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认识从何而来》教学设计
- 格式:doc
- 大小:71.50 KB
- 文档页数:5
人的认识从何而来一、教材分析本课内容是必修4《哲学与文化》第二单元“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中的第四课“探索认识的奥秘”第一框的内容。
本框共安排两目的内容:第一目“认识与实践”。
教材运用阅读与思考、名言等内容,呈现了认识的含义、认识的两个阶段及关系、实践的含义及三种基本形式、实践的特点。
第二目“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教材通过阅读与思考、名言、相关链接等内容,从四个方面分析了实践是认识的基础,明确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观点。
二、核心素养1.政治认同:识记实践含义,理解实践的特征。
认同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的核心观点,要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正确理解和坚持党的思想路线,与时俱进,追求真理。
2.科学精神:知道实践的基本形式,理解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理解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实践观分析具体事例,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
运用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原理分析问题、增强学习动力,以汲取正确的价值观和对事物、对社会的科学认识。
3.公共参与:运用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对现实生活中的实例进行分析、归纳,说明;结合典型事例并通过联系实际的方式加深对实践是认识的基础的理解;增强实践意识,积极投身社会实践,学以致用,指导实践,也检验认识的效果,丰富和发展我们的认识。
三、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实践的特点;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2.教学难点: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四、教学过程【引入新课】人类在实践中认识和把握世界的过程,就是追求真理的过程。
人的正确认识究竟是从哪里来的?实践在认识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是什么?有没有客观真理?人们如何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弄清这些问题,对于我们正确理解和坚持党的思想路线,与时俱进,追求真理,具有重要意义。
这节课我们学习人的认识从何而来。
【讲授新课】(一)认识与实践◆阅读与思考•老子提出:“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见天道”,“圣人不行而知,不见而名,不为而成”。
•荀子提出,没有什么“生而知之”,而是“求之而后得”,认为人的知识和才能并非“天性”,而是后天学习积累而成。
人的认识从何而来教案第一章:引言1.1 课程背景介绍本课程的目标和意义,帮助学生理解人的认识的重要性。
引发学生对人的认识来源的好奇心,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1.2 课程目标让学生了解人的认识的形成过程。
帮助学生认识到人的认识的重要性,并培养他们的思考和探索能力。
1.3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通过思考问题来探索人的认识来源。
结合讲授和小组讨论,促进学生之间的互动和合作。
第二章:感觉与知觉2.1 教学内容解释感觉和知觉的概念,让学生了解人的认识是通过感觉器官接收外界刺激开始的。
介绍不同类型的感觉和知觉,如视觉、听觉、嗅觉、味觉和触觉。
2.2 教学活动通过实物展示和实验,让学生亲身体验不同感觉和知觉的过程。
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彼此的感受和体验。
第三章:思维与认知3.1 教学内容介绍思维和认知的概念,解释它们在人的认识过程中的作用。
探讨思维的类型,如分析思维、批判性思维和创新思维。
3.2 教学活动通过案例分析和讨论,让学生了解不同类型的思维和认知过程。
引导学生进行思维训练,培养他们的分析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第四章:记忆与学习4.1 教学内容解释记忆和学习的关系,让学生了解记忆是认识过程中的重要环节。
