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纪录片解说复习课程
- 格式:ppt
- 大小:392.50 KB
- 文档页数:30
艺考——纪录片分析纪录片的意义纪录片是了解一个国家、社会和民族文化发展的最好渠道和方式。
真实的纪录片集纳起来所保留的就是一部人类文明史,它的珍贵价值是无法替代的。
纪录片的定义具有文献资料性质的、以文献资料为基础制作的影片。
──法国《电影词典》一种非虚构的影片,具有一个有说服力的主题──美国《电影术语汇编抓住现实的片断,将其有意义地结合起来。
──维尔托夫创造性地处理现实。
──格里尔逊纪录片就是一种非虚构的,看得见、听得见的传播形式,而被它所纪录的内容则是天文地理、生命非生命无所不包。
──陈汉元纪录片是以真实生活为创作素材,以真人真事为表现对象,并对其进行艺术的加工与展现的,以展现真实为本质,并用真实引发人们思考的电影或电视艺术形式。
纪录片的核心为真实。
电影的诞生始于纪录片的创作。
——百度百科纪录片的特征1、纪录片独特的人文性2、纪录片独特的时间性3、纪录片独特的结构性纪录片与专题片的区别(问答题需要记忆)1、真实原则均不可违背,专题性对纪录片更有主观色彩。
2、从篇幅上来讲,专题片的长短、结构有一定的模式,且可以成为“连续的”或“系列的”,但纪录片却基本上只能是一个故事(一个人或一件事),其长短因题材而定,短者几分钟,长者数十分钟甚至几小时。
3、从制作上,纪录片比较考究,它从创意、构思、章节、景别、用光、色彩、音乐、解说、音响和剪辑方面都要有精心的打造,要求把“故事说得生动”。
而专题片在以上这些技术技巧上则不那么讲究,他只要求把“道理讲清楚”即可.4、从时效上讲,专题片跟“新闻片”比较接近。
而纪录片,但他往往不须具备较强的新闻性和实效性,它可以任选题材,精心制作,反复播出,永久保存。
5、从投入和产出方面讲,纪录片显然要在人力、物力、财力和时间上比较铺张,纪录片讲求“质”,专题片讲求“量”五、纪录片的分类(写影评前一定要把纪录片归类)纪录片的分类,没有固定的统一标准,按功能分宣传纪录片、商业纪录片、独立纪录片,依照题材与表现方法的不同,一般分为以下几类:1、时事报导片:指报导新近发生的新闻事件的纪录像片,它的性质与新闻片相同。
纪录片复习资料1.英国纪录片运动从1928年到1937年,格里尔逊带领的英国纪录片小组(GOP),创立了一种纪录电影的制作模式。
他们以电影为工具,以公共利益为目的,参与到各个机构的服务性事业中,像电视直播一样,关注现实生活中的普通人。
他坚持对影片进行各种有益的实验,对真实生活进行创造性处理。
2.真理电影“真理电影”主张纪录片不应该纯粹地记录现实,而应该主动地挖掘真实,不排斥在纪录片中采用虚构策略,创作者应主动介入拍摄事件,并试图促成非常事件的发生,从而揭示人们内心世界中的虚构部分,而这可能“正是一个人的最真实的部分”。
3. 《北方的纳努克》《北方纳努克》纪录片之父弗拉哈迪的开山之作,该片的出现宣告了纪录片形态的诞生,也是浪漫主义纪录电影美学的完美演出。
影片拍摄了北极哈德逊湾地区爱斯基摩人(Inuit)纳努克一家人的生活,它为纪录电影提供了一种实践至今的拍摄模式,还开创了用影像来纪录民族独特文化的人类学纪录片类型。
4.弗拉哈迪弗拉哈迪,美国电影导演,纪录片的创始人。
被尊称为世界“纪录电影之父”。
弗拉哈迪的电影带着一种近乎永恒的价值观念,他的电影从不带着优越感、从来不居高临下,因此可以让不同种族、信仰、不同时代的人喜欢。
他告诉我们:作品最大的价值在于对事物的价值取向和判断——它决定了影片最根本的价值,这比技术和任何手段都要重要。
5.格里尔逊格里尔逊(1898~1972) ,英国电影制片人、导演、理论家,英国纪录片运动创始人。
1947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任命他为群众宣传署署长。
著作有《格里尔逊论纪录电影》。
