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学 中药的剂量与用法
- 格式:doc
- 大小:50.00 KB
- 文档页数:4
《中药学》复习资料一、中药的基本概念中药是指在中医理论指导下,用于预防、诊断、治疗疾病并具有康复与保健作用的物质。
中药主要来源于天然药及其加工品,包括植物药、动物药、矿物药及部分化学、生物制品类药物。
中药的性能是其重要特征,包括四气、五味、升降浮沉、归经和毒性。
四气,即寒、热、温、凉四种药性。
寒性和凉性药物能减轻或消除热证,如黄连、黄芩等;热性和温性药物能减轻或消除寒证,如附子、干姜等。
五味,指酸、苦、甘、辛、咸五种味道。
酸味具有收敛、固涩的作用;苦味能泄、能燥、能坚;甘味能补、能和、能缓;辛味能散、能行;咸味能软坚散结、泻下通便。
升降浮沉反映药物作用的趋向性。
升浮药一般具有升阳发表、祛风散寒等作用;沉降药多具有清热泻火、利水渗湿、重镇安神等作用。
归经是指药物对机体某部分的选择性作用。
如心经病变常用黄连、百合等;肝经病变常用柴胡、白芍等。
毒性是指药物对机体的损害性。
使用有毒药物时应严格控制剂量,确保用药安全。
二、中药的炮制炮制是指对中药进行加工处理的方法和技术。
其目的在于降低或消除药物的毒性或副作用,增强药物的疗效,改变药物的性能,便于制剂和贮存等。
常见的炮制方法有净制、切制、炮炙等。
净制是选取药材的药用部分,去除杂质和非药用部分;切制是将药材切成适宜的片、段、丝、块等;炮炙包括炒、炙、煅、蒸、煮、燀等多种方法。
例如,炒法可分为清炒和加辅料炒。
清炒又有炒黄、炒焦、炒炭之分,不同的炒制程度会改变药物的性能和功效。
炙法是将药物与液体辅料共同拌炒,如蜜炙可增强润肺止咳的作用,酒炙可增强活血通络的功效。
三、中药的配伍中药的配伍是指按照病情的需要和药物的特点,有选择地将两种以上的药物配合在一起应用。
配伍关系主要有“七情”,包括单行、相须、相使、相畏、相杀、相恶、相反。
相须是指两种功效相似的药物配合应用,可以增强原有药物的疗效,如麻黄配桂枝,能增强发汗解表的作用。
相使是指以一种药物为主,另一种药物为辅,能提高主药的疗效,如黄芪配茯苓,茯苓能增强黄芪补气利水的作用。
常用中药用法用量 IMB standardization office【IMB 5AB- IMBK 08- IMB 2C】常用中药用法用量黄芪——其利尿作用在20克以内明显,30克以上就趋向抑制;其对血压影响,15克以内可升高血压,35克以上反而降压。
有气虚症状时,用炙黄芪,无气虚症状,则用生黄芪。
40克以上调节血压的动态平衡.在王清任的补阳还五汤中重用至120g,有曰:黄芪治萎,四两起步(16进制市斤秤四两一钱是3克),佐以陈皮以防壅滞。
柴胡——在小柴胡汤中为君药,用量大于其它药一倍有余(能透邪外出),而在逍遥散中为臣药,用量与各药相等(起疏肝解郁作用),在补中益气汤中为佐药,用量极小(取其升举清阳的功能,我的经验是用3-6克)。
白术——常用量6-10克能健脾止泻,大剂量用至30~60克,则能益气通便。
红花——少用可养血,稍多则活血,再多则能破血。
薄荷——用3克以疏达肝木,用至15克以发散风热,清利头目。
桂枝——用量不到5克,取其温通阳气,增加膀胱气化功能的作用;用至10克,则温经散寒,解肌发表,以祛除在表之风邪。
川芎——小剂量可使子宫收缩加强,大剂量反而麻庳子宫。
川芎外感头痛,用量宜轻:最多不超过4克,高血压肝阳头痛,用量宜重:习用9~12克,瘀血头痛,宜重剂量:可用至30~40克,历代认为是治疗头痛之要药。
