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重心的南移说课稿
- 格式:doc
- 大小:150.50 KB
- 文档页数:4
经济重心的南移教学目标:1. 了解我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历史背景和原因。
2. 掌握经济重心南移的过程及其对我国古代经济发展的影响。
3. 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综合能力和历史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1. 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
2. 经济重心南移的过程。
3. 经济重心南移对我国古代经济发展的影响。
教学难点:1. 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和过程的相互关系。
2. 经济重心南移对我国古代经济发展的具体表现。
教学准备:1. 教材《中国古代史》相关章节。
2. 教学课件。
3. 相关历史资料。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回顾上一课的内容,了解我国古代经济发展的历程。
2. 提问:同学们认为我国古代经济重心是否发生过转移?如果是,转移的原因是什么?二、自主学习(10分钟)1. 请同学们翻到教材第页,阅读“经济重心南移”部分。
2. 学生自主学习,理解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和过程。
三、课堂讨论(10分钟)1. 教师组织学生进行课堂讨论,分享自己对经济重心南移原因和过程的理解。
2. 引导学生结合教材内容和所学知识,分析经济重心南移对我国古代经济发展的影响。
四、案例分析(10分钟)1. 教师展示相关历史案例,如江南地区的开发、南宋时期的商业繁荣等。
2. 引导学生分析这些案例是如何体现经济重心南移的。
五、总结与反思(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明确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过程及其影响。
2. 学生反思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收获和不足,提出改进措施。
教学评价:2.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讨论、案例分析等方面的参与程度和表现。
3. 单元测试:考察学生对经济重心南移相关知识的掌握程度。
六、深入学习(10分钟)1. 请同学们翻到教材第页,阅读“江南地区的开发”部分。
2. 学生自主学习,理解江南地区在经济重心南移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七、小组讨论(10分钟)1. 教师将学生分成小组,请各小组讨论:经济重心南移对江南地区的发展产生了哪些影响?2. 各小组分享讨论成果,教师进行点评和指导。
经济重心南移教学设计(共6篇)第1篇:经济重心的南移教学设计经济重心的南移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掌握南方经济发展的原因及唐朝中晚期至宋朝南方经济发展的主要成就。
2、知道我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完成的时间、标志,分析了解我国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提高理解分析问题的能力。
3、认识我国的农业、手工业生产取得了较大的发展,商业和对外贸易达到了空前的水平,居当时世界领先地位,对外贸易的发展为传播中国古代文明、促进世界文明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增强民族自豪感。
二、教材分析自唐朝晚期至两宋时期,由于南方政局相对稳定,北方劳动人民南迁,加之南方自然条件较好,南方的农业、手工业和商业获得长足发展,中国古代经济重心从此转移到江南地区。
本课内容分三目,第一目“南方农业的发展”,着重讲述了农业发展的原因及其表现;第二目“南方手工业的兴旺”主要叙述了宋代南方丝织业、制瓷业、造船业的发展;第三目“南方商业的繁荣”,主要叙述了宋代南方商业都市的发展、海外贸易的兴盛和纸币的出现。
三、学情分析在前面的学习中,学生已接触过经济方面的内容,对古代经济发展有了初步的了解,这便于教师开展本课的教学活动。
但本课有一些抽象的知识,对初一学生而言较难理解,因此,教师应提供相关的图文资料,并设计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问题,以便于学生学习本课。
四、教学重难点重点:南方商业的繁荣难点:南方经济发展的原因五、教学方法1、采用了热点问题导入的方式,一下子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并将大家带入特定的历史情境中。
2、在分析南方经济发展的原因时,教师提供资料,让学生自己去对比思考,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做到论丛史出。
3、对农业、手工业发展的学习,教师要把握好时间,采用形象生动的叙述和刺激视觉的图片,使学生形成深刻的感性认识。
商业的发展用材料分析法步步深入,使学生理解深刻。
4、用列表格的方法进行小结,知识梳理会更加清晰。
六、教学过程导入多媒体展示一组人民币的图片。
导语:这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发行的第五套人民币,大家天天见、天天用,可以说非常熟悉。
鲁教版历史六下《经济重心的南移》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鲁教版历史六下《经济重心的南移》这一课,主要讲述了我国历史上经济重心南移的过程。
