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创意产业概念辨析(1)
- 格式:doc
- 大小:37.50 KB
- 文档页数:7
什么是文化创意产业?1.文化创意产业的内涵什么是文化创意产业?创意产业的概念最早出现在1998年出台的《英国创意产业路径文件》中,该文件明确提出,“所谓创意产业,就是指那些从个人的创造力、技能和天分中获取发展动力的企业,以及那些通过对知识产权的开发可创造潜在财富和就业机会的活动。
”依据David Thirsby 1997年的说法,创意产业具有三大特色:第一,文化创意产业活动会在生产过程中运用某种形式的“创意”;第二,文化创意产业活动被视为与象征意义的产生与沟通有关;第三,文化创意产业的产品至少有可能是某种形式的“智能财产权”。
据此可以知道,所谓文化创意产业,就是要将抽象的文化直接转化为具有高度经济价值的“精致产业”。
换言之,这就是要将知识的原创性与变化性融入具有丰富内涵的文化之中,使它与经济结合起来,发挥出产业的功能。
显然,这是一种使知识与智能创造产值的过程。
2.文化及相关产业分类2004年,国家统计局为规范文化及相关产业统计工作,出台了《文化及相关产业分类》标准,文化产业包括:提供实物型文化产品和娱乐产品的活动,如书报出版、制作、发行等;文化服务和休闲娱乐服务,如广播电视、电影、文艺表演等;文化管理和研究,如文物和文化遗产保护、图书馆、文化社会团体活动等;提供文化娱乐产品和服务所必须的设备、材料的生产经营,如文具、印刷设备、广播电视设备、电影设备的生产经营等;与文化、娱乐相关的其他活动,如工艺美术、设计等。
根据《文化及相关产业指标体系框架》的界定,以新闻出版、广播影视、文化艺术为主的行业为文化产业核心层,以网络、旅游、休闲娱乐、经纪代理、广告会展等为主的新兴文化服务业为文化产业外围层,以文化用品、设备及相关文化产品生产和销售为主的行业为文化产业相关层。
3.创意产业的定义根据英国等西方发达国家以及日韩和港台通常所采用的定义,创意产业是“那些依个人创意、技能和天才,通过挖掘和开发智力财产以创造财富和就业机会的活动”。
文化创意产业的定义、分类与特点摘要:文化创意产业又称创意产业,是对传统文化产业的发展和超越。
文化创意产业作为经济学界的新生概念,自产生伊始就得到了广泛的关注。
但是学术界对于文化创意产业的概念并未形成统一的认识,不同的历史文化背景、不同的学科或不同的角度对文化创意产业的理解各不相同。
作者通过本文对文化创意产业的定义、分类以及特点等基本概念进行归纳与总结。
关键词:文化创意产业定义分类特点文化创意产业又称创意产业,是对传统文化产业的发展和超越。
文化创意产业作为经济学界的新生概念,自产生伊始就得到了广泛的关注。
但是学术界对于文化创意产业的概念并未形成统一的认识,不同的历史文化背景、不同的学科或不同的角度对文化创意产业的理解各不相同,有关文化创意产业的定义可谓是“百花齐放”。
在十余年的发展与探索中,我们大致可以看到从创意产业→创意经济→创意社会的不断演进和深入。
{1}一、文化创意产业的不同定义1、英美对于文化创意产业的不同定义1998年出台的《英国创意产业专题报告》将创意产业定义为“起源于个体创意、技巧及才能,透过指挥财产权的生成与利用,而有潜力创造财富和就业机会的产业”。
{2}另一个得到普遍认同的定义是由被誉为“创意产业之父”的国际创意产业著名专家约翰·霍金斯(john howkins)在《创意经济》(the creative economy)一书中所提到的,他把创意产业界定为其产品都在知识产权法的保护范围内的经济部门,认为专利产业、版权产业、商标产业和设计产业四大类共同构建了创意产业与创意经济。
{3}美国的文化经济理论家理查德·e.凯夫斯(richard e. caves)将创意产业定义为:“创意产业提供我们宽泛地与文化的、艺术的或仅仅是娱乐的价值相联系的产品和服务,它们包括书刊出版,视觉艺术(绘画与雕刻),表演艺术(戏剧,歌剧,音乐会,舞蹈),录音制品,电影电视,甚至时尚、玩具和游戏。
文化产业研究三题文化产业概论论述题文化创意产业真正走进中国的视野不过两三年时间,从观念接受到产业推动,文化产业正以中国化的方式影响着我们的经济社会生活,我国学者在对文化创意产业进展的路径及规律进行探究的过程中,不断地得到一些新的熟悉,综观2021年,对文化产业理论的讨论又有了以下新的推动。