6.反射式纪录片7.德鲁小组“直接电影(Direct Cinema )”产生于上世纪60年代初的美国,以罗伯特·德鲁和理查德·利科克为首的一批纪录片人提出这样的电影主张:摄影机永远是旁观者,不干涉、不影响事件的过程,永远只作静观默察式的记录;不需要采访,拒绝重演,不用灯光,没有解说,排斥一切可能破坏生活原生态的主观介入。
纪录片创作考试复习一、史实性知识1、纪录片发展名称的提出(Documentary)——格里尔逊纪录电影、纪录影片中国:“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新闻纪录片==纪录片纪录片==新闻纪录的电影2、纪录片的创作理论3、纪录片的定义以纪实为基本美学特征的非虚构的叙事的影片样式。
4、纪录片的性质纪录片的本质特性是视听形象纪实性。
(1)、纪实性;(2)、叙事storytelling5、纪录片的分类根据纪录片的功能,大致可以分为四大类:纪实性纪录片、宣传性纪录片、娱乐性纪录片、实用性纪录片。
6、弗拉哈迪与《北方的纳努克》罗伯特·弗拉哈迪(1884-1951):纪录片创始人。
重要贡献:坚持“非虚构”这一基本原则下,积极介入生活,让真实生活场景与作者的主观感情完美地结合起来。
赞赏自然美和人性美,从而使该片成为具有审美价值和影响社会的电影纪实艺术。
《北方的纳努克》(1922年)是被国际影视界公认为第一部完整意义的纪录片。
被誉为纪录片的里程碑之作。
是讲究艺术技巧的非虚构影片。
《北方的纳努克》的艺术技巧方法一、歌颂美而回避丑的美学原则。
他对现代文明的破坏力深有痛感却不直接触及,只是不遗余力地去描写、记录,乃至重演古老文明的善与美,并把自己的赞美之情注入其中。
二、与被摄对象长期交友共处,深入观察,准确把握生活形态,并使被摄对象在镜头前高度自然。
三、用故事片手法表现非虚构的人生故事,纪录片故事化,并以主观热情介入强化情节,塑造人物。
所谓“介入”就是巧妙地运用“重演”和“主观干预”,摒弃呆板地自然纪实,却又最大限度地追求客观效果。
四、长画面大容量。
猎取海豹,一家人下筏上岸等长画面,都被誉为长画面的最早范例。
五、在选择拍摄和选择编辑基础上,运用画面组接创造节奏变化和艺术气氛,使作品结构高潮迭起,增强吸引力。
六、利用字幕增强效果,使默片具备了综合艺术手段的表现力。
正是这些创造性手法,使纪录片脱离了原始形态,成为具有审美价值、史学价值和社会震撼力的纪实艺术。
《纪录片赏析》课程教学大纲适用专业:戏剧与影视学专业课程学时:32(16周)课程学分:2一、课程的性质与任务《纪录片赏析》课程一方面通过对纪录片在不同时期的特征以及形成成因的探究归纳出纪录片内在的美学品性;另一方面结合各类作品的解读和创作实践,来启发纪录片创作多环节中的种种思路,并分析其间应注意的种种问题。
本课程在兼顾本校学生专业基础的同时,博采众家之长,建立起本课程的知识体系。
本课程以纪录片史、纪录片理论演进及优秀纪录片赏析为基本结构,内容包括纪录片简史、重要导演介绍、重要作品赏鉴等。
通过对经典纪录片的欣赏与学习,使学生了解纪录片创作的基本知识和基本研究方法;了解纪录片的重要导演与作品;初步培养学生运用影视学基本原理分析纪录片术作品,并为进一步学习和实践纪录片的创作打好基础。
二、课程的内容和基本要求第一讲纪录片导论1、纪录片的界定与简史掌握2、纪录片的本质:真实、审美掌握第二讲格里尔逊与《夜邮》(上)1、格里尔逊生平了解2、格里尔逊模式的纪录片创作了解第三讲格里尔逊与《夜邮》(下)1、《夜邮》赏析掌握2、《夜邮》的创作特色与不足理解第四讲莱尼·里芬斯塔尔与《奥林匹亚》(上)1、莱尼·里芬斯塔尔生平理解2、莱尼·里芬斯塔尔的创作理论掌握第五讲莱尼·里芬斯塔尔与《奥林匹亚》(下)1、《奥林匹亚》赏析了解2、《奥林匹亚》的创作特色与影响掌握第六讲《迁徙的鸟》赏析1、自然题材纪录片的创作了解2、《迁徙的鸟》的创作背景与特色理解第七讲《帝企鹅日记》赏析1、《帝企鹅日记》的创作特色了解2、《迁徙的鸟》与《帝企鹅日记》的比较理解第八讲《故宫》赏析1、中国纪录片发展简史了解2、《故宫》题材纪录片的发展理解3、《故宫》的创作特色掌握第九讲《台北故宫》赏析1、《台北