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旦-当代社会学理论-当社笔记最终版--于海、徐珂
- 格式:pdf
- 大小:455.60 KB
- 文档页数:15
医学社会学复习整理一、医学社会学的溯源和发展二、医学社会学的主要理论范式三、疾病、健康的社会文化观也谈谈医学是什么?医学是旨在保护和加强人类健康、预防和治疗疾病的科学知识体系和实践活动——《科学技术辞典》医学一方面被看作是一门科学,另一方面被看作是一门技艺。
这两种观点都是正确的:就其研究方法而言,医学是一门科学,就其应用而言,它是一门技艺。
由此我们得出下面两个定义:医学科学以研究疾病为对象;医术以维护和恢复健康为目的——G.H.Roche一、医学社会学的溯源和发展1、什么是医学社会学?医学社会学是运用社会学的理论和方法,研究医疗领域中的社会角色、角色关系、角色流动、医疗社会组织的交互作用以及医疗领域与整个社会生活的互动及其变化规律的科学。
作为一门学科,其关注点是健康与疾病的社会原因及其影响。
医学社会学的发展(之一)1894年,查尔斯·麦金太尔(C ·Mcintire)在论述社会因素对健康重要作用的论文中第一次使用医学社会学这一名词;1927年,伯纳德·斯特恩出版第一部从社会学角度探讨医学社会学的著作《医学发展中的社会因素》;《社会阶层与精神疾患:一项社区研究》美国社区精神卫生中心的建立医学社会学的发展(之二)赛奇基金会与《医学中的社会科学》出版医学社会学发展滞后于其他社会学领域1959年,美国社会学协会成立正式的医学社会学分会,其学术地位得以确立20世纪40年代末,国立卫生研究所(NIH)发展医学社会学成为美国社会学最大的分支医学社会学在中国(三个阶段)1879——1952年前,医学社会学引入和初创阶段。
社会学和医学社会学研究理论和方法引入中国,中国第一代社会学家用西方社会学理论实证研究医学与社会的关系,并产生一些理论成果。
主要关注点是人口与社会发展、贫困生活与健康状况、儿童福利保健1897 年严复将英国社会学家斯宾塞1873 年所著The Study of Sociology 一书译成中文,冠名为《群学肄言》,标志社会学在中国产生。
法律与社会第⼀讲 法律观的演变及从社会的⾓度看待法律⼀、⾃然法学的法律观⾃然法学是以⾃然法为研究对象的法学流派,它是古⽼的、历史最为悠久的法学流派。
(⼀)基本观点•法律是⼀种超验或抽象的正义准则,⼀种超越⼈类所制定的规则之上的更⾼的法律体系。
这种法律或者是整个世界所固有的,或者是神造的,或者源于⼀种抽象的⼈性。
•(在此观点《中华⼈民共和国刑法》仅代表⼀种意志。
)•(⾃然法:源于神造的,抽象的⼈性。
——)•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从最⼴泛的意义来说,法是由事物的性质产⽣出来的必然关系。
在这个意义上,⼀切存在物都有它们的法。
上帝有他的法;物质世界有它的法;⾼于⼈类的’智灵们’有它们的法;兽类有它们的法;⼈类有它们的法。
”•布莱克斯通《英国法释义》:“⼈在任何事物上都绝对依赖于造物主,他必须在各⽅⾯都符合造物主的意志。
造物主的这种意志就被称为⾃然法。
当上帝创造物质,并给予它运动的原则时,上帝就建⽴了这种运动的永恒⽅向的某些规则;同时,当上帝创造了⼈并给予他在⽣活的各个⽅⾯以决定⾏动的⾃由意志时,上帝规定了某些有关⼈性的不变的法律,从⽽在某种程度上调整并限制那种⾃由意志,上帝还给⼈以理性的天赋去发现那些法律的⼤意……上帝所规定的只是建⽴在那些正义关系中的法律,这些关系存在于事物本性中,先于任何实在法规。
这些就是有关善与恶的永恒的、不变的法律,也就是造物主⾃⼰在其所有施舍中都遵守的;⽽就它们对⼈的⾏为是必要的⽽论,造物主使⼈们具有发现它们的理性”。
•(法典:法学家起草,供议会讨论)•(他认为法是上帝的意志。
)(⼆)⾃然法的特征超验、超越、普适、永恒、正义、理性可以发现但是不能创造或变更的。
(⽐如⼤家都做得事情不⼀定是法律)西塞罗:“真正的法律乃是正确的规则,它与⾃然相吻合,适⽤于所有的⼈,是稳定的,恒久的。
不可能在罗马是⼀种法律,在雅典是另⼀种法律。
⼀种永恒、不变的法律将适⽤于所有的民族,适⽤于各个时代。
当代社会学理论1.吉登斯结构-行动二重性理论吉登斯指出,以往的研究大多分别专注于社会生活的主体性和客体性,并将二者对立起来加以片面论述。
这种二元对立的研究方式,是一种分裂社会,误解人生的思维方式。
只有克服这种二元对立模式,才能正确认识在实践中不断展开,不断虚构的社会生活。
因此吉登斯提出,以结构的二重性原则,来取代主客二元论。
