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真菌学概论
- 格式:ppt
- 大小:2.96 MB
- 文档页数:95
第一章绪论(1)第一阶段:主要利用天然药物;德国化学家塞特纳从鸦片中提取分离出第一个活性成分-—吗啡。
(2)第二阶段:开创化学药物的应用领域;磺胺药、抗生素的发现与大量使用成为了药物发展史上的第一次飞跃。
(3)第三阶段:60年代开始,β—肾上腺素受体拮抗剂普萘洛尔、H2受体拮抗剂雷尼替丁等药物的发现成为药物发展史上第二次飞跃的标志。
(4)第四阶段:生物技术药物;Hirose和Itakura用基因工程法表达了生长抑素,这是人类第一次用基因工程法生产具有药用价值的产品,标志着基因工程药物开始走向实用化阶段。
2。
药学的定义P5药学是研究药物的发现、开发、制备及其合理应用的科学,也称为药物科学。
药学是研究药物的发现、开发、制备及其合理应用的科学,也称为药物科学。
药学与化学、医学有着密切的联系,化学是要学的理论基础,药学与医学相互依存,相互促进。
(1)化学是药学的研究基础。
(2)医学为药学研究提供理论指导。
(3)药学的发展也促进了医学的发展。
(1)研究新药及其制剂(2)阐明药物作用机制(3)研究药物制备工艺(4)制定药品的质量标准,控制药品质量(5)开拓医药市场,规范药品管理(6)促进、评估及保证药物治疗的质量,制定经济有效的治疗方案药品是指用于预防、治疗、诊断人的疾病,有目的地调节人的生理功能并规定有适应证或者功能主治、用法和用量的物质。
(1)制定研究计划和制备新化合物阶段(2)药物临床前研究阶段(3)药物临床研究阶段:新药的临床试验分为Ⅰ、Ⅱ、Ⅲ、Ⅳ期.(4)药品的申报与审批阶段(5)新药监测阶段按照其适用范围可以将GMP划分为三类:(1)具有国际性质的GMP(2)国家权力机构颁布的GMP(3)工业组织制订的GMP8.国家在药品生产、经营、使用单位实行执业药师制度【熟悉】P16—17第二章生药学概论生药一般是指来源于天然的、未经加工或只经简单加工的植物类、动物类、矿物类药材的总称。
可分为植物药、动物药、矿物药。
第章真菌学概论(一)真菌学是一门研究真菌的学科,涉及真菌的分类、形态、生长和发展、遗传学、生态学、代谢、应用等各个方面。
下面我们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一步介绍真菌学的概论。
一、真菌的分类真菌在生物分类学中属于真核生物,与植物、动物、细菌、病毒等构成了生物界的五大门类。
根据真菌的不同形态特征和生物化学性质可以分为多个门、纲、目、科、属、种等级别。
其中比较常见的真菌门类有担子菌门、子囊菌门、绿色菌门、接合菌门等。
而担子菌门是真菌中最为广泛的一个门类。
二、真菌的形态真菌具有多样化的形态特征,包括菌丝、孢子、菌体、子实体等。
菌丝是真菌的基本型态,由一堆细长、细胞壁透明的细胞组成。
孢子则是真菌的繁殖体,通常分为无性孢子和有性孢子。
菌体包括了所有在菌丝中运送营养物质和储存营养物质的细胞。
最后,经过长时间的发育和运营,某些真菌能够形成水果体或子实体,用于产生更多的菌丝和孢子。
三、真菌的生长和发展真菌的生长发展需要在温度、湿度、pH值、营养物质、光线等条件的协调下进行。
真菌能够通过吸收有机物质、碳水化合物、氮、矿物质、维生素等营养物质进行生长。
真菌的发展包括菌丝的扩散和孢子的分布。
在生长过程中,真菌面临着环境中的各种挑战,其中包括了化学物质、微生物、昆虫等竞争者的存在。
四、真菌的遗传学真菌的遗传学主要研究真菌的基因组、基因转录和表达等过程。
由于真菌极其丰富的生物多样性,使得基因组研究对真菌学的一些分支领域的发展非常重要。
