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动控制原理课程设计
- 格式:pdf
- 大小:1.81 MB
- 文档页数:37
自动控制原理课程设计一、引言自动控制原理课程设计是为了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自动控制原理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通过实际项目的设计与实现,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
本文将详细介绍自动控制原理课程设计的标准格式,包括任务目标、设计要求、设计方案、实施步骤、实验结果及分析等内容。
二、任务目标本次自动控制原理课程设计的目标是设计一个基于PID控制算法的温度控制系统。
通过该设计,学生将能够掌握PID控制算法的基本原理和应用,了解温度传感器的工作原理,掌握温度控制系统的设计和实现方法。
三、设计要求1. 设计一个温度控制系统,能够自动调节温度在设定范围内波动。
2. 使用PID控制算法进行温度调节,实现温度的精确控制。
3. 使用温度传感器实时监测温度值,并将其反馈给控制系统。
4. 设计一个人机交互界面,能够实时显示温度变化和控制系统的工作状态。
5. 设计一个报警系统,当温度超出设定范围时能够及时发出警报。
四、设计方案1. 硬件设计方案:a. 使用温度传感器模块实时监测温度值,并将其转换为电信号输入到控制系统中。
b. 控制系统使用单片机作为主控制器,通过PID控制算法计算控制信号。
c. 控制信号通过电路板连接到执行器,实现温度的调节。
d. 设计一个报警电路,当温度超出设定范围时能够触发警报。
2. 软件设计方案:a. 使用C语言编写单片机的控制程序,实现PID控制算法。
b. 设计一个人机交互界面,使用图形化界面显示温度变化和控制系统的工作状态。
c. 通过串口通信将温度数据传输到电脑上进行实时监控和记录。
五、实施步骤1. 硬件实施步骤:a. 搭建温度控制系统的硬件平台,包括温度传感器、控制系统和执行器的连接。
b. 设计并制作电路板,将传感器、控制系统和执行器连接在一起。
c. 进行硬件连接调试,确保各个模块正常工作。
2. 软件实施步骤:a. 编写单片机的控制程序,实现PID控制算法。
b. 设计并编写人机交互界面的程序,实现温度变化和控制系统状态的实时显示。
自动控制原理课程设计1000字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自动控制技术在现代工业生产中已经广泛应用。
在这其中,自动控制原理是自动控制技术中最基础、最重要的理论课程之一。
本文通过对自动控制原理课程设计的阐释,介绍一下该课程的内容、目的和方法。
一、自动控制原理的内容自动控制原理的内容涉及科学基础理论、数学工具和计算机方法,它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控制系统的基础概念:控制系统的基本概念、控制系统的分类、控制系统的组成和控制系统的传动机构等。
2. 控制系统的数学模型:从物理规律和经验中推导出数学模型,建立控制系统的数学模型。
3. 控制系统的性能评价:针对控制系统的稳态性、动态性、准确性等性能指标进行评价。
4. 控制系统的设计方法:根据控制要求,通过合适的控制方法设计出控制方案。
5. 控制系统的稳态分析:控制系统的稳态特性分析,包括稳态误差计算、校正系数设计等方面。
二、自动控制原理课程设计的目的自动控制原理课程设计的主要目的是为了让学生在学习自动控制原理的基础理论的同时,完成具体的控制系统设计和仿真实验。
这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自动控制原理的方法和技巧。
1. 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通过自动控制原理课程设计,学生可以更好地了解自动控制原理的实际应用及其特点,提高了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
2. 增强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课程设计需要运用数学知识、自动控制原理、计算机技术进行综合应用,这提高了学生对多种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
3. 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课程设计过程中,需要学生们共同完成,这有助于团队协作能力的提升。
三、自动控制原理课程设计的方法自动控制原理课程设计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确定课程内容和设计要求:课程设计前,应该明确整个课程设计的要求和任务,确定设计方案与设计目标。
2. 建立数学模型和仿真平台:根据课程要求,选择合适的模型,进行控制系统的建模。
确定仿真平台,配置必要的软硬件环境。
3. 设计算法:针对控制系统的稳态性、动态性、准确性等性能指标,结合数学模型,设计合适的控制算法。
自动控制原理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理解自动控制原理的基本概念,掌握控制系统数学模型的建立方法;2. 掌握控制系统性能指标及其计算方法,了解各类控制器的设计原理;3. 学会分析控制系统的稳定性、快速性和准确性,并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对实际控制系统进行优化。
