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贸商品学教学大纲
- 格式:doc
- 大小:46.50 KB
- 文档页数:3
国际贸易教学⼤纲《国际贸易》教学⼤纲⼀、使⽤说明(⼀)课程性质国际贸易是全国⾼等学校经济管理类专业的专业课,是为培养学⽣掌握、理解和应⽤国际贸易的基本理论、基本规律、基本技能和基本知识⽽设⽴的⼀门专业基础课。
(⼆)教学⽬的使学⽣树⽴正确的指导思想,全⾯、系统地掌握国际贸易的基本理论、基本规律、基本技能和基本⽅法,认识国际贸易的专业性和复杂性,了解我国对外经济活动的⽅针政策以及国际社会普遍接受的各种贸易做法,培养和提⾼正确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为学习其他课程和在毕业后做好经济管理或对外贸易⼯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三)教学时数本教学⼤纲适⽤于周三学时,总计教学时数应为54学时,其中带*的部分为学⽣⾃学部分,教师可不讲授。
(四)教学⽅法课堂教授和案例教学相结合的⽅法,本课程的开设需要⼀定的专业基础知识。
先⾏课程需开设政治经济学、西⽅经济学、⾼等数学等基础课程。
(五)⾯向专业本教学⼤纲⾯向⾮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学⽣。
⼆、教学内容第⼀章导论(⼀)教学⽬的与要求通过本部分的教学,使学⽣初步了解《国际贸易》课的内容及结构,并能掌握国际贸易中⼀些重要的概念。
(⼆)教学内容本章主要介绍国际贸易课的研究对象及⽅法以及国际贸易的分类与基本概念和国际贸易的产⽣、发展、地位和作⽤,使学⽣对国际贸易有个总体的了解。
重点与难点:国际贸易的分类与基本概念。
第⼀节国际贸易课的研究对象及⽅法⼀、国际贸易的概念⼆、国际贸易课的研究对象(⼀)国际贸易理论1、⾃由贸易理论2、保护贸易理论(⼆)国际贸易政策1、关税2、⾮关税壁垒(NTB S)3、奖励出⼝(四)国际贸易实务三、学习国际贸易课的⽅法第⼆节国际贸易的基本概念⼀、对外贸易与国际贸易⼆、对外贸易值与对外贸易量三、贸易差额四、对外贸易商品结构与国际贸易商品结构五、对外贸易地理⽅向与国际贸易地理⽅向六、对外贸易依存度七、贸易条件第三节国际贸易的分类⼀、按商品(包括劳务)的流动⽅向划分1、出⼝贸易2、进⼝贸易3、过境贸易⼆、按商品形态划分1、有形商品贸易2、⽆形商品贸易三、按贸易的参加者划分1、直接贸易2、间接贸易3、多边贸易四、按统计⼝径划分1、总贸易2、专门贸易五、按贸易政策划分1、⾃由贸易2、保护贸易六、按经济发展⽔平划分1、⽔平贸易2、垂直贸易第四节国际贸易的产⽣、发展、地位和作⽤⼀、国际贸易的产⽣与发展⼆、国际贸易的地位和作⽤采⽤课堂讲授、多媒体结合的形式。
《国际贸易》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名称:国际贸易二、课程教学目标:本课程旨在帮助学生深入了解国际贸易的基本概念、原理和实践,培养他们在国际贸易领域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国际视野。
三、授课内容:1. 国际贸易概述1.1 国际贸易的定义和基本概念1.2 国际贸易的历史演变和发展趋势1.3 国际贸易的重要性及对全球经济的影响2. 国际贸易政策和制度2.1 国际贸易政策的分类和作用2.2 国际贸易制度的组织和规则2.3 国际贸易政策的制定与实施3. 国际贸易的要素和形式3.1 国际贸易的要素:货物、服务、资本和劳动力3.2 国际贸易的形式:货物贸易、服务贸易、投资和跨国公司4. 贸易壁垒与自由化4.1 贸易壁垒的类型和作用4.2 自由贸易的概念和原则4.3 国际贸易自由化的挑战和机遇5. 跨国公司与国际贸易5.1 跨国公司的定义和特点5.2 跨国公司对国际贸易的影响5.3 跨国公司的战略与管理6. 国际贸易实务和案例分析6.1 国际贸易流程和业务6.2 国际贸易的经营管理和风险控制6.3 国际贸易的案例分析和实践操作四、教学方法:本课程将采用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包括讲授、讨论、案例分析、小组合作学习等。
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
五、教学评估:1. 平时成绩:作业完成情况、小组讨论参与度等。
2. 期中考试:对学生对于课程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程度进行评估。
3. 期末考试:综合考察学生对于整个课程内容的掌握和能力运用。
