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鉴赏的过程与方法教学设计
- 格式:docx
- 大小:17.33 KB
- 文档页数:6
《感知与判断——美术鉴赏的方法》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感知与判断——美术鉴赏的方法》。
本课选自人民美术出版社(2019)新教材普通高中《美术鉴赏》(必修)第一单《观看之道——美术鉴赏基础》。
下面,我将从指导思想、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及准备、教学过程、板书设计这八个方面展开我的说课。
一、指导思想本课依据普通高中美术课程标准(2017 版2020 年修订),强调核心素养,优化课程结构,帮助学生在欣赏、鉴别与评价美术作品的过程中,逐步提高审美能力,形成热爱本民族文化、尊重世界多元文化的情感和态度,从而增进学生的美术文化素养。
二、教材分析教材版本为人民美术出版社(2019)高中《美术鉴赏》,本课选自第一单元《观看之道——美术鉴赏基础》。
教材分成两个主题,分别是主题一《素养与情操——美术鉴赏的意义》,主题二《感知与判断——美术鉴赏的过程与方法》。
基于“美术鉴赏是人类独有的活动方式”这一认识,围绕“美术鉴赏本质上是对人类价值和命运的共同观照”这一单元大概念,我们将本单元内容分四课时:第一课:素养与情操——美术鉴赏的意义第二课:感知与判断——美术鉴赏的方法第三课:认知与理解——美术鉴赏的过程第四课:体验与展示——走进身边的博物馆根据单元和单课的核心内容,我们设计了单元基本问题和单课基本问题,具体内容如下:单元基本问题:为什么说美术鉴赏本质上是对人类价值和命运的共同观照?单课基本问题:第一课:为什么说美术鉴赏是对人类社会现象和文化母题的关注?第二课:人们对事物多维度感知与判断在美术鉴赏活动中是如何体现的?第三课:美术鉴赏与人们对生活的认知之间有怎样的关系?第四课:在博物馆进行美术鉴赏活动有怎样体验?三、学情分析本课的授课对象是高一年级学生,他们对于美术作品还停留在欣赏的表层,在审美判断、文化理解上较弱。
通过前一课的学习,学生了解了美术鉴赏的意义以及美术鉴赏活动与日常生活的关系,初步梳理出了美术鉴赏的方法。
感知与判断——怎样鉴赏美术作品教材分析本课是人民美术出版社高中鉴赏教材第一单元的第二个主题,作为高中美术鉴赏学习的起点。
教材中本课由三个议题组成:1、鉴赏美术作品的一般过程是什么?2、鉴赏常见的方法有哪些?3、为什么要多看原作。
本课的学习重点是使学生在学习了主题一中美术鉴赏的概念、意义的基础上,让学生学会美术鉴赏的一般方法“四步法”,以及能够综合使用所学的方法鉴赏美术作品。
通过对作品的识读和分析,理解美术鉴赏的方法和过程,逐步养成正确的观看习惯和思维方式,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
一、学习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学习鉴赏美术作品的一般方法“四步法”以及“形式鉴赏法”、“社会学式鉴赏法”等其它几种鉴赏方法。
2.能够综合运用鉴赏美术作品的方法和步骤鉴赏美术作品。
(二)过程与方法1.观看《千里江山图》图片,通过分析画面直观感受引导学生学会鉴赏美术作品的一般方法中第一步“描述”环节。
2.通过讨论分析《千里江山图》的构图、色彩、笔墨、造型等,使学生学会鉴赏美术作品一般方法中的“分析”环节,并解释“形式鉴赏法”,使学生学会分析作品本身的的形式美。
3.通过讨论作品的时代背景、文化背景等,引导学生发现《千里江山图》的意义和价值,从而学会鉴赏美术作品的“解释”和“评价”环节,完成“四步法”的学习,同时解释“社会学式鉴赏法”。
4.通过引导学生分析比较《千里江山图》和《万山红遍》,使学生学会独立用所学鉴赏方法鉴赏美术作品。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通过分析美术作品,感知艺术的形式原理及魅力,并生成文化认同感,实现艺术素养的培育。
2.学习鉴赏美术作品的步骤和方法,增强鉴赏意识,积极感受美术作品的魅力,提高艺术修养。