真菌的基因组具有短、中、长重复序列,这使得基因组的大小非常巨大,从几兆到几百兆不等。
五、真菌的生态学和代谢真菌广泛存在于自然界中,包括了土壤、空气、水、植物、动物等,因此,真菌对于生态系统的保持非常重要。
研究真菌的生态学和代谢手段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真菌对于生态系统和人类经济的重要性。
真菌所产生的代谢产物包含了多种多样的有机化合物,这些有机化合物对于医药、化工和食品加工等产业都有广泛的应用。
综上所述,真菌学是一门非常丰富、有趣和重要的学科,它对于我们理解自然界及其生态规律、保持生态平衡、开发农业资源和人类社会各个领域的发展都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药学概论-XXX简述先导化合物的发现的主要途径XXX考试卷《药学概论》中,学生需要任选一题写成期末论文。
其中一道题目是关于先导化合物的发现途径。
先导化合物是通过各种途径和方法得到的具有某种生物活性或药理活性的化合物。
由于现有知识还不足以指导药物设计,使药物的合成不必使用预先已知的模型,因此先导化合物的发现成为了整个药物研发的关键步骤。
先导化合物主要有三个来源:对天然活性物质的挖掘、现有药物不良作用的改进以及药物合成心中间体的筛选等。
其中,基于天然产物活性成分发现先导化合物是最主要的途径之一。
在药物研究的初期,天然产物是治疗疾病最主要的手段。
从天然产物中提取分离得到的活性成分,有些甚至无需修饰即可直接作为药物应用于临床,如万古霉素、奎宁、利血平等。
而紫杉醇、长春碱等活性成分,则作为先导化合物,经过成药性优化后,顺利被应用于临床。
地球表面的71%是海洋,其中蕴含着丰富的生物资源。
研究海洋天然活性产物已成为目前天然产物化学中的一个重要分支。
海洋产物在抗肿瘤、抗病毒、抗菌、治疗心脑血管疾病以及抗衰老等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一些活性成分,如Ara2a、DidemninB、Dolastatin10和Bryostatin等,已被开发成新药或进入临床研究阶段。
同时,从特殊生态环境下生长的植物(如高原、高寒、高盐、高压等地区的生物)和有毒植物、低等植物和真菌等也能发现新型先导化合物。
198年,XXXXXX教授小组从加勒比海域生息的一种进化较低的原索动物Didemnum solidum体内发现化合物膜海鞘素A和B(didemnin A、B),药理实验显示其具有较强的抗癌活性。
膜海鞘素属环状缩酚酸肽类,目前已经发现的膜海鞘素有10种以上。
体内筛选结果显示,膜海鞘素B具有强烈的抗P388白血病和B16黑色素瘤活性,可诱导HL-60肿瘤细胞的迅速凋亡以及许多转化细胞的凋亡,但对静息的正常外周血单核细胞不起作用。
膜海鞘素B于1984年进入I期临床实验阶段,是第1个在美国进入临床研究的海洋天然产物。
抗菌药物临床应用基础篇“看药”之道4—抗菌药物概论(常用抗真菌药)病例分享•男,62岁,73kg ,支气管扩张病史30余年•20天前受凉后出现咳嗽,白昼夜晚均咳,咳黄白色粘痰,伴发热,体温最高39.0℃•当地医院就诊,先后接受莫西沙星、头孢哌酮舒巴坦、哌拉西林他唑巴坦治疗,效果不佳•pct 0.25 CRP 346.36•美罗培南1g q8h +环丙沙星0.8g qd ,体温不降•ANCA 阳性,风湿免疫科会诊考虑血管炎•甲泼尼龙80mg ivgtt qd •G 实验阴性•血肌酐:165umol/L•经验性予以卡泊芬净70mg 负荷剂量,50mg 维持•体温正常,仍咳喘严重•痰培养:尖端赛多孢•BALF :阴性•血肌酐:284umol/L临床常用抗真菌药适应症手癣、足癣、体癣、股癣、制霉菌素特比萘芬灰黄霉素克霉唑咪康唑酮康唑念珠菌病临床常用深部抗真菌药Amphotericin B两性霉素B (分子量: 924.1)多烯类三唑类Fluconazole 氟康唑(分子量: 306.3)Voriconazole 伏立康唑(分子量: 349.3)Itraconazole 伊曲康唑(分子量: 705.6)Posaconazole 泊沙康唑Isavuconazole艾沙康唑(分子量: 437.5)临床常用深部抗真菌药抗真菌药物峰浓度两性霉素B 棘白菌素类C max /MIC浓度依赖时间依赖无PAE 或很短氟胞嘧啶T>MIC 长PAEAUC/MIC唑类两性霉素B两性霉素B 抗菌谱有较强抑菌作用,高浓度时有杀菌作用天然耐药敏感度欠佳新型隐球菌念珠菌属组织胞浆菌皮炎芽生菌球孢子菌属孢子丝菌属赛多孢子菌葡萄牙念珠菌土曲霉菌季也蒙念珠菌放线菌黄曲霉广谱抗真菌药吸收分布清除•蛋白结合率>90%•不易透过血脑屏障•不易被透析清除•肾组织浓度最高•胸、腹水、滑膜腔中血药浓度通常低于同期血药浓度的一半•支气管分泌物中药物浓度亦低•血消除半衰期约为24h •在体内经肾脏缓慢排泄•每日约有给药量2-5%原型排出•7日内经尿液排出给药量的40%•停药后尿中排泄至少持续7•碱性尿液中药物排泄增多•口服几乎不吸收注:鞘内给药FDA仅推荐用于系统性抗真菌治疗失败患者的补救治疗中国早期用于全身用药不能达到目标浓度或不能耐受大剂量两性霉素B的患者肾脏⚫氮质血症,低钾血症,尿潴留,肾小管酸中毒和肾钙质沉着症,这些通常会随着治疗中断而改善⚫接受大量两性霉素B (超过4g )或与其他肾毒性药物同时使用的患者,易发生永久性肾损伤•发烧,•心肺功能影响•肝功能异常,消化道不良反应•注射部位局部疼痛,全身疼痛•神经系统毒性如头痛、思绪异常,嗜睡,失眠(鞘内注射常见),严重者可发生下肢截瘫,•低钾血症,肾毒性✓用药前予以对乙酰氨基酚、布洛芬等,抗组胺药或止吐药治疗可以改善患者耐受性✓哌替啶(25至50 mg IV)可以减少两性霉素B输注时发生的颤抖和发烧的持续时间✓在使用两性霉素B前用500mL生理盐水水化和补钠,可以降低发生肾毒性的风险用药前予以非甾体抗炎药,解热镇痛药,抗组胺药或止吐药可改善患者耐受情况在一些患者中观察到静脉注射(25-50mg)哌替啶可缩短输注两性霉素B引起的颤抖,发热时间•严重肝病患者禁用•肝功能损害。
微生物学专业(理学硕士、博士) 微生物功能蛋白 植物病理学专业(农学硕士、博士) 植物病原物相互作用 分子植物病理学微生物学是生命科学中一门极其活跃、生命力强 大的学科,既是基础学科又是应用学科。
微生物学的 发展,促进了生命的自我复制、生命进化,生命分子 构成等重大理论研究。
生命科学的许多重大研究成果 都是以微生物为研究材料的。
由于微生物学的许多重 大发现,包括质粒载体、限制性内切酶、连接酶、反 转录酶等,才导致了DNA 重组技术和遗传工程的出 现,使整个生命科学翻开了新的一页。
微生物学在生 命科学中占有重要地位,对整个生命科学的发展做出 了巨大贡献,在生命科学的发展中起着先锋和奠基的 双重作用。
本课程为植物保护专业微生物方向的专业必 修课。
通过学习微生物的形态结构、生理生化、 生长繁殖、遗传变异、生态分布、传染免疫、分 类鉴定以及微生物与其他生物的相互关系及其多 样性,以及在工、农、医等方面的应用,使学生 牢固掌握微生物学的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 技能,了解微生物的基本特征及其生命活动规 律,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为学生今 后的学习及工作实践打下宽厚的基础。
微生物学的教学环节主要采用课堂讲 授方式授课,辅以辅导答疑和考试。
