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语文沁园春雪
- 格式:pdf
- 大小:1.49 MB
- 文档页数:11
初中语文沁园春雪教案5篇初中语文沁园春雪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学问与技能:(1)学习词的相关学问,了解词的基本特点和表现手法。
(2)能够有感情地朗读,留意停顿和重音。
(3)体会诗词语言的凝练、准确和“诗化”形象的丰富内涵。
(4)学会借景抒情的表达手法,能够在写作中运用想象和联想。
2.过程和方法(1)学生结合文中的解释,在讨论的基础上,在老师的指导下理解词的内容。
(2)结合视频,体会本词的壮美意境和诗人豪迈情怀。
(3)结合几首描绘雪景的诗词,进行比较,加深对词主题的理解。
3.情感态度价值观:(1)感受诗人的形象,体会诗人莽莽原野般宽敞的胸怀,巍巍高原般宏大的气魄,坚决的信念,充分获得审美的愉悦;(2)体会作为一代风流人物要为中华民族建功立业的宏大包理想,抒发了对当代无产阶级和人民无比信任和喜爱的激情。
教学策略1.以协作式为主的教学策略:a.学生通过朗读课文感知词的内容,提出问题,在其他同学的帮忙或老师的提示下自主解决问题;b.学生通过竞争式发言,谈自己的感受和体会,通过同桌讨论和老师的引导,学生自己调整思路并和全班同学交流。
2.自主学习策略:学生通过自主阅读拓展资料,深化理解课文的主题,提高阅读鉴赏诗歌的能力和写作水平,促进思维的深层次加工。
教学资源与工具1、教学环境:多媒体环境。
2、资源预备:教学ppt、拓展资料。
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交流预习心得导入1.结合本地的气候特征,引导学生展开对“雪景”的描绘。
学生畅所欲言,想象大地披白、青松傲雪、堆雪人、打雪仗等雪景。
2.不同的人、不同的心境、不同的时代环境,会给予雪景不同的特点,1936年2月,抗日战争爆发前,在陕北的清涧县,毛泽东同志登上海拔千米、白雪掩盖的塬上视察地形,观赏风光。
面对雪原壮景,触景生情,写下了这首壮词,抒发了无产阶级革命英雄的壮志豪情。
1945年发表于重庆《新民晚报》,引起极大轰动。
今天我们有幸来观赏学习这“宏大的篇章”——《沁园春雪》。
初中文学课程必背古诗《沁园春·雪》雪:从混合云中降落到地面的雪花形态的固体水。
由大量白色不透明的冰晶(雪晶)和其聚合物(雪团)组成的降水。
接下来小编会给大家分享一首关于雪的诗词。
【沁园春·雪】近现代:毛泽东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
(余通:馀)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
(原驰原作:原驱)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
(红装一作:银装)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
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
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沁园春·雪】译文北方的风光,千里冰封冻,万里雪花飘。
望长城内外,只剩下无边无际白茫茫一片。
整条黄河,立刻失去了波涛滚滚的水势。
群山好像一条条银蛇在舞动,高原上的丘陵好像许多白象在奔跑,它们都想试着和老天爷比一下谁更高。
等到晴天的时候,看红日和白雪交相辉映,格外娇艳美好。
江山是如此的媚娇,引得无数英雄竞相倾倒。
可惜秦始皇、汉武帝,略差文治功劳;唐太宗、宋太祖,稍逊文学才华。
称雄一世的英雄人物,成吉思汗,只知道拉弓射大雕。
这些人物都已经过去了,称得上能建功立业的英雄人物,还要看今天的人们。
注释北国:该词源于中国古代的分裂时期,如宋称辽、金为北国,东晋称十六国等为北国,南北朝时代南方的各朝代称在北方与之对抗的各朝代为北国等。
毛泽东诗中的“北国”使人在不觉中产生出一种我国疆土广大的民族自豪感。
雪:这首词作于红一方面军一九三六年二月由陕北准备东渡黄河进入山西省西部的时候。
作者在一九四五年十月七日给柳亚子信中说,这首词作于“初到陕北看见大雪时”。
惟:只。
馀:剩下。
此字一作“余”,但目前刊出的书法作品中写作“馀”,以此为准。
莽莽:无边无际。
大河上下:大河,指黄河。
大河上下,犹言整条黄河。
顿失滔滔:(黄河)立刻失去了波涛滚滚的气势。
描写黄河水结冰的景象。
山舞银蛇,原驰蜡象:群山好像(一条条)银蛇在舞动。
初中语文1沁园春雪word版1 沁园春雪“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雪是一种能够令人产生多种情绪的精灵……当窗外那像柳絮、像芦花般的雪花,正在纷纷扬扬地从天而降的时候,当郊野大地被雪花装饰得像铺上白色的地毯一样的时候,望望它们,会有许许多多的感觉………当一代伟人毛泽东看到北国茫茫的冰雪时,他会有怎样的感受?让我们一起走进《沁园春雪》!1.了解文章的写作背景以及诗歌的基本特点。
2.感受诗词中北国壮丽的雪景,体会革命领袖所具有的伟大抱负和坚定信念。
3.品味准确、精练的语言魅力,体会词熔写景、抒情、议论于一炉的艺术特色。
4.领会词赞美祖国壮丽河山和无产阶级革命英雄主义的感情。
