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子靶向药物介绍
- 格式:ppt
- 大小:4.54 MB
- 文档页数:94
分子靶向药物概念近年来,分子靶向药物成为医学领域的热门研究方向,被广泛应用于癌症等疾病的治疗。
分子靶向药物是一类可以直接干预特定分子、基因或信号通路的药物,具有高效、低毒副作用等优势。
本文将介绍分子靶向药物的概念、作用机制以及临床应用情况。
一、分子靶向药物的概念分子靶向药物是指能够靶向特定生物分子(如蛋白质、DNA、RNA 等)进行干预治疗的药物。
与传统化学药物相比,分子靶向药物具有更高的选择性,能够在目标分子上发挥更为显著的作用,减轻对正常细胞的伤害。
它们通常是由小分子化合物、抗体、核酸等构成,通过与特定的分子靶点结合,抑制某种生物过程或促进另一种生物过程的发生。
二、分子靶向药物的作用机制分子靶向药物的作用机制多种多样,根据药物的性质和分子靶点的差异,分子靶向药物可以实现以下几种作用机制:1. 抑制靶点活性:某些分子靶向药物可以与靶点结合,阻断其活性。
例如,基于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的靶向药物可以结合EGFR,抑制其信号传导,从而抑制肿瘤细胞的生长和分裂。
2. 诱导细胞凋亡:某些分子靶向药物可以通过与细胞的生存信号通路干扰,诱导肿瘤细胞自身程序性死亡,即细胞凋亡。
这种作用机制能够有效地限制肿瘤细胞的生长和扩散。
3. 阻断血供:一些分子靶向药物可以通过干扰肿瘤的血管生成,阻断其血供,从而导致肿瘤细胞因缺氧而死亡。
这种作用机制被广泛应用于肿瘤治疗中,被称为抗血管生成治疗。
4. 免疫激活:一部分分子靶向药物可以通过激活免疫系统,增强机体对肿瘤的免疫应答。
这些药物可以增加肿瘤细胞被免疫细胞攻击的可能性,提高治疗效果。
三、分子靶向药物的临床应用情况目前,分子靶向药物已经广泛应用于临床治疗中,取得了显著的疗效。
其中,最典型的应用领域就是癌症治疗。
许多分子靶向药物已经成功用于多种癌症的治疗,如乳腺癌、结直肠癌、肺癌等。
这些药物可以针对癌症细胞中的特异性分子靶点,干预其生长和扩散,达到治疗的目的。
此外,分子靶向药物还被应用于其他一些疾病的治疗中,如类风湿性关节炎、糖尿病等。
Geftinat原产地英文商品名:Geftinat原产地英文药品名:吉非替尼( Gefitinib )中文参考商品译名:易瑞沙( IRESSA ) 艾瑞沙份子结构名:包装规格及销售价:0.25g/片*30片/瓶计价单位:瓶产地国家:印度生产厂家:Natco Pharma Ltd适应症:局部晚期或转移性非小细胞肺癌扩大适应症:其他实体癌易瑞沙处方资料易瑞沙薄膜衣片Iressa成分:吉非替尼Gefitinib包装/剂型:薄膜衣片0.25g x 30 片性状吉非替尼的化学名为:N-(3-氯-4-氟苯基)-7-甲氧基-6-(3-吗啉丙氧基)喹唑啉-4-胺,分子式为:C22H24ClFN4O3,分子量为:446.90。
本药为褐色圆形薄膜衣片;一面印有"IRESSA 250"。
药理作用吉非替尼是一种选择性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酪氨酸激酶抑制剂,该酶通常表达于上皮来源的实体瘤。
吉非替尼广泛抑制异种移植于裸鼠的人肿瘤细胞的生长,抑制其血管生成。
在体外,可增加人肿瘤细胞衍生系的凋亡,并抑制血管生成因子的侵入和分泌。
在动物试验或体外研究中已证实,吉非替尼可提高化疗、放疗及激素治疗的抗肿瘤活性。
