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家文化与畲瑶文化关系研究
- 格式:doc
- 大小:57.00 KB
- 文档页数:18
理论·综述20世纪历史比较语言学及“谱系树”理论在国内语言学研究中发挥重要作用的同时,也遇到一些问题。
其中之一便是中华民族经历数次大的变迁,社会更革、王朝更替,带来多次移民迁徙,民族融合与接触十分频繁。
这些都使得历史比较法有时很难执行,在鉴别同源还是深度接触带来的严整对应上也遇到了难题。
因此,语言接触(Language contact)作为语言发展过程中的常见的现象,从横向观察语言之间的关系,从语言接触角度探索彼此的相互影响的方法近些年来越来越受到关注。
在汉语及民族语研究领域,该理论不仅用来研究方言亲属关系,也用来探索由于接触引起的语言变化。
关于畲族的族源与畲话的归属,历来是民族学界和语言学界的两大难题。
诸多学者曾就这个问题展开广泛讨论,但目前学界仍未达成共识,且未取得实质性的进展。
本文将从语言接触这一视域出发,重新审视这一问题,指出问题的症结,以及今后的研究方向。
一、前人关于畲语归属的讨论关于畲族所使用的语言的性质问题自20世纪20年代始,到目前为止,一直受到广泛关注。
有民族学和语言学者的共同参与,有历史、文化、语言的多种角度,有相同或相似的观点,也有分歧巨大,甚至相反的观点。
关于各家的具体论证,在此不一一列举。
关于畲语归属的讨论大致可分为两个层面:一是少数民族语言层面的讨论:一是汉民族语言层面的讨论。
由于现代畲语分布区域不同,通常将畲语分为两大区域来讨论:一是广东惠阳、海丰、增城、博罗一带的畲族使用的畲语,仅占整个畲族人口的1%,二是其他地区占畲族人口百分之99%的畲族使用的语言。
具体而言,少数民族语言层面的讨论涉及早期畲语性质和现代畲语是否是畲族民族的语言。
例如,罗美珍(1980)认为1%人口使用的畲语属苗瑶语族苗语支。
[1](P39)毛宗武、蒙朝吉(1986)认为是与苗瑶语族中苗语支的瑶族布努语炯奈话接近。
[2](P5)陈其光(1984)则认为与苗瑶语族中粤北盘瑶的勉语接近。
[3](P204)游文良(1995)的观点是:更接近瑶族语言,而非畲族原生型语言。
祠堂客家是中华民族颇具特色的汉族民系,有着丰富多彩的特色文化,而祠堂作为物质载体,是了解客家文化的重要窗口之一。
这些祠堂并不是一栋栋简单的建筑,它们蕴含着极为丰富的文化内涵。
可以说,不了解客家祠堂,就难以真正理解客家文化。
“客家是由于战乱、饥荒等历史原因,中原汉民渐次南下进入赣闽粤三角区,与当地畲瑶等土著居民发生融合而形成的一个独特且稳定的汉族支系。
〞这是赣南师范大学客家研究中心主任林晓平对客家所作的定义。
至于客家何时形成,学界一般认为,与客家民系形成有直接渊源的历史事件是安史之乱,最迟到南宋,客家民系已经形成。
如今,客家人遍布世界各地。
估计在全球,客家人口到达8000万以上。
赣南、粤东、闽西地区作为客家人的大本营,仅广东一地,客家人就有2500万左右。
此外,大约600万客家人分布在香港、澳门、台湾地区,约1500万分布在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泰国、新加坡、越南、美国、秘鲁、毛里求斯等80余个国家和地区。
“筚路桃弧辗转迁,南来远过一千年。
〞远来至此的客家与当地的潮汕民系、广府民系相比,在历史文化、语言风俗等方面都有着明显不同。