他说:“我们必须从概念上把这种二元论重新建构为某种二重性,即结构的二重性,这一假设正是结构化理论的基础。
”吉登斯的观点是:客体主义强调社会中的结构、制度、制约性,主体主义强调人的主观性、能动性、创造性。
这两种因素在社会生活中是实存的,既不可简单否认,又不可把二者对立起来。
在社会实践过程中,这些因素通过人的行动而动态的相互作用、相互转化。
一方面,社会本身存在结构,人们按照原有的结构关系制约自己的行动;另一方面,人们不仅可以一起自觉性认识原有社会结构,调整自己的行为,而是按照自己在行动中不断产生的新要求来调整行为规则和社会制度,进而是社会结构发生变化,社会结构从客观上的制约地位转入主观的创造过程中。
1.人服从结构,结构制约人的行动;2.人创造结构,结构适应行动。
于是,社会结构由此而具有客观制约性和主观创造性两种品格,而且,这两种品格是融合而存的。
由此所谓的结构二重性,就是结构既作为自身反复不断地组织起来的行为的中介,又是这种行为的结果。
社会系统的结构性特征并不外在于行动,而是反复不断地卷入行动的生产与再生2.贝克风险社会理论在贝克看来,现代性发展到今天已经发生断裂,在20世纪后半叶之前的现代社会是古典工业社会(阶级社会),现在已经形成一种新的社会形式——风险社会。
阶级社会正在不断的向风险社会转变。
与以财富生产为核心的工业社会不同,风险社会的轴心原则是风险的分配,风险生产的逻辑统治着财富生产的逻辑。
风险和财富一样是要分配的东西,但两者所关涉不同的利益分配逻辑。
和财富一样,风险也附着在阶级模式上,只不过以颠倒的方式:财富在上层聚集,而风险在下层聚集。
《社会学》根据一般常识来判断一下,在下列关于自杀及其原因的判断中,哪一条是正确的?1.因为妇女具有依赖性,受压抑、受性因素影响,所以她们比男人自杀率高。
2.年轻人比老年人自杀率高。
一个人年轻时,生活的压力和不确定性最强。
3.很多人在节日自杀,因为这时候一些人最感寂寞、最感沮丧。
4.当传媒中不断地谈到其他人自杀时,受其影响,人们更易于自杀。
1.生物学的解释生理或机体因素比如生化的不平衡2.传记学的解释一系列事件导致自杀行为(记者们常用的方式)3.心理学的解释个人心理过程、人格气质、精神状态等等第一章导论一、什么是社会学社会学是对于人类社会和社会互动进行系统、客观研究的一门学科。
⏹社会学的研究方式科学与人文的融合⏹社会学的基本假设人类行为由社会和社会环境所塑造二、社会学的历史及其发展(一)经典人物1.孔德2.斯宾塞3.马克思4.迪尔凯姆5.韦伯(二)近现代社会学的发展1.芝加哥学派2.帕森斯、默顿3.欧洲的吉登斯、福柯三、社会学理论理论视角或理论范式:1.功能主义视角2.冲突论视角3.互动论视角四、应用社会学体育与社会:理论视角之应用1.体育的功能2.冲突论视角3.互动中的体育应用研究的五个主要类型:评估研究、社会实验、政策取向的社会调查、社会预测和社会监测与描述五、社会学的学科体系城市社会学农村社会学政治社会学经济社会学法律社会学医学社会学知识社会学组织社会学企业社会学发展社会学“社会学的想像力”赖特.米尔斯认为社会学的想像力是一种心智的品质,这种品质可以帮助人们利用信息增进理性,从而使他们看清世事。
吉登斯在谈到社会学的想像力的时候,曾经举了一个喝咖啡的例子。
社会学的主要目标是推进对于我们所生活的世界的理解。
社会学的视角帮助我们去理解影响一个问题的多方面的社会因素,帮助我们去理解整个体系是如何运转的、是如何联为一体。
参考书目1.《社会学是什么?》,邱泽奇,北京大学出版社2.《社会学》,(美)戴维•波普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3.《社会学》,(英)安东尼•吉登斯,北京大学出版社4.《社会学的想象力》,(美)赖特•米尔斯,三联书店5.《社会学思考》,(法)艾德加•莫兰,上海人民出版社6.《通过社会学思考》,(英)齐尔格特•鲍曼,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我国社会学发展状况一、解放前二、52-83年三、83年之后至目前状况社会学课程的作业要求1.运用某一社会学理论对现时热点社会现象进行社会学分析2.课程论文根据资料记载,泰坦尼克号的沉没历时3个小时。
当代社会学理论总结简明版[5篇]第一篇:当代社会学理论总结简明版当代社会学理论总结一、试评述科尔曼的理性行动理论。
理性行动理论是80年代兴起的西方社会学理论学派,它不仅用于解释人们的经济行为,还试图解释更广泛的社会行为。
