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与民族自决权有何
- 格式:pptx
- 大小:1.08 MB
- 文档页数:9
论国际法上的民族自决权摘要:民族自决权作为一种发展中的权利和原则,在新的时代和历史条件下,其主体范围、权利内容发生了相当大的变化,与国家主权的关系也日益受到关注。
本文从民族自决权的含义入手,论述了民族自决权与国家主权的关系以及新时期对民族自决权问题应持的立场。
关键词:民族自决权;国家主权;立场中图分类号:D99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992(2010)08A-0066-01一、民族自决权的含义民族自决权,又称为民族自决原则,是指一切处于外国殖民统治或奴役下的民族、以及在一国内受到迫害以至于无法以整体形式存续下去的民族,有权依据国际法所认定的一切合法手段使自己摆脱统治权束缚获得自由的权利;此外,民族自决还包含了民主的因素,即在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内,各民族均可在其宪法和国际法的保障下,享有在平等、自由基础上地处理其本民族事务的权利。
由此,可以总结出以下几层意思:第一,民族自决权是一个具体的权利。
首先,民族自决权得到了国际法的肯定和保障,其定义、行使方式及范围等都做了明确的规定,并对侵害这种权利的行为苛以国际法责任。
其次,民族自决权不是一个抽象的权利,各民族依据其本身的特点所享有的权利是不一样的:处于外国殖民统治以及遭到灭种的民族,享有决定其命运和地位,包括自由决定组建独立国家、与某一独立国家自由结合或合并的权利;而对于主权国家内的各民族而言,其所享有的民族自决权可称为民族自治,即各民族有权独立处理本民族自己的事务。
第二,民族自决权的性质是法定权利。
这一方面意味着其行使受到了法律的保护,任何违反、阻止或破坏的行为都要承担一定的法律责任和后果。
另一方面也意味着,民族自决权的行使不得违反其他国家或人民的正当合法的权利和利益。
第三,不同的民族自决权的享有主体是特定的。
国际法并没有对民族自决权做出一个整齐划一的界定。
那些含有民族独立的权利只能由正处于受外族压迫、被殖民统治或民族灭绝的民族享有。
马克思列宁主义民族理论中国化的重要成果:从民族自决到民族区域自治作者:程遥, CHENG Yao作者单位:中央民族大学法学院,北京,100081刊名:大理学院学报英文刊名:JOURNAL OF DALI UNIVERSITY年,卷(期):2009,8(1)被引用次数:2次1.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文献编译局洌宁全集 19902.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文献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19953.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 19924.李维汉统一战线问题和民族问题 19815.《中央文献》编辑委员会列宁全集 19866.《中央文献》编辑委员会列宁全集 19907.《中央文献》编辑委员会列宁全集 19908.中央文献编辑委员会洌宁全集 19909.鸟兰夫民族区域自治的光辉历程 198110.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文献编译局列宁全集 19861.李玉伟.LI Yu-Wei民主革命时期中共关于民族自治自决与联邦制的构想[期刊论文]-黑龙江民族丛刊2007(6)2.盖世金从"民族自决"到"民族区域自治"--中国共产党解决民族问题政治形式的历史选择[期刊论文]-新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32(1)3.姚兰从民族自决到民族区域自治--中国共产党关于民族政策的一个重大变化[期刊论文]-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03,15(6)4.李春晖.LI Chunhui从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看国家结构形式的确立[期刊论文]-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37(3)5.孙军.肖锐.Sun jun.Xiao rui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国化早期进程研究综述[期刊论文]-满族研究2010(3)6.李睿.Li Rui民族自决权与我国民族区域自治法治的和谐[期刊论文]-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1)7.王允武.黄基泉.张文淼.WANG Yun-wu.HUANG Ji-quan.ZHANG Wen-miao"自治"理论及其中国实践[期刊论文]-西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23(7)8.曾成贵.Zeng Chenggui民族自决与民族区域自治:中共民族政策的历史考察[期刊论文]-绍兴文理学院学报2007,27(1)9.吴延勤.WU Yan-qin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国化的创举--毛泽东民族区域自治理论的形成[期刊论文]-西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3(3)10.庞效松.Pang Xiaosong中共民族问题纲领的演变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奠基[期刊论文]-党史研究与教学2005(3)1.郭晓岚我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价值理论研究综述[期刊论文]-阴山学刊(社会科学版) 2011(4)。