因此,客家学界有着“大中华,小客家〞的说法,正是为了强调客家文化和华夏文明间的传承关系。
诚如黄遵宪所吟诵的“方言足证中原韵,礼俗犹存三代前〞,那么客家人津津乐道的“中原遗韵〞表现在哪里?祠堂便是证明中原遗韵的重要代表之一。
在客家地区,祠堂建筑可谓星罗棋布,至今仍保存完好的便达上万座,这在汉族其他民系之中极为罕见。
客家宗族祠堂的建立可追溯到宋元时期。
在我国古代,设立宗庙、祭祀祖先本是专属于帝王贵族的特权,直到宋代张载、程颐、朱熹等理学家大力主张祭祖敬宗收族、重建宗族制度,统治者在祭祖礼制方面出现放宽倾向,才促使宗族祭祖祠堂,即宗庙在民间出现。
客家民系形成之初,正当民间祠堂出现之时,顺应这一时代潮流,客家宗族祠堂逐步建立。
不过,在林晓平看来,受官方的影响,客家祠堂在这一时期的数量、规模都有限,制度也并不完善。
客家饮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作者:于景林来源:《餐饮世界》2024年第03期饮食文化是地方文化的积淀,是一种典型的非物质文化,菜肴是饮食文化的真实性载体,其文化底蕴比其他非物质文化更容易被人感知。
同时,也是旅游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种优秀的民俗旅游资源,因此饮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尤为重要,在促进和发展经济方面有着重要作用。
梅州的客家人占全市总人口的97%以上,是广东乃至全国客家人的主要聚居地,素有“世界客都”之称。
梅州的客家人,源于中原,宋代南北分治,汉族的文化和经济中心南移到长江流域,以秦岭为界;至清朝,移向珠江流域,到东南亚以及其他国家发展;客家人是汉民族的一个民系,随迁徙而衍生。
客家先民历经5次大迁徙,来到粤东粤北、闽西、赣南和广西等地,无论身在何处,仍坚守中原文化,特别是保留着中原的饮食习俗,传承中原饮食文化。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客家菜在传承的基础上,又包容发展,不断创新,形成了独树一帜的客家饮食文化,即中原传统饮食文化与本地饮食文化兼收并蓄、融合渗透、包容发展的结果,客家饮食文化根在中原,是对中原饮食文化的传承、创新和发展。
客家人是汉族的一支特殊民系,祖居中原地区,经多次南迁,最后集中定居在闽、粤、赣三省交界地区,相对当地居民而言,他们是客,因而被称为“客家人”。
明清时期,以广东梅州为基地,“一枝散五叶”,又扩散至四川、广西、海南、台湾、香港、东南亚各地,形成了独特的客家文化,包括以菜肴(客家菜)、小吃、茶、酒为系列的客家饮食文化,并因地域因素被吸纳到粤菜系中,使客家菜成为粤菜中独特的一支。
其中又以东江菜最负盛名,因广东境内客家人一向以粤东山区的梅县(现梅州市)为基地,并主要居住在东江流域,东江向西南流入广东省境内,故广东客家菜又称东江菜,与潮汕菜(潮州菜)、广府菜(广州菜)并称广东三大菜系。
明清時期,客家菜系基本定型。
其中东江盐焗鸡构成了客家菜的典型代表;此外,客家清炖鸡、汤泉蒸鱼嘴、东江酿豆腐、椒盐鸭下巴等都是客家菜的代表作。
客家文化知识客家是历史上由于战乱、饥荒等原因,中原汉民逐渐南下进入赣闽粤三角区,与当地畲、瑶等土著居民发生融合而形成的一个独特而稳定的汉族支系。
他们具有独特的客家方言,独特的文化民俗和情感心态。
客家人分布于世界的许多国家和地区,据估计,现在全球约有客家人8000万以上。
