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实践与世界
- 格式:ppt
- 大小:2.93 MB
- 文档页数:100
《马原》第三章实践与认识及其发展规律《马恩思想概论》第三章《实践与认识及其发展规律》是对实践与认
识之间关系以及发展规律进行论述的一章。
这一章节主要围绕着马克思主
义哲学的基本观点展开,深入阐释了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以及二者的发
展规律。
以下将对该章进行更为详细的分析。
进一步,实践与认识的发展具有辩证规律。
实践和认识是相互渗透、
相互促进的统一体。
这种统一体包括四个阶段:实践,认识,实践,认识。
在这个过程中,实践为主导,认识居于次要地位。
实践的发展为认识提供
了条件,而认识又为实践指明了方向和目标。
这种相互作用、相互促进的
关系,推动了实践和认识的不断发展。
最后,实践与认识的发展是不断深化的过程。
在实践中,人们通过实
践活动与客观世界进行互动,追求认识的真理和规律。
认识从感性到理性、由浅入深、由片面到全面的发展,最终达到辩证唯物主义的境地。
总之,马克思主义哲学通过《实践与认识及其发展规律》这一章节,
深入阐述了实践与认识之间的辩证关系以及发展规律。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二者相互作用、相互促进,为实践和认识的发展提供了动力。
实践与认识
的发展也具有不断深化的趋势,由感性到理性、由片面到全面,最终达到
辩证唯物主义的境地。
这一章的内容对于我们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
观点,对于我们解决现实问题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教案第一章:引言1.1 教学目标让学生理解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的重要性。
让学生了解本课程的教学目标和内容安排。
1.2 教学内容实践和认识的定义和概念。
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的理论基础。
1.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实践和认识的定义和概念。
讨论法:引导学生思考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的重要性。
第二章:实践和认识的关系2.1 教学目标让学生理解实践和认识之间的相互关系。
让学生了解实践对认识的影响和作用。
2.2 教学内容实践对认识的影响:通过实践活动,人们可以获得感性认识,并逐步形成理性认识。
认识对实践的指导作用:正确的认识可以指导实践活动,促进实践的发展。
2.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实践和认识之间的相互关系。
案例分析法:分析实际案例,展示实践和认识之间的关系。
第三章: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发展3.1 教学目标让学生理解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发展过程。
让学生了解实践和认识的不断发展与完善。
3.2 教学内容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发展过程: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的不断循环和发展。
实践和认识的不断完善:通过实践的检验和反思,认识不断丰富和发展。
3.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发展过程。
小组讨论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实践和认识的不断完善的过程。
第四章: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在实际应用中的体现4.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在实际应用中的体现。
让学生学会运用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解决问题。
4.2 教学内容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在科学研究中的应用:科学研究是通过实践活动来获取认识,并通过认识来指导新的实践。
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在社会实践中的应用:社会实践是通过实践活动来改变社会现实,并通过认识来指导实践活动。
4.3 教学方法案例分析法:分析实际案例,展示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在实际应用中的体现。
小组讨论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如何运用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解决问题。
5.1 教学目标让学生展望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在未来的发展。
23版马原原理
2023版马原原理是指《马克思主义原理》的2023年最新版,是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重要教材之一。
以下是该教材的主要内容和章节结构:
第一章:绪论
介绍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和发展,阐述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特点和特征,强调学习马克思主义的重要性。
第二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发展规律
第一节:世界多样性与物质统一性
