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城市规划发展历史
- 格式:ppt
- 大小:18.93 MB
- 文档页数:18
古希腊罗马城市规划的历史演变古希腊和罗马是古代西方文明的两个重要代表,其影响至今依然深远。
其中,城市规划就是古希腊罗马文明的一个重要方面,它反映了人类社会的发展和城市文化的传承。
本文将探讨古希腊罗马城市规划的历史演变,探究其中的变化和变革。
第一阶段:古希腊城市规划的初期阶段古希腊城市规划起源于公元前5世纪,在这个时期,城市规划的主要目的是为了保证城市的防御和生存。
因此,城市规划在此时的表现是比较简单的,多以狭长的城街为主,城市一般建在山脚下,街道呈网格状布局。
此时,城市的建筑风格以宏伟的建筑为主,大多数城市都建造了大型的神庙和剧院。
第二阶段:古希腊城市规划的发展阶段公元前4世纪时,古希腊城市规划发生了变化。
城市规划不再只是为了保障城市的生存,而是开始强调城市的美观和文化内涵。
因此,城市规划开始注重平面布局,建筑形式也开始更加多样化。
此时,城市规划开始采用更先进的技术手段来规划和设计城市,其中包括建筑工程技术、水利工程技术和港口建设技术等。
这些新的技术手段为城市规划带来了更好的发展前景,促使城市规划在古代社会得到了很大的发展。
第三阶段:罗马城市规划的发展阶段罗马城市规划的演变源于公元前753年,罗马城市开始发展。
在此时,罗马城市主要以市民的生存为主要目的,因此,城市规划大多关注于城市防御建筑的建设。
罗马城市最初的布局采用的是同心圆型平面形式,外围由原始城墙环绕。
到了公元前4世纪,罗马城市规划开始借鉴希腊的城市规划理念,对城市进行了重大改变。
当时的罗马城市规划采取了完全不同于希腊的布局方式,其中最显著的变化是罗马城市以一个中心为基础,四周以轴线对称的方式进行布局。
此外,罗马还特别注重交通设施的建设,包括铺设路面和公共交通工具的设置。
这些措施有助于促进城市的文化、经济和社会发展,成为了罗马城市规划的重要特征。
结语古希腊罗马城市规划的历史演变是城市规划史上的经典范例,对当今城市规划和设计仍有很大的借鉴意义。
西方中世纪城市规划与中国古代城市规划的比较研究城市是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标志,在历史长河中留下了许多经典的城市规划。
而西方中世纪城市规划和中国古代城市规划则是其中的两个典型代表。
虽然两者有着不同的发展背景和文化底蕴,但在城市规划方面,却存在一定的相似性和差异性。
本文将对这两种规划进行比较研究。
一、背景和特点1. 西方中世纪城市规划西方中世纪城市规划的发展起源于公元11世纪,主要出现在中世纪欧洲地区。
在这一时期,城市经济、政治和文化的繁荣迅速崛起,推动了城市规划的进一步发展。
在城市规划方面,西方中世纪城市规划以保护城市安全为基本要素,因此建造了城墙和城堡,同时也注意城市的合理布局和道路交通的便利性。
2. 中国古代城市规划中国古代城市规划始于公元前200年的秦朝,一直延续到清朝(公元1644年-1911年)。
中国古代城市规划与西方中世纪城市规划的不同在于其强调传统文化和哲学,因此,中国城市规划通常以城市中心和城市围合的形式为设计重点,并且注重规划中的未来发展性。
二、城市布局和结构1. 西方中世纪城市规划西方中世纪城市规划的特点是城市经常被包围在城墙之内,城墙有助于保护城市不受入侵。
城墙内的布局通常采用徽型或者方格状布局,城墙内的重点在于街道的宽度和几何形态。
由于城市通常是从城市中心向四周扩展,因此,城市中心通常是繁华的商业区,周围是住宅区和工业区。
2. 中国古代城市规划中国古代城市规划通常以圆形或者四方形的形式为设计布局,城中心是关键的设计元素。
相对于西方中世纪城市规划,中国古代城市规划注重城市中心和外围空间的结合性,城市的四条主要街道首尾相连、交汇于城中心,形成了城市的“气脉”和“骨骼”。
三、城市建筑和装饰1. 西方中世纪城市规划西方中世纪城市规划的建筑和装饰以石头、砖块和木材为主要材料,建筑风格也较为保守,少有创新。
建筑通常采用豁口状窗户、尖拱形拱顶和简单的装饰设计。
此外,西方中世纪城市规划的建筑多为教堂和城堡等宗教和军事建筑,建筑性质较为单一。
