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学语文教学中语言美论文
- 格式:doc
- 大小:24.50 KB
- 文档页数:5
让学生在语文教学中感受美【摘要】语文课在美育方面有着独特的优势,培养学生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的前提是让学生能感受美,在语文教学中主要从以下几方面让学生感受美:一、创设教学情境,让学生进入教学情境,感知审美对象。
二、进行美读,利用文学作品的语言美来感悟美。
三、驰骋想象,让学生感受文学作品的美。
四、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领悟美。
【关键词】语文教学;美育;感受美中学语文课本中有不少意味隽永的诗歌,诗情画意的散文,条分缕析的说明文,气势恢宏的论说文,感人至深的小说,这些课文不仅是培养语言能力的好教材,还具有美育功能。
美育的首要任务,就是引导学生在审美实践中培养和提高对美的兴趣和爱好,培养和提高对美的事物的感受力。
语文教学在按照教学规律组织教学的同时,将美学美育渗透其中,培养学生感受美的能力,美化学生心灵。
那么,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呢?一、创设教学情境,让学生进入教学情境,感知审美对象创设教学情境,对优化审美教育效应起着一个重要的铺垫、烘托和促进作用。
当学生进入一种特殊环境面对美的形象及新异的事物时,新鲜感会油然而生,注意力全部集中于眼前的景物。
如在教《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时,配合着王菲那略带忧伤、凄美的声音,屏幕上出现一轮金黄的满月,月色如水清冷的照着人间,作者在月光下翩翩起舞,音乐配合图片,从视觉、听觉两个角度刺激学生的感官。
学生领略了词中的那种“惆怅之美”,激发了学生在语文教学中寻找美,发现美的热情。
在讲授《我的空中楼阁》时,我插入一首轻柔歌曲,营造出一个与文章相符的环境气氛。
学生在曲子的伴奏下,听着课文朗读,达到了情与景的交融。
作者的情感和乐曲表达的空灵美相互吻合,学生渐渐地进入了角色,沉浸在语言、乐曲、歌唱的情境中,使课堂教学达到文章情、教师情和学生情的共鸣和交融。
学生通过聆听音乐,不仅增强了他们学习语文的兴趣,更使他们如临其境,切身感受到文章所表达的内容,受到美的熏陶。
浅谈语文教学中美的魅力如何在语文教学中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从而进一步提高中学生的文化素质,这是语文教师的重要课题之一。
在教学过程中,我感受:语文学科同美育结下了不解之缘,美育又为语文开辟了用武之地,使语文教学变得更加生动活泼,富有情趣。
所以寓美育于语文教学之中,会给语文教学带来勃勃生机。
使学生在精神上充分感受到美的魅力,得到美的愉悦和享受,从而激起学生对美的追求和,对生活的爱,同时也会对语文产生浓厚的兴趣。
下面我从四个方面来谈谈这个问题的看法。
一、注意挖掘教材中所蕴含的美教材是语文教师所依据的基本工具,因此首要的是必须选好教材,要选好文字优美,说理透彻,结构严谨的文章,通过教学打开学生的内心世界,使他们在心灵上产生共鸣,逐步陶冶他们的情操,磨练他们的意志,要达到这个目的,教师就要针对所选文章的不同内容、不同特点,确定重点所在。
同时在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按照文章的思路,捕捉文章中的艺术形象,让文章中的主人公的喜怒哀乐与学生产生交流,使学生受到感染。
如果说语文教学同时是一堂堂情感教育课,正是通过教材的丰富内容,使学生了解了社会,了解了人生。
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学生阅读教材,分析研究教材,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情感与作品的情趣交融在一起,从而挖掘了作品的主题,领会了作品的深意。
在平时的教学中,我发现同学们喜欢朱自清的《春》与《背影》;喜爱杨朔充满激情的散文;喜爱鲁迅潇洒泼辣的文笔;喜爱陶铸说理严密、寓意深刻的论证,等等。