第一课时一、新课导入鲁迅认为北国的雪“如粉”、“如沙”,随着旋风蓬勃奋飞,那一代领袖心中北国的雪又是何种景象呢?这一节课,就先让我们一同去领略北国雪的风姿,同时也体会诗人伟大的抱负和坚定的信念。
二、自学指导(一)——预习与交流1.指导学生积累字词。
(1)师范读课文,学生找出诗中的生字词,并注音。
分外妖娆.....(.sh..ǔ.).还看今..数风流人物.......á.o)....(f..è.n)(r..成吉思汗....(h..á.n)朝.(h..á.i)..稍逊风骚....(x..ù.n)..(2)学生结合具体语境理解词义。
莽莽:形容原野辽阔,无边无际。
妖娆:娇艳美好。
折腰:鞠躬,倾倒。
风骚:原指《诗经》里的《国风》和《楚辞》里的《离骚》,这里用来概括广义的文化,包括政治、思想、文化在内。
红装素裹:形容雪后天晴,红日和白雪交相辉映的壮丽景色。
红装,原指妇女的艳装,这里指红日照耀着大地。
素裹,原指妇女的淡装,这里指白雪覆盖着的大地。
一代天骄:指称雄一世的人物。
数风流人物:数:点数,数得着,称得上。
2.了解有关文体知识词,又称长短句。
最初称为“曲词”,是配音乐的。
后来逐渐跟音乐分离,成为诗的一种。
沁园春雪全诗文字解释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沁园春雪》是毛泽东在1936年12月写的一首诗,全文共16句,以诗人的娓娓道来,借用雪花的洁白与清新来表达对革命事业的信心和对群众的爱护。
这首诗反映了当时中国共产党与国民党的矛盾和斗争,也展现了毛泽东坚定的革命信仰和决心。
首先是“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这句描绘了北国的寒冷冰雪景象,显示了雪花无处不在的壮丽景象。
这里的“北国”指的是中华民族,整个民族被冰封的河流、雪飘的山川所包裹。
这也象征着中国革命进程中的冰冻时期,极其艰难。
接着是“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
这句描绘了“长城”的伟大壮丽,但也表达了破旧的景象。
毛泽东通过这一形象,暗示了国家内外的贫瘠与孤寂,长城只剩下苍茫的墟墟,无人问津。
第三句“大河上下,顿失滔滔”表现了长江黄河的宏伟和伟大,但却失去了往日的雄伟气势。
这也反映了当时的国家命运岌岌可危,政局动荡不安。
第四句“山舞银蛇,原驰蜡象”则描绘了山岭间雪花飞舞,大地呈金色,表现出自然的美丽和生命的动感。
接下来的“欲与天公试比高,须晴日,看红装”则表示了希望与上天比高,也需要晴天露阳光的照耀,否则徒有美丽的外表也少了生气。
再之后的“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则展现了诗人情致轻松的一面,钓鱼娱乐,乘船远行,表达了对平静生活和美好梦想的向往。
最后两句“轻负沈今,驾梦逐风流”则表现了青年革命者的觉悟和决心,承担着沉重的历史责任,乘梦风流,不畏风浪,追逐光明的未来。
《沁园春雪》通过描绘出一幅冰雪和雪原的壮美画面,寄托了时代背景下的人民对革命和抗争的决心。
这首诗不仅展现了毛泽东诗歌的高超才华,也展现了作为领袖的坚定意志和担当责任的勇气。
毛泽东通过这首诗,表达了对祖国和人民的深情厚爱,也传递出了对革命胜利的信仰与坚决。
【2000字】第二篇示例:《沁园春雪》是毛泽东在1936年写的一首诗。
这首诗以北平八月的清晨为背景,描绘了一幅冬雪初霁的美丽画面,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家乡的深深眷恋之情。
沁园春雪原文及解读《沁园春·雪》是毛泽东于1936年冬天在延安创作的一首诗歌,这首诗描写了冬雪覆盖下的万物,以及作者的心情。
本文将分别从内容、修辞手法和意义三方面来解读这首诗。
首先,这首诗的内容主要描写了冬雪覆盖下的大地和作者的心情。
诗的开头,“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便交代了冰天雪地的气象格局。
随后,“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
”表达了作者的思乡之情,而“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则展现了作者无畏的豪情,将万物融为一体。
其次,诗中运用了丰富的修辞手法,充分展现了作者的诗意表达能力。
首先是描写手法。
全诗用词精练,在描述大自然的景像时采用了大量形象生动的描写手法,如“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漫卷诗书喜欲狂”等。
另外,作者运用了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使诗歌更加深具感染力。
最后,这首诗的意义不仅在于描绘了北国雪景,也表达了作者纯真的感情和诗人的使命感。
在冰雪的天地里,作者看到的不仅仅是冰天雪地的苍茫,而是对人类未来的思考和呼唤。
诗的最后几句,“地崩山摧壮志凌云才惊四海九州,功名万里外苦寒尽铁衣冠,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则表达了作者的志向:不惧艰苦,矢志为国,追求卓越。
将他的情感融为一体,表现出了伟大的爱国主义情怀。
