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检人群早期胃癌筛查及风险评估应用研究
- 格式:ppt
- 大小:400.50 KB
- 文档页数:30
早期筛查胃癌的成功治疗关键胃癌是一种严重的健康问题,尤其是在一些亚洲国家,如中国、日本和韩国,它的发病率相对较高。
然而,如果能够在早期进行筛查和治疗,胃癌的治愈率将显著提高。
本文将探讨早期筛查胃癌的成功治疗关键,以及如何提高早期发现和治疗的机会。
## 胃癌的危害胃癌是一种恶性肿瘤,通常起源于胃黏膜内的细胞。
它可以在身体内不断生长,并在晚期蔓延到周围的组织和器官。
这使得胃癌在晚期时往往难以治愈,并可能导致严重的健康问题,甚至是生命威胁。
## 早期筛查的重要性早期筛查是指通过不同的医疗检查方法,尽早发现患者是否患有胃癌或患有潜在风险。
早期筛查的重要性在于,当胃癌在早期阶段被发现时,治疗的成功率显著提高。
以下是一些关键因素,早期筛查在治疗胃癌中的成功扮演的角色:### 1. 提高治愈率当胃癌在早期阶段被诊断出来时,患者通常能够获得更有效的治疗,包括手术、放射疗法和化疗等。
这些治疗方法在早期阶段更容易奏效,从而提高了治愈率。
### 2. 减少治疗的复杂性在胃癌晚期,疾病可能已经蔓延到其他器官,导致治疗变得更加复杂和困难。
早期筛查有助于阻止疾病的进一步扩散,从而降低了治疗的复杂性。
### 3. 提高生存率早期筛查不仅提高了治愈率,还提高了患者的生存率。
患者在早期诊断的情况下通常能够享受更长寿命,同时减少了与晚期胃癌相关的痛苦。
## 早期筛查方法了解早期筛查胃癌的成功治疗关键之前,我们需要探讨一些常用的筛查方法:### 1. 胃镜检查胃镜检查是一种直接观察胃内黏膜的方法,通过将一根灵活的管子插入喉咙,进而到达胃部。
医生可以检查黏膜的变化、溃疡或肿瘤。
这是一种非常准确的筛查方法,但可能不太受患者的喜爱,因为需要耐受一些不适。
### 2. 超声波检查超声波检查是一种无创的筛查方法,它使用高频声波来创建有关胃部结构的图像。
这种方法通常用于筛查肿瘤的大小和位置。
然而,它的准确性相对较低,可能需要与其他筛查方法结合使用。
2023中国早期胃癌筛查检验技术专家共识(完整版)我国是胃癌高发国家,由于早期胃癌无明显症状,临床发现的胃癌约90%属于进展期,严重降低了5年生存率。
胃镜和活检是公认的诊断胃癌的金标准,但我国人口众多,资源分配有限,难以实现大规模筛查,而早期诊断相关检验技术具有无创、便捷、灵敏度高等特点,能够实现早期胃癌的筛查。
通过分析近年来已用于临床早期诊断胃癌的相关检验技术,包括呼气检测、血清学免疫检测和分子检测技术,探讨早期胃癌相关标志物,例如幽门螺杆菌、胃蛋白酶原、胃泌素、肿瘤标志物及DNA甲基化在早期胃癌诊断中的临床应用及特点,并提出了共识性意见,旨在为患者、临床医师及卫生行政管理部门提供规范、临床应用价值高的检验技术指导和筛查策略。
胃癌是我国发病率第一的消化道恶性肿瘤,根据《2020全球最新癌症负担数据》显示,2020年我国胃癌新发478 508万例,发病率约33.06/10万,居中国恶性肿瘤发病率第2位;死亡373 789万例,死亡率约25.82/10万,位列我国恶性肿瘤死亡率第3位[1]。
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感染和胃癌筛查不足是我国胃癌高发的关键因素。
我国目前Hp感染率达50%~56%,约7亿人被感染[2]。
在过去60年,西欧和北美的胃癌发病率逐渐下降,部分原因归功于分餐制控制了Hp传播,降低了胃癌发生风险[3, 4]。
除胃癌风险因素减少和生活习惯改善等因素[2,5],对胃癌高危人群进行胃癌筛查已成为有效方法之一[6, 7, 8, 9]。
据数据统计显示,胃癌患者的中位总生存时间仅16个月[10],为了延长患者5年生存率,早期发现早期治疗无疑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因此,提升我国早期胃癌检验技术水平,提高早期胃癌筛查覆盖率是降低我国胃癌死亡率和提升早期胃癌检出率的重要措施[11, 12]。
