现,即SIADH出现时肿瘤的原发灶尚不清楚。
对绝大多数肿瘤性SIADH来说,其根本原因是肿瘤组织产生过多的ADH释放到血液中。
但也有研究显示,有时在切除的肿瘤组织中检测不到ADH,说明部分肿瘤性SIADH并非因肿瘤产生的ADH而引起,这类SIADH从本质上说属于异位内分泌综合征。
这类SIADH的形成机制可能为:①肿瘤组织产生一些ADH样物质,它们具有ADH的活性但与ADH无免疫交叉性;②肿瘤组织产生某些介质刺激垂体ADH的分泌;③肿瘤通过某种机制使中枢ADH释放的渗透调定点下降,使得正常的(甚至低于正常的)细胞外液渗透压也引起ADH释放。
很多神经-精神疾患都可引起SIADH,如卒中创伤、感染、肿瘤躁狂症等。
上述疾病引起SIADH的机制尚不很清楚,推测可能系影响下丘脑功能而使得ADH的分泌不受正常机制的调控。
合并有精神性烦渴的精神疾病由于病人有强迫性饮水,使体液稀释,更易引起SIADH。
抗利尿激素分泌异常综合征是怎么回事?*导读:本文向您详细介绍抗利尿激素分泌异常综合征的病理病因,抗利尿激素分泌异常综合征主要是由什么原因引起的。
*一、抗利尿激素分泌异常综合征病因*一、发病原因肿瘤(25%)很多恶性肿瘤可以产生ADH,从而引起SIADH。
肺燕麦细胞癌是最常见的引起SIADH的恶性肿瘤(有资料显示,约80%的SIADH由肺燕麦细胞癌引起)其他如胰腺癌、前列腺癌、胸腺瘤、淋巴瘤等也可引起SIADH一般来说,在SIADH出现时原发肿瘤的表现已很明显。
但有时SIADH可为肿瘤的首发表现,即SIADH出现时肿瘤的原发灶尚不清楚。
对绝大多数肿瘤性SIADH来说,其根本原因是肿瘤组织产生过多的ADH释放到血液中。
但也有研究显示,有时在切除的肿瘤组织中检测不到ADH,说明部分肿瘤性SIADH并非因肿瘤产生的ADH而引起,这类SIADH从本质上说属于异位内分泌综合征。
这类SIADH 的形成机制可能为:①肿瘤组织产生一些ADH样物质,它们具有ADH的活性但与ADH无免疫交叉性;②肿瘤组织产生某些介质刺激垂体ADH的分泌;③肿瘤通过某种机制使中枢ADH释放的渗透调定点下降,使得正常的(甚至低于正常的)细胞外液渗透压也引起ADH释放。
药物因素(20%)药物是引起SIADH的另一重要原因不同药物引起SIADH的机制也不相同:升压素及其类似物通过直接的效应引起SIADH;氯贝丁酯、长春新碱、环磷酰胺、三环类抗抑郁药和单胺氧化酶抑制剂主要通过促进ADH的分泌发挥作用;氯磺丙脲和卡马西平不仅促进ADH的分泌,同时也增强肾脏对ADH的反应。
肺部疾病(20%)不少肺部疾病可引起SIADH,如急性呼吸衰竭(特别是有明显的低氧血症和高碳酸血症者)、肺炎、肺结核、机械通气等。
肺部疾病引起SIADH的详细机制尚不清楚。
有人通过生物检测法在结核性肺组织中发现ADH样活性,说明在某些情况下肺组织可产生ADH或ADH样物质。
手术因素(15%)各种手术均可引起SIADH,往往出现于术后的3~5天,机制未明。
抗利尿激素分泌失调综合征抗利尿激素分泌失调综合征是指内源性抗利尿激素分泌异常增多或其活性作川超常,从而导致水潴留、尿排钠增多,以及稀释性低钠血症等为主的一组临床综合征【导读】根据抗利尿激素分泌失调综合征的病变证机是脾肾阳虚,治以桂枝人参汤温补脾肾;叉因病变证机有瘀血,故与蛭虻归草汤合方治之。
李某,男,39岁。