介绍物质及其存在方式和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阐述世界的物质统一性。
第二节:事物的普遍联系和变化发展
介绍联系和发展的普遍性,阐述对立统一规律、量变质变规律和否定之否定规律,以及联系和发展的基本环节。
第三节:唯物辩证法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
介绍唯物辩证法的本质特征和认识功能,阐述辩证思维方法与现代科学思维方法,强调学习唯物辩证法的重要性。
第三章:实践与认识及其发展规律
第一节:实践与认识
介绍实践的本质与基本结构,阐述认识的本质与过程,以及实践与认识的辩证运动及其规律。
第二节:真理与价值
介绍真理的客观性、绝对性和相对性,阐述真理的检验标准和真理与价值的辩证统一。
第三节: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介绍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相结合的重要性,强调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原则,以及坚持守正创新、实现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的良性互动。
第四章: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第一节:人类社会的存在与发展
介绍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规律,阐述人类普遍交往与世界历史的形成发展,以及社会形态更替的一般规律及特殊形式。
第二节: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
介绍社会基本矛盾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阐述阶级斗争和社会革命在阶级社会发展中的作用,以及改革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认识世界与改造世界一、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相结合认识与实践的统一,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本质规定。
要求: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在实践中坚持和发展真理,正确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全面贯彻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一)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辩证关系1. 认识世界是为了改造世界,正确的认识世界是有效的改造世界的必要前提,实现主观与客观、认识与实践的统一。
2.人们在改造世界的过程中才能不断的深化、拓展对世界的正确认识。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是人类创造历史的两种基本活动。
3.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是一个充满矛盾的过程,两者统一的基础是实践。
4. 主观与客观的矛盾是人认识和实践活动中的根本矛盾,也是人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根本动力,使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呈现出不断深入和拓展的过程。
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既是认识改造客观世界的过程,也是认识改造主观世界的过程。
(三)必然走向自由1.认识、改造世界,改造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的过程,也是必然走向自由的过程。
2. 自由是对必然的认识和对客观世界的改造。
认识必然、争取自由,是人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根本目标,是一个历史性的过程。
3. 自由是有条件的认识条件:要对客观事物有正确的认识,尤其是最重要的是对客观事物运动发展规律性、必然性的认识实践条件:能够将获得的规律性认识运用于指导实践,实现改造世界的目的,实现真正的自由。
4.意志自由是借助于对事物的认识做出决定的能力。
犹豫不决是以不知为基础的,说明不自由。
5.必然与自由是人类在客观世界面前所处的两种不同的社会活动状态。
二、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根本要求,实事求是是中国共产党思想路线的核心。
三、理论创新与实践创新的良性互动1. 实践创新为理论创新提供不竭的动力、源泉,具有基础性的意义。
所以,要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不断推进实践的基础上的理论创新。
2.理论创新为实践创新提供了科学的行动指南。
3.理论创新是社会发展和变革的先导。
《思想道德与法治》2021版教材入门引言《思想道德与法治》2021版教材是为了适应新时代我国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需要,深入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和法治观念的普及而编写的。
本教材旨在帮助读者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增强法律意识,提高法治素养,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力量。
