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胞生物学和医学遗传学
- 格式:docx
- 大小:19.35 KB
- 文档页数:4
细胞形态学书籍细胞形态学是生物学中一门非常重要的学科,主要研究细胞的结构、功能和形态变化。
以下是有关细胞形态学的部分书籍,并附有简短的介绍。
1、《细胞生物学》本书是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也是“细胞生物学精品课程”教材,由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南京大学、浙江大学、厦门大学、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中山大学等校及解放军南京军医学院协作编写。
全书共分15章,主要内容包括细胞膜与细胞表面、细胞核、核糖体、线粒体、质网、高尔基体与分泌泡、溶酶体与细胞内消化、细胞骨架、细胞周期与细胞分裂、细胞分化、细胞的衰老与死亡等。
2、《医学细胞生物学》本书为全国普通高等教育医学类国家级规划教材,由国内10余所高等医学院校的专家编写而成。
全书共分15章,主要内容包括绪论、细胞膜的结构与功能、细胞的跨膜物质转运、细胞的跨膜信息转导、细胞连接与细胞黏着、内膜系统、线粒体、叶绿体、细胞骨架、核糖体、细胞核与染色体、细胞衰老与细胞死亡等。
3、《现代分子细胞生物学实验技术》本书详细介绍了现代分子细胞生物学实验技术的基础理论和实验方法,主要包括分子生物学实验原理和基因操作技术等内容。
这些实验技术在生物学领域具有重要应用价值,可以帮助研究者深入了解基因表达调控机制和细胞生物学过程。
4、《医学遗传学》本书系统介绍了医学遗传学的基本理论和应用技术,包括染色体结构与数目异常、基因突变与遗传病、单基因遗传病、多基因遗传病等。
通过学习本书,读者可以了解医学遗传学在医学领域中的应用,并掌握相关的理论和技术。
5、《病理学》本书主要介绍了病理学的基本概念和方法,包括各种疾病的病因、发病机制和病理变化等。
通过学习本书,读者可以了解疾病的本质和发生发展规律,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基础支持。
细胞生物学和医学遗传学一、细胞结构与功能细胞是生物体内最基本的结构和功能单位。
细胞的结构包括细胞膜、细胞质和细胞核。
细胞膜是细胞的外层,负责控制物质的进出。
细胞质是细胞内的液体部分,含有各种细胞器,如线粒体、内质网、高尔基体等,这些细胞器各自承担着不同的生物学功能。
细胞核是细胞的控制中心,负责储存和管理遗传信息。
二、细胞信号传导细胞信号传导是细胞之间和细胞内传递信息的关键过程。
信号传导涉及一系列的化学反应,包括受体的激活、信号转导和效应器的刺激。
信号传导对细胞的生长、分化和凋亡等过程具有重要影响。
三、细胞增殖与凋亡细胞的增殖和凋亡是生命过程中的重要环节。
细胞增殖是细胞分裂的过程,它包括有丝分裂和无丝分裂。
细胞凋亡是细胞程序性死亡的过程,它是细胞在特定条件下的自我毁灭。
细胞的增殖和凋亡对于维持机体内环境稳态具有重要意义。
四、细胞衰老与干细胞细胞衰老是指随着时间的推移,细胞的功能逐渐退化的过程。
干细胞是具有自我复制和多向分化潜能的细胞,它们在组织和器官的再生中起着关键作用。
干细胞的分化可以产生多种类型的细胞,以替换损伤或死亡的细胞,从而维持组织和器官的正常功能。
五、基因组与基因表达基因组是指一个生物体内所有基因的集合。
基因组可以影响生物体的各种特征,包括外观、行为和健康状况。
基因表达是指基因在特定时间和条件下被转录和翻译的过程,它是生物体内基因调控的重要环节。
六、突变与染色体异常突变是指基因组中的DNA序列发生的改变。
有些突变可以导致疾病的发生,如遗传性疾病和癌症。
染色体异常是指染色体数目或结构发生的变化,它可以导致遗传疾病,如唐氏综合征和威廉姆斯综合征。