从唐朝中后期开始,我国的经济重心逐渐向南移动,到了南宋时期,经济重心已经完全南移。
本课通过介绍南方地区农业、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以及南方地区在科技、文化等方面的繁荣,展示了经济重心南移的过程和影响。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这一课时,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对我国历史上的重要事件和人物有一定的了解。
但学生对于经济重心南移的概念和过程可能还比较陌生,需要通过具体的历史事实和数据来理解和掌握。
此外,学生对于南方地区的历史和文化可能了解不多,需要通过本课的学习来拓宽视野。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经济重心南移的概念,掌握经济重心南移的过程和原因,了解南方地区在农业、手工业、商业、科技和文化等方面的发展。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讨论等方式,学生能够分析历史资料,归纳总结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和影响。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能够认识到经济重心南移是我国历史上的一次重大变革,理解南方的繁荣发展对我国历史的贡献,增强对我国历史文化的自豪感。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经济重心南移的过程和原因,南方地区在农业、手工业、商业、科技和文化等方面的发展。
2.教学难点:经济重心南移的概念和原因,南方地区在科技和文化等方面的繁荣。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自主学习、合作讨论、案例分析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历史事实,理解经济重心南移的过程和原因。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历史图片、地图等教学辅助手段,生动展示南方地区的发展状况,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经济重心南移的过程。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我国南方地区的美丽风景和丰富物产,激发学生对南方地区的兴趣,引出本课的主题——经济重心的南移。
2.自主学习:学生自主阅读教材,了解经济重心南移的过程和原因。
我·说课·第3课区域经济和重心的南移第3课区域经济和重心的南移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好!我说课的课题是《第3课区域经济和重心的南移》,课型属于新授课,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法学法分析、教学过程等四个方面来进行说课。
一、首先说一说,教材分析:从两个角度说教材地位从教材的空间角度讲,:本课主要是从古代“区域经济和重心的南移”的角度,对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进行叙述和分析。
内容包括三目,第一目“四大经济区域的形成”分析了我过古代经济发展的多样性和不平衡性。
第二目“中原人口的大量外迁”,介绍了古代中原人口大量南迁的三次高潮及南迁的原因和影响。
第三目“中国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分析了我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过程、原因及影响,贯穿于本课的线索是“经济重心”。
从高考的时间角度讲,本课在高考中占有重要位置。
自07年来,全国共考过9道选择题,无简答题。
山东无题。
具体题目是1.(2010·海南单科·5)辛弃疾说:“北方之人,养生之具不求于人,是以无甚富甚贫之家。
南方多末作以病农,而兼并之患兴,贫富斯不侔矣,”这种现象表明当时()A.北方农业比南方发达B.商业是贫富分化的根源 C.南方商业比北方发达 D.北方社会比南方更稳定【解析】考查阅读材料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北方“养生之具不求于人”自己自足的自然经济,贫富差距不大,无法得出北方比南方农业发达,排除A,南方“多末作以病农”,“兼并之患兴”是贫富差距的原因,排除B,从材料中无法看到北方比南风更稳定,“未”指工商业,南方“多末”因此答案C。
综上,高考题万变不离其宗,掌握基础知识才是硬道理。
接下来,根据刚才时空角度的教材分析,从三个维度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根据课标要求、教材内容和学生的具体情况,确立以下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①记忆西汉时期四大经济区域的范围,重点分析山东、山西成为经济重心的原因;掌握古代中原人口南迁和经济重心南移的过程及原因。
经济重心的南移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我国经济重心南移的历史背景和过程。
2. 使学生掌握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和影响。
3. 培养学生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提高历史素养。
二、教学重点:1. 经济重心南移的历史背景和过程。
2. 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和影响。