第一章思想道德篇第一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1. 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和意义2. 掌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践要求第二节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1. 了解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基本内容2. 认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性第三节道德修养与个人品质1. 学习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和传统美德2. 培养良好的个人品质和社会公德第二章法治篇第一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1. 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的内涵和特点2. 掌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基本构成第二节宪法与公民权利1. 学习宪法的基本原理和内容2. 了解公民权利和义务的关系第三节法律法规与法治观念1. 学习常用法律法规,提高法治素养2. 树立正确的法治观念,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第三章实践与探索第一节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1. 认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发展方向2. 理解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战略布局第二节青年与时代1. 明确新时代青年的历史使命2. 努力成为新时代的有用之才第三节投身社会实践,服务人民群众1. 学习社会实践的基本方法和要求2. 提高服务人民群众的能力和水平结语通过学习《思想道德与法治》2021版教材,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高道德修养和法治观念,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奠定坚实的思想基础。
希望大家能够深入学习和实践,为构建和谐社会、推进全面依法治国作出应有的贡献。
第二节实践与世界的二重化实践在改造客观世界的过程中既形成了对客观世界反映的主观世界,同时又创造了原来自在世界中没有的属人世界。
因此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自在世界与人类世界分化的统一的基础就是人类的实践活动。
一、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的分化与统一1、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的含义主观世界,指人的意识,观念世界,是人的头脑反映和把握物质世界的精神活动及心理活动的总和。
它既包括意识活动过程,又包括这个过程创造的结果,从总体上看主观世界是知、情、意的统一体。
客观世界指物质的、可感知的世界,是人意识活动之外的一切物质运动的总和。
从内容上看它包括两个部分:自然存在和人的社会存在,前者不依赖于人和人的活动而独立存在,后者虽形成于人的实践活动之中,但也不以人的意识为转移。
两者都具有客观性,即两者的存在都不以人的意识为转移,共同构成“外部世界”或“物质世界”即客观世界。
2、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的关系——对立统一①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的区别第一、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具有异质性。
所谓异质性即二者是不同性质的存在。
客观世界存在于人的意识之外,具有直接现实性和本身因有的运动规律,其存在的物质基础是自身(生产方式)而主观世界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反映,存在于人脑之内,其存在的物质基础是人脑。
第二、主观世界的发展与客观世界的发展具有不完全同步性。
从根本上说主观世界是对客观世界的反映,客观世界决定主观世界。
但是主观世界在反映客观世界的时候具有“由已性”的基本特征。
由乙性也就是主观性的一种表现。
它可以使人们在心意之间随意组合,建构客体,从而使主观世界对客观世界的反映出现背离、纪想、错误、歪曲、超前的现象,这就是主观世界在反映客观世界时财客观世界具有的不完全同步性。
②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的统一首先,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在内容是同构的,所谓同谓,是指二者具有彼此对应的基本要素及其结构方式。
客观世界中具有什么要素与结构,相应地反映到主观世界中也就形成了这种要素和结构的观念形态,客观世界中有自然界,主观世界里就有自然科学,客观世界中有人类社会主观世界中就有社会科学;而具体的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则是对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中不同要素和结果的反映。