临床研究两项大型的II期临床研究评估了本品单药治疗局部晚期或转移性非小细胞肺癌(NSCLC)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患者的WHO体力状况评分为0-2,并且必须为既往化疗失败者:IDEAL1(研究0016),既往接受了1或2个化疗方案,并且至少有一个包括铂类治疗(中位年龄为59.6岁[28-85岁] ;n=209)。
IDEAL2(研究0039),既往接受了2个或以上化疗方案,该化疗方案包括同时或先后接受了铂类和多西紫杉醇的治疗(中位年龄为61岁[30-84岁];n=216)。
两个研究设计相似,均为双盲、平行组、多中心,评估了两个吉非替尼口服剂量:250 mg/天和500 mg/天。
患者被随机分配在这两个剂量组。
化学抗肿瘤药物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发展,已经进入靶向治疗药物时代。
小分子靶向药物在临床上的应用日益增多,在一些肿瘤类别中已经进入一线用药地位,比如肾癌、慢粒白、多发性骨髓瘤等。
本文对小分子靶向治疗药物做一综述。
小分子靶向治疗药物简介一、受体酪氨酸激酶抑制剂作为抗肿瘤药物靶点的酪氨酸激酶有两类,一类是受体酪氨酸激酶(RTKs),另一类是非受体酪氨酸激酶(nrRTKs)。
如图2,作为抗肿瘤药物靶点的RTKs是一种生长因子受体,其本质为跨膜蛋白,胞外结构域负责与生长因子结合,胞内结构域含有激酶活性。
当RTKs 与生长因子结合后,胞内的激酶活性被激活,继而使底物蛋白的酪氨酸残基磷酸化,被磷酸化的蛋白质再引发多种信号通路的瀑布效应,并进一步引发基因转录,达到调节靶细胞生长与分化的作用。
图2 受体酪氨酸激酶(RTKs)的胞内信号转导途径按照其结合的生长因子的不同,又可以将RTKs分为多种类型,主要包括表皮生长因子受体家族、血小板衍生因子受体家族、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受体家族、胰岛素样生长因子受体家族、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家族。
受体酪氨酸激酶抑制剂:小分子受体酪氨酸激酶抑制剂(TKI)阻止RTKs酪氨酸激酶功能的激活。
当TKI进入肿瘤细胞后,与RTKs在胞内的ATP结合位点结合,从而抑制RTKs 的磷酸化,阻止激酶的激活,阻断受体下游信号通路的传导而发挥抗肿瘤作用。
从作用机制上看,受体酪氨酸激酶抑制剂作用于信号传导途径的最上游,同时阻断多条通路,具有治疗范围广、疗效高的优点。
目前上市的受体酪氨酸激酶抑制剂有两代。
第一代为单靶点酪氨酸激酶抑制剂,如吉非替尼、厄洛替尼。
表已上市的酪氨酸激酶抑制剂注:EGFR:表皮生长因子受体,属HER家族;VEGFR:血管内皮生长因子;PDGFR:血小板衍生因子;HER2:HER家族的一种受体;Abl-Bcr:一种非受体酪氨酸激酶;Raf:酪氨酸激酶的下游信号通路中的一种蛋白;Flt-3:Src:一种非受体酪氨酸激酶;c-kit:Ret: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的受体吉非替尼为EGFR酪氨酸激酶抑制剂,主要用于非小细胞肺癌,对酪氨酸激酶基因编码区突变型肿瘤的有效率高达80%以上。
分子靶向药物分类很多人都听说过靶向药物,但是分子靶向药你又知道有哪些吗,分子靶向药物分类是什么?下面是店铺为你整理的分子靶向药物分类的相关内容,希望对你有用!分子靶向药物分类一替伊莫单抗(泽娃灵) Ibritumomab tuixetan(Zevalin)承认时间:2008年1月。
用途:恶性淋巴瘤。