三、教学难点:1. 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分析。
2. 经济重心南移对我国历史发展的影响。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经济重心南移的历史背景、过程、原因和影响。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具体的历史事件,让学生更好地理解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和影响。
3. 讨论法:引导学生探讨经济重心南移对我国历史发展的影响,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我国历史,思考经济重心南移的背景。
2. 讲解:详细讲解经济重心南移的历史背景、过程、原因和影响。
3. 案例分析:分析具体的历史事件,如南宋时期的江南地区发展、海外贸易繁荣等,让学生更好地理解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和影响。
4. 讨论:引导学生探讨经济重心南移对我国历史发展的影响,如文化繁荣、科技发展等。
5. 总结:对本节课内容进行总结,强调经济重心南移在我国历史发展中的重要地位。
7. 课后反思:教师对本节课的教学情况进行反思,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策略。
六、教学评价:2. 关注学生在讨论中的表现,评估学生的分析能力、思考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3. 结合学生的作业和课后反思,了解学生对经济重心南移知识点的深入理解和运用能力。
七、教学拓展:1. 结合地理学科,让学生了解我国地理环境对经济重心南移的影响。
2. 结合文化学科,让学生探讨经济重心南移对我国文化发展的影响。
3. 结合其他历史时期,让学生了解我国经济重心的转移情况,培养学生的历史串联能力。
八、教学资源:1. 历史教材、参考书籍:为学生提供丰富的理论资源,帮助学生了解经济重心南移的相关知识。
2. 网络资源:为学生提供更多关于经济重心南移的历史事件、图片、地图等资源,丰富学生的学习材料。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我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和过程。
(2)掌握南宋时期我国经济重心南移的表现和影响。
(3)分析经济重心南移对我国历史发展的意义。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查阅资料、讨论,分析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
(2)运用地图、数据等资料,展示经济重心南移的过程。
(3)以案例分析法,探讨经济重心南移对当时社会、政治、文化等方面的影响。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我国历史的兴趣和自豪感。
(2)培养学生团队协作、独立思考的能力。
(3)培养学生关注国家经济发展、历史变迁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我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和过程。
(2)南宋时期经济重心南移的表现和影响。
2. 教学难点:(1)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分析。
(2)经济重心南移对当时社会、政治、文化等方面的影响。
三、教学准备1. 教材或相关教学资源。
2. 教学多媒体设备。
3. 地图、数据等辅助教学材料。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回顾上节课的内容,引导学生思考经济重心南移的背景。
(2)提出本节课的问题,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 教学内容的讲解与分析:(1)讲解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如北方战乱、南方相对稳定等。
(2)分析经济重心南移的过程,如农业、手工业、商业等方面的变化。
(3)探讨经济重心南移对当时社会、政治、文化等方面的影响。
3. 案例分析:(1)选取典型的案例,如南宋时期的苏州、杭州等,分析其经济发展特点。
(2)让学生分组讨论,总结经济重心南移的表现和影响。
4.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过程和影响。
5. 课后作业:(1)复习本节课的内容,整理笔记。
(2)查阅资料,了解经济重心南移对后世的影响。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参与度,不断优化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我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历史背景和过程。
(2)掌握江南地区在我国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
(3)分析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和影响。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查阅资料、讨论等方式,了解经济重心南移的历史背景。
(2)运用地图、数据等资料,分析江南地区的经济发展状况。
(3)以小组合作的形式,探讨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和影响。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我国古代经济发展的兴趣和自豪感。