赣南、粤东、闽西是客家人的大本营。
赣南又是客家人的最大聚居地,全市客家人口占百分之九十以上。
1、赣南客家民系的形成与发展从地理上和史实上看,赣南是客家大本营地区接受北方汉民族南迁的第一站。
很多客家姓氏源流资料也昭示,他们的祖先在赣南繁衍生息了若干代,后来才进一步往闽西、粤东迁移的。
中国历史上共有过五次人口大迁移,第一次是两晋时期五胡乱华,中原许多人举族南迁到长江流域;第二次是从唐代安史之乱开始的。
安史之乱,特别是唐末黄巢农民大起义,北方地区长期战乱,而赣闽粤三角区相对安宁,于是大批避乱汉民迁居到这里,成为第一批“客家先民”;第三次是两宋时期,北方少数民族入侵,朝廷南迁,一批批的汉民迁来赣闽粤三角区,他们在这里繁衍生息,并与畲瑶等土著居民发生血缘上和经济文化上的交融,最终形成客家民系;第四次是明末清初,赣南由于受满族铁蹄的蹂躏,后来又发生瘟疫,人口锐减。
而此时闽西和粤东由于人口膨胀,加上清初为对付郑成功反清起义,颁布“迁海令”,封锁了沿海地区,通令沿海居民向内地挤压,人口与土地的再分配形成尖锐的矛盾,于是一部分客民只好携家出走,另谋出路。
他们中的一部分人又回迁到赣南,与世居赣南的客家交错杂居在一起,从而最终奠定了赣南居民的现代格局。
第五次是近代由于连年的战争,不少客家人从粤东闽西一带迁到沿海,有的移居海外,谋取生路。
这部份人不少成为客家中的富人。
从以上分析,可以得出结论,赣南是客家民系的重要发祥地之一。
2、赣南客家文化的特色与传统客家文化是以汉民族传统文化为主体,融合了畲、瑶等土著民族文化而形成的一种多元文化。
她具有质朴无华的风格,务实避虚的精神。
客家是一个具有显著特征的汉族分支族群,也是汉族在世界上分布范围广阔、影响深远的民系之一。
从西晋永嘉之乱开始,中原汉族居民大举南迁,抵达粤赣闽三地交界处,与当地土著居民杂处,互通婚姻,经过千年演化最终形成相对稳定的客家民系。
此后,客家人又以梅州为基地,大量外迁到华南各省乃至世界各地。
客家四州为梅州、赣州、汀州、惠州。
福建宁化石壁是客家传说民系形成的中心地域,石壁被成称为“客家祖地”。
、客家饮食风俗古风浓密。
探究客家菜系和客家饮食习俗,就会发觉,非论是其烹饪身手诸如“捣珍”、“酒”之类古法的秉承和演变,仍是日常习俗外诸多礼仪礼规,都证了然客家人将古代外本文明一代代传承下来,根底流近流长;印证了客家平易近系历尽沧桑,多次变化的历史。
2、奇巧的烹饪手艺是客家人勤恳、聪慧的结晶。
糊口的动荡,情况的不竭变化,使客家人正在取天然斗让外,考验出了顽强的保寄望志和创制夸姣糊口的奋斗精神。
客家菜讲究功取法,以法求奇,以功求妙,于奇奥外穷其食物之甘旨。
“平易近以食为天”,客家人注沉烹饪之术,反是其保留不雅观的表现。
3、客家饮食习俗反映出浓密的保守文化不雅观念。
其一简朴好客。
客家人平昔饮食俭仆,不事奢华,而待客则十分风雅,讲究“六碗八盆十样”,菜肴实惠量脚,盛器多用盆、钵、大碗,无古平易近遗风;其二卑老知礼。
客家人设筵用八仙方桌,依辈份排座次,席间礼规繁多,吃鸡以鸡头敬老,上座留空位于未故先祖,以示敬礼,席间小辈给长辈敬菜敬酒等等;其三逃求吉利。
如客家人筵席第一道菜上鸡,无“无鸡不成筵”之说,既取“鸡、吉”谐音,又取鸡为掌管人世吉利之鸟之意。
过年吃“团方饭”,元宵吃汤丸,都为取“团方”的好兆头。
4、客家饮食风俗外的摄生客家饮食文化保健认识尤为较着。
客家菜用料讲究新颖,讲究野生、家养、粗类;加工讲究煮、煲、炖,讲究粗刀大块,不破坏食物养分取纤维;烹饪讲究本汁本味,不使过浓佐料,清淡可口,利于消化;伙食讲安搭配,讲究效用,多用药材调度阳阳,清降补泻,并按照时令删减食物品类。