早期胃癌预后良好,5年总生存率达90%以上[13, 14],进展期胃癌5年生存率仅为30%[15, 16]。
胃癌早期筛查提高治愈率胃癌是一种常见且恶性程度较高的消化系统肿瘤,早期诊断和治疗对于提高患者的生存率至关重要。
因此,胃癌早期筛查成为公众健康关注的热点话题。
本文将探讨胃癌早期筛查的重要性,以及提高治愈率的相关措施。
一、胃癌早期筛查的重要性胃癌早期筛查的目的是发现病变的早期阶段,通过早期干预来提高治愈率。
在胃癌早期,肿瘤通常局限于黏膜和浅层组织,尚未侵犯深层组织和淋巴结。
这时,如果能够及早发现并进行有效治疗,患者的治愈率就能显著提高。
而胃癌晚期的治愈率较低,并且常常伴随着严重的身体痛苦和生活质量下降。
因此,胃癌早期筛查具有重要的预防和治疗意义。
二、胃癌早期筛查的方法1. 临床症状筛查:胃癌早期通常没有典型的症状,但一些人可能出现食欲减退、消化不良、腹胀等非特异性症状。
如果出现这些症状,应当及时就医进行进一步检查。
2. 影像学检查:胃镜是目前最常用的胃癌早期筛查方法,它能够直接观察胃黏膜的变化,并进行活组织检查。
此外,X线钡餐检查也可用于筛查胃癌,但其敏感性和特异性较胃镜低。
3. 生物标志物检测:近年来,一些特定的生物标志物在胃癌早期筛查方面显示出潜力。
例如,血清中的甲胎蛋白(AFP)和胃泌素释放肽(GRP)水平升高与胃癌的发生有关。
这些生物标志物的检测可以作为辅助手段来进行胃癌早期筛查。
三、提高治愈率的措施1. 健康教育与宣传:开展针对胃癌的健康教育和宣传活动,提高公众对胃癌早期筛查的认识和重视,让更多的人主动参与筛查。
2. 定期体检:个体定期进行体检,包括临床症状筛查、影像学检查和生物标志物检测等方法,早期发现胃癌病变。
3. 高危人群重点筛查:对于存在胃癌高危因素的人群,如长期吸烟、酗酒、亲属有胃癌病史等,应当加强定期筛查。
此外,一些地区在胃癌高发区还可以开展大规模的群体筛查活动。
4. 医疗技术的进步:胃癌早期诊断和治疗技术的进步为患者提供了更多的治疗选择和机会。
例如,内镜下粘膜切除术(EMR)和内镜下黏膜剥离术(ESD)等微创手术技术在一些早期胃癌患者中被广泛应用。
体检人群胃癌风险筛查结果分析及对策研究吴志国;王先升;杜敏;张楠【期刊名称】《智慧健康》【年(卷),期】2024(10)9【摘要】目的通过对体检人群进行胃癌风险筛查评估,探讨有效的预防策略,为胃癌早期防治提供实践指导。
方法选取济南地区在山东电力中心医院健康管理中心2020年—2021年进行胃功能检测的40岁以上体检人群共11816人作为研究对象。
应用中国新型胃癌筛查评分系统进行胃癌风险筛查,并采用SPSS22.0软件进行数据分析。
结果根据胃癌风险评分占比情况分析,高危组<中危组<低危组。
男性中高风险占比36.69%,女性中高风险占比仅1.11%,性别有显著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40~49岁及69岁以上人群,低风险占比为主;50~69岁人群,中高风险占比随年龄增加逐渐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PGR由高到低依次为低危组>中危组>高危组,PGⅡ、G17水平由高到低依次为高危组>中危组>低危组,PGⅠ由高到低依次为中危组>低危组>高危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针对体检人群开展有针对性的胃癌风险筛查具有重要意义。
针对中高危胃癌风险人群,建议加强健康教育和宣传、加强胃癌筛查工作、推广幽门螺杆菌感染的检测和治疗、关注并干预家族胃癌史,并鼓励跨学科合作,共同努力降低胃癌发病率。