作用:搜索带有CD20标志物的蛋白细胞(B细胞淋巴瘤),阻止其生长,消灭肿瘤细胞。
分子靶向药物分类二伊马替尼(格列卫) Imatinib(Glivec)由日本Novartis Pharma开发的分子靶向药。
用途:以针对治疗慢性髓系白血病和消化道间质瘤被承认使用。
分子靶向药物分类三依维莫司 Everolimus用途:手术无法切除,或转移的肾细胞肿瘤。
作用:抑制mTOR信号通路,防止肿瘤细胞分裂生长。
分子靶向药物分类四厄洛替尼 Erlotinib用途:不能切除的复发/恶化的非小细胞肺癌。
作用:阻碍酪氨酸激酶的活动,抑制肿瘤细胞的增长。
分子靶向药物分类五吉非替尼(艾瑞沙) Gefitinib在世界上,首先被日本承认使用的分子靶向药物。
非常缺乏对此种药物副作用的认识,依然被投入使用,导致患者发生间质性肺炎,相继死亡的问题。
分子靶向药物分类六吉姆单抗奥佐米星 Gemtuzumab ozogamicin利用基因替换产生的单克隆抗体,和抗生物质细胞毒药物刺孢霉素相结合形成的抗癌药物。
用途:复发或较难治疗,CD33抗原阳性的急性髓系白血病。
分子靶向药物分类七索坦(舒尼替尼) Sutent用途:消化道间质瘤(GIST)和肾癌。
作用:以VEGF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关系着肿瘤血管的生成)和PDGF成长因子受体(PDGF关系着肿瘤细胞的生长)等目标为靶点。
分子靶向药物分类八西妥昔单抗(爱必妥) Cetuximab承认时间2008年7月。
用途:和贝伐单抗(阿瓦斯汀)相同。
作用:针对无法实施根治手术的恶化/复发的结肠癌,所使用的分子靶向药。
福建医科大学基础临床——恶性肿瘤靶向分子治疗3,分子靶向治疗药物按分子量大小可分为哪两类,以抗EGFR为例说明两类药物的作用机制,临床运用等方面的差别第一种答案:3.1 EGFR的单克隆抗体(mAbs)直接作用于EGFR的细胞外配体结合区,阻滞配体与EGFR 的结合,抑制生长因子激活细胞有丝分裂信号的下传,抑制肿瘤细胞增殖。
这类抗体主要有:西妥昔单抗(Cetuximab,Erbitux IMC C225嵌和型单抗)[8]、曲妥珠单抗(Trastuzumab)[9]、ABX EGFR(人源化单抗)[10]和EMD72000(人化的单克隆抗体)等。
3.2 EGFR的小分子抑制物这些小分子可逆的与ATP竞争结合EGFR胞内区激酶催化位点,抑制信号的下传达到抗肿瘤作用。
此类已经进行临床研究的小分子化合物有:ZD1839(易瑞沙)[11]、OSI774(它赛瓦)[12]、CI1033(PD183805)、PKI166等。
第二种答案:随着针对实体肿瘤治疗的分子靶点研究的深入,目前已经可以通过多种途径抑制这些靶点:一种是利用单克隆抗体等主要作用于胞外途径的大分子物质(相对分子质量为150000)与靶点结合,阻断胞外信号分子与靶点的结合;另一种是利用小分子抑制物(相对分子质量通常为500)直接进入细胞内封闭受体,干扰细胞内信号的传递。
目前用于EGFR靶向性治疗肿瘤的药物主要分为两类: EGFR单克隆抗体和小分子化合物酪氨酸激酶拮抗剂。
酪氨酸激酶拮抗剂主要为小分子喹啉类化合物,能够竞争性抑制ATP与EGFR胞内酪氨酸激酶结构域的结合,进而影响酪氨酸残基磷酸化,抑制EGFR下游的信号转导。
酪氨酸激酶拮抗剂的抗EGFR单克隆抗体治疗肿瘤进展临床疗效有很大的个体差异,使治疗剂量的确立存在困难。
EGFR单克隆抗体是与内源性配体竞争结合EGFR,通过抑制酪氨酸激酶的激活、促进EGFR内化等作用产生抗肿瘤效应。
目前已有3种抗EGFR单克隆抗体上市,与其他化疗药相比,这些抗体作用特异性强,副作用小,在临床上取得了较好的疗效。