在1年前出现恶心、呕吐、不思饮食、身体软弱无力、肌力减退、嗜睡,曾在多家省市级医院诊治,可治疗效果不明显,近因病症加重前来诊治,经检查,血清钠120 mmol/L,尿钠36 mmol/L,血清尿素氮、肌酐、尿酸等浓度降低,血浆渗透压降低,诊断为抗利尿激素分泌失调综合征。
刻诊:恶心,不思饮食,胃脘烦闷,肌肉无力,肌肉疼痛如针刺,因活动加重,口淡不渴,手足不温,舌质暗淡瘀紫,苔薄白,脉沉涩。
辨为脾胃阳虚、瘀血阻滞证,治当温阳益气、活血化瘀。
给予桂枝人参汤与蛭虻归草汤合方加味:桂枝12 g,白术10 g,干姜10 g,水蛭6g,虻虫3g,当归15 g,红参10 g一炙甘草12 g,生姜15 g,半夏15 g,陈皮15 g。
6剂,水煎服,每日1剂,每日3服。
二诊:恶心减轻,以前方6剂。
三诊:胃脘烦闷好转,以前方6剂。
四诊:肌肉疼痛消除,以前方6剂。
五诊:恶心止,饮食基本趋于正常,以前方6剂。
之后,以前方治疗20余剂,诸症悉除。
随访1年,一切尚好。
【用方提示】根据口淡不渴、手足不温辨为阳虚,再根据恶心、不思饮食辨为胃气上逆,因肌肉疼痛如针刺辨为瘀血,又因肌肉无力辨为气虚,以此辨为脾胃阳虚、瘀血阻滞证。
方以桂枝人参汤温补脾胃、化生阳气;以蛭虻归草汤破血逐瘀;加生姜、半夏降逆和胃,陈皮理气和胃。
方药相互为用,以奏其效。
抗利尿激素异常分泌综合征(SIADH)
(1955年新英格兰医学中心收治了一位支气管癌患者,这位患者出现了令人费解的严重低钠血症,我们希望能找出原因,36天过去后依然一头雾水,所有的理论都不适用。
但是这位患者的情况和一些脑膜炎、肺结核和支气管癌患者的情况相似。
当我再一次翻阅病人一个月来的所有临床数据时,我突然注意到,尽管患者的血浆渗透压显著降低,但是尿渗透压相对血浆渗透压是持续高的,说明该患者存在ADH分泌异常,结合患者所有症状、体征,我认为该患者的临床表现是由ADH分泌异常导致的。
)
由于丘脑下部-垂体系统受损引起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和抗利尿激素(ADH)分泌异常,导致尿钠排出增多,肾脏对水的重吸收增加而引起血钠下降、低血渗透压而产生的一系列神经受损的临床症状,称为抗利尿激素异常分泌综合征,简称为SIADH。
SIADH时可无低血容量、无低血压、无肾上腺功能不全等非渗透压性刺激因素,血浆ADH相对于血浆渗透压不适当的升高,血浆渗透压降至阈值以下时仍不能有效地抑制ADH的分泌,而ACTH则相对分泌不足。
目前认为:不同来源的抗利尿激素(ADH)或其他类似物质分泌异常增加或其活性增强引起的临床综合征。
主要表现为肾脏的保水、稀释性低钠血症和尿钠排出增多。
展开剩余70%。
第七章抗利尿激素分泌失调综合征
抗利尿激素分泌失调综合征(syndrome of inappropriate antidiuretic hormone secretion,SIADH)是指内源性抗利尿激素(ADH,即精氨酸加压素AVP)分泌异常增多或其活性作用超常,从而导致水潴留、尿排钠增多以及稀释性低钠血症等临床表现的一组综合征)
[病因和病理生理]
SIADH常见病因为恶性肿瘤、呼吸系统及神经系统疾病、炎症、药物、外科手术。
部分病因不明者称之为特发性SIADH。
(一)恶性肿瘤
某些肿瘤组织合成并自主性释放AVP。
最多见者为肺燕麦细胞癌,约80%的SIADH患者是由此所引起。