【总页数】4页(P21-24)【作者】吴志国;王先升;杜敏;张楠【作者单位】山东电力中心医院健康管理中心;山东电力中心医院内科【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3【相关文献】1.血清胃泌素17、胃蛋白酶原联合(14)C呼气试验在健康体检人群胃癌筛查中的价值分析2.新型胃癌筛查评分系统在体检人群中的应用价值分析3.宫颈癌筛查风险评估量表在体检人群宫颈癌及高度鳞状上皮内病变筛查中的应用4.血清胃蛋白酶原、胃泌素-17、幽门螺杆菌抗体检测在筛查胃癌风险人群中的价值分析5.宫颈癌筛查风险评估量表在体检人群宫颈癌及高度鳞状上皮内病变筛查中的应用价值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胃癌及其癌前病变风险评估体系的相关研究进展尽管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胃癌的发病率呈现下降的趋势,但其仍然位居全球常见恶性肿瘤和肿瘤所致死亡的第五位和第三位,而相较于非洲和北美地区,东亚地区有着最高的胃癌发病率,在我国胃癌位居肿瘤致死亡的第二位。
作为一个多因素致病疾病,胃癌目前相对公认的危险因素包括年龄(>40岁)、男性性别、一级亲属胃癌家族史、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感染等。
持续的HP感染可致萎缩和肠上皮化生,进而导致异型增生和肠型胃癌的发生、发展。
许多学者通过对胃黏膜胃镜下表现、组织病理学结果以及血清学标记物的探索,初步建立了一系列用于预测胃癌发生风险的评估体系。
本文旨在归纳目前已有的相关评价体系的研究,综述现有体系对于胃癌及其癌前病变发生风险的评估效果。
一、基于临床特征和实验室检查的评估体系一些血清学标记物,如胃蛋白酶原(pepsinogen,PG)Ⅰ(PGⅠ)、PGⅡ和胃泌素-17(gastrin-17,G-17),均由胃黏膜所分泌,因此其水平的变化也提示了胃黏膜状态的改变,PGⅠ低水平以及PG Ⅰ/PGⅡ比值(PGR)低水平与胃体部黏膜萎缩改变有较好的相关性,G-17则被认为是胃窦部黏膜萎缩的一个预测因素,但这些指标单独用于预测胃癌风险的准确率都偏低。
因此,多项危险因素联合血清学指标所构建的评估体系被尝试用于预测胃癌的风险。
Miki于2011年联合HP血清学抗体结果和PG水平,提出了ABC 方法用以预估胃癌发生风险,该方法界定PGⅠ≤70 µg/L且PGR ≤3为PG阳性,血清HP抗体滴度≥30 U/mL为HP阳性,根据血清学结果将患者分为A组(HP-、PG-)、B组(HP+、PG-)、C组(HP+、PG+)、D组(HP-、PG+)四组,胃癌风险依次升高。
Kishino等的研究中,分组为A、B、C和D组的胃癌检出率分别为0.07%(4/6 105)、0.5%(8/1 739)、0.8%(16/2 010)和1.1%(3/281)。
胃癌早知道高危人群的早期诊断与防治胃癌是一种常见的恶性肿瘤,早期发现与早期治疗对患者的生存率和治愈率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重点讨论胃癌高危人群的早期诊断与防治方法,以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和预防胃癌。
一、胃癌的高危人群胃癌的发病率与人们的生活方式、饮食结构和遗传背景等有一定关系。
以下是一些胃癌高危人群的特征:1. 胃炎患者:长期胃炎患者,特别是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患胃癌的风险较高。
2. 食用腌制、熏制食品者:腌制、熏制食品中含有亚硝酸盐等致癌物质,长期摄入会增加胃癌的风险。
3. 大量饮酒和吸烟者:酒精和烟草中的致癌物质对胃黏膜有直接损伤作用,增加了胃癌的发生几率。
4. 有胃病家族史者:胃癌与遗传因素有一定关系,家族中有胃癌患者的个体更容易患病。
二、早期诊断与筛查方法为了更早地发现胃癌的早期病灶,以下是一些常用的早期胃癌筛查方法:1. 胃镜检查:胃镜检查是胃癌早期诊断的关键方法,可观察到胃黏膜变化,取活检样本进一步判断是否恶性。
2. X线钡餐检查:通过口服含钡的溶液,使胃肠道显示较清晰,可以观察到胃部异常情况。
3. 呼气法幽门螺杆菌检查:幽门螺杆菌感染与胃癌有一定关联,通过检测呼气中的幽门螺杆菌,可以初步评估个体的胃癌风险。
