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论文正文 《包》中爱玛的悲剧命运

论文正文 《包》中爱玛的悲剧命运

论文正文 《包》中爱玛的悲剧命运
论文正文 《包》中爱玛的悲剧命运

《包法利夫人》中爱玛的悲剧命运

汉语言文学杨楠 18110140

居斯达夫·福楼拜是十九世纪法国著名作家。《包法利夫人》是其代表作,被誉为世界十大文学名著之一,在法国甚至世界文坛获得普遍赞誉和高度评价;作品通过描写女主人公爱玛一生为了追求虚无的浪漫爱情生活,最后因债务缠身,无力解脱而服毒自尽的经历,展示了19世纪中叶的法国外省生活。这部著作不仅标志着十九世纪法国小说史的一个转折,而且在世界范围影响了小说这个文学体裁在此后一个多世纪的演变和发展过程。本文主要从社会、环境、作品塑造的主要人物形象以及主人公自身因素分析爱玛理想爱情与现实碰撞直至毁灭的原因,以及对其悲剧的思考。

福楼拜是19世纪法国伟大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早期创作受浪漫主义文学作品的影响具有浪漫主义色彩,而《包法利夫人》则是一出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并存的悲剧。其创作开始于1851年,1857年问世。小说的创作背景是法国七月王朝统治时期,法国的资产阶级在“七月革命”后取得了统治地位,随后法国开始了工业革命,资本主义取得了很大发展,关于这一时期的创作,司汤达在《红与黑》中描写的七月革命前的政治氛围,巴尔扎克的《人间喜剧》反映的社会生活的变化,而福楼拜的这本书则主要揭示1848年资产阶级取得全面胜利后的社会面貌,法国资产阶级引以为豪的时代已经过去,接着到来的是一个相对稳定和平庸的时代,在这里我们要提到这部作品的副标题《外省风俗》,福楼拜就是以那些平庸的资产阶级分子为主体,刻画了这一时期资产阶级的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作品中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的一幅形形色色的外省资产者群丑图:满嘴“进步”、“科学”,实际上不学无术,却怀着政治野心,欺世盗名的药店老板奥梅;有自誉为“医治人类灵魂的医生”,实际上对人的感情一窍不通,浅薄可笑的本堂神甫布尼齐安;有道貌岸然,彬彬有礼,却满肚子男盗女娼,与奸商暗中勾结,中饱私囊的公证人吉约曼;有惟利是图,奸诈狡猾,重利盘剥,置人于死地的奸商兼高利贷者勒乐;有灵魂肮脏,腐化堕落,随心所欲玩弄女性,纵情声色犬马的地主罗多夫;还有生活空虚,百无聊赖,整天摆弄旋床以消磨时光的税吏兼消防队长比内等等。这是作者所刻画的整个乡镇的头面人物,是作者所理解的法国外省资本主义分子生活的写照,“经济繁荣”的实质、资产阶级的虚伪和对劳动人民的欺骗,表现得再清楚不过,正如福楼拜所说的“任何写照都是讽刺,历史是控诉。”这种讽刺和控诉构成了《包法利夫人》强烈的批判效果,由此可看作者的目的并不是去批判主人公爱玛的堕落,福楼拜曾说:“就在此刻,我可怜的包法利夫人,正在法国的12个村庄里受罪、哭泣!”可见作者对爱玛是同情的、怜悯的,只是其爱憎并不直接流露。爱玛的死不仅是她自身的悲剧更是时代的悲剧,作者以细腻的笔触描写了主人公爱玛情感堕落的过程,可以说作者是在通过爱玛来控诉资本主义社会的丑恶,努力寻找着造成这种悲剧的社会原因,作品以现实主义的手法刻画了一个充满浪漫主义追求的女子在平庸的现实生活中堕落,被逼致死的爱玛遭受社会唾弃,而引诱她堕落的情人罗多尔和莱昂,却逍遥法外,步步高升,在作品的结尾饱含辛辣的讽刺和血泪的控诉。

关于爱玛的悲剧主要有以下几种观点,王安忆认为是爱玛不满足于平淡无味的生活,陷入浪漫主义的幻想中,主要是爱玛十三岁时的修道院生活使她与现实生活脱节,她对生活和情感的理解仅存于修道院时阅读的浪漫主义小说,并借此设想、建构自己的理想生活,“宗教、教义、宗教仪式,还有修女,为她组织了一个不真实的梦幻世界,她在此沉醉不醒”,修道院的这些外部条件造就了沉溺于幻想的包法利夫人。作家纳博科夫分析:“三种因素造就一个人,遗传因素,环境因素,还有未知因素X,这三种因素相比,环境因素的影响力远远弱于另两种因素,而未知因素X的力量则大大超过其他因素”,“福楼拜的小说表现的是人类命运的精妙的微积分,不是社会环境影响的加减乘除”,未知因素X或者通常所说的命运造成了爱玛人生的悲剧。根据这一观点可以设想如果爱玛13岁没有去修道院,没有偷看那些浪漫的小说,就不会产生那些不合现实的想象;如果爱玛没有嫁给夏尔(爱玛眼中平凡的有些丑陋,不思进取,懦弱的甚至窝囊废的丈夫);再进一步,如果夏尔没有带爱玛参加侯爵的宴会;或者临到失足,能安排一个好的牧师,一个好的倾诉;没有罗多尔夫和莱昂,就会有另外的故事,就会有另一种命运。回归作品,福楼拜让所有的“巧合”在一个契机“偶遇”,爱玛的悲剧由此诞生,正如书中的一段描写“周围见习的一切,落寞沉闷的田野,愚蠢无聊的小布尔乔亚,平庸乏味的生活,在她仿佛只是人间的一种例外,一种她不幸侧身其中的偶然,而越过这一切,展现在眼前的便是一望无垠的幸福与激情的广阔天地。”当然这仅仅是一种设想。

另外还有学者认为爱玛的悲剧源于爱玛自身的浅薄和庸俗,这是我不太赞成的观点,关于浪漫主义的幻想是大多数女人都存在的,富于浪漫幻想,追求完美造就了一个情感丰富的爱玛,单是这一方面因素,这部作品是不可能有如此深刻的影响力,而这恰恰只是悲剧的其中一个诱因之一,“小说是反映现实生活的一面镜子”,人物的悲剧是存在于现实生活的,反映现实的,因此我认为环境因素对人物的影响是至关重要的,浪漫理想和平淡现实的碰撞使她一次次的失望直至绝望,而感情出轨并非爱玛本意,批判爱玛如何不知廉耻也并非作者所愿,这一悲剧的发生是具有代表性的,是社会现象在个人身上的集中体现,是由个人主观因素与社会客观因素共同造成的。爱玛的性格热情,想象丰富,宗教布道和宗教音乐深入她那多幻想的心灵,使她沉湎于对爱情虚无缥缈的遐想之中。她在修道院里,又读到流行的消极的浪漫主义文学作品。夏多布里盎的《基督教真谛》充满了“浪漫主义的忧郁,回应大地和永生”的呓语;拉马丁的诗句使她向往浪漫色彩的幽会和消极虚幻的情调。正是上面这些消极有害的影响,在艾玛精神上造成了堕落的温床,而现实生活的平庸、丑恶、腐朽又一步步促使艾玛走向堕落。可以说修道院教育和社会上流传的消极浪漫主义文学作品对她造成了毒害。而嬷嬷开导她,“唯有克制肉体的欲念才能求得灵魂的永福”,“所以她很像一匹给人套上了笼头的马”,“她在信仰的奥义跟前抬起头来,对教规愈来愈反感”,当她跟随父亲回归乡间,在兴味过后,怀念起修道院来,爱玛内心的不安份初露端倪,作者揭露了资产阶级的精神堕落及其带来的可悲后果,并对那种掩饰资本主义社会现实的腐朽、侈谈资产阶级道德的高调进行了辛辣的讽刺。夏尔的出现可以说是必然的巧合,此时正是她希望完全破灭,百无聊赖,心灰意冷之时,但老实平庸的夏尔不能给与她所幻想的激情,她很快又开始厌倦这种周而复始的生活,她试图自己来营造幻想中的生活,房间的饰物、每餐的食物、甚至试图改变她老实平庸的丈夫,但这一切并不奏效,她看到的还是不懂风情的夏尔,吝啬刻

