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急诊治疗流程
- 格式:doc
- 大小:16.00 KB
- 文档页数:2
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急诊PCI处理流程及并发症处理(全文)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是心血管疾病中最危急的情况之一,实施有效的早期再灌注治疗(包括药物溶栓和介入治疗),挽救濒死的心肌是STEMI治疗的关键,时间就是心肌,时间就是生命。
为建立科学的急性心脑血管疾病区域协同医疗救治体系,最大限度地缩短早期救治时间,提高急性心脑血管疾病救治成功率,降低病死率、致残率,有效降低疾病负担,现就提升急性心脑血管疾病医疗救治能力,在各级医院范围内开展针对STEMI的急诊PCI手术具有重要意义。
2014年ESC推荐[1-5]:对于12小时以内的STEMI患者或新发左束支传导阻滞的患者均应再灌注治疗(Ⅰ/A);STEMI引起心源性休克或急性左心衰发作,无论发病时间长短,均应急诊PCI治疗(Ⅰ/B);即使发病大于12小时,疼痛消失或心电图ST段回落,如果存在持续性缺血的证据或出现恶性心律失常时仍应急诊PCI治疗(Ⅰ/C);发病12~48小时内的患者应考虑急诊PCI再灌注治疗(Ⅱa/B)。
对于没有条件行直接PCI,而首先进行溶栓治疗的推荐:所有溶栓患者均应在24小时内转到能行PCI的中心(Ⅰ/A);溶栓成功后24小时行冠脉造影,以便行血运重建(Ⅰ/A);溶栓失败后应紧急行补救性PCI(Ⅰ/A);溶栓成功稳定患者的最佳造影时机为3~24小时(Ⅱa/A)。
对于急诊PCI,我们的目标是:1.建立院内胸痛中心/绿色通道;2.确认/排除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STEMI)诊断;3.及早启动早期再灌注治疗和完善前期准备。
其主要技术要点为:1.完成交接,妥善记录保管救护车送诊患者的院前急救信息;2.10分钟内完成首份心电图,尽快采血进行心肌损伤标志物及其它血液检查,不必等待结果可以启动心内科会诊、再灌注治疗;3.核对患者发病后至今抗血小板药物、抗凝药物等用药情况,避免用药过量及重复。
无禁忌STEMI确诊患者,补充给予负荷量的双联抗血小板药物至阿司匹林300mg、氯吡格雷75-600mg或替格瑞洛180mg,具体剂量根据早期再灌注治疗方式确定;4.吸氧、心电监护、药物等其他对症急救处理,维持生命体征稳定;5.迅速评估早期再灌注治疗的适应症和禁忌症,心内科会诊确定再灌注治疗方案;6.签署知情同意书,一键启动导管室,按照转运预案转运患者至导管室行急诊PCI治疗,或送至重症监护室溶栓治疗;7.避免在家属谈话和知情同意书签署、办理住院手续方面延误手术时机,手术及住院手续同时办理;8.保守治疗患者送至重症监护室。
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诊疗规范(2021年版)一、概述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塞是冠状动脉急性闭塞造成的以心电图ST段抬高为表现的急性心肌损伤或/坏死,发病急、并发症和死亡率高。
急症血运重建是最有效的治疗方法,包括急症冠脉介入治疗和溶栓治疗。
院内死亡率已降至5-8%以下。
近年来绿色通道和胸痛中心的建设大大降低了急性期的死亡率。
由于我国冠心病的发病率逐年增加,人群中的急性心肌梗死发病和死亡依然呈上升趋势,尤其是广大的农村地区。
根据第四版“全球心肌梗死定义”标准,心肌梗死是指急性心肌损伤[血清心脏肌钙蛋白(Cardiactroponin,cTn)增高和/或回落,且至少1次高于正常值上限(参考值上限值的99百分位值)],同时有急性心肌缺血的临床证据,包括:(1)急性心肌缺血症状;(2)新的缺血性心电图改变;(3)新发病理性Q波;(4)新的存活心肌丢失或室壁节段运动异常的影像学证据;(5)冠状动脉造影或腔内影像学检查或尸检证实冠状动脉血栓。
通常将心肌梗死分为5型。
1型:由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急性破裂或侵蚀,血小板激活,继发冠状动脉血栓性阻塞,引起心肌缺血、损伤或坏死。
须具备心肌损伤和至少一项心肌缺血的临床证据。