4. 血液肿瘤标志物检测:通过检测血液中的肿瘤标志物如癌胚抗原(CEA)、胃泌素释放肽(G-17)等,可以进行胃癌的初步筛查。
三、胃癌的早期防治措施早期发现与早期治疗对于胃癌的患者至关重要。
以下是一些胃癌早期防治措施:1. 合理饮食:减少摄入腌制、熏制等致癌食品,多食用富含纤维素的蔬菜水果,保持饮食的均衡和多样性。
2. 戒烟限酒:减少吸烟和饮酒的频次和量,避免烟草和酒精对胃黏膜的直接损伤。
3. 幽门螺杆菌的处理:如发现幽门螺杆菌感染,及时进行治疗,避免慢性胃炎的发展。
4. 定期体检:胃癌高危人群应定期进行胃镜检查、X线钡餐检查等,以及血液肿瘤标志物的检测,及早发现异常情况。
5. 寻求专业医生建议:如果有胃癌症状的疑似,应及时咨询和寻求专业胃肠科医生的帮助,并配合医生进行治疗方案。
早期胃癌筛查评分系统的在体检人群的应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安徽省立医院)合肥 230001【摘要】目的:探讨新型胃癌筛查评分系统在胃癌筛查中的临床应用研究。
方法:检测血清胃泌素17、胃蛋白酶原、幽门螺杆菌及胃镜检查,按照胃癌筛查评分系统评分,并进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入组的363例中,胃癌组4例、异型增生组39例、癌前病变组27例、肠化生组70例、萎缩性胃炎组45例、浅表性胃炎组178例。
胃癌组、癌前病变组、异型增生组、肠化生组、萎缩性胃炎组的评分水平分别为14.0±3.74、12.0±4.72、10.08±5.82、11.14±4.9、10.08±3.83。
各组均值均明显高于浅表性胃炎组(8.11±4.52)。
结论:新型胃癌筛查评分系统用于我国体检人群的胃癌筛查有一定价值,但仍有待完善和优化。
【关键词】胃蛋白酶原;胃泌素17;胃癌筛查评分系统;胃癌胃癌(gastric cancer)是最常见的消化系恶性肿瘤之一,我国胃癌发病率居所有肿瘤2位,肿瘤相关病死原因居第3位[1]。
早期胃癌没有特异性症状,当临床症状变得明显时已是晚期,失去了手术机会,其5年生存率约为10%,而早期胃癌的5年生存期可达90%以上[2-4]。
因此早期发现胃癌变得尤为重要。
我国胃癌筛查起步较晚,很多地区对于胃癌筛查还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这与胃癌筛查的难度和准确度有关系。
我国推出的新ABC法(即血清胃泌素17(G-17)和胃蛋白酶原(PG)联合幽门螺杆菌(HP)感染检测)胃癌筛查对国外ABC法进行改进后,筛查效果有明显提高[5]。
血清检测联合内镜的筛查策略具有更好的费用-效果比[6]。
但是,新ABC法仅依靠血清指标判断,采用阳性/阴性判断。
而不同检测方法的结果意义即“权重”不同,这可能限制了ABC法的应用性。
2018年,国内专家经过多中心研究结果提出的创新性胃癌筛查评分系统[7],为筛查早期胃癌提供了新的方法和工具。
胃癌调研报告胃癌调研报告一、调研背景胃癌是一种常见的恶性肿瘤,具有发病率高、病死率高的特点。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饮食结构的改变,胃癌的患病人数逐年增加,已成为我国人口中的重要健康问题。
为了更好地了解胃癌的发病原因、预防措施及治疗方法,本次调研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共收集了来自全国各地的500份有效问卷。
二、调研结果1. 发病人群分布:调查结果显示,胃癌患者主要集中在4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群,其中60岁以上的人群占比最高。
2. 发病原因:调查结果显示,胃癌的发病原因复杂多样,与遗传因素、饮食结构、生活方式等有关,其中最主要的影响因素为不良饮食习惯。
3. 预防措施:大多数参与调查的人对于胃癌的预防意识不强,只有少数人定期进行体检并注意饮食健康。
因此,需要加大对于胃癌预防意识的宣传和教育,在饮食结构、生活方式等方面进行积极引导。