(一)、理论背景**理性行动理论是建立在个人行动具有目的性这一基础上,以“理性人”为出发点,以“个体方法论”为倾向,其行为假设是“行动者的行动原则是最大限度地获取效益”。
**理性行动理论吸收了交换论,新古典经济学,博奕论的一些观点,在理论模式上借用了经济学的理性选择模型和均衡分析方法,致力于建立一种以个人理性为基础的社会行动理论,通过各种数学模型说明社会系统中微观与宏观相互过渡的各种途径,并全面解释分析各种社会行动,如交换行动、法人行动和规范行动。
(二)、基本概念和分析框架**科的理论在两个分析层系展开,一个是基本行动层次,另一个是系统行动层次。
基本行动是指两个行动者相互依赖的行动,与此相联系的概念是:行动者、资源、行动者的利益,简单社会关系(权威关系、信任关系)。
系统行动包括更多的行动者,与此相联系的概念是:复杂关系(权威结构、信任结构)、社会规范、社会资本、法人行动。
**社会系统和社会结构通过交往和交换行为形成,反过来对人的行为有制约作用。
科用行动系统的四个基本概念——控制分布、资源价值、行动者的实力和事件的结果,建立了在个人理性选择基础上分析社会行动的理想模型,指出了微观和宏观相互转变的途径和机制。
(三)、科重点分析了法人行动和现代社会结构**法人、法规的起源是天赋人权、社会契约学说,自由主义和集体主义,罗尔斯的“两个道德原则”和诺奇克的“自由主义原则”。
**区分了三种形式的最优法规:个人最优、效益最优、影响力最优。
**分析了法人和自然人的关系,法人是通过自然人将其权力转让给一个共同权威机构而形成的,法人行动的目的是为自然人获取共同利益,但法人行动的基础不是个人动机,而是在内部交换中形成的各种利益;法人行动的模式是自然人将全力交与法人,法人再把权力委托给代理人;控制自然人的手段是社会规范和社会资本,控制法人的手段是加强管理、法律和税收政策。
社会学研究阅读书目一、社会学理论部分《现代西方社会学》,[美]尹恩•罗伯特,河南人民出版社,1985《社会学》(上、下),[美]戴维•波普诺,辽宁人民出版社,《社会学概论》,[日]横山宁夫,上海译文出版社,《社会学概论新修》,郑杭生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社会学教程》,王思斌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社会理论的结构》,[美]乔纳森•H•特纳,华夏出版社,2001《社会学理论》,[美]D•P•约翰逊,国际文化出版公司,《现代社会学理论》,[澳]马尔科姆•沃特斯,华夏出版社,《社会理论的基础》, [美]詹姆斯•科尔曼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论理论社会学》,[美]罗伯特•金•默顿,华夏出版社,1990《社会学二十讲》,[美]杰弗里•亚历山大,华夏出版社《美国阶级结构》,[美]丹尼斯•吉尔伯特、约瑟夫•A•卡尔,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当代中国社会阶层研究报告》,陆学艺主编,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当代中国社会流动》,陆学艺主编,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中国社会分层》,李培林,、李强、孙立平等,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当代中国社会分层与流动》,李强,中国经济出版社,1993《社会分层与贫富差别》,李强,鹭江出版社,2000《农民工与中国社会分层》,李强,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一座城市看中国社会阶层结构的变迁》,俞礼祥,湖北人民出版社,2004《非农化与农村社会分层》,卢福营、刘成斌等,中国经济出版社,2005《社会公正论》,吴忠民,山东人民出版社,2004《社会公正理论与政策》,景天魁等,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断裂》,孙立平,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自杀论》,[法]埃米尔·迪尔凯姆,冯韵文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社会学的基本概念》,[德]马克斯·韦伯,胡景北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