分子靶向药物类首页上一页1下一页尾页页次:1/1页100篇文章/页找了一下之前孙燕院士的靶向治疗文章中对靶向药物的总结:1、信号转导: TK酶抑制剂—吉非替尼、厄洛替尼、伊马替尼、达沙替尼、尼罗替尼、索拉非尼、舒尼替尼、凡德他尼、埃克替尼2、新生血管: 小分子化合物—恩度;单克隆抗体—贝伐单抗3、调控基因: 曲妥珠单抗4、EGFR受体: 小分子化合物—TKIs;单克隆抗体—西妥昔单抗、尼妥珠单抗、帕尼单抗5、表面受体: 利妥昔单抗因为这个是2010年总结的药物,过了1年多,所以里面肯定不全,先将这些慢慢的进行整理,后面再逐步添加新的。
吉非替尼商品名:易瑞沙英文名:Gefitinib Tablet 、Iressa、ZD1839结构式:适应症及作用机制:吉非替尼( gefitinib)是第一个批准用于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分子靶向药物,通过竞争性结合到酪氨酸激酶的ATP结合区,抑制EGFR 酪氨酸激酶的活化,并能抑制EGFR的磷酸化作用和下游区的信号转导通路。
规格:250mg x 10 片/盒用法用量:推荐剂量为250mg(1片)每日1次,空腹或与食物同服。
不推荐用于儿童或青少年,对于这一患者群的安全性和疗效尚未进行研究。
不良反应:最常见的药物不良反应( ADRs )为腹泻、皮疹、瘙痒、皮肤干燥和痤疮,发生率20%以上,一般见于服药后一个月内,通常是可逆性的。
更多阅读分子靶向药物易瑞沙Iressa 吉非替尼治疗晚期或转移性非小细胞肺癌吉非替尼治疗晚期NSCLC2012-03-12 回复阳光明媚3楼厄洛替尼商品名:特罗凯英文名:Erlotinib Hydrochloride Tablets, Tarceva结构式:适应症及作用机制:可试用于两个或两个以上化疗方案失败的局部晚期或转移的非小细胞肺癌的三线治疗。
厄洛替尼(erlotinib) 可与ATP 结合区可逆性结合,并且完全抑制EGFR 酪氨酸激酶的自主磷酸化作用,从而阻断下游区EGFR 信号通路,引起细胞周期停滞,以及抑制血管生成。
肺癌分子靶向药物治疗的研究进展分子靶向治疗是指针对参与肿瘤发生、发展过程的细胞信号转导和其他生物学途径的治疗手段,具有高效和低不良反应的特点。
随着近年来肿瘤相关研究的不断进步,在恶性肿瘤的个体化治疗和靶向治疗方面取得了令人瞩目的进展。
本文主要针对肺癌的分子靶向治疗研究进展进行概括总结。
标签:肺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表皮生长因子受体;肿瘤干细胞;肿瘤抑制基因肺癌是当前发病率和死亡率最高的肿瘤之一,80%以上患者就诊时已处于晚期,失去手术机会。
目前,肿瘤化疗已经处于治疗瓶颈,毒副反应大,有效率低,5年生存率不足15%。
近年来发展起来的靶向治疗,具备高效、低副反应等特点,已成为目前肺癌治疗的研究热点。
其作用靶点包括细胞内信号转导通道中重要的蛋白质、酶、细胞表面的生长因子受体,而广义的分子靶点则包括参与肿瘤细胞分化、凋亡、迁移、浸润、淋巴结转移、全身转移等过程的从DNA到蛋白酶水平的任何亚细胞分子。
1 血管内皮生成因子(VEGF)VEGF是一种细胞因子,它能诱导内皮细胞增生、蛋白酶的表达、抗内皮细胞凋亡和细胞重组,最终形成毛细血管。
在病理血管生成方面,它还能增强血管的通透性,形成不成熟的血管网络。
血管上皮生长因子能够刺激血管内皮细胞的增生,在大多数人体肿瘤组织中,VEGF的表达大大高于其他正常组织[1]。
研究证实贝伐单抗以VEGF作为靶点,具有一定的抗肿瘤作用[2]。