客家人起源的遗传学分析李辉;潘悟云;文波;杨宁宁;金建中;金力;卢大儒【期刊名称】《遗传学报:英文版》【年(卷),期】2003(30)9【摘要】客家人是南方讲客家话的特殊汉族民系 ,其来源学术界有一定争议。
该研究对福建长汀的 14 8个客家男子做了遗传分析。
从父系遗传的Y染色体SNP的主成分分析看 ,客家人与中原汉族最近 ,又偏向于苗瑶语族群中的畲族 ,不同于其他南方汉族偏向于侗台语族群。
混合分析发现客家人数据结构中汉族结构占 80 2 % ,类畲族结构 13% ,类侗族结构 6 8%。
各族M7个体Y STR单倍型的网络结构分析发现客家人中类苗瑶结构有两个来源 ,其一来自湖北 ,其一来自广东。
客家人之类侗族结构应来自江西土著干越。
客家人母系遗传的线粒体RegionV区段 9bp缺失频率为 19 7% ,与畲族很近 ,不同于中原汉族。
客家人的主要成分应是中原汉人 ,畲族是对客家人影响最大的外来因素。
与客家话中的苗瑶语特征相印证 ,客家人可能是古代荆蛮族的核心成分不断加上中原汉人移民形成的。
客家话等南方汉语方言最初也可能是南方原住民语言在中原汉语不断影响下逐渐形成的。
【总页数】8页(P873-880)【关键词】客家人;遗传结构;Y染色体;单核苷酸多态(SNP);短串联重复(STR);畲族;客家话【作者】李辉;潘悟云;文波;杨宁宁;金建中;金力;卢大儒【作者单位】复旦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现代人类学研究中心;上海师范大学语言学研究所【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Q987【相关文献】1.大额牛起源与系统地位的遗传学分析 [J], 王兰萍;耿荣庆;常洪;冀德君;李永红;常春芳2.绒毛膜癌的遗传学起源分析 [J], 赵峻;向阳;万希润;冯凤芝;崔全才;杨秀玉3.广东梅州客家人起源的线粒体遗传学分析 [J], 蔡贵庆;朱伟锋;伍新尧;苏娜;伊惠;陈丽娴;孙宏钰4.广东梅州客家人起源的线粒体遗传学分析 [J], 蔡贵庆;朱伟锋;伍新尧;苏娜;伊惠;陈丽娴;孙宏钰5.绒毛膜癌的遗传学起源分析 [J],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客家文化客家是历史上由于战乱、饥荒等原因,中原汉民逐渐南下进入赣闽粤三角区,与当地畲、瑶等土著居民发生融合而形成的一个独特而稳定的汉族支系。
他们具有独特的客家方言,独特的文化民俗和情感心态。
客家人分布于世界的许多国家和地区,据估计,现在全球约有客家人8000万以上。
赣南、粤东、闽西是客家人的大本营。
赣南又是客家人的最大聚居地,全市客家人口占百分之九十以上。
1、赣南客家民系的形成与发展从地理上和史实上看,赣南是客家大本营地区接受北方汉民族南迁的第一站。
很多客家姓氏源流资料也昭示,他们的祖先在赣南繁衍生息了若干代,后来才进一步往闽西、粤东迁移的。
中国历史上共有过五次人口大迁移,第一次是两晋时期五胡乱华,中原许多人举族南迁到长江流域;第二次是从唐代安史之乱开始的。
安史之乱,特别是唐末黄巢农民大起义,北方地区长期战乱,而赣闽粤三角区相对安宁,于是大批避乱汉民迁居到这里,成为第一批“客家先民”;第三次是两宋时期,北方少数民族入侵,朝廷南迁,一批批的汉民迁来赣闽粤三角区,他们在这里繁衍生息,并与畲瑶等土著居民发生血缘上和经济文化上的交融,最终形成客家民系;第四次是明末清初,赣南由于受满族铁蹄的蹂躏,后来又发生瘟疫,人口锐减。