约半数以上燕麦细胞癌患者的血浆AVP增高,水排泄有障碍,但不一定都有低钠血症,是否出现SIADH 取决于水负荷的程度。
其他肿瘤如胰腺癌、淋巴肉瘤、网状细胞肉瘤、十二指肠癌、霍奇金淋巴瘤、胸腺瘤等也可引起SIADH。
(二)肺部感染
如肺结核、肺炎、阻塞性肺部疾病等有时也可引起SIADH,可能由于肺组织合成与释放AVP。
另外,感染的肺组织可异位合成并释放AVP样肽类物质,具有AVP相似的生物特性。
(三)中枢神经病变
包括脑外伤、炎症、出血、肿瘤、多发性神经根炎、蛛网膜下腔出血等,可影响下丘脑-神经垂体功能,促使AVP释放而不受渗透压等正常调节机制的控制,从而引起渗透SIADH。
(四)药物
如氯磺丙服、长春新碱、环磷酰胺、卡马西平、氯贝丁酯、三环类抗抑郁药、秋水仙碱等可刺激AVP释放或加强AVP对肾小管的作用,从而产生SIADH。
AVP、DDAVP过量时也可造成SIADH。
由于AVP释放过多,且不受正常调节机制所控制,肾远曲小管与集合管对水的取吸收增加,尿液不能稀释,游离水不能排出体外,如摄入水量过多,水分在体内潴留,细胞外液容量扩张,血液稀释,血清钠浓度与渗透压下降。
同时,细胞内液也处于低渗状态,细胞肿胀,当影响脑细胞功能时,可出现神经系统症状。
本综合征一般不出现水肿,因为当细胞外液容量扩张到一定程度,可抑制近曲小管对钠的重吸收。
使尿钠排出增加,水分不致在体内潴留过多;加之容量扩张导致心钠欲释放增加,使尿钠排出进一步增加,因此,钠代谢处于负平衡状态,加重低钠血症与低渗血症。
同时,血容量扩张,肾小球滤过率增加,以及醛固酮分泌受到抑制,也增加尿钠的排出。
由于AVP的持续分泌,虽然细胞外液已处于低渗状态,但尿渗透压仍高于血浆渗透压。
[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
临床症状的轻重与ADH分泌量有关,同时取决于水负荷的程度。
多数患者在限制水分时,可不表现典型症状。
但如予以水负荷,则可出现水潴留及低钠血症表现。
患者血清钠一般低于130mmol/L,尿钠排出相对增高,一般超过30mmol/L。
当血清钠浓度低于120mmol/L 时,可出现食欲减退、恶心、呕吐、软弱无力、嗜睡,甚而精神错乱;
当血清钠低于110mmol/L时,出现肌力减退,腱反射减弱或消失、惊厥、昏迷,如不及时处理,可导致死亡。
当体内钠缺失过多时,尿钠浓度也可降低。
血浆渗透压常低于270m0sm/L,而尿渗透压常高于血浆渗透压。
血清尿素氮、肌酐、尿酸等浓度常降低。
血浆AVP相对于血浆渗透压呈不适当的高水平。
本症一般无水肿。
[诊断与鉴别诊断]
(一)抗利尿激素分泌失调综合征的主要诊断依据
①血清钠降低(常低于130mmol/L);②尿钠增高常超过30mmol/L;
③血浆渗透压降低(常低于270mOsm/L);④尿渗透压超过血浆渗透压;
⑤有关原发病或用药史;⑥血浆AVP增高对SIADH的诊断有重要意义,在正常情况下,当细胞外液处于低渗状态,AVP的释放被抑制,血浆AVP常明显降低或不能测得;但在SIADH患者,血浆AVP常不适当地增高;⑦无水肿,肾功能、肾上腺皮质功能正常。
(二)鉴别诊断
低钠血症与低渗血症的病因多种多样,主要鉴别如下。
1.肾失钠所致低钠血症