二、核心素养指向:(一)通过学习鉴赏美术作品,培养学生的图像识读素养。
(二)通过赏析作品,引导学生用形式美原理和所学知识对作品进行感知、描述、分析和评价,用语言和文字表达自己的审美感受,从而培养了学生的图像识读和审美判断素养。
美术鉴赏的过程与方法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美术鉴赏的基本概念和意义。
2. 培养学生对美术作品的观察力、想象力和审美能力。
3. 引导学生掌握美术鉴赏的基本方法和步骤。
4. 激发学生对美术的兴趣和热情,提高他们的艺术素养。
二、教学内容1. 美术鉴赏的基本概念和意义2. 美术作品的观察力培养3. 美术作品的想象力培养4. 美术作品的审美能力培养5. 美术鉴赏的基本方法和步骤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让学生掌握美术鉴赏的基本方法和步骤。
2. 教学难点:如何培养学生对美术作品的观察力、想象力和审美能力。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1.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示范法、实践法、讨论法等。
2. 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美术作品实物或图片、鉴赏工具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一幅美术作品,引发学生对美术鉴赏的兴趣,导入新课。
2. 讲解:讲解美术鉴赏的基本概念和意义,引导学生了解美术作品的价值。
3. 示范:示范如何观察美术作品,引导学生掌握观察力的培养方法。
4. 实践:学生分组讨论,选取一幅美术作品进行观察和鉴赏,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想象力。
5. 讲解:讲解美术作品的审美标准,引导学生培养审美能力。
6. 示范:示范如何进行美术作品的审美评价,引导学生掌握审美方法。
7. 实践:学生独立进行美术作品的审美评价,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10. 布置下节课的内容和要求。
六、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情况,是否积极发言、主动讨论。
2. 作品鉴赏:评价学生对美术作品的观察力、想象力和审美能力,通过学生的鉴赏作业和课堂展示来进行评估。
4. 小组讨论:评价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包括合作态度、交流能力和对美术作品的理解深度。
七、教学拓展1. 组织学生参观美术馆或艺术展览,将课堂所学应用于实际鉴赏中。
2. 邀请艺术家或艺术评论家进行讲座,让学生了解更多美术鉴赏的专业知识。
3. 开展美术创作活动,鼓励学生将自己的创作进行鉴赏,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
美术鉴赏的过程与方法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美术鉴赏的基本概念,理解美术鉴赏的重要性。
2. 培养学生审美感知能力,提高学生对美术作品的欣赏水平。
3. 引导学生掌握美术鉴赏的方法与步骤,培养学生的美术鉴赏能力。
4. 通过对美术作品的鉴赏,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
二、教学内容1. 美术鉴赏的基本概念与重要性2. 美术作品的审美特征3. 美术鉴赏的方法与步骤4. 美术鉴赏实例分析5. 美术鉴赏活动的组织与实施三、教学重点1. 美术鉴赏的基本概念与重要性2. 美术作品的审美特征3. 美术鉴赏的方法与步骤4. 美术鉴赏实例分析四、教学难点1. 美术作品的审美特征2. 美术鉴赏的方法与步骤3. 如何在实际操作中运用美术鉴赏方法五、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美术鉴赏的基本概念、方法与步骤。