技能目标:1. 能够运用数学软件(如MATLAB)进行控制系统建模、仿真和分析;2. 培养学生运用自动控制原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工程素养;3. 培养学生团队协作、沟通表达和自主学习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培养学生对自动控制原理的兴趣,激发学生探索科学技术的热情;2. 培养学生严谨、务实的学术态度,树立正确的价值观;3. 增强学生的国家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认识到自动控制技术在国家经济建设和国防事业中的重要作用。
本课程针对高年级本科学生,结合学科特点和教学要求,将目标分解为具体的学习成果,为后续的教学设计和评估提供依据。
课程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培养高素质的工程技术人才奠定基础。
二、教学内容本课程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部分:1. 自动控制原理基本概念:控制系统定义、分类及其基本组成;控制系统的性能指标;控制系统的数学模型。
2. 控制器设计:比例、积分、微分控制器的原理和设计方法;PID控制器的参数整定方法。
3. 控制系统稳定性分析:劳斯-赫尔维茨稳定性判据;奈奎斯特稳定性判据。
4. 控制系统性能分析:快速性、准确性分析;稳态误差计算。
5. 控制系统仿真与优化:利用MATLAB软件进行控制系统建模、仿真和分析;控制系统性能优化方法。
6. 实际控制系统案例分析:分析典型自动控制系统的设计原理及其在实际工程中的应用。
教学内容按照以下进度安排:第一周:自动控制原理基本概念及控制系统性能指标。
第二周:控制系统的数学模型及控制器设计。
第三周:PID控制器参数整定及稳定性分析。
第四周:控制系统性能分析及MATLAB仿真。
自动控制原理课程设计专业: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设计题目:二阶系统的综合设计班级:电自1141班学生姓名:Jason学号12指导教师:王彬分院院长:许建平教研主任:高纯斌电气工程学院目录第一章课程设计内容与要求分析 (2)1.1 课程设计内容 (2)1.2 课程设计要求分析 (2)1.2.1 二阶系统综合设计要求分析 (2)1.2.2 直流电机调速设计要求分析 (3)第二章二阶系统综合设计 (4)2.1 校正系统参数及特性图和结构图的确定 (4)2.2 MATLAB仿真实现过程 (6)2.2.1 程序编写 (6)2.2.2 Simulink仿真过程 (8)第三章直流电机调速 (10)3.1 开环直流电机调速 (10)3.2 单闭环晶闸管直流调速系统实验 (10)第四章自控课设总结 (12)参考文献 (13)致谢 (13)第一章课程设计内容与要求分析1.1 课程设计内容本次课程设计内容主要分为两大部分,第一部分为利用有源串联超前校正网络进行二阶系统校正。
通过校正装置开关的开合来比较校正前后的效果差异,主要利用MATLAB进行相关程序的编写和仿真,结合最终的结果经过分析论证最终得出相应结论。
第二部分为直流电动机开环调速实验和单闭环晶闸管直流调速系统实验。
二阶系统综合设计要求:1)开关S闭合引入校正网络后,在单位阶跃输入信号作用时,’≥4.4弧度/秒,相位裕量γ’≥45°;开环截止频率ωc2)根据性能指标要求,确定串联超前校正装置传递函数;3)手工绘制校正前、后及校正装置对数频率特性曲线;4)利用Matlab仿真软件辅助分析设计,并验算设计结果,绘制校正前、后及校正装置对数频率特性曲线;5)在Matlab-Simulink下建立系统仿真模型,求校正前、后系统单位阶跃响应特性,并进行系统性能比较;6)根据计算结果确定有源超前网络元件参数R、C值。
直流电动机调速设计要求:1)未接入反馈回路时直流电动机的转速随负载的变化而产生变化;2)通过晶闸管直流调速系统对系统进行调速;3)接入反馈后在给定电压和负载下产生一个转速,通过负载的改变系统转速能恢复到原来的状态;4)利用电力系统试验台进行试验。
自动控制原理课程设计
自动控制原理课程设计是针对自动控制原理课程的学习内容和要求进行的实践性教学任务。
其目的是通过设计和实现一个自动控制系统,加深学生对自动控制原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一般来说,自动控制原理课程设计包括以下几个步骤:
1. 选题:根据课程要求和学生的实际情况,选择一个合适的自动控制系统作为课程设计的对象。
可以选择一些简单的控制系统,如温度控制、水位控制等,也可以选择一些复杂的控制系统,如飞行器控制、机器人控制等。
2. 系统建模:对选定的控制系统进行建模,包括确定系统的输入、输出和状态变量,建立系统的数学模型。
可以使用传递函数、状态空间等方法进行建模。
3. 控制器设计:根据系统模型和控制要求,设计合适的控制器。
可以使用经典控制方法,如比例积分微分(PID)控制器,也可以使用现代控制方法,如状态反馈控制、最优控制等。
4. 系统仿真:使用仿真软件(如MATLAB/Simulink)对设计的控制系统进行仿真,验证控制器的性能和稳定性。
5. 硬件实现:将设计的控制器实现到实际的硬件平台上,如单片机、PLC等。
可以使用编程语言(如C语言、Ladder图等)进行编程。
6. 系统调试:对实际的控制系统进行调试和优化,使其达到设计要求。
可以通过实验和测试来验证系统的性能。
7. 实验报告:根据课程要求,撰写实验报告,包括实验目的、方法、结果和分析等内容。