这许许多多优美的文章把同学们带入艺术的殿堂中自由遨游。
这是因为语文课美的色彩首先取决于教材本身。
二、注意教学中教师的语言美语文教学能否引起人们的兴趣,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语言美。
教师通过对教材的分析,仅仅抓住哲理,给学生以启迪还远远不够,还应特别注意如何使用课堂语言。
适当运用格言警句来说明问题,或设喻恰到好处,都会使人感到妙趣横生。
如果能恰当驾驭语言,那么语文课就会上的活泼﹑轻松愉快,学生即学到了书本知识,又得到了艺术的享受。
浅谈中学语文教学中的美育渗透[摘要]:美育在中学语文教学中有着重要地位,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不断加强美育创新的实践与探索,使美育工作与中学语文教学改革相辅相成。
那么,如何做好中学语文教学中的美育渗透,结合自己的一些实践和体会,认为从六个方面入手,使得美育和课堂教学有机结合、协调发展。
[关键词]:语文教学美育审美渗透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g 文章编号:1009-914x(2012)12- 0142 -01前言:美育,即审美教育、美感教育。
它的任务是培养和提高人们对现实世界以及文化艺术作品的美的鉴别、欣赏和创造能力,陶冶人们的情操,提高人们的生活情趣,使人们变得高尚,在思想感情方面得以健康发展。
我们今天的美育,对整个社会来说,也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对中学生进行审美教育,其任务就是在向学生普及美学基础知识的同时,重要的是将美学渗透到语文等学科的教学活动中去,指导学生正确地欣赏、评价自然美、社会美和艺术美,培养中学生正确的审美观念和高尚健康的审美情趣,不断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
德国哲学家康德曾说过我们要经常怀着无限的赞美和敬畏心来看待世界,此话正说明了审美意识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以及在人类生活中的重要性。
新课程标准也指出“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不应该把它们当作外在的附加任务。
应该注重熏陶感染,潜移默化,把这些内容贯穿于日常的教学过程之中。
”可见,美育是中学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也是一项重要任务。
那么,如何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进行美育渗透呢?我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精心设计课堂教学教师在教学中要深入钻研教材,精心设计教学,尽可能多地发现和创设几个“美点”来陶冶学生。
各种体裁的诗文都有其美的因素,即使是应用文,那短短的电文也有它言简意丰的凝炼之美。
因此,我们可以从教材的内容、语言、结构等多方面挖掘,把富于典型意义的美作为美育教学的重要内容。
浅谈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审美教育是语文教学中不或缺的一个重要环节。
教师应该深入挖掘教材中美的因素,努力寻求正确的方法,从不同角度,采用多种途经将审美教育渗透于语文教学,使学生在美的感染中学好语文知识,通过对学生的美育教育,使其自觉地把美育和智育、德育联系在一起,不断提高自身的审美能力,由感性上升到理性认识,让学生在受到教育之中发现美、创造美。
一、培养审美感受能力视觉、听觉是审美感知的两种主要官能。
美感起于形象直觉。
语文课的审美教育源于作品的语言,可以通过对作品语言的剖析,让学生感知语言的形象美、内涵美和思想美。
也可以运用朗读,使学生的审美感知的指向隐含于审美对象的美,激发起审美主体心理上的喜、怒、哀、乐的情绪反应,让学生体会到审美的音乐美、语言美、情感美。
文学作品是通过形象来反映生活的,我们可以通过对作品中人物或景物的形象美进行剖析,让学生感知美。