高三历史高考一轮复习专题专练——当代中国的民族政策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一、单选题(本大题共15小题,共60.0分)1. (本题4.0分,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1第四单元第13课当代中国的民族政策课时练习 (7))下图为内蒙古日报记述的内蒙古自治区70年发展历程的宣传画。
这体现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A.利于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B.集中反映了各阶级的根本利益C.使各民族实现了共同繁荣D.保证了内蒙古地区的长期稳定2. (本题4.0分,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1第四单元第13课当代中国的民族政策课时练习 (7))《共同纲领》明确规定,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实行民族区域自治。
下图所示自治区中新中国成立后创建的第一自治区是A.①B.②C.③D.④3. (本题4.0分,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1第四单元第13课当代中国的民族政策课时练习 (7))清朝理藩院负责少数民族事务,元朝在西南实行土司制度,新中国建立后,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上述材料说明A.中国具有统一多民族国家的传统B.中国社会治理模式具有传承性C.中国形成大杂居、小聚居的民族格局D.少数民族地区人民当家做主4. (本题4.0分,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1第四单元第13课当代中国的民族政策课时练习 (6))下列对新中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表述正确的有①《共同纲领》是最早规定中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文件②是在国家统一领导下的自治③体现了民族平等团结的原则④内蒙古自治区是新中国最早成立的省级自治区A.①②③④B.②③④C.①②③D.①③④5. (本题4.0分,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1第四单元第13课当代中国的民族政策课时练习 (6))下表是我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建立的过程,这体现了民族区域自治1945年,毛泽东《论联合政府》改善国内少数民族待遇,允许各少数民族有民族自治的权利1949年,周恩来《关于人民政协的几个问题》用“民族的区域自治”代指“民族自治”,限定了“自治”的范围.使我国的民族政策表述更全面、更准确1982年11月,五届全国人大修订《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加以补充和修改.规定民族区域自治是重要内容.灵活适度的原则B.因时而变的特性.重视历史的传承D.民主范围的扩大6. (本题4.0分,黑龙江省双鸭山市第一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画家董希文在第三次深入藏区写生和创作后,于1963年创作了《千年土地翻了身》。
《环球时报》9月20日发表3位知名学者题为《中国可进一步完善民族政策》的对话,对我国民族政策的进一步完善,提出一些带有根本性、导向性的话题,其中不乏值得商榷的内容。
首先,关于“民族优惠”的提法不够准确。
在美国等一些国家,此类政策一般表述为“反歧视行动”(也译为“平权行动”),指的是专为需要保护的种族或民族团体或个人采取的“特别措施”,其目的在于确保他们“同等享受或行使人权及基本自由”。
近年来,国内对于“少数民族特别措施”的各种质疑越来越多,对话中提出“还有进一步完善余地”是有道理的。
但纵观当今世界,无论是发达的西方国家,还是印度、巴西等发展中国家,对少数人的各类“特别措施”,不仅种类繁多,而且针对性强,又注重实效。
在我们的台湾岛,对岛内原住民也有很多“特别措施”,就以高考录取中的“照顾分”为例,对原住民考生给予25%的考分优待,“优惠”幅度可谓不小。
至于“民族识别”,其实就是身份确认的问题。
应该说,任何一种公共政策,其前提就是确认政策对象。
残疾人政策要确认残疾人,妇女政策只以妇女为限,而老人也要明确相应的年龄界定。
因此,只要存在针对少数民族的公共政策,相应的身份确认就成为必然。
当今世界不少多民族国家,也都有相应的身份确认的程序。
例如加拿大的原住民身份和北欧各国的萨米人,都有专门法律作出明确规定。
在印度,则在宪法上专门列出“表列部落”,更足以看出确认的分量。
民族自决的主张,概括起来就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
这种民族国家的主张,曾经风靡一个多世纪,激励和动员殖民地广大被压迫民族去争取民族解放和独立。
但不可否认的是,在欧洲等民族国家建构业已完成的地方,民族自决却充当了民族沙文主义的工具,以致成为导致两次世界大战爆发的重要因素。
当大战烟雾逐渐散去时,“民族自决”理论也随之失色。
对话提到“民族自决”理论应当修正,其实它早被历史抛弃了。
如果说在建党初期,由于理论上的稚嫩和对国情的不了解,我们党的确简单抄袭苏联的理论和经验,曾提出过民族自决主张。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论文摘要: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深远的历史渊源和实际意义。