薄的婆婆,粗鄙的父亲,现实再次打破了她的幻想,她已经处于崩溃的边缘。而此时浅薄的神父没能给予她拯救,罗多尔和莱昂的花言巧语再次唤起了她对浪漫的渴望,奸商勒乐更给她营造了一种富丽堂皇的幻境,而命运在这时发挥了它的作用,可以说遇人不淑吧。福楼拜通过这个社会一步步把艾玛推到绝境,最终爱玛步步堕落,债台高筑,向罗多尔和莱昂求助无果并遭到抛弃,爱玛死前哀求公证人和税吏,尖锐的揭露了资本主义自私自利的本质。

书中有一处细节,关于爱玛的婚礼花束,“橙花的花蕾粘了灰尘已经发黄,滚银边的缎带也散丝了”,这花束是不是就像爱玛一样,一个浪漫主义的美丽女子在幻想与现实的碰撞中逐渐变得庸俗,她是否也意识到她一切关于完美的幻想会被现实消磨殆尽,所以选择将它投入火中,“它霎时就烧着了,真比干草桔还引火。而后,就像炉火上绽开一丛小红树,又慢慢地销毁,最后飘进烟道”,这是不是一开始就预示了她命运,一个浪漫女人的悲剧。

作者福楼拜说:“我觉得美的,亦即我想写的,是一本建立在虚无之上的书。它不仅仅靠自己,靠其文笔的内在力量来维持,就像地球没有任何支撑而维持在空中一样。这是一本没有主题,或者尽可能让主题隐而不露的书。”践行在这本书中,作者以一个冷静的旁观者的态度,不给人物任何主观的评价,所以才有了读者的设想、思考和猜测,可以说是这是“建立在虚无之上”的小说,在这部小说中,无论是人物塑造、环境描写、艺术风格等很多方面,都体现着作者完美的艺术追求,体现着不同于那个时代的革新性的风格,在奠定其文学地位的同时,也引起了更多人的研究、评价、借鉴和思考。

19世纪英国女性意识的觉醒与萌发英语本科毕业论文

19世纪英国女性意识的觉醒与萌发英语本科毕业论文 本科毕业论文 题目中文 19世纪英国女性意识的觉醒与萌发 外文The Awakening and Germination of Feminist Consciousness in the 19th Century in Britain 系别英语翻译系 专业英语 年级 学生姓名 指导教师 结稿日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The Awakening and Germination of Feminist Consciousness in the 19th Century in Britain Abstract There are many great litterateurs and famous novelists in England during the 19th century Many women novelists welled up and broke the complexion with controlled by men in literature These women novelists described the new image of women with the sharp writing style and sagacious language Jane Austen the Bronte sister Mrs Gaskell and George Eliot are representative of them This new image is different from the traditional

包法利夫人的主人公的形象悲剧意识及现实

下一篇同学的毕业论文修改<论包法利夫人形象悲剧意识及现实 作者:清尊提交日期:2007-5-15 15:43:00 | 访问量:2072 论包法利夫人形象悲剧意识及现实意义 [摘要]爱玛是个独具特色的女性形象,渴望追求爱情,却因不幸的婚姻家庭,对自我角色的迷糊认识,走向悲剧结局。本文主要从爱玛在婚恋,结局方面等来 探索其形象的悲剧意蕴及现实意义。 [关键词]等待男人晚间归来自我角色悲剧 [作者简介] 法国批判现实主义大师福楼拜的长篇巨著《包法利夫人》不但在19世纪六七十年代的法国蜚声文坛,而且经过漫长的历史洗礼之后。至今仍有不朽的艺术生命力。长期以来学术界对爱玛的形象争论不休,有人认为,爱玛的悲剧"在于身体的满足与头脑的满足间的悖逆",她对爱情、幸福的追求"陷入了一种灵与肉的二元对立中。"①也有人认为,尽管导致爱玛死亡的因素很多,但最主要还是她对残酷的真实的直面,想象的破灭②;更有人指出,爱玛的悲剧是堂吉诃德式的行为方式造成的,即将书本描写的生活和行为当作自己的目标和行为方式,从而导致失败或毁灭③。无疑,这些观点对我们准确理解包法利夫人的命运提供了多维文化视角,具有重要启示意义。本文主要从婚恋、结局等方面来探讨爱玛形象的 悲剧意识。 一、爱玛形象的类型化表现 1.等待男人晚间归来 所谓等待男人晚间归来这个情节的蕴意是男人越来越迟地,变本加厉地让女人等待着。包法利天资愚钝,学医时勉强通过,异常刻苦,永居下游;行医时糊里糊涂凑合,大病治不了,小病自然好,而小镇上因为缺少他这样专业的人才而让他有机会成为比较受欢迎的人。虽然不钻研本行但他绝对不喜欢把空闲的时间用在丰富自己这方面。他大声喝汤,长时间地睡眠,瞪着一双无知的眼睛表现出对平庸生活的满足,他不知道应该怎样生活,因此也不知道还有另外的生活方式,他像自古以来的所有教科书要求的那样,养活妻子,生儿育女,担负家用等等这些都表现出包法利是安于现状,目光短浅,没有情趣的。在结婚后,他每天回家都是很晚,常常10点钟,有时半夜,一到家就要东西吃,女佣人已经睡下,便由爱玛(包法利夫人未嫁前的闺名)伺候。这样爱玛逐渐变成了等待男人晚间归来的女人。当然这对于她那所富有的幻想,富于激情的性格是格格不入的。在感情方面得不到满足,同时也处于性饥渴中。于是在某天晚上,包法利夫人没去邻居家玩。"夏尔一走,她感到孤单,下午的对比又在心头涌起,那样清晰,几乎就在眼前。……她躺到床上,瞧着壁炉里通亮的火,下午的情景又在眼前晃动起来:莱昂站在那里,一只手折弯细细的手杖,另一只手牵着安静吮着冰块的阿达莉。她觉得莱昂可爱,不想他根本办不到。"①在这一情节里我们知道出于夏尔的麻木,及爱玛生命中的那份强烈的性欲,幻想欲已开始爆发,慢慢地,包法利夫人对夏尔实施了报复。从某一角度上看夏尔并不是一个无赖、没品味的人,可以说他算是一个好男人,他每天不停地忙碌,四处奔波,为了就是维持这个家庭,为的就是爱玛能过上好的日子。在爱玛时时抱怨道斯特不好时,夏尔心想,她的病根也许是环境的某种影响。他越想越觉得是这么回事,便开始认真考虑搬到别的