前人有谓“头痛必用川芎”。
然头痛一症,病因殊多,川芎性味辛温,功能活血行气、祛风止痛,临床常用以治疗血瘀头痛。
用王清任血府逐瘀汤治疗血瘀头痛,方中川芎常重用15~30g。
清陈士铎《百病辨证录》散偏汤治偏头痛,疗效明显,方中亦重用川芎,用量达30g之多,若减少川芎的用量,则疗效不佳。
若用川芎治高血压头痛时,亦应大剂量使用,可用10~15g。
无论高血压或低血压所引起的头痛,只要是血中有滞,放胆使用川芎,不但止痛效果良好,同时对血压也有相应的调节作用。
川芎引经少阳胜于柴胡,用量不宜多,一般在~6g,治疗顽固性头痛时,剂量宜大,有效量在30g以上,最多可用至45g,配伍得当立竿见影!据近代药理研究认为,大剂量使用川芎能降低血压,小剂量使用能使血压上升。
中药学——第五单元中药的剂量与用法细目一剂量细目二用法细目一剂量要点确定剂量的因素1.药物性质与剂量的关系用量宜小用量宜大花、叶、皮、枝等量轻质松矿物、介壳质重沉坠性味浓厚、作用较强性味淡薄、作用温和干品药材鲜品药材剧毒药或作用峻烈贵重药材2.剂型、配伍与剂量的关系同样的药物入汤剂比入丸散剂的用量要大些;单味药使用比复方中应用剂量要大些;复方中,主要药物比辅助药物用量要大些。
3.年龄、体质、病情与剂量的关系一般老年、小儿、妇女产后及体质虚弱的病人,都要减少用量;成人及平素体质壮实的患者用量宜重。
一般5岁以下的小儿用成人药量的1/4,5岁以上的儿童按成人用量减半服用。
病情轻、病势缓、病程长者用量宜小;病情重、病势急、病程短者用量宜大。
4.季节变化与剂量的关系夏季发汗解表药及辛温大热药不宜多用,冬季发汗解表药及辛热大热药可以多用;夏季苦寒降火药用量宜重,冬季苦寒降火药则用量宜轻。
细目二用法要点一特殊煎法1.先煎:金石、矿物、介壳类药物:如磁石、代赭石、生石膏、龙骨、牡蛎、海蛤壳、石决明、龟甲、鳖甲等。
毒副作用较强的药物,附子、乌头等。
2.后下:气味芳香的药物:薄荷、青蒿、香薷、木香、砂仁、沉香、白豆蔻、草豆蔻。
久煎能破坏其有效成分:钩藤、大黄、番泻叶等。
(剥(薄)好(蒿)的香豆被傻(砂)大黄狗(钩)打翻了)3.包煎:黏性强、粉末状及带有绒毛的药物:如蛤粉、滑石、青黛、旋覆花、车前子、蒲黄、灶心土等。
(略施粉黛,包车去蒲东,路滑打旋)4.另煎:贵重药材:如人参、西洋参、羚羊角、麝香、鹿茸等。
5.溶化:又称烊化,胶类药物及黏性大而易溶的药物,如阿胶、鹿角胶、龟板胶及蜂蜜、饴糖等。
6.泡服:又叫焗服,有效成分易溶于水或久煎容易破坏药效的药物:藏红花、番泻叶、胖大海等。
7.冲服:贵重药:麝香、牛黄、珍珠、羚羊角、西洋参、鹿茸、人参、蛤蚧等;病情需要:如止血的三七、花蕊石、白及、血余炭、棕榈炭,息风止痉的蜈蚣、全蝎、僵蚕、地龙;制酸止痛的乌贼骨、瓦楞子、海蛤壳、延胡索等;高温容易破坏药效或有效成分难溶于水:雷丸、鹤草芽、朱砂等。
执业药师中药学专业知识二中药考点:理气药执业药师中药学专业知识二中药考点:理气药理气药主要用于治疗“气滞”引起的`胸腹疼痛等证候。
以疏通气机、消除气滞、平降气逆为主要作用的一类中药。
店铺为大家搜索整理了执业药师中药学专业知识二中药考点:理气药,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理气药【含义】凡以疏畅气机,治疗气滞或气逆证为主要作用的药物,称为理气药。