同时 开设实验课,使学生掌握微生物学的基本 实 验 技 术 。
做 到 课 堂 讲 授 与 实 验 操作 并 重,以保证教学质量。
总学时:88; 授课:58; 实验:30 教 材: 李阜棣,胡正嘉《微生物学》(第六版) 中国农业出版社 参 考 书: 周德庆《微生物学》(第二版)1绪论 原核微生物 真核微生物 病毒 微生物营养 微生物营养、代谢 微生物生长 微生物遗传与变异 微生物遗传与变异 微生物生态、应用 微生物传染与免疫 微生物进化、分类鉴定4 8 6 8 2 4 4 4 2 8 4 2王振中 卓侃 王新荣 阮小蕾 王新荣 王新荣 王新荣 王新荣 王新荣 王新荣 王新荣 王新荣微生物学是研究微生物生命活动规律的 科学。
菌物学前言一、本课的目的和任务菌物学是森林保护专业的重要专业基础课。
本课程的目的和任务是引导和帮助学生系统地掌握菌物学的基本概念和相关原理,掌握各类菌物的形态特征和分类系统,了解菌物学的基本研究方法和技术,以便学生能独立地识别各类菌物和了解各类菌物的研究与应用价值,以及为进一步的深造和研究工作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为正确地诊断有关菌物和林木真菌病害打下坚实的基础。
林木真菌病害的诊断就是采用必要的真菌鉴定技术方法,运用真菌分类学和病理学的知识,确定林木真菌病害的病名和病原。
这是林病防治之前必须正确解决的问题,是防治林木病害的首要环节。
只有正确地诊断病害,才能―对症下药‖,有效地开展防治工作。
诊断病害可分为:1症状诊断。
2病原诊断。
前者方法简单,不准确;后者方法复杂,较准确。
病原诊断在植物病理学专业有的单设植物病害诊断学-植物病原学(病原生物学),其中重点介绍病原真菌分类的知识(或植物病原真菌学),可见真菌分类在本专业上的重要性。
二、本课与其他课程的联系和分工我们所讲的菌物学一大部分是植物病原真菌学,它研究植物病原真菌的形态、分类、习性、致病特点及其鉴定的技术方法,是植物病害诊断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与本课程有密切联系的课程是普通植物病理学和森林病理学,普通植物病理学中对林木病原真菌的一般特点和分类―纲‖的知识对了介绍,为学习本课程打下一定的基础。
森林病理学对引起林木病害的主要病原真菌种的形态、生理学、生物学、致病性等作介绍。
与普通植物病理学和森林病理学有关的真菌分类学则是系统地介绍真菌分类的基础知识,以培养学生诊断林木真菌病害的能力。
另外,菌物学还要涉及一些重要的有经济价值的有益真菌,包括食用菌、药用菌、菌根菌、生物防治菌、抗生素产生菌、化学工业真菌、产生毒素的真菌、引起人类和动物病害的真菌等。
三、本课的基本要求1、真菌分类学的基础知识:包括真菌的形态、生物学习性、生活史、分类、命名及其有关的基本概念。
病原生物与免疫学课程标准一、课程基本信息二、课程的性质与任务及设置目的(一)课程性质与任务本课程授课对象为护理专业的学生。
病原生物与免疫学是护理专业学生的专业基础课程。
病原生物与免疫学主要是研究与医学有关的病原微生物的生物性状、感染与免疫的机理、微生物学检查与特异防治的一门学科。
通过本课程的教学 ,使学生掌握微生物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
为学习本专业其他基础课和临床医学,特别是传染病的诊断、预防和治疗奠定基础。
本课程注重提高全体学生的科学素养,注重从知识技能、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各方面培养学生。