论《简爱》中的女性意识

安阳师范学院人文管理学院本科毕业论文 An Analysis of the Feminist Consciousness of Jane Eyre 论《简爱》中的女性意识 摘要 《简爱》是英国著名的女作家夏洛蒂.勃朗特的代表作品,由于她成功地塑造了一个典型的人物—简爱,她也因此被认为是一位卓越的女作家。这部作品一经出版,简爱这个人物就引起了人们极大的关注,她表现出早期女权主义者的某些特征,主要表现在她敢于反抗压迫和社会偏见,努力争取独立,自由,平等和真爱,为追求幸福生活而顽强斗争,宣告了女性自我意识的觉醒。本文首先通过事例分析对简爱的女性意识的表现进行介绍,着重描写她的人格平等意识;维护女性尊严,追求独立人格的意识;强烈的爱情和婚姻自主意识;追求经济上的独立意识。然后从个人和社会因素分析简爱这种意识形成的原因。最后简要分析简爱的这种女性意识对当今女性的启迪意义,从中挖掘现代女性所应具备的个性品质。 关键词:女性意识;尊严;真爱;独立

Abstract Jane Eyre is the most famous work written by Charlotte Bronte in England. By creating successfully the typical figure, Jane Eyre, is also considered as an extraordinary woman novelist. When the book is published, the character of Jane Eyre has caught people’s broad attention. She showed some of the characteristics of early feminists, such as the persistence to rebel and fight bravely against the social oppression and discrimination, her unremitting efforts of pursuing freedom, equality, independence and true love and she always tries her best to seek for a happy life. That declared the awakening of female self-consciousness. At first, this essay attempts to introduce Jane’ female consciousness through an analysis of some cases happened to her, and a plenty of works will be done to describe her personal equality consciousness, her maintaining the dignity of woman and the pursuing of her independence both in marriage and economy. Then next part analyzes the causes of the formation of Jane Eyre’s female consciousness from the aspects of individuality and society. In the end, an analysis of revealing will be made about the female consciousness of Jane Eyre for women today, from which it can be seen obviously that the modern female have their own personal traits. Key Words: female consciousness, self-respect, true love, independence

论爱玛的人物形象

论爱玛的人物形象 2013级语文教育郭海清 在《包法利夫人》一书中,福楼拜将包法利夫人即爱玛的形象描绘地栩栩如生,而通过该著作的各条线索,我们更能清晰地掌握艾玛在这一故事中所展现的人物形象,与此清晰地透过这形象感悟人生哲理。 夏尔,是一位平庸的乡镇医生,然而不甘平庸的爱玛开始的第一段恋情却是与他。她俩的初次见面是在夏尔去为爱玛的父亲治腿,那日,爱玛着蓝绒布衫,裙子上还饰着三道花边,可她的指甲却白得令夏尔吃惊,但就在夏尔为爱玛的父亲医治腿的过程中,包法利和爱玛开始了她们间的爱情。就在日夜的联系或是说鲁俄老爹的帮助下,这对于旁人而言所谓的有情人终成眷属了。 将爱玛这一形象其实放在读者眼里那评论可谓是比比皆是,或许有人认为她追求富贵、名利的生活,那是任何一个人都可能做的事儿;但抑或有人感慨她是对爱情没有忠贞之情,渴求贵族的生活......但无论哪种评价似乎都离不开爱玛追求令自己荣华富贵的生活。 与夏尔一见钟情便谈婚论嫁,婚后的生活时而令自己愉悦,时而又使自己无限无奈。她喜欢看到夏尔出名,至少以此作为人妻的她同样能享受丈夫带给她的荣誉,至少她能在参加舞会或是其他宴会的时候自豪地说她是夏尔的妻子。所谓的好景不长似乎来得稍快了些,在夏尔为跛脚的人治腿恰把这喜讯登上报刊的时候,这一病情竟然恶化了,爱玛也只得更加现实的面对这真实的一切,从而又继续在她无限的幻想中过着奢华的生活。 故事中有这样一段话,“她爱大海,只是为了海上的汹涌波涛;她爱草地,只是因为青草点缀了断壁残垣。她要求事物投她所好;凡是不能立刻满足她心灵需要的,她都认为没有用处;她多愁善感,而不倾心艺术,她寻求的是主观的情,而不是客观的景”。从这段话的形容来看,我们便知她不是甘于平庸的,在她的内心深处,有着更为深远的期许。她需要的是能满足她的心灵所需。介于该种原因,夏尔仅仅只是为她提供了一段一见钟情,时而带来点点色彩的爱情。 厌烦平庸的现实,渴求贵族的生活,这无疑将夏尔“打入了冷宫”。参加舞会,开始沉溺于幻想,渴望浪漫爱情,爱玛则毋庸置疑地成为了向往贵族生活的一名典型。她小心地翻开美丽的缎面精装本,心醉神迷地凝视着陌生作者的署名,作品下面的名字,多半不是伯爵,就是子爵呵,她喜欢看到如此的字眼,这为她通往贵族生活仿佛又靠近了一步,在反复地设想中,她开始憎恶自己的处境,完全沉溺于幻想之中。她向往着另一段令自己满意的生活,使得理想与现实发生冲突,精神也出轨了。她自言自语着,“是啊,可爱!可爱!……他是不是在爱着一个人呢?”她问自己,“是哪一个?……不就是我吗!”甚而伸出嘴唇,像要吻他似的。如此而言,她对本该安静的生活有着深深的恶意,对理想爱情的期待却愈发强烈。为了填补内心空虚,她更不厌其烦地自言自语:“我有了一个情人!一个情人!”她自得其乐,仿佛恢复了青春妙龄一样。她到底享有爱情的欢乐,幸福的狂热了,她本以为是无缘消受的呵!她到达了一个神奇的境界,那里只有热情,狂欢,心醉神迷;周围是一望无际的蓝天,感情的高峰在她心上光芒四射,而日常生活只在遥远的地面,在山间的暗影中若隐若现。 在参加舞会中,她认识了罗多尔夫,而罗多尔夫是一位精明、讲求实际的花花公子;他喜欢逢场作戏,视女人为玩偶,将假惺惺的一面刻画地惟妙惟肖;他灵魂肮脏、腐化堕落、虚伪。尽管在我们眼中罗多尔夫是如此的形象,但在爱玛眼中,她却极力地想要和他一起生活。一天早晨,夏尔天不亮就出门去了,爱玛