通过完成自动控制原理课程设计,学生可以深入理解自动控制原理的基本概念和方法,掌握控制系统的设计和实现技术,提高自己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名称:《自动控制原理》课程设计题目:基于自动控制原理的性能分析设计与校正院系:建筑环境与能源工程系班级:学生姓名:指导教师:目录一、课程设计的目的与要求------------------------------3二、设计内容2.1控制系统的数学建模----------------------------42.2控制系统的时域分析----------------------------62.3控制系统的根轨迹分析--------------------------82.4控制系统的频域分析---------------------------102.5控制系统的校正-------------------------------12三、课程设计总结------------------------------------17四、参考文献----------------------------------------18一、课程设计的目的与要求本课程为《自动控制原理》的课程设计,是课堂的深化。
设置《自动控制原理》课程设计的目的是使MATLAB成为学生的基本技能,熟悉MATLAB这一解决具体工程问题的标准软件,能熟练地应用MATLAB软件解决控制理论中的复杂和工程实际问题,并给以后的模糊控制理论、最优控制理论和多变量控制理论等奠定基础。
使相关专业的本科学生学会应用这一强大的工具,并掌握利用MATLAB对控制理论内容进行分析和研究的技能,以达到加深对课堂上所讲内容理解的目的。
通过使用这一软件工具把学生从繁琐枯燥的计算负担中解脱出来,而把更多的精力用到思考本质问题和研究解决实际生产问题上去。
通过此次计算机辅助设计,学生应达到以下的基本要求:1.能用MATLAB软件分析复杂和实际的控制系统。
2.能用MATLAB软件设计控制系统以满足具体的性能指标要求。
3.能灵活应用MATLAB的CONTROL SYSTEM 工具箱和SIMULINK仿真软件,分析系统的性能。
自动控制原理课程设计---单位负反馈系统设计校正
单位负反馈系统是自动控制原理课程设计中的重要内容,它是将输入信号与反馈信号进行比较、控制,从而达到调节系统性能的一种手段。
其目的是提高系统的稳定性和可靠性,缩小输入量的波动对输出量的影响,保持系统性能的稳定性和提高系统的控制性能,增强系统的鲁棒性。
系统的校正是保证其良好性能的前提,系统校正理论是所有反馈控制系统的基础之一,是实现系统自动控制的根本。
一、系统校正要点
1、调节器模式:调节器的类型是校正的核心,调节器的模式决定着反馈控制系统的性能。
常用的调节器有PI、PD、PID参数调节器,应根据实际情况灵活选择。
2、参数校正:选择调节器模式后,需要进行具体参数的校正,校正的过程一般有两种:经验法和数学模型法可以采用。
3、现场校正:现场校正过程主要是现场对参数进行实践调整,包括检查输入信号校正等,此类校正只能通过仪器进行,由于仪器的精度不同,校正效果也会有所不一样。
二、系统校正实施
1、系统检查:在校正实施前需要进行系统检查,检查项包括仪表精度以及反馈控制系统的结构与结构,检查后才能确定最佳的参数;
2、参数设置:在校正过程中,参数设置是提高反馈控制系统可用性的关键,特别是PID参数的调节,这要求改变参数时,要结合理论,灵活调整,以保证系统满足要求;
3、系统性能:在系统校正完成后,对系统性能进行检查,要求系统要满足设定的所有参数,结果必须与预期的结果保持一致,否则可以继续微调参数设置,以更好的满足需要。
总之,系统校正是自动控制原理中重要的一环,它既涉及到调整调节器参数,也涉及到系统调试等过程,必须根据实际情况,灵活选择,层层检查,从而实现反馈控制系统的良好性能。
自动控制原理-教案一、课程简介1.1 课程背景自动控制原理是工程技术和科学研究中的重要基础,广泛应用于工业、农业、医疗、航空航天等领域。
本课程旨在介绍自动控制的基本理论、方法和应用,使学生掌握自动控制系统的基本原理和设计方法,具备分析和解决自动控制问题的能力。
1.2 教学目标(1)理解自动控制的基本概念、原理和分类;(2)掌握线性系统的数学模型建立和求解方法;(3)熟悉系统的稳定性、瞬态和稳态性能分析;(4)学会设计简单的线性控制器;(5)了解自动控制技术的应用和发展趋势。
二、教学内容2.1 自动控制的基本概念(1)自动控制系统的定义和分类;(2)自动控制系统的组成和基本环节;(3)自动控制系统的性能指标。
2.2 线性系统的数学模型(1)连续时间线性系统的数学模型;(2)离散时间线性系统的数学模型;(3)系统的状态空间表示。
2.3 系统的稳定性分析(1)连续时间线性系统的稳定性;(2)离散时间线性系统的稳定性;(3)系统稳定性的判定方法。
2.4 系统的瞬态和稳态性能分析(1)连续时间线性系统的瞬态响应;(2)离散时间线性系统的瞬态响应;(3)系统的稳态性能分析。
2.5 控制器的设计方法(1)PID控制器的设计;(2)状态反馈控制器的设计;(3)观测器的设计。
三、教学方法3.1 讲授法通过课堂讲授,系统地介绍自动控制原理的基本概念、理论和方法。
3.2 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实际案例,使学生更好地理解自动控制系统的原理和应用。
3.3 实验法安排实验课程,让学生亲自动手进行实验,培养实际操作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3.4 讨论法组织学生进行课堂讨论,促进学生思考和交流,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教学评估4.1 平时成绩包括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实验报告等,占总成绩的30%。