例如,《风景谈》一开头,出现在我们视野中的是一幅“沙漠驼铃”的画面,望不到边际的沙漠“白茫茫一片”,发着“微微的白光”,突然,地平线上出现了“黑点”,逐渐变成“黑线”,微风送来铃铛“丁当,丁当”的“柔声”,“昂然高步”的驼队排成整齐的方阵,加上那“长方形猩红大旗”与那“苍茫”“寂静”的沙漠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给人一种“庄严、妩媚”的感觉。
我们可以抓住以上这些词语从色彩、感情、声音及动静变幻去指导学生感知形象,从中欣赏到大自然的阳刚之美,领悟到大自然的粗犷及人们战胜大自然的伟力,进而理解“自然是伟大的,然而人类更伟大”的深层内涵。
二、培养审美想象及联想能力教学中应尽可能地将课文的审美因素与学生的审美经验“接轨”。
这种“接轨”要求教师在分析课文、阐释问题以及提问时,恰当地融入学生社会生活和课余生活的内容,启发学生进行”勾联”“嫁接”和“回忆和联系”。
吟诵李白的不朽诗句“黄河之水天上来”,出现在人的脑海里的何止是黄河呢?也许是浩瀚无际的大海,也许是一泻千里的黄果树瀑布,也许是滚滚东去的长江……想象在人们头脑中迭现的是许多波澜的画面,使审美的感受更丰富了。
浅谈初中语文的语言美作者:汤俊来源:《中学教学参考·语英版》2013年第01期语文教师在授课时,绝不可以忽略了语文中的语言美,而应该引导学生对这些美的语言进行赏析,提升教学质量。
本文结合笔者实践,从几个方面阐述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应当从哪些角度引导学生感悟、体味语文中的语言美。
一、训练学生对美的感悟苏教版初中语文教材所选用的古今中外的作品,都是经过精挑细选的,很多作品无论从构思、文辞上,还是从情感、韵味上都很细致,可以说是文辞典雅、情意浓郁、寓意丰富,这些文章从各个领域不同侧面反映了作者对人生、对生活、对社会以及对宇宙自然的感悟。
通过阅读这些文章,不仅可以领略到自然风光的秀美,还可以品味人生百味。
教师在教学中,就要引导学生欣赏语文中所蕴涵的自然美、人性美、情意美等,让学生体味文章所揭示的哲理,体验人性的美好与各种情谊,激发学生通过文字去发现美好的事物,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和审美观,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与审美能力。
如在学习七年级下册《歌词三首》时,教师就可以先播放歌曲,让学生通过旋律来体会歌词所表达的爱国主义情感,然后再细细品味歌词本身所具有的语言美。
以《在希望的田野上》为例,歌词描绘的是人们在祖国的土地上生活、劳动以及向往未来的情景,作者用生动的语言赞美了祖国欣欣向荣的美好生活,以及人们对未来生活的希冀。
教师在教学时就要引导学生品味歌词中的语言,感悟作者在字里行间蕴涵的深情。
再如,学习《沁园春·雪》时,教师一方面要带领学生领会毛泽东笔下绚丽多姿的大自然风光,让学生感受到自然美,热爱祖国的大好河山,另一方面要让学生理解“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一句中蕴涵的真谛,让学生热爱祖国山河的感情升华为爱国之情。
二、引导学生体味语言的形象美所谓语言的形象美,讲的就是语言生动具体,能够为人的感官所感知,并且具有一定的观赏价值。
美之所以称之为美,就是因为有形象的显现,缺少了具体的形象,美就没有了依存,形象美在美的领域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要融入审美教育语文学科是一门基础工具性学科,除工具性外,还具有思想性、文学性、知识性、社会性、实践性等特点。
这些特点决定了语文学科的美育因素必然比其他学科要丰富多彩,含有灵活多样、清新优美的美育因素的审美教育对学生有一定的吸引力。
所以说美育在语文教学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它将促进语文智能的发展,辅助语文教学完成德育任务。
可以说,语文教材就是美育教材,要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就必须将美育渗透于语文教学之中。
下面笔者就语文教学中如何进行审美教育谈几点认识和体会。
一、指导学生感知美的特征。