【性能功效】本类药昧多辛苦芳香,性多温,主归脾、胃、肝、肺经,善于行散或泄降,主能调气健脾、疏肝解郁、理气宽胸、行气止痛、破气散结,兼能消积、燥湿。
【适应范围】脾胃气滞:脘腹胀痛、暖气吞酸、恶心呕吐、腹泻或便秘;肝气郁滞:胁肋胀痛、抑郁不乐、疝气疼痛、乳房胀痛、月经不调;肺气壅滞:胸闷胸痛、咳嗽气喘等证。
兼治食积脘胀、湿滞中焦等。
【配伍方法】肺气壅滞:因外邪袭肺者,配宣肺化痰止咳药;因痰热郁肺者,配清热化痰药。
脾胃气滞:兼湿热者,配清热利湿药;兼寒湿困脾者,配温中燥湿药;食积不化者,配消食药;兼脾胃虚弱者,配益气健脾药。
肝气郁滞:视病情酌加柔肝、养肝、活血止痛、健脾药。
【使用注意】本类药性多辛温燥散,易耗气伤阴,故气虚、阴亏者慎用。
陈皮【性味归经】辛、苦,温。
归脾、肺经。
【性能特点】辛散苦降,温和不峻,芳香醒脾,入脾肺经。
既理气运脾而调中快膈,又燥湿理气而化痰浊,凡气滞、湿阻、痰壅之证即可投用,兼寒者最宜。
【功效】理气,调中,燥湿,化痰。
【主治病证】(1)脾胃气滞之脘腹胀满或疼痛,消化不良。
(2)湿浊阻中之胸闷腹胀、纳呆便溏。
(3)痰湿壅肺之咳嗽气喘。
【配伍】陈皮配半夏:陈皮辛苦温,理气健脾、燥湿化痰,半夏辛温,善行散水湿,燥湿化痰。
两药合用,燥湿化痰力强,用于痰湿滞中客肺等证。
【用量】3~9g。
【使用注意】本品辛散苦燥,温能助热,故舌红少津、内有实热者慎用。
【药理】本品有抑制胃肠平滑肌、促进胃液分泌、抗胃溃疡、保肝、保胆、祛痰、平喘、抗炎、抗菌、抗病毒、升高血压等作用。
中药的剂量与用法一、A11、某些对胃肠有刺激性药物的服用时间是A、饭前服B、多次分服C、空腹时服D、饭后服E、腹痛时服2、车前子、旋覆花入汤剂宜A、久煎B、先煎C、布包煎D、另行溶化E、另煎3、气味芳香、成分易挥发的药物宜A、先煎B、后下C、布包煎D、另煎E、烊化兑服4、下列药物的用法错误的是A、羚羊角入汤剂宜另煎B、钩藤入汤剂宜先煎C、番泻叶宜泡服D、砂仁入汤剂宜后下E、附子入汤剂宜先煎5、下列药物用法哪项是错误的A、旋覆花布包入汤剂B、琥珀入汤剂C、钩藤入汤剂后下D、雷丸温开水调服E、麝香入丸散服6、入汤剂需先煎的药物是A、薄荷、豆蔻B、蒲黄、海金沙C、人参、阿胶D、磁石、牡蛎E、以上均不是7、补养药宜选用的煎煮方法是A、武火久煎B、武火急煎C、文火慢煎D、武火慢煎E、文火略煎8、下列各项中,用药方法错误的是A、薄荷后下B、蒲黄包煎C、龙骨先煎D、阿胶烊化E、旋覆花另煎二、B1、A.贝壳、甲壳、化石及多种矿物药B.芳香性药物C.某些粉末状药物及细小的植物种子药物D.较贵重的药物E.胶质类药物<1> 、入汤剂宜后下的药物是A B C D E<2> 、入汤剂宜另行烊化的药物是A B C D E2、A.武火急煎B.文火久煎C.武火久煎D.文火略煎E.另煎兑入<1> 、滋补药的煎法是A B C D E<2> 、解表药、清热药的煎法是A B C D E3、A.定时服B.睡前服C.饭后服D.空腹服E.以上都不是<1> 、驱虫药和泻下药的服用时间是A B C D E<2> 、补益药的服用时间是A B C D E4、A.先煎B.后下C.包煎D.另煎E.烊化<1> 、钩藤入汤剂宜A B C D E<2> 、西洋参入汤剂宜A B C D E。
补脾胃的中药配方及剂量表补脾胃是中医养生中非常重要的一项工作,脾胃是人体消化吸收的重要器官,经常饮食不节,荤腥过度,长期过度劳累或者情绪失调,都会导致脾胃功能失调,引发各种疾病,如胃炎、胃病、肝病等,因此补脾胃在中医养生中尤为重要。