4.2 期中考试通过期中考试检验学生对自动控制原理的基本概念、理论和方法的掌握程度,占总成绩的30%。
4.3 期末考试通过期末考试全面评估学生对自动控制原理的掌握程度,占总成绩的40%。
自动控制原理简明教程课程设计一、前言自动控制原理是自动化学科中的核心课程,是培养自动控制专业学生的重要课程之一。
本文档介绍了自动控制原理课程设计的内容和考核要求,旨在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自动控制原理的相关知识和技能。
二、课程设计背景自动控制原理是一门理论性较强的课程,需要学生掌握较多的数学和物理知识,对学习难度较大。
为了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本次课程设计增加了实验环节,使得学生在学习理论知识的同时,能够更好地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问题中,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
三、课程设计内容自动控制原理课程设计包括以下内容:1. 理论部分理论部分主要包括以下内容:•自动控制系统的基本概念•自动控制系统的数学模型•控制系统的性能指标•控制系统的稳定性分析•控制器的设计与实现•系统鲁棒性分析2. 实验部分实验部分主要包括以下内容:实验一:传递函数建模及可控性分析在这个实验中,我们将学习传递函数的建模方法,并探究传递函数的可控性分析方法。
实验二:比例控制器的设计与实现在这个实验中,我们将学习比例控制器的基本原理,并实现比例控制器的设计和实现。
实验三:积分控制器的设计与实现在这个实验中,我们将学习积分控制器的基本原理,并实现积分控制器的设计和实现。
实验四:比例积分控制器的设计与实现在这个实验中,我们将学习比例积分控制器的基本原理,并实现比例积分控制器的设计和实现。
实验五:控制器参数整定在这个实验中,我们将学习控制器参数整定的基本原理,并实现控制器参数的整定。
3. 报告撰写在课程设计中,学生需要完成一个完整的实验报告,包括实验原理、实验过程、实验结果、数据处理及分析等内容。
四、考核要求本次课程设计的考核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 实验成绩根据实验成绩,评估学生对于自动控制原理的理解程度和实际动手能力。
2. 报告成绩根据报告的质量和内容,评估学生的思维能力和综合素质。
3. 总评成绩综合考虑实验成绩和报告成绩,给出总评成绩。
自动控制原理课程设计目的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理解自动控制原理的基本概念,掌握控制系统的数学模型、传递函数及方块图表示方法;2. 掌握控制系统的稳定性、快速性、准确性的评价标准及其分析方法;3. 了解常见的控制器设计方法,如PID控制,并理解其工作原理。
技能目标:1. 能够运用数学模型描述实际控制问题,绘制并分析系统的方块图;2. 学会使用根轨迹、频域分析等方法评估控制系统的性能;3. 能够设计简单的PID控制器,并通过模拟或实验调整参数以优化系统性能。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培养学生对自动控制原理的学科兴趣,激发其探索精神和创新意识;2. 强化团队合作意识,通过小组讨论和项目实践,提高学生的沟通与协作能力;3. 增强学生面对复杂工程问题时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其责任感和工程伦理观。
本课程旨在结合学生年级特点,以实用性为导向,通过对自动控制原理的深入学习,使学生在掌握理论知识的同时,能够具备一定的控制系统分析和设计能力。
课程目标设定既考虑了学科知识体系的完整性,也注重了学生实践技能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为后续相关课程学习和未来工程师职业生涯打下坚实基础。
二、教学内容本章节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部分:1. 自动控制原理基本概念:控制系统定义、分类及其应用;控制系统的数学模型、传递函数和方块图表示。
2. 控制系统的性能分析:稳态性能分析、动态性能分析;介绍根轨迹、频域分析等性能评价方法。
3. 控制器设计:重点讲解PID控制器的设计原理,包括比例、积分、微分控制的作用;介绍PID参数调整方法。
4. 控制系统稳定性分析:利用劳斯-赫尔维茨稳定性判据、奈奎斯特稳定性判据分析系统的稳定性。
5. 实践环节:结合模拟软件或实验设备,进行控制系统的建模、分析、设计和仿真。
教学内容安排和进度如下:1. 自动控制原理基本概念(2课时):第1章内容,介绍控制系统的基础知识。
2. 控制系统的性能分析(4课时):第2章内容,分析控制系统性能,学习评价方法。
自动控制原理课程教案第一章自动控制系统导论本章教学目标:1使学生掌握自动控制系统的相关概念2使学生理解和掌握自动控制的基本原理3使学生了解自动控制系统的分类和基本要求本章基本要求:1正确理解和掌握负反馈控制的原理2了解控制系统的组成与分类3能确定被控系统的被控对象,被控量和给定量,掌握根据原理图绘制系统方框图的方法。
本章各节的教学内容:1自动控制系统的基本原理2自动控制系统分类3对控制系统的基本要求4自动控制的发展简史5控制系统设计概论本章教学重点:1要求学生了解自动控制系统基本概念、基本变量、基本组成及工作原理2理解信息反馈的含义和作用,区别开环控制和闭环控制3绘制控制系统方框图本章教学内容的深化和拓宽:使学生了解更多工程实际中所用的控制系统,并深入了解它们的工作原理。