包法利夫人解析

包法利夫人人物形象解读 《包法利夫人》是法国大作家福楼拜的传世之作,它以强烈的现实主义批判效果及艺术风格的突破创新,在法国甚至世界文坛上,获得了普遍赞誉和高度评价。它描述的是一位小资产阶级女性包法利夫人因不满夫妻生活的平淡无奇而通奸,最后身败名裂,服毒自杀的悲剧故事。看似司空见惯的桃色事件,背后却蕴含着深刻的现实主义批判思想内涵。 作者着眼点不在写包法利夫人的爱情故事,而是写她在追求爱情,追求幸福的路上从纯真到堕落,从堕落到毁灭的前因后果,揭露资本主义社会戕害人性,腐蚀人的灵魂,甚至吞噬人的罪恶本质。现今社会,物欲横流,很多人在追求幸福的路上迷失了方向。解读爱玛这一悲剧性的人物形象,对于我们追求爱情和幸福具有现实意义。下面我就从三个角度来解读这一人物悲剧性的产生: 从包法利夫人本身来解读:强烈的内心渴望和压抑的社会环境之间的矛盾造成她失去理智地偏执于虚幻的爱情幸福,这是她痛苦的根源。 前期的她热情美丽纯洁敏感,是个没有见过世面的弱女子,农村姑娘,对未来充满美好的幻想;后期的她虚荣,贪婪,充满欲望,为虚幻的爱情而偏执,变成腐化生活的追求者,最后走向毁灭。少女时代在修道院贵族式教养下的她单纯,富有才情的同时喜欢看各种浪漫小说,对爱情充满了不切实际的幻想,这给自己敏感的性格上加了一层灰色的向往浪漫。但事实上,她对爱情的认识是肤浅的,她错误地把生活想象成了激情和陶醉,把爱情当成了生活的全部,对现实生活也讲求浪漫,这也就决定了她的不幸命运。当她嫁给平凡的包法利这个乡村医生后,平淡的生活粉碎了她的爱情理想。于是,内心孤寂的她开始盼望生活出现改变。直到,参加伯爵家的舞会,绅士的伯爵,奢华的上层贵族生活让她看到了自己在书中看到的现实,这进一步膨胀了她的虚荣和情欲,坚定了她的浪漫爱情梦。 现实的乏味单调和她激情的欲望间的矛盾使她心力交瘁,患上了神经官能症。搬到永维镇后,她相识了莱昂和罗多尔夫,自己被压抑的激情终于得到释放,为追求巴黎式浪漫情调,她在堕落中享受着飞蛾扑火的毁灭。当罗道耳弗一提起那“疯狂的欢乐”,她就甘愿为此牺牲一切;赖昂只说了句“巴黎就这样做”,她就乖乖地委身于他。这是多么可怜的人啊!她周围的那些人,如狼似虎,都在她身上榨取,掠夺,满足他们各自的可耻欲望,而她自己却浑然不觉,可见欲望的驱使往往是盲目的。临死前,她留下一句“什么人也不要怪罪”的忏悔语。这固然有其顿悟自己自作自受的反思意义,却也恰恰证明了当一个人身处其中的时候人的局限性无法洞悉悲剧根源并不在于个人原因,而在于社会原因。法国大文豪福楼拜以旁观者身份将对那个社会的深沉的愤怒寄托于包法利夫人这一人物形象的悲剧塑造中,包法利夫人这一当局者的无知形象留给后人的就绝不应该只是可悲可叹,必须反思,反思人性弱点,反思人的局限性,反思包法利夫人最后的反思的反思。 从家庭环境来解读:包法利夫人的悲剧也源于自己所处的家庭环境的经济基础和丈夫对她的不能理解。

张爱玲作品中的女性意识

郑州大学现代远程教育 毕业论文 题目:张爱玲作品中的女性意识 入学年月__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_ 学号______________ 专业______________ 联系方式______________ 学习中心______________ 指导教师______________ 完成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

目录 摘要----------------------------------------------------------------------------------------------- II 关键词--------------------------------------------------------------------------------------------- II 一、张爱玲作品中女性意识体现 -------------------------------------------------------- - 1 - 二、张爱玲作品中女性意识的成因 ----------------------------------------------------- - 3 - 三、张爱玲女性意识的价值 -------------------------------------------------------------- - 5 - 四、结语--------------------------------------------------------------------------------------- - 6 - 注释 ------------------------------------------------------------------------------------------ - 6 - 参考文献--------------------------------------------------------------------------------------- - 7 - 致谢 ------------------------------------------------------------------------------------------ - 8 -

浅析《窦娥冤》的悲剧性及原因

浅析《窦娥冤》的悲剧性及原因 【摘要】《窦娥冤》是关汉卿的代表作之一,同时也是一出杰出的古典悲剧,是中国历史上悲剧的典型代表作品。窦娥最大的悲剧,源于封建社会的各种弊端,源于元朝官僚制度的腐败。对《窦娥冤》文本进行具体的分析,从悲剧性质的界定、悲剧的题材、激烈的悲剧冲突、悲剧的结局、悲剧的效果、典型化的悲剧形象这六个方面来探讨《窦娥冤》的悲剧性。 【关键字】悲剧性质题材冲突结局效果形象 关汉卿是我们中华民族的骄傲,他对中国戏剧的发展做出了卓越贡献,奠定了中国。戏剧发展的基础。王国维《宋元戏曲考元剧之文章》中说“关汉卿一空依傍,自铸伟词,而其言曲尽人情,字字本色,故当为元人第一”。指出了他对中国戏剧的开创奠基之功。一悲剧性的表现 1.1悲剧的性质 在中国戏剧史上,剧作所体现的不同的作家的创作风格特征,要比体现的戏剧分类中悲剧、喜剧、正剧的戏剧类型特征鲜明得多。但《窦娥冤》却是一部学术界公认的、特征鲜明的悲剧杰作。王国维说;“其最有悲剧之性质者,则如关汉卿之《窦娥冤》,纪君祥之《赵氏孤儿》。剧中虽有恶人交构其间,而其蹈汤赴火,仍出于主人翁之意志,即列之于世界大悲剧中,亦无愧色也。”这是从中国和世界戏剧史的高度作出的评价。对于“悲剧”的定义,前哲时贤多有探讨。我认为最具权威和经典性是恩格斯和鲁迅的话。恩格斯说悲剧是“历史的必然要求和这个要求的实际上不可能实现之间的悲剧性冲突”。鲁迅说;“悲剧是将人生的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所谓“历史的必然要求”,所谓“有价值的东西”,具体到《窦娥冤》中便是窦娥的生活愿望。戏里写了她两个愿望。 窦娥是人生苦难的化身。她三岁丧母,七岁成了高利贷的牺牲品,被父亲用来抵债,