而此时闽西和粤东由于人口膨胀,加上清初为对付郑成功反清起义,颁布“迁海令”,封锁了沿海地区,通令沿海居民向内地挤压,人口与土地的再分配形成尖锐的矛盾,于是一部分客民只好携家出走,另谋出路。
他们中的一部分人又回迁到赣南,与世居赣南的客家交错杂居在一起,从而最终奠定了赣南居民的现代格局。
第五次是近代由于连年的战争,不少客家人从粤东闽西一带迁到沿海,有的移居海外,谋取生路。
这部份人不少成为客家中的富人。
从以上分析,可以得出结论,赣南是客家民系的重要发祥地之一。
2、赣南客家文化的特色与传统客家文化是以汉民族传统文化为主体,融合了畲、瑶等土著民族文化而形成的一种多元文化。
她具有质朴无华的风格,务实避虚的精神。
论客家特色饮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一、客家饮食文化的特色首先,何为客家,客从何来?普遍认为客家是汉族一支独特的民系,客家人来自中原为了逃避中国历史上五次大规模的战乱,他们从中原地区不远万里迁徙而来,因此被南方迁徙地区的人们称之为“客家人”。
客家饮食文化是指居住在闽粤赣边境地区的客家人在保留中原饮食文化的基础上吸收迁移地的饮食特色发展形成新的烹饪技法和饮食理论,客家饮食文化的形成跟客家民系的形成分不开。
客家民系作为汉族的一个重要分支,受汉族的文化影响颇深,但是被迫迁徙的客家先民又在迁移的过程中为适应环境的需要不断改变自己本民系的特征,其中饮食就是一方面。
客家饮食有中原的影子但又不一样,这是共性与个性的区别。
(一)食材一道食物制作的基础是食材而食材的选择又恰恰可以反映食物的特性,食材的选择往往跟居住环境息息相关,从客家饮食的食材选择就可以看出客家饮食的独特之处。
1.就地取材,原汁原味就地取材主要是因为客家作为中国的“犹太人”,长期迁徙移民成为历史发展的主调。
原因之一是在迁徙的过程中没有办法得到很好的食用原材只好就地取材,原因二是客家人来到人生地不熟的南方选择在多山的丘陵山地地区定居,受到地形的限制,没有办法得到很好的食用原材。
原汁原味是传承了中原饮食文化的特色,客家饮食中不讲究运用过多的汤汁作为调料讲求“饭有饭香,肉有肉味”。
例如在食用长汀河田白斩鸡时客家人会把姜葱蒜盐捣碎熬制作为汤汁之用,但是在食用的过程中并不是把白斩鸡与之混合一起熬制,而是把熬好的汤汁用碗盛起,以便蘸食。
2.山珍海味,飞禽走兽客家人居住在闽粤赣地区,该地区为山区以丘陵为主,气候为亚热带气候为主,阳光气温雨水都比较充足,所以动植物资源丰富,在客家先民初到之时,在食材短缺的情况下,动植物资源即成为可以利用的食材,这也造就了客家人吃野食杂的特性。
养成食用老鼠干,蛇,鸽子等野生动物的习惯。
但居住山区的客家人在海产品的选择较少,只有池塘样的鱼,对于海里的品种食用的较少,所以山珍海味中的海味就只是形容客家人爱吃野食而已。
客家文化与畲瑶文化关系研究客家人南来后,居于武夷山脉和南岭山脉的闽粤赣边地;但是,客家人却是当地居民的后来者。
闽粤赣边区的土著居民属百越系统,一般而言,江西为扬越,广东为南越,福建为闽越。
直至汉初,这一地区仍主要居住着不同支系的越人即百越族群。
正如《汉书?地理志》颜师古注引臣瓒曰:自交趾至会稽七八千里,百越杂处,各有种姓。
其后,瑶畲先民“长沙…武陵蛮”不断迁入。