VEGF家族包含6个生长因子(VEGF-A、VEGF-B、VEGF-C、VEGF-D、VEGF-E以及胎盘生长因子)和3个受体(VEGFR-1、VEGFR-2(KDR/FIk.1)和VEGFR-3)。
VEGF 的过度表达与肿瘤进展及不良预后相关。
目前针对VEGF途径的治疗包括抗VEGF单克隆抗体和VEGFR-TKI两大类。
1.1贝伐单抗(Bevacizumab)Bevacizumab即重组人抗VEGF单克隆抗体,可与VEGFR结合,阻断肿瘤血管的细胞信号转导,抑制肿瘤血管生长,抑制肿瘤细胞。
抗肿瘤分子靶向药物分类与特点近年来,伴随着分子生物学的发展,高效低毒的分子靶向治疗成为肿瘤治疗的研究热点,并在治疗肝癌、非小细胞肺癌以及其他恶性肿瘤方面取得了显著的疗效。
广义的靶向治疗包括药效学靶向药物与药动学靶向药物。
采用靶向性强的药物载体提高抗肿瘤有效利用率的药物为药动学靶向药物,如白蛋白结合型紫杉醇、多柔比星脂质体等。
本文所涉及的药物主要指的是通过干扰或阻断与肿瘤发生、进展有关的特异性分子和相关信号通路,从而阻断肿瘤生长和扩散的药效学靶向药物。
分子靶向药物的分类肿瘤的分子靶向治疗是一个飞速发展的领域,随着人类对肿瘤发生、发展认识的深入,有效的治疗靶点不断被发现,新结构、新机制的抗肿瘤分子靶向药物陆续被研发。
根据作用靶点不同,抗肿瘤分子靶向药物可以分为EGFR、VEGFR、HER-2等药物。
根据药物结构分类,临床最常见的为小分子靶向药物和单克隆抗体类药物。
多数分子靶向药物使用前应进行相应靶点状态的检测,以期获得更好的治疗效果。
分子靶向药物的作用机制目前上市的分子靶向药物作用机制非常复杂,而其药物疗效和不良反应都与药物机制密切相关。
分子靶向药物的作用机制简单概括为:①作用于细胞膜的药物主要是针对跨膜生长因子受体,例如作用于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的小分子酪氨酸激酶抑制剂吉非替尼、厄洛替尼和埃克替尼,作用于EGFR的单克隆抗体西妥昔单抗,作用于HER-2受体的单克隆抗体曲妥珠单抗等;②作用于细胞质的药物靶向于细胞内信号转导过程,如mTOR抑制剂依维莫司等;③作用于细胞核的药物靶向于DNA或RNA,例如针对细胞依赖性激酶的AZD5438和针对组蛋白去乙酰化酶抑制剂的西达本胺等;④作用于癌细胞外环境的药物,目前临床使用较为广泛的靶向于肿瘤相关血管的药物就属于此类,如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单克隆抗体贝伐珠单抗、重组人血管内皮抑制素等。
分子靶向药物的适应证分子靶向药物的治疗不是以病理类型为导向,而是以靶点为指征。
肿瘤的靶向药物选择——国内外已经上市的分子靶向(MTT)药物...一、靶向药物(targeted medicine)简介靶向药物是目前最先进的用于治疗癌症的药物,是随着当代分子生物学、细胞生物学的发展产生的高科技药物。
靶向药物与常规化疗药物最大的不同在于其作用机理:常规化疗药物通过对细胞的毒害发挥作用,由于不能准确识别肿瘤细胞,因此在杀灭肿瘤细胞的同时也会殃及正常细胞,所以产生了较大的毒副作用。
而靶向药物是针对肿瘤基因开发的,它能够识别肿瘤细胞上由肿瘤细胞特有的基因所决定的特征性位点,通过与之结合(或类似的其他机制),阻断肿瘤细胞内控制细胞生长、增殖的信号传导通路,从而杀灭肿瘤细胞、阻止其增殖。
由于这样的特点,靶向药物不仅效果好,而且副作用要比常规的化疗方法小得多。
靶向药物可以分为以下几类:(一)小分子药物小分子药物通常是信号传导抑制剂,它能够特异性地阻断肿瘤生长、增殖过程中所必需的信号传导通路,从而达到治疗的目的。