(2)培养学生珍视民族团结,共同发展的观念。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经济重心南移的历史背景和过程。
(2)江南地区在我国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
(3)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和影响。
2. 教学难点:(1)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和影响。
(2)如何引导学生理解江南地区在我国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
三、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1)查阅相关资料,了解经济重心南移的历史背景和过程。
(2)收集江南地区的经济发展数据和地图等资料。
(3)准备教学课件和教学道具。
2. 学生准备:(1)预习相关课文,了解经济重心南移的基本概念。
(2)准备笔记本,用于记录学习内容和心得。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通过展示江南地区的美丽风景,引发学生对江南地区的兴趣。
(2)引导学生思考江南地区在我国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阅读课文,了解经济重心南移的历史背景和过程。
(2)学生分享学习心得,交流对江南地区的认识。
3. 课堂讲解(1)教师讲解经济重心南移的历史背景和过程。
(2)教师通过地图、数据等资料,展示江南地区的经济发展状况。
(3)教师分析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和影响。
4. 小组讨论(1)学生分组讨论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和影响。
(2)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分享学习心得。
(2)学生反思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收获和不足。
五、课后作业1. 请学生结合课文内容,绘制一幅反映经济重心南移的思维导图。
必修Ⅱ第3课《区域经济和重心的南移》教学设计(说课稿)一、说教材1.教材地位本课主要介绍了战国至唐宋全国区域经济的发展形势,以及全国经济重心从黄河流域转移到长江流域的历史事实及其成因。
本课虽是高中历史新课程标准中未加要求的内容,但对于理解中国古代农业发展十分重要,因为经济重心的南移凸显了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而这正是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重要特点。
此外,还影响到中国古代手工业分布的变化。
2.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本课主要通过对中国古代历史上经济区域的划分以及经济重心南移的学习,使学生了解战国至唐宋之际全国经济发展的动态演变过程,重点了解经济重心转移的历史形态及其转变的历史原因。
结合历史的变迁来分析区域经济的特点和经济重心的南移,使学生认识到经济的发展与自然条件和社会历史条件的变化息息相关,从而培养学生全面分析历史现象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通过填图、分析图表、层层递进式设问、分析文字材料、归纳概括核心观点、进行课堂讨论、猜想等多种途径,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积极性、参与性,再加上多媒体课件制作的知识网络来揭示历史现象之间的内在联系,从而切实有效地落实课程目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了解战国直至唐宋这一历史时期全国区域经济发展的历史态势,尤其是唐宋之际经济重心南移的表现和原因,使学生全面认识中国古代经济发展的历史特点,树立热爱祖国和建设社会主义事业的情感。
3.教学重点、难点重点:中国古代区域经济的形成及全国经济重心南移的历史过程,包括区域经济和经济重心转移的表现。
难点:引导学生认识经济重心南移的历史原因,尤其是中原人口的南迁与经济重心南移之间的关系。
二、说学法科学有效的学习方法是培养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和激发学习激情的重要因素。
在这一课的学习中,应该有意识的培养学生以下两种学习方法:一是观察学习法,充分运用历史地图、图表、文字材料,引导学生主动地运用自己的观察力从各种历史材料中获取有效信息,并运用所学知识分析材料、理解材料,进而使学生在运用历史材料的过程中,进一步认识到历史材料是认识历史的主要途径,培养从中提取有效信息与分析历史材料的方法;培养“论从史出”,“以史实为依据”的历史学习习惯。
经济重心的南移说课稿《经济重心的南移》说课一、说教材本课主要讲述自唐朝晚期至两宋时期南方经济的发展及其对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影响,内涵三方面的教学内容:第一,南方农业的发展,包括南方农业发展的条件、农作物品种的增加和农业产量的提高。
第二,南方手工业的兴旺,主要叙述了宋代南方手工业的发展,包括丝织业水平的提高、棉织业的兴起、制瓷业的成就和造船业的发展。
第三,南方商业的繁荣,主要叙述了商业都市的发展、海外贸易的进步及其重要地位、古代货币制度的发展。