介绍不同的记忆类型,如短期记忆、长期记忆和遗忘现象。
4.2 教学活动通过记忆训练和小组讨论,让学生了解记忆的原理和提高记忆的方法。
引导学生进行学习策略的探索,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
第五章:语言与交流5.1 教学内容介绍语言和交流的概念,解释它们在人的认识过程中的作用。
探讨语言的类型和交流的方式,如口头语言、书面语言和非语言交流。
5.2 教学活动通过角色扮演和小组讨论,让学生了解不同类型的语言和交流方式。
引导学生进行有效沟通的技巧训练,提高他们的口头和书面表达能力。
第六章:认知发展6.1 教学内容介绍认知发展的概念,让学生了解人是如何随着年龄的增长而不断发展认知能力的。
探讨认知发展的阶段,如感知运动阶段、前运算阶段、具体运算阶段和形式运算阶段。
教案第六课求索真理的历程教学内容第一框:人的认识从何而来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识记实践的概念、实践的特点,了解实践的形式。
2、理解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二、过程与方法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从实例中理解实践是认识的基础的四方面,从而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1、初步确立科学的实践观,指导自己的认识活动和思维方式,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积极参与实践,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让知识服务于实践2、激情投入,大胆质疑,在合作探究中享受成功和快乐。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难点:实践的含义及其特点。
教学方法结合导学案,运用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方法,采用案例、讨论教学法及分析比较法等。
教学过程【导入】实物导入【讲授】一、实践及其特点多媒体展示三幅图片及问题教师活动:请同学们阅读教材42—43页正文并思考:(1)什么是实践? (2)实践有哪些特点?学生看书思考,回答问题。
教师总结:1.实践的含义: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活动。
(1)实践的主体:人们。
(2)实践的对象:客观世界(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主观世界。
(3)实践是直接现实性活动,非纯主观思维活动。
探究活动一:下列活动中哪些是实践活动?(1)大猩猩用树枝钩白蚁。
×(2)学生开辩论会、学习理论×(3)老师讲课√ (教育实践)(4)修建长江三峡水利工程√ (生产实践)(5)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 (变革社会的实践)(6)科学家到南极进行科学考察√ (科学实验活动)2.实践的基本形式(1)改造自然的生产实践(最基本)。
(2)变革社会的实践(如革命和改革)。
(3)科学实验活动探究活动二材料:天宫二号和神舟十一号载人飞行任务圆满成功北京时间11月18日13时59分,神舟十一号飞船返回舱在内蒙古中部预定区域成功着陆,执行飞行任务的航天员景海鹏、陈冬身体状态良好,天宫二号与神舟十一号载人飞行任务取得圆满成功结合材料分组讨论:科学家研制发射“天宫二号”这一实践活动由哪些要素构成?这些要素的共同特点是什么?这说明实践具有什么特点?“天宫二号”的成功发射标志我国载人航天工程进入应用发展的新阶段,发射“天宫二号”与燕子筑巢有何本质不同?这说明实践具有什么特点?“天宫二号”的成功发射是全体科研人员共同努力的结果; “天宫二号”比“天宫一号”的功能更强大;这说明实践具有什么特点?教师投影总结:3.实践的三个特点:(1)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
《人的认识从何而来》教学设计徐州市中小学教研室郭林[教学目标](一)知识1.理解实践的含义及三个基本特点。
2.知道生产实践、变革社会的实践、科学实验是人类基本的实践活动。
3.理解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能通过具体事例说明,实践是认识的来源、认识发展的动力、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二)能力1.通过对辩证唯物主义实践观和历史上其他哲学派别实践观的比较,提高比较分析的能力。
2.通过对实践是认识的来源、认识发展的动力、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认识的目的和归宿的学习,正确理解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提高概括总结的能力。