文化产业兴起的缘由分析文化产业的形成与社会现代化进程紧密相关。
学者们开头探讨文化产业兴起的社会缘由,他们主要以曼海姆的学问社会学理论和波特的经济进展四阶段论作为理论支撑。
学问社会学是对学问进行社会学考察的一门学科,讨论学问与社会的互动关系,重点考最社会对学问的影响和作用,主要对学问的社会打算进行阅历的讨论以及对各种思潮进行社会学的考察。
经济进展四阶段论:“要素驱动阶段”(经济进展的主要驱动力来自廉价的劳动力、土地、矿产资源),“投资驱动阶段”(以大规模投资和大规模生产驱动经济进展),“创新驱动阶段”(技术创新为主要推动力)以及“财宝驱动阶段”,这个阶段追求共性全面进展,追求文学艺术、体育保健、休闲旅游等生活享受成为经济进展的新动力。
这些学者主要探讨文化产业兴起的社会缘由,将文化产业置于现代化、信息化、学问经济迅猛进展的世界经济背景下,认为文化产业越来越成为最具有现代意义、与高科技尤其是数码技术进展越来越紧密结合的产业,文化产业又反过来影响和转变了传统产业的面貌,文化产业高于传统产业,文化产业之路是国家经济现代化进展的必定选择。
从整个社会的现代化进程来看,社会生产效率的逐步提高,增加了人们的休闲时间,降低恩格尔系数,提高人们对享受生活和文化资本积累的需求,这种需求结构通过市场机制的作用直接转变生产结构,拉动了文化产品的生产,形成文化产业。
文化产业是区域产业结构升级换代的产物。
有的学者从经济学的视角来解读文化产业兴起的缘由,在区域经济进展中,优势区域中具有高附加值的产业逐步替代低附加值的产业,并将低附加值的产业向不发达的区域转移,这一点早被英国经济学家威廉・配第和克拉克发觉并证明,这一理论也已经成为经济学早已公认的“配第――克拉克定理”。
文化创意产业基本概念辨析陈博宇【摘要】国内外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促进了理论界对文化产业、创意产业与文化创意产业等相关领域的研究.文章主要从文化创意产业涉及到主要的基本概念进行梳理,进而为理论的进一步研究与讨论提供学理性与基础性帮助.【期刊名称】《福建教育学院学报》【年(卷),期】2013(014)004【总页数】4页(P42-45)【关键词】文化创意产业;文化产业概念;辨析【作者】陈博宇【作者单位】福建师范大学传播学院,福建福州 350108【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G124一、关于文化产业在西方,最早是由法兰克福学派学者瓦尔特·本雅明(Walter Benjamin)在1926年发表的《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品》一文中提出的“文化产业”(CultureIndustry)。
西奥多·阿多诺(Theodor Wiesengrund Adorno)与马克斯·霍克海默(M.Max Horkheimer)在1947年出版的《启蒙的辩证法》中专列一章“文化工业:欺骗群众的启蒙精神”,第一次系统地使用了“文化工业”这个概念。
他们认为,资本主义社会是一个“总体上管理化的”社会,艺术创作在资本主义生产条件下转变为大量复制的文化生产,而经由传播媒介的技术化和商品化推动的主要面向大众消费的文化生产就称之为“文化工业”(Culture Industry)。
所以,文化工业的实质就是一种意识形态操纵,通过提供一种虚假的“幸福感”而使得工人阶级日益沉迷,甘愿异化,有一种“去政治化”的功用。
文化产业从诞生之日起就纳入了资本主义的生产——消费系统,它服务于资本主义体制,是一台渗透性极强的、效率极高的广告宣传机器,在向公众灌输消费心理、为公众规定消费方向。
阿多诺和霍克海默对文化工业的认识受当时的垄断资本主义社会和贵族主义的审美立场所限,没有意识到在商品化、产业化进程中文化工业会突破社会阶层的局限,拉近精英文化与大众文化之间的距离,成为推动社会进步的巨大力量。
文化创意产业概念辨析作者:吴庆阳来源:《经济师》2010年第08期摘要:文化创意产业同文化产业、创意产业既密切联系,又相互区别。
在概念的定义上,“文化创意产业”应该理解为由“文化”和“创意”作为共同的定语来修饰“产业”比较合理。
“文化创意产业”是同时具备“文化产业”和“创意产业”特征的产业,是文化产业和创意产业的“交集”,文化创意产业概念强调文化积累和科技创新的融合。