审美感知是最基本的审美能力,是人的审美感官对审美对象的感知能力,是人的本质力量实现自我关照而带来的精神愉悦。
美感的特征是直观性,鲁迅说,“美则平直感的能力而被认识,”“美底享受的特殊性,即在那直接性。
”所以,美育过程中要十分重视培养学生简历感性心里结构秩序。
列宁指出,“感觉的确是意识和外部世界的直接联系;是外部刺激力向意识事实的转化”,而语文课教材是语言文字的集合体。
语文教学美育直接感知的物质材料是语言文字,它没有现实美那样鲜明的直观性,有的课文有插图、录像等相配合,就容易产生美感。
因此,首先要指导学生美读课文觉透过语言文字,感知所描写事物的表象,以便“转化”为初步的审美知觉。
叶圣陶说:“文艺鉴赏还得从透彻地了解语言文字入手”,并指出“这种事看来似乎浅近,但是最基本的”。
他把对语言文字“灵敏的感觉”成为“语感”。
学生作为审美主体先要学会认读、解词,同时要有这方面的生活经验所积累起来的表象,形成主体内在的图式,与审美对象的表象系统简历同形同构关系。
语文课的感知美,要求学生养成稳定注意的品质和多读佳作的习惯,特别是观察能力的培养尤为重要。
观察是审美的眼睛,是感知美的窗户。
通过观察热、物、景。
开阔美的天地,获得美的直接经验,提高对教材美的感知能力。
所以要多指点学生参观、访问、丰富生活实践的内容,还要利用实物、图片和多媒体设备,调动多种感官来感知语言文字背后的各种表象,训练语感,丰富美的感受。
中学语文论文范文语文教学论文,是以语文教学作为研究对象的科学论文。
就语体学的分类而言,语文教学论文属于科学研究论文的范畴。
接下来店铺为你推荐中学语文论文范文,一起看看吧!中学语文论文范文篇一:浅谈中学语文课堂美学论文摘要:中学语文课堂教学与美学密切相关。
教师与学生除传授与被传授关系外,还有欣赏与被欣赏的关系,即既有认识关系,还有审美关系。
教学过程是一种以美导真的过程。
从静态的教学内容看,不仅都是合乎科学的真知,而且也存在着许多美的要素: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从动态的教学活动看,以美去感染学生,按照美的法则去实施教学,从而使学生在美的氛围中获得知识、培养智能,并且受到美感教育。
关键词中学语文课堂美学近年来,广大中学语文教师积极投身语文课堂美学教学实践,锐意改革,作了大量的有益探索,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青少年正处于长知识、长身体、思想逐渐成熟的时期。
他们思想活跃,兴趣广泛,感情丰富,求知欲强。
因此,用美的形象去感染,用美的情感去熏陶,用美的信息去激发,用美的方式去引导,就可以在潜移默化、耳濡目染之中,滋润青少年的心灵,净化青少年的情思,陶冶青少年的性情,从而促进智力因素和创造性思维的发展,促进青少年的个性品质的和谐发展。
在课堂的美学表现方面,语文课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
就以现行教材来说,文学作品占百分之八十,可以说古今中外名作荟萃。
从内容看,题材丰富,情感真切,形象生动,好像生活的百科全书。
从形式看,新颖活泼,小巧玲珑,应有尽有,真是一幅:“语言的图画”(高尔基语)。
从风格看,质朴美、华丽美、直露美、含蓄美、形象美、哲理美、空灵美,丰富多彩,在我们面前展现出一个美的世界。
因此,在语文教学过程中,用美的方式把学生引入美的宫殿,让他们观察美、感受美、鉴赏美、热爱美、创造美。
逐步培养健康高尚的审美观念和审美情趣,实在是评议教师的天职。
一旦认识并履行这种职责,语文教学就有可能引人入胜,发人深省,扣人心弦,于是语文教学任务的完成,也就有了保证。
感悟语文教学中的语言美【摘要】中学语文课本中,编选了大量的中外古今文学作品,特别是那些优秀的诗歌、散文和小说,无论从思想内容,或是艺术特点都富有个性特征,堪称名篇佳作。
就语言而言,更是充满了美的因素。
语言的艺术随处都在树立着语言美的典范和楷模,语文教材中的语言,明净如山间的清泉,清纯似含苞的花蕾,欣赏这样的篇章,自然而然的会受到语言之美的教育和熏陶,所以我们不能忽视语文中的语言之美。
【关键词】语言美和谐美新奇美形象美幽默美成功的教学,一方面要遵循教学规律,另一方面也必须合乎美学的规律。
著名的语文教育学家刘国正先生说过:“语文教学既要有严谨的科学性,又要有感人的艺术性。
”“感人的艺术性”源自哪里?源自美的挖掘与创造。