考研政治马原知识点精心整理一、第一章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1.马克思主义产生的条件a)社会根源b)阶级基础:无产阶级在反抗资本阶级的斗争中c)思想:法、英、德的三大工人运动●直接的理论来源: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英法两国的空想社会主义●自然科学前提:细胞学说、能量守恒与转化定律、生物进化论d)有关著作●马克思和恩格斯第一次合作《神圣家族》●奠定了思想基础《德法年鉴》●阐述了历史唯物主义《德意志意识形态》●标注马克思主义公开问世《共产党宣言》●”工人阶级的圣经”——《资本论》●马克思主义的“百科全书”——《反杜林论》2.马克思主义的鲜明特征和当代价值a)科学性b)革命性●人民性●实践性●发展性二、第二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发展规律1.哲学的基本问题a)物质与意识何为第一性●唯物主义●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形而上学唯物主义(机械唯物主义)●现代辩证唯物主义●唯心主义●主观唯心主义●客观唯心主义b)意识能否正确认识物质●可知论●不可知论:不彻底的唯心主义2.物质a)定义:物质无非是各种物的总和,概念从这些总和中抽象出来●共性与个性、具体与抽象、一般与个别、普遍与特殊b)共同特性(唯一特性):客观实在性(不以人的意识而改变,人类无法改变其客观性c)存在方式(根本属性):运动●运动与静止的关系: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除了运动着的物质以外什么都没有●运动着的物质存在形式:时空●时间的特点:一维性(不可逆)●空间特性:三维性、伸张性d)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对立统一)●物质是什么●意识是什么●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像●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社会历史发展的产物●从本质来看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像,是客观内容和主观形式的统一●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意识的能动作用)●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意识活动具有创造性●意识具有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意识具有调控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的作用e)规律●定义: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客观的,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的统一●尊重客观规律是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实践●规律——能动(目的)●必然——偶然●真理尺度——价值尺度●合规律性——合目的性●社会历史趋向性——人的主体选择f)人工智能:不能真正具有人的意识g)马克思在哲学史上的两大贡献●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h)马克思在理论上的两大贡献●历史唯物主义●剩余价值学说: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i)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世界的本原是一个●在于它的物质性,基础是物质●多样性的统一,而不是单一的无差别的统一●理论意义●辩证唯物主义最基本、最核心的观点。
美学概论——第三章艺术家-第二节艺术家的生活实践、世界观和艺术修养第二节艺术家的生活实践、世界观和艺术修养在社会分工中,艺术生产之所以需要单独成为一个精神生产的部门,就是因为要进行艺术生产,必须具备一些必要的条件。
艺术家作为艺术创造主体所必须具备的条件是多方面的,这里只考察其中的一些主要的方面。
一艺术家的生活实践在艺术家作为创造主体所必须具备的诸条件中,生活实践问题是一个带根本性的问题。
因为它直接关系到艺术家进行创造的源泉和根据,关系到艺术家的创造能力的形成和发展。
在美学史上,唯心主义美学经常否认艺术家的创造活动同艺术家的生活实践之间的不可分离的联系,把艺术家的创造活动说成是他的自我意识的表现,纯是他的主观感受和个人情感的抒发,孤立绝缘的心灵的独白,同艺术家的生活实践毫无关系。
例如,康德把艺术创作看成是艺术家的天才的产物,黑格尔认为艺术是“理念”通过艺术家的心灵的产物,新黑格尔主义者鼓吹艺术创作不外是“使情成体”,等等。
虽然这些理论对艺术创造中艺术家的主观的作用有时也能提出某些合理的见解,但根本否认艺术家的创造受着他的生活实践的制约,这却是错误的。
个别唯心主义美学家有时也曾讲到生活实践对艺术家的创造活动的关系,但他们对生活实践的了解往往是唯心主义的。
马克思主义以前的某些旧唯物论者看到了生活是艺术的源泉,但他们不了解生活是人改造世界的实践过程,不了解物质生产实践在社会生活发展中的决定意义,因而不能科学地说明生活实践对艺术家的创造活动的最终的决定作用,也未能深入批判唯心主义的创作理论的错误。
艺术家的生活实践是进行艺术创作的基础。
艺术形象植根于现实生活。
艺术形象的创造,是从艺术家对现实生活的直接的或间接的感受开始的,它以丰富的生活经验为依据。
当然,艺术形象的创造不等于普通生活现象的简单复制,而是有选择、有加工的创作活动,并且经常伴随着虚构、夸张、幻想,使艺术形象同普通的实际生活相比,呈现出很大的差别。
第一章哲学:是从总体上把握世界的人类智慧,通过一系列的概念、范畴、命题和理论论证的关于世界总体的思想体系,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
世界观:是人们关于世界的根本看法。
(人们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过程中,必然产生对世界个事物的看法,进而形成关于整个世界的根本看法)方法论:运用世界观认识、评价和改造世界的方法。
人生观:是人们关于人生问题的根本看法。
哲学基本问题: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第二章实事求是:是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包含马克思唯物主义,辩证法,认识论的基本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唯物论,辩证法和认识论的集中体现。
第三章:物质:是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是对一切可以从感觉上直接感知或借助中介间接的感知的事物的共同体本质的抽象,是独立于我们的意识,是可以被我们的意识所感知的,并能为我们的实践所改变和确证。