2 型:与冠状动脉粥样斑块急性破裂或侵蚀、血栓形成无关,为心肌供氧和需氧之间失平衡所致。
3型:指心脏性死亡伴心肌缺血症状和新发生缺血性心电图改变或心室颤动(Ventricular fibrillation,VF),但死亡发生于获得生物标志物的血样本或在明确心脏生物标志物增高之前,尸检证实为心肌梗死。
4型:包括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相关心肌梗死(4a型)、冠状动脉内支架或支撑物血栓形成相关心肌梗死(4b 型)及再狭窄相关心肌梗死(4c型)。
5型:为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oronary artery bypass grafting,CABG)相关的心肌梗死。
急性心肌梗死临床路径(2017年版)一、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ICD-10:I21.900B~V)。
(二)诊断依据。
根据ICD10标准:I21。
900B~V。
急性心肌梗死是指在冠状动脉病变的基础上发生冠状动脉血供急剧减少或中断,使相应的心肌严重而持久地急性缺血导致心肌坏死。
心肌梗死新定义(全球统一定义):因心肌缺血引起的心肌坏死均为心肌梗死。
诊断标准:血清心肌标志物(主要是肌钙蛋白)升高(至少超过99%参考值上限),并至少伴有以下一项临床指标:(1) 典型心肌缺血症状(持续胸痛>30 分钟,含NTG 1-2片不缓解,伴出汗、恶心呕吐、面色苍白);(2)新发生的缺血/缺血性ECG改变[包括T波增宽增高、新发生的ST—T改变或左束支传导阻滞(LBBB)],ECG病理性Q波形成;(3)影像学证据显示有新发生的局部室壁运动异常;(4) 冠脉造影或尸检证实冠状动脉内有血栓。
(三)进入路径标准。
1。
第一诊断必须符合急性心肌梗死疾病编码(ICD-10:I21。
900B~V)。
2。
当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诊断,但在住院期间不需要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3.除外主动脉夹层、肺栓塞或严重机械性并发症者.4.急诊PCI、溶栓或保守治疗的患者均可进入路径.急诊PCI、溶栓须符合适应证.5、若患者拒绝行PCI治疗,则继续使用药物治疗方案;若患者为三支病变或左主干病变,建议患者到上级医院行搭桥;6、危重状况的治疗启动(IABP、临时起搏器、除颤等);7、生命支持类治疗;8、血流动力学监测(有创血流动力学、无创连续心排、无创血压);9、合并症的治疗:纠正电解质紊乱、降压治疗、控制血糖、吸氧等治疗;10、若患者自动出院,则给予患者完整的健康教育及3级预防治疗,若患者死亡则死亡时完成路径.11、PCI是指: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四)标准住院日。
急性心肌梗死急救流程及规范如下:
立即停止活动、躺下。
怀疑是急性心肌梗死的患者,在急性发病期,可能会出现胸痛剧烈、冒汗等。
患者一定要立即停下活动,躺下休息,可将患者平趟在床上或硬地板上,同时打开窗户,保证空气流通。
口服药物。
患者躺好后,如果携带有急救药的,可以让患者及时服药,如阿司匹林、替格瑞洛等。
并及时拨打急救电话,等待救援。
人工呼吸和心脏按摩。
如果患者的呼吸突然停止或心跳骤停,家人应立即采取急救措施。
可以拳击心前区进行心肺复苏,帮助患者恢复心跳。
如果无效,应立即进行胸外心脏按摩和口对口人工呼吸。
急性ST抬高型心肌梗死急诊科处理规范1.目的规范急性心肌梗死的急诊处理流程,特此制订本流程。
2.定义急性心肌梗死:是指由于冠状动脉粥样斑块不稳定破裂或糜烂导致冠状动脉内血栓形成后发生冠脉血供急剧减少或中断,相应的心肌严重而持久地缺血,临床主要表现为突发的胸骨后或心前区持续压榨性剧痛。
3.职责3.1急诊接诊医师为首诊医师,对于胸痛患者初步诊断为急性ST抬高型心肌梗死时必须规范治疗,若为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则进入急诊绿色通道管理。
3.2急诊科负责致电心内科病房,请心内科医师急会诊,心内科负责与家属沟通及后继专科治疗3.3如患者同意进行急诊介入,则由心内科医师与急诊科护士负责转运至导管室或心血管监护病房,急诊科帮助患者家属办好住院手续。
