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二首--八年级下册语文
- 格式:doc
- 大小:274.50 KB
- 文档页数:7
部编版初中八年级下册语文《唐诗二首》教案范文部编版初中八年级下册语文《唐诗二首》教案范文精选5篇(一)以下是一种可能的《唐诗二首》教案范文:教学目标:1. 了解《唐诗二首》的背景和作者。
2. 学会欣赏和鉴赏诗歌,理解诗歌中隐含的意境和情感。
3. 培养学生对古诗文的兴趣和学习能力。
4. 提高学生的朗读和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1. 对《唐诗二首》的内容和意境的理解。
2. 学会欣赏和鉴赏唐诗的艺术特点。
3. 学会正确朗读和表达古诗。
教学难点:1. 提高学生对于古诗的理解能力。
2. 培养学生对于诗歌的感悟和鉴赏能力。
教学准备:1. 《唐诗二首》的课文及相关资料。
2. 画有相关插图的课堂展示。
3. 录制了《唐诗二首》的朗读音频。
教学过程:步骤一:导入(5分钟)1. 老师出示插图,引发学生对于古诗的兴趣。
2. 老师播放《唐诗二首》的朗读音频,让学生感受古诗的节奏和美感。
步骤二:探究课文(15分钟)1. 学生自读《唐诗二首》,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
2. 学生分组讨论《江南春》和《静夜思》的意境和情感,并展示讨论结果。
3. 教师给予适当的指导和解释,深入理解诗歌中的意境和情感。
步骤三:学习诗文特点(20分钟)1. 老师指导学生观察《江南春》和《静夜思》的诗句,分析句法和修辞手法。
2. 学生分小组进行讨论,归纳和总结出唐诗的常见艺术特点。
3. 学生进行朗读练习,体会古诗的韵律和节奏。
步骤四:朗读表达(15分钟)1. 学生进行朗读练习,注意把握句子的意境和情感。
2. 老师组织学生进行诗歌朗诵比赛,评选优秀的朗诵者。
3. 选几位学生朗读《唐诗二首》,进行诗歌表达评价。
步骤五:拓展延伸(10分钟)1. 学生分小组选取其他唐诗进行欣赏和鉴赏。
2. 学生可以自由选择一首唐诗,进行背诵和朗读表达。
步骤六:课堂总结(5分钟)1. 回顾学习的内容,总结《唐诗二首》的意境和情感。
2. 学生发表对于古诗学习的感受和收获。
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能够了解和理解《唐诗二首》的内容和意境,并学会欣赏和鉴赏唐诗的艺术特点。
1.《赠从弟》(其二) 刘桢汉末亭亭山上松,瑟瑟谷中风。
风声一何盛,松枝一何劲!冰霜正惨凄,终岁常端正。
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2.《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王勃唐初城阙(què)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3.《登幽州台歌》陈子昂唐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4.《送元二使安西》王维唐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5.《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李白唐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
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
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
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
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
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
6.《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韩愈唐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
7.《无题》李商隐晚唐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8.《相见欢》李煜五代南唐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
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9.《登飞来峰》王安石北宋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10.《苏幕遮》范仲淹北宋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
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
黯乡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
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参考资料:语文书第五单元21 与朱元思书吴均南朝梁风烟俱净,天山共色。
从流飘荡,任意东西。
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水皆缥(piǎo)碧,千丈见底。
游鱼细石,直视无碍。
急湍(tuān)甚箭,猛浪若奔。
夹(jiā)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xuān)邈(miǎo),争高直指,千百成峰。
部编本八年级语文下册唐诗二首(优秀教案)共3篇部编本八年级语文下册唐诗二首(优秀教案)1部编本八年级语文下册唐诗二首(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 了解唐代初期诗歌发展的背景及流派;2. 能理解并背诵《夜泊牛渚怀古》和《悯农》两首唐诗;3. 能分析两首唐诗的主旨、诗意,感悟唐诗的文化内涵和艺术魅力。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了解唐代初期诗歌的发展背景及流派,掌握两首唐诗的词汇、句式、结构和表达方式。
2. 教学难点:能够准确理解和把握两首唐诗的主旨、意境,给予适当的评价和感悟。
