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STEMI)
- 格式:doc
- 大小:23.50 KB
- 文档页数:5
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急诊PCI处理流程及并发症处理(全文)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是心血管疾病中最危急的情况之一,实施有效的早期再灌注治疗(包括药物溶栓和介入治疗),挽救濒死的心肌是STEMI治疗的关键,时间就是心肌,时间就是生命。
为建立科学的急性心脑血管疾病区域协同医疗救治体系,最大限度地缩短早期救治时间,提高急性心脑血管疾病救治成功率,降低病死率、致残率,有效降低疾病负担,现就提升急性心脑血管疾病医疗救治能力,在各级医院范围内开展针对STEMI的急诊PCI手术具有重要意义。
2014年ESC推荐[1-5]:对于12小时以内的STEMI患者或新发左束支传导阻滞的患者均应再灌注治疗(Ⅰ/A);STEMI引起心源性休克或急性左心衰发作,无论发病时间长短,均应急诊PCI治疗(Ⅰ/B);即使发病大于12小时,疼痛消失或心电图ST段回落,如果存在持续性缺血的证据或出现恶性心律失常时仍应急诊PCI治疗(Ⅰ/C);发病12~48小时内的患者应考虑急诊PCI再灌注治疗(Ⅱa/B)。
对于没有条件行直接PCI,而首先进行溶栓治疗的推荐:所有溶栓患者均应在24小时内转到能行PCI的中心(Ⅰ/A);溶栓成功后24小时行冠脉造影,以便行血运重建(Ⅰ/A);溶栓失败后应紧急行补救性PCI(Ⅰ/A);溶栓成功稳定患者的最佳造影时机为3~24小时(Ⅱa/A)。
对于急诊PCI,我们的目标是:1.建立院内胸痛中心/绿色通道;2.确认/排除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STEMI)诊断;3.及早启动早期再灌注治疗和完善前期准备。
其主要技术要点为:1.完成交接,妥善记录保管救护车送诊患者的院前急救信息;2.10分钟内完成首份心电图,尽快采血进行心肌损伤标志物及其它血液检查,不必等待结果可以启动心内科会诊、再灌注治疗;3.核对患者发病后至今抗血小板药物、抗凝药物等用药情况,避免用药过量及重复。
无禁忌STEMI确诊患者,补充给予负荷量的双联抗血小板药物至阿司匹林300mg、氯吡格雷75-600mg或替格瑞洛180mg,具体剂量根据早期再灌注治疗方式确定;4.吸氧、心电监护、药物等其他对症急救处理,维持生命体征稳定;5.迅速评估早期再灌注治疗的适应症和禁忌症,心内科会诊确定再灌注治疗方案;6.签署知情同意书,一键启动导管室,按照转运预案转运患者至导管室行急诊PCI治疗,或送至重症监护室溶栓治疗;7.避免在家属谈话和知情同意书签署、办理住院手续方面延误手术时机,手术及住院手续同时办理;8.保守治疗患者送至重症监护室。
stemi医学术语STEMI,即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segment elevation myocardial infarction),是一种心血管疾病,其发生病理机制与冠状动脉阻塞有关。
本文将详细介绍STEMI的定义、发病机制、临床表现、诊断标准和治疗方法。
一、定义STEMI是一种特殊类型的心肌梗死,它通常由冠状动脉血流阻塞引起,导致心肌供血不足,进而导致心肌细胞坏死。
其特点是在心电图上可以观察到ST段抬高。
STEMI属于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的一种,属于临床中最危险的病理类型。
二、发病机制STEMI的主要发病机制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破裂、溃疡或出血,导致冠状动脉内血栓形成,进而引起血流完全或部分中断。
当冠状动脉流血受阻,心肌细胞开始缺血,如果血供不能及时恢复,细胞坏死将发生,形成心肌梗死。
三、临床表现STEMI患者常常出现剧烈的胸痛,有时伴有胸闷、气促、出冷汗等症状。
部分患者可能会有恶心、呕吐等消化系统症状,也有可能出现右上肢、下颌或背部放射痛。
在较为严重的情况下,患者可能会出现休克、晕厥或心跳骤停等症状。
四、诊断标准诊断STEMI主要根据患者的临床表现、心电图改变和心肌损伤标志物的变化。
通常采用国际心电图标准来判断ST段抬高,ST段抬高超过J点0.1 mV,即为阳性。
此外,血清肌钙蛋白(cTnI)和肌红蛋白(CK-MB)等心肌损伤标志物的升高也是诊断STEMI的重要依据。
五、治疗方法治疗STEMI的关键是迅速恢复冠状动脉血流,保护心肌细胞。
首先,采用抗血小板聚集剂、抗凝剂等药物治疗,以抑制血栓的形成和进展。