在叙述南方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教材最后点出了其对古代经济重心转移的影响:经济重心南移到南宋时期完成。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1)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自唐朝中晚期至五代、宋朝南方经济的发展和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情况,包括农业生产的发展、手工业水平的提高和商业的繁荣及对外贸易发的主要史实,进而明确我国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最终完成于南宋之时。
(2)通过思考和概括唐朝中晚期至宋朝南方经济发展的主要成就,培养学生综合归纳的能力;(3)通过思考、讨论这一时期南方经济发展的原因,提高学生理解分析问题和认识社会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1)创设情境,激发学生探究兴趣。
(2)让学生在思考中学会自学探究,在解答中掌握知识点,学会理解和分析问题。
(3)通过小组活动,培养学生合作意识与语言表达力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我国的农业、手工业生产取得了较大的发展,商业和对外贸易达到了空前的水平,居当时世界的领先地位,对外贸易的发展为传播中国古代文明、促进世界文明的发展作出了贡献,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历史使命。
四、教学重点、难点重点是南方商业的繁荣。
难点是南方经济发展的原因。
五、说教法本节课主要采用“自主探究”教学法。
六、说学法1、注重课前预习,自学2、师友互助,大胆质疑,训练思维3、小组讨论,展示答案4、拓展知识,构建结构,提升认知能力和水平七、教学设计1、以设置问题的方式导入本课,出示学习目标。
《经济重心的南移》说课
一、说教材
本课主要讲述自唐朝晚期至两宋时期南方经济的发展及其对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影响,内涵三方面的教学内容:第一,南方农业的发展,包括南方农业发展的条件、农作物品种的增加和农业产量的提高。
第二,南方手工业的兴旺,主要叙述了宋代南方手工业的发展,包括丝织业水平的提高、棉织业的兴起、制瓷业的成就和造船业的发展。
第三,南方商业的繁荣,主要叙述了商业都市的发展、海外贸易的进步及其重要地位、古代货币制度的发展。
在叙述南方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教材最后点出了其对古代经济重心转移的影响:经济重心南移到南宋时期完成。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自唐朝中晚期至五代、宋朝南方经济的发展和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情况,包括农业生产的发展、手工业水平的提高和商业的繁荣及对外贸易发的主要史实,进而明确我国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最终完成于南宋之时。
(2)通过思考和概括唐朝中晚期至宋朝南方经济发展的主要成就,培养学生综合归纳的能力;
(3)通过思考、讨论这一时期南方经济发展的原因,提高学生理解分析问题和认识社会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1)创设情境,激发学生探究兴趣。
(2)让学生在思考中学会自学探究,在解答中掌握知识点,学会理解和分析问题。
(3)通过小组活动,培养学生合作意识与语言表达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我国的农业、手工业生产取得了较大的发展,商业和对外贸易达到了空前的水平,居当时世界的领先地位,对外贸易的发展为传播中国古代文明、促进世界文明的发展作出了贡献,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历史使命。
四、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是南方商业的繁荣。
难点是南方经济发展的原因。
五、说教法
本节课主要采用“自主探究”教学法。
六、说学法
1、注重课前预习,自学
2、师友互助,大胆质疑,训练思维
3、小组讨论,展示答案
4、拓展知识,构建结构,提升认知能力和水平
七、教学设计
1、以设置问题的方式导入本课,出示学习目标。
用多媒体手段,司马迁《史记》中关于西汉时期南方经济相当落
后、经济中心在北方的一段历史材料,并设置问题:(1)请大家说说看,今天我国经济发达地区是在北方还是在南方?(2)我国古代经济重心何时从北方转移到南方的?发生转移的原因是什么?表现又是怎样的呢?这样使学生带着渴求的欲望进入本课的学习。
2、学生自学:
(1)、独学:阅读课本50页---60页,独立完成导学案填表题,有疑问的作出标记。
(2)、对学:师友互助,订正答案(一个读一个听)
(3)、群学:(1)针对质疑问题组内统一答案。
(2)5分钟记忆基础知识(读背)
(3)检查识记效果。
3、合作探究,
利用大屏幕显示问题:
通过阅读教材51页、52页内容,你能总结归纳出我过国古代经济中心南移的主要原因吗?以古鉴今对今天的经济建设有何启示
教师在这环节中加以指导。
小组展示讨论结果,教师并对讨论最快和做好的小组给鼓励,同时,大屏幕显示问题答案的要点。
4、小结
5、巩固训练:完成导学测评13、14页的1—6题
(附)板书设计
东晋南朝时期
唐代中后期
北宋末年—南宋初期人口南迁
南方经济发展农业发展手工业进步
南移的过程商业繁荣
北方战乱
南宋:经济重心南移最后完成江南的开发为经济重心的南移奠定基础经济重心开始南移南方经济渐超北方自然条件好
一、经济发展的原因
环境:相对安定
劳力:大量增加
技术:不断进步
自然:条件优越
二、经济繁荣的表现
农业发展:水稻;棉花;茶叶 手工业兴盛:纺织;制瓷;造船 商业繁荣:城市;贸易;货币
三、经济重心转移
黄河流域 长江流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