其南徙的原因有二:从外因而言,系受楚人和汉民族的压迫所致;从内因而言,系因“吃尽一山复徙一山”的刀耕火种的游动生产方式使然。
从汉晋至唐宋,闽粤赣地区,己为畲瑶重要居地。
对此,史籍多有记载,如:瑶本盘瓠种,地界湖蜀溪峒间,即长沙黔中五溪蛮。
后滋蔓亘数千里,南粤在在有之。
至宋始称蛮。
瑶在其邑者,俱来自别境。
……粤人以山林中结竹木障复居息为畲故称。
家有画象,犬首人服,岁时祝祭。
(1)唐时初置汀州,徙内地民居之,而本土之苗,仍杂处其间,今汀人呼曰畲客。
漳平县有百家畲祠,踞龙岩、安溪、南靖、龙溪、漳平五县之交,是闽地之蛮,皆称畲也。
(2)当五岭最东,为交广襟喉,地多瘴,与畲人杂居。
(3)由此可证,客家人未来之前,“来自别境”的畲瑶之人已居于闽粤赣边区。
再后,因中州动乱频繁,客家先人才在不同时期逐步从黄河流域经淮水、长江分段进入。
一般认为,客家人至宋代才正式形成民系或族群。
概言之,从纵向而言,历史上闽粤赣边地存在着重叠的三层文化,底层为土著百越文化、次为源于五溪地区的畲瑶文化,上为来自中原客家文化。
无疑,这三种文化相交,必然产生互动互融关系,客家文化受他族他民系文化的影响是顺理成章之事。
这里需加指出的是,许多客家研究者在论及南方民族对客家文化影响时,往往都把古越族及其后裔与畲瑶民族等同起来,或者说百越就是畲瑶,畲瑶就是百越。
事实上,这二者是属于不同族系,它们对客家文化的影响也是截然不同的。
为此,作者在《嘉应大学学报》2003年第4期发表了《百越与畲、瑶混同说辨正》一文,加以澄清。
本文撇开百越文化,专论畲瑶文化对客家文化的影响。
本文的“畲瑶文化”一词,需加说明。
畲瑶本同源,同属“盘瓠蛮”系统;但其后产生分流,由湘南向南跨五岭者主要为瑶,由湘南入赣闽粤者主要为畲。
(4)故本文的“畲瑶文化”,主要系指畲文化。
但因畲瑶很难截然分开,故史籍在言及畲时,往往又以“瑶”称之。
这就是本文采用“畲瑶文化”一词的原因。
山区经济畲瑶民族,历来是山区民族,其经济是典型的山区经济。
客家人世居于平原地带的北方,面临经济转型的严重挑战,为此,必须向“杂居”一起的畲瑶学会经营山区经济。
种旱稻与旱作物。
粤东客家人的旱稻品种之一“菱禾”,早年从畲瑶族人中传入,是有明文记载的。
据宋?王象之《舆地纪胜?广南东路?梅州》载:菱禾,不知种之所自出,自植于旱山,不假耒耜,不事灌溉,逮秋自熟,粒立粗粝,间有糯,亦可酿,但风味差不醇。
此本山客畲所种,今居民往往取其种而莳之。
可见,早在宋代,梅州客家人己效法“山客畲”人种植旱稻菱禾。
又,客家人栽种旱作物,名曰“种山畲”(5)“种畲”(6)。
按:“畲”,本系指原始刀耕火种法,人们在砍伐和焚烧草木后,辟土以种植旱作物。
畲族则因种“畲”而得名。
可证客家人“种畲”之俗源于畲人。
石灰肥田。
闽粤赣边区,山阴水冷,稻谷产量偏低。
为提高产量,广东畲民用“石粪”改良土壤。
“石粪”,客家人名石灰,系将石灰岩石料烧成灰,将富有热力的石灰肥田,可起提高水温、增强地力之效。
据传,此法首先来自山区畲民“畲客”,清屈大均《畲民诗》“畲客石为田,田肥宜石粪;英州石大多,燔石无人问”。
(7)即是例证。
“种菁”。
蓝靛,俗名青,是旧时主要家用染料。
历史上畲民有高超的种菁技术,故史有福建汀州“菁民”即“畲民”,“刀耕火耨,艺蓝为生”(8)之载。
其后畲民的“种菁”技术,传入客家地区,造成汀州府属上抗、永定以及粤东梅州、兴宁等地“靛青业”的发达。
故史称:嘉庆、道光以前,“邑人出外经商,以靛青业为最著”(9)种茶业。
粤东客、畲居住区,因畲人较客家人所居住山岭更为高深,更宜茶树生长,故畲茶久负盛名。
