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片类药物的合理使用
- 格式:ppt
- 大小:3.80 MB
- 文档页数:15
阿片类镇痛药的临床合理用药分析摘要临床合理使用阿片类镇痛药,既可以减轻甚至消除疼痛患者的临床症状,又可以减小疼痛患者由于运用阿片类镇痛药所产生的成瘾性。
在用药时医护人员及患者应对阿片类镇痛药物进行充分的了解,采取积极的防治不良反应发生的措施。
阿片类药物的临床合理用药应遵循世界卫生组织(who)对癌症患者制定的应用止痛药3条基本原侧,即癌症三阶止痛原则:经口、按时、逐级。
在临床治疗时合理使用阿片类镇痛药,可以有效地减轻甚至消除疼痛患者的持续疼痛症状,还能减小患者的成瘾性,从而提高疼痛患者特别是癌症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和生活质量。
关键词阿片类镇痛药临床合理用药分析不良反应阿片类镇痛药即为麻醉性镇痛药,是常见的用于临床镇痛类药物。
疼痛患者在临床上的表现多伴有躯体症状,如疲劳、消化道疾病、失眠、焦虑、神经系统症状、恐惧、孤独、抑郁等,可导致患者生活质量发生下降,严重影响患者的正常生活。
利用阿片类药物可以对疼痛患者的病情进行缓解,但同时,阿片类镇痛药服用不当可导致患者发生药物成瘾现象,并且产生一定程度的耐受性,对患者造成二次伤害。
因此,临床合理使用阿片类镇痛药,既可以减轻甚至消除疼痛患者的临床症状,又可以减小疼痛患者由于运用阿片类镇痛药所产生的成瘾性。
掌握临床合理运用阿片类药物的方法和注意事项,为临床合理使用阿片类镇痛药对疼痛患者进行阵痛治疗提供依据。
阿片类镇痛药的概念阿片类镇痛药是一种应用于疼痛患者的药物,能够消除或减轻患者的疼痛情绪反应,但是阿片类药物的作用仅限于止痛,并不能起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对阿片类药物进行合理使用,可以有效的降低疼痛患者的疼痛感,但是阿片类药物可能会引起患者的成瘾性,因此,若对阿片类药物进行滥用,则可能使阿片类药物变成危害人类健康影响人类正常生活的毒品。
阿片类镇痛药对疼痛患者的阵痛机制涉及脊髓和脊髓以上多个中枢神经系统部位。
其具体阵痛机制包括:1拮抗外源性p物质,通过对中间神经元突触后抑制疼痛。
阿片类药物滥用问题与防治研究阿片类药物(opioids)是一类强效止痛药,可在医疗场景下合法使用,如手术后、癌痛治疗中等。
然而,阿片类药物滥用和成瘾现象在全球范围内已成为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
阿片类药物的滥用阿片类药物在医疗场景下,可以显著减轻疼痛,并缓解患者的痛苦。
但如果超量使用或滥用,阿片类药物就会造成强烈的欣快感,进而引起依赖和成瘾现象。
阿片类药物的滥用和成瘾已成为全球范围内的公共卫生问题。
数据显示,全球约有5000万人在吸食或注射吗啡、海洛因、鸦片、芬太尼等阿片类药物。
而阿片类药物滥用带来的后果也非常严重,包括药物中毒、药物过量死亡、交叉感染(如HIV、艾滋病等)等。
防治研究进展针对阿片类药物滥用和成瘾问题,各国已经采取了多种措施进行预防和治疗。
一是加强监管和管制。
各国政府和药品管理部门都将阿片类药品列为管制药物,并加强阿片类药物的管理和监管力度。
二是推广康复治疗。
康复治疗采用多种方法,如行为疗法、药物替代疗法、心理治疗等,帮助患者减轻戒断症状、戒除成瘾和防止复发。
三是提高公众意识。
提高公众对阿片类药物滥用和成瘾问题的认识,鼓励患者和家属寻求更好的治疗方案,并引导医生合理使用阿片类药物。
未来的防治研究方向尽管已经采取了多种防治措施,然而,防治研究仍然需要进一步深入和完善。
一是加强临床研究。
对康复治疗的临床效果进行更深入的研究和探讨,加强基于临床的有效策略的推广和普及。
二是设计个性化治疗方案。
阿片类药物依赖和成瘾程度难以简单分类,需要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三是研究创新治疗方法。
例如,药物疗法、光-基因、神经反馈等治疗方法,在防治阿片类药物滥用和成瘾问题中显示出了很好的疗效。
总结阿片类药物滥用和成瘾问题是一个复杂的公共卫生问题,在各个国家和地区都需要重视和加强防治工作。
未来,需要继续加强基于临床的有效策略的研究,开发个性化治疗方案和探索新的治疗方法,为防治阿片类药物滥用和成瘾问题提供更加有效的解决方案。