运动:标志物质的根本属性的哲学范畴,一切变化和过程的本质,就是一般的变化。
时间:是运动着的物质的基本存在形式,是指物质运动过程的持续性,间隔性和顺序性,物质运动节律性的体现。
空间:是运动着的物质的基本存在形式,是事物运动的延展性和伸张性。
意识:是物质世界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客观世界在人脑的主观映像,并对客观世界产生能动的反作用。
语言:是一种时间的,既为别人的存在也为自身的存在的现实的意识。
相对静止:事物在它发展的一定阶段和一定时期,具有质的稳定性,在这个阶段和时期,它的性质基本不变;有特定条件下,事物的相互关系没有发现变化。
第四章:实践:实践是人特有的存在方式,是为了解决自身的需要与外部世界的矛盾而进行的能动的改造世界的物质活动,(包括物质生产实践,社会政治实践,科学文化实践)实践与世界的二重化:实践将原来浑然一体的世界划分为客观世界与主观世界,自在世界与属人世界的世界二重化。
实践是客观世界与主观世界,自在世界与属人世界分化和统一的基础。
客观世界:指物质的可感知的世界,是人的意识活动之外的一切物质运动的总和。
《实践论》全文《实践论》全文引言:《实践论》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著作之一,也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实践性质和实践与认识关系的重要论述之一。
马克思主义实践论的提出,为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发展和完善做出了重要贡献,对于指导社会主义实践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对《实践论》全文进行解读和分析,以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这一经典著作。
正文:第一章:实践与认识的关系马克思在《实践论》中阐述了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
他指出,实践是认识的基础,也是认识的来源;认识则是实践的反映和再造。
只有实践才能将认识融入到具体的社会实践中,使之具有实践指导作用。
而认识则是实践的理论总结和规律把握。
实践与认识是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的关系,二者的统一性在于实践是对已经实践了的认识的肯定,认识是对已经实践了的实践的总结。
第二章:实践的社会性与阶级性实践不仅具有社会性,而且具有阶级性。
实践是社会生活的实质,是社会历史的基础。
而不同的社会阶级对实践的特殊性有着不同的理解和利用方式。
马克思在《实践论》中对实践的社会性和阶级性进行了深入分析,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中无产阶级实践的特殊性和革命性。
只有在无产阶级的实践中,才能真正实现人类的全面发展。
第三章:实践的兴起与发展马克思指出,实践的兴起和发展与人类的物质生产活动密不可分。
实践是人类主动改造世界的行为,也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实践的兴起是人类通过劳动改变自然、改造社会的必然结果。
实践的发展则是人类不断总结经验、创新理论、提高生产力的结果。
马克思在《实践论》中对实践的兴起和发展进行了深入剖析,为理解人类社会历史的发展规律提供了重要线索。
第四章:实践的自觉性与自我反省实践不仅具有客观性,而且具有主观能动性。
马克思强调,实践的自觉性和自我反省是实现实践目标的关键。
只有在实践过程中不断反思、总结经验,并根据实际情况调整行动方向,才能更好地改造世界。
马克思在《实践论》中提出了实践的自觉性和自我反省的理论,为指导实践活动提供了重要的思想武器。
第一章哲学及其发展规律第一节哲学是理论形态的世界观1、什么是世界观:(概念)世界观是人们关于世界的根本看法。
2、什么是哲学?(概念)哲学是通过一系列概念、范畴、命题和理论论证而形成的关于世界总体的思想体系,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
哲学世界观又是方法论,是认识、评价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
哲学是世界观与方法论的统一。
3、宗教的本质特征,哲学与宗教的区别与联系。
宗教也是一种世界观,其本质特征是对神的信仰。
与建立在信仰基础上的宗教不同,哲学通过理论的逻辑力量来表现它对人与世界关系的理解。
4、艺术的本质特征,哲学与艺术的区别与联系。
艺术是通过具体生动的形象来反映人与世界之间的丰富关系的。
艺术作品也蕴含着对世界的根本理解。
与哲学是把握世界的理论方式不同,艺术是人类把握世界的审美方式,以艺术形象表达对人与世界关系的理解和感受。
哲学通过逻辑论证以理服人,艺术则通过艺术形象以情感人。
5、科学的本质特征,哲学与科学的区别与联系。
科学是人类运用理论思维实证地把握世界的一种基本方式。
在相当长的过程内,科学以为分化的形态包含在哲学母体之中,哲学和科学的成长过程,就是科学从哲学母体中分离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事物运动的具体规律不断地成为各门科学的研究对象,哲学则通过对各门学科的概括和总结,从总体上把握世界。
哲学即必须立足于具体科学,又必须保持对具体科学的超越性,揭示科学活动中所蕴含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问题,总结和概括科学成果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意义。
在这个过程中,不仅要把科学成果转化为哲学理论,而且要随着科学的发展而变革哲学自身。
6、什么是人生观?人生观的内容及意义。
人生观是关于人生问题的根本观点,源于人的特殊存在方式,以及由此构成的特殊的矛盾。
内容:主要包括对人的本质、人的生存方式的认识,对人生的目的、人生价值的理解具体表现为对生死、祸福、荣辱等问题的看法。
意义:人生观在人的精神世界中处于重要地位,肩负着构建人的精神家园的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