七、遗传性疾病遗传性疾病是由基因突变引起的疾病。
这些疾病可以是单基因或多基因遗传病,它们可以影响人体的各种系统,如神经系统、免疫系统和代谢系统。
一些常见的遗传性疾病包括血友病、囊性纤维化、威廉姆斯综合征和唐氏综合征等。
八、基因治疗与药物遗传学基因治疗是一种利用基因工程技术来治疗遗传性疾病的方法。
细胞生物学与医学遗传学是两个紧密相关的学科。
细胞生物学研究细胞的结构、功能及其内部机制,探索生物体内各种生理过程的基本单位。
医学遗传学则研究与人类遗传性疾病相关的遗传学规律和基因分子机制,并探究与该类疾病之间的关系。
细胞生物学在医学遗传学中的应用非常广泛,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遗传修饰和表观遗传学:在细胞生物学的研究中,我们可以了解到DNA序列的可塑性
和修饰方式,以及不同环境下基因表达的差异性,从而进一步加深对遗传修饰和表观遗传学等现象的理解。
2.基因治疗:基因治疗是一种治疗遗传性疾病的新型方法,其基本原理是通过转染特定的
基因或RNA序列来纠正或替代患者体内缺失或异常的基因。
细胞生物学研究提供了基因转染和基因治疗技术的基础支持。
3.遗传诊断:细胞生物学的研究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基因突变的机制和规律,从而为遗传诊
断提供理论基础。
例如通过对染色体或基因进行核型分析、PCR扩增、基因组测序等方法,识别出遗传疾病的相关基因变异。
4.细胞疗法:细胞疗法是一种利用细胞进行治疗的方法,其基本原理是将患者自身或其他
供体的细胞移植到患处,以促进组织修复和再生。
细胞生物学研究可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细胞自我修复和再生的机制,提高细胞疗法的效率和安全性。
总之,细胞生物学和医学遗传学两门学科相互促进,共同推动了医学的进步和发展。
通过深入研究和运用这两个学科的知识和技术,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生命的奥秘,为人类的健康和福祉作出更大的贡献。
医学生物遗传学复习题(340分)一、填空题(180分)1、染色质和染色体是同一种物质在细胞周期的不同时期中所表现的两种不同形式。
2、真核细胞染色体是DNA (或者答遗传物质)的载体。
3、细胞有丝分裂过程中中期期的染色体最易鉴别,因为此期染色体螺旋化程度最高,在普通光学显微镜下即可清晰易见。
4、人类体细胞有丝分裂中期的一条染色体由两条单体(或者染色单体)构成,彼此互称为姐妹染色单体。
5、人类体细胞中染色体的数目为46 条,称为二倍体,以2N 表示。
6、人类生殖细胞中染色体数目为23 条,称为单倍体,以N表示。
7、人体细胞23对染色体中,22对为男女所共有,称为常染色体。
共分组,另一对随男女性别而异,称为性染色体。
8、正常人类女性核型描述为22+XX。
正常人类男性核型描述为22+XY 。
9、DNA分子的复制发生在分裂间期。
10、Xq27和1p36分别代表X染色体长臂2区第7带和。
11、根据染色体着丝点位置不同,可将人类染色体分为3类,分别为端着丝点和亚端着丝点、中着丝点着丝粒染色体。
12、染色体畸变包括染色体结构畸变和染色体数目畸变两大类。
13、染色体数目畸变包括个别染色体增加或减少和以染色体组的形式成对的增加或减少变化。
14、核型46,XX,del(2)(q35)的含义是2号染色体长臂的3区5带发生断裂。
15、在同一个个体内具有两种或两种以上核型的细胞糸,这个个体称为嵌合体。
16、21三体综合征又称先天愚型和伸舌样痴呆。
17、DNA的组成单位是脱氧核糖核苷酸,它是由一分子脱氧核糖、一分子含氮碱基和一分子磷酸组成。
18、DNA和RNA的共有碱基是 A 、G 和 C 。