那么,在教学过程中,如何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知识基础、心理素质,凭借教材,挖掘美学的因素,营造宽松和谐的气氛,创造美的意境,这是当前语文界教学改革中的一个新课题,是时下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
一、挖掘课本中情感的和谐美和内容的新奇美教师和学生是课堂教学中的两个决定因素,他们都是有血有肉有思想的活生生的个体体系,因而,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语文课堂教学是“人的情感——人的情感”的关系。
所以,课堂教学中师生之间必须营造出一种融洽、和谐的气氛。
作为在课堂教学中居于主导地位的教师,就必须注重对学生情绪的感染,通过它来刺激、调动学生的无意注意的心理活动潜能,使他们在思想高度集中、精神完全放松的情况下进行学习。
对学生情感的感染取决于教师的表情。
教师的表情如同直观的教具,学生不难从中读出教师的各种心态,并能随时产生这样那样的心理反应。
“做教师的决不能没有表情,不善于表情的人,就不能做教师。
”马卡连柯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如果教师能根据不同的审美对象,在讲课时使用不同表情,灵活多变,学生就会有如临其境之感,从而产生感情上的共鸣。
众所周知,教学内容和形式无论多么丰富、美妙,如果学生早已熟知,就很难产生美感。
从生理学角度来看,人的感官是很容易疲劳的,需要变异和调剂,需要新鲜的刺激。
浅谈语文教学中的语言美作者:陈卿来源:《文理导航》2013年第28期【摘要】语文课堂教学是一门语言艺术,教师语言应达到“美”的境界。
具体的说,就是要做到语言表达的准确美、声情并茂的情感美、妙趣横生的诙谐美和自然流畅的简洁美。
【关键词】语言艺术;准确美;情感美;诙谐美;简洁美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语文教学是把文本中一件具体生动的事,一个个鲜明生动的人,一句句精彩深刻的话,通过教师的教学语言传达于学生的耳目,渗透于学生的心田,令学生在良好的语言环境中开启心智,掌握知识,发展能力,提高素养。
从这一意义上说,语文课堂教学首先是一门语言艺术,要求教师的语言能达到“美”的境界。
那么,语文教学的“语言美”表现在哪些方面呢?在具体的教学活动和听课评课中,笔者总结了以下几方面,愿与大家共同探讨。
一、语言表达的准确美语文课堂语言要具备“美”,一个最基本的条件就是语言要高度准确,即语音准确和用词准确。
语音准确即指普通话发音准确,吐词分明,一字一音,准确无误,抑扬顿挫,清晰悦耳。
这样既可以清楚的表情达意,又可以使学生的语言得到正确的发展,在课堂中获得美的熏陶。
用词准确指的是遣词造句要有法度,逻辑条理务必严密。
教学过程的双向活动可以说是以教师的语言贯穿其中的,教师要组织教学首先要让学生明白教师说什么,向学生传授知识,就要根据学生地认知规律由浅入深地引导。
因此,教学语言的准确是语言美最基础的要求。
但凡一节成功的公开课,都离不开教师准确的语言表达。
我曾观摩过一节由一位年轻的女教师执教的《综合性学习——献给母亲的歌》的公开课,课堂上这位女教师用标准甜美的语音,明白晓畅的引导,热情积极的激励,让学生充分感受母爱,尽情抒写感恩之情,娓娓道来,循序渐进,最后更亲自领唱歌曲《游子吟》,给所有的听课老师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在评课中,大家对她的教学设计都予以充分的肯定,一致认为她的语言犹如锦上添花,给课堂增色不少。
二、声情并茂的情感美“感人心者莫先乎情”。
浅议语文教师的语言美语文教学是一门科学,具有科学美,语文教学又是一门艺术,具有艺术美。
而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要表现科学美和艺术美的媒介就是语文教师的语言美。
只有语文教师做到语言美,才能激发学生的想象和联想,使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跃入高层,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那么,语文教师的语言怎样才能“美”呢?1.纯正美在我们的语文课上,教师一定要说一口纯正的普通话,做到音质纯正、字正腔圆,给学生一个很好的示范作用。