4. 课堂表现:包括参与度、合作精神、讨论质量等。
六、参考教材:1. 《国际贸易原理》作者:张三2. 《国际贸易实务》作者:李四3. 《国际贸易案例分析》作者:王五七、备注:以上内容仅供参考,教师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适当调整和补充。
课程教学大纲应在课程开设之前向学生公布,并在课程结束后进行总结和反馈。
第一章外贸商品学研究对象和内容1、商品学的产生:中国陆羽唐朝《茶经》德国贝克曼1780 《商品学导论》2、商品:指能满足人们需要的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
商品具有价值和使用价值的二重性。
3、有用性是指商品客体本身能满足人们某种社会生产或生活需求的属性。
商品的品质也称商品的质量。
4、进出口商品需具备的要求:(一)不断改善品质,改种换代,提高商品竞争力(二)适销对路,适应国际市场的需求适销对路需注意以下问题:a、适应国际市场的消费习惯b、要适应国际市场的消费水平c、适应季节的变化d、适应时效的需求e、适应消费市场的时尚(三)符合输往国家的有关规定(四)品质稳定,均衡供应4、保证和提高商品质量的意义(一)增加社会财富,节约资源(二)加速技术和管理革新,促进生产发展(三)加速资金周转,促进商品流通(四)增强竞争能力,提高企业效益(五)改善人们生活,满足消费需求5、产品质量责任(一)疏忽责任:由于生产或销售的疏忽,使产品带有缺陷从而造成消费者人身或财产损失,生产者或销售者对此应承担的责任。
(二)担保责任:卖方就所销售的产品质量向买方作出保证,如因产品不符合卖方的保证而造成的伤害或损失,卖方就此负责任。
(三)严格责任:不论产品制造者或用户之间有无合同关系,也不论他们在生产或销售过程中是否有过失,只要存在缺陷,存在不合理的危害,致人身或财产遭受损害,该产品的生产者和销售者就应该承担责任。
第三章商品成分1、食品分类按来源:植物性、动物性、矿物性按膳食中的比重:主食、副食按营养价值:谷物、动物性、大豆及其制品、水果与蔬菜、纯热能食品等2、原材料食品:鲜活食品、生鲜食品和谷物类食品的营养成分:蛋白质,脂类、糖类、维生素、矿物质第五章商品分类与商品分类体系1、商品分类的基本原则(一)科学性原则(二)系统性原则(三)可延性原则(四)兼容性原则2、商品分类的意义(一)为国民经济各部门和各企业实施各项管理活动以及各项管理活动实现管理现代化奠定了科学基础(二)有利于开展商品研究(三)有利于标准化实施,也是制定商品标准的依据(四)便于消费者和用户选购商品3、商品目录是按照一定的商品分类的和方法,把全部有关商品按统一的标志进行定组分类后列成的商品名称一览表4、商品分类体系:国际通用/国家标准/部门商品分类体系第六章商品编码及商品条形码1、商品分类与商品编码的关系P125商品分类和编码是分别进行的,商品分类在先,编码在后。
《商品学概论》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基本信息课程代码:060429课程名称:商品学概论英文名称:Essentials of Commodity Science课程类别:专业基础课学时:45学分:2.5适用对象:市场营销专业一年级学生考核方式:考试平时成绩占总成绩的30%先修课程:数学、英语二、课程简介商品学是商品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
这门学科作为一个独立的学科是从 1780 年开始的,至今只有两百多年的历史,但是它的产生、发展与商业的兴起、以及教育事业的发展始终密切相关。
18 世纪德国经济学教授约翰贝克曼创建了经济学与商品学教研室,开设了“工艺学和商品学”课程,并编著了〈〈商品学导论〉〉, 主要包括商品产地、生产、性能、用途、分类、包装等内容,构成了古典商品学的基本体系,后来这一体系的商品学被称为“自然科学与技术派商品学”。
19 世纪初,这一体系的商品学从德国相继传入欧洲和亚洲。
进入 20 世纪以来自然科学与技术派商品学有了进一步发展,理论体系也更趋于完善。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日本和西欧一些国家从经济和技术经济观点出发逐步形成了研究商品与人类、经济、技术、资源、环境等关系的“社会科学与经济派商品学”。
1976 年,在奥地利首都维也纳成立了“国际商品学学会”。
国际学术活动进一步推进了商品学的发展,使自然科学与技术派商品学和社会科学与经济派商品学相互渗透,相互融合,出现了综合派体系的商品学。
近年来,商品学教学和研究在国际上发展迅速。
商品学是以商品质量和商品品种为中心内容,研究商品使用价值的一门学科。