本章教学方式:采用工程实例和设疑方法引导学生用系统论,信息论观点分析广义系统的动态特征、信息流,理解信息反馈的作用。
绘制控制系统方框图。
在讲述控制理论发展史引入我国古代指南车和“二弹一星”特殊贡献科学家——钱学森在自动控制理论方面的成就,进行爱国主义和专业教育。
在讲述控制系统系统设计概论,引用转台转速控制和磁盘驱动读取系统的设计实例,强化设计训练。
本章教学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本章概念较多,多举事例说明,以吸引学生的兴趣。
本章主要参考书目:《自动控制原理》吴秀华主编,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6年《自动控制原理》修订版,孙亮,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2006 年《自动控制原理》胡寿松,北京航空航天大学,2006 年。
《自动控制原理》黄家英主编,东南大学出版社,1991年《自动控制原理》李友善主编,国防工业出版社,1989年《控制理论基础》王显正、陈正航主编,科学出版社,2000年第二章控制系统的数学模型本章教学目标:通过本章学习,使学生掌握不同域对应的不同种类的数学模型,学会系统微分方程和传递函数的求法,能绘制系统结构图和信号流图,会用结构图等效变换和梅森公式求系统的传递函数。
课程设计自动控制原理一、教学目标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包括知识目标、技能目标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知识目标要求学生掌握自动控制原理的基本概念、原理和应用;技能目标要求学生能够运用自动控制原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要求学生培养对自动控制原理的兴趣和好奇心,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能够:1.理解自动控制原理的基本概念和原理;2.掌握自动控制系统的分析和设计方法;3.能够运用自动控制原理解决实际问题;4.培养对自动控制原理的兴趣和好奇心,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自动控制原理的基本概念、原理和应用。
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自动控制原理的定义和发展历程;2.自动控制系统的分类和基本原理;3.控制器的设计方法和应用;4.自动控制原理在实际工程中的应用案例。
教学内容的安排和进度如下:1.第一课时:介绍自动控制原理的定义和发展历程;2.第二课时:讲解自动控制系统的分类和基本原理;3.第三课时:介绍控制器的设计方法和应用;4.第四课时:分析自动控制原理在实际工程中的应用案例。
三、教学方法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本节课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包括讲授法、讨论法、案例分析法和实验法等。
1.讲授法:通过教师的讲解,向学生传授自动控制原理的基本概念和原理;2.讨论法:引导学生参与课堂讨论,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3.案例分析法:分析实际工程中的应用案例,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自动控制原理;4.实验法:安排实验环节,让学生动手实践,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四、教学资源为了支持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实施,丰富学生的学习体验,本节课选择和准备以下教学资源:1.教材:选用《自动控制原理》教材,作为学生学习的主要参考资料;2.参考书:推荐学生阅读《现代自动控制原理》等参考书籍,加深对自动控制原理的理解;3.多媒体资料:制作PPT课件,通过图片、动画等形式展示自动控制原理的相关概念和原理;4.实验设备:准备自动控制系统实验设备,让学生进行实际操作和观察。
目录一.设计题目二. 设计报告正文2.1 设计思路 (2)2.2根据稳态误差要求,确定K的值 (2)2.3系统的开环传递函数的结构图 (3)2.4计算待校正系统的相角裕度 (3)2.5校正后的系统传递函数 (3)2.6验证已校正系统的相角裕度 (4)三. 实现与验证编程 (4)3.1制出待校正系统的bode图和单位阶跃响应 (4)3.2算未校正系统的幅值裕量和相位裕....................... 错误!未定义书签。
3.3前校正网络的传递函数................................. 错误!未定义书签。
3.4系统的开环传递函数及伯德图........................... 错误!未定义书签。
3.5算校正后系统的幅值裕量和相位裕量..................... 错误!未定义书签。
3.5校正前后的Bode图 (10)四. 设计总结参考文献 (10)自动控制原理课程设计一.设计题目设单位负反馈系统的开环传递函数为)1()(+=s s K s G用相应的频率域校正方法对系统进行校正设计,使系统满足如下动态和静态性能:(1) 相角裕度045≥γ;(2) (2) 在单位斜坡输入下的稳态误差为1.0=sse ; (3) 系统的剪切频率小于7.5rad/s 。