4. 治疗方法:调查结果显示,大多数胃癌患者在发现病情时已处于中晚期,因此治疗效果较差。
同时,部分患者在治疗期间存在心理压力大、经济负担重等问题,需要提供更多的心理及经济支持。
三、建议1. 加强宣传教育:通过多种形式对胃癌知识进行宣传,提高公众对胃癌的认知水平和预防意识,推动人们改变不良的饮食和生活习惯。
2. 提供早期筛查:建立完善的早期筛查机制,开展胃癌高风险人群的定期体检,及早发现和治疗胃癌。
3. 提供心理及经济支持:建立胃癌患者心理咨询和支持服务,减轻患者在治疗过程中的心理压力。
同时,探索建立患者经济援助机制,帮助患者解决经济困难。
4. 加强科研合作:加强国内外科研机构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共同研究胃癌的发病机制、治疗方法及新药研发,为胃癌的防治提供更科学、更有效的手段。
四、总结胃癌是一种常见的恶性肿瘤,对于胃癌的预防与治疗,必须从改善生活方式、加强宣传教育、提供早期筛查和心理经济支持等多个方面综合施策。
只有在全社会关注和参与的基础上,才能有效地减少胃癌的发病率和死亡率,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
胃癌患者的早期诊断与治疗【胃癌患者的早期诊断与治疗】课题申报一、选题的背景与意义胃癌是世界范围内最常见的消化系统恶性肿瘤之一,也是中国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
胃癌的早期诊断和治疗对于提高患者的生存率和提升生活质量至关重要。
目前,胃癌的早期诊断存在不少困难,临床治疗方法也尚有待改进。
因此,本课题旨在探讨胃癌患者的早期诊断与治疗策略,以提升胃癌患者生存率和生活质量。
二、选题的研究内容与目标1. 胃癌早期诊断方法的研究通过回顾性分析和临床实验证明,早期发现胃癌并进行有效治疗可以显著提高患者的生存率。
因此,本课题将对目前常用的早期胃癌诊断方法进行评估和验证,探索可能的创新方法,提高早期诊断的准确性和敏感性。
2. 胃癌早期治疗策略的研究针对不同早期胃癌的病理特点和分子生物学表现,本课题将对目前的治疗策略进行总结和评估,探索新的治疗方法和药物。
重点研究内镜下黏膜下层剥离(ESD)技术的推广应用和疗效评估。
3. 胃癌综合治疗模式的研究本课题不仅仅关注胃癌的早期诊断和治疗,还将综合考虑胃癌的综合治疗模式。
通过对胃癌患者的全程管理和综合治疗,提供更加全面和个性化的医疗服务,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三、选题的研究方法和可行性分析1. 回顾性分析通过收集我院近年来的病例资料,回顾性分析胃癌患者的临床表现、诊断方式和治疗效果,以了解目前胃癌患者的诊断和治疗状况。
2. 实验室研究采集胃癌患者的血样和组织样本,进行分子生物学和遗传学的实验室研究,寻找胃癌早期诊断和治疗的新标志物和新靶点。
3. 临床试验招募一定数量的早期胃癌患者,进行多中心的临床试验,评估新的早期诊断方法和新的治疗策略的临床效果。
四、课题的预期成果和应用价值1. 预期成果本课题预计将成功研发出针对早期胃癌的新的早期诊断方法和治疗策略,并建立一种胃癌综合治疗模式。
同时,预计发表相关的科研论文若干篇,取得一定的学术和社会影响。
2. 应用价值本课题的研究成果可以为胃癌患者的早期诊断和治疗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 172 -素养与生活质量间的中介效应及调节效应[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9,25(8):1004-1007.[8]王秀丽.目标管理理论的针对性护理干预在肾病综合征患儿中的应用观察[J].护士进修杂志,2018,33(23):2125-2129.