2. 演示法:展示美术作品,进行分析与讲解。
3. 引导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培养学生的审美感知能力。
4. 实践法:组织学生进行美术鉴赏活动,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5. 讨论法:分组讨论,分享彼此的鉴赏心得,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
教案内容依次展开,包括每个章节的具体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步骤等。
每个章节结束后,安排适当的作业和实践活动,巩固所学内容。
整个教案结构清晰,条理分明,便于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
六、教学准备1. 教材或教参:选择适合的美术鉴赏教材或参考资料。
2. 美术作品:准备具有代表性的美术作品,包括绘画、雕塑、设计等不同类型的作品。
3. 展示设备:准备投影仪、电脑等展示设备,以便展示美术作品和相关资料。
4. 学习材料:为学生准备画纸、画笔、彩泥等绘画材料,以便实践环节使用。
5. 分组安排: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人数适宜,便于讨论和合作。
七、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一幅著名美术作品,引发学生对美术鉴赏的兴趣,导入新课。
2. 讲授新课:讲解美术鉴赏的基本概念、方法与步骤。
主题二
感知与判断——美术鉴赏的过程与方法
教学目标:
了解美术鉴赏的基本过程和常见方法,能综合运用多种鉴赏方法赏析美术作品,形成价值判断,获得对美术作品的深刻认知。
通过示范讲解,小组探究、任务训练等方式,提升学生的审美认识,提高鉴赏水平。
在不同作品分析中
感知艺术的形式原理及魅力,并生成广泛的文化认同感。
实现艺术素养的培
养和升华。
强化鉴赏意识。
基本思路
从鉴赏的一般过程四步法来入手,再结合鉴赏常见的方法品鉴式批评、形式主义批评,社会学批评来展开学习。
最后提出问题,为什么要多看原作,引导学生到现实生活中去观察欣赏美术作品,提高审美素养和能力。
重点
了解鉴赏美术作品的基本过程,初步掌握鉴赏常见的方法,对具体作品能运用所学进行分析和运用。
难点
“四步法”鉴赏过程各个阶段的认识,综合运用多种鉴赏方法进行鉴赏。
教材分析
本课由三个议题组成:第一个议题是鉴赏美术作品的一般过程是什么?第二个议题:鉴赏的常见方法有哪些?有品鉴式批评、形式主义批评、社会学式批评。
第三个议题:为什么要多看原作。
学情分析
学生没有任何系统的关于美术作品鉴赏的方法学习与训练的过程,对于美术作品的鉴赏仅停留在欣赏的表层。
板书设计
一单元主题二
美术鉴赏基础
第一个议题是鉴赏美术作品的一般过程是什么?
第二个议题:鉴赏的常见方法有哪些?有品鉴式批评、形式主义批评、社会学式批评。
第三个议题:为什么要多看原作。
教学过程。
2019班高中美术鉴赏第一单元主题二:美术鉴赏的过程与方法。
教案设计行美术作品的鉴赏,探究其基本过程。
引导学生分享自己在美术馆或画展中的体验,描述熟知的代表作品。
教师引入吴冠中的名言,引发学生对文化程度与审美的关系的思考。
接着,教师介绍四步法,并让学生参与认知其要点。
最后,进行XXX作品《雄视》的初步鉴赏,运用四步法进行作品鉴赏和表达。
教学过程中,学生通过分享和讨论,初步感知艺术研究的重要性,同时也初步进入美术鉴赏的语境。
通过引导学生运用四步法进行作品鉴赏和表达,使学生能够初步掌握鉴赏常见的方法,从而能够对具体作品进行分析和运用。
同时,也能够感知艺术的形式原理及魅力,并生成广泛的文化认同感,实现艺术素养的培养和升华。
行鉴赏实践在美术鉴赏中,我们可以采用描述、分析、解释、评价四步法来梳理作品。
这四个步骤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作品,从而更准确地表达我们的鉴赏意见。
活动4:难点解决思考“分析”探讨美术鉴赏的方法四步法中的“分析”是非常重要的一步,它可以帮助我们深入挖掘作品的内涵和表现形式。