2000《西方社会学理论》,黎民、张小山,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2005《社会学主要思潮》,[法]雷蒙·阿隆,葛智强等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1988《社会学理论的结构没》,[美]乔纳森·特纳,邱泽奇等译,华夏出版,2001《西方社会学名著提要》,谢立中主编,江西人民出版,1998《当代西方社会学理论》,杨善华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社会理论指南》,[英]布赖恩·特纳,李康译,上海人民出版,2003《西方女性主义研究评价》,鲍晓兰主编,三联书店,1995《社会性别研究选译》,王政、杜芳琴主编,三联书店,1998《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德]马克斯·韦伯,彭强、黄晓京译,陕西师大出版社,2005 《全球化时代的文化认同——西方普遍主义话语的历史批判》,赵旭东,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文化:社会学的视野》,[美]约翰·R·霍尔、玛丽·乔·尼兹,周晓红等译,商务印书馆,2002 《象征理论》,茨维坦·托多罗夫,王国卿译,商务印书馆,2005《表征:文化表象与意指实践》,斯图尔特·霍尔编,徐亮等译,商务印书馆,2005《文化理论关键词》,丹尼·卡瓦拉罗,张卫东等译,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中国文化的深层结构》,孙隆基,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西方文论关键词》,赵一凡等主编,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6《都市文化与都市精神——中外城市文化比较》,陈立旭,东南大学出版社,2002《应用社会学》,李强主编,第二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社会人类学与中国研究》,王铭铭,三联书店,1997《当代学术通观》人文科学卷上下册、社会科学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二、社会学方法部分《社会研究方法》,艾尔·巴比,邱泽奇译,华夏出版社,2005《社会研究方法教程》,袁方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社会学研究方法》,风笑天,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思想史研究课堂讲录:视野、角度与方法》,葛兆光,三联书店,2005《质的研究方法与社会科学研究》,陈向明,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研究设计与社会测量导引》,德尔伯特·C·米勒, 内尔·J·萨尔金德著,风笑天等译,重庆 : 重庆大学出版社, 2004《社会学方法的新规则》,[英]安东尼·吉登斯,田佑中、刘江涛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2003三、专题之一:后现代理论《后现代主义与社会科学》,波林·罗斯诺,上海译文出版社,1998《后现代转向:社会学理论的新视角》,辽史蒂文·塞德曼编,宁教育出版社,2001《后现代性的哲学话语——从福柯到赛义德》,汪民安、陈永国、马海良主编,浙江人民出版社,2000《后现代理论:批判性的质疑》,道格拉斯·凯尔纳、斯蒂文·贝斯特,中央编译出版社,2001 《“后现代”思潮在中国——兼论其与20世纪90年代各种思潮的复杂关系》,杨念群,《开放时代》,2003年第3期。
社会学十大概念读书笔记社会学概论的读书报告<社会学概论>读书报告三、认识1、中国社会学理论渊源传统文化(traditional culture)是文明演化而汇集成的一种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民族文化,是民族历史上各种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的总体表征。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文明的结晶,除了儒家文化这个核心内容外,还包含有其他文化形态,如道家文化、佛教文化等等。