[9] YU Xue-qing,WANG Ming-hang,LI Jian-sheng,et al.Effect of Comprehensive Therapy based on Chinese Medicine Patterns on Self-Efficacy and Effectiveness Satisfaction in 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 Patients[J].Chinese Journal of Integrative Medicine,2019,25(10):736-742.[10]庞玉华,张会君,刘涛,等.自我效能感在老年女性骨质疏松患者恐动症与体力活动间中介效应[J].中国公共卫生,2020,36(4):174-177.[11] Urz úa Alfonso,Rodrigo F,Nidia G,et al.The mediatingeffect of self-esteem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erceived discrimination and psychological well-being in immigrants[J].PLoS One,2018,13(6):e0198413.[12]曹杏田,张丽华.青少年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和自我控制在自尊与攻击性的关系中的链式中介作用[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18,32(7):44-49.[13] Bhattarai M,Jin Y,Smedema S M,et al.The relationshipsamong self-efficacy, social support, resilience, and subjective well-being in persons with spinal cord injuries[J].Journal of Advanced Nursing,2020,15(3):1-10.[14]朱锦立,刘玲,闫簌簌,等.自我效能感在恶性血液病患者社会支持与生活质量间的中介效应分析[J].国际精神病学杂志,2019,46(2):297-299.[15]唐蕾,石彩晓.健康行为能力水平及心理弹性对初产妇母乳喂养自我效能的影响[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20,26(1):89-93.[16]杨雪,王玉环,王文婷,等.应对方式在脑卒中照护者自我效能与照护能力间的调节和中介效应[J].中国卫生统计,2018,35(1):86-88.[17]郝洁,田小军,毕凌云,等.基于护理程序的强化护理干预对学龄期肾病综合征患儿治疗依从性及心理健康行为的影响[J].新乡医学院学报,2019,36(5):486-488.(收稿日期:2020-11-18) (本文编辑:程旭然)*基金项目:惠州市医疗卫生类科技计划项目(2020Y070)①广东省惠州市第一人民医院 广东 惠州 516003通信作者:罗慧新型胃癌筛查评分系统在体检人群中的应用价值分析*罗慧① 朱利明① 江小林①【摘要】 目的:探讨新型胃癌筛查评分系统在体检人群早期胃癌筛查中的应用价值。
2024胃癌筛查与早诊早治方案(完整版)胃癌是一种较为常见的癌症,严重威胁我国居民身体健康。
研究表明,针对胃癌高风险人群开展筛查与早诊早治能够有效提高人群胃癌早期诊断率,降低死亡率。
为进一步规范胃癌筛查与早诊早治工作,提升胃癌防治效果,特制定本方案。
一、流行病学相关监测数据显示,2022年我国胃癌新发35.87万例,死亡26.04万例,分别占全部恶性肿瘤的7.43%和10.11%。
胃癌发病率和死亡率分别为25.41/10万和18.44/10万。
胃癌预后较差,近年来我国胃癌患者5年生存率虽有所提高,但仍处于较低水平,如早期发现、早期治疗,5年生存率可显著提高。
胃癌主要危险因素包括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感染、特定的饮食习惯、不良生活方式、相关病史及遗传因素等。