3.全面把握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提高自己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实践中深化发展认识、用正确的认识指导自身实践活动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树立辩证唯物主义的实践的观点,认清唯心主义和旧唯物主义实践观的区别。
2.树立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的观点,全面理解党的思想路线。
3.确立实践第一的观点,自觉运用所学知识服务社会,指导实践,努力取得改造世界的有益成果。
[教学重点]本框的教学重点是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
讲好这个问题,要从认识的来源、动力、目的、检验认识的标准四个方面讲述。
但是,在这四点中,更为重要的、根本的、起基础作用的,则是前两点,即认识的来源和动力。
因为实践决定认识,主要在于决定认识的产生和发展。
检验认识的标准和认识的目的是在前两点基础上的引申和发展,没有前两点,就没有后两点。
所以,本框的教学重点应放在来源和动力上。
[教学难点]第一个难点是实践的客观物质性与主观能动性的关系。
学习时,学生容易产生这二者是自相矛盾的,或者是用一个特征否定另一个特征的看法。
如何把二者统一起来,是理解中的一个难点问题。
第二个难点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问题。
该难点难在实际生活中有的认识暂时不能被实践所证明,甚至长时间不能被实践所检验,能否说这个认识不科学。
另外,学习实践标准也不仅限于懂得认识如何被检验证明的问题,而是要使学生树立解放思想的观念,破除思想束缚,不断打破陈腐的、过时的框框、条条,更新认识,树立新的思想,做到这一点是比较难的。
《人的认识从何而来》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了解人的认识的来源和发展过程;2.掌握感觉、知觉和思维在人的认识中的作用;3.培养学生分析和探究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人的认识的来源和发展过程;2.感觉、知觉和思维在人的认识中的作用。
三、教学重点1.人的感觉和知觉在认识中的作用;2. 思维对认识的影响。
四、教学难点1.感觉和知觉的区别;2.思维和联想的关系。
五、教学方法1.讲授法:通过讲解理论知识,介绍人的认识的来源和发展过程。
2.实验法:通过感觉实验、知觉实验,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感觉和知觉的关系。
3.讨论法:通过小组讨论和课堂讨论,激发学生思考和思维活动,加深对认识过程的理解。
六、教学准备1.教学课件;2.实验材料;3.小组讨论题目。
七、教学步骤步骤一: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一张有趣的图画或者视频,引起学生对认识的兴趣,并提出问题:人的认识从何而来?步骤二:讲授人的认识的来源(15分钟)讲解人的感觉和知觉在认识中的作用,介绍感觉和知觉的定义和区别,并举例说明。
步骤三:进行感觉实验(20分钟)设计一些简单的感觉实验,例如触摸不同材料的表面,听不同频率的声音等,引导学生体验感觉的作用,并总结感觉对认识的重要性。
步骤四:讲授人的认识的发展过程(15分钟)介绍人的认识的发展过程,包括婴儿期、幼儿期和学龄期,讲解不同阶段的认识特点和发展规律。
步骤五:进行知觉实验(20分钟)设计一些简单的知觉实验,例如观察不同形状的图案,辨别不同颜色的物体等,引导学生感受知觉的作用,并探讨知觉如何影响人的认识过程。
步骤六:小组讨论(15分钟)将学生分成小组,给每个小组分配一个讨论题目,例如:你认为思维对认识有多大影响?请举例说明。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激发思考和思维活动。
步骤七:课堂讨论(15分钟)邀请学生分享小组讨论的结果,并进行课堂讨论。
引导学生思考感觉、知觉和思维在人的认识中的相互作用,加深对认识过程的理解。
八、教学总结通过本堂课的学习,学生对人的认识的来源和发展过程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并培养了分析和探究的能力。
《人的认识从何而来》教学设计【第一部分教学阐释】一、教学目标1.通过“‘碳中和’概念初探”了解认识的含义,理解认识的两个不同阶段,分析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关系。