传统文化是起源于过去、融合现在与未来的动态的主流观念和价值取向,作为一种意识形态的存在,广泛影响人们的思想和行为。
《中国传统文化新编》从上面可以看到,最初的道德规范塑造了民众的心态,使民众进行着不同层面的社会化,最终成为一个民族中的人,一个大社会的人。
如今,每个人都是现代人,又是传统人,又是涵蕴着传统意味的现代人。
理解社会,就要从社会中的人出发。
从根本上理解社会,莫过于去理解根深蒂固的传统文化,去研究民众心态,从而将研究成果加以应用,促成更深层面的社会变革。
最初的社会改革家,在积极吸收西方社会学说的同时,毫无例外地向几千年前的儒家思想寻找理论根据。
严复借用荀子的名言精辟地阐释了社会学的概念,并提出了贵民亲民的思想,这与儒家爱民的思想十分相似。
康有为主张开民智,“养兵富国教民强兵”,这种社会教化思想可以从孔孟的学说中找到依据。
更为重要的是,康有为认为,孔子是改革的先师,应立孔教为“国教”。
谭翤同的“仁-通-平等”的社会观,体现了儒家的关怀――仁者爱人。
他对于孔子的礼也有不同的见解,他认为应实行的是“依仁而行”的礼,这一思想是对孔子思想的扬弃与创新。
章太炎的社会控制学说也体现除了荀子的“分”的思想,“合群明分“即是为了建立合乎道义的社会秩序。
那些传统的社会思想,传统的文化,具有朴素性。
但历经时间的洗礼,仍然以穿透时空的热度温暖当世的人们,告诉人们究竟往何处去。
对于今日的社会学研究而言意义也十分重大。
在学习西方的过程中,更要以一种科学的方式对待传统文化,要从过去汲取力量以应用于当日,并在实践的基础上不断创新,赋予它以现代的意义,指导与推动社会更好的发展,乃至让传统文化获得世界性话语地位,在国际社会中发挥作用。
社会学基础知识笔记整理————————————————————————————————作者:————————————————————————————————日期:第二部分:社会学基础知识要求考生了解社会学的研究对象与基本功能,掌握社会学基本概念与理论,掌握社会学观察社会现象、分析社会问题的视角与方法。
一、社会学的对象与功能1.社会学的研究对象(1)侧重以社会及社会现象为研究对象。
这种观点在西方社会学传统中的主要代表为孔德、斯宾塞、杜尔克姆等人,形成社会学中的实证主义路线;(2)侧重以个人及其社会行动为研究对象。
这种观点在西方社会学传统中的主要代表为韦伯等人,形成社会学中的反实证主义路线。
这两类观点影响至深,后世的许多定义多为这两类观点的变形或混成。
属于马克思主义社会学传统的学者中,既有主张第一种类型的观点的,也有赞成第二种类型的。
但他们都是以社会和个人的统一为指导的,都赞成马克思的下述观点:个人是社会的存在物,应当避免把“社会”当作抽象的东西同个人对立起来;反之,社会又是人们交互作用的产物,是各个人借以生产的社会关系的总和。
(3)至于不属于上述两大类的其他社会学定义可以看作是第三大类,其中有些观点影响不小,但都没有成为社会学发展的主流。
社会学概念:是关于社会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条件和机制的综合性具体社会科学。
2.社会学的功能一,认识和改造社会;二,增促社会进步,减缩社会代价;三,构建和谐社会。
二、社会1.社会及其构成(一)社会唯名论与社会唯实论西方学者对于“什么是社会?”有两种基本观点。
一是社会唯名论,认为社会是代表具有同样特征的许多人的名称,是空名而非实体,真实存在的只是个人。
持这种观点的代表人物有美国的F?H?吉丁斯、法国的G?塔德等。
二是社会唯实论,认为社会不仅仅是个人之集合,它是一个客观存在的东西,是真实存在的实体。
持这种观点的代表人物有德国的G?齐美尔、法国的迪尔克姆等。
以上两种观点各执一端,虽然包含了某些合理因素,但未免失之偏颇。
复旦大学社会工作专业专硕笔记1、简述西方专业社会工作产生的背景。
(1)思想背景:古希腊、古罗马时期的助人思想,基督教的博爱思想等,是西方社会工作产生的最早的思想来源之一。
起源于欧洲的文艺复兴运动的人道主义强调人的尊严、重视人的价值和平等权利,对社会工作的出现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应特别指出,社会福利观念从“个人责任观”向“社会责任观”的转变,对社会工作的发展产生了直接的影响。
