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医结合卒中单元治疗脑卒中临床观察
- 格式:doc
- 大小:23.50 KB
- 文档页数:2
蒙药匝迪-5结合西药治疗脑卒中后抑郁临床观察脑卒中是一种常见的神经系统疾病,患者在疾病后往往伴有一系列心理和行为问题,其中抑郁症是较为常见的一种。
抑郁症会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加重疾病的痛苦和不利于康复。
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中医药在脑卒中后抑郁的治疗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其中蒙药匝迪-5结合西药治疗脑卒中后抑郁的疗效备受关注。
本文将从临床观察的角度,分析这种治疗方法的疗效和安全性。
一、研究背景脑卒中后抑郁是指脑卒中发病后出现的情绪障碍,包括情绪低落、兴趣减退、精神运动迟滞等症状。
脑卒中本身就会给患者带来生理和心理上的巨大压力,抑郁症的加重更是雪上加霜。
据统计,大约有三分之一的脑卒中患者会出现抑郁症的症状,如果不及时治疗,将会给患者的生活和康复带来极大的困难。
传统的治疗方法主要包括抗抑郁药物、心理治疗等,然而这些方法并不总是有效,而且抗抑郁药物会带来一系列的副作用:包括嗜睡、性欲减退等。
寻找一种既有效且安全的治疗方法成为医学界的研究焦点。
蒙药匝迪-5结合西药治疗脑卒中后抑郁的疗效,成为医学界的研究热点所在。
二、蒙药匝迪-5对脑卒中后抑郁的临床应用蒙药匝迪-5是一种传统的蒙医药方,具有理气祛痰、舒筋活络、化瘀通络的作用。
在治疗脑卒中后抑郁的临床应用中,匝迪-5主要通过改善血液循环,调节神经功能,减轻脑卒中后的精神压力,从而缓解抑郁症状。
匝迪-5是由蒙医学家结合多年临床经验所总结的,其成分包括黄芪、当归、熟地黄等多种中药材,具有良好的药效和安全性。
在临床上,匝迪-5被广泛应用于脑血管病变的治疗中,其中包括脑卒中后抑郁。
在蒙药匝迪-5的基础上,结合西药治疗脑卒中后抑郁,可以更全面地改善患者的精神状态。
西药治疗主要包括抗抑郁药物、镇静安定药物等,这些药物可以迅速缓解患者的抑郁症状。
而蒙药匝迪-5则在长期治疗中发挥作用,通过调节体内的能量和气血,促进神经再生,保护神经功能,从而提高患者的免疫力和抗病能力。
出血性脑卒中急性期的中西医综合治疗进展通过对近年来中西医结合综合治疗出血性脑卒中的方法和思路进行归纳和总结,为广大医药工作者探讨本病急性期综合治疗新方法提供参考和启迪。
以期找到治疗本病急性期的最佳治疗方案。
标签:出血性脑卒中;急性期;中西医综合治疗;综述出血性脑卒中亦即脑出血(intracerebral hemorrhage,ICH),是指非外伤性脑实质内出血,约占所有卒中的10%~15%。
脑出血有多种病因,其中高血压是最常出现的。
现阶段认为,本病首选综合性治疗,消除血肿,治疗的重心在于最大程度的恢复脑功能,减轻出血造成的脑损害[1]。
中医综合治疗、西医综合治疗和中西医结合是综合治疗的3种临床应用。
本文就我国出血性脑卒中综合治疗的现状作一综述。
1 出血性脑卒中的中医综合治疗中医综合治疗是针对出血性脑卒中的病因和病机,运用中医传统的治疗方法(中药内服、中药外用、针灸、推拿等)辩证施治。
本病急性期内科治疗时化瘀、清热、平肝熄风、通腑、醒神、解毒、补虚诸治法多辨证合并应用[2]。
各种治疗方法既可单独用于治疗,又可同时施治,然而本病急性期病情危重,综合的治疗手段往往更能取得满意疗效。
付渊博等[3]观察中医综合方案(包括推拿、针灸,中药注射剂早期介入,辨证中药汤剂,中药泡洗,中医健康教育等)早期干预本病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结果显示能促进患者神经功能恢复、显著改善患者临床症状、提高患者生活能力。
蒲正荣等[4]采用补阳还五汤和针灸、穴位注射联合治疗本病60例,疗效显著,提高了治愈率,降低了致残率和死亡率。
邹忆怀等[5]认为本病急性期患者病情往往不稳定,容易变化,临证时当灵活选用中医综合治疗,可提高患者临床疗效,减少并发症、病残率及死亡率。
另外,尚有研究报道[6]中医综合康复方案是有效、经济的出血性脑卒中急性期治疗方案,这是由于中医综合康复方案重视对患者的整体状况进行综合辨证调治,使得患者在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等方面的改善优于西医综合康复组,且中医综合康复治疗的成本和效果比西医综合康复治疗更好。
基层医院卒中单元治疗脑卒中的临床观察【摘要】目的:本研究主要就基层医院在对脑卒中患者进行临床治疗时,卒中单元的临床应用价值展开分析讨论,以此来为脑卒中患者的临床治疗提供参考依据。