通过“CCUS技术助力碳中和”、“中国碳中和抉择”培养学生调用知识分析的能力,理解实践的含义、特点,阐明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2.通过材料阅读、查阅我国提前完成2020年碳减排承诺背后的中国作为相关资料等活动,培养学生搜集整理资料的能力,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加深对中国技术发展信心,中国言出必行、言出必达的认识,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增强政治认同。
通过课后作业“中国有承诺,我们有行动”的任务设计引导学生投身碳中和实践,加强公共参与,牢固树立实践第一的观点。
二、学情分析本课的授课对象是高一政治选修学生,通过高中大半年和哲学第一单元部分知识的学习已形成一定的学科基础与学科思维品质,初步具备了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梁丰高级中学的学生基础扎实,思维活跃,热爱探究,能较好地关注社会热点,具有较强的资料搜集、调用知识分析的能力。
这些都为本课的学习奠定了能力基础。
三、教材(内容)解析本框课题《人的认识从何而来》,属于马克思主义认识论。
本框共包括两目,第一目“认识与实践”,阐述认识的内涵及分类,实践的内涵及特点,为第二目的内容提供理论支撑。
第二目“实践是认识的基础”,阐述实践对认识的作用。
两目内容相互补充、层层推进。
本框内容侧重分析人对世界的正确认识是从哪里来的,探究人类认识和把握世界的过程,学好该内容为学习本课第二框《在实践中追求和发展真理》打下了坚实基础。
四、设计思想与基本理念本课课题是《人的认识从何而来》,结合“我国的碳中和目标”这一重大时事情境,以“如何认识和践行碳中和”为主议题,并围绕“新发展新呼唤:碳中和概念初探”、“新愿景新路径:碳中和技术革新”、“新时代新抉择:碳中和中国行动”这三个子议题设计课前、课堂、课后活动贯穿教学全过程,最终引导学生走出教室,迈入社会实践活动的大课堂,坚持实践第一观点。
《人的认识从何而来》教学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人的认识从何而来的基本观点和理论2.探索人类认知的发展过程和影响因素3.培养学生对于人的认识能力的思考和分析能力二、教学内容1.人的认识从何而来的不同观点2.人类认知的发展过程和阶段3.环境与遗传对人认识的影响三、教学步骤步骤一:导入(10分钟)引导学生思考,提出问题:人的认识从何而来?让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析自己对于这个问题的观点和理由。
步骤二:知识讲解(20分钟)通过投影或笔记板展示不同的观点和理论,包括经验论、理性论和社会交往论等。
讲解每种观点的主要思想和代表性人物,并与学生进行互动讨论,引导学生思考不同观点的优缺点。
步骤三:认知发展过程(30分钟)讲解人类认知的发展过程和不同阶段。
从婴儿期开始,介绍感知、思维和语言等认知能力的逐渐发展。
通过案例和故事让学生理解不同阶段的认知特点和发展规律。
步骤四:环境与遗传的影响(30分钟)讲解环境与遗传对人认识的影响。
介绍环境对人认知能力的塑造和培养的重要性,以及遗传对认知能力的限制和影响。
通过实际案例和科学研究,让学生认识到环境和遗传在人的认识能力发展中的作用。
步骤五:思考与讨论(20分钟)组织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提出问题:个体之间的认识能力差异是如何形成的?学生可以运用所学知识和观点进行深入思考和分析,并提出自己的观点和解释。
四、教学方法1.讲授法:通过讲解和互动讨论,向学生传授相关知识和理论。
2.案例分析法:通过引入实际案例和故事,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认知发展和环境遗传的影响。
五、教学评价1.学生讨论的质量和深度2.学生在课堂互动中的表现3.学生参与思考和分析的能力六、教学延伸1.推荐相关阅读材料和论文,帮助学生深入了解研究领域的发展和前沿。
2.引导学生进行个人研究课题,让他们进一步探索和思考人的认识的本质和影响因素。
注意:本文档采用Markdown文本格式,其中不包含图片和网址。
《人的认识从何而来》教学设计
【设计理念】
新课程教学改革倡导的理念是生活性、发展性、生命性,针对高二学生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可塑性等特点,在尊重学生个性差异和各种生活关切的同时,结合思想政治学科的学科性质和特点,重在对学生进行科学的世界观、
展较多的空洞理论,应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借助感人的生活素材和熟悉的生活案例来启发学生,让学生自己在社会生活中体悟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来源、发展动力、检验标准和最终目的,让每一位学生能够获得充分的、自由的、多元的、和谐的发展。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识记:(1)实践的含义;
(2)实践的构成要素;
◇理解:(1)实践具有三个基本特征;