其次,可行介入治疗,如冠状动脉血运重建术(PCI)或溶栓治疗,以恢复冠状动脉血流。
最后,患者需接受抗凝、抗血小板、β-受体阻滞剂等药物治疗,以减轻症状,防止心肌再梗死的发生。
结语STEMI是一种严重的心血管疾病,及时诊断和治疗对于挽救患者的生命至关重要。
通过本文的介绍,我们了解到STEMI的定义、发病机制、临床表现、诊断标准和治疗方法。
重点病种急性ST段抬高心肌病发PDCA1急性ST段抬高心肌病(Acute ST-Segment Elevation Myocardial Infarction, STEMI)是一种常见的心血管疾病,严重威胁患者的生命健康。
PDCA1(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 PCI)、抗血小板治疗以及药物治疗是该病的常用治疗策略。
1. PDCA1(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DCA1是一种重要的治疗方法,它通过介入手术修复冠状动脉的供血不足,缓解心肌缺血,从而减轻急性ST段抬高心肌病的症状。
PDCA1常用的操作包括冠状动脉造影、血栓取栓术(Thrombus Aspiration)、支架植入术(Stent Implantation)等,旨在恢复冠状动脉的通畅性。
该手术通常在心肌梗死后尽早进行,以提高治疗效果。
2. 抗血小板治疗抗血小板治疗是急性ST段抬高心肌病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主要通过抑制血小板聚集,防止血栓形成,从而减少心肌缺血的风险。
常用的抗血小板药物包括阿司匹林(Aspirin)、氯吡格雷(Clopidogrel)等。
这些药物常与PDCA1联合使用,以达到更好的治疗效果。
3. 药物治疗在急性ST段抬高心肌病发作后,药物治疗有助于稳定患者的病情、缓解症状,并促进心肌的康复。
常用的药物治疗包括β受体阻滞剂(Beta-Blockers)、ACE抑制剂(Angiotensin-Converting Enzyme Inhibitors)、他汀类药物(Statins)等。
这些药物有助于降低心肌氧耗、控制血压、改善血脂水平,从而减少心肌梗死的风险。
结论急性ST段抬高心肌病发作是一种危及生命的心血管疾病,采用PDCA1、抗血小板治疗以及药物治疗是有效的治疗策略。
然而,具体的治疗方案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和医生的判断来确定,因此建议患者尽早就医,并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治疗。
> 注:以上所述内容仅供参考,具体治疗方案需在医生的指导下制定。
心脏磁共振成像在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中的应用新进展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ST-segment el evation myocardial infarction,STEMI)病人再灌注治疗明显降低了其死亡率[1],然而,梗死后心力衰竭造成的死亡率仍明显增高[2]。
再灌注治疗过程会导致进一步的心肌损伤和心肌细胞死亡,即所谓的再灌注损伤。
因此,找到有效的新治疗方法减少心肌梗死(myocardial infarction,MI)大小和预防梗死后心力衰竭是当前研究热点[3]。
心脏磁共振(cardiac magentic resonance,CMR)是评价STEMI再灌注治疗后的新治疗方法能否减少MI面积、能否预防左心室负性重构的重要工具[4, 5]。
近年来,T1mapping和T2mapping等CMR新技术[6],从更深的层面获得STEMI后的病理生理学过程,如STEMI后第一周心肌水肿的演变[7, 8]、心肌内出血(intramyocardial hemorrhage,IMH)的演变及其预后意义高于微血管梗阻(microvascular obstruction,MO)[9, 10],STEMI后左心室负性重构病人对侧心肌间质间隙的变化[11, 12]。
本文综述了CMR在STEMI再灌注后病人的应用新进展。
一、STEMI再灌注后的相关病理生理学概念及其基本CMR表现(一)心肌梗死大小MI大小可通过CMR的延迟钆增强(late gad olinium enhancement,LGE)进行定量评估,通常表示为MI占左心室心肌总体积或质量的百分比[13]。
钆对比剂不能通过完整的细胞膜。
急性心肌坏死后,细胞膜破裂,对比剂可进入这些细胞。
在陈旧性心肌梗死,细胞外间隙扩大导致胶原沉积,残余完整心肌细胞数量相对少,对比剂从血管内进入间质间隙。