在理解和运用这个步骤时,我们可以通过实践来加深对它的认识和理解,从而更好地应用和表达。
问题二:何为“形式鉴赏法”?形式鉴赏法是一种通过对作品的形式元素进行分析,来理解作品内在意义和表现形式的方法。
它的基本构成包括元素、手段和规则。
通过对这些方面的分析,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作品,从而更准确地进行鉴赏。
活动5:雄视中形式鉴赏法的运用雄视是一种形式鉴赏法,它强调通过视觉感受来理解作品的形式元素和表现形式。
在实践中,我们可以通过对语言元素、实践手段和方法的探究,更好地理解和应用这种形式鉴赏法。
活动6:《清明上河图》的鉴赏活动在鉴赏《清明上河图》时,我们可以采用四步法和形式鉴赏法来进行分析。
通过对作品中点、线、面、色等元素的描述和分析,以及对均衡、对比、节奏等规则的运用,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作品的内涵和表现形式。
活动7:《清明上河图》中形式意味的探究在探究《清明上河图》中的形式意味时,我们可以从点线面的运用和作用、画家如何表达紧张惊险的气氛、以及画面中其他形式元素的处理等方面进行分析。
高中美术人教版必修艺术欣赏感知与判断——美术鉴赏的过程与方法-教学设计教学过程一)导入语情境导入在这一部分,教师可以通过一个故事或者一个场景来引入本节课的主题,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兴趣。
例如,教师可以讲述自己第一次看《清明上河图》的经历,或者引导学生想象自己站在博物馆里,面对着一件艺术品,感受到的情感和思考。
二)体验美术鉴赏的过程:四步法鉴赏在这一部分,教师可以介绍美术鉴赏的基本过程和常见的方法,例如XXX的“四步法”。
教师可以通过示范讲解、小组探究、任务训练等方式,提升学生的审美意识,提高鉴赏水平。
以《清明上河图》等代表性作品的案例分析,探讨、总结、生成美术鉴赏四步法和三种鉴赏方式的认知,并能够灵活运用于美术作品的分析与解读。
三)研究美术鉴赏的其它方法在这一部分,教师可以介绍美术鉴赏的其他方法,例如比较法、对比法、情感法等。
通过这些方法,可以更全面地理解和分析艺术作品,提高鉴赏水平。
四)课堂练在这一部分,教师可以设置一些课堂练,例如让学生描述一幅作品的内容和特点、分析一幅作品的构图和造型、比较两幅作品的异同等。
通过这些练,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美术鉴赏的方法和技巧。
设计意图】通过引入故事和场景,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参与热情;通过介绍美术鉴赏的基本过程和常见方法,提高学生的审美意识和鉴赏水平;通过设置课堂练,巩固学生的研究成果。
3.解释:通过结合XXX的生平经历,XXX作者画这幅作品的心路历程,对比XXX《东京梦华录》节选,解释作品的文化内涵、主题思想、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
同时,观察清明上河图的画面人物衣着、住房、船舶、商贸等情况,为同学们还原一个真实的北宋市井生活,来归纳这件作品的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
通过“描述、分析、解释、评价”的四步欣赏法,可以为我们提供“更为明亮的慧眼”,透过作品看见更多的内容,获得审美的享受和精神的提升。
4.评价:通过深度分析,我们可以总结出这幅作品的艺术价值和历史贡献。
美术鉴赏的过程与方法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美术鉴赏的基本概念和意义。
2. 培养学生对美术作品的观察力、审美能力和鉴赏能力。
3. 引导学生掌握美术鉴赏的方法和技巧。
4. 激发学生对美术的兴趣和热情,提高美术素养。
二、教学内容1. 美术鉴赏的基本概念和意义2. 美术作品的观察力培养3. 美术作品的审美能力培养4. 美术鉴赏的方法和技巧5. 实际操作:欣赏和分析经典美术作品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美术鉴赏的基本概念、方法和技巧。