3.4急诊科负责监护患者生命体征,及时将病情变化及化验结果报告心内科医师并提供安全转运所需监护仪及除颤仪。
3.5急诊科负责及时将抗血小板药物喂服患者并备好静脉溶栓药物。
4.标准4.1 120急救医生在接诊现场初步认定患者为急性心肌梗死,应提前通知有冠心病介入资质医院的急诊科做好接诊准备。
(120接诊医生现场初步认定患者为急性心肌梗死包括两种情况:一种是在下级医院或诊所已做心电图和/或心肌损伤标志物确认患者急性心肌梗死或已在下级医院进行了溶栓治疗。
第二种情况是120接诊医生现场通过简单询问病史,做心电图和/或床旁心肌损伤标志物初步认定患者急性心肌梗死(部分有条件的120急救中心可以执行)4.2胸痛病人来诊,则由分诊台护士一级分诊入急诊科抢救室并安排医师接诊。
4.3病人卧床后首诊医师5分钟内完成18导联的心电图检查,上氧、建立静脉通道并同时询问病史和体格检查。
4.4如心电图显示相邻两导联ST段抬高或新出现的左束支传导阻滞,则考虑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马上请心内科医师急会诊,心内科会诊医师10分钟内到达会诊地点并报告本科二值医师(各医院视情况而定)。
同时急诊科10分钟内完成抽血化验(BR、凝血功能、cTNT、BNP、D-D、肝肾功能、E5A)并按绿色通道管理送入检验科,有条件医院可在急诊科15分钟内选择性完成BNP、cTnI、D-Dimer、MYO、CK-MB的检测并出具报告给心内科医师。
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诊治流程
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的诊治流程如下:
1.急诊救治:立即开通绿色通道,通过心电图、血清心肌
标志物检测诊断病情。
2.抗栓治疗:确诊后尽快进行抗血小板和抗凝治疗,以防
止血栓形成。
3.血运重建:根据病情选择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或溶栓治疗,
以恢复心肌供血。
4.药物治疗:长期服用抗血小板、降脂、降压等药物,控
制危险因素。
5.随访评估:定期随访评估病情,调整治疗方案,预防再
次发生心肌梗死。
以上信息仅供参考,具体流程应根据患者病情和医院实际情况而定。
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临床路径(2019年版)一、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STEMI)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第一诊断为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STEMI)(ICD-10:I21.0-I21.3)。
(二)诊断依据根据《中国急性ST 段抬高型心肌梗死诊断及治疗指南》(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分会,2015年),《急性ST 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管理指南》(ESC,2017年)。
血清心肌损伤标志物(主要是肌钙蛋白)升高(至少超过99%参考上限),并至少伴有以下1项临床指标。
1.急性心肌缺血:STEMI典型的缺血性胸痛为胸骨后或心前区剧烈的压榨性疼痛(通常超过10~20分钟),可向左上臂、下颌、颈部、背或肩部放射;常伴有恶心、呕吐、大汗和呼吸困难等,部分患者可发生晕厥。
含服硝酸甘油不能完全缓解。
应注意典型缺血性胸痛等同症状和非特异性症状。
2.新的缺血性心电图改变:STEMI的特征性心电图表现为ST段弓背向上型抬高(呈单相曲线)伴或不伴病理性Q波、R波减低(正后壁心肌梗死时,ST段变化可以不明显),常伴对应导联镜像性ST段压低。
3.影像学证据显示有新发生的局部室壁运动异常。