三、教学内容1. 唐代初期诗歌的发展背景及流派;2. 《夜泊牛渚怀古》和《悯农》两首唐诗的分析;3. 两首唐诗的联想和体味。
四、教学过程1.唐代初期诗歌的发展背景及流派唐代初期的诗歌,以开元、天宝年间为主要成熟时期,随着唐朝的国势逐渐稳定,经济繁荣,文化教育普及,诗歌得以繁荣发展。
唐代初期的诗歌流派可以分为:(1)气韵派:追求通达自然、意境深远、感情真挚、意思领略的诗歌风格,代表诗人有王之涣、崔颢、谢灵运等。
(2)律诗派:主要包括四声、七律、八股等,代表诗人有杜甫、白居易、刘禹锡等。
(3)田园派:以田园和农事为主题,代表诗人有王维、孟浩然等。
2.《夜泊牛渚怀古》和《悯农》两首唐诗赏析(1)《夜泊牛渚怀古》夜泊牛渚怀古,星河滚烫,若出其中。
上窥轩冕,下睨百川。
东一苇素,西风几时候?悠悠生死别,经年一络纬。
本诗描写的是诗人夜泊在牛渚江边的情景,用“窥”、“睨”等动词清晰地表现出诗人对水天一色的领悟,闻鸡起舞,籍夜越江,怀古复思,借领悟天地之色和历史悠久的繁华胜景,来唤起自己的品味和情感维度。
通过对景物的描写,表现了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对历史的思考。
(2)《悯农》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
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本诗是一篇处世意味极为浓烈的田园诗。
深刻地表达了农民的辛苦,展现出诗人深厚的罕见的同情心,同时也反映了当时农民的生活窘迫和农业生产的萎靡不振。
第六单元第24课《唐诗二首》一、知识点汇总1.古代诗歌文体2.字词积累3.杜甫、白居易生平及主要作品4.精彩的描写,生动的人物形象刻画5.烘托和对比、衬托的写法6.高尚情怀,伟大人格二、知识解读与基础训练1.古代诗歌文体知识:(1)歌行体:中国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是初唐时期在汉魏六朝乐府诗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题名为“歌”“行”或“歌行”。
“行”是乐曲的意思。
谈谈对歌行体这种文体的认识。
(2)新乐府:是白居易相对汉乐府而提出的,白居易、元稹、张籍、李绅等倡导,主张恢复古代的采诗制度,发扬《诗经》和汉魏乐府讽喻时事的传统,使诗歌起到“补察时政”“泄导人情”的作用,又名“新乐府运动”。
这类诗的特点是:自创新题,咏写时事,体现汉乐府的现实主义精神。
2.字词积累:重点字词的读音、字形必须熟练掌握,重点词义能理解和准确解释,且能灵活运用。
下列字的读音、字形、字义有误的一项是()A.挂罥.(juàn)翩翩.俄顷:一会儿。
B.突兀.(wù)驱将.充炭直.:同“值”,价钱。
C.布衾.(qīn)口称敕.何所营.:谋求D.两鬓.(bìn)一丈凌.叱.牛:吆喝。
3.作者及主要作品:(1)杜甫生平及主要作品:(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
唐代伟大的诗人,他忧国忧民,被尊为“”,其诗被称为“”。
杜诗语言“”,有《杜工部集》。
主要作品有《》《》“”“”等。
(2)白居易生平及主要作品:(772——846)诗人。
字乐天,晚年号香山居士。
其诗语言通俗,有“诗魔”“诗王”之称。
在文学上积极倡导运动,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
主要作品有《》《》,著有《》等。
4. 精彩的描写,生动的人物形象刻画(1)精彩的景物描写:请结合《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第一诗节,体会景物描写的精彩。
(2)生动的人物形象刻画:请结合两首诗中对人物描写的方法,体会人物描写的巧妙。
5. 烘托和对比、衬托的写法:(1)烘托:文学创作的一种表现手法,即通过侧面描写,使所要表现的事物鲜明突出。
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24课《唐诗二首》教案4一. 教材分析《唐诗二首》是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24课的内容,本节课主要介绍了两首唐诗《登高》和《春望》。
这两首诗都是唐代著名的诗人杜甫所作,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和和历史意义。
《登高》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和民族命运的深切关注,而《春望》则描绘了诗人对战争的厌恶和对和平生活的向往。
通过学习这两首诗,学生可以了解到唐代的社会背景,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同时也能够培养自己的审美情趣。
二. 学情分析在八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一定的古文阅读基础,对于诗歌的节奏和韵律也有一定的认识。
但是,由于现代社会与唐代的差异较大,学生对于唐代的社会背景和文化氛围可能了解不多,因此需要老师在教学中进行补充。
此外,诗歌中的意境和情感也需要老师引导学生去感受和理解。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两首唐诗,了解唐代的社会背景,理解诗中的意象和情感。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自己的文学鉴赏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诗人对国家和民族命运的深切关注,对战争的厌恶和对和平生活的向往,培养自己的审美情趣。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两首唐诗,理解诗中的意象和情感。
2.难点:对于唐代的社会背景和文化氛围的理解,以及诗歌的深层意义的把握。
五. 教学方法1.讲授法:老师对唐代的社会背景和文化氛围进行讲解,帮助学生理解诗人的创作背景。
2.引导法:老师引导学生去感受和理解诗中的意象和情感。
3.合作探讨法:学生分组讨论,共同解决问题,提高自己的文学鉴赏能力。
六. 教学准备1.老师准备PPT,内容包括唐代的社会背景和文化氛围,以及两首诗的详细讲解。
2.学生准备课本,以及相关的文学鉴赏资料。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老师通过PPT展示唐代的社会背景和文化氛围,引导学生了解诗人创作的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老师分别呈现两首唐诗《登高》和《春望》,并引导学生朗读,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