同时,使用普通话,能在课堂上减少许多废话,使课堂内容更集中,也更有利于创造良好的课堂氛围。
“耳醉其音”,方能“心醉其情”。
一口纯正的普通话首先会给学生产生一种美感,留下一个美好的印象,也便容易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在教学《背影》(初中语文第一册)、《春》(初中语文第一册)等名篇时,因为没有教学挂图、磁带等辅导教具,而要使学生更为清晰地感受那个动人的场面及美景,普通话的运用则不可或缺。
并且普通话的运用已成为趋势。
因此语言的纯正美在语文课堂上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2.线条美教师的语言首先要流畅,不能出现间断现象上,否则会影响学生对整体知识的感悟。
只有清晰的、流畅的语言,才能给学生以清晰自然的美感享受,如潺潺流水,将知识的琼浆欢快地流注学生的心中,浇灌学生的心田,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传情美情感是教师语言的灵魂,情感是语言的动力。
“情动而辞发”。
没有情感的语言就像是干瘪的枯枝,永远也激发不了学生的共鸣。
3.1教师语言应该亲切。
古人云:“亲其师,信其道”。
教师和蔼、亲切的语言,会让学生觉得面对的不仅仅是一位知识火种的传播者,而是好朋友的攀谈。
一句简单的“我们”就好像是一位友人娓娓而谈。
从而,从心灵上消除了隔膜,师生共同营造出一种宽松、和谐、愉悦的教学氛围。
让学生在“学中乐、乐中学”。
3.2教师语言应该生动。
凡是人们感兴趣的东西,就容易在头脑中扎根。
所谓的“情动而辞发”就是这个道理。
那怎么才是生动的语言?教师生动的语言就是将抽象的东西形象化,深奥的东西浅显化。
浅谈语文课堂教学的语言美一堂成功的语文课,不但取决于教师丰富的知识积累,精心的课前准备,还在于教师上课时丰富多彩的语言美。
高尔基曾说:“作为一种感人的力量,语言的真正美,产生于言辞的准确、明晰和动听。
”所以,教师要提升课堂教学效率,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就必须让自己的教学语言美起来。
一、语言美,美在抓重点张志公先生指出:“在不良的语言环境中,课堂上讲得越多越坏。
”所以,教师的教学语言要提纲挈领,切忌面面俱到。
要抓住教学重点,用恰当的方法驾驭课堂,把学生引向语文审美阅读的轨道,使学生的思维像“点晴”之龙一样的自由腾飞,收到“心有灵犀一点通”的教学效果。
如教《孔乙己》一课,文中多处出现了二个“笑”字,这个“笑”字就是课文的重点。
我们能够围绕这个“笑”字提出以下问题:“孔乙己一出场,有一个字伴随着他,这是哪个字呢?”“课文中哪些地方表现了孔乙己的可笑之处?”“周围的人为什么都讥笑孔乙己,这反映了什么问题?”“孔乙己在讥笑中悲惨死去,造成这个悲剧的原因是什么?”“我们读了《孔乙己》非但笑不出来,心里还有隐隐作痛的感觉,这是为什么?”这些问题处处问到点子上,激发起了学生思维的波澜,引起学生热烈的讨论,把“笑”的题研究透了,学生对课文的重点就掌握透了。
二、语言美,美在破难点教学难点是教学中学生不易理解的地方,是课堂教学的“拦路虎”。
课文难点不讲清,会直接影响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影响教学效率。
破难点要求教师的教学语言要生动形象,深入浅出,讲解难点话不在多,重要的是要抓住难点中的要点,清楚明白地向学生讲解。
老舍曾说:“对于修辞,我总是第一要清楚,而后再说别的。
假若清楚是思维的结果,那么清楚也就是力量。
”如教《变色龙》一课,分析奥楚蔑洛夫这个人物形象是个难点,我们能够采用分层设问的方式引导学生分析:“奥楚蔑洛夫的性格是什么?”“他‘善变’的特征有哪些?”“但有一点是没变的,那又是什么?”“是什么原因促使他一变再变?”这环环相扣的设闻把课堂推向高潮,教师只起个诱导的角色,学生的积极性调动起来了,课文的教学难点也就突破了。