因此,急性和陈旧性MI内的对比剂分布浓度均高于正常心肌,从而表现为延迟强化。
stemi医学术语摘要:一、前言二、STE的定义与分类1.定义2.分类三、STE的诊断与治疗1.诊断方法2.治疗措施四、STE在我国的研究现状与展望1.研究现状2.发展展望五、结论正文:【前言】STE(Stemi医学术语)是一种心血管疾病,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和健康状况。
本文将对STE的定义、分类、诊断和治疗进行详细介绍,并对我国STE研究现状和未来发展进行分析。
【STE的定义与分类】STE(Stemi医学术语)是急性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的缩写,是一种严重的心血管疾病。
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STEMI)是由于冠状动脉血流受阻、心肌缺血缺氧导致的。
根据病程和病情严重程度,STEMI可分为急性STEMI、亚急性STEMI和慢性STEMI。
【STE的诊断与治疗】1.诊断方法(1)心电图:心电图是诊断STEMI的重要手段,可显示ST段抬高及心肌损伤的其他表现。
(2)心肌酶谱:心肌酶谱检测可协助诊断STEMI,如肌钙蛋白、肌酸激酶同工酶等。
(3)冠状动脉造影:冠状动脉造影是诊断STEMI的金标准,可直接显示冠状动脉的狭窄和闭塞情况。
2.治疗措施(1)急性期治疗:主要包括抗血小板聚集、抗凝、硝酸酯类药物等。
(2)介入治疗:对于有适应症的患者,可进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恢复血流。
(3)外科治疗:对于无法进行介入治疗的患者,可考虑冠状动脉搭桥手术。
【STE在我国的研究现状与展望】1.研究现状近年来,我国在STEMI的诊断和治疗方面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仍存在地区间发展不平衡、治疗手段有限等问题。
2.发展展望随着医学研究的深入,我国在STEMI的诊断和治疗方面有望取得更多突破,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和生存率。
【结论】STE(Stemi医学术语)是一种严重的心血管疾病,对患者的健康造成很大影响。
对STEMI的及时诊断和有效治疗对改善患者预后具有重要意义。
《急性 ST 段抬高型心肌梗死诊断和治疗指南〔2023〕》要点急性 ST 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是冠心病的严峻类型,为致死致残的主要缘由。
兴盛国家经过数十年标准化的心血管疾病预防,STEMI的发生率已明显下降,而我国则呈现快速增长态势。
心肌梗死定义和分型依据第四版“全球心肌梗死定义”标准,心肌梗死是指急性心肌损伤[血清心脏肌钙蛋白〔cTn〕增高和/或回落,且至少1次高于正常值上限〔参考值上限值的99百分位值〕],同时有急性心肌缺血的临床证据,包括:〔1〕急性心肌缺血病症;〔2〕的缺血性心电图转变;〔3〕发病理性Q波;〔4〕的存活心肌丧失或室壁节段运动特别的影像学证据;〔5〕冠状动脉造影或腔内影像学检查或尸检证明冠状动脉血栓。
通常将心肌梗死分为 5 型。
1 型:由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急性裂开或侵蚀,血小板激活,继发冠状动脉血栓性堵塞,引起心肌缺血、损伤或坏死。
须具备心肌损伤和至少一项心肌缺血的临床证据。
2 型:与冠状动脉粥样斑块急性裂开或侵蚀、血栓形成无关,为心肌供氧和需氧之间失平衡所致。
3 型:指心脏性死亡伴心肌缺血病症和发生缺血性心电图转变或心室抖动〔VF〕,但死亡发生于获得生物标志物的血样本或在明确心脏生物标志物增高之前,尸检证明为心肌梗死。
4 型:包括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相关心肌梗死〔 4a型〕、冠状动脉内支架或支撑物血栓形成相关心肌梗死〔4b 型〕及再狭窄相关心肌梗死〔4c 型〕。
5型:为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相关的心肌梗死。
首次心肌梗死28d内再次发生的心肌梗死称为再梗死,28d 后则称为复发性心肌梗死。
本指南主要阐述1 型心肌梗死的诊断和治疗。
诊断和危急分层建议 STEMI 患者治理从首次医疗接触〔FMC〕开头,应最大限度地提高再灌注效率。
一、初始诊断STEMI 的初始诊断通常是基于持续性心肌缺血病症和心电图检查。