方法:选择我院2010年10月—2012年11月所收治的100例脑卒中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利用随机抽签法将其均分成观察组与对照组,对照组的患者给予常规治疗,观察组患者在此基础上根据脑血管病的急性诊疗流程来对其进行诊治,对两组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评分进行比较。
结果:两组患者在入院之初的bi评分存在一定的差异,具有可比性,但不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
经过3个月的治疗后,两组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评分存在明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ρ0.05。
1.2 方法所有患者在入院后均行神经营养剂、泌尿道感染、呼吸道感染、褥疮预防、营养支持、生命体征监控、血压监控、颅内压监控、等常规治疗。
在对存在纤维蛋白原增高的患者进行临床治疗时,可以采用降纤维药物来进行治疗,对于存在心瓣膜病、房颤等栓塞性疾病的患者,则需要进行抗凝治疗。
在对脑出血患者进行临床治疗时,其主要内容就是预防并发症、控制血压以及颅内压,并对患者的生命体征进行适当的监测,然后对患者进行对症治疗。
1.2.1对照组:对该组患者采用传统方式来进行治疗,治疗的主要内容为药物治疗、支持以及对症治疗。
在对此类患者进行治疗时,无固定的治疗治疗方案,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来对其治疗方案进行确定。
该组患者未进行健康教育以及康复治疗。
1.2.2对照组:对该组患者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卒中单元治疗,即严格按照脑血管性疾病的诊疗流程来对患者进行治疗。
即对患者的神经功能缺失进行评分,并对患者给予并发症预防、营养指导、药物治疗、生命体征监护等治疗,根据康复治疗系统中的相关内容对患者进行适当的康复指导。
患者在住院期间还必须对患者及其家属进行适当的健康教育,出院后对其进行为期3个月的随访,告知患者继续治疗以及药物治疗的相关内容,对患者的生活习惯给予适当的指导,并对其进行定期复查、评估。
中西医结合卒中单元治疗缺血性脑卒中预后评价【摘要】目的探讨中西医结合卒中单元治疗缺血性脑卒中预后效果。
方法选取我院2009~2012年126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将其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对照组应用西医卒中单元治疗,研究组应用中西医结合卒中单元治疗,对患者治疗前后第21、90、180天的Rankih(mRS)、BI进行比较分析。
结果通过比较,mRS、B1分数改变情况研究组都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中西医结合卒中单元治疗缺血性脑卒中能够显著减少患者伤残几率,增强患者生活自理能力,临床中推广价值较高。
【关键词】中西医结合;卒中单元;脑卒中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取我院2009~2012年126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将其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患者有63例。
其中男65例,女61例;年龄范围是42~79岁,平均为(652±98)岁;病程为05~7 d,平均为(237±12)d。
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情等方面都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研究组患者应用中西医结合卒中单元方法进行治疗,在常规治疗基础上,早期即应用中药予以治疗,将6 ml疏血通注射液与250 ml生理盐水混合稀释,并进行静脉滴注,1次/d,3周1疗程;中药汤剂应用益气活血药方加减治疗,1帖/d,3周为1疗程。
在患者意识保持清醒时,且生命体征出现平稳状态后即进行针灸介入治疗,针刺穴位参照神经功能残障进行定位,5次/周,3周1疗程。
体位训练进入卒中单元开始进行综合性康复治疗,主要措施有推拿、运动治疗、功能恢复训练;推拿和运动治疗需要在生命体征保持平稳后进行;参照患者身体肌张力情况分期予以康复性治疗,5次/周,3周1疗程。