4.冠状动脉造影证实冠状动脉内有血栓。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及依据根据《中国急性ST 段抬高型心肌梗死诊断及治疗指南》(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分会,2015年),《急性ST 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管理指南》(ESC,2017年)、《冠心病合理用药指南(第2 版)》(国家卫生计生委合理用药专家委员会和中国药师协会,人民卫生出版社,2018年),《急性ST 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溶栓治疗的合理用药指南》(国家卫生计生委合理用药专家委员会和中国药师协会,2016年)。
1.一般治疗:心电、血压和血氧饱和度监测、有效镇痛等。
2.再灌注治疗:(1)直接PCI(以下为优先选择指征):①发病时间在12小时内且有持续性的ST段抬高的患者均推荐再灌注治疗。
②在无ST抬高但怀疑有进行性缺血心肌梗死的患者满足以下至少一条均推荐血运重建:血流动力学不稳定或心源性休克;反复或进行性的药物难以控制的胸痛;危及生命的心律失常及心跳骤停;MI的机械性并发症;急性心衰;间歇性ST段抬高。
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临床路径一、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STEMI)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STEMI)(ICD10:I21.0- I21.3)(二)诊断依据。
根据《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的诊断与治疗指南》(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分会,2001年)、2007年ACC/AHA及2008年ESC相关指南1.持续剧烈胸痛>30分,含服硝酸甘油(NTG)不缓解;2.相邻两个或两个以上导联心电图ST段抬高≥0.1mv;3.心肌损伤标记物(肌酸激酶CK、CK同功酶MB、心肌特异的肌钙蛋白cTNT和cTNI、肌红蛋白)异常升高(注:符合前两项条件时,即确定诊断为STEMI,不能因为等待心肌标志物检测的结果而延误再灌注治疗的开始)。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及依据。
根据《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的诊断与治疗指南》(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分会,2001年)、2007年ACC/AHA及2008年ESC相关指南1.一般治疗2.再灌注治疗(1)直接PCI(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以下为优先选择指征):①具备急诊PCI的条件,发病<12小时的所有患者;尤其是发病时间>3小时的患者;②高危患者。
如并发心源性休克,但AMI<36小时,休克<18小时,尤其是发病时间>3小时的患者;③有溶栓禁忌证者;④高度疑诊为STEMI者。
急诊PCI指标:从急诊室至血管开通(door-to-balloon time)<90分钟。
(2)静脉溶栓治疗(以下为优先选择指征):①无溶栓禁忌证,发病<12小时的所有患者,尤其是发病时间≤3小时的患者;②无条件行急诊PCI;③PCI需延误时间者(door-to-balloon time>90分钟)。
溶栓指标:从急诊室到溶栓治疗开始(door-to needle time)<30分钟。
(四)标准住院日为:10-14 天。
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segment elevation myocardial infarction,STEMI)是一种严重的心脏疾病,需要紧急处理。
以下是针对STEMI患者的急救方案及标准化操作流程,这是一般情况下的建议,实际操作中请根据具体情况采取措施。
急救方案及标准化操作流程:1. 识别症状:- 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的典型症状包括胸痛、压迫感、呼吸急促、出冷汗等。
-若患者表现有可能是STEMI,立即启动急救流程。