2. 示范法:展示经典美术作品,分析作品的审美特点和艺术价值。
3. 实践法:让学生亲自动手,对给定的美术作品进行鉴赏和分析。
4. 讨论法:分组讨论,分享彼此的鉴赏心得和体验。
四、教学步骤1. 导入:引导学生了解美术鉴赏的意义,激发学生的兴趣。
2. 讲解:讲解美术鉴赏的基本概念和方法。
3. 示范:展示经典美术作品,分析作品的审美特点和艺术价值。
4. 实践:让学生对给定的美术作品进行鉴赏和分析。
5. 讨论:分组讨论,分享彼此的鉴赏心得和体验。
五、教学评价1. 学生对美术鉴赏的基本概念和意义的理解程度。
2. 学生对美术作品的观察力、审美能力和鉴赏能力的提升情况。
3. 学生对美术鉴赏方法和技巧的掌握程度。
4. 学生参与课堂讨论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六、教学资源1. 教材:美术鉴赏教材或相关书籍2. 图片:经典美术作品图片或视频3. 鉴赏工具:放大镜、鉴赏卡片等4. 网络资源:相关美术鉴赏网站、博客、论坛等七、教学环境1. 教室:宽敞明亮的教室,配备多媒体设备2. 展示区:展示经典美术作品的空间3. 网络环境:稳定的网络连接,方便学生查阅相关资源八、教学拓展1. 组织学生参观美术馆或艺术展览,增强实地鉴赏经验。
2. 邀请艺术家或艺术专家进行讲座,分享美术鉴赏的心得和技巧。
3. 开展美术作品创作活动,让学生亲自动手创作,提高艺术素养。
九、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及时观察学生的反应和参与程度,根据实际情况调整教学方法和节奏。
《感知与判断——美术鉴赏的过程与方法》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认识并了解美术鉴赏的基本过程——“四步法”;2、能够灵活运用“四步法”赏析美术作品,形成价值判断,获得对美术作品的深刻认识。
过程与方法1、以《清明上河图》《雄视》等代表作品赏析为例,探讨、总结生成美术鉴赏四步法,使学生更加透彻地理解“四步法”,并能运用于其他美术作品的分析与解读。
情感态度价值观1、在作品赏析中感知艺术的形式原理及魅力,并生成广泛的文化认同感,做一个有艺术修养的人。
教学重难点重点1、了解鉴赏美术作品的基本过程,掌握美术鉴赏“四步法”,对具体作品能运用所学进行分析与运用。
难点1、“四步法”鉴赏过程各阶段的认识,并能灵活运用于不同美术作品的鉴赏中去。
教学方法问题情境法、自主探究法、讨论法教学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新课导入结合教师旅游经历——参观北京故宫博物院,引出《清明上河图》。
提问:你如何赏析这幅画?从而进入课程主题——美术鉴赏的过程与方法。
(教师展示PPT,板书:从美术鉴赏的过程与方法)学生认真思考。
引出课题。
新课讲授一、美术鉴赏的一般过程:“四步法”1、教师介绍“四步法”:描述、分析、解释、评价;2、清明上河图》为例,引导学生运用“四步法”探讨、分析该作品。
a.描述:你知道“清明上河图”的由来吗?从画中你还可以获取什么信息?b.解释:如何理解“它是一本历史图画书”?学生认真听讲。
学生自主思考并讨论。
鼓励学生认真观察美术作品,自主思考,充分体会鉴赏美术作品的一般过程。
c.分析:有人说“它是一部电影”?d.评价——对比北宋苏汉臣的《货郎图》教师小结:四步法是常见的美术鉴赏方法之一。
二、灵活运用根据“四步法”分析《雄视》。
学生认真思考并分享自己的看法。
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总结美术鉴赏的方法“四步法”。
学生运用“四步法”对《雄视》作品进行鉴赏分析。
提高学生自主思考、自主学习的能力。
拓展与应用三、拓展学习1、美术鉴赏中除了“四步法”,还有哪些方法呢?学生课后思考并总结。
美术鉴赏的过程与方法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初步了解什么是美术鉴赏、美术鉴赏的一般过
程和特征,以及学习美术鉴赏的意义,由此掌握美术鉴赏的方法,
培养学生“审美的眼睛”。