在清代,粤东著名产茶区,均在畲地。
如:永安(今紫金)畲人所种“洪畲茶”,罗浮山畲区所产“芳香勃发”的“罗浮茶”,潮州凤凰山畲区出产的“清膈清暑”的“凤山茶”。
可证,清代粤东畲人种茶、制茶技艺均较当地客家人高出一畴;客家人当从畲人中吸收了高超的培茶与焙茶的技术与方法。
伐木与烧炭业。
畲瑶地区,森林资源丰富,尤以松、杉积蓄量最多,故史称瑶人以“山伐”(10)“伐木”(11)为业。
畲瑶除以木材直接输出外,还以木材制成木制品或烧成炭赴市圩交易,成为其重要收入。
山居贫苦客家人,也颇多以伐木和烧木炭为业。
太平天国金田起义参与者,不少即系客家烧炭人。
客家人伐木与烧炭之法,当与畲瑶存在渊源因袭关系。
养蜂酿蜜。
畲族,早在宋代,蜜蜡已为统治者所掠取的重要土物。
(12)清代,蜂蜜是畲民出售的重要山货,故史有“所收酿有蜂蜜”(13)之载。
蜂蜜也是广东瑶区的主要副业收入,明嘉庆间,己立项抽取“瑶山出产蜂糖”(14)之税。
客家人南来后,当系从富有发达养蜂酿蜜业中的畲瑶人中学会此“土物”的生产经营之道。
狩猎业。
历史上,狩猎业在闽粤赣畲民的生产活动中占有不可忽视的地位。
在广东,山畲“常挟弩矢,以射猎为生。
”(15)在江西,畲民“多射猎为食。
”(16)在福建,畲民则将猎获物呼之为“野菜”。
客家人居山后,也从畲民中学会了一套狩猎技能,使耕猎结合成为早期客家山区的基本经济形态,这从清代诗人杨登璐咏连城风俗“海螺声满西风里,知是前山打猎回”(17)的诗句中得到佐证。
服饰客家人南来后,为适应当地自然、地理、气候、人文环境的需要,并不完全固守中原服饰,接受畲、瑶等南方民族的影响。
其中有:“椎髻”。
指将发盘于头顶或脑后成“椎”形发式。
这是南方诸族最为流行的一种发式。
瑶人此俗,最早见于宋人范成大《桂海虞衡志?志蛮》“椎髻跣足”的记载;畲人,则有“女不笄饰,裹髻以布”(18)之说。
旧时客家妇女己婚后,均梳髻。
如,光绪《嘉应州志?礼俗》:“女嫁前一日髻,谓之上头。
”其法是:先将长发向后梳齐,次将头发卷好束起,盘于头顶偏后之处,成“椎”形发装,蒙以发罩。
富者则加上金钗、银簪之物。
显然,客家妇女盘发之俗,与畲瑶南方诸族的习俗是一致的。
“跣足”。
人类最初是不穿鞋子的,即赤足而行。
畲瑶南方诸族长期遍行此风,人们往往把“椎发跣足”相提并论,并将其作为“蛮”族服饰的主要标志,称之为“不冠不履”。
客俗,称跣足为“打赤脚”。
旧时,一般人平常多赤脚而行。
客家人接受此“蛮风”的内在因素有三:一是天气炎热;一是便于山间与水田劳作;一是山区生活艰难。
“跣足”之风,显然与中原冠履之制相违。
客家人为适应当地的生活环境,从南方少数民族“俗皆跣足”。
“不裹脚”。
“裹脚”,又称“缠足”。
旧时汉族妇女以布帛缠足,使其变形为弓状。
但客家人长期以来已革除此陋习,故清黄钊《石窟一征》称:“俗妇女不裹脚”。
客妇俗不缠足,显系受畲瑶南方诸族影响所致。
以畲族为例,史称:女子“素无缠足之习”(19)。
客俗接受不缠足影响的内因在于:客家妇女不论贫富均需承担家内外种种繁重劳动负荷。
头帕。
客俗称“东头帕”,即包头巾之意。
方巾,前方折成三角尖锐形,用布质宽带系紧即可遮阳挡光,又可作装饰物,起女性帽子之用,与畲族妇女头帕相类。
女服重饰。
客家女装的特点在于:讲究装饰,如领口、边脚均加滚饰,袖口、裤口缀花边。
畲瑶女服有相似之处。
据朱洪等《广东畲族研究》第121页叙述:“在衫襟边和袖口、裤脚管边缀以数条不同颜色的花边,作为装饰。