关键词:文化产业创意产业文化创意产业中图分类号:G124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4914(2010)08-057-02当前,文化创意产业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和规模在全球范围内迅速崛起,并正日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新的增长点。
然而,迄今为止,人们尚未就“文化创意产业”的内涵形成共识,“文化创意产业”概念还处于需要进一步发展和清晰的阶段。
在人们的认识中,文化产业、创意产业和文化创意产业这三个时下最流行的概念还存在交叉、重叠、边缘模糊的情况。
为促进文化创意产业健康发展,亟需加强对文化产业、创意产业、文化创意产业的理论研究,厘清它们之间的区别,弄清各自归属的产业边界,摒弃思想认识上的误区,并抓紧制定统一的国家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规划。
一、文化产业(Culture Industry)“文化工业/文化产业”(Culture Industry)概念明确的文字表述是德国法兰克福学派霍克海默和阿多尔诺在1944年的《文化产业:欺骗公众的启蒙精神》一文中第一次提出的,此文后来收入到《启蒙辩证法》一书中。
在上世纪90年代以前,我国学界一直将这一概念译为“文化工业”。
在该文中,霍克海默和阿多尔诺针对文化产品工业化生产日益严重的现象,从艺术和哲学价值的角度,对“文化产业”予以批判。
霍克海默和阿多尔诺指出,在现代资本主义社会,“整个世界都要通过文化工业的过滤。
”“电影和广播不再需要装扮成艺术了……它们把自己称为工业”。
澳大利亚昆士兰技术大学的斯图亚特·坎宁安教授将文化产业随后的演变过程概括为四个阶段:20世纪30—40年代法兰克福学派的否定性观点;20世纪70—80年代文化被重新用来界定已成型的商业产业;撒切尔时期城市重建等实用艺术的实践,以及后来新古典主义经济学对艺术的应用。
文化创意产业概念辨析(1)本文在对文化创意产业相关概念全面回顾的基础上,对文化创意产业各种定义方式、命名方法加以对比和分析,得出其中的异同。
并对文化创意产业的三个发展脉络——从文化到文化产业、从文化产业到创意产业、从政府部门到私人部门——进行了详尽的表述。
最后,阐明了创意产业与创新经济理论之间的关系,同时分析了创意产业与高技术产业之间的相互依赖关系。
关键词: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脉络创意产业与创新经济理论近年来,文化创意产业逐渐成为政府部门、各机构组织以及专家学者研究和关注的焦点,在对文化创意产业的研究中采用了各种各样的定义,但对其概念一直没能形成统一的认识,这直接导致了计量、比较和与文化创意产业同步的经济研究方面的困难,且对其概念的内涵与外延的理论探讨很少。
因此笔者试图从文化创意产业的定义方法、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脉络,文化创意产业与创新经济理论之间的关系等方面对其进行一些探索。
一、文化创意产业的概念“文化创意产业”、“文化产业”、“创意产业”、“内容产业”、“版权产业”、“体验产业”、“注意力经济”等,在宽泛的经济学研究中,普遍被视为同一概念,虽然每种定义所包含的产业部门不尽相同。
在这里作为概念的回顾,姑且也认为它们是同一产业,对于其区别与联系则在下文的分析中给出。
(一)文化创意产业定义回顾一般认为,对产业进行定义有两种方法:分析式定义和枚举式定义。
分析式定义是一种“产业特征属概念”的定义方法,枚举式定义则是例举出产业所包含的所有产业部门。
分析式定义是一种普遍适用的方法,通过分析式定义可以建立产业的精确界限,并可以根据该定义建立枚举式定义。
枚举式定义一目了然,使人易于接受和理解,且利于对产业的统计和计量。
目前,研究文化创意产业的文献中,使用最多的是枚举式定义或分析式枚举式定义。
凯夫斯(Caves)认为,“创意产业是提供宽泛地与文化的、艺术的或仅仅是娱乐的价值相联系的产品和服务的产业,它们包括书刊出版、视觉艺术(绘画与雕刻)、表演艺术(戏剧、歌剧、音乐会、舞蹈)、录音制品、电影电视、甚至时尚和玩具”。