19、双链DNA中,碱基对A和T之间形成的氢键数目是2,G和C的是3。
20、基因的化学本质是具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
21、DNA的复制方式是半保留复制。
22、基因突变具有普遍性、随机性、多向性、多害少利性和低频率性等特性。
23、碱基置换可导致、、和等突变类型。
细胞生物学和医学遗传学细胞生物学和医学遗传学是两个紧密相关且相互依赖的学科,它们对于揭示生命的本质和人类疾病的发生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细胞生物学研究细胞的结构、功能和活动规律,而医学遗传学则关注遗传因素对人类健康和疾病的影响。
本文将从细胞生物学和医学遗传学的基本概念、研究方法和应用领域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细胞生物学细胞是构成生物体的基本单位,细胞生物学研究细胞的结构和功能。
细胞主要由细胞膜、细胞质和细胞核组成。
细胞膜是细胞的外包膜,具有选择性通透性,能够控制物质的进出。
细胞质是细胞膜内的胞质,包含各种细胞器和细胞骨架,参与细胞的代谢和运输等功能。
细胞核是细胞的控制中心,包含遗传物质DNA,控制细胞的生长和分裂。
细胞生物学的研究方法主要包括细胞培养、显微镜技术和分子生物学技术等。
细胞培养是将细胞放入适宜的培养基中,提供营养物质和适宜的环境条件使细胞能够生长和繁殖。
显微镜技术包括光学显微镜和电子显微镜,能够观察和研究细胞的形态和结构。
分子生物学技术则用于研究细胞中的分子机制,如基因的表达和调控等。
细胞生物学在医学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
例如,细胞生物学研究揭示了细胞的异常变化与疾病的关系,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了重要依据。
细胞生物学还在组织工程和再生医学等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通过培养和植入人工组织,帮助修复和替代病变组织,促进人体的康复和再生。
二、医学遗传学医学遗传学研究遗传因素对人类健康和疾病的影响。
遗传是指父母将遗传信息传递给后代的过程,决定了个体的遗传特征。
医学遗传学主要研究遗传病的发生机制和遗传性疾病的预防和治疗方法。
医学遗传学的研究方法主要包括家系调查、分子遗传学和基因组学等。
家系调查是通过调查家族成员的遗传特征和疾病史,分析遗传病在家族中的传播规律和风险。
分子遗传学通过研究基因和基因变异与疾病的关系,揭示遗传病的发生机制和遗传风险。
基因组学则研究整个基因组的结构和功能,探索基因与疾病之间的关系。
细胞生物学与遗传学研究细胞生物学和遗传学是现代生物科学的两个重要分支。
细胞生物学研究细胞的结构、功能和生理过程,而遗传学则涉及基因、遗传物质和遗传变异等问题。
两个领域相互交错,共同构成了我们对生命现象的深入理解,有着广泛的应用价值。
一、细胞生物学研究1. 细胞结构和组成细胞是构成生命的最基本单位,由许多不同的分子组成。
细胞膜、细胞质和细胞核是细胞的三个主要部分。
细胞膜是细胞的外壳,负责限制物质的进出。
细胞质由许多细胞器、蛋白质和其他大分子构成,是各种细胞过程和代谢的场所。
细胞核是细胞的控制中心,负责维持细胞内的基因控制和生长状态。
2. 细胞代谢和基因表达细胞代谢是指各种化学反应和能量转换,是维持细胞生存的关键。
基因表达是指基因产生蛋白质的过程,是细胞内最基本的信息转录和翻译机制。
细胞代谢和基因表达之间密不可分,二者相互影响,协同调节细胞的正常功能。
3. 细胞增殖和凋亡细胞增殖是指细胞数量的增加,是细胞生长和分裂的产物。
而细胞凋亡是指细胞数量的减少,是保持组织和器官正常功能的重要机制。
细胞增殖和凋亡在体内保持动态平衡,失调将导致肿瘤等疾病的发生。