1.病症和病史:STEMI 典型的缺血性胸痛为胸骨后或心前区猛烈的压榨性苦痛〔通常超过10~20min〕,可向左上臂、下颌、颈部、背或肩部放射;常伴有恶心、呕吐、大汗和呼吸困难等,局部患者可发生晕厥。
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诊断和治疗指南(2019)要点解读导语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是冠心病的严重类型,为致死致残的主要原因。
发达国家经过数十年规范化的心血管疾病预防,STEMI 的发生率已明显下降,而我国则呈现快速增长态势。
随着新的循证医学证据不断积累,欧洲心脏病学会、美国心脏病学会和美国心脏协会等先后对STEMI诊断与治疗指南和抗血小板治疗指南进行了修订。
令人欣慰的是近年来我国也已完成多个STEMI及相关大样本流行病学调查和随机对照临床试验,胸痛中心和STEMI区域协同救治网络更加完善,有了更多来自国人的证据和实践经验。
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分会及中华心血管病杂志编辑委员会立项修订STEMI指南,以期提高我国STEMI 的诊断和治疗水平。
第十届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分会动脉硬化与冠心病学组组长高炜,副组长张瑞岩、朱建华、杨丽霞、陈纪言,学组顾问沈卫峰教授等作为核心专家带领学组成员在复习相关资料和研究进展基础上,结合我国具体情况,对2015年“急性STEMI诊断和治疗指南”进行了修订和重新撰写,高润霖院士、韩雅玲院士、葛均波院士、霍勇教授、于波教授等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的数十位专家教授参与了多次的讨论。
2019.10.25“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诊断和治疗指南(2019)”全文发表在中华心血管病学杂志2019年第10期,并配发了沈卫峰教授撰写的“遵循指南,优化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的临床管理”的专家述评。
该指南是目前中国心血管界在冠心病,STEMI诊断和治疗领域中的权威专家们共同努力的结晶。
伴随着指南的发布,我们特邀新版指南的通讯作者、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心内科高炜教授对指南主要内容进行解读与述评。
2019 中国STEMI指南较全面的论述了STEMI的诊断和治疗要点,主要包括:第一部分为诊断和危险分层,强调STEMI患者管理从首次医疗接触开始,应最大限度地提高再灌注效率。
建议进行缺血风险和出血风险评估;第二部分着重介绍再灌注治疗,包括治疗策略、PCI、溶栓和CABG。
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临床路径(2019年版)一、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STEMI)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第一诊断为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STEMI)(ICD-10:I21.0-I21.3)。
(二)诊断依据根据《中国急性ST 段抬高型心肌梗死诊断及治疗指南》(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分会,2015年),《急性ST 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管理指南》(ESC,2017年)。
血清心肌损伤标志物(主要是肌钙蛋白)升高(至少超过99%参考上限),并至少伴有以下1项临床指标。
1.急性心肌缺血:STEMI典型的缺血性胸痛为胸骨后或心前区剧烈的压榨性疼痛(通常超过10~20分钟),可向左上臂、下颌、颈部、背或肩部放射;常伴有恶心、呕吐、大汗和呼吸困难等,部分患者可发生晕厥。
含服硝酸甘油不能完全缓解。
应注意典型缺血性胸痛等同症状和非特异性症状。
2.新的缺血性心电图改变:STEMI的特征性心电图表现为ST段弓背向上型抬高(呈单相曲线)伴或不伴病理性Q波、R波减低(正后壁心肌梗死时,ST段变化可以不明显),常伴对应导联镜像性ST段压低。
3.影像学证据显示有新发生的局部室壁运动异常。