2. 呼叫急救服务:-立即拨打紧急救护电话(例如,在中国拨打120)。
3. 提供急救支持:-让患者坐下来,保持安静。
-如果患者意识清醒,咨询他们的药物过敏情况,询问是否有心脏病史。
-若患者停止呼吸或心脏停搏,立即进行心肺复苏(CPR)。
4. 嚼服阿司匹林:-如果患者没有阿司匹林过敏史,给予患者嚼服一片阿司匹林,帮助减少血栓形成。
5. 收集患者信息:-收集患者基本信息,包括年龄、性别、过敏史、药物史等。
6. 监测生命体征:-持续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包括心率、血压、呼吸等。
7. 急救车到达前提供支持:-如果急救车还未到达,继续提供基本生命支持。
-让患者保持安静,避免剧烈运动。
8. 急救车接手:-一旦急救车到达,将患者转交给专业急救人员。
-提供急救人员所需的患者信息。
9. 医院急救措施:-患者送达医院后,医院将采取进一步的检查和治疗措施,可能包括心电图、血液检查、血栓溶解治疗等。
10. 与家属沟通:-与患者家属沟通,提供相关信息,并安慰他们。
这个流程是一般性的操作建议,具体的急救操作应根据具体的情况和专业医疗人员的指导进行。
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是一种紧急情况,及时的急救和专业治疗对患者的生存和康复非常关键。
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急诊治疗流程
1.入抢救室
2.吸氧(5l/min)
3.心电血压脉氧监护
4.血糖测定
5.18导联心电图
6.建立双静脉液路(左侧:0.9%NS 500ml 滴速慢右侧0.9%NS 100ml+奥美拉唑
40mg)
7.镇静止痛(罂粟碱、地西泮可酌情静脉注射)血流动力学不稳定禁用吗啡。
8.阿司匹林300mg嚼服+波立维300mg口服
9.抽血(血常规、肝肾功能、电解质、血脂、淀粉酶、心肌酶、肌钙蛋白I、NT-proBNP、凝血常规、DD二聚体)
10.血气酌情(若有基础病考虑合并严重电解质紊乱应当抽取),尽量使用桡动脉,避免使用股动脉,减少穿刺次数,穿刺完毕后确切压迫至少30分钟,并加强动态观察。
11规范书写病历,并详细记录各个时间节点。
12.交代病情危重,家属签字:患者目前诊断为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病情危重,随时可能出现病情加重、恶性心律失常、心脏破裂、心衰、多脏器功能衰竭、甚至猝死。
13.交代再灌注治疗:患者目前诊断为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诊断明确,目前应给予再灌注治疗,包括急性PCI手术(通常为12小时内,若症状持续可不论时间)、药物溶栓治疗(通常为6小时内,最好在3小时内)及保守治疗,并交代各种治疗利弊。
家属选择并签字。
14.必要时请内科及专家会诊,通知科主任。
15.患者选择介入治疗,建议转院,转院前给予阿司匹林、波立维,低分子肝素酌情,签字选择介入并要求转院,并签署转运风险告知书。
16.患者选择溶栓治疗,逐条核对适应症及禁忌症,交代溶栓风险及可能溶栓失败,签署溶栓治疗知情同意书,保证入科30分钟内开始溶栓。
尽量让患者缴费,也可先行药房借药,但必须抵押患者证件,并留取借条,附患者家属签字,避免麻烦。
17.尿激酶原预混充分后20mg以稀释至10ml后3分钟缓慢静推,30mg入90mlNS后30分钟静滴完毕。
记录溶栓开始时间,溶栓完毕即刻、溶栓后1小时、溶栓后2小时查心电图(12导联,酌情18导联)
18.结果结果回报后可给予KCL 1g+MgSO4 1g入盐水组,低分子肝素皮下注射。
注意液体总量
19.若药房有营养心肌药物可酌情给予
20.溶栓过程中抢救室务必有医护人员密切观察,除颤器及抢救车备用,有情况随时处理
21.溶栓过程中反复询问患者主观症状,观察患者神志情况,有无牙龈及口腔出血、尿及大便颜色。
密切观察心电监护,溶栓结束2小时评价溶栓再通指标,判断有无血管再通。
22.若考虑血管再通,继续治疗,稳定后可转院行择期PCI治疗。
若考虑溶栓未再通,症状持续,转院行补救PCI治疗。
23.转运途中应配备监护、吸氧、除颤器及急救药品,签署转运知情同意书。
如有侵权请联系告知删除,感谢你们的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