特别是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症、失盐性肾病、醛固酮减少症、Fariconi综合征、利尿药治疗等均可导致肾小管重吸收钠减少,尿钠排泄增多而致低钠血症。
常有原发疾病及失水表现,血尿素氮常升高。
而SIADH患者血容量常正常或增高,血尿素氮常降低。
2.胃肠消化液丧失
如腹泻、呕吐,及胃肠、胆道、胰腺造瘘或胃肠减压等都可失去
大量消化液而致低钠血症,常有原发疾病史,且尿钠常低于30mmol/L。
3.甲状腺功能减退症
有时也可出现低钠血症,可能由于AVP释放过多或由于肾不能排出稀释尿所致。
但甲状腺功能减退症严重者伴有黏液性水肿等表现,结合甲状腺功能检查不难诊断。
4.顽固性心力衰竭、晚期肝硬化伴腹水或肾病综合征等
可出现稀释性低钠血症,但这些患者各有相应原发病的特征,且常伴明显水肿、腹水,尿钠常降低。
5.精神性烦渴
由于饮水过多,也可引起低钠血症与血浆渗透压降低,但尿渗透压明显降低,易与SIADH鉴别。
6.脑性盐耗综合征(cerebral salt wasting syndrome,CSWs)
本症是在颅内疾病的过程中肾不能保存钠而导致进行性尿钠自尿中大量流失,并带走过多的水分,从而导致低钠血症和细胞外液容量的下降。
CSWS的主要临床表现为低钠血症、尿钠增高和低血容量;而SIADH是正常血容量或血容量轻度增加,这是与CSWS的主要区别。
此外,CSWS对钠和血容量的补充有效,而限水治疗无效,反而使病情恶化。
(三)抗利尿激素分泌失调综合征的病因诊断
首先考虑恶性肿瘤的可能性,特别是肺燕麦细胞癌,有时可先出现SIADH,以后再出现肺癌的X线发现。
其次应除外中枢神经系统疾病、肺部感染、药物等因素。
[治疗]
(一)病因治疗
纠正基础疾病。
药物引起者需立即停药。
(二)对症治疗
限制水摄入对控制症状十分重要,轻度SIADH患者每天摄入量限制在不显性丢失和尿液排出量的总和之下(0.8~1.0L),症状即可好转,体重下降,血清钠与渗透压随之增加,尿钠排出随之减少。
严重患者伴有神志错乱、惊厥或昏迷时,可静脉输注3%氯化钠溶液,滴速为每小时1~2ml/kg,使血清钠逐步上升,症状改善。
控制血钠每小时升高速度不超过1~2mmol/L,一般初步恢复至125mool/L左右,患者病情改善,即停止高渗盐水滴注,继续采用其他治疗措施。
如血钠升高过速,可引起中枢性脑桥脱髓鞘病变。
有严重水中毒者,可同时注射呋塞米20-40mg,排出水分,以免心脏负荷过重,但必须纠正因呋塞米引起的低钾或其他电解质的丧失。
(三)抗利尿激素分泌抑制或(和)活性拮抗药物
地美环素(demeclocychne)可拮抗AVP作用于肾小管上皮细胞受体中腺苷酸环化酶的作用,抑制肾小管重吸收水分。
曾在肺癌所致的sIADH患者中试用,每日900~1200mg,分3次口服,可引起等渗性或低渗性利尿,低钠血症改善。
该药可引起氮质血症,但停药后即可消失,对限制水分难以控制者,可采用本药治疗。
锂盐也可阻碍AVP 对肾小管的作用,但毒性较大,应用时应慎重。
苯妥英钠可抑制神经垂体加压素的释放,对有些患者有效。
[预后]
SIADH的预后取决于基础疾病。
由药物、肺部感染、中枢神经系统可逆性疾病所致者,常为一过性,预后良好。
由恶性肿瘤如肺癌、胰腺癌等所致者,预后较差。
(张素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