《1945年后西方城市规划理论的流变》读书笔记本书阐述了自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西方城市规划思想的发展历程。
战后, 现代城市与区域规划体系在英国和许多其他发达国家建立起来。
在书中, 作者描述了整个时期规划理论的变化, 手法简洁洗练而不失严谨。
该书勾勒了一系列主要规划理论: 从作为物质空问形态设计活动的传统城市规划理论, 至1960年代系统与理性过程规划理论: 从1970年代马克思主义者关于资本主义社会规划角色的观点, 到规划实施理论, 以及最近的将规划工作视为一种”沟通行为”。
结构1. 编年体, 基本上15~20年为一代。
2. 分代:1. 二战后早期(1945~1960)2. 1960年代3. 1970~1990年代4. 总结: 最新的、后现代的思想等等。
导言1. “但城市绝不仅仅作为艺术品。
“—这个应该是当今的城市设计思想的共同点: 就是不将城市设计作为一门艺术来对待, 甚至建筑设计。
但是这种机能主义又不同于现代主义的机能主义, 可以说是一种生态主义, 或者说是以一种更加的理性的、客观的态度来看待城市, 将城市作为一种生态系统。
2. 是积极的城市主义者, 认为城市本身是积极的, 所有的城市问题来源于不正确的对待和设计城市。
第一篇二战后早期规划理论第一章作为空间形态规划设计的城镇规划1. 认为第一个主要的误区在于混淆了城镇规划和城市设计, 将城市设计看作单纯的空间形态的设计。
将视觉美学奉为中心。
2. 第二个主要误区就是试图设计城市的终极形态。
3. 城市设计不应该是一种空间美学的设计, 也不应该试图去设计一个城市的最终形态。
不应该是一种静态的设计。
4. 不应该是以美学为中心的。
第2章二战后规划理论的价值取向1. 作者总是在嘲弄一种“乌托邦“的城市理想, 乌托邦是反人性的。
没有乌托邦, 或者说, “乌托邦”其实最不“乌托邦”, 人类生活在不完美之中, 人类社会应该是多样化和充满了不可测的, 而所有的“乌托邦”理想试图将人类社会静止化和纯粹化, 而这恰恰是反人性的。
A.城市:1.克里特(众城之城)中的诺索斯城(城中有米诺斯王宫)2.迈西尼(以卫城为城市核心)3.雅典城、雅典卫城4.米利都5.普南城6.塞里纳斯7.亚历山大城B.广场建筑1.雅典卫城的露天广场与竞技场(城市为平民服务)C.人物思想:1.希波丹姆————希波丹姆模式公元前5世纪古希腊繁盛时期的著名的建筑师,他提出了城市建设的希波丹姆模式,这种模式以方格网的道路系统为骨架,以城市广场为中心,以充分体现了民主和平等的城邦精神。
并大规模在重建希波战争后被毁的城市予以实践。
希波丹姆也被以“城市规划之父”之名。
希波丹姆遵循古希腊哲理,探求几何和数的和谐,以取得秩序和美。
城市典型平面为两条垂直大街从城市中心通过。
中心大街的一侧布置中心广场,中心广场占有一个或一个以上的街坊,街坊面积一般较小。
希波丹姆根据古希腊社会体制,宗教与城市公共生活要求,分为3个主要部分:圣地、主要公共建筑区、私宅地段。
私宅地段又划分3种住区:工匠住区、农民住区、城邦卫士与公职人员住区。
他的规划思想在米利都城建设工作中完整地得到体现。
A.城市:1.罗马营寨城2.庞贝城3.提姆加德4.阿奥斯达5.兰培西斯B.广场建筑:1.罗马共和广场(公共性质强烈)2.凯撒广场(共和向帝国转变时间建设,部分公共性质但较为封闭)3.罗马帝国广场(就是原罗马共和广场,性质变为帝王树碑立传的纪念场地)4.阿德良离宫5.巴尔米拉列柱街C.人物思想:1.维特鲁威————建筑十书他的《建筑十书》是古罗马建设辉煌的历史总结。
在城市建设上,对城址选择、城市形态、城市布局等提出了精辟的见解。
他继承古希腊希波克拉底、柏拉图和亚里斯多德的哲学思想和有关城市规划的理论,提出了理想城市的模式。
他绘制的理想城市方案,其平面为八角形,城墙塔楼间距不大于箭射距离,使防守者易于从各个方面阻击攻城者。
城市路网为放射环行系统。
市中心广场有神庙居中。
为避强风,放射形道路可不直接对向城门。
他的理想城市对其后文艺复兴时期的城市规划有极重要的影响。
西方城市规划理论在中国的应用研究随着中国城市化程度的不断加深,城市规划也越来越受到重视。
而西方的城市规划理论在这个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本文主要探讨西方城市规划理论在中国的应用研究。