过程与方法:本节课主要采用教师引导学生,学生自主学习与合作
学习相结合的方式,使学生充分展现自我,体现自我现有发展水平。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认识美术鉴赏对于个人未来人生发展
的重要价值和意义。
教学重点在于培养审美的眼睛,使学生掌握美术鉴赏的一般方法,
认识美术鉴赏的价值与意义。
教学难点主要是如何结合实例,让学生初步了解与学习美术的主要分类方法、美术鉴赏的概念和美术鉴
赏的一般过程或方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由法国雕塑家罗丹的一句话“生活中不是没有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引出本节课课题——培养审美的眼睛美术鉴赏及其意义。
二、学习新知
1、师生共同探究美术鉴赏的概念
⑴从“美术鉴赏”的字面意思进行分析:“美术”:视觉艺术,可视形象,平面空间,以供欣赏;“鉴赏”:“鉴”鉴别、鉴定,“赏”欣赏、观看。
“美术鉴赏”即鉴赏视觉艺术。
⑵规范的概念:运用我们的视觉感知、视觉经验和相关知识对美术
作品进行归类、分析、判断、体验、联想和评价,从而获得审美享受,它是一个综合的审美活动。
(美术鉴赏教材中P4,第2、3段)2、小组合作学习,鉴赏两幅作品,总结美术鉴赏的一般过程与方法
⑴合作学习时间为10分钟左右。
学习提示:观看两幅作品《捣练图》和《拾穗》(哪种美术?画的是?他们在做?构图?色彩……);
对比两幅作品,体会感受(通过对比,带给你什么不一样的感受?……)。
⑵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学习成果展示。
⑶总结美术鉴赏的一般过程与方法。
在美术鉴赏中,“鉴”是手段、
是基础,“赏”才是目的,“鉴”是为“赏”服务的。
3、看图说话,归纳出美术作品的分类
⑴出示相关图片,让学生分别指出有哪些大的分类:依据其艺术门
类划分为绘画、雕塑、建筑、设计(工艺)、书法(篆刻)、摄影
等六大类;按照形式语言分为具象艺术、意象艺术、抽象艺术。
⑵选择教材中的一些美术作品,让学生辨别其门类。
4、思考与讨论出美术鉴赏的意义
阅读教材内容,思考与讨论美术鉴赏的价值与意义,用自己的语言
进行复述,并提炼出其社会、教育和审美功能。
三、课堂小结
关于美术鉴赏及其意义,你们懂了吗?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尝试鉴
赏你喜欢的美术作品。
板书设计:
培养审美的眼睛——美术鉴赏及其意义
一、美术鉴赏的概念:字面意思,教材中定义
二、美术鉴赏的分门别类:依据艺术门类分为:绘、雕、建、设、书、摄等。
形式语言:具象、意象、抽象
三、美术鉴赏的意义:社会、教育、审美功能
第2课美术家是如何进行表达的——美术作品的艺术语言
教学目标:
本课的目的是让学生对美术作品的语言有一个简单而完整的了解,
这是美术鉴赏的基础。
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认识不同类型的美术作
品在使用艺术语言上的不同方式,美术作品也由此呈现出千变万化的形式特征和审美意韵。
教学重点:美术作品的艺术语言的概念、内容、形态分类。
教学难点:美术语言既是具体的、可分类的,又是包含在整体美术作品之中的,学生理解会有很大的难度,因此,必须结合具体的美术作品并调动学生既往的美术知识来认识和理解。
教学过程:
一、探究导入课题
教师活动:创设情景,导入探究课题
设置情景:由苏轼的名句“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说明这些事物传递的信息是代表春天的语言符号,同时伴随展示相关图片,并巧妙的引出美术作品的艺术语言。
然后,提出问题:A、什么是美术作品的艺术语言?B、在美术作品中美术家是如何进行表达的?
学生活动:A、感受名句及图片信息,领会本课的意图,轻松的接受课题。
B、思考老师设置的问题,进入求知准备状态。
二、投放目标:教师活动:立足学生实际,投放学习目标。
学生活动:了解学习目标,以良好的状态投入新课的学习。
三、新知探究
(一)什么是美术作品的艺术语言?
