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下物理静电现象
- 格式:ppt
- 大小:1.49 MB
- 文档页数:27
《7.2 静电现象》教学设计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本节是苏科版初中物理新教材八下“第七章从粒子到宇宙”的第二节,教学内容主要有摩擦起电现象、两种电荷及其相互作用的规律及自然界和生活中的静电现象,两种电荷及其相互作用的规律是教学重点,认识自然界中只有两种电荷是本节课的难点。
摩擦起电现象是人类最早发现的电现象,学生对这一现象比较熟悉,而且在小学时已经学过摩擦起电;而生活中常见的一些静电现象及其产生原因,则需要在学习了“两种电荷及其相互作用的规律”的基础上进一步深人学习、理解。
本节内容安排在这一章,是作为人类探究物质微观结构(原子结构)所经历的一个重要阶段,因此摩擦起电现象、两种电荷及相互作用规律,主要是为说明物质可以再分做准备,这一点不同于老教材。
通过对摩擦起电的体验和观察,在交流分析的基础上,使学生了解“自然界中只有两种电荷的逻辑思维过程,让学生自己归纳出结论,锻炼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和发展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
二、教学目标:1.通过实验活动认识到摩擦起电,知道带电体的性质;2.知道自然界只有两种电荷,同种电荷互相推斥,异种电荷互相吸引。
3.通过利用简易器材创设条件让学生做实验,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及通过实验研究问题的习惯;在指导学生观察现象、阅读资料中,引导学生分析交流、归纳规律,锻炼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发展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
三、教学难点和教学重点1.教学重点:两种电荷及其相互作用的规律。
2.教学难点:认识自然界中只有两种电荷。
四、教学媒体活动器材:塑料吸管、糖纸、纸、一次性纸杯、牙签;橡胶棒、毛皮、玻璃棒、丝绸、泡沫、塑料尺、塑料细丝、碎纸屑。
五、教学处理本节课的重中之重便是做好实验。
静电实验的成败直接影响着对实验现象的分析和规律的得出,做好静电实验是本节课的关键,由于静电实验易受绝缘性能及湿度等因素的影响,课前,我会把所有的实验器材充分晒干或烘干,防止当天由于天气等原因不能做,在课前专门拍摄了活动视频,让学生感受真实的实验,使实验效果明显,通过仿佛亲身经历,体会实验现象,分析、得出结论,享受到实验成功的喜悦,获得深层次的情感体验。
初中八年级物理教案:认识静电的基本现象认识静电的基本现象一、引入静电现象静电是我们生活中常见的物理现象之一。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会发现一些物体在摩擦或接触后产生静电现象。
那么,什么是静电呢?静电是指物体在摩擦、接触或分离的过程中,由于电子的转移而产生的电荷累积现象。
接下来,我们将会详细了解静电的基本现象。
二、基本概念1. 电荷电荷是构成物体的基本粒子,它可以是正电荷或负电荷。
相同电荷互相排斥,不同电荷互相吸引。
2. 静电现象静电现象是指物体在摩擦、接触或分离的过程中,电荷的转移或累积。
3. 获电和失电当两种不同材料摩擦后,其中一个物体会获得电荷,称为带电。
而另一个物体则失去电荷,称为不带电。
这种现象被称为获电和失电现象。
三、静电的产生1. 摩擦带电当两个不同材料之间发生摩擦时,电荷会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上。
例如,我们用塑料梳子梳头发,会发现梳子上会聚集一些头发,这是因为梳子通过摩擦带电,头发带有相反的电荷,所以它们会相互吸引。
2. 接触带电当一个带电物体与一个不带电的物体接触时,电荷会从带电物体传递到不带电物体上。
例如,我们把一个带有正电荷的橡胶棒接触到一个不带电的金属体上,金属体也会带有一些正电荷。
这是因为电荷会从橡胶棒传递到金属体上。
3. 静电感应静电感应是指当一个带电物体靠近一个不带电的物体时,不带电的物体会被感应出相反的电荷。
例如,我们将一个带有正电荷的气球靠近一个不带电的墙壁,墙壁会被感应出负电荷,并吸引气球。
四、静电的应用静电现象不仅在日常生活中常见,还有许多实际应用。
1. 喷墨打印机喷墨打印机利用静电现象将墨水喷到纸张上。
墨水被分成小液滴,然后通过静电力被吸引到纸上,形成图案和文字。
2. 静电除尘器静电除尘器利用静电力吸附空气中的尘埃和污物。
通过产生静电场,静电除尘器可以吸引空气中带电的尘埃,从而清洁空气。
3. 静电贴画静电贴画是一种可以粘贴在物体表面而不需要使用胶水的贴画。
八年级物理下册《静电现象》教案及练习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静电现象的产生原因及基本概念。