4. 疾病和治疗细胞生物学研究对疾病的认识和治疗有着重要的影响。
例如,研究癌症细胞增殖和凋亡通路,可以揭示肿瘤形成机制和寻找抗癌药物靶点。
此外,对细胞透明质酸、胰岛素和免疫系统等多种细胞因素的研究,可以为疾病的治疗和预防提供有力的支持。
二、遗传学研究1. 基因和遗传物质基因是能够影响细胞生长和精子与卵子的遗传特征,是遗传学研究的核心内容之一。
基因的分离、定位和研究,揭示了生物遗传多样性的原理和基础。
此外,遗传物质是指DNA和RNA等分子,是遗传学的研究对象之一。
它们负责遗传信息在细胞分裂和基因表达中的传递和表达。
2. 遗传变异和表观遗传学遗传变异是指基因和染色体结构的改变,是生物多样性产生的主要原因之一。
这种变异可以自然发生,也可以受到环境影响。
此外,表观遗传学是指环境和行为等外部因素对基因表达的影响。
第二章细胞的基本概念和分子基础1.蛋白质是生命活动的体现者。
2.蛋白质的一级结构:多肽链中的氨基酸的种类,数目,排列顺序形成的线性结构。
主键为肽键。
3.翻白眼的二级结构:在一级结构的基础上多肽链中主碳原子的局部空间排列,即构象。
有α—螺旋和β-折叠。
主键为氢键。
4.蛋白质的三级结构:多肽链在各种二级结构的基础上再进一步盘曲和折叠形成具有一定规律的结构。
主键为氢键,离子键,疏水键。
5.蛋白质的四级结构:具有两条或者两条以上的独立三级结构的多肽链间通过次级键相互结合形成的空间结构。
主键为次级键。
6.核酸有两大类:核糖核酸和脱氧核糖核酸。
7.核酸的基本组成单位是核苷酸,一个核苷酸分子由磷酸,戊糖和碱基三部分组成。
8.脱氧核糖核苷酸的双螺旋结构:①两条反向平行的脱氧核苷酸链围绕同一中心轴以右手方向盘绕成螺旋结构。
②两条脱氧核苷酸链之间的碱基严格遵守碱基互补配对原则。
③脱氧核苷酸链中的磷酸和脱氧核糖排列在两条链的外侧,碱基排列在内侧。
④双螺旋结构的直径为2.0nm螺距为3.4nm相邻碱基对之间的距离0.34nm。
9.DNA的主要功能是遗传,表达,进化。
10.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最主要的区别是:真核细胞有核膜包围的细胞核,而原核一般没有。
11.原核细胞内没有细胞骨架体系。
12.真核细胞与原核细胞的区别。
第三章细胞膜1.人们把细胞膜和细胞内膜统称为生物膜。
2.细胞膜的化学成分主要有脂类,蛋白质和糖类。
3.细胞膜上的脂类称为膜脂,主要有磷脂,胆固醇和糖脂构成。
其中以磷脂的含量最高。
并且这三种物质均具有双亲性。
4.膜蛋白分为外在蛋白和内在蛋白。
其中外在蛋白约占20%-30%并且与膜的结合力较弱;内在蛋白约占70%-80%,与膜的结合机较强。
5.流动镶嵌模型:①以膜脂双分子层构成膜的基本骨架。
②蛋白质分子以不同程度镶嵌于脂质双分子层③膜的内外两侧具有不对称性。
④膜具有流动性。
6.细胞膜具有两个明显的特征:不对称性和流动性。
7.不对称性包括①膜脂的不对称性②膜蛋白的不对称性③膜糖类的不对称性8.细胞膜的流动性包括膜脂的流动性和膜蛋白的流动性9.膜脂的流动性包括①侧向移动②旋转运动③左右摆动④翻转运动10.膜蛋白的流动性包括①旋转运动②侧向运动。
11.影响膜流动性的因素:①胆固醇的含量越高,流动性越慢,反之则越快②脂肪酸链越短,流动性越快;越长,流动性越慢。
并且饱和的脂肪酸链流动性降低,不饱和的脂肪酸链流动性增加③卵磷脂和鞘磷脂的比值越高,流动性越大④内膜蛋白的数量越多,流动性越慢,反之则越快⑤温度越高,流动性越高。
12.穿膜运输有三种基本形式:单纯扩散,易化扩散和主动运输。
13.单纯扩散既不需要能量也不需要载体,由高浓度到低浓度。
例如:二氧化碳,氧气,乙醇,尿素。
14.易化扩散包括载体蛋白介导和通道蛋白介导。
载体蛋白介导的包括葡萄糖,氨基酸,核苷酸。
通道蛋白介导包括钠离子,钾离子,钙离子。
15.通道蛋白介导有配体闸门通道和电压闸门通道。