(2)时代背景:工业化、市场经济等在欧美的推进,导致了社会经济结构的巨大变化,出现了各种社会问题,这是社会工作产生的基本的时代背景。
①工业革命导致的社会转型加速了传统社会福利模式的解体。
②工业化、市场经济导致了社会收入分配愈益两极分化,激烈的竞争使中小企业破产,使工人、农民变成赤贫者,激起了尖锐的社会矛盾。
③工业革命、市场经济改变了人们传统的社会关系,将以初级关系(血缘、地缘关系等)为主的社会变成了以次级关系(业缘关系)为主的社会。
2、谈谈我国现阶段发现专业社会工作的必要性及有利条件1、十年文化大革命使我国积累了许多社会问题,社会问题的复杂性和尖锐性十分突出。
这些社会问题需要靠适当的社会政策来化解,靠体制改革来解决。
2、随着社会进步,人们的需要也在提高。
这些社会需要作为经济体制改革的配套工程,发展社会服务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被提上日程。
3、为响应党中央关于政府转变职能的号召,一些政府部门和群众团体也相继淡化管理职能而强化服务意识。
4、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发展的市场经济制度对社会工作有推进的作用。
有利条件:(1)社会工作处于起步阶段,考证比较容易,门槛低;(2)中国目前存在大量社会工作专业人才的缺口,需求量大,有利于社工发展;(3)社会问题层出不穷,越来越多的民众开始关注民生及公益方面的问题,社工的存在让受助者更了解这一专业,也有利于社工思想的传播;(4)中国公益项目也处于起步阶段,公益思想的传递有利于社工开展工作;3、试述社会工作督导的几种主要方式:个别督导:定义:最传统的督导方式,由一名督导者对一名被督导者用面对面的方式,定期、定时举行讨论。
徐珂社会学导论考试内容整理及名词解释答案1 名词解释(6选4=16)(黑色:考过1次。
红色:2次。
紫色:多次。
棕色:0次)理想类型理想类型分析法是韦伯创立并运用的研究方法。
理想类型是是一种分析概念或逻辑工具,是高度抽象出来的、反映事物本质特征的分类概念。
如“资本主义精神”、“新教伦理”、“天职观”、“科层制”等等。
对理想类型的分析,主要包括比较不同理想类型的本质特征,分析不同类型之间的结构关系,并根据机构一致性的原则,来解释事物或现象的原因。
社会事实涂尔干认为,“社会事实”是存在于人们自身以外的行为方式、思想方式和感觉方式,同时通过一种强制力,施之于每个个人。
社会唯实论社会是超越个人的客观存在。
社会先在于个人、外在于个人,对个人具有强制性。
社会学应该当把社会当作对象来研究。
在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上,社会对个人发挥主导作用。
社会唯名论只有个人才是真实的存在,社会只是一个名称,用来方便地称呼构成社会的许多个人,社会只是个人行动的产物或互动的形式。
在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上,个人对社会发挥主导作用,人们的行动构建着社会,只有了解每一个行动者才是真正了解社会。
初级群体就是由面对面的互动所形成的,具有亲密的人际关系的社会群体。
(家庭、邻里、儿童游戏群)次级社会群体其成员为了某种特定的目标集合在一起,通过明确的规章制度结成正规关系的社会群体。
(各类社会组织,如公司、政府机构、学校。
)实证主义把科学的知识和方法用于对社会的研究;由经验事实验证,认为知识来源于经验。
社会闭合social closure社会闭合即是社会中占相对优势地位的阶层为保护本阶层的利益而制造的一种与其他阶层的隔离或限制。
文化采借对外来文化元素和文化集丛的借用,两种文化接触后发生传播,在传播过程中互相采借对方的文化,是文化发展的普遍现象。
家庭家庭是具有婚姻、血缘或收养关系的人们组成的长期共同生活的群体,是人类生活中最基本、最重要的一种群体形式。
一般而言,婚姻关系、血缘关系、收养关系时形成家庭的基本关系。
社会学教程笔记罗于庆第一章认识社会学第一节什么是社会学一、研究对象1.代表性的观点社会系统论费孝通:社会学研究的是社会系统的结构,功能发生发展的规律。
社会关系论吴铎:社会学研究的是一定历史阶段的社会关系。
郑杭生:人们之间的社会关系。
个人与社会的关系论杨心恒:社会学是研究个人与社会的关系的。
2.正确把握社会学的研究对象肯定真存在理解其差异相信能揭示3.初步定义(社会行为和人类群体)研社会学是系统的研究社会行为与人类群体的科学,它主要是研究社会关系对人们态度和行为的影响,以及社会是如何构建和变迁的。
——理查德·谢弗。