故宫》的创作背景了解2、《台北故宫》的创作特点掌握3、《故宫》与《台北故宫》的比较理解第十讲《我从汉朝来》赏析1、《我从汉朝来》的创作背景了解2、《我从汉朝来》的创作特色——以武梁祠为例掌握第十一讲《敦煌》赏析1、《敦煌》的创作背景理解2、《我从汉朝来》与《敦煌》的比较理解3、历史类纪录片的创作方法掌握第十二讲《舌尖上的中国》赏析1、《舌尖上的中国》的创作背景了解2、《舌尖上的中国》系列的创作特色掌握3、饮食类纪录片的创作方法理解第十三讲《玄奘之路》赏析1、《玄奘之路》的创作背景理解2、《玄奘之路》的创作特色掌握3、人物类纪录片的创作方法理解第十四讲《蓝色星球》赏析1、BBC纪录片的创作理解2、《蓝色星球》系列纪录片的创作掌握第十五讲《甲午》赏析1、军事类纪录片的特点理解2、《甲午》的创作特点掌握第十六讲《与全世界做生意》赏析1、社会类纪录片的创作理解2、《与全世界做生意》的创作特点掌握三、学时分配四、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说明1.教学方法:这是一门知识性及实践性较强的课程,教学方法上以课堂讲授为主;并适当选择议题进行主题讨论,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填空1,纪录片是非虚构,非表演的影视纪实艺术。
2,纪录片的本质特性是视听形象纪实性。
3,纪录片按历史上的艺术学派可分为四种:画面加解说的“格里尔逊式”写实的真实电影,访谈式和个人追述式。
4,我国把纪录片归于电视专题类,包括纪实型,创意型,政论型,访谈型等各种纪录片形态。
5,从题材内容和艺术形式两方面概括,当今纪录片种类可以分为社会人文类和自然科学类。
6,纪录片具有反映生活,记录历史,传播知识,反映舆论的作用和审美作用等多种社会功能。
7,北方的纳努克是第一部被国际影视界公认为具有完整意义的纪录片。
8,纪录片叙事特点中四种倾向:纪实性,多角度,心理化,理性化名词解释1,长镜头:多景别长画面,又称画面蒙太奇。
完整的长画面内部角度,景别的不断变化使主体和环境及其互相关系得到持续完整的展现,从而保证了客观事实的多义真实。
2,镜头蒙太奇:又称长镜头,为多景别长画面蒙太奇,完整的长画面内部角度,景别的不断变化使主体和环境及其相互关系得到持续完整的展现,从而保证了客观事实的多义真实。
2,特写镜头:环境,物体或人物的局部,没有明显的地域和环境特征,也显不出事物之间的联系。
3,同期声:拍摄画面同一时空的声音记录。
4,文献性:现在的事实,明天的历史,具有学术价值和历史价值。
5,蒙太奇:影视构成形式和构成方法的总称。
它基于人们在环境中随注意力的转移而依次接触视象的内心过程和思维方式。
6,造型因素:造型因素——审美感知,构图,色彩,运动,节奏,剪辑,语言,音响,音乐。
简答题1,简答纪录片的功能和意识形态的关系纪录片多种社会功能,即源于它的视听形象本性,也源自于创作主体的主观意识,这也注定它不可能超越于意识形态。
3,简述如何选择纪录片的画面一,选择看的见的事实。
二,选择关键性的事实,三,选择以小见大的事实。
四,选择与表现主题相关的事实。
五,选择具体生动的事实。
4,简述纪录片的叙事技巧一,确立主线和辅线,二,点面结合,以点带面,三,设置悬念,四,以选择为前提的纪实,五,寄情理于材料的筛选中,六,用细节填补时间的空白。
艺考——纪录片分析纪录片的意义纪录片是了解一个国家、社会和民族文化发展的最好渠道和方式。
真实的纪录片集纳起来所保留的就是一部人类文明史,它的珍贵价值是无法替代的。
纪录片的定义具有文献资料性质的、以文献资料为基础制作的影片。
──法国《电影词典》一种非虚构的影片,具有一个有说服力的主题──美国《电影术语汇编抓住现实的片断,将其有意义地结合起来。
──维尔托夫创造性地处理现实。
──格里尔逊纪录片就是一种非虚构的,看得见、听得见的传播形式,而被它所纪录的内容则是天文地理、生命非生命无所不包。
──陈汉元纪录片是以真实生活为创作素材,以真人真事为表现对象,并对其进行艺术的加工与展现的,以展现真实为本质,并用真实引发人们思考的电影或电视艺术形式。