2. 让学生掌握摩擦起电、感应起电的原理及现象。
3. 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静电现象的产生原因,摩擦起电、感应起电的原理及现象。
2. 教学难点:摩擦起电、感应起电的内在联系及应用。
三、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案例分析法、小组讨论法等多种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合作学习。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教材、PPT、实验器材(如丝绸、玻璃棒、塑料棒、气球等)。
2. 学生准备:预习教材,了解静电现象的基本概念。
五、教学内容与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通过展示图片,引导学生关注静电现象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2)学生分享预习过程中了解到的静电现象。
2. 探究静电现象的产生原因(1)教师提问:“什么是静电现象?它产生的原因是什么?”(2)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分析静电现象的产生原因。
(3)教师总结并讲解静电现象的产生原因。
3. 摩擦起电(1)教师展示摩擦起电的实验,引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
(2)学生通过实验现象,分析摩擦起电的原理。
(3)教师讲解摩擦起电的原理,并强调其实际应用。
4. 感应起电(1)教师展示感应起电的实验,引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
(2)学生通过实验现象,分析感应起电的原理。
(3)教师讲解感应起电的原理,并与摩擦起电进行对比。
5. 课堂练习(1)教师发放练习题,学生独立完成。
(2)教师选取部分学生回答,并进行讲解。
6. 总结与拓展(1)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
(2)学生分享自己对静电现象的理解和感悟。
(3)教师给出拓展问题,引导学生课后思考。
7. 作业布置教师发放课后作业,要求学生按时完成。
六、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静电现象的物理意义及其在自然界中的作用。
2. 培养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来分析静电现象的能力。
3. 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静电现象,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八年级静电现象知识点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我们生活中越来越多的电子设备陪伴着我们,电子设备也因此变得越来越普遍。
那么,电子设备背后的原理是什么,其中静电现象扮演着怎样的角色呢?下面就让我们一同来了解八年级静电现象知识点。
一、静电的基本概念静电指的是物体表面聚集了静电荷,其荷电性质属于静止状态。
静电荷有正负之分,同电荷相排斥,异电荷相吸引。
静电荷的存在会带来电场,一般情况下两个静电荷之间的电场线是从正电荷发出,路径指向负电荷。
二、静电的产生方式静电的产生方式主要有以下几种:1、摩擦生电。
两种材料之间的接触和分离都会带来静电荷。
2、接触生电。
当具有不同电荷的物体接触时,会将电荷转移给另一个物体。
3、感应生电。
当一个带电物体接近另一个无电荷物体时,无电荷物体的那一部分的电荷分布就会改变,而且被带电物体感应激发了相反的电荷移动。
三、静电现象的应用1、静电粉末喷涂技术。
在喷涂工作时,将一种静电粉末飞散在所要涂层的工件上,并用静电使粉末价受到吸附定位。
然后使用加热使粉末融合固化并附在工件表面上,达到上色或防护的效果。
2、静电除尘技术。
利用电场力将浮泡上的尘埃颗粒从气流中分离,并吸附固定在电极板上。
3、印刷技术。
印刷原理主要基于涂层和墨水带电性质不同所形成的静电吸附效应。
四、静电现象的危害静电现象也有危害,前往体验的朋友们要注意哦!1、防静电工作是与静电有关的产品与设备制造和工艺加工中的一种安全工作。
一些芯片、线路板等电子元器件特别敏感,如果没有进行良好的静电防护,小到裂纹,大到电路烧毁、损坏,都是有可能的。
2、在石化工业和化学工业中,由于易燃性物质的存在,电荷的积累会导致静电火花,从而引起火灾或爆炸。
3、在日常生活中不文明用火、乱扔烟蒂等都可能引发静电火灾,给人们的生命和财产造成重大损失。