(2)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运用:
(1)根据所学知识,分析说明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性的活动。
(2)依据相关原理,说明实践出检验认识的唯一标准。
2、能力目标:
3
2.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教学过程】。
政治关于人的认识从何而来教案范文(精选3篇)政治关于人的认识从何而来范文篇1教学目标【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理解实践对认识具有决定作用;懂得既要认真读书,更要努力实践的道理。
培养学生和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和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等。
2、过程与方法目标:在分析“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的过程”中,培养学生从具体到一般的思维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结合实践是认识来源的教学,引导学生树立实践意识,积极投身社会实践。
通过实践是认识的目的的学习,培养好的学风,形成正确的学习态度。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实践是认识的来源、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教学难点】:实践是检验认识是否正确的唯一标准。
教学过程【教学过程】导入新课:仰望夜空,星光点点,惟月为大。
缺缺圆圆,变幻摇曳。
从旧石器时代刻在甲骨上的简单符号,到如今咏叹唱和的诗歌文章;从东方传说中的嫦娥奔月,到如今的九天揽月,人类从来没有停息对茫茫苍穹中那轮皎皎玉盘的追求。
新课讲授:人类对月球的探索1610年,意大利科学家伽利略首次用望远镜观察了月球,发现月球的表面是凹凸不平的。
1959年,前苏联科学家利用无人驾驶的火箭,飞过月球的背面,对它进行了拍照,使人们了解了月球的全貌。
1969年,美国宇航员乘坐“阿波罗”宇宙飞船,成功的登上了月球,进行了实地考察,并带回了岩石和土的样本,使人们对月球有了更清楚的了解。
20xx年,中国“嫦娥一号”卫星成功撞月,使人们获取了全月球影像图、月球部分化学元素分布、月表土壤厚度等一系列认识。
20xx年,美国宇航局利用一枚“宇宙神—5”运载火箭将两个月球探测仪发射升空。
科学家对月球坑观测和传感卫星获得的撞月数据进行初步分析后确认,月球存在水。
20xx年,中国“嫦娥二号”卫星成功发射,国际上第一次获取7米分辨率全月球影像图。
探究一:人类的这些对月球的认识是从哪儿来的?一、实践及其特点(1)含义两层基本含义:①实践是以人为主体、以客观事物为对象的物质性活动。
《人的认识从何而来》教案共3篇《人的认识从何而来》教案1一、课程目标:1、帮助学生了解人的认识从何而来,了解认识产生的过程及基本规律。
2、通过导入启发,引导学生思考问题,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
3、通过案例讲解,解析认识的发展历程和演变规律。
4、通过课堂互动和小组讨论等多种教学手段,促进学生能够理论联系实际,认识新知识。
二、教学重点:1、人的认识从何而来;2、认识产生的过程及基本规律。
三、教学难点:1、理解认识的发展历程和演变规律;2、运用理论知识分析实际问题。
四、教学方法:1、导入启发法、情境体验法;2、教师讲解、案例分析、小组讨论;3、课堂互动、学习归纳。
五、教学内容:一、导入启发(1)PPT呈现一幅画像:一双手拿着两个圆珠笔,看似本没有什么值得一提的地方。
(2)问:假如将珠子放进布袋中,让人不分左右手选取一个珠子,这时要如何判断这个珠子是放在左手还是右手?(3)学生可以自由讨论,探讨不同的解决方法。
(4)通过本例子,导入到认识是什么,认识产生的过程及基本规律的讨论。
二、教师讲解(1)认识是人类对客观世界及其规律的认定和理解,是心理活动与客观事物之间的关系。
(2)认识的过程主要包括感觉→知觉→表象→概念→判断→推理等。
(3)认识产生的规律主要包括个别与一般、先后与同时、轻重缓急、因果关系等。
(4)认识的条件包括感觉器官、感性资料、神经及心理活动机制等。
三、案例分析(1)通过学生举出具体例子的方式,进一步解析认识发展的演变规律。
(2)以“张三的身高”为例,让学生了解感性认识、概念认识、判断和推理等不同阶段的表现。
(3)以“天气变化”为例,让学生了解对事件进行先后顺序的认识以及因果关系的认识。
四、小组讨论(1)分小组讨论认识到自己喜欢的食物、为什么喜欢这种食物、在哪里吃到这种食物等。
(2)要求学生从感性认识、概念认识、判断和推理等角度进行分析和讨论。
五、课堂互动(1)让学生互相交流自己的观点和思考,促进恰当的沟通和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