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计算器探索规律-
- 格式:ppt
- 大小:914.50 KB
- 文档页数:13
《用计算器探索规律》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应该能够:1.掌握使用计算器探索规律的方法;2.能够用计算器对一些基本数学问题进行计算和验证;3.提高数学思维能力和计算能力。
二、教学内容1.用计算器探索规律的基本方法;2.基本数学问题的计算和验证;3.规律探索实例分析。
三、教学过程3.1 导入教师可以先提出一个问题,如:在 1-100 中有多少个数字是 7 的倍数?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估算答案,并简单讨论 7 的倍数的规律。
3.2 讲解随后,教师可以讲解使用计算器探索规律的基本方法。
比如,输入题目中的问题,使用计算器进行计算,查看结果并分析答案的规律等。
3.3 初步探索接下来,教师可以让学生按照自己的理解,使用计算器进行探索。
如对于之前提出的问题,让学生输入7, 14, 21, …, 100,使用计算器计算得出正确答案。
同时,让学生观察自己输入的数列,分析数列中规律,找到 7 的倍数之间的联系,进一步提高规律探索能力。
3.4 规律探索实例分析在掌握了基本方法后,引导学生进行更加复杂的规律探索。
比如,教师可以出示以下问题:1.一个数加上 2 后是 5,那么这个数是多少?2.将三个不同的正整数相加得到 9,它们是哪些数?3.两个正整数的和为 25,它们的积是多少?让学生使用计算器进行计算和验证,并寻找其中的规律。
3.5 总结在探究结束后,教师可以向学生宣读规律,并与学生一起进行总结,以便更深入地理解规律。
四、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使用计算器进行规律探索的方法,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计算能力。
同时,增强了学生对于数学的兴趣和探究欲望。
对于学生来说,一些高难度的数学问题通常是很难理解和解决的。
但是,通过使用计算器这一工具,学生可以通过直观的视觉呈现来体验到数学问题所包含的规律,并更加深入地理解其本质。
_用计算器探索规律_导学案姓名:学习内容用计算器探索规律日期我会学习2、那么:6÷11=0.5□5□……7÷11=0.6□6□……8÷11=0.□2□2……9÷11=0.81□□……3、用计算器验证规律:3×7=212.5×0.5=3.3×6.7=22.11 0.25×0.5= 3.333×666.7=0.025×0.5= 3.33333×66666.7=…………年级五年级课型新授主备教师刘兴起齐红丽学习目标1、会适时,正确使用计算器。
2、提高观察、对比、分析、归纳能力。
重点难点重点:正确适时使用计算器难点:提高对比、分析、归纳能力。
学具准备课本、学案知识链接1、用计算器探索帮我发现规律,如:1÷11=0.0909……2÷11=0.1818……3÷11=0.2727……4÷11=0.3636……5÷11=0.4545……(1)都是()小数;(2)循环节都是9的()我会新知预习我会学习让我把课本上的规律总结一下吧!我预习的小问号?我能闯关1、计算器计算:35.56÷12.7 35.56÷1.27 35.56÷0.127发现规律:怎样情况,商会比被除数大2、找规律填数(1)0.101 0.2002 0.3003 () 0.500005(2)()9 81 () 43046721(3)6.25 2.5 1()() 0.064(4)3.5 1.75 ()() 0.21875自我评价与评价我:。
教案:用计算器探索规律2023-2024学年数学五年级上册教学目标:1. 让学生通过使用计算器,探索数学规律,培养他们的观察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2. 培养学生运用计算器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他们的计算速度和准确性。
3. 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让他们在小组讨论中共同探索数学规律。
教学内容:1. 认识计算器及其基本功能。
2. 使用计算器进行简单的数学运算。
3. 探索数学规律,如数的倍数、数的因数、数的排列组合等。
教学重点:1. 学生能够熟练使用计算器进行数学运算。
2. 学生能够通过观察和思考,发现数学规律。
教学难点:1. 学生能够运用计算器解决实际问题。
2. 学生能够通过小组讨论,共同探索数学规律。
教学准备:1. 每位学生一台计算器。
2. 教学课件或黑板。
教学过程:一、导入1. 教师向学生介绍计算器的基本功能,如加、减、乘、除等。
2. 学生跟随教师一起使用计算器进行简单的数学运算,熟悉计算器的使用方法。
二、探索数学规律1. 教师提出一个数学问题,如“找出100以内的所有偶数”。
2. 学生使用计算器进行计算,观察并记录结果。
3. 教师引导学生观察结果,发现数学规律,如“偶数都是2的倍数”。
4. 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共同探索数学规律,总结规律的特点。
三、巩固练习1. 教师给出一些数学题目,如“找出50以内的所有3的倍数”。
2. 学生使用计算器进行计算,验证他们发现的数学规律。