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24课《唐诗二首》教案一. 教材分析《唐诗二首》是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的一篇课文,包含了李商隐的《无题》和杜牧的《秋夕》。
这两首诗都是唐代优秀的诗歌作品,具有深刻的思想内容和丰富的艺术魅力。
通过学习这两首诗,学生可以了解唐代诗歌的特点,欣赏古典诗词的美,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一定的诗词鉴赏能力,但对唐代诗歌的了解还不够深入。
在学习《唐诗二首》时,学生需要理解诗句的意义,体会诗歌的意境,感受诗人的情感。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关注学生的学习需求,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提高他们的诗词鉴赏能力。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理解《无题》和《秋夕》的诗意,掌握诗句的字词含义,了解唐代诗歌的特点。
2.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提高他们的语文素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诗人对自然、人生的独特见解,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引导学生热爱传统文化。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理解《无题》和《秋夕》的诗意,掌握诗句的字词含义,了解唐代诗歌的特点。
2.难点:深入体会诗歌的意境,感受诗人的情感。
五. 教学方法1.启发式教学:教师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2.情感教学:教师通过富有感染力的语言,引导学生感受诗歌的美,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
3.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共同探讨诗歌的意境和诗人的情感,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课件:制作课件,展示《无题》和《秋夕》的原文、译文、赏析等内容。
2.参考资料:准备相关的唐诗资料,以便在教学中进行拓展。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简要介绍唐代诗歌的特点,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2.呈现(10分钟)教师展示《无题》和《秋夕》的原文,学生自读,理解诗句的意义。
3.操练(10分钟)教师提问,学生回答,针对诗句的字词含义和诗意进行讲解。
4.巩固(5分钟)学生朗读课文,加深对诗歌内容的理解。
八下语文唐诗二首八下语文唐诗二首是唐代诗人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和白居易的《卖炭翁》。
全诗原文:1、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唐·杜甫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
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
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
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
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
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
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译文:八月里秋深,狂风怒号,狂风卷走了我屋顶上好几层茅草。
茅草乱飞,渡过浣花溪,散落在对岸江边。
飞得高的茅草缠绕在高高的树梢上,飞得低的飘飘洒洒沉落到池塘和洼地里。
南村的一群儿童欺负我年老没力气,竟忍心这样当面做“贼”抢东西,毫无顾忌地抱着茅草跑进竹林去了。
我嘴唇干燥也喝止不住,回来后拄着拐杖,独自叹息。
一会儿风停了,天空中乌云像墨一样黑,深秋天空阴沉迷蒙渐渐黑下来了。
布被盖了多年,又冷又硬,像铁板似的。
孩子睡觉姿势不好,把被子蹬破了。
一下雨屋顶漏水,屋内没有一点儿干燥的地方,房顶的雨水像麻线一样不停地往下漏。
自从安史之乱之后,我睡眠的时间很少,长夜漫漫,屋漏床湿,怎能挨到天亮!如何能得到千万间宽敞高大的房子,普遍地庇覆天下间贫寒的读书人,让他们开颜欢笑!安稳得像是山一样。
唉!什么时候眼前出现这样高耸的房屋,到那时即使我的茅屋被秋风所吹破,我自己受冻而死也心甘情愿!2、卖炭翁唐·白居易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
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
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
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
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
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
翩翩两骑来是谁?黄衣使者白衫儿。
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
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
半匹红绡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