本文将介绍补脾胃的中药配方及剂量表,并对文中提到的食谱或者偏方的用量及制作步骤进行详细说明,同时还将提出与之相关的养生建议。
一、中药配方及剂量表补脾胃的中药配方主要由黄芪、党参、白术、茯苓、甘草等中药组成,具有补中益气、健脾开胃、清心安神等功效,可有效改善脾胃功能。
1.中药材料:黄芪10克,党参10克,白术10克,茯苓10克,甘草6克。
2.制法:(1)将黄芪、党参、白术、茯苓、甘草洗净,加水煮20-30分钟,煮至中药汤色变黄、味道甘甜即可。
(2)用纱布或滤网过滤,去掉杂质,取汁液即可。
3.用法:每日一次,每次1次,建议饭前30分钟服用,连续服用3-4周。
二、食谱或者偏方的用量及制作步骤1.粳米小饼加红糖配料:粳米100g,红糖适量。
制作方法:(1)将粳米洗净后放入盆中,加水浸泡2小时。
(2)将浸泡好的粳米放入研磨机中,加水细磨成粉。
(3)将磨好的米粉放入碗中,加适量清水搅拌均匀成稀糊状。
(4)将平底锅烧热,倒入米糊,刮匀。
(5)在饼上撒上红糖,烙至两面金黄即可。
2.玉米面薄饼配料:玉米面100g,草莓干50g,蜂蜜适量。
制作方法:(1)将玉米面放入盆中,加水揉成面团。
(2)将草莓干泡软后切碎,加入面团中搅拌均匀。
(3)取适量面团,揉成小球状,用擀面杖均匀擀平。
(4)将平底锅烧热,放入擀好的面饼,两面煎至金黄色即可。
(5)在面饼上涂上蜂蜜即可食用。
三、相关注意事项1.补脾胃的配方属于中药方,建议在专业中医师指导下服用。
2.患有胃肠疾病的人,应先进行必要的检查,确定病情后再服用补脾胃方。
3.食谱或者偏方建议在合适的量下进行食用,避免过量引起不适。
4.以上方剂和食谱均非万能药物,饮食调理和生活习惯养成是长期保持身体健康的关键。
中药常用剂量
中药的常用剂量会因个体差异、病情严重程度、药物性质等因素而有所不同。
一般来说,中药的剂量是按照克(g)来计算的。
以下是一些常见中药的常用剂量范围供你参考,但请注意这只是一般情况下的建议剂量,具体剂量应根据医生的诊断和处方来确定。
- 根茎类中药:如人参、黄芪、白术等,常用剂量为9-15g。
- 果实类中药:如五味子、枸杞子、酸枣仁等,常用剂量为6-12g。
- 全草类中药:如蒲公英、益母草、鱼腥草等,常用剂量为9-15g。
- 动物类中药:如鹿茸、阿胶、蜈蚣等,常用剂量为1-3g。
需要强调的是,中药的使用应该遵循中医药理论,根据个体情况进行辩证施治。
剂量的确定应该由专业的中医师根据具体病情、患者体质等因素进行综合考虑。
在使用中药时,遵循医生的建议,并按照正确的用法和剂量使用,以确保安全和有效性。
中药用量标准中药用量标准是指在中医药临床应用中,对中药药材或中成药的用量进行规范和标准化的要求。
正确的用量是保证中药疗效、确保用药安全的重要因素。
中药用量标准的制定,旨在规范中药的使用,提高中药治疗的疗效和安全性,促进中医药的现代化发展。
以下是关于中药用量标准的一些基本知识和要点。
一、中药用量的确定。
中药用量的确定是根据中药的性质、功效、病情、患者体质等因素综合考虑而定的。
在使用中药时,应遵循“因人、因病、因时、因地”的原则,结合具体情况确定用药剂量。
一般情况下,中药用量的确定需遵循医学理论和临床经验,慎重决定,不可随意增减用量。
二、中药用量的计算。
中药用量的计算是根据中药的药材性质、病情、患者体质等因素进行合理计算的过程。
一般来说,中药用量的计算需遵循医学原理,严格按照药材的规定用量进行计算,不可随意增减。
同时,还需考虑到病情的轻重缓急、患者的年龄、体质等因素,综合考虑确定最终的用药剂量。