《包法利夫人》中爱玛和《安娜卡列尼娜》中安娜的悲剧比较。

《包法利夫人》中爱玛和《安娜卡列尼娜》中安娜的悲剧比较。 《安娜 卡列宁娜》是十九世纪俄国著名作家列夫 托尔斯泰最著名的作品之一,本书主要描写了在俄国改革时期人们的思想状况,揭示了在不彻底的改革下人们思想的不合理性。同时代的福楼拜的《包法利夫人》揭示了法国浪漫主义思想害人之深。安娜与爱玛分别生活在同一时期不同阶层的不同国家里。她们的悲剧有着相同和不同之处。 相同点:(1)所处背景上。两个主人公都是为了爱,奋不顾身的女人,她们有着美丽的外表,高贵,有风韵,并向往那种自由,无拘无束的爱情。爱玛所生活的背景正是法国浪漫主义思想风靡的时候,贵族门槛的降低,爱玛的父亲正是因为希望自己的女儿成为大家闺秀,所以才把爱玛送入了修道院,这正是爱玛悲剧的起根源之一。安娜也是一个生活在社会变革时期的女性,俄国改革时期人们的思想依然不成熟。安娜追求真爱本身并没有任何问题,然而人们病态的思想对安娜行为是不理解的。(2)在爱情方面。爱玛与安娜的思想都是十分开放的。爱玛总是渴望浪漫的生活,渴望如火如荼的爱情,与之相似,安娜也是为了追求真爱,才走上了偷情的不归路。她们都在婚姻的“围墙”中苦苦挣扎,对自己父母所包办的婚姻及其的不满意,渴望着真正属于自己的爱情。两人对现实都有着改变自身处境的强烈的愿望。 不同点:(1)生活的社会阶层不同。爱玛本是农民出生,本身内在的粗俗是不可改变的,生活中,她奢侈浪费,用丈夫的钱任意挥霍,撒谎成性,对自己的孩子并没有尽到做母亲的职责。安娜出身王室贵族,她是一个美丽善良的上流社会女子,是美丽的典范,行为举止不失高雅,在生活中是一个爱孩子,充满智慧的女性。爱玛与安娜的地位的不同,使得她们对爱情,对理想的追求也有很多的差别。(2)对爱情的追求理解不同。爱玛的爱相比较而言,更加的粗俗,鄙陋,放荡,是人性的堕落。她的肉欲的成分更多一些,更多的是为了所谓的浪漫,以换得偷情的刺激感。安娜对爱的追求显得更高尚一些,虽然都是偷情,但是安娜是对真诚爱情的追求,比爱玛为了浪漫和刺激感而爱高尚的许多。爱玛对爱情的追求是不切实际的,这种想入非非的品质被称为“包法利主义”,她认为有意义有价值的生活就是生活在爱情中,爱情是她的宗教,她向往的爱情是中世纪的骑士之爱,虽浪漫却糜烂,毫无“理性”可言。与之相比的安娜则有所不同,安娜是对纯洁爱情的向往,它所追求的是人们都应当拥有的纯粹的高尚的爱。(3)结局不同。福楼拜把爱玛的一生写的是十分悲惨的,作者甚至连爱玛的死因都写得十分低俗,爱玛完全是因为生活所迫。然而安娜则更有诗的味道,她的死是一种对纯洁爱情的祭祀。

《浅析丁玲小说中的女性意识》毕业论文模板

浅谈丁玲小说中的女性意识 写作提纲 引言,主要介绍丁玲生平及创作历程,约500字。 一、丁玲女性意识的产生,从以下4个方面论述,约2000字。 (一)自小的文学天赋与革命活动家的理想 (二)对重男轻女思想的反叛 (三)早年的生活经历的影响 (四)多部作品中女性意识的流露 二、女性“人”的意识觉醒时期,从以下4个方面论述,约2000字。 (一)由于五四运动的影响,当时的知识分子都通过文字来表达自己的内心(二)《梦珂》是丁玲第一次对社会中歧视女性这一现象发出抗议 (三)超越男权的独立的女性意识 (四)《莎菲女士的日记》里莎菲的女性意识 三、“革命+恋爱”的新女性时期 比较《韦护》、《一九零三上海春》、《母亲》中的变化,展现积极投身革命寻求出路的新女性形象。 四、延安时期的女性解放 用《一颗未出膛的枪弹》、《我在霞村的时候》来论证,其达到趋于成熟富有社会良知和责任感的女性形象。 结语

摘要:丁玲是个颇有个性的女作家,她独有的女性意识突出地体现在她的小说创作中。本文即是以此为着眼点,将她的小说创作分为三个阶段:“莎菲女士时代”、“命时代”、“延安时代”,并结合不同阶段的作品对其小说创作做一个梳理和评价。随着作品中女性人物形象的不断演变和发展,我们不仅可以了解到丁玲人生的心路历程,还可以深切地领会到其创作中强烈的女性意识的历变,从而揭示她不同创作阶段的不同创作的现实意义。本论文试图探讨丁玲女性主义意识形成的原因、重新解读丁玲在不同时期创作的文本、探讨丁玲小说中女性话语权的建构、丁玲小说中女性形象的嬗变和女性意识的冲撞等问题,以探究丁玲作为早期的女性作家对现代女性主义文学的先锋作用。 关键词:丁玲女性意识“莎菲”时代

浅析爱玛与苔丝的悲剧命运比较

目录 一、引言 (1) 二、苔丝和爱玛相似的悲剧结局和比较分析 (1) (一)受困于爱情,为情自杀 (1) (二)自始至终都有罪恶感 (3) 三、爱玛和苔丝悲剧命运同中有异的成因和比较 (4) (一)社会根源导致的命运悲剧 (4) (二)家庭环境导致的迥异性格 (5) (三)遇人不淑的恶劣后果 (6) 总结 (1) 参考文献 (2) 致谢辞 (3)

爱玛与苔丝的悲剧命运比较 摘要:福楼拜的《包法利夫人》和哈代《德伯家的苔丝》都是有一定社会影响力的伟大文学作品。作为主角,爱玛和苔丝的悲剧命运具有相似之处,又表现出不同的特点。本文从作者生活的时代和创作的时代,以及小说中所描述的主人翁的生活环境及性格特征等几个方面,来比较论述苔丝和爱玛两位女性的悲剧人生的异同以及对应的原因。 关键字:爱玛;苔丝;悲剧命运;比较

Comparison of Emma and Tess's tragic fate Abstract:Gustave Flaubert's "Mrs. Bovary" and Hardy "Tess" is a great literary works have a certain social influence. The tragedy of Emma and Tess image have similarities,but also have different characteristics. This paper mainly from the life and creation,and described in the novel master living environment,personality characteristics,to compare the Tess and Emma two as the cause of the tragic fate of women and their tragic life. Keywords:Emma,Tess,tragedy,comparison