例如诺华制药生产的格列卫(Gleevec,通用名Imitinib)、阿斯利康生产的易瑞沙(Iressa,通用名Gefitinib)均属此类;(二)细胞凋亡诱导药物通过特异性地诱导肿瘤细胞凋亡,达到治疗的目的。
如美国千年制药公司生产的Velcade(通用名bortezomib)、Genta公司生产的Genasense(oblimersen);(三)单克隆抗体例如赫塞汀(Herceptin,通用名Trastuzumab),用于治疗HER2基因阳性(过量表达)的乳腺癌。
这类药物是通过抗原抗体的特异性结合来识别肿瘤细胞的。
除上述列举的已经进入临床使用的靶向药物外,另外还有多种靶向药物正在开发中。
二、肿瘤的靶向药物上市历史回顾:■白血病费城染色体开启靶向治疗之门早在1960年,美国费城的研究者发现慢性髓性白血病(CML)患者中存在一个染色体异常。
数年后,研究者发现这是9号与22号染色体长臂易位的结果。
2023常用化疗药物及分子靶向药物分类通常可将化疗药物分为几类,其中烷化剂和抗代谢药以该类药物细胞毒作用命名,激素类药物以其生理作用命名,天然药物的命名说明了其药物来源。
生物调节剂类药物包括可以模仿、刺激、促进、抑制甚至改变机体对肿瘤反应的药物。
分子靶向药物作用于肿瘤细胞或其微环境中的变异。
无法分入其他种类的药物被分为杂类。
每一类药物能按药物作用机制、药物或衍生物的生化结构、生理学作用机制分为几种亚类型。
常用化疗药物及分子靶向药物分类药物名称烷化剂类烷基磺酸盐白消安氯丙咤衍生物塞替派(三乙烯硫代磷酰胺)金属盐类K销、顺销、草酸销氨芥类基达莫司汀、环磷酰胺、雌英司汀、异环嶙酰胺、氨芥、美法仑亚硝(基)麻类k莫司汀、洛英司汀、链麻毒家三氯哩味哩甲酰胺类抗代谢类达卡巴嗪、替英理胺叶酸拮抗剂甲氨媒吟、培美曲塞、普拉曲沙嚓吟类克拉屈滨、械达为滨、航嗦吟.奈拉滨、喷司他r、硫鸟嗦吟啼蜿笑阿扎胞仔、卡培他演、阿裾胞件、地西他演、天然类^尿嚅噬脱辄核甘、氟尿喀咤、吉西他滨、曲版尿首电合片抗生家类博来而我、放线荫求、柔灯得家、多柔比星、表柔比星、去甲躯基柔红毒素、丝裂霉素、米托悉:酿、戊柔比星酶类天冬酰核酶.梭肽酶激管聚体稳定剂长巴他赛,多西他赛、紫杉醉有丝分裂抑制剂甲磺酸艾H布林、伊沙匹隆、长春敢、长春新碱、长春地辛、长春瑞滨然甲睾BH 及其他 比卡管胺、思杂自胺、案:他胺、尼鲁米特晒酸阿比特龙 瓦鲁米待、阿那曲眸、来的理、依西夫坦 地塞米松、泼花松 Ci 烯雌瓯 地加瑞克 戈舍瑞林、亮丙瑞林、曲普通林 奥的肽 除酸甲地孕酮.储值甲羟牛OH 氟维司群、雷洛普芬、他英甘芬、托瑞米:芬 奥曲肽 甲状腺素、左甲状腺素 阿柏西普 夫拉平度 类维生素A 、磺碘唾、罗米地辛 维莫德吉索尼德吉 贝利司他帕比司他 地尼白介索 曲妥珠单抗-美坦新偶联物、阿仑单抗、博纳吐单抗、色瑞替尼、西妥昔单抗、达番木单抗、地诺单抗、埃罗妥珠单抗、吉妥单抗、替伊莫单抗、阿托珠单抗、奥法木单抗、帕尼单抗、帕妥珠单抗、帕纳单抗、雷英芦单抗、利妥昔单抗、司妥昔单抗、硼替佐米、曲妥珠单抗.碘-131托西莫单抗 依维莫司、西罗莫司脂化物 奥拉帕尼 高三尖杉葡就 硼替佐米、卡非佐米、伊沙佐米 阿法替尼、阿西替尼、伯舒替尼、卡博替尼、色瑞替尼、考比替尼、克嗖替尼、达拉非尼、达沙替尼、厄洛替尼、吉非替尼、依布替尼、史代拉利司、甲避或伊马卷尼、U 旧:;k 仑伐替尼、曲美替尼、米晚妥林、耐昔妥珠单抗、奥西替尼、帕博西尼、帕理帕尼、瑞戈非尼、鲁索替尼、司马沙尼、索拉非尼、舒尼替尼、曲关科尼、凡傅他尼、成罗萨尼 维A 酸(ATRA ) 伊兀单抗、纳武单抗、帕博利珠单抗 α干扰家-2a 、a 干扰素-2b 重组人白介索-2、地尼白介素、奥普瑞白介素促红细胞生成素、重组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人粒细胞H 