4.冠状动脉造影证实冠状动脉内有血栓。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及依据根据《中国急性ST 段抬高型心肌梗死诊断及治疗指南》(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分会,2015年),《急性ST 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管理指南》(ESC,2017年)、《冠心病合理用药指南(第2 版)》(国家卫生计生委合理用药专家委员会和中国药师协会,人民卫生出版社,2018年),《急性ST 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溶栓治疗的合理用药指南》(国家卫生计生委合理用药专家委员会和中国药师协会,2016年)。
1.一般治疗:心电、血压和血氧饱和度监测、有效镇痛等。
2.再灌注治疗:(1)直接PCI(以下为优先选择指征):①发病时间在12小时内且有持续性的ST段抬高的患者均推荐再灌注治疗。
②在无ST抬高但怀疑有进行性缺血心肌梗死的患者满足以下至少一条均推荐血运重建:血流动力学不稳定或心源性休克;反复或进行性的药物难以控制的胸痛;危及生命的心律失常及心跳骤停;MI的机械性并发症;急性心衰;间歇性ST段抬高。
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临床路径一、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STEMI)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STEMI)(ICD10:I21.0- I21.3)(二)诊断依据。
根据《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的诊断与治疗指南》(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分会,2001年)、2007年ACC/AHA及2008年ESC相关指南1.持续剧烈胸痛>30分,含服硝酸甘油(NTG)不缓解;2.相邻两个或两个以上导联心电图ST段抬高≥0.1mv;3.心肌损伤标记物(肌酸激酶CK、CK同功酶MB、心肌特异的肌钙蛋白cTNT和cTNI、肌红蛋白)异常升高(注:符合前两项条件时,即确定诊断为STEMI,不能因为等待心肌标志物检测的结果而延误再灌注治疗的开始)。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及依据。
根据《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的诊断与治疗指南》(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分会,2001年)、2007年ACC/AHA及2008年ESC相关指南1.一般治疗2.再灌注治疗(1)直接PCI(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以下为优先选择指征):①具备急诊PCI的条件,发病<12小时的所有患者;尤其是发病时间>3小时的患者;②高危患者。
如并发心源性休克,但AMI<36小时,休克<18小时,尤其是发病时间>3小时的患者;③有溶栓禁忌证者;④高度疑诊为STEMI者。
急诊PCI指标:从急诊室至血管开通(door-to-balloon time)<90分钟。
(2)静脉溶栓治疗(以下为优先选择指征):①无溶栓禁忌证,发病<12小时的所有患者,尤其是发病时间≤3小时的患者;②无条件行急诊PCI;③PCI需延误时间者(door-to-balloon time>90分钟)。
溶栓指标:从急诊室到溶栓治疗开始(door-to needle time)<30分钟。
(四)标准住院日为:10-14 天。
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STEMI)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STEMI)(ICD10:I21.0- I21.3)(二)诊断依据。
根据《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的诊断与治疗指南》(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分会,2001年)、2007年ACC/AHA及2008年ESC
相关指南
1.持续剧烈胸痛>30分,含服硝酸甘油(NTG)不缓解;
2.相邻两个或两个以上导联心电图ST段抬高≥0.1mv;