托斯(Towse)对创意产业的定义:“目前,文化产业也叫做‘创意产业’,是批量生产具有丰富创意和文化内容的产品和服务的行业,其重特征是规模的工业生产和文化内容的结合。
文化内容多数源于生产文化产品时雇佣的经过专业训练的艺术人员(创意艺术家、表演家、匠人等),同时也来源于附着在消费品上的社会重性”。
斯罗索比(Throsby)对文化产业的定义包括三个方面:“(1)在生产中融入某种形式的创意;(2)与象征意义的产生或传播有关;(3)它们的产出至少潜在的包含某种形式的智力财富”。
霍金斯(Howkins)把创意产业界定为其产品都在知识产权法的保护范围内的经济部门。
知识产权有四大类:专利、版权、商标和设计,每一类都有自己的法律实体和管理机构,每一类都产生于保护不同种类的创造性产品的愿望,每种法律的保护力量粗略地与我上述所列顺序相对应。
斯科特(Scott)认为那些生产作为工具服务于娱乐、沟通、怡情养致、装饰、社会地位等的商品或者服务的产业属于创意产业范畴,并且它们存在于两种“纯”艺术中,正如电影或音乐所反映的那样,或是结合更为适用的功能,如家具或服装等。
分析式枚举式定义主出现在各国的研究报告和国际组织的文献中,由于枚举产业大同小异,且占用大量文字篇幅,在此不作详述。
国内也有很多学者给出了各自的定义,但其内容与以上定义类似,也不再赘述。
(二)从定义看文化创意产业特征由于“特征属概念”的分析式定义方式,能够明确的划分产业界限,因而也是文化创意产业定义的理想方式,所以在这里,有必对文化创意产业的特征进行分析。
凯夫斯的定义中,创意产业的特征是与文化、艺术或娱乐有关,如果将艺术和娱乐归结为广义的文化中,那么凯夫斯描述的创意产业特征即是文化内容。
托斯则明确指出了创意产业的重特征是规模的工业生产和文化内容的结合,因而,与凯夫斯的定义相比,托斯定义的内涵更加狭窄,因为其多了规模工业生产的限制。
与托斯的定义相比,斯罗索比对文化产业的定义是相对宽泛的,因为他没有提及工业规模生产的标准,可以看作是纯文化产业。
但又是相对狭窄的,因为其包含了另外两个标准,符号内容和智力财富。
符号内容这一点,指出了创意产业是处理符号、信号等内容的,这与斯科特的认为数字和信息技术在生产过程中发挥着主作用,符号形式的生产更多地并不依赖于人类体力和智力劳动的大量投入的观点是相一致的。
智利财富标准与霍金斯的受到知识产权保护相一致,这一标准指出了创意产业是与版权紧密相连的,但笔者认为,智力财富不能作为创意产业的特征出现,因为版权不是一个稳定的概念,其受到版权的实质性修改的影响,且智力财富不仅仅包含文化内容方面的智利财富,也包括技术创新等方面的智利财富,因而,智利财富是创意产业的一个必条件,而不是充分条件。
根据以上分析,可以发现,无论哪一种定义都将文化内容这一特点包括在内,因而文化内容是文化创意产业的最核心特征,仅用此一项特征来衡量的是最宽泛的文化产业的定义。
而符号内容和规模工业生产则是创意产业的重特征。
(三)各种命名方式之间的异同以上我们提出了文化创意产业的不同命名方式,在这部分,将对这些名词进行正式的梳理和分析。
下表为不同国家和国际组织对文化创意产业的命名方法。
透过这些命名方法,针对这些产业所包括的部门进行比较,其所包括的行业大同小异,因而内在必然存在一定的联系。
在这里,笔者试图通过迈克尔·波特在《竞争优势》一书中提出的价值链(valuechain)方法对其做出分析。
波特在书中指出:企业的每一项生产经营活动都是创造价值的活动,企业的一切互不相同但又互相关联的生产经营活动,形成了创造价值的动态过程,这项动态过程称为价值链(Value Chain)。
在分析制造业价值链的过程中,他将整个价值的生产过程分为5个阶段:(1)输入后勤;(2)制造;(3)输出后勤;(4)营销;(5)服务。
那么相应的文化创意产业的生产也可以划分五个阶段:(1)引入:这是将文化内容引入创意产品生产的过程,文化内容直接决定了产品的基调。
(2)产品形成:这一过程是经理、生产商、编辑、设备供应商、电影和照片实验室、技师等拥有不同技能的人共同创意,并形成产品的过程。
从知识产权的角度看,这一过程是专利、版权和商标所保护的核心内容。
(3)流通:这是文化产品流通的过程,其中的参与者主是代理商、发行人及各种参与促进流通的中间人。
(4)发送:这部分是与消费者的直接接触点,也是产品流通的末端,主包括剧院、电影院、书店、音乐厅、电视频道、博物馆、杂志等。
(5)售后:包括批评家的角色、消费者评价收集等。