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激索和激素拮抗剂类雄淑康美雌激素受体拉抗剂雌激素合成抑制剂芳香酶抑制剂糖皮质激康雌激索类GnRH 受体拮抗剂1HRH 激动剂宓肽激家杼放抑制剂孕激家类选择性雌激素受体修饰剂及雌激康受体拈抗剂生长激素抑制剂甲状腺激家分子靶向药物血管生成配体结合体周期依赖激醒抑制剂基因表达洞节类Hedgehog 通路抑制剂组蛋白脱乙酰酶抑制剂白介素-2受体存素单克隆抗体及抗体-药物嵌合体mTOR 激酶抑制剂PARP1抑制剂蛋白合成抑制剂选白醒体抑制剂受体酪氨酸激酶抑制剂.多重激酶抑制剂,其他激酶抑制剂视黄酸受体表达修饰物生物调节剂免疫检测点抑制剂干扰家白介素骨髓和红细胞生长刺激因子非特异性免疫调节剂沙利度胺、泊马度胺、来那度胺疫苗(自体细胞免疫)Sipu1euce1-T杂类肾上腺皮质抑制剂米托坦双瞬酸盐类帕米瞬酸、哩来麟酸细胞保护剂(活性拮抗剂)氨磷汀、右雷佐生、美司钠丙卡巴肺衍生物丙卡巴肿(甲基茉腑)光敏性药物叶菲尔钠抗血小板药阿那格雷盐类三辄化抑三聚IR胺类似物六甲蜜胺腺类物羟基麻注:GnRH,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I1,白介素;1HRH,黄体生成素释放激素;mTOR,哺乳类动物西罗莫司靶蛋白;PARP1多腺吉二磷酸核糖聚合酶。
肿瘤小分子靶向药物分类肿瘤小分子靶向药物分类如今肿瘤的治疗手段多元化,其中靶向治疗为较新兴的治疗方式,由于毒副作用较小,疗效较突出,使得靶向治疗的成本也相对高昂。
分子靶向药物是在分子生物学、分子遗传学理论基础上出现的新药, 因其精确的靶向治疗作用,相对于传统化疗药物有很多优势, 形成了一门治疗肿瘤的新领域,为肿瘤的治疗提供了一种不良反应较小的方法。
近20年来,随着医学科学的发展,大量以肿瘤细胞水平表达为靶点的新的抗肿瘤药物不断问世,并逐渐走向临床, 主要包括细胞信号转导分子抑制剂、新生血管抑制剂、靶向端粒酶抑制剂以及针对肿瘤耐药的逆转剂。
攻击肿瘤的靶点有多方面, 目前研究较成熟的主要有肿瘤细胞表面的靶点 (抗原或抗体 ), 如细胞膜分化相关抗原 (CD13,CD20,CD22,CD33,CD52,CD117等) , 细胞信号转导分子如表皮生长因子(EGF)及其受体(EGFR)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及其受体上的酪氨酸激酶, 以及法尼基转移酶, 基质金属蛋白酶等。
分子靶向药物目前尚无统一的分类方法。
根据作用靶点不同,可分为以下4类。
●蛋白激酶细胞的分化信号传导因子中, 含有大量的蛋白激酶家族。
在细胞信号传导过程中, 蛋白酪氨酸激酶十分重要, 它可催化ATP上的磷酸基转移到许多重要蛋白质酪氨酸残基上使其磷酸化, 导致传导支路的活化, 影响细胞生长、增殖和分化, 而许多肿瘤细胞中酪氨酸激酶活性异常升高。
超过50%的癌基因及其产物具有蛋白酪氨酸激酶活性, 它们的异常表达将导致肿瘤的发生。
此外, 该酶的异常表达还与肿瘤转移、肿瘤新生血管生成、肿瘤对化疗耐药有关。
研究能阻断或修饰由信号传导失常引起疾病的选择性蛋白激酶抑制剂, 被认为是有希望的药物开发途径。
目前, 已经发现了一些蛋白激酶抑制剂和针对不同蛋白激酶 ATP结合位点的小分子治疗剂, 并已进入临床研究,如酪氨酸激酶抑制剂吉非替尼、厄洛替尼等及法尼基转移酶抑制剂安卓健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