研究商品的使用价值不仅需要自然科学理论知识,也需要社会科学理论知识,因此说,商品学既是一门边缘科学,又是一门综合性较强的应用技术学科。
商品学其基本体系可分为商品学概论和商品学分论两大部分。
商品学概论是商品学分论的基础,它是研究商品的共同属性。
目前,《商品学概论》是我校市场营销专业的专业基础课。
Commodity Science is a subject researching on the use of commodity, focusing on the quality and variety of commodity, where not only physicalscience but also social science is needed. Therefore, Commodity Science is not only a brink subject, but also a synthesized appliance technological subject. Now, students majoring in Marketing should take this course.三、课程性质与教学目的本课程是高校市场营销专业必修的专业基础课程。
《国际贸易实务》课程教学大纲(2024版)•课程概述与目标•国际贸易基本概念与原理•进出口业务操作实务•国际货物运输与保险实务•国际货款结算实务•跨境电子商务在国际贸易中应用•课程总结与展望目录01课程概述与目标课程背景与意义全球化背景下国际贸易的重要性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国际贸易在各国经济中的地位日益突出,对国际贸易人才的需求也日益增长。
实务课程在国际贸易教育中的地位国际贸易实务课程是国际贸易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旨在培养学生掌握国际贸易实际操作技能,提高其在国际贸易领域的竞争力。
03素质目标培养学生的国际视野和跨文化交流能力,提高其综合素质和职业道德水平。
01知识目标掌握国际贸易实务的基本概念和原理,了解国际贸易的法律法规和惯例。
02能力目标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国际贸易实际问题,具备从事国际贸易工作的基本能力。
教学目标与要求国际贸易术语与惯例介绍国际贸易中常用的术语和惯例,如INCOTERMS等。
国际贸易合同详细讲解国际贸易合同的签订、履行和争议解决等内容。
国际贸易结算介绍国际贸易结算的方式、工具和流程,包括汇付、托收、信用证等。
国际贸易运输与保险阐述国际贸易运输的方式、费用和保险等内容。
国际贸易单证介绍国际贸易单证的种类、作用和缮制要求等。
国际贸易法律法规概述国际贸易法律法规的基本框架和主要内容,如《联合国国际货物销售合同公约》等。
课程内容与结构02国际贸易基本概念与原理国际贸易定义及分类国际贸易定义指不同国家(地区)之间进行的商品和劳务的交换活动,包括进口贸易和出口贸易。
国际贸易分类按商品移动的方向,可分为进口贸易、出口贸易和过境贸易;按商品的形态,可分为有形贸易和无形贸易;按生产国和消费国在贸易中的关系,可分为直接贸易、间接贸易和转口贸易。
国际贸易政策与措施自由贸易政策指国家对贸易活动不加任何干预,既不鼓励出口,也不限制进口,使商品自由进出口,在国际市场上自由竞争。
保护贸易政策指国家采取各种限制进口的措施,以保护本国市场免受外国商品的竞争,并对本国出口商品给予优惠和补贴,以鼓励商品出口。
《海关商品学》教学大纲一、课程的性质、任务和基本要求《海关商品学》是高等职业技术学院国际贸易专业的一门专业课程。
商品学是以自然科学和技术学为主,结合与内容有关的社会科学、经济学融合起来的一门应用性学科。
它涉及的知识相当广泛,与多种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发生广泛的联系。
本课程教学主要分二个阶段进行,第一部分为商品学基础知识,第二部分为商品归类基础。
通过商品基础知识的学习,使学生系统地掌握商品的质量和品种及其变化规律,为商品质量的分析和评价、维护和监督、质量保证以及新商品的开发和商品营销等方面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熟悉大类商品的分类、性质、用途、质量标准、检验方法和储运养护方法。
掌握识别假、冒、伪、劣商品的基本方法。
了解商品的产地分布和产销概况。
通过商品归类基础的学习,使学生掌握税则中规定的商品分类系统结构、基本原则、程序和方法、各类、章商品的属性特征,内在联系和相互区别等知识,并能熟练地对进出口商品进行税则归类,为从事报关工作打下坚实基础。