三、中药用量的调整。
中药用量的调整是指在用药过程中,根据患者的病情变化、体质反应等情况,适时进行用量的调整。
在调整用量时,需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遵循医学原则,慎重决定,不可随意增减用量。
同时,还需密切观察患者的反应情况,及时调整用量,确保用药安全。
四、中药用量的注意事项。
在使用中药时,需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1. 严格按照医生的嘱咐用药,不可随意增减用量;2. 注意用药的时间、频次和剂量,不可过量或不足;3. 在用药过程中,如出现不良反应或药效不显著,应及时向医生汇报,不可自行调整用量;4. 孕妇、儿童、老年人等特殊人群在用药时,需根据具体情况适当调整用量;5. 在用药过程中,需注意饮食调理、生活习惯等方面的调整,配合用药,促进疗效。
总之,中药用量标准是中医药临床应用中的重要环节,正确的用量是保证中药疗效、确保用药安全的关键。
在使用中药时,需严格遵循医生的嘱咐,不可随意增减用量,以免影响疗效或引发不良反应。
8中药的剂量和用法一、中药的剂量:中药剂量是指临床应用时的分量,也称为用量。
它主要是指干燥后的中药饮片,在汤剂中每味中药成人一日内服用量。
其次指方剂中每味药之间的比较分量,也即相对剂量。
历史上的发展规律是由粗到精,由计件(根、支、枚、握等)→容量(升、合、斗、方寸匕等)、度量(尺、寸)→重量(斤、两、钱、分、厘),后改用公制重量(质量)单位:克(1979年国务院令)。
单位换算:1市斤=16两;1两≈30g;1钱≈3g;1分≈0.3g;1厘≈0.03g明清以来衡量计量多采用16位进制。
剂量对疗效影响甚大。
中药剂量:指干燥后的中药饮片,在汤剂中每味中药成人一日内服用量。
(5-10g,常规剂量均指无毒;洗剂:30-60g。
)【xx剂量?如何掌握?】剂量,一般是指单味药的成人内服一日用量。
除毒性大的药,泻下、行气、活血作用峻猛的药,精制药及某些贵重药外,一般中药常用内服剂量为5-10g;量较大者15-30g。
植物药一般5-10g,部分质地重而无毒的矿物、贝壳、甲壳、化石类药常用量为15~30g。
新鲜的动植物药常用量为30~60g。
(鲜品加倍;丸散减量;儿童酌减;外用适量。
)然而用药剂量的恰当与否,是确保用药安全有效的重要因素之一。
单掌握一般用量还不够,还须掌握如何根据药物的性质性能,患者的体质、年龄、性别、病程、病势、职业,用药方法及地域、季节等变化用量,只有这样才能用量准确,取得安全高效的结果。
1、根据药物的性质性能变化剂量。
(1)据药材质量的优劣增减用量:药材质优者药力充足,用量无须过大;质次者药力不足,用量可大一些。
(2)据药材质地的轻重增减用量:花、叶、皮、枝等量轻质松之品用量宜小,矿物、介壳等质重沉坠之品用量宜大;干品用量宜轻,鲜品用量宜重(新鲜的动植物药含水分较多,用量一般为干品的2~4倍,干燥的动植物药用量相对较小)。
(3)据药物气味的浓淡增减用量:性味淡薄、作用温和的药物用量宜大。
性味浓厚、作用峻烈的药物用量宜小。
中药学——第三单元中药的剂量与用法
细目一剂量
要点一确定剂量的因素
1.药物方面
2.应用方面
(1)配伍:单味药应用时,用量宜大;在复方中应用时,用量宜小;做主药时用量稍大,做辅药时用量可稍小。
(2)剂型:入汤剂时用量宜大,入丸、散剂时用量宜小。
(3)用药目的:如槟榔,用以消积行气利水时,常用量为3~9g;而用以驱杀姜片虫、绦虫时,常用量为30~60g。