”可见,畲女服饰对客妇服饰有着采借作用。
色重蓝。
客家妇女服饰,重鲜艳蓝色。
这与当地出产“靛青”有关。
笔者记得民国时期客服重蓝的突出事象有二:一是喜以“漳州花”制衣服。
此为蓝底白花的纺织品,系蜡染制品,而蜡染以苗瑶诸族所产最富盛名。
一是青年妇女喜穿阴丹士林蓝的洋布,反映了客妇对传统蓝色布料的独钟遗风。
畲民所制蓝靛染料与蓝布,量多质隹。
明代以来,“福建菁”己为国人所重。
故弘治《八闽通志》称:福建蓝靛染色“为天下最”,同治《兴化府志》卷十二载:兴化畲汉之人“擅蓝靛之利”。
无疑,客俗重蓝与畲地产蓝靛、畲民重蓝布、瑶苗语族重蓝底白花蜡染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
喜饰物。
旧时,客家妇女的首饰,颇为讲究。
有簪子、簪花、毛锸、耳环、颈环等饰物,镂花错采。
除头饰外,也有手饰。
手镯有纽丝手镯、龙头手镯、蒜弓手镯。
饰物多以银为之,间有金玉者。
畲与瑶苗均重装饰之美,甚至以多为时尚,带有炫耀财富性质。
畲族妇女则喜在髻上插银簪,戴上各式头帕,配带银制耳环、手镯。
时至今日,广东龙川、潮州等地畲族老妇人仍保存此类装饰。
富有者还带有银冠。
总体而言,畲族妇女装饰与客家妇女装饰极为接近。
绣花船形鞋。
在鞋面上绣图案或花草虫鱼,或用五光十色的小珠子编织而成。
鞋形,端部稍往上翘如船。
这是旧时客家妇女喜爱和较为精致的鞋样,只有在年节或回娘家时才穿。
此鞋,当系袭自畲族妇女的船形绣花鞋。
饮食竹筒饭。
随熟食而来的,则是炊具的诞生。
人类早期的炊具是极其简单的,瑶族用“竹釜”烧制食物便是例证。
据宋?范成大《桂海虞衡志?志器》“竹釜”条载:瑶人所用。
截大竹筒以为铛鼎,食物熟而不熠,盖物理自尔,非异也。
此俗,至清代仍盛行,据清毛奇龄《蛮司合志?两广一》载:瑶人,种芋菽为粮,截筒而炊。
此乃今日所谓“竹筒饭”的由来。
其制,将竹筒当炊具,将粮食与水加入筒中,使之在火中烧熟,再破竹取食。
因烧煮时食物处于封闭状态,再加上竹筒本身具有纯天然风味,故其味“甚香美”。
旧时客家人也有“竹筒饭”。
在今日广州饭馆的客家传统食物中,也将此物列入菜单中。
客俗,还有一种由竹筒饭演变而来的“蒲包饭”。
其法是:将米装入蒲草编成的饭包中,将蒲包口用带系紧,然后将其装入清水锅中煮熟。
蒲包与竹筒的作用一样,将烹饪工具与食具合二为一。
其优奌是:将米饭的有效成份保留在包内,故其味与竹筒饭可比美,十分清香。
可证,客家人的“竹筒饭”、“蒲包饭”与瑶人的“竹釜”有渊源因袭关系。
“老鼠干”客家人喜食鼠肉,,其食用特奌有二:一是食田鼠而不食家鼠;一是食鼠干而不食鲜鼠,福建汀化“老鼠干”是著名的客家传统食品“汀州八干之一”。
瑶畲及其先民也嗜鼠。
据《五溪记》载:唐代五溪蛮,噉蛇鼠。
唐代诗人刘禹锡《蛮子歌》记载莫瑶,熏狸掘沙鼠.瑶畲喜食鼠之俗至今不衰。
作者曾多次入瑶山访问,每次瑶人家庭盛宴都以老鼠干作为待客的必不可少的住肴,其食鼠法与客家人几乎完全相同。
故我们判定:客家人的食鼠习惯与方法,系直接从畲瑶传入。
“擂茶”。
擂茶尤产于赣南客家地区。
据同治《兴国县志?风俗》载:平日宾客偶至;把盏之后,继以擂茶,捣茶叶为末,加芝麻、油、盐及姜,瀹而羹之。
擂茶的具体做法是:先将花生、大豆、芝麻炒熟,将茶叶、蒜、芝麻擂成茶泥,将猪油炸豆腐、香菇丁、豇豆、黄糍酥等佐料煮成香料,再将开水冲入茶泥兑成茶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