阿片类药物临床合理使用细则(2023)癌症疼痛(CanCerPain)是指肿瘤直接引起的疼痛,或是特殊治疗带来的疼痛。
约55%接受积极治疗的肿瘤患者可能会出现疼痛,而晚期肿瘤患者疼痛的发生率超过66%o 阿片类药物是癌症疼痛管理的基础用药,主要用于治疗中重度癌症相关疼痛。
1、强阿片类药物的代表药物和作用受体代表药物有:吗啡、羟考酮、芬太尼、美沙酮、哌替哽等。
临床用药评价公众号:从作用受体分析,羟考酮对内脏痛、神经病理痛、带状疱疹后神经痛有较好的疗效,优于吗啡。
吗啡羟考酮+++ ++ + 芬太尼+++ + + 美沙酮+++ - +++ 哌替咤+ - - 2、阿片受体的作用特点(1)通过对阿片受体配体结合的实验研究,目前共发现五种阿片受体,分别是U 受体、8受体、K 受体、。
受体和£受体;受体 作用 特点μ1μ2 脊髓以上镇痛、镇静、催乳素分滂 呼吸抑制、欣快感、瘙痒、缩瞳、抑制肠挑动、恶心呕吐 镇痛强呼吸抑制、易成瘾 K 脊髓镇痛、呼吸抑制(较P 轻)、缩曜(较μ轻)、镇静 外周镇痛作用,不产生欣快感δ 镇痛、血压下降、欣快感、缩瞳、调控μ受体活性参与吗啡的镇痛 σ 镇痛作用不确定、呼吸兴奋、烦燥不安、幻觉及焦虑 幻觉、烦躁(2)中枢神经系统的阿片受体可分为四种:口、6、K、0。
其中口、3及。
型各又可分为1、2两种亚型,K型可分为3种亚型。
(3)与其他阿片类药物相比,羟考酮对阿片受体的作用特点是:除与吗啡一样对U受体有非常强的作用之外,与其他常用阿片药相比,羟考酮对K受体的亲和力更强,而K受体与内脏痛密切相关。
(4)芬太尼为抑制性神经递质Y-氨基丁酸(GABA)受体激动剂,通过抑制中枢神经系统电压依赖性钙通道的α2-3亚基蛋白,减少钙离子内流,减少谷氨酸盐、去甲肾上腺素、P物质等兴奋性神经递质的释放。
3、阿片类药物之间的剂量换算吗啡IOmg30mg非胃肠道:口服=1:3可待因200mg 非胃肠道:口服=1:1.2吗啡(口服):可待因(口服)=1:6.5曲马多150mg吗啡(口服):曲马多(口服)=1:5羟考酮15*20mg吗啡(口服):羟考酮(口服)=1.5~2:1芬太尼透皮贴剂25μg∕h(透皮吸收)60mg芬太尼贴:吗啡(口服)=4.2mgQ72h:30mgQ12h对乙酰氨基酚*对乙酰氨基酚(口服):羟考酮(口服)=200:1(1)需要注意NCCN已经取消曲马多和吗啡之间的换算比例,旨在限制弱阿片药物曲马多在癌痛治疗的使用。
关于阿片类药物在癌痛治疗中的地位及合理应用阿片类药物在癌痛治疗中占重要地位阿片类药物是古老的止痛药,也是迄今最有效的止痛药。
①对所有类型疼痛均有效;②器官毒性小,不良反应可控;③品种繁多,剂型多样;④多种给药途径。
当前临床常见的有吗啡、芬太尼、哌替啶、可待因和羟考酮等。
针对癌痛的治疗,WHO于上世纪中期制定并在全世界倡导“三阶梯治疗方案”,将强阿片类的吗啡推荐为重度癌痛治疗的金标准药物。
吗啡控释片的特点是疗效显著,口服易吸收,不良反应较轻,控释片的作用时间可达12小时。
中国药学会统计数据显示,我国2004年吗啡控释片的销售额23 103 801元,占吗啡销售总量93.93%。
同属强阿片类的芬太尼也是治疗晚期癌痛的重要药物。
芬太尼缓释透皮贴剂符合WHO“无创给药”的治疗原则,适用于不能口服的患者,其镇痛强度是吗啡的50~100倍,药效可维持72小时以上,因分子量小、脂溶性高、对皮肤刺激小,目前在临床应用较多。
16城市医院市场,芬太尼贴剂的销售额占芬太尼的51.3%。
人工合成的强阿片类药物盐酸哌替啶,易在体内蓄积中毒,国家早已建议不用于慢性癌痛患者。
目前国际上衡量一个国家镇痛水平的指标即是吗啡和盐酸哌替啶的使用比例。
盐酸羟考酮控释片是羟考酮的新剂型,由于起效迅速、持久高效,已被广泛用于治疗癌痛。
是全球麻醉药品销售量增长较快的品种,市场潜力不可忽视。
阿片类药物的不良反应及辅助用药不良反应:根据临床实践,阿片类药物在规范化使用情况下,癌痛病人出现成瘾的现象极为罕见。
当疼痛的伤害性刺激沿着传递疼痛的神经通路上行的过程中,疼痛患者的体内生成了特殊的阿片受体。
这些受体分散了进入体内的缓解疼痛的药物。
而没有疼痛的个体不存在这些特殊的受体,因此任何进入体内的阿片类物质大部分直接与脑内的受体结合,增加了成瘾的可能。
此外,成瘾的发生率与药物的给药方式有关,直接静脉注射使血药浓度突然增高,易导致成瘾。
在癌痛治疗中多采用阿片类药物的控释制剂口服,药物在胃肠道缓慢释放,使血药浓度在一定程度上保持恒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