二.已经角度(整体性)1.不同学科的已经角度Eg:"腐败"政治学权力(完善权力的监督与制约)经济学价值(加大惩罚力度)伦理学道德(加强思想道德教育)社会学整体性2社会学已经角度的独特性*关注社会如何塑造人民的社会行为Eg:人们为什么会离婚?心理学关注动机/人格等心理因素经济学关注第三者插足/子女教育问题生理学关注健康状况/性生活等生理因素社会学关注社会地位/家庭功能等社会因素*关注人们的行为如何塑造社会离婚率的增加高度宽松的社会网民增加网络社会重现正式规范法治社会普遍始于计算机信息社会三.研究方法,系统客观(与常识的区别:常识凭借有限的经验,社会学知识来源于系统客观的研究)1.提出问题的方式*关注整体而非个体Eg:人们我为什么会自杀?心理学什么动机/人格导致A自杀经济学什么事件导致A自杀生理学什么物质导致A自杀社会学什么社会属性导致丹麦自杀率较高2.研究问题的方式*注重系统性和客观性Eg:努力读书会获得好成绩吗?宗教神学信念(天道酬勤)文学想象(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哲学思辨(天才出于勤奋)社会学实证(收集数据,分析计算相关系数)3.解释原因的方式*社会取向而非自然或者心理Eg:自杀原因的可能解释心理学孤僻性格或精神创伤经济学失恋或者破产生理学内分泌失调或脑功能障碍社会学人们融入社会的程度低四,学科性质1对学科性质的认识历程*科学的女皇(孔德的科学层次论,科学依照从简单到复杂的排序:天文学、物理学、化学、生物学、社会学)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属同一体系社会学处于最高位置*等同于社会学(Sociology=Social science)社会学实际上成为包罗万象的社会科学*剩余社会科学在社会研究领域,出去哲学、政治学、经济学、法学、历史除外,社会学研究剩余部分*社会科学中的一员2综合性具体社会科学*综合性综合性研究社会的各个方面综合运用多学科体系*具体性与抽象的哲学特别是历史唯物主义不同*社会科学其学科对象和学科方法有着不同之处第二节社会学的发展一、社会学的创立1.社会历史条件*历史背景(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时)18~19世纪的两次大革命,使欧洲社会步入转型期,在19世纪40年代催生了社会学。
Introductory SociologyLecture1: What is sociology好奇不是源于无知,而是来自于对自己先知的认识。
✧社会学在中国传入时期:社会学最早在中国出现是1891年,康有为提出群学,谭嗣同后称作社会学;严复在1898年翻译了斯宾塞的《社会学研究》(严复译作《群学肄言》1903年出版);发展时期:1902年章太炎翻译日本人作品《社会学》;1913年上海一个教会大学美国学者开了社会学系;1914年王宠惠在复旦大学开群学(中国人自己开社会学最早的)建设时期:孙本文、许士廉、陈达、晏阳初、张鸿钧吴文藻、费孝通(必须记住这两人)(其中费孝通师从英国的马林诺夫斯基——人类学大家,著有《乡土中国》)潘光旦:最早引入西方性学田汝康《芒市边民的摆》1952年国家院系大调整历史唯物主义取代社会学1978年重建社会学✧Intended and unintended consequences社会学就要研究上面两者的关系:有意图行为和无意识后果如:新闻自由本身是为了实现公共性事务的公开透明,随时间发展出现了公共领域的私人化和私人领域的公共化。
新闻界开始关注私人生活,甚至过分关注。
(因为很多公共事务的知识层次很高,普通人不了解,根本无法参与公共事务的决策等)✧Peter Berger皮特·伯格《社会学的邀请》提出四个社会学的动机i.Debunking motif暴露性动机对遮蔽住的内在逻辑的揭露社会学家希望从实际从基层去了解,而非仅从制度的表面。
他们要把制度把意识形态揭开,看人们究竟怎么生活。
潜功能和显功能:社会学要研究的是潜功能如学校的潜功能:管理未成年人、培养人际关系、减少就业压力、提供能力证明、改变观念和态度比如揭示为什么中土只说“众生有性”而不说“一分无性”(印度提倡“一分无性”)这是因为中国自古就有“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的思想,而印度是个有等级的社会。
又比如揭示为什么净土宗现在中国佛教的主流,为什么当时从渐修变成顿悟这是因为宗教团体总是希望吸引越来越多的人,要适应这些人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