根据对文化创意产业生产五个阶段的划分,可以看出在不同阶段其所侧重的重点不同。
引入阶段,侧重于文化内容的挖掘与导入,是一个“原料”投入的过程,所以将这一环节看作产业核心的人将其命名为内容产业。
产品形成过程凝结了众多拥有不同技能人员的创意劳动,因而也形成了产品的版权核心,所以将这一环节看作产业核心的人或将其命名为版权产业。
流通是一个产品宣传和传播的过程,通过这一过程吸引消费者的注意力和眼球,为下一步的发送做必的准备,所以这一环节可称为注意力经济。
最后,发送和售后是将产品交给消费者的过程以及听取反馈的过程,这个过程带给消费者的是一种体验,因而可称作体验产业。
同样是由于侧重点的不同,将文化内容看做这个产业核心的人,将其命名为文化产业。
将创意过程看做产业核心的人则将其命名为创意产业,而文化创意产业是二者的折中,但在价值链这个分析框架下,笔者认为这三个词的含义应该是相同的。
另外,对文化创意产业这个词也有两种不同的理解。
一种是文化产业(狭义的文化产业,即艺术产业) 创意产业,这是一种包含了传统艺术生产的一种广义理解。
另一种是将文化作为形容词,表示以文化为内容的创意产业,这是对文化创意产业的一种狭义理解。
本文以上关于价值链的分析,也使用了这种狭义的理解。
因而广义的文化创意产业包含了狭义的文化创意产业和传统的艺术产业。
事实上,传统的艺术生产的生产方式,相当于一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其产业规模可以说微不足道,但却为创意产业生产提供了艺术内核,所以笔者认为两种理解都是合理的,只在使用和统计计量中加以规定了区别就可以了。
二、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脉络(一)从文化到文化产业了解文化产业首先应先了解什么是文化。
文化是一个比较抽象的概念,一般来说可以从三种角度进行理解:(1)最狭义的将文化理解为“艺术”,如舞蹈、绘画、表演、摄影等述用“意识”来完成的工作,具有高度的主观性。
(2)人类学或社会学框架下的用来描述一个群体所分享的一套态度、信仰、习俗、价值和实践。
这个群体可以被定义为政治上的、地理上的、种族的或者具有其他共同特点的人,如爱尔兰文化、犹太文化、青年文化、企业文化等。
(3)文化作为一个产业部门的划分工具,这种定义具有更多功能的导向。
斯罗索比在他的著作《文化经济学》中认为这种对文化的定义“由一群人完成的活动,这些活动的产品起到对人们启迪或教育的作用。
这里文化被用作形容词(如:文化产业、文化部门、文化产品等)。
如果说文化是一个艺术或社会学的范畴,那么从斯罗索比的定义开始,文化已经具有了经济学的意义,文化产业就是文化和经济的相互融合。
关于文化经济到底是文化的经济化还是经济的文化一直存在争论,但文化产业作为一种新的产业形式则是实实在在存在的。
之所以叫做文化产业是因为文化的生产已经不仅仅停留在艺术或共同价值的创造上面,而是形成了整个的文化生产的产业链。
如摄影作品,已不仅仅是由摄影师独立完成,自产自销,而是经过摄影师的创意拍摄,平面设计人员的技术制作,广告媒体的宣传包装,经济人公司的管理协调,营销人员的推广销售等多个环节才能进入最终消费品市场。
再如文化旅游业,其已经不再停留在对某一种文化信仰、风俗习惯内涵的挖掘,而是通过对一种文化内涵的诠释带动一整个产业链的发展。
文化旅游对经济发展的带动作用不仅仅是门票收入这么简单,还包括旅游推介过程中摄影摄像行业的发展,广告宣传媒体的业务,旅游图片书籍的出版发行行业,各类相关旅游纪念品的开发,餐厅、宾馆、零售、客运等行业的发展。
因而,文化旅游产品的开发是一个更长的产业链条。
《营生网》--关注您的营生摘本文在对文化创意产业相关概念全面回顾的基础上,对文化创意产业各种定义方式、命名方法加以对比和分析,得出其中的异同。
并对文化创意产业的三个发展脉络——从文化到文化产业、从文化产业到创意产业、从 ...本篇论文由网友投稿,3COME文档只给大家提供一个交流平台,请大家参考,如有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尽快处理。
(二)从文化产业到创意产业相对于文化产业,创意产业是一个相对新的词汇,无论从学术、政策还是产业的角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