16.钠钾泵的工作原理:首先细胞内的钠离子结合到离子泵的钠记忆结合位点上,激活了ATP酶的活性,使ATP分解,ATP分解产生的高能磷酸根与ATP酶结合,使酶发生磷酸化并引起酶构象的改变,钠离子结合位点转移到膜外侧。
此时酶对钠离子的结合力低而对钾离子的亲和力高高,将钠离子释放到细胞外,同时与细胞外的钾离子结合,钾离子与酶结合后,促使ATP酶释放磷酸根,酶的构象又回复原状,将钾离子运到细胞内。
17.细胞内钠离子的浓度高而钾离子浓度低。
18.协同运输:一种物质的运输依赖于另一种物质的顺浓度运输。
19.细胞膜中的LDL(低密度脂蛋白)受体是分散存在的,有被小窝形成过程中,LDL受体集中于有被小窝,打你低密度脂蛋白与LDL受体发生特异喜你结合时,就促使此有被小窝凹陷,进而与细胞膜脱离并进去细胞,形成有被小泡。
有被小泡很快被脱去衣被转变成为无被小泡,胞质中的这些无被小泡间相互融合,融合后的结构叫做内体,内体膜上有氢离子泵,使腔内PH降低,受体于LDL分离,并分选到两个不同的囊泡中。
含有LDL受体的小泡返回到细胞膜上的有被小窝以备再次利用。
而含有低密度脂蛋白的小泡则与内体性溶酶体融合。
并将低密度脂蛋白分裂成游离的胆固醇和蛋白质。
20.受体:能够接受外界的信号并将这一信号转化为细胞内一系列的生物化学反应,而对细胞的活性或者功能产生影响的糖蛋白。
21.膜受体的分类:①离子通道关联受体②酶关联受体③G蛋白偶联受体。
第四章细胞的生物膜系统1.在真核细胞中,除质膜以外,在结构,功能以及发生商具有一定联系的膜性细胞结构的总称,包括:内质网,高尔基复合体,溶酶体,过氧化物酶体。
2.粗面内质网主要合成膜蛋白,驻留蛋白,外分泌蛋白,和溶酶体蛋白。
3.核糖体沿mRNA的5'-3'的方向阅读密码子。
最后形成多肽链。
4.5.蛋白质在内质网腔内的折叠需要分子伴侣的帮助。
6.粗面内质网具有合成膜脂的功能,分泌膜蛋白的功能。
7.蛋白质在内质网中进行蛋白质糖基化的连接方式是N-连接。
8.9.滑面内质网的功能:①脂类的合成②糖原的合成和分解③解毒作用④肌肉收缩。
10.高尔基复合体由扁平囊,小囊泡和大囊泡三部分组成。
11.凸面朝向细胞核,称为形成面或者顺面;凹面朝向细胞膜,称为成熟面或者反面。
12.糖基转移酶被认为是高尔基复合体的标志酶。
13.高尔基复合体对蛋白质的修饰主要采用O-连接。
14.高尔基复合体对蛋白质的分选过程:在高尔基复合体顺面的扁平囊,溶酶体酶蛋白上的柑橘糖碱基受磷酸转移酶的催化,形成甘露糖-6磷酸,M6P被认为是溶酶体酶分选的信号识别,在高尔基复合体的反面扁平囊中识别M6P受体并与之结合,该处扁平囊膜出芽形成特殊的由纤维状网格蛋白包被的运输小泡。
接着网格蛋白很快解体,无包被的运输小泡在细胞质中与内体融合,在内体的酸性环境下,M6P与受体分离,经去磷酸化成为溶酶体酶,形成内体性溶酶体。
15.过氧化氢酶可视为过氧化物酶体的标志酶。
第五章核糖体1.核糖体的主要功能是蛋白质的合成。
2.核糖体的主要成分是蛋白质和核酸(rRNA)。
3.供体部位,也称P部位,是肽酰-tRNA结合的部位。
4.受体部位,也称A位,是氨酰-tRNA结合的部位。
5.转肽酶结合部位,其作用是催化氨基酸间的缩合反应而形成的肽链。
6.GTP酶活性部位,GTP酶也称转位酶,能分解GTP分子,并将肽酰-tRNA由A点转到P点。
7.核糖体合成蛋白质分三个阶段,即起始,延伸和终止。
并且延伸过程分三个阶段,即进位,转肽和转位。
第六章线粒体1.线粒体是细胞生物氧化和能量转换的主要场所。
2.线粒体由内膜和外膜两层膜组成。
3.线粒体具有原核性和半自主性。
4.糖酵解(胞质中)—由丙酮酸形成乙酰辅酶A(线粒体基质)—三羧酸循环(线粒体基质)—电子传递和氧化磷酸化(线粒体内膜)。
5.在葡萄糖氧化分解过程中,一分子葡萄糖酵解产生38个ATP,其中两个ATP由细胞质酵解产生,其余36个ATP都是在线粒体内氧化过程中产生。