本文旨在探讨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背景、原理及运作机制,分析其在维护国家统一和促进少数民族发展方面的作用与意义。
通过对制度的理论研究和实践经验的总结,希望可以为加强民族团结和建设和谐社会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借鉴。
第一部分:引言背景和意义:介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中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起源背景以及对国家统一和少数民族发展的意义。
研究目的和方法:本文旨在通过文献研究和案例分析的方法,探讨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核心原理、运作机制以及存在的问题与挑战。
第二部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基本原理1. 多民族国家的特殊性:解释中国作为一个多民族国家面临的挑战和困境,为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出现提供背景和理论支持。
2. 民族平等与团结:分析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强调的民族平等原则和促进全国各族人民团结的重要意义。
3. 民族自决的原则:探讨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中的民族自决原则,即各民族自愿自治,独立决定本民族的政治、经济、文化等事务的权利。
第三部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运作机制1. 区域自治的实现:分析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如何通过设立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等特殊行政区域,实现少数民族自治的目标。
2. 民族自治的权力范围:探讨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中少数民族自治的权力范围,包括自决权、自治权、自立权和自治权等。
3. 中央与地方政府的协作:分析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中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在政治、经济和文化等方面的协作关系,以保障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
第四部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作用与意义1. 维护国家统一:探讨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对维护中国国家统一的重要作用,如解决民族矛盾和促进国家统一进程的稳定与和谐。
2. 促进民族团结:分析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在促进各少数民族的团结和互信、促进文化交流和融合方面的作用与意义。
3. 保障少数民族发展:论述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如何为少数民族的经济、教育、卫生等方面的发展提供保障和支持。
名词解释政治是阶级社会中以经济为基础的上层建筑,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是以政治权力为核心展开的各种社会活动和社会关系的总和。
氏族是具有血缘亲属关系、同族内部禁止通婚的人们的集团。
神权论称君权神授论,认为国家源于神,是根据神的意志建立的,国家的权力来源于神。
契约论是把国家的产生说成是人们相互之间或人民同统治者之间相互订立契约的结果,即国家是共同协议的产物。
暴力论:国家起源于掠夺和征服,是人对人使用暴力的结果。
国家权力又称政治权利、公共权力,是反映统治阶级意志的,并作为社会整体的代表,以强制力保障实施的、管理社会公共事务的权力。
国家主权,是统治阶级专政的全权在政治、法律上的表现。
国家职能是国家本质的内在要求和具体体现,是国家活动的总方向、基本使命、基本目的,是指全部国家机器的基本职责和整体功能。
政治职能又叫镇压职能,是国家运用暴力、法制等特殊的强制力,控制被统治阶级,镇压被统治阶级及一切破坏现存的政治法律秩序、社会秩序的分子的反抗的政治管理职能。
社会职能统治阶级运用国家权力执行对社会公共事务的社会管理职能。
国家历史类型是按国家本质对国家进行的历史分类,是对各式各样的国家的具体形态的共性进行的分析和概括。
领主占有制:领主领地可以世代相袭,但不能买卖。
经管庄园、利用特权、附属农奴。
地主占有制:合法买卖土地。
出租土地,收缴地租榨取农民的剩余劳动。
国家占有制:是以国王名义占有土地。
分封级各级领主,实质是领主占有制。
革命是将国家政权从一个阶级转移到另一个阶级手中,并摧毁旧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建立和发展新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使社会得到根本的改造。
改良是统治阶级在被统治阶级斗争的压力下,被迫做出的某些局部性的让步,它并不会改变社会的根本政治制度和政治形态,因而不能完成国家历史类型的更替。
宗法是指以血缘关系为基础,规定宗族内部尊卑、贵贱、上下等级的一种制度。