中学语文教学论文优秀4篇中学语文教学论文篇一一、语文教学美的本质及重要意义笔者认为,语文教学美应该是语文教师运用多种能力和创新精神,对语文学科所包含的各种生活、语言、艺术现象的本质和规律的和谐、简洁、新奇独特发现和传达,使语文学科中所包含的情感通过教师情感的中介,同学生的情感自然汇流。
从教者和受教育者的主体、客体关系来看,语文教学美分为“教之美”和“学之美”。
正确认识语文教学美的本质,对于教师的语文教学和学生的语文学习是有重要意义的。
首先是为我们评价语文教学提供了依据。
简单地说,评价语文教学的重要标准是教学效果,教学的科学性和艺术性(美)直接影响教学效果,教学效果决定了教学品级。
教学的科学性和艺术性越高,教学效果越明显,其教学品级就越高。
其次是体现了语文教师素质品味的高低。
语文教材具有内容美和形式美,语文教学具有节奏美和结构美,从信息的传输和反馈的角度看又具有语言美和情境之美。
这些都对语文教师的美学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就目前而言,这样的品位恐怕还是“阳春白雪”,但是我们不应该永远甘做“下里巴人”。
这就要求我们要不断充实和提高自己的知识水平和综合素质。
另外,认识语文教学美的本质,还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审美情趣,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可以深化美育的落实,深化和丰富教育学理论、美学理论的研究。
二、语文教学美的几种形态语文教学的美存在于语文教师各自的教学过程中,具有美感的语文教学,因教师的风格、个性的差异而独具各自不同的形态。
1.情境美。
情境美的主要特征是:借助一定的语境或场境,再现或渲染一种语文教材中用语言符号表达的特定情感和境界,给人以亲沐其情、身临其境的享受,从而使学生忘其身,迷其情,恋其境,悟其真,识其美。
创造情境美要把握三个关键:一是情要真;二是心要热;三是意要远。
要遵循三个原则:一是形式上的新异性;二是内容上的实践性;三是方法上的启发性。
要突出四个重点:一是凭借情境理解知识;二是运用情境训练语言;三是进入情境陶冶情操;四是体会情境学会鉴赏。
论中学语文教学中的语言美
语文教学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它需要很强的科学性,也需要很高的艺术性。
传统的语文教学只重视“传道、授业、解惑”,往往只抓住字、词、句、段的分析与理解。
而忽视语文教学中语言本身所具有的美。
语言的艺术随处都在树立着语言美的典范和楷模,特别是语文教材中的语言,明净如山间的清泉,清纯似含苞的花蕾,欣赏这样的篇章,自然而然地会受到语言之美的教育和熏陶。
以我们不能忽视语文中的语言之美。
什么是语言美?前苏联作家高尔基说:“作为一种感人的力量,语言的真正美,产生于言辞的准确、明晰和动听。
”下面我想结合自己多年上语文课既做班主任的一些经验、体会谈几点自己肤浅的看法:
1)语言美,美在含蓄。
语文课,不同于其他课程话语明确、精准,相对而言语文课的语言要来得含蓄得多、委婉得多。
很多时候讲究含蓄,比如,语文课要以学生为主体,要多用与学生谈话式、对话式、提问式、探讨式等上课。
学生学后,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在谈话、对话、提问、探讨当中循循善诱学生,让学生在轻松、民主的气氛中掌握知识,开启智慧。
面对早恋的学生时。
我们做班主任的就不能直言直语、露骨地去批评学生。
如果此时你非常露骨地、毫无顾忌地去指责他们,甚至报告家长去严惩,那么很有可能适得其反,以致产生对立,后果更
糟。
如果我们老师在感情上理智些,在话语上含蓄些,我想会有效果的。
如我是这样处理的:首先找几个未熟的酸酸果,分别给他们吃,问味道如何?他们此时往往都是酸弯了腰状,嘴里直说“酸、酸……”“你们的事,就是这酸酸果!”他们猛然、愕然、愧然,酸果僵在嘴边……此时,我再乘机动情地晓之以理,他们果真将感情暂束之高搁,成绩又上升了。
2)语言美,美在破难点。
王安石的《游褒禅山记》一课的难点就是全文里20个“其”字的意义和用法,囊括了文言文里“其”字的所有意义和用法,用编序号逐个解之。
为了巩固,我又选用了一则寓言,来趣练“其”字:狐谓狼曰:“羊肉其①鲜乎!君其②有意,叼其③一而啖之,得饱其④口福。