3.患者方面
(1)年龄:5岁以内的小儿,通常用成人量的四分之一,6~15岁可按成人量减半应用。
老年人酌减用量。
(2)体质:体质强壮者,用量宜重;体质虚弱者,用量宜轻。
(3)病程:新病,用量宜重;久病,用量宜轻。
(4)病势:病重势急者用量宜重;病轻势缓者用量宜轻。
(5)性别:妇女在月经期、妊娠期,使用活血化瘀药时,用量不宜过大。
4.因时因地制宜
确定药物的剂量,应注意季节、地域及居处等自然环境方面的因素,做到因时、因地而适当增减药量。
细目二用法
要点一特殊煎法
1.先煎:金石、介壳类药物:磁石、代赭石、生石膏、龙骨及牡蛎、珍珠母、石决明、紫贝齿、龟板、鳖甲等。
毒副作用较强的药物,附子、乌头等。
2.后下:气味芳香的药物:薄荷、香薷、木香、砂仁等。
久煎能破坏其有效成分:钩藤、大黄、番泻叶等。
(香香的薄荷水被傻(砂)大黄狗(钩)打翻了)
注解:香=香薷、木香,薄荷=薄荷,砂=砂仁,大黄狗=大黄、钩藤,翻=番泻叶。
3.包煎:黏性强、粉末状及带有绒毛的药物:滑石、旋覆花、车前子、蒲黄等。
(包车去蒲东,路滑打旋)
注解:包=包煎,车=车前子,浦=蒲黄,滑=滑石,旋=旋覆花。
4.另煎:贵重药材:人参、西洋参、羚羊角、鹿茸等。
5.溶化:又称烊化,胶类药物及黏性大而易溶的药物,如阿胶、鹿角胶、龟板胶及蜂蜜、饴糖等。
6.泡服:又叫焗服,有效成分易溶于水或久煎容易破坏药效的药物:藏红花、番泻叶、胖大海等。
7.冲服
贵重药:麝香、牛黄、珍珠、羚羊角、西洋参、鹿茸、人参、蛤蚧等;
病情需要:如止血的三七、花蕊石、白及、血余炭、棕榈炭,息风止痉的蜈蚣、全蝎、僵蚕、地龙;制酸止痛的乌贼骨、瓦楞子、海蛤壳、延胡索等;
高温容易破坏药效或有效成分难溶于水:雷丸、鹤草芽、朱砂等。
液体药物:竹沥汁、姜汁、藕汁、荸荠汁、鲜地黄汁等。
8.煎汤代水
使煎液混浊的药物,如灶心土等。
物质轻用量多,体积大的药物,如玉米须、丝瓜络、金钱草等。
要点二服药法
(一)服药时间
1.空腹服:如驱虫药、峻下逐水药等。
2.饭前服:如补益药及治疗胃肠道疾病的药物。
3.饭后服:健胃药和对胃肠道有刺激性的药物。
4.睡前服:如安神药;涩精止遗药;缓下剂。
5.定时服:如治疟药应在疟疾发作前1~2小时服用。
6.不拘时服:病情急险。
(二)服药次数
一般疾病服用汤剂时,多为每日1剂,分2次或3次服。
病情急重者,可每隔4小时服药1次,昼夜不停。
(三)服药冷热
一般而言,汤剂宜温服。
治热证用寒药宜冷服,治寒证用热药宜热服。
(四)中药的外用法
小结
【例题·A型题】
根据确定剂量的因素的原则,下列药物用量应小的是
A.质地较重的矿物、贝壳类
B.性味淡薄、作用缓和的药物
C.有毒的药物
D.单味药应用时
E.体质强壮者
『正确答案』C
【例题·B型题】
A.生石膏
B.大黄
C.麝香
D.灶心土
E.西洋参
宜先煎的药是
当后下的药是
『正确答案』A B
【例题·B型题】
A.先煎
B.后下
C.另煎
D.包煎
E.烊化
蒲黄入汤剂煎法是
阿胶入汤剂煎法是
『正确答案』D E
【例题·A型题】
一般需要煎汤代水的药物是
A.蒲黄
B.灶心土
C.生石膏
D.阿胶
E.薄荷
『正确答案』B
【例题·B型题】
A.空腹服
B.饭前服
C.饭后服
D.睡前服
E.不拘时服
补益药及治疗胃肠道疾病对胃肠道有刺激性
『正确答案』B 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