3. 教师引导学生通过计算器解决实际问题,如“计算班级学生的平均年龄”。
四、总结与反思1. 教师与学生一起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回顾所学的数学规律。
2. 学生分享他们在探索数学规律过程中的体会和收获。
3. 教师鼓励学生继续使用计算器探索数学规律,提高他们的数学能力。
教学评价:1. 通过课堂表现,观察学生是否能够熟练使用计算器进行数学运算。
2. 通过课后作业,检查学生是否能够运用计算器解决实际问题。
3. 通过小组讨论,评估学生是否能够合作学习,共同探索数学规律。
2 用计算器探索规律教学内容了解计算器的键盘结构,掌握计算器的使用方法。
教学提示指导学生使用计算器进行含有两级运算的混合运算时,注意提醒学生看看自己的计算器,是否是能识别运算顺序的科学计算器。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能借助计算器探索规律,发展学生合情推理能力。
过程与方法:在具体情境中感悟合理选用计算工具和计算方法的必要性;会合理、灵活地使用计算器解决简单的问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体验用计算器进行计算的方便和快捷,进一步培养对数学学习的兴趣,感受计算器在人们生活和工作中的价值。
重点学生利用计算器,探索和发现简单的数学规律难点自己利用计算器进行计算,根据数据特点进行归纳规律。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实物投影仪;多媒体课件;计算器。
学生准备:计算器。
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多媒体出示:123456789(1)请学生在自己的计算器中连续输入9个同样的数字,组成九位数,再除以“123456789”。
明确:计算规则。
(2)合作学习:思考:计算结果和你选择的数字有什么关系⑶用计算器验证猜想明确:学生能通过猜想、思考、验证猜想来学习新知识,更好。
这节课我们就来进一步学习利用计算器探索数学规律。
板书:用计算器探索规律设计意图:这一环节的设计旨在激发学生参与数学活动的兴趣。
游戏体验法:我们已经学会使用计算器,用计算器有什么优越性?计算快,那老师算得比计算器还快,你们信吗?我们比比看,你们用计算器,老师口算。
出示:9999×15= 9999×19= 9999×12=比赛结果老师赢。
教师顺势提示课题。
设计意图:在新课导入时,通过比赛游戏唤起了学生参与探究的欲望。
(二)探究新知:1.学生用计算器探究:9999×11=9999×12=9999×13=9999×14=学生汇报计算结果。
9999×11=1099899999×12=1199889999×13=1299879999×14=139986观察计算结果,说发现。
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用计算器探索规律-人教版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通过使用计算器,探索数学规律,增强计算能力。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分析、总结,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意识。
教学重点:1. 掌握计算器的基本使用方法。
2. 探索数学规律,提高计算能力。
教学难点:1. 理解并运用数学规律。
2. 学会合作学习,共同解决问题。
教学准备:1. 计算器。
2. 课件或黑板。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计算方法,如加减乘除、乘方等。
2. 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计算器吗?它有什么作用呢?3.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计算器是一种便捷的计算工具,可以帮助我们快速完成各种计算。
二、探索规律(10分钟)1. 教师出示计算器,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计算器上的数字和符号有什么规律?2. 学生自由探索,尝试找出规律。
3. 教师选取部分学生的发现,进行展示和讲解。
4. 学生总结规律,如:数字的排列顺序、符号的用法等。
三、实践应用(10分钟)1. 教师出示一些计算题目,要求学生使用计算器进行计算。
2. 学生独立完成计算,教师巡回指导。
3. 教师选取部分学生的计算结果,进行展示和讲解。
4. 学生总结计算方法,如:先算乘除,后算加减,同级运算从左到右等。
四、合作学习(10分钟)1. 教师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4-5人。
2. 每组学生共同完成一道较复杂的计算题目。
3. 教师巡回指导,引导学生互相讨论、解决问题。
4. 各组展示计算结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五、课堂小结(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如计算器的使用方法、数学规律等。
2. 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和收获。