3.心肌损伤标记物(肌酸激酶CK、CK同功酶MB、心肌特异的肌
钙蛋白cTNT和cTNI、肌红蛋白)异常升高(注:符合前两项
条件时,即确定诊断为STEMI,不能因为等待心肌标志物检测
的结果而延误再灌注治疗的开始)。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及依据。
根据《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的诊断与治疗指南》(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分会,2001年)、2007年ACC/AHA及2008年ESC
相关指南
1.一般治疗
2.再灌注治疗
(1)直接PCI(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以下为优先选择指征):
①具备急诊PCI的条件,发病<12小时的所有患者;尤其是发
病时间>3小时的患者;
②高危患者。
如并发心源性休克,但AMI<36小时,休克<18
小时,尤其是发病时间>3小时的患者;
③有溶栓禁忌证者;
④高度疑诊为STEMI者。
急诊PCI指标:从急诊室至血管开通(door-to-balloon time)<90分钟。
(2)静脉溶栓治疗(以下为优先选择指征):
①无溶栓禁忌证,发病<12小时的所有患者,尤其是发病时间
≤3小时的患者;
②无条件行急诊PCI;
③PCI需延误时间者(door-to-balloon time>90分钟)。
溶栓指标:从急诊室到溶栓治疗开始(door-to needle time)<30分钟。
(四)标准住院日为:10-14 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ICD10:I21.0- I21.3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
疾病编码;
2.除外主动脉夹层、急性肺栓塞等疾病或严重机械性并发症者;
3.当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诊断时,如在住院期间不需特殊处理
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可以进入路径。
(六)术前准备(术前评估)就诊当天所必需的检查项目。
1. 心电、血压监护;
2. 血常规+血型;
3. 凝血功能;
4. 心肌损伤标记物;
5. 肝功能、肾功能、电解质、血糖;
6. 感染性疾病筛查(乙、丙型肝炎、HIV、梅毒等)。
根据患者具体情况可查:
1. 血脂、D-二聚体(D-Dimer)、脑钠肽(BNP);
2. 尿、便常规+潜血、酮体;
3. 血气分析;
4.床旁胸部X光片;
5. 床旁心脏超声。
(七)选择用药。
1. 抗心肌缺血药物:硝酸酯类药物、β受体阻滞剂;
2. 抗血小板药物: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常规合用);对于行介入
治疗者,术中可选用GPⅡb / Ⅲa受体拮抗剂;
3. 抗凝药物:普通肝素或低分子肝素;
4. 调脂药物:他汀类药物;
5.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ACEI);
6.镇静止痛药:吗啡或杜冷丁。
(八)介入治疗时间。
AMI起病12小时内实施急诊PCI治疗;时间超过12小时,如患者仍有缺血性疼痛证据,或血流动力学不稳定,或合并心源性休克者,仍应实施急诊PCI治疗。
1.麻醉方式:局部麻醉;
2.手术内置物:冠状动脉内支架;
3.术中用药:抗凝药(肝素等)、抗血小板药(GPⅡb / Ⅲa受体拮抗剂)、血管活性药、抗心律失常药;
4.术后住院第1天需检查项目:心电图(动态观察)、心肌损伤标记物(6小时测一次,至发病24小时)、血常规、尿常规、便常规+OB、凝血功能、血生化、血气分析、BNP、C-反应蛋白或hsCRP、D-Dimer、心脏超声心动图、胸部X光片。
(九)术后住院恢复7 -14 天。
(十)出院标准(围绕一般情况、切口情况、第一诊断转归)。
1.生命体征平稳;
2.血液动力学稳定;
3.心电稳定;
4.心功能稳定;
5.心肌缺血症状得到有效控制。
(十一)有无变异及原因分析。
1.冠状动脉造影后转外科行急诊冠脉搭桥;
2.等待二次择期PCI;
3.有合并症、病情危重不能出CCU和出院;
4.等待择期CABG;
5.患者拒绝出院。
注:适用于STEMI发病<12小时者,择期PCI患者不适用本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