总结来说,静电现象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有着重要的应用价值,应用广泛、深入,而在应用过程中,也有可能会对人们的生命和财产造成威胁。
复备栏复备栏教学目标:1.知道分子不是组成物质的最小单元,分子是由原子组成的;2.通过摩擦起电实验,认识到原子也不是组成物质的最小单元,原子也是由更小的微粒构成的;3.知道自然界只有两种电荷,同种电荷互相排斥,异种电荷互相吸引; 4.能利用原子构成的知识对摩擦起电现象做初步的解释。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教学方法: 教学媒体:教 学 过 程一、预习交流:二、互动突破:(一)物质的微观世界1.预习先知:分子 (是/不是)构成物质的最小微粒,它是由 构成的。
由不同原子构成的分子称为 分子,由相同原子构成的分子称为 分子。
2.化合物分子和单质分子,你能分别举例说明吗?(二)摩擦起电和两种电荷1.活动7.4 摩擦起电(1)交流一下课前预习中“做一做”:用塑料直尺快速摩擦头发几下后,靠近纸屑,看到了什么现象?(2)观察老师演示:用干燥的丝绸摩擦有机玻璃棒(或者用干燥的毛皮摩擦橡胶棒),然后将此棒靠近纸屑,你会看到什么现象?(3)小结:①经摩擦过的绝缘体能够吸引 ,就说它带了“ ”,或者说带了 。
用摩擦的方式使物体带电,叫做 。
②通过摩擦起电实验,你认为原子 (可以/不可以)再分(提示:分子和原子都呈电中性,即不带电)。
2.活动7.5 两种电荷(1)猜一猜:通过摩擦使物体所带的电,它们的性质是否都相同呢?(2)看一看:①将两根用丝绸摩擦过的有机玻璃棒相互靠近,你会看到什么现象?②将两根用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相互靠近,你会看到什么现象?③将用丝绸摩擦过的有机玻璃棒与用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相互靠近,看到什么 现象?(3)分析与论证:由实验现象可知:①两根用丝绸摩擦过的有机玻璃棒(或用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所带电荷的性质是 (相同/不同)的;用丝绸摩擦过的有机玻璃棒与用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所带电荷的性质是 (相同/不同)的。
②同种电荷相互 (排斥/吸引),异种电荷相互 (排斥/吸引)。
(4)信息快递:①富兰克林提出:把被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所带的电荷称为正电荷,把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所带的电荷称为负电荷,并一直沿用至今。
八年级物理静电知识点静电是物理学中重要的一个知识点。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遇到静电现象,例如摩擦塑料袋后会有小碎片吸附在袋子上,冬天脱下毛衣时会感受到电震等。
接下来,我们将从静电的概念、性质、现象和应用等四个方面来介绍八年级物理静电知识点。
一、静电的概念静电是指物体表面或内部存在的电荷分布状态。
在物体表面或内部的任意一个点处,如果存在剩余电子,则该点带有负电荷;如果缺少电子,该点带有正电荷。
当一个物体内部或表面存在正电荷和负电荷之间的形成电位差时,两者之间就存在电场。
当这种电场产生瞬间的短路时,就会发生放电现象。
二、静电的性质(1)相同电荷相斥,异性相吸;(2)静电荷分布在物体的表面或内部;(3)静电力只作用在电荷周围的物质上;(4)静电只能在极短时间内转化为电能或热能。
三、静电现象静电现象是指物体之间存在的电荷分布差异所引起的现象。
我们经常接触到以下几种静电现象:(1)摩擦电:通过物体之间的相互摩擦,使物体上的一部分电荷转移到另一部分上;(2)电感应:当电荷与导体通过靠近或撞击等方式相互作用时,导体表面会产生相反的电荷;(3)电离:电子被加速撞击后获得能量,能量充分时,原子可能会失去电子而变为离子。
四、静电应用静电在日常生活和工业生产中有很广泛的应用。
(1)静电喷涂:工业上常用静电喷涂技术将带静电的颗粒雾状涂料均匀地喷在物体表面上,达到涂装的目的;(2)静电粉末喷涂:将粉末一层一层地绕圆柱体喷涂,形成的涂层均匀薄而且致密;(3)静电除尘:在油漆车间、化工厂、电站等地方,通过静电除尘技术可以减少甚至消除厂房内部空气中的粉尘、液滴等物质;(4)静电吸附:利用静电的吸引力,将微小的尘埃颗粒吸附在表面上,保持表面清洁。
综上所述,静电是物理学中的一个重要知识点,了解静电的概念、性质、现象和应用可以对我们的日常生活和工作产生积极的影响。
我们要始终保持对静电的敬畏之心,不轻视静电的力量,以安全第一的原则去应用它。
八年级物理静电现象知识点静电现象是我们在日常生活中经常遇到的现象,在物理学中非常重要。
在八年级物理中,我们学习了静电现象的相关知识,包括静电荷、静电场、静电力等。