二、课时分配三、课程内容第一篇《商品名称及编码协调制度》[教学目的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协调制度的基本概况及与海关税则和海关统计商品目录之间的关系;掌握结构性商品编码的含义;熟悉品目条文、子目条文、注释在商品归类时的作用。
[教学内容]第一节协调制度的结构一、商品编码表二、注释第二节协调制度的重审和修订第三节海关税则和海关统计商品目录第二篇协调制度归类总规则[教学目的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熟悉六大总规则的内容,并能领会其要点;掌握运用归类总规则进行商品归类的方法。
[教学内容]第一节协调制度归类总规则第二节商品归类的操作程序第三篇第一类活动物;动物产品[教学目的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了解本类商品的分类和性能特点,熟悉类注、章注的内容,掌握本类商品的归类要点。
[教学内容]第一章活动物第二章肉及食用杂碎第三章鱼、甲壳动物、软体动物及其他水生无脊椎动物第四章乳品、蛋品;天然蜂蜜;其他食用动物产品第五章其他动物产品第四篇第二类植物产品[教学目的要求]通过本篇的学习,使学生熟悉了解第二类植物产品的分类和性质特点,熟悉类注、章注的内容,掌握本类商品的归类要点,能运用归类总规则进行商品归类。
外贸商品学课程编号:16060272课程名称:外贸商品学学分:2. 总学时:32 实验学时:课内上机学时:先修课程要求: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适应专业:国际经济与贸易、工商管理参考教材:叶梅主编. 外贸商品学教程. 中国商务出版社,2005.7一、课程在培养方案中的地位、目的和任务本课程从进出口贸易的角度,阐述进出口商品的品质要求、包装情况、商品编码、商品标准及质量认证、商品储存和商品运输等方面的系统知识。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为学生将来从事外贸业务提供基本的商品学知识框架,培养学生的系统思维能力和解决对外经济贸易活动中涉及商品科学的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课程的基本要求本课程要求学生系统掌握外贸商品学知识。
1.掌握进出口商品品质的基本概念,国际贸易中表示商品品质的方法以及品质条款的规定。
2.掌握有关商品成分和性质的基本知识。
3.了解商品分类的意义和原则,掌握常用的商品分类标志和分类方法,了解商品分类体系和商品目录的基本知识。
4.了解商品编码知识,掌握国际商品条码制度。
5.掌握进出口商品检验的内容、手段和基本程序,了解商品质量管理和质量认证的内容。
6.掌握进出口商品包装、储运和养护知识,以及国际贸易中有关包装、运输条款的规定。
三、课程的基本内容以及重点难点第一章外贸商品学研究对象和内容外贸商品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内容。
第二章商品品质商品品质的概念;进出口商品应具备的品质要求,影响进出口商品品质的主要因素;国际贸易中表示商品品质的方法以及商品品质条款的规定。
第三章商品成分商品的成分与使用价值的关系;商品中的成分;对商品成分含量的要求。
商品中成分含量的表示方法。
第四章商品性质商品的物理、机械、化学和生物学性质。
第五章商品分类与商品分类体系商品分类的概念、意义和原则;商品分类标志及常见的分类方法;商品分类体系和商品目录。
第六章商品编码及商品条形码商品编码的种类;国际商品条码制度。
第七章商品标准与标准化商品标准和商品标准化的概念、内容。
《国际贸易》教学大纲一、课程概述《国际贸易》是一门研究国际间商品和服务交换活动规律的学科,旨在帮助学生了解国际贸易的基本理论、政策和实践,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国际贸易问题的能力。
本课程将涵盖国际贸易的历史发展、理论基础、贸易政策、贸易方式、区域经济一体化等方面的内容。
二、课程目标1、知识目标了解国际贸易的基本概念、发展历程和主要理论。
掌握国际贸易政策的类型、制定和影响。
熟悉国际贸易的各种方式和流程。
理解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形式和作用。
2、能力目标能够运用国际贸易理论分析实际贸易现象和问题。
具备制定和评估国际贸易政策的初步能力。
能够进行简单的国际贸易业务操作和风险防范。
能够分析和预测国际贸易的发展趋势。
3、素质目标培养学生的国际视野和跨文化交流能力。
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团队合作精神。