包法利夫人的悲剧命运

包法利夫人的悲剧命运 读福楼拜《包法利夫人》,爱玛是一个美丽,温柔又有才的女子。她单纯而天真,会弹钢琴,懂绘画、刺绣,她本能够找一个好男人过幸福而平静的生活,然而爱玛却对她的婚姻感到沮丧,面对着周围男人的平庸,她开始任凭自己迷失在幻想的陷阱中,变得虚荣而放纵。最终,受商人逼迫,服毒自尽。对于爱玛的死有许多原因,教育、环境以及自己的情人等。 修道院教育对爱玛的毒害 爱玛在修道院接受了贵族式的教育,沾染了爱好虚荣、逸乐的习气,追求“浪漫主义情绪”和“风雅生活的理想”。宗教在这里被美化了。她读《保耳与维尔吉妮》,听布道“,布道中间,往往说起的比喻,类如未婚夫、丈夫、天上的情人和永久的婚姻,在灵魂深处,兜起意想不到的喜悦”。 爱玛拥有聪慧的头脑,却有着一颗浮躁的心灵。这成了她一生中致命的要害,即便是美貌、教养都无法将其心灵的庸俗抵消。这样,她从书中吸收了一些糟粕,把书中的世界与现实中的世界、生活中的自己和书本里的角色混同起来。修道院的生活极大地影响了她的人生观和爱情观,她的人生悲剧由此慢慢形成。 腐化堕落的社会风气把爱玛引向深渊 在这部小说里我们除了可以看见包法利夫人的身影外,还有就是那些资产阶级的代表,他们丑陋的嘴脸也是我们无法忘怀的。比如在沃比萨尔做客时,孔夫兰侯爵做过王后的情人,决斗、赌博、抢夺妇女、无恶不作;还有对他们极尽热情的药店老板奥梅,他也阿谀奉承,耍尽手段,欺世盗名;还有道貌岸然、金玉其外败絮其中、与奸商勾结企图侵犯爱玛的纪尧曼等,他们都是包法利夫人身边的人,可这些人身上都流着资产阶级的血液,都带有资产阶级的烙印。在这样肮脏不堪的环境下,包法利夫人被一步步地推上了不归路,对浪漫爱情和美好生活的憧憬和欲望再加上资产阶级这个巨大推力,包法利夫人想不堕落想不毁灭都难。福楼拜说:“任何写照都是讽刺,历史是控诉。” 爱玛的情人对其一生的影响 精神上的情人——子爵。在道特舞会上,爱玛遇到子爵,曾邀爱玛跳过两次舞,让爱玛为之倾心了一辈子,即使喝砒霜自杀的那一瞬间也不能忘记。爱玛只

论文正文 《包》中爱玛的悲剧命运

《包法利夫人》中爱玛的悲剧命运 汉语言文学杨楠 18110140 居斯达夫·福楼拜是十九世纪法国著名作家。《包法利夫人》是其代表作,被誉为世界十大文学名著之一,在法国甚至世界文坛获得普遍赞誉和高度评价;作品通过描写女主人公爱玛一生为了追求虚无的浪漫爱情生活,最后因债务缠身,无力解脱而服毒自尽的经历,展示了19世纪中叶的法国外省生活。这部著作不仅标志着十九世纪法国小说史的一个转折,而且在世界范围影响了小说这个文学体裁在此后一个多世纪的演变和发展过程。本文主要从社会、环境、作品塑造的主要人物形象以及主人公自身因素分析爱玛理想爱情与现实碰撞直至毁灭的原因,以及对其悲剧的思考。 福楼拜是19世纪法国伟大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早期创作受浪漫主义文学作品的影响具有浪漫主义色彩,而《包法利夫人》则是一出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并存的悲剧。其创作开始于1851年,1857年问世。小说的创作背景是法国七月王朝统治时期,法国的资产阶级在“七月革命”后取得了统治地位,随后法国开始了工业革命,资本主义取得了很大发展,关于这一时期的创作,司汤达在《红与黑》中描写的七月革命前的政治氛围,巴尔扎克的《人间喜剧》反映的社会生活的变化,而福楼拜的这本书则主要揭示1848年资产阶级取得全面胜利后的社会面貌,法国资产阶级引以为豪的时代已经过去,接着到来的是一个相对稳定和平庸的时代,在这里我们要提到这部作品的副标题《外省风俗》,福楼拜就是以那些平庸的资产阶级分子为主体,刻画了这一时期资产阶级的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作品中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的一幅形形色色的外省资产者群丑图:满嘴“进步”、“科学”,实际上不学无术,却怀着政治野心,欺世盗名的药店老板奥梅;有自誉为“医治人类灵魂的医生”,实际上对人的感情一窍不通,浅薄可笑的本堂神甫布尼齐安;有道貌岸然,彬彬有礼,却满肚子男盗女娼,与奸商暗中勾结,中饱私囊的公证人吉约曼;有惟利是图,奸诈狡猾,重利盘剥,置人于死地的奸商兼高利贷者勒乐;有灵魂肮脏,腐化堕落,随心所欲玩弄女性,纵情声色犬马的地主罗多夫;还有生活空虚,百无聊赖,整天摆弄旋床以消磨时光的税吏兼消防队长比内等等。这是作者所刻画的整个乡镇的头面人物,是作者所理解的法国外省资本主义分子生活的写照,“经济繁荣”的实质、资产阶级的虚伪和对劳动人民的欺骗,表现得再清楚不过,正如福楼拜所说的“任何写照都是讽刺,历史是控诉。”这种讽刺和控诉构成了《包法利夫人》强烈的批判效果,由此可看作者的目的并不是去批判主人公爱玛的堕落,福楼拜曾说:“就在此刻,我可怜的包法利夫人,正在法国的12个村庄里受罪、哭泣!”可见作者对爱玛是同情的、怜悯的,只是其爱憎并不直接流露。爱玛的死不仅是她自身的悲剧更是时代的悲剧,作者以细腻的笔触描写了主人公爱玛情感堕落的过程,可以说作者是在通过爱玛来控诉资本主义社会的丑恶,努力寻找着造成这种悲剧的社会原因,作品以现实主义的手法刻画了一个充满浪漫主义追求的女子在平庸的现实生活中堕落,被逼致死的爱玛遭受社会唾弃,而引诱她堕落的情人罗多尔和莱昂,却逍遥法外,步步高升,在作品的结尾饱含辛辣的讽刺和血泪的控诉。

浅析《包法利夫人》中爱玛悲剧的成因

浅析《包法利夫人》中爱玛悲剧的成因 作者简介:刘丹丹,河南大学文学院对外汉语专业。 安永友,黄淮学院社会管理系思想政治教育1101B。 江建,黄淮学院社会管理系劳动与社会保障1101B。 摘要:《包法利夫人》是19世纪中叶法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居斯达夫•福楼拜的经典作品。他通过描写一位浪漫女人爱玛的一生,描写其在不同时期的变化,塑造了一位天真纯朴的少女逐步堕落为生活淫靡的荡妇,直至走向毁灭的悲剧形象。小说主人公爱玛幼稚单纯,对爱情生活充满渴望和热情。但在现实面前,她对生活的追求仅仅只是幻想,在寻求爱情和幸福的道路上逐渐走向毁灭,最终酿成服毒自杀的悲剧。读完这本书,我们不得不思考的问题就是,造成其悲剧的原因是什么?爱玛本身内在性格,以及贵族修道院式教育,是影响其生活的内在因素。嫁为人妇后,丈夫的平庸是激发起其欲望爆发的催化剂。在资产阶级大的社会环境下,外界的诱惑以及社会的残酷是其悲剧酿成的又一重要因素。 关键词:爱玛;悲剧;成因;幻想;现实少女时期的爱玛 爱玛,一位小资产阶级单纯善良的女子。少女时期,身