总之,《沁园春·雪》作为毛泽东一首经典的诗篇,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和意义。
它对传统的诗歌形式进行了改革创新,将大气磅礴的自然风光和作者的内心感受相结合,表达了深刻而真挚的情感。
其描绘的北国冬景美得令人心醉,同时也表达出了作为诗人的良知与责任感。
这首与众不同的诗歌,展现了毛泽东的文学才华和民族情感,更是留给我们的文学遗产,值得我们深入品味。
2023年中考古诗文默写精编精练(含2022版新课标60篇)《沁园春雪》(解析版)T知识点(一)沁园春·雪毛泽东1.《沁园春·雪》中概写北国雪景的(动静结合)句子是: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2.毛泽东《沁园春·雪》运用比喻和对偶的修辞方法(化静为动)描写北国雪景的句子是:山舞银蛇,原驰蜡象。
3.《沁园春·雪》中描写作者想象景色(虚写)的句子是: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
4.毛泽东《沁园春·雪》中由写景到论史起承上启下(过渡)作用的句子是: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5.《沁园春·雪》中由“惜”字所统领的句子是: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
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
6.《沁园春·雪》中点明全文主题,抒发诗人豪情壮志的句子是: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T文学常识中国文学之最最早的诗歌总集是《诗经》;最早的爱国诗人是屈原;最早的田园诗人是东晋的陶渊明;最早的也是最杰出的边塞诗人是盛唐的高适和岑参;古代最杰出的豪放派词人是北宋的苏轼;古代最杰出的女词人是南宋的李清照;古代最著名的爱国词人是南宋的辛弃疾;古代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是唐代的李白;古代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是唐代的杜甫;古代写诗最多的爱国诗人是南宋的陆游;古代最著名的长篇神话小说是明代吴承恩的《西游记》;古代最著名的长篇历史小说是明初罗贯中的《三国演义》;古代最早写农民起义的长篇小说是元末明初施耐庵的《水浒传》; 古代最伟大的现实主义长篇小说是清代曹雪芹的《红楼梦》;古代最杰出的长篇讽刺小说是清代吴敬梓的《儒林外史》;古代最杰出的文言短篇小说集是清代蒲松龄的《聊斋志异》;古代最早的语录体散文是《论语》;古代最早的记事详备的编年体史书是《左传》;古代最早的纪传体通史是《史记》;古代最杰出的铭文是唐代刘禹锡的《陋室铭》;现代最伟大的文学家是鲁迅;现代最杰出的长篇小说是茅盾的《子夜》;现代最有影响的短篇小说集是鲁迅的《呐喊》。
【导语】《沁园春雪》是中国现代史上有名的一首诗,作家毛泽东在1957年完成了这首诗的创作,其含义深刻,构思精湛,已成为现代文学的经典之作。
本文将从战争背景、作品意义等方面,介绍《沁园春雪》的相关背景知识,并提供教案供中学语文教师使用。
一、历史背景《沁园春雪》这首诗,写于1957年,正值我国文化大革命的前夕。
当时,中国的大事正在发生巨大的变化。
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后,中国进入了一个全新的时代,不久之后,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开始步入高潮。
一系列深刻的社会变革充满了整个国家和人民的生活。
在1957年,毛泽东主席发出《关于大鸣大放的指示》后,激发了人民的热情,促进了中国文化的自由发展。
这一时期,中国文化十分丰富,也十分自信。
正是在这样一个文化气氛下,《沁园春雪》首次问世。
二、作品的内涵《沁园春雪》是毛泽东主席在1957年写下的一首诗,全诗共68个汉字,堪称名篇。
这首诗的主要内容是对革命、民族主义和爱国情感的抒发。
通篇记述了毛泽东主席祖居地的旖旎山水,以及他对祖国的美好向往和热爱。
整首诗意境华美,气韵悠远,朴素的语言表达了诗人的情感,也表达出了强烈的民族气息。
这首诗写出了毛泽东主席对革命事业的无私奉献,对中华民族的深深眷恋和不懈追求。
三、教案分析为帮助七年级的学生深入了解《沁园春雪》这首诗,以下所列教案,将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词的含义,同时也能够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阅读能力。
A.教学目标1.了解《沁园春雪》的历史背景和文学价值。
2.掌握《沁园春雪》的文化内涵和意义。
3.培养学生的审美素养和文学鉴赏能力。
B. 教学内容1.《沁园春雪》的背景简介和作者简介。
2.诗歌的读法和鉴赏技巧。
3.诗歌的文化内涵和意义。
C. 教学过程1.学生们首先要了解《沁园春雪》这首诗的历史背景和作者的生平经历,掌握作者的写作风格和创作思路。
2.学生们需要认真阅读《沁园春雪》,并掌握其文学鉴赏技巧。
要求学生能够准确地识别诗歌中的隐喻、象征和修辞手法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