其任务是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树立无菌观念和预防观念;使学生能够对人体免疫系统的结构、功能等方面的基本知识,能对临床有关疾病的发病、传播、特异性防治及常见微生物与免疫现象做出解释。
掌握专业所必需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
为应用免疫学的基础理论和基本技能防治感染性疾病和免疫相关性疾病打下基础。
病原生物学是研究与医学有关的病原微生物的生物学性状、致病性以及对病原微生物所致疾病进行微生物学诊断和防治的学科。
通过本课程的教学,对学习临床医学、临床护理、口腔医学、医学检验、助产及医学影像等专业有重要的意义。
为学习护理相关课程以及提高综合职业能力打下扎实的基础。
(二)前后续课程的安排该课程的开设以所学的《高中生物》为基础,为后续进一步学习《病理学》、《药理学》等相关专业课程奠定了理论和实践基础。
三、课程目标(一)总体目标以学生科学素养的养成为基础,以病原生物的生物学特性、致病性、免疫性和特异性防治为导向、以护理技能的培养为核心,以护理岗位需求为前提,重在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及科学严谨态度。
(二)具体目标四、教学内容、基本要求与学时分配(一)课程教学内容第一章绪论(1学时)教学目的与要求:1.掌握微生物的概念与分类;现代免疫的概念、免疫的基本功能;掌握人体寄生虫的概念分类;宿主、生活史、感染阶段等概念;2.熟悉免疫系统组成;免疫器官的组成与功能;3.了解免疫学、医学微生物学与人体寄生虫学发展简史。
植物病原真菌真菌学概论首先,植物病原真菌是一类大型单细胞或多细胞的真菌,它们通常以孢子的形式传播。
孢子包括分生孢子和性孢子两种类型。
分生孢子通过空气和水传播,传染性强,主要用于传播和感染主机植物。
而性孢子是用于真菌的有性繁殖,通常只在特定的环境下形成,并用于适应性和遗传多样性。
对于植物病原真菌的分类,通常使用形态学、生态学和分子生物学等多种方法。
形态学研究主要关注真菌的形态特征,如菌丝形态、色素特征和产孢器官等。
生态学研究主要通过观察生活史和寄生方式等来分类。
而分子生物学技术则通过分析真菌的遗传物质(如DNA或RNA)序列来辅助分类。
对于植物病原真菌的病原性机制,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是侵染。
真菌通过侵染植物表面并穿透树皮、叶片或根部等,进入植物的内部组织。
其次是寄生。
真菌寄生在植物组织中,并通过营养吸收植物的养分来维持其生长和繁殖。
此外,真菌还可以产生毒素,引起植物组织的病变和死亡。
最后,真菌繁殖产生大量的孢子,通过空气或水传播到其他植物上,从而引起新的传染。
植物病原真菌的防治主要包括生物防治、化学防治和遗传防治等。
生物防治是利用其他生物(如寄生性真菌、细菌或捕食性昆虫等)来控制病原真菌的生长和繁殖。
化学防治是利用杀菌剂等化学物质来抑制病原真菌的生长和繁殖。
遗传防治则是通过育种或基因工程等手段,培育出对病害具有抗性的植物品种。
总之,植物病原真菌是引起植物疾病的重要病原体,对农业和园艺等领域产生了重要影响。
研究植物病原真菌的分类、病原性机制和防治方法等,对于保护植物健康和提高农作物产量具有重要意义。
相信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我们将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控制植物病原真菌,为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