纪录片的核心为真实。
电影的诞生始于纪录片的创作。
——百度百科纪录片的特征1、纪录片独特的人文性2、纪录片独特的时间性3、纪录片独特的结构性纪录片与专题片的区别(问答题需要记忆)1、真实原则均不可违背,专题性对纪录片更有主观色彩。
2、从篇幅上来讲,专题片的长短、结构有一定的模式,且可以成为“连续的”或“系列的”,但纪录片却基本上只能是一个故事(一个人或一件事),其长短因题材而定,短者几分钟,长者数十分钟甚至几小时。
3、从制作上,纪录片比较考究,它从创意、构思、章节、景别、用光、色彩、音乐、解说、音响和剪辑方面都要有精心的打造,要求把“故事说得生动”。
而专题片在以上这些技术技巧上则不那么讲究,他只要求把“道理讲清楚”即可.4、从时效上讲,专题片跟“新闻片”比较接近。
而纪录片,但他往往不须具备较强的新闻性和实效性,它可以任选题材,精心制作,反复播出,永久保存。
5、从投入和产出方面讲,纪录片显然要在人力、物力、财力和时间上比较铺张,纪录片讲求“质”,专题片讲求“量”五、纪录片的分类(写影评前一定要把纪录片归类)纪录片的分类,没有固定的统一标准,按功能分宣传纪录片、商业纪录片、独立纪录片,依照题材与表现方法的不同,一般分为以下几类:1、时事报导片:指报导新近发生的新闻事件的纪录像片,它的性质与新闻片相同。
小学生纪录片鉴赏教案大全教案标题:小学生纪录片鉴赏教案大全教案目标:1. 帮助小学生理解纪录片的定义和特点。
2. 培养小学生观察、思考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3. 提高小学生的听力和阅读理解能力。
4. 培养小学生的团队合作和表达能力。
教案一:纪录片基础知识介绍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目标:1. 了解纪录片的定义和特点。
2. 掌握纪录片的分类。
3. 学习纪录片的制作过程。
教学步骤:1. 引入纪录片的概念,让学生谈谈自己对纪录片的了解和观看经验。
2. 介绍纪录片的定义和特点,如真实性、客观性、记录性等。
3. 分类介绍纪录片的不同类型,如自然纪录片、历史纪录片、科学纪录片等。
4. 介绍纪录片的制作过程,包括选题、策划、拍摄、剪辑等环节。
5. 给学生展示一部小学生相关的纪录片片段,让学生观看并提出问题和意见。
教学资源:1. 纪录片片段。
2. PowerPoint演示文稿。
教案二:纪录片鉴赏技巧培养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目标:1. 学习纪录片鉴赏的基本技巧。
2. 提高学生的观察、思考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教学步骤:1. 复习纪录片的定义和特点。
2. 引导学生讨论纪录片鉴赏的重要性和好处。
3. 介绍纪录片鉴赏的基本技巧,如观察画面、听取解说、分析结构等。
4. 分组让学生观看一部小学生相关的纪录片,并提供鉴赏指导。
5. 学生小组讨论和总结他们观看的纪录片,分享自己的观点和感受。
教学资源:1. 小学生相关的纪录片。
2. 分组讨论指导。
教案三:纪录片鉴赏实践活动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目标:1. 提供学生实践鉴赏纪录片的机会。
2.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和表达能力。
教学步骤:1. 学生分组,每组选择一部小学生相关的纪录片进行鉴赏。
2. 学生小组根据纪录片内容和主题,制定鉴赏问题和讨论提纲。
3. 学生观看纪录片,并记录观点、感受和问题。
4. 学生小组进行讨论,分享自己的观点和感受,并解答鉴赏问题。
5. 学生小组向全班展示他们的鉴赏结果,并进行互动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