保护因素包括足量摄入蔬菜和水果。
二、高风险人群年龄≥45岁,且符合以下任意一项者:(一)居住于胃癌高发地区(以县级行政区为单位界定,以2000年中国人口结构为标准的年龄标化发病率>20/10万)。
(二)父母、子女以及兄弟姐妹等一级亲属中有胃癌病史。
(三)尿素呼气试验(urea breath test,UBT)、血清Hp抗体、粪便Hp抗原检测任一阳性。
(四)吸烟、重度饮酒、高盐饮食、腌制食品等不良生活方式和饮食习惯。
(五)患有慢性萎缩性胃炎、胃溃疡、胃息肉、手术后残胃、肥厚性胃炎、恶性贫血等疾病。
三、筛查(一)筛查对象胃癌高风险人群,无上消化道癌病史,年龄一般在45~74岁之间,无内镜检查禁忌证,能配合内镜检查。
(二)筛查方法胃癌筛查推荐内镜学检查,首选普通白光内镜检查,对发现的可疑病灶采用特殊内镜技术(窄带成像技术结合放大内镜、蓝激光成像放大内镜、色素内镜、激光共聚焦显微内镜、荧光内镜等)检查并进行活检。
不能耐受常规内镜检查者可进行麻醉/镇静内镜或经鼻超细内镜检查,也可考虑使用磁控胶囊胃镜。
具体检查方法和操作流程参见国家卫生健康委最新发布的胃癌诊疗指南(以下简称诊疗指南)。
基于血清PG、G-17和TK1对早期胃癌诊断的相关性研究作者:谭翠莲黄云妍周敏霞郑少娟来源:《医学食疗与健康》2021年第17期[摘要]目的:研究早期胃癌患者采用血清胃蛋白酶原、胃泌素17、胸苷激酶三项指标联合检测方式对病情进行诊断的临床价值。
方法:选择在我院接受治疗的早期胃癌、其他消化系统肿瘤疾病、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各30例,再抽取同期接受健康体检的同年龄段健康人群30例,分别将其定义为研究1组、研究2组、研究3组、对照组。
采用ELISA法和化学发光法对四组研究对象的血清胃蛋白酶原、胃泌素17、胸苷激酶三项指标水平进行测定,对比各项检测结果及检测结果阳性率。
结果:研究1组研究对象血清胃蛋白酶原I水平均低于研究2组,组间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2组低于研究3组,组间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3组低于对照组,组间有统计学意义(P<0.05)。
研究1组研究对象血清胃蛋白酶原II、胃泌素17、胸苷激酶水平均高于研究2组,组间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2组高于研究3组,组间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3组高于对照组,组间有统计学意义(P<0.05)。
研究1组血清胃蛋白酶原、胃泌素17、胸苷激酶检测结果阳性率高于研究2组,组间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2组高于研究3组,组间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3组高于对照组,组间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早期胃癌患者的血清胃蛋白酶原、胃泌素17、胸苷激酶三项指标水平会明显异于胃部良性病变和其他消化系统肿瘤疾病患者,以及正常健康人群,临床上可以将上述三项指标,作为早期胃癌患者病情筛查和诊断的重要参考依据,提高诊断速度和准确性,为患者争取更多的有效治疗时间,使其转归更加理想。
[关键词]早期;胃癌;胃蛋白酶原;胃泌素;胸苷激酶;诊断[中图分类号]R735.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6-5249(2021)17-0078-02早期胃癌具体指的是癌变组织发生在胃黏膜层及黏膜下层位置,不论其分部范围的大小和是否存在淋巴结转移[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