治疗中实施卒中单元常规疗法,主要有作业治疗、言语恢复治疗、心理健康治疗以及健康教育工作等。
干预时间持续3周。
研究组患者通过3周中西医结合卒中单元治疗后可以出院。
中西医结合卒中单元治疗脑卒中临床观察
标签:脑卒中;卒中单元;中西医结合疗法
卒中单元是一种针对卒中患者的多学科密切合作、多元医疗模式的管理系统[1-2]。
卒中单元在我国推广后,中医疗法引入其中,内容不断丰富。
近年来,本院心脑中风科建立了中西医结合特色的卒中单元,做到辨病论治与辨证论治有机结合,同时早期针灸干预,取得较好的疗效,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观察对象为2008年1月-2010年12月本院心脑中风科收治的120例急性脑卒中患者。
按入院先后排序号0~119,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随机分为卒中单元组(对照组)和中西医结合卒中单元组(治疗组)。
治疗组60例,男36例,女24例;年龄42~80岁,平均(62.0±16.4)岁;脑出血15例,脑梗死45例。
对照组60例,男33例,女27例;年龄45~81岁,平均(63.0±15.7)岁;脑出血13例,脑梗死47例。
2组患者性别、年龄、发病时间、病因和伴发疾病、并发症、治疗前病情严重程度等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病例选择标准
1.2.1 诊断标准西医诊断符合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会议制定的诊断标准[3],中医诊断符合“中风病诊断与疗效评定标准(试行)”[4]。
1.2.2 纳入标准①首次脑梗死或脑出血;②年龄18~80岁;③符合上述诊断标准,并经CT或MRI证实;④发病3 d以内;⑤签署知情同意书。
1.2.3 排除标准①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②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和可逆性缺血性神经功能缺损;③并发严重的其他脏器疾病及合并有严重失语和认知功能障碍;④由脑肿瘤、脑外伤、血液系统疾病、淀粉样血管病、脑寄生虫等引起的脑卒中。
1.3 治疗方法
1.3.1 对照组按照西医卒中单元模式进行管理[1]。
①一般治疗:保持呼吸道通畅,合理使用降压药,合理抗感染治疗,纠正高血糖,对症支持治疗。
②西药治疗:依照2007年版《中国脑血管病防治指南》[5],根据患者具体病情给予相应药物治疗。
1.3.2 治疗组在对照组的治疗基础上进行中医辨证论治,给予中药煎剂口服、鼻饲或灌肠。
①中经络:风痰阻络证口服化痰通络汤加减(制半夏9 g,白
术9 g,天麻12 g,胆南星6 g,丹参15 g,香附9 g,酒大黄6 g);风火上扰证口服天麻钩藤饮加减[天麻9 g,钩藤(后下)15 g,石决明30 g,川牛膝9 g,黄芩9 g,栀子9 g,夏枯草9 g];痰热腑实证口服星蒌承气汤加减[瓜蒌30 g,胆南星6 g,大黄(后下)9 g,芒硝(冲服)9 g]。
②中脏腑:痰热内闭证鼻饲羚羊角汤加减[羚羊角粉(冲服)0.6 g,珍珠母(先煎)30 g,竹茹6 g,天竺黄6 g,石菖蒲9 g,远志9 g,夏枯草9 g,牡丹皮9 g],配合安宫牛黄丸;痰蒙清窍证鼻饲涤痰汤加减(制半夏9 g,茯苓9 g,枳实9 g,陈皮9 g,胆南星9 g,石菖蒲9 g,远志9 g,竹茹9 g,丹参15 g),配合苏合香丸;元气败脱证鼻饲参附汤加减[生晒参(单煎)15 g,制附子(先煎)9 g]。
同时配合石学敏院士的“醒脑开窍”针刺法[6]早期干预,处方以阴经穴为主,主穴为水沟、内关、三阴交,辅穴为极泉、尺泽、委中、合谷等。
2组同时分别给予:①健康教育。
分别由医生、责任护士、康复师进行健康宣教。
②心理治疗。
对有心理障碍的患者进行测评,然后进行心理及药物治疗。
③康复治疗。
康复医师在患者入院后早期评估患者的损伤和残疾情况,尽早进行康复训练。
有语言障碍的患者由专门的语言训练师进行测评及训练。
1.4 观察指标与方法
分别于治疗前及治疗后第28、60日应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定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程度[7],应用Barthel指数量表[7]进行日常生活能力评价。
1.5 统计学方法
使用SPSS13.0统计软件对所有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计量资料以—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