为庄园主家庭的独生小姐,她家境还比较殷实。失去母亲后,是父亲的掌上明珠,同时也被视为日后的希望。当时的父亲也希望女儿能进入上流社会,所以在十三岁时就被送进修道院接受教育。在修道院里,爱玛聪明伶俐,活泼开朗,对未来生活充满热情。与别的姑娘不同的是,她乐于学习,喜欢沉浸在修道院浪漫温馨的气氛中,使她有机会接触到刺激性的布道辞、风流故事以及浪漫缠绵的传奇小说,这些开阔了爱玛的眼界,在一定程度上塑造了爱玛的价值观和人生观,这为她日后想要进入贵族生活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我们当今各个国家都十分重视教育的重要性,教育也的确在塑造人性方面起到重大作用,爱玛就是一个鲜明的反面教材。 接受教育后,爱玛的内在思想逐步被改变,她吸收了贵族式的思想文化和行为举止,对幸福生活想象丰富,充满浪漫主义色彩。在这个乡村姑娘爱玛稚嫩的心灵里,她已不满足于平凡,她对小说中出人头地的人物充满敬意,对传奇的生活故事充满好奇和想象,对巴黎城市生活充满渴望和向往,这些都在她的内心深处都埋下了不安分的种子。在一定程度上这也是爱玛悲剧的开端。 如若没有接受教育,爱玛的生活会是另一番境遇。她可以仍然是纯朴的乡下姑娘,日后成为贤惠的妻子,慈爱的母亲,安安静静,平平凡凡的度过自己的一生。但是接受教育之后,爱玛的眼界和内在气质发生了改变,内在多愁善感性

论文-论铁凝小说的女性意识

本科生毕业论文 题目论铁凝小说的女性意识

目录 中文摘要、关键词………………………………………………( 10 ) 一、《玫瑰门》人物探微:……………………………………( 10 ) 二、《大浴女》人物探微:…………………………………( 14 ) 三、铁凝女性文学的独特性及当下启示……………………( 17 )注释………………………………………………………………( 18 )参考文献…………………………………………………………( 19 )英文摘要、关键词………………………………………………( 21 )附录………………………………………………………………( 22 ) 论铁凝小说的女性意识

摘要:作为当代出色的女性作家,铁凝以悲悯的情怀注视着女性群体,她的小说以独特的方式书写女性,展示了女性在男权社会生活的本真状态。而女性只有在深层次上自我觉醒,以鲜明的女性意识在社会上独立,才能真正摆脱精神上的禁锢,得到真正的自由,才能真正的达到两性和谐。下面以铁凝的两部长篇小说《玫瑰门》和《大浴女》,探讨铁凝小说中的人物形象以及由此所体现的女性意识。 关键词:铁凝《玫瑰门》《大浴女》人物形象女性意识 作为当代出色的女性作家,铁凝以悲悯的情怀注视着女性群体,她的小说以独特的方式书写女性,展示了在现实及历史情境中,在男权意识操控下,女性的境遇和生存图景。在铁凝的文本中,女性在男权世界里被压迫和奴役的不公平命运被赤裸裸的暴露于两性关系之下,作者试图通过女性的生存困境探寻女性悲剧命运的根源。从《哦,香雪》到《玫瑰门》,再到《大浴女》,铁凝诠释着形形色色的女性形象以及她们对命运的探索,却很少将自己有限的目光向男性投去,她的笔下几乎没有英雄式的、令人尊敬的男性形象。下面以铁凝的两部长篇小说《玫瑰门》和《大浴女》,探讨铁凝小说中的人物形象以及由此所体现的女性意识。 一、《玫瑰门》人物探微:司猗纹姑爸竹西苏眉庄坦叶龙北 《玫瑰门》是铁凝的长篇处女作,问世于1988年,在这部小说里,作者告别了“香雪”式的纯情和清新,以冷峻厚重的笔调打开了女性沉重的命运之门。作品叙述了在文革的背景下,以老少三代女性作为主要人物的故事,刻画了几个鲜活而复杂的女性形象,展示了在“文革”这一特定历史场景中,女性的外在困境和内在苦痛,她们苏醒了的女性意识,她们的悲剧和自赎。 司猗纹是作者着力表现的人物,她本是大家闺秀,少年时代曾追求过理想和自由,向往真挚的爱情,她受时代影响爱上了进步学生华致远,并向他献上了十八岁少女的初贞,然而华致远却一去不复返,打碎了司猗纹玫瑰般的爱情梦想。无奈,她只能按照媒妁之言、父母之命嫁给了庄绍俭,成了庄家的大少奶奶,未曾料想,从此自己便掉进悲剧的深渊。

_包法利夫人_中爱玛的悲剧解读

孟丽莉 荩《包法利夫人》中爱玛的悲剧解读 《包法利夫人》是法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福楼拜的代表作,被誉为世界十大文学名著之一。作者运用写实手法,通过主人公爱玛浪漫而又悲惨的经历,再现了19世纪中期法国的社会生活。作者一方面极力展示爱玛对于理想爱情勇敢大胆的追求,另一方面也揭露了人性中虚荣、自私、淫欲、堕落的阴暗面以及腐朽残酷的社会现实,也正因为此,此书一出版便在当时法国社会引起轩了然大波,并为福楼拜带来一场关于此书是否“有伤风化”的官司。然而,福楼拜坚持用科学、客观的态度进行创作,并大胆地向世人宣告:“包法利夫人,就是我!根据我来的”。当然,爱玛的悲剧有其自身性格的原因,但更重要的是资本主义发展时期血淋淋的社会现实:社会造成贫富极端分化使人们崇富厌贫,同时也造就了形形色色的刽子手们将爱玛推向绝境。 首先,可悲的成长环境为她埋下了悲剧的种子。爱玛生活在19世纪中叶法国外省的农村小镇,她本应在质朴、温馨的田园生活中度过自己的无忧无虑的少女时代,然而父亲为了实现自己的贵族梦,把13岁的爱玛送到修道院(19世纪早期,巴黎并没有专门的女子学校,女孩子要学习就必须在修道院中完成),接受贵族教育。修道院的教育是一把双刃剑,在这里爱玛一方面学会了跳舞、地理、绘画、刺绣、弹琴等,另一方面也使处于懵懂时期的爱玛更加崇尚物质主义,向往中世纪的爱情,妄想跻身于奢靡的资本主义上流社会。这里违背常情的禁欲生活,反而刺激了爱玛善于幻想的、不安分的天性。她如饥似渴地阅读大量的浪漫主义作品满足自己对浪漫爱情的渴望。浪漫小说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爱玛的人生观、爱情观和个性气质。她希望自己像书中的女主人公一样,拥有她们的生活、情调,等待着黑马骑士疾驰而来。她认为爱情“仿佛是一只玫瑰色的大鸟,只在充满诗意的万里长空的灿烂光辉中飞翔”。卢欧老爹万万没有想到,那种脱离实际、灌输消极、颓废的思想的教会教育葬送了女儿的一生。与世隔绝的修道院生活,使爱玛根本不了解法国腐朽庸俗的资本主义社会,她对于上层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尔虞我诈、唯利是图的卑鄙本质一无所知。她完全沉浸于自己编织的爱情幻想中,然而残酷的社会现实即将将她的爱情梦与贵族梦击得粉碎。梦想与现实的强烈反差注定了爱玛的悲剧。 其次,平淡乏味的婚姻生活是她悲剧的导火索。带着对未来生活的憧憬和浪漫爱情的遐想,爱玛离开修道院。正值豆蔻年华的她已出落成一个美少女,她的头发黑而亮,脸蛋红得像玫瑰,眼睛楚楚动人。初遇夏尔,她竟以为“得到了那种可望而不可即的爱情”。然而,平庸乏味的婚姻生活,使她的幻想成为泡影。他们俩情趣爱好格格不入。爱玛依旧浪漫,“她幻想在半夜举行火炬婚礼”。结婚之初她也曾画素描,弹钢琴,料理家务,然而缺乏精神生活的家庭,不能满足她对热烈感情生活的要求。而包法利先生外形笨拙,智力低下,性格软弱,胸无大