”狼曰:“其⑤如猛犬何?”狐间于犬曰:“羊数詈言,其⑥言不堪入耳,君乃无所怒,其⑦无闻邪,其⑧畏主人邪?及其⑨嬉逐,愿为一雪其⑩耻。
君其?许之!”犬笑曰:“欲加之罪,其?无辞乎?”护羊愈谨。
狐与狼遂去。
这则寓言用了12个“其”字,几乎用尽了“其”字的用法,很典型、很有意味。
第①个“其”字表推测“大概”意;第②个表假设“如果”意:第③个是指示代词“其中”意:第④个是自身代词“我、自己”意;第⑤个表“将来、将要”意;第⑥、⑨个是第三人称代词“它、他的”意;第⑦、⑧两个并用表选择“是……还是”意;第⑩个是指示代词“这、那”意;第(11)个表期望,有“希望”意;第(12)个表反问“难道”意。
难点一破,课文其他的问题就能应迎刃而解。
学生不但学得有趣,而且学得有用。
有时,我们老师所讲之课,竟能使学生终身受用。
3)语言美,美在抓住重点。
语文课,也应该切忌套话、大话、空话、废话。
不要惟恐学生听不懂地对全文的每个词、每个句子都讲,面面俱到、平均使力,这样既不可能讲清课文,学生听起来也觉得烦琐,不得要领,不能得到应有的美的欣赏。
《谁是最可爱的人》一课,作者魏巍为了表现志愿军战士对敌人之恨、打击敌人之狠,用了一系列动词,讲授时就必须抓住。
像“猛插”、“切断”、“赶”、“占领”、“阻住”、“高喊”、“打”、“摔”、“扑去”、“抱住”、“掐住”、“紧握”、“衔”等等。
紧紧扣住课文将这些动词讲深、讲透,志愿军战士对敌人之恨也就很好地揭示出来了。
这样抓住了重点剖析,学生被强烈地感染,觉得过瘾,有亲临其境之感,也就自然而然地与志愿军战士产生共鸣——恨敌人,这也是一种美的感受。
4)语言美,美在抑扬顿挫。
我们语文老师上课绝对不能用一个音调上到底,这样很容易使学生觉得寡淡无味,甚至昏昏欲睡。
同样的内容,不同的语调,效果会明显地不同,让学生感受课堂不同的乐趣。
讲读“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
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
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滩……”作者或化听觉为视觉,或融听觉、视觉于一体。
老师抑扬顿挫,学生亦顿挫抑扬。
5)语言美,美在幽默。
我个人认为,幽默是语文老师的素质,优秀的语文老师无不具有幽默的语言、幽默的品质。
相对而言,现代的学生是不太喜欢一本正经的老师,他们倒乐意接近幽默的老师。
因为幽默给人平易、给人轻松、给人开心、更给人智慧。
我要求学生课堂尽量讲普通话时,举一例:文革时,有一毛泽东思想宣传队下乡演出,报幕员普通话走火,说成“毛泽东思想宣传队,现在‘嘎势’演出!”(学生笑弯了:“嘎势”——方言,为:“开始”意)以后就特注意咬准字音,以防走火。
有时,幽默不仅体现在语言上,我觉得我们语文老师的一举手、一投足,上课时的很多动作,无不能体现幽默。
事实上也是,形体语言的幽默,有时更加幽默。
6)语言美,美在声情并茂。
声音好出,情难出,声、情得兼尤为难。
我们语文老师不能只是传声筒,我们要做“表情达意”的里手,驱“情”以动人。
例如,朱自清《荷塘月色》中有这么一句话:“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
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
“曲曲折折”写出了荷塘的形状,而”田田、亭亭、层层、袅娜、羞涩”等一连串形容词,则描绘出荷花的风致,也写出了荷塘给人带来的优雅、朦胧、幽静的美感。
“曲曲折折”“田田”“亭亭”“层层”等叠音词的使用,不仅使描绘更加准确,而且使语言具有节奏
感,富有音乐美。
我们看之不够声读之,读之不够吟咏之,咏之不够情化之……老师摇头晃脑,如痴如醉,学生无不被强烈感染。
冯梦龙说得好:“世界万物如散钱,唯情一线牵。
无情亲者疏,有情疏者亲。
”“情”,真乃一剂灵丹妙药,我们语文老师怎能漠视!
总之,“人靠衣裳,马靠鞍”。
语言,就好比是衣裳,如果运用适当,我们的语文教学会更加鲜亮、诱人,更加有活力,有生机。
俄罗斯有句民谚:“语言不是蜜,却可以粘住一切东西。
”我们语文老师,都应该用自己美的语言粘住更多的学生,让我们的语文课堂闪亮生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