一、西方城市规划理论的发展历程西方城市规划理论的发展可以追溯到19世纪初。
当时英国的城市规划师弗雷德里克·劳奇就提出了城市规划应该考虑到整个城市的发展,而不仅仅是单个建筑物的设计。
此后,西方的城市规划理论不断发展,包括道路、交通、水源、绿地等各个方面都得到了更加系统化和科学化的研究。
二、西方城市规划理论在中国的应用1.城市布局城市布局是城市规划的基础,也是城市规划的骨架。
西方的城市规划理论提倡布局要以人为本,要求城市布局应该优化城市的交通流线、改善城市的人居环境,使城市在空间上呈现出一定的发展潜力。
在中国,对西方城市规划理论的应用使得城市的人居环境得到了优化、改善,城市空间布局也越来越科学合理,进一步推动着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2. 绿地系统绿地系统是城市生态环境建设的关键。
西方城市规划理论提倡在城市设计中尽量保留自然绿地,并构建完善的绿地系统。
这种理念已经在中国的城市规划当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例如北京市在城市发展过程中规划了大片的绿地空间,并且将其分布在市中心与城市边缘等不同地区,形成了生态都市与宜居城市。
3. 密度控制城市发展过程中,一定的人口密度是必须的,但过高的人口密度则可能会加剧城市热岛效应、交通拥堵、污染等问题。
因此西方的城市规划理论强调城市的人口密度应该在一定范围内受到控制。
目前,在中国的城市规划中,对于人口密集区域或地区已经采取了分区管理的方式,根据不同区域不同情况规定相应的建筑高度和总体容积率,以此控制城市的人口密度。
三、西方城市规划理论在中国应用的效果西方城市规划理论在中国应用的效果是显著的。
首先,城市的绿化程度得到了明显提升,绿地率得到了提高,城市环境也变得更加生态、宜居。
其次,城市的交通流线得到了科学优化,城市交通拥堵的状况也得到了一定程度的缓解。
1 从城市规划发展史角度看规划的公共政策属性1.1 西方城市规划的起源18世纪的工业革命促进了城市迅速发展,也带来了一系列的社会、经济问题,包括城市无序扩张、居住条件恶劣、交通拥挤、环境污染等等问题,并引发了大量的传染疾病。
1875年英国政府首先以“公共卫生法”为先河,通过一系列的法令来控制和解决城市中出现的问题;随后1906年,townplanning名词出现;1909第一部规划法《住房与城市规划法》颁布,同年第一个规划系成立,也意味着城市规划作为一种专门职业和学科伴随着产生。
对此,P.Hall也指出,“现代城市规划和区域规划的出现,是为了解决18世纪末产业革命所引起的特定的社会和经济问题”。
这也是对城市规划的社会内涵的理解,即城市规划诞生于社会公共问题的解决,具有强烈的社会意识和公共属性,并且具有对市场失灵状态下的公共利益进行调节的功能。
[1]1.2 西方城市规划的演变城市规划的内涵从早期集中于城市空间形态的研究、物质空间的设想,到“系统规划”、“理性规划”以及对过程、意义、实施的关注,直至政治制度、经济手段、公共政策的综合。
在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城市规划作为城市公共事务的一个组成部分,在社会变革中扮演着不同的角色而影响着社会发展与进步。
总结城市规划一百多年的历史,规划已经从一个蓝图转变为一个过程,即由技术性规划向政策性规划转变。
1.2.1 传统的“技术”性城市规划早自文艺复兴时期开始,城市规划就一直被视为是放大了的建筑设计。
家具放大就是房间,再逐一放大就是建筑、小区,最后就是城市。
二战后到60年代的20多年时间里,城市规划仍旧和单体建筑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并没有本质上的差别。
城市规划被看作是“物质形体设计”,城市规划大多是建筑师的规划,只要他们具有基本的美学鉴赏和城市设计能力,他们就能出色地完成城市规划工作。
“美学观念”是城市规划的核心和出发点,和建筑设计一样,城市规划被视为一门“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