要求:(1) 分析设计要求,说明校正的设计思路(超前校正,滞后校正或滞后-超前校正);(2) 详细设计(包括的图形有:校正结构图,校正前系统的Bode 图,校正装置的Bode 图,校正后系统的Bode 图);(3) 用MATLAB 编程代码及运行结果(包括图形、运算结果);(4) 校正前后系统的单位阶跃响应图。
二、设计报告正文2.1设计思路超前校正装置具有相位超前作用,它可以补偿原系统过大的滞后相角,从而增加系统的相角裕度和带宽,提高系统的相对稳定性和响应速度。
超前校正通常用来改善系统的动态性能,在系统的稳态性能较好而动态性能较差时,采用超前校正可以得到较好的效果。
自动控制原理课程设计教学大纲1. 引言自动控制原理课程设计是自动控制原理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课程设计,能够帮助学生将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相结合,提高学生对自动控制原理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2. 课程设计目的自动控制原理课程设计的目的是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以及运用自动控制原理知识进行系统设计和建模的能力。
通过课程设计,学生应能够熟练运用自动控制原理的基本理论知识,了解控制系统的设计方法,并能够独立完成控制系统的设计与调试。
3. 课程设计内容(1)理论学习:包括PID控制器的原理、校正与调节,控制系统的稳定性分析和设计,频域分析与设计,以及状态空间分析与设计等内容。
(2)实际应用: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了解自动控制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如温度控制系统、液位控制系统等。
(3)仿真实验:利用仿真软件进行控制系统设计与仿真实验,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以及对控制系统实际应用的认识。
4. 课程设计要求(1)掌握理论知识:学生应在课程设计中深入理解自动控制原理的基本理论知识,包括控制系统的稳定性分析、频域分析与设计等。
(2)熟练运用软件:学生应能够熟练运用MATLAB等仿真软件进行控制系统的设计与仿真实验。
(3)独立完成设计:学生应能够独立完成一个控制系统的设计与调试,并能够对系统性能进行评估和优化。
5. 总结回顾自动控制原理课程设计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课程,通过课程设计,学生能够深入理解自动控制原理的基本理论知识,熟练运用相关仿真软件进行控制系统的设计与仿真实验,提高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
在今后的工程实践中,学生能够将所学知识与技能有效地运用于相关领域,为自动控制领域的发展做出贡献。
6. 个人观点与理解作为自动控制原理课程设计的教学大纲撰写者,我深感自动控制原理课程设计的重要性。
通过课程设计,学生能够更直观地理解自动控制原理的应用,提高自己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
希望学生能够在课程设计中认真学习,积极思考,不断完善自己的设计方案,提升自己的工程实践能力。
自动控制原理课程设计一、设计目的。
自动控制原理是现代工程技术中的重要基础课程,通过本课程设计,旨在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自动控制原理的基本概念和方法,掌握自动控制系统的设计和分析技能,提高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
二、设计内容。
1. 选取合适的控制对象,通过调研和分析,选取一个合适的控制对象,例如温度、液位等,作为本课程设计的控制对象。
2. 建立数学模型,根据选取的控制对象,建立其数学模型,包括传递函数、状态空间方程等,为后续的控制器设计奠定基础。
3. 控制器设计,根据控制对象的数学模型,设计合适的控制器,可以选择比例积分微分(PID)控制器或者其他先进的控制算法。
4. 系统仿真与分析,利用仿真软件对设计的控制系统进行仿真,分析系统的稳定性、动态响应等性能指标。
5. 实际搭建与调试,在实际的控制对象上搭建控制系统,进行调试和实验验证,观察系统的实际性能。
6. 总结与展望,总结课程设计的过程和结果,对控制系统的性能进行评价,并展望未来的改进方向。
三、设计要求。
1. 设计过程要符合自动控制原理的基本原理和方法,确保设计的科学性和合理性。
2. 数学模型的建立和控制器设计要准确,仿真与实验结果要可靠。
3. 设计报告要清晰、完整、准确,包括设计思路、理论分析、仿真结果、实验数据等。
4. 设计报告要求能够体现出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创新能力,具有一定的工程实践价值。
四、设计步骤。
1. 确定控制对象,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控制对象,例如温度控制系统。
2. 建立数学模型,根据选取的控制对象,建立其数学模型,包括传递函数、状态空间方程等。
3. 控制器设计,根据控制对象的数学模型,设计合适的控制器,例如PID控制器。
4. 系统仿真与分析,利用仿真软件对设计的控制系统进行仿真,分析系统的性能指标。