一、静电荷静电荷是普遍存在的电荷,分为正电荷和负电荷两种。
当物体被摩擦、碰撞或者分裂时,它们的电荷状态会改变。
若两个物体的电荷状态不相同时,它们之间就会发生静电作用。
二、静电场静电场是指某一区域内,由于存在静电荷而在该区域中的任意点上所产生的电场。
当两个电荷之间存在一定的距离时,它们之间就会产生电场。
同时,电荷的数量越大,电场的强度就越大。
三、电势能电荷在电场中具有电势能。
当电荷静止不动时,可以通过下述公式来计算其电势能:电势能(J)= 电荷量(C) x 电位差(V)四、静电力静电力是指由静电荷所产生的相互作用力,分为引力和斥力两种。
当两个电荷间距离较远时,它们之间的静电力很弱,通常可以忽略不计。
但当距离逐渐缩小时,静电力就会逐渐增强。
五、静电感应静电感应是指当物体接近带电物体时,带电物体的静电荷状态会影响到物体上的电荷分布,从而使物体某些部分带电。
例如,在靠近生活中常见的摩擦起电机时,人的头发往往会被吸附到摩擦起电机上。
六、静电防护在实际生活中,为了避免静电的危害,可以采取一些措施进行静电防护。
例如,可以给静电容易产生的地方涂抹导电材料,或者使用导电工具接触带电物体。
七、应用静电现象与洛仑兹力、静电场等理论有着密切的联系。
静电现象的应用广泛,例如在喷墨打印机、尘埃收集器、除静电器等电器设备中都有涉及。
此外,在医学领域中,电生理技术也有着重要的应用,例如电脑断层扫描和脑电图等。
总体而言,静电现象是我们在生活和物理学中的重要一环。
了解静电荷、静电场、静电力等知识点,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并应用它们。
的 性 质,我 们 就 说 物 体 带 了 电.用 摩 擦 的 方 法 使 物 体 带 电,叫 做8年级物理(下)二、静 电 现 象1.知道分子式由原子构成的,原子也不是组成物质的最小单元.2.了解摩擦起电.知道两种电荷及其相互作用规律.3.能了解用原子构成解释摩擦起电的实质.开心自主预习,轻松搞定基础。
1.科学家研究发现,分子是由构成的,原子还可以再分,对原子结构的认识,最早 是从摩擦起电(静电现象)现 象 开 始 的.摩 擦 过 的 玻 璃 棒 或 橡 胶 棒,能 够 ,这 种 物体有 了.2.自然界只存在种电荷,用毛皮摩擦的橡胶棒带 电,用丝绸摩擦过的玻 璃棒带电.同种电荷互相 ,异种电荷互相 .3.摩擦的实质是电子 .重难疑点,一网打尽。
4.用丝绸摩擦过的塑料尺能吸引纸屑,此现象说明(). A.物质是有分子组成的 B.分子间存在着吸引力C.分子是带电粒子D.带电体能吸引轻小物体 5.人类对原子结构的探究最早是从静电现象开始的.对静电现象的认识,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自然界只存在正、负两种电荷B.同种电荷相互吸引,异种电荷相互排斥C.从静电现象认识到原子核是可分的D.摩擦起电创造了电荷6.把一个轻质的小球靠近用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时,它们相互吸引,则这个小球().A.一定不带电B.一定带负电C.一定带正电D.可能不带电 7.三只轻质球分别用丝线悬挂着,其中任意两只球靠近时都互相吸引,则下面结论正确的是( ).A.三球都带电 B .有两球带同种电荷,第三球不带电C.只有一球带电D.有两球带异种电荷,第三球不带电8.将一带电的玻璃棒靠 近 带 正 电 的 轻 质 小 球 时,相 互 作 用 情 况 如 图所示,由此可以判断:玻 璃 棒 带 (填“正”或“负”)电,因 为(填“同种”或“异种”)电荷相互排斥.9.在干燥的天气里,用塑料梳子 梳 理 干 燥 的 头 发,会 发 现 头 发 随 梳 子 飘 起 来,而 且 头 发 越梳越蓬松这里涉及到的物理知识有.12.A 、 、 、 四个带电体,已知 D 带正电, 和C 互相排 斥, 和B 互 相吸 引,而 B 和 D 14.电视机的荧光屏上经常粘有 灰 尘,这 是 因 为 电 视 机 工 作 时,屏 幕 上 带 有 成一幅平面示意图,图中 A 为放在绝缘 支 架 上 的 带 正 电 球 体, 为 用 绝 缘 丝 线 悬 吊 的带正电的小球.先后将小球 B 悬吊在距离A 球远近不同的P 1、 2、 3 处(如图所示). A.A 、 带正电, 带负电 B.A 、 带负电, 带正电 C.B 、 带正电, 带负电 D.A 所带电性不能确定 12十个机灵鬼中,成功的只有一个,九个是要完蛋的。
八年级物理苏科版下册第七章从粒子到宇宙《第二节静电现象》教学设计【教学目的】1.知道分子不是组成物质的最小单元,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
2.通过摩擦起电实验,认识到原子也不是组成物质的最小单元,原子也是由更小的微粒构成的。
3.知道自然界只有两种电荷,同种电荷互相推斥,异种电荷互相吸引。
4.能利用原子构成的知识对摩擦起电现象做初步的解释。