论翟永明诗歌中的女性意识【开题报告】

毕业论文(设计)开题报告 题目:论翟永明诗歌中的女性意识 专业:汉语言文学 一、选题的背景、意义 在八十年代以来的中国诗歌谱系中,翟永明被普遍认为是当代最优秀的女诗人。其作品曾被翻译成为英、德、日、荷兰等国文字,出版有诗集《女人》、《在一切玫瑰之上》、《称之为一切》、《黑夜中的素歌》、《翟永明诗集》、《终于使我周转不灵》;散文随笔集《纸上建筑》、《坚韧的破碎之花》、《纽约,纽约以西》等。她成名于早期作品组诗《女人》,并在二十余年来的写作中坚定地保持充沛的写作和思考的活力,且每个时期都有重要作品问世,在中国诗坛具有无可置疑的重要性,诗人欧阳江河称其为“东方最美丽的女人”,诗人伊沙则曾戏谑地称赞“第三代诗人都有翟永明情结”,也正是这种来自外部的女性身份设定以及她作品中所主动涉及到的女性意识元素,让她的作品和相关的言论成为本文的研究起点。 二十世纪法国最有影响的女性之一及存在主义学者、文学家波伏瓦曾将女性称为“第二性”,即相比于男性而言,女性是一个非主导性阶级。在这样一个跨历史跨文化的普遍存在的社会结构当中,女性在政治、经济、文化、思想、观念、伦理等各个领域都与男性不平等,即使在家庭这样的私人领域中,女性也处于与男性不平等的地位。但女性的这种历史性的失败不单决定于其生理因素,更多地是由社会和人类文化人为地建构起来的。1也正因为如此,不管有多少女性作家或诗人不喜欢甚至拒绝被人贴上性别标签,而且在这种拒绝背后隐藏着的也是对这种潜在歧视的不满,但她们却在自己的作品中不可避免地打上了性别烙印。不过也恰恰是这种烙印鲜明的作品,反过来给我们提供了一个以资讨论的样本,并透露了她们更深反叛和独立的可能。 二、相关研究的最新成果及动态 本文首先试图从时间上理清翟永明诗歌中女性意识及其变化的整体脉络,主要以诗人成名之初的组诗《女人》、九十年代比较重要的作品《更衣室》《女子澡堂》、新世纪以来的《她的视点》以及新作《关于雏妓的一次报道》等作品为探讨对象;然后试图在空间上将翟永明的诗及其女性意识与不同时期的女性诗人作家作纵向、横向和同时期的比较,在这副作品及思想的坐标系中最终确定翟永明诗歌所处的坐标点;最后,本文将在比较总结的基础上得出相关结论,最终以抛砖引玉的形式试图给当代诗歌研究和诗人研究提供一个新的契机。 女性诗歌是“女性文学”的重要构成部分。那么,何为“女性文学”呢?在相当长的时期内,“女性文学”被泛指为女性写作的文学,即使在国外,“women’s literature”也是一个被长期使用的“熟语”。大约自上世纪50年代以来,“女性文学”的涵盖范畴被自觉地约小,特指由女作家、女诗人创作的,表现女性生存和生命经验的作品。 评论家陈超对翟永明的研究最为系统,他曾有一种对翟写作的分期归纳:

浅析包法利夫人的悲剧性

浅析包法利夫人的悲剧性 摘要:包法利夫人悲剧的一生,或许不能仅仅用“悲剧”来形容她。我们应该用正确的眼光来看待包法利夫人以及“包法利夫人现象”。她一生的心理变化划分为四个重要的阶段,也是这四个不断深入的变化阶段造成了爱玛的不断沉沦、堕落,最后死亡。造成她悲惨命运的原因不完全是她个人的,可以说是时代造就了包法利夫人。 关键词:四个心理阶段;客观因素;主观因素 《包法利夫人》是福楼拜的代表作品,其叙述了包法利夫人悲剧的一生,或许不能仅仅用“悲剧”来形容她。我们应该用正确的眼光来看待包法利夫人以及“包法利夫人现象”。造成她悲惨命运的原因不完全是她个人的,可以说是时代造就了包法利夫人。中国有句古话:时势造英雄。或许可以从某个侧面说明这一道理。当然,她一步步走向生命的终结与她个人的原因是分不开的。那么,包法利夫人(爱玛)在她迈入死亡的深渊过程中,她的内心到底是怎样变化的?她是怎样一步步沦陷最终走向死亡的呢? 纵观《包法利夫人》一文全局,可以将爱玛一生的心理变化划分为四个重要的阶段,也是这四个不断深入的变化阶段造成了爱玛的不断沉沦、堕落,最后死亡。第一个重要的阶段是爱玛婚后不久发出对婚姻的疑惑。她在内心犯着嘀咕:“结婚以前,她以为自己有了爱情;可是应当从这种爱情中得到的幸福不见来,她想,一定是自己弄错了。”这是爱玛第一次对自己的婚姻产生了疑问。她期盼爱情但是包法力却是不解风情的木头疙瘩,他理解不了爱玛的内心需求,满足不了爱玛想要的爱情。爱玛开始对丈夫不满,对这一切失望,甚至发出惊叹:“我的上帝!我为什么要结婚!”她对这段婚姻的态度也由原先的怀疑不满变成失望。 第二个重要的阶段是爱玛心中的理想爱情的化身“子爵”的出现。由于丈夫的原因,包法利夫人和她的丈夫被邀请去参加舞会。舞会上种种奢华的物品和奢侈的享受,以及她可以和贵妇人同席等等的一切,极大程度上满足了爱玛的虚荣心。同时,爱玛身上发生了一件她一生中的大事——她遇到了她的“梦中情人”子爵。这使得她更加厌恶自己的丈夫。舞会结束后,爱玛还是在不断地回忆舞会上发生的一切,这是她生活中的快乐因子。现实与幻想的落差,还有丈夫的不理解,让她终日愁闷不堪,身体也不再健康。包法利离开道特迁居永镇,在这里遇到了现实中的“理想情人”赖昂。他们兴趣相投、谈天说地,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