第七章细胞骨架1.真核细胞质中的细胞骨架由微管,微丝和中间纤维。
2.微管主要由α—微管蛋白和β-微管蛋白两部分组成。
微管的主要功能:①构成细胞的网状支架,维持细胞的形态,固定和支持细胞器的位置②参与细胞的收缩和变形运动③参与细胞器的位移和细胞分裂过程中的染色体的定向移动④参与细胞内大分子颗粒物质及囊泡的定向移动⑤参与细胞内信号传递。
3.微丝主要由肌动蛋白组成。
微丝的主要功能是:①组成细胞骨架,维持细胞形态②参与细胞运动③作为肌纤维的组成成分,参与肌肉收缩④参与细胞分裂⑤参与细胞内物质运输⑥参与细胞内信号传递。
4.中间纤维由杆状蛋白。
5.微管微丝具有极性和蛋白库,中间纤维则没有。
中间纤维具有组织特异性,而微丝和微管没有。
第八章细胞核1.细胞核是真核细胞中最大,最重要的细胞器。
是细胞遗传与代谢等生命活动的控制中心。
2.细胞核的主要功能是提供细胞酶遗传信息的储存,复制和转录的场所。
并调控细胞的代谢,生长,分化和增殖。
3.细胞核的大小常用细胞核与细胞质的体积比来表示即核质比(NP)。
核质比越大,则细胞核越大,代谢越旺盛。
反之,则细胞核越小,代谢越差。
4.细胞核由核被膜,核仁,核基质以及染色质组成。
5.核被膜由外核膜,内核膜,周间隙,核孔复合体以及核纤层组成。
6.核孔复合体由核孔,孔环颗粒,边周颗粒自己中央颗粒组成。
7.核孔复合体是细胞质和细胞核之间进行物质运输的重要通道。
功能是运输小分子物质自由扩散,而大分子物质只能选择性进入。
例如RNA只能由细胞核进入细胞质,核蛋白只能由细胞质到细胞核。
8.核孔复合体是一种特殊的跨膜运输蛋白复合体。
具有双向性,双功能和选择性。
双功能是指其转运的方式有被动运输(葡萄糖的自由扩散)和主动运输(核酸,蛋白质的运输)。
9.核纤层由核纤层蛋白A,核纤层蛋白B和核纤层蛋白C三部分组成。
10.染色质的主要化学成分DNA个组蛋白,此外还有非组蛋白和RNA。
11.真核功能性染色体的三个必需序列是端粒序列,着丝粒和复制源序列。
12.组蛋白是真核一般中特有的成分,也是染色质的主要蛋白成分。
可分为五类:①H1②H2A③H2B④H3⑤H4。
13.H1的功能与染色质的高级结构形成有关。
其余组成染色体结构中的核小体,又称核小体组蛋白。
14.组蛋白可以被化学修饰。
例如:乙酰化,磷酸化和甲基化。
其中乙酰化和磷酸化可以降低组蛋白与DNA的结合,从而有利于转录。
甲基化可以增强组蛋白与DNA的结合,降低DNA的转录活性。
15.核小体链:核小体(200bp的DNA,直径11nm)——>螺线管(外径30nm,内径10nm,含有六个核小体)——>超螺线管(直径400nm)——>染色单体。
16.袢环结构模型:核小体——>螺线管——>袢环(含有350个核小体,约63000bp)——>微带(18个袢环呈放射状排列)——>染色单体。
17.间期细胞核中的染色质分为常染色质和异染色质。
区别是:有无活性。
18.常染色质为疏松的染色质,呈解螺旋化的细丝纤维。
多位于细胞核中央和核孔周围。
19.异染色质多分布于边缘,处于无活性状态。
异染色质分为结构异染色质和兼性异染色质。
20.核仁由纤维中心和致密纤维成分,颗粒成分。
21.核仁的功能:①rRNA合成的活动中心②核糖体大小亚基的装配。
核基质的功能:①与DNA复制有关②与RNA的合成有关③参与染色体构建④病毒复制依赖核基质。
第九章细胞的增殖1.高等生物的细胞增殖方式有无丝分裂,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
2.细胞周期是指细胞从有丝分裂结束开始到下一次有丝分裂结束所经历的过程。
3.根据细胞增殖的特点,可将细胞分为①暂不增殖细胞②持续增殖细胞③终末分化细胞。
4.细胞的分裂周期分为间期和分裂期。
其中间期分为DNA合成前期(G1期),DNA合成期(S期)和DNA合成后期(G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