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职业道德意识。
三、课程内容1、国际贸易的基本概念和发展历程国际贸易的定义、分类和特点国际贸易的产生与发展当代国际贸易的发展趋势2、国际贸易理论古典贸易理论(重商主义、绝对优势理论、比较优势理论)新古典贸易理论(要素禀赋理论)现代贸易理论(规模经济理论、产品生命周期理论、国家竞争优势理论)3、国际贸易政策贸易政策的类型(自由贸易政策、保护贸易政策)关税措施(关税的种类、作用和影响)非关税措施(进口配额、自动出口限制、技术性贸易壁垒、绿色贸易壁垒等)鼓励出口和管制出口的政策措施4、国际贸易与经济增长国际贸易对经济增长的作用经济增长对国际贸易的影响5、国际贸易方式一般贸易、加工贸易、补偿贸易、租赁贸易等电子商务在国际贸易中的应用6、世界贸易组织世界贸易组织的宗旨、原则和职能世界贸易组织的争端解决机制7、区域经济一体化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形式(自由贸易区、关税同盟、共同市场、经济联盟、完全经济一体化)主要的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欧盟、北美自由贸易区、亚太经合组织等)8、国际贸易实务国际贸易合同的签订与履行国际贸易术语(FOB、CIF、CFR 等)国际货物运输与保险国际贸易结算(汇款、托收、信用证等)四、教学方法1、课堂讲授通过讲解国际贸易的基本概念、理论和政策,使学生系统地掌握国际贸易的知识体系。
外贸商品学2010年9月第一章外贸商品学研究的对象和内容第一节商品的本质一、商品的概念•商品——商品学研究的客体•它是生产力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
•所谓商品,是指能够满足他人及社会需要的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
二、商品的二重性由劳动的二重性决定•使用价值——自然属性,包括:商品的成分、结构、形态和化学性质、物理性质(力学、电学、热学、光学、声学等性质)生物性质、生态学性质、用途、效用等。
•价值——社会属性,包括:商品的经济属性、文化属性(民族、宗族、审美、道德等属性)、政治属性和其他社会属性。
三、现代商品的整体概念无形附加物、有形附加物、商品体、功能效用第二节外贸商品学的研究对象一、研究对象——商品的使用价值–商品学是在商品使用价值和商品交换价值的对立统一中研究商品使用价值的。
–商品学主要研究商品使用价值在流通和消费过程中的评价、维护、管理和实现。
二、使用价值的概念•商品学的理论基础是马克思的商品使用价值学说。
•马克思从商品使用价值的基本点是物品的使用价值入手,指出:“物的有用性使物成为使用价值。
但这种有用性不是悬在空中的。
它决定于商品体的属性,离开了商品体就不存在。
”1、概念•使用价值——–商品对具体消费者的有用性(指商品客体本身能满足人们某种社会生产或生活需要的属性。
)–是商品属性与人和社会需要之间的满足关系。
2、商品使用价值的二重性1)物质性:即物的使用价值,是商品在一定使用条件下所具有的用途和性能、功能。
2)社会性:即社会的使用价值,或市场适销性,体现了商品使用价值被社会和消费者所承认的程度。
•注意–a.商品使用价值的二重性缺一不可。
•只有物质性¡ª¡ª产品积压•只有社会性¡ª¡ª假冒伪劣–b.消费者与生产者对两者的侧重点也不相同。
三、商品使用价值的评价1、评价者: 个人评价集团评价社会评价2、评价标准客观标准:物理,化学物质性能主观标准:美观性、民俗性、个体美化性四、使用价值与经济效益第三节外贸商品学研究的内容与任务一、研究内容1.商品品质——外贸商品学研究使用价值的中心内容2.化学成分和性质3.商品的用途和功能4.商品分类及编码5.商品标准和鉴定6.商品包装7.商品储存养护和安全运输商品美学、新产品开发、商品信息与预测、商品文化、商品消费需求等内容都是商品学所研究的范畴。
《国际贸易实务》课程教学大纲课程代码:第一部分教育目标一、教学对象高职高专国际贸易专业学生二、课程性质和任务本门课程在涉外经济专业中作为专业主干课,旨在让学生了解和掌握对外贸易所必须的技能与操作,为其他专业课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学生能力培养要求1、基础知识要求:通过本门课程的教学应当使同学们能够熟悉国际贸易的各项流程,了解并掌握对货物数量,质量,包装,贸易术语及出口价格核算,际贸易中相关的各种条约惯例与习惯做法相关知识。
2、素质要求:掌握国际贸易过程中的主要操作技能与操作方法,能够独立处理业务中所涉及的问题。