资产阶级专政是指对无产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实行资本专政统治的本质法西斯国家是一种特殊形态的垄断资本主义国家,是垄断资本所采用的最残暴、最野蛮的政治形态,是垄断资产阶级为了实现自己的利益和统治地位所实行的公开的恐怖专政。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一、单选题1.在民族分裂活动中,()主要是利用了民族区域自治,把民族区域自治异化为*个民族独享的自治权,把民族区域自治地方异化为*个民族独有的地方。
(3.0分)A.疆独B.藏独C.台独D.港独我的答案:B√答对2.以国际条约的形式第一次将“中国”作为主权国家的专称发生在()。
(3.0分)A.元朝B.清朝C.明朝D.宋朝我的答案:B√答对3.我国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需要做到两个“不行”,即“民族自决”不行和()。
(3.0分)A.“认同”不行B.“响应”不行C.“默认”不行D.“取消”不行我的答案:D√答对4.创造各民族共居共学共事共乐的社会环境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基础。
(3.0分)A.舆论B.经济C.文化D.社会我的答案:D√答对5.()时期,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建立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3.0分)A.尧舜B.秦始皇C.汉武帝D.唐太宗我的答案:B√答对6.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基础。
(3.0分)A.文化B.经济C.政治D.社会我的答案:C√答对7.“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是()提出的。
(3.0分)A.梁启超B.孙**C.D.我的答案:D√答对8.1271年,忽必烈建立“()”国号,明确宣布自己和“()”继承了三皇五帝、秦汉隋唐历代中华帝王的正统。
(3.0分)A.大元B.中元C.小元D.多元我的答案:A√答对9.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基础。
(3.0分)A.文化B.舆论C.政治D.社会我的答案:D×答错10.在我国第一次提出“中华民族”这个概念的是()。
(3.0分)A.孙**B.C.D.梁启超我的答案:D√答对二、多选题1.差别化政策,是指对()实行差别化的区域政策,优化转移支付和对口支援体制机制,把政策动力和内生潜力有机结合起来。
(4.0分))A.边疆地区B.贫困地区C.生态保护区D.**地区E.**地区我的答案:ABCDE√答对2.关于中华民族意识包括的“四共”认同,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摘要:民族区域自治政策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
依据当前的实际情况,我们要始终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积极稳妥地进行民主改革,提高民族区域自治地方设置规格,培养对统一国家的认同感,共同促进民族融合。
关键词:民族区域自治;理论渊源;缺陷;对策民族区域自治是我国处理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也是国家的一项重要政治制度。
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已取得丰硕成果:实行区域自治的少数民族达到44个,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实现了各民族的平等、团结和稳定,同时也促进了民族地区各项事业的发展,中国没有发生大的民族矛盾和冲突,这是无可辩驳的。
但是,作为一项制度设计,不可能尽善尽美,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也有其不足之处,有待进一步完善和修正。
一、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理论渊源民族区域自治是中国共产党的政策选择,而中国共产党纲领、宗旨、政策都是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进行的。
因此,要真正理解中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有必要从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民族理论研究开始。
1.民族自决权民族自决权是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一个重要方面。
马克思、恩格斯都主张民族自决,在谈到波兰民族问题时指出:“必须在运用民族自决原则的基础上,并通过在民主和社会主义基础上恢复波兰的办法,来消除俄国在欧洲的影响。
”[1]164也坚决主张爱尔兰从英国分离出去“即使分离以后还会成立联邦”[2]381。
列宁强调“所谓民族自决,就是民族脱离异族集体的国家分离,就是成立独立的民族国家。
”[3]386“承认一切民族都有分离权,从消除任何不平等、任何特权和任何特殊地位着眼,来评价每一个关于分离的具体问题。
”[3]564马克思主义者倡导的民族自决权原则主要是针对被压迫民族的,尤其是被异族统治者压迫的民族而言的,“列宁的民族自决权理论主要应用的是两个场合:一是沙俄帝国内的各民族自决,另一个是世界被压迫民族……但是这两个场合所要实现的最终目标都是要在全世界建立无产阶级专政……”[4]由于幼年阶段的中国共产党对民族问题缺乏深入研究,在对待本国民族问题时,就直接将“民族自决”引入,如在党的三大通过的《中国共产党党纲草案》在“共产党之任务中规定:西藏、蒙古、新疆、青海等地和中国本部的关系由各该地民族自决”[5]2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