5. 实际搭建与调试,在实际的控制对象上搭建控制系统,进行调试和实验验证。
6. 总结与展望,总结课程设计的过程和结果,对控制系统的性能进行评价,并展望未来的改进方向。
课程设计报告(2014--2015年度第一学期)名称:《自动控制理论》课程设计题目:基于自动控制理论的性能分析与校正院系:自动化班级:自动化学号:学生姓名:指导教师:设计周数:1周成绩:日期:2015年1月9日目录第一部分、总体步骤 (3)一、课程设计的目的与要求 (3)二、主要内容 (3)三、进度计划 (4)四、设计成果要求 (4)五、考核方式 (4)第二部分、设计正文 (5)一控制系统的数学模型 (5)二控制系统的时域分析 (9)三控制系统的根轨迹分析 (15)四控制系统的频域分析 (19)五控制系统的校正 (22)六非线性系统分析 (38)第三部分、课程设计总结 (40)第一部分、总体步骤一、课程设计的目的与要求本课程为《自动控制理论A》的课程设计,是课堂的深化。
设置《自动控制理论A》课程设计的目的是使MATLAB成为学生的基本技能,熟悉MATLAB这一解决具体工程问题的标准软件,能熟练地应用MATLAB软件解决控制理论中的复杂和工程实际问题,并给以后的模糊控制理论、最优控制理论和多变量控制理论等奠定基础。
作为自动化专业的学生很有必要学会应用这一强大的工具,并掌握利用MATLAB对控制理论内容进行分析和研究的技能,以达到加深对课堂上所讲内容理解的目的。
通过使用这一软件工具把学生从繁琐枯燥的计算负担中解脱出来,而把更多的精力用到思考本质问题和研究解决实际生产问题上去。
通过此次计算机辅助设计,学生应达到以下的基本要求:1.能用MATLAB软件分析复杂和实际的控制系统。
2.能用MATLAB软件设计控制系统以满足具体的性能指标要求。
3.能灵活应用MATLAB的CONTROL SYSTEM工具箱和SIMULINK仿真软件,分析系统的性能。
二、主要内容1.前期基础知识,主要包括MATLAB系统要素,MATLAB语言的变量与语句,MATLAB的矩阵和矩阵元素,数值输入与输出格式,MATLAB系统工作空间信息,以及MATLAB的在线帮助功能等。
2.控制系统模型,主要包括模型建立、模型变换、模型简化,Laplace变换等等。
3.控制系统的时域分析,主要包括系统的各种响应、性能指标的获取、零极点对系统性能的影响、高阶系统的近似研究,控制系统的稳定性分析,控制系统的稳态误差的求取。
4.控制系统的根轨迹分析,主要包括多回路系统的根轨迹、零度根轨迹、纯迟延系统根轨迹和控制系统的根轨迹分析。
5.控制系统的频域分析,主要包括系统Bode图、Nyquist图、稳定性判据和系统的频域响应。
6.控制系统的校正,主要包括根轨迹法超前校正、频域法超前校正、频域法滞后校正以及校正前后的性能分析。
三、进度计划序号设计内容完成时间备注1基础知识、数学模型2015年1月5日2时域分析法、频域分析2015年1月6日3根轨迹分析、系统校正2014年1月7日4整理打印课程设计报告2014年1月8日5答辩2014年1月9日四、设计成果要求上机用MATLAB编程解题,从教材或参考书中选题,控制系统模型、控制系统的时域分析法、控制系统的根轨迹分析法、控制系统的频域分析法每章选择两道题。
第六章校正选四道,其中根轨迹超前校正一道、根轨迹滞后校正一道、频域法超前校正一道、频域法滞后校正一道。
并针对上机情况打印课程设计报告。
课程设计报告包括题目、解题过程及程序清单和最后的运行结果(曲线),课程设计总结或结论以及参考文献。
五、考核方式《自动控制理论课程设计》的成绩评定方法如下:根据1.打印的课程设计报告。
2.独立工作能力及设计过程的表现。
3.答辩时回答问题的情况。
成绩评分为优、良、中、及格以及不及格5等。
学生姓名:指导教师:2015年1月9日第二部分、设计正文(一)控制系统的数学模型【1.1】设系统的微分方程组如下:)()()()(11T n K t c t r t x +-=∙τ)()(102t x K t x =)()()()(523t x t n t x t x --=)()(34t x t x T =∙)()()(45t c t x t x -=c(t)(t)x (t)c 5-=∙其中,)(t r 、)(t n 为输入,)(t c 为输出,0K 、1K 、T 、τ均为常数。
试求系统的传递函数)()(s R s C 及)()(s N s C 。
解:⑴、对微分方程组进行零初始条件下的拉氏变换,并加以整理得:)()()(11s N K s sC s R X +-=τ)()(102s X K s X =)()()()(523s X s N s X s X --=)(1)(34s X Tss X =)()()(45s C s X s X -=)(11)(5s X s s C +=⑵、系统的方框图如下图:1K ⊗K ⊗sτ1⊗11+s sτR(s)C(s)N(s)⑶、求传递函数)()(s R s C ,令0)(=s N ,则原方程组的拉氏变换为:)()()(1s sC s R s X τ-=)()(102s X K s X =)()()(523s X s X s X -=)(1)(34s X Tss X =)()()(45s C s X s X -=)(11)(5s X s s C +=①、先求)(s R 程序代码:syms s C R X1X2X3X4X5K0T tau;>>X2=K0*X1;X3=X2-X5;X4=1/(T*s)*X3;X5=X4-C;C=1/(s+1)*X5;R=X1+tau*s*C 运行结果:②、再求)(s C 程序代码:syms s C R X1X2X3X4X5K0T tau;>>[C]=solve('R =X1-(s*tau*(C +(X5-K0*X1)/(T*s)))/(s +1)','C')运行结果:即1)12()()()(0200++++==s K T Ts K