3.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重点知识,提醒学生加强练习。
六、课后作业(课后自主完成)1. 使用计算器完成课后练习题。
2. 总结计算方法和数学规律,做好笔记。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让学生使用计算器探索数学规律,提高了学生的计算能力和观察力。
五年级数学上册教案:3.5 用计算器探索规律教学目标1. 让学生通过使用计算器,探索数学规律,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2. 使学生掌握计算器的基本使用方法,提高学生的计算速度和准确性。
3. 培养学生运用计算器解决问题的能力,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使用计算器探索数学规律,掌握计算器的基本使用方法。
2. 难点:通过计算器探索数学规律,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计算器的基本使用方法。
2. 演示法:演示计算器的操作过程。
3. 练习法:通过练习,让学生熟练掌握计算器的使用方法。
4. 探究法:引导学生使用计算器探索数学规律。
教学步骤1. 导入:教师简要介绍计算器的发展历程,引发学生对计算器的兴趣。
2. 讲解:教师详细讲解计算器的基本使用方法,包括开关机、数字输入、运算符号输入、清除等。
3. 演示:教师演示计算器的操作过程,让学生直观了解计算器的使用方法。
4. 练习:教师布置一些简单的计算题目,让学生使用计算器进行计算,提高计算速度和准确性。
5. 探究:教师引导学生使用计算器探索数学规律,如平方数、立方数、等差数列、等比数列等。
6. 总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计算器在数学学习中的重要作用。
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是否积极使用计算器进行计算和探索。
2. 计算速度和准确性:检查学生在计算练习中的速度和准确性。
3. 规律探索能力:评价学生在探究环节中发现的数学规律,以及能否用计算器验证这些规律。
教学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计算器教学的效果。
同时,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为下一节课做好准备。
需要重点关注的细节是“探究:教师引导学生使用计算器探索数学规律”。
这个环节是本节课的核心,旨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用计算器探索规律(教案)人教版五年级上册数学教学目标:1. 理解计算器的基本功能,掌握计算器的使用方法。
2. 通过使用计算器,探索数学中的规律,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3. 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1. 计算器的使用方法。
2. 数学规律的探索。
教学难点:1. 计算器的操作技巧。
2. 数学规律的发现和总结。
教学准备:1. 计算器。
2. 课件或黑板。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回顾计算器的基本功能,如加、减、乘、除等。
2. 提问:你们觉得计算器除了可以用来计算数学题目,还可以用来做什么呢?二、探索规律(10分钟)1. 出示课件或黑板,展示一组数学题目,如:1 2 = 32 3 = 53 4 = 74 5 = 95 6 = 112. 让学生观察这组题目,尝试找出其中的规律。
3. 学生分享自己的发现,教师总结规律:两个连续的自然数相加,和是奇数。
4. 引导学生用计算器验证这个规律,如计算 6 7、7 8、8 9 等。
5. 提问:你们还能找到其他类似的规律吗?6. 学生分小组讨论,探索其他数学规律,如:- 两个连续的奇数相乘,积是奇数。
- 两个连续的偶数相乘,积是偶数。
- 两个连续的自然数相乘,积是这两个数的平均数的平方减去1。
三、课堂小结(5分钟)1. 让学生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总结计算器的使用方法和数学规律的探索。
2. 提问: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们有什么收获?3. 学生分享自己的收获,教师给予肯定和鼓励。
四、课后作业(5分钟)1. 让学生用计算器验证今天课堂上探索的数学规律。
2. 让学生尝试用计算器探索其他数学规律,并记录下来。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让学生使用计算器探索数学规律,既提高了学生的计算能力,又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主动探索,积极参与,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同时,教师要对学生的发现给予及时的反馈和指导,帮助学生总结规律,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