3、实践操作要求:熟练掌握集装箱转装运计算,唛头的书写,包装条款,租船订舱的基本程序,运价表运费计算,处理各种海运单据。
第二部分教学内容的基本要求《国际贸易实务》是以贸易合同为基础,以合同签订及履行的业务为核心,进而介绍了国际贸易实务操作的各项流程。
主要有货物的数量、质量、包装、贸易价格术语、货物的运输与保险、检验与索赔、货款的结算、进出口合同的履行等十个方面的内容。
第一章概述教学目的与要求:了解国际货物贸易及其特点,掌握进出口贸易的相关业务程序和本门课程的学习方法和学习内容。
教学重点与难点:出口贸易的相关业务程序。
第一节国际货物买卖特点第二节国际货物买卖法律与惯例第三节国际货物买卖遵循的原则第四节国际货物买卖合同的主要内容第五节国际贸易的基本做法第六节本课程的研究对象及主要内容第七节本课程学习方法与注意事项第二章国际贸易术语教学目的与要求:通过本章学习,让学生了解有关国际贸易术语方面的国际惯例;了解四组国际贸易术语的含义、写法和基本规定;掌握国际贸易术语2000通则情况;掌握三种主要国际贸易术语的风险、责任、义务划分及其相关问题。
教学重点与难点: FOB、CFR、CIF三种国际贸易术语风险、责任义务划分及相关问题。
第一节贸易术语与国际贸易惯例第二节E组贸易术语第三节F组贸易术语第四节C组贸易术语第五节D组贸易术语第六节贸易术语应用中的注意问题第三章买卖合同的标的物教学目的与要求:通过本章学习,让学生掌握国际贸易中商品品质、数量、包装条款的基本内容,规定商品品质、数量、包装条款时的注意事项;掌握合同中有关商品品质、数量、包装条款的写作技巧、运输标志及定牌生产和中性包装等问题。
外贸商品学
课程编号:16060272
课程名称:外贸商品学
学分:2. 总学时:32 实验学时:课内上机学时:
先修课程要求: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
适应专业:国际经济与贸易、工商管理
参考教材:叶梅主编. 外贸商品学教程. 中国商务出版社,2005.7
一、课程在培养方案中的地位、目的和任务
本课程从进出口贸易的角度,阐述进出口商品的品质要求、包装情况、商品编码、商品标准及质量认证、商品储存和商品运输等方面的系统知识。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为学生将来从事外贸业务提供基本的商品学知识框架,培养学生的系统思维能力和解决对外经济贸易活动中涉及商品科学的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课程的基本要求
本课程要求学生系统掌握外贸商品学知识。
1.掌握进出口商品品质的基本概念,国际贸易中表示商品品质的方法以及品质条款的规定。
2.掌握有关商品成分和性质的基本知识。
3.了解商品分类的意义和原则,掌握常用的商品分类标志和分类方法,了解商品分类体系和商品目录的基本知识。
4.了解商品编码知识,掌握国际商品条码制度。
5.掌握进出口商品检验的内容、手段和基本程序,了解商品质量管理和质量认证的内容。
6.掌握进出口商品包装、储运和养护知识,以及国际贸易中有关包装、运输条款的规定。
三、课程的基本内容以及重点难点
第一章外贸商品学研究对象和内容
外贸商品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内容。
第二章商品品质
商品品质的概念;进出口商品应具备的品质要求,影响进出口商品品质的主要因素;国际贸易中表示商品品质的方法以及商品品质条款的规定。
第三章商品成分
商品的成分与使用价值的关系;商品中的成分;对商品成分含量的要求。
商品中成分含量的表示方法。
第四章商品性质
商品的物理、机械、化学和生物学性质。
第五章商品分类与商品分类体系
商品分类的概念、意义和原则;商品分类标志及常见的分类方法;商品分类体系和商品目录。
第六章商品编码及商品条形码
商品编码的种类;国际商品条码制度。
第七章商品标准与标准化
商品标准和商品标准化的概念、内容。
第八章商品检验
进出口商品检验。
第九章商品质量管理与质量认证
商品质量管理、质量监督、商品质量认证。
第十章商品包装
商品包装的属性与功能作用;商品包装的分类和技术;商品运输包装标志;商标及管理。
第十一章商品储存与养护
商品储存和养护的基本原理、手段和方法。
第十二章商品运输
进出口商品运输的特点、要求及意义;进出口商品运输的主要方式;进出口商品在装载运输中应注意的问题。
四、实验要求
无
五、课程学时分配
六、考核方式
期末一般采用开卷考试,占期评成绩的60%;平时(出勤、课堂提问、讨论、小论文)占期评成绩的40%。
七、制订执笔者:廖蔚雯
审核者:冯正强
批准者:龚艳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