s R s C s G τ⑷、求传递函数)()(s N s C ,令0)(=s R ,则原方程组的拉氏变换为:)()()(11s N K s sC s X +-=τ)()(102s X K s X =)()()()(523s X s N s X s X --=)(1)(34s X Tss X =)()()(45s C s X s X -=)(11)(5s X s s C +=①、先求)(s N 程序代码:syms s C N X1X2X3X4X5K0K1T tau;>>X2=K0*X1;X4=1/(T*s)*X3;X5=X4-C;C=1/(s+1)*X5;>>N=(X1+(1+tau*s*C)*X2-X3-X5)/(K1+1)运行结果:②、再求)(s C 程序代码:syms s C N X1X2X3X4X5K0K1T tau;>>[C]=solve('N =(X1+(1+tau*s/(s+1)*(1/T/s*X3-C))*K0*X1-X3-1/T/s*X3+C)/(K1+1)','C')运行结果:C =-(N*T*s^2*K1+N*T*s^2+N*T*s*K1+N*T*s-X1*T*s^2-X1*T*s-K0*X1*s^2*T-K0*X1*s*T-K0*X1*s*ta u*X3+X3*T*s^2+X3*T*s+X3*s+X3)/T/s/(tau*s*K0*X1-s-1)即1)12(1)()()(02101++++-==s K T Ts K K s N s C s G τ【1.2】已知系统的如图所示,试求其闭环传递函数)()()(s R s C s G b =s2⊗K ⊗11+s ⊗s s 1+τs131+s 其中0K =5,τ=2解:(方法一)根据梅逊增益公式(2条前向通路,2个回路)程序代码:syms s G1G2G3G4G5H1H2K0K1K2K3tau C R;K0=5;K1=1;K2=2;K3=3;tau=2;G1=K0;G2=1/(K1*s+1);G3=(tau*s+1)/(K1*s);G4=1/(K1*s);G5=K2/(K1*s);H1=1;H2=1/(K1*s+3);syms Gb;Gb=factor(((G1*G2+G5)*G3*G4)/(1+G1*G2*H1+G2*G3*G4*H2))运行结果:(方法二)利用Simulink 动态结构图模型(如下图)R(s)C(s)程序代码:[A,B,C,D]=linmod('untitled0');[num,den]=ss2tf(A,B,C,D);printsys(num,den,'s')程序运行结果:综上所述,两种方法所得到的结果是一致的。
(二)控制系统的时域分析【2.1】已知一个单位负反馈系统的开环传递函数为)14.0)(12()(++=s s s Ks G k ,试求:⑴、试分别绘制K =1.2,3.0,4.2的时候的单位阶跃响应曲线(在同一坐标图中显示),根据图像分析其稳定性。
⑵、利用代数稳定性判据验证上一小题的结论;若有K 值使得该系统稳定,绘出对应的单位阶跃响应曲线并求出其峰值时间p t 、过渡时间s t 、超调量σ%。
解:⑴、绘制单位阶跃响应曲线:程序代码:num=1;den=conv(conv([10],[21]),[0.41]);rangek=[1.23.04.2];t=linspace(1,20,200);for j=1:3s1=tf(num*rangek(j),den);sys=feedback(s1,1);y(:,j)=step(sys,t);endplot(t,y(:,1:3)),gridgtext('k=1.2'),gtext('k=3.0'),gtext('k=4.2')曲线图如图:结果分析:由图可知,2.1=k 时振荡收敛,故系统稳定;0.3=k 时等幅振荡,故系统临界稳定(工程上视为不稳定);2.4=k 时振荡发散,故系统不稳定。
⑵利用代数稳定判据进行分析:I 、根据单位负反馈系统的开环传递函数可得其特征方程分别为:①02.14.28.023=+++s s s ;②00.34.28.023=+++s s s ;③02.44.28.023=+++s s s ①、程序代码:d1=2.4;a=[2.41.2;0.81];d2=det(a);b=[2.41.20;0.810;02.41.2];d3=det(b);if((d1>0)&(d2>0)&(d3>0))WARNDLG('The system is stable','Stability Analysis');elseWARNDLG('The system is unstable','Stability Analysis');end 运行结果:②、程序代码:d1=2.4;a=[2.43.0;0.81];d2=det(a);b=[2.43.00;0.810;02.43.0];d3=det(b);if((d1>0)&(d2>0)&(d3>0))WARNDLG('The system is stable','Stability Analysis'); elseWARNDLG('The system is unstable','Stability Analysis'); end运行结果:③、程序代码:d1=2.4;a=[2.44.2;0.81];d2=det(a);b=[2.44.20;0.810;02.44.2];d3=det(b);if((d1>0)&(d2>0)&(d3>0))WARNDLG('The system is stable','Stability Analysis'); elseWARNDLG('The system is unstable','Stability Analysis'); end运行结果:结论:通过代数稳定性分析可知,三个系统的稳定性分别为:稳定、临界稳定(工程上视为不稳定)、不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