【教学重点、难点分析】重点:两种电荷,电荷之间相互作用的规律难点:摩擦起电的微观解释【教学过程】引入:我们在小学自然中学过摩擦起电,哪位同学来演示一下,(同学上来演示摩擦起电,摩擦后的塑料尺能吸引泡沫),其它物体之间能不能摩擦起电呢?演示:一、摩擦起电:演示实验1:玻璃棒与丝绸摩擦后能吸引轻小物体,说明玻璃棒带了电.橡胶棒与毛皮摩擦后能吸引轻小物体,说明橡胶棒带了电.这种用摩擦的方法使物体带电的方法叫摩擦起电.、橡胶棒靠近碎纸屑,看有什么现象?然后用绸子摩擦玻璃棒或用毛皮摩擦橡胶棒,再靠近碎纸屑看有什么现象?不摩擦时橡胶棒不吸引碎纸屑,摩擦后吸引碎纸屑。
用摩擦的方法使物体带电就叫做摩擦起电。
二、电荷间相互作用规律实验2:如图7-13。
从这些实验现象中能发现什么呢?第三次与前两次的现象为什么不同呢?第一、二次实验用的棒,都用同样的材料摩擦,它们带的电荷相同,它们互相排斥。
这表明:同种电荷相互排斥第三次实验,它们互相吸引,这表明它们两个所带的电荷是不同的。
这表明:异种电荷互相吸引电荷间作用规律同种电荷互相排斥,异种电荷互相吸引三、两种电荷我们现在发现了这样两种不同的电荷。
绸子摩擦过的玻璃棒所带电荷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所带电荷请思考有没有第三种第四种电荷呢,凡是跟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互相吸引的,必定跟绸子摩擦过的玻璃棒互相排斥。
就是说物体带的电荷要么跟绸子摩擦过的玻璃棒所带电荷相同,要么跟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所带电荷相同,没有第三种可能,自然界中只有这样两种电荷。
为了研究方便,美国科学家富兰克林对这两种电荷做出规定:绸子摩擦过的玻璃棒所带电荷叫做正电荷,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所带电荷叫做负电荷。
八年级物理下册《静电现象》教案及练习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静电现象的概念,理解摩擦起电、感应起电的原理。
2. 培养学生通过实验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
3. 提高学生对物理现象的好奇心和创新意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静电现象的概念,摩擦起电、感应起电的原理。
2. 教学难点:摩擦起电、感应起电的内在联系和区别。
三、教学方法采用实验观察、问题引导、小组讨论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在动手动脑中学习物理知识。
四、教学准备1. 实验器材:塑料棒、丝绸、玻璃棒、毛皮、验电器、电荷指示器等。
2. 教学工具:PPT、黑板、粉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生活中常见的静电现象,如衣物上的静电、梳子梳头发时的电火花等,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出本课课题。
2. 探究摩擦起电实验1:用塑料棒和丝绸进行摩擦,观察塑料棒吸引轻小物体的现象。
实验2:用玻璃棒和毛皮进行摩擦,观察玻璃棒吸引碎纸片的现象。
引导学生分析实验现象,得出摩擦起电的原理。
3. 探究感应起电实验3:用验电器检测带电体的电荷。
实验4:用电荷指示器检测带电体的电荷。
引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理解感应起电的原理。
4. 知识拓展介绍静电现象在生活中的应用和危害,如静电复印、静电除尘等。
5.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所学的静电现象、摩擦起电和感应起电的原理,强调静电现象在生活中的重要性。
6. 课后作业1. 完成课后练习题。
2. 搜集生活中有关静电现象的应用和危害的例子,下节课分享。
六、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静电现象的应用,如静电复印、静电除尘等。
2. 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提高学生对物理现象的兴趣和好奇心。
七、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静电现象的应用。
2. 教学难点:如何将静电现象应用于实际生活。
八、教学方法采用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物理知识。
九、教学准备1. 教学案例:静电复印、静电除尘等。
2. 教学工具:PPT、黑板、粉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