1、美术作品的艺术语言的概念:美术所专美使用的,具有视觉传达功能的形象和形式就是美术作品的艺术语言,其特征就是具体性和形象性。
教师活动:大屏幕展示美术语言的概念
学生活动:一同朗读
2、美术语言的内容:基本语言元素(点、线、面、色)
语言表现手段:
教师活动:A、展示中国工笔画《捣练图》、中国写意画《泼墨仙人图》及油画《1954》三幅表现形式不同的绘画作品。
B、提出问
题:分析三件作品在形象塑造上运用了那些类型的艺术语言形式
学生活动:A、欣赏绘画作品,并用一分钟的时间思考讨论探究老
师提出的问题。
B、踊跃回答问题,总结出三件作品都运用了点、线、面、色。
根据同学们的回答,师生共同总结出美术语言的内容。
3、美术语言的形态分类:具象艺术、意想艺术和抽象艺术
教师活动:A、再次展示中国工笔画《捣练图》、中国写意画《泼
墨仙人图》及油画《1954》三幅表现形式不同的绘画作品。
B、提
出问题:从作品写实的程度的角度去对比分析三件绘画作品在表现
形式上的差异。
学生活动:A、欣赏作品,并思考老师提出的问题。
踊跃回答问题,《捣练图》中的人物、环境、道具真实具体,《泼墨仙人图》看上
去似一个人,但又不是十分的具体准确,只是大笔概括。
《1954》
让人看不出什么具体的现实形象。
根据学生的回答,师生共同总结出美术语言的形态分类。
(二)在美术作品中,艺术家是如何运用艺术语言的
1、具象艺术:目的在于真实的再现现实
教师活动:A、展示顾闳中的《韩熙载夜宴图》,并以一幅工笔花
卉为例演示其绘画技法。
B、提出问题:结合工笔画的绘画技法,
总结《韩熙载夜宴图》图中是如何运用艺术语言的。
学生活动:A、结合图示分析工笔画的绘画技法。
B、根据工笔画的技法,总结出《韩熙载夜宴图》运用了线条勾勒、随类赋彩的语言
表现方式。
教师活动:A、展示达维特的《赫拉斯兄弟宣誓》,指导学生从明暗、空间、透视、构图等几个方面了解具象艺术的其他表现方法。
B、师生共同总结具象艺术的创作目的。
学生活动:A、分析并总结《赫拉斯兄弟宣誓》的艺术语言表现手段。
B、师生共同总结具象艺术的创作目的。
2、意象艺术:不以纯客观再现为目的,而是重在表达艺术家主观
的精神世界,其中包括艺术家的感受、情感、观念和审美理想等,
为此,艺术家常常采用变形、夸张、重组等语言表现手段。
教师活动:a、展示作品《记忆的永恒》杜尚的《走下楼梯的裸女》德国马尔克的《蓝马》齐白石的《虾》宋代梁楷的《泼墨仙人图》b、提出问题:观察分析以上作品中分别采取了什么样的语言表现手段?
c、提问
学生活动:a、针对老师提出的问题对展示的作品给与鉴赏和分。
b、学生讨论并回答:变形、夸张、重组、概括、提炼。
老师总结:不以纯客观再现为目的,而是重在表达艺术家主观的精
神世界
3、抽象艺术:主要是在20世纪才开始逐步形成的一种用美术的基本语言元素和语言手段进行独立创作的美术类型。
冷抽象:以几何块面构成的作品,我们称之为“冷抽象”或“理性抽象”热抽象:完全或主要用色彩和有变化的线条来创作的作品我们称之
为“热抽象”
教师活动:a、展示作品荷兰画家蒙德里安的《红黑黄兰构成》捷
克画家库普卡的《牛顿色盘》b、提出问题:我们从这两幅作品中
分别看到了什么形象?两幅作品在运用美术语言元素和语言手段上有什么区别?c、提问:
学生活动:a、鉴赏作品b、讨论问题c、回答问题
教师总结:抽象艺术完全排除了现实形象的可辨性,也就是我们什
么形象也辨别不出来。
完全诉诸美术语言和手段本身。
四、自我评价练习
教师活动:展示具象、意象和抽象美术作品若干幅让学生来辨别
学生活动:学生踊跃回答
五、课堂回顾总结:
教师活动:a、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是美术作品的艺术语言以及艺术家是如何运用艺术语言的。
b、提问:美术作品的基本语言元素是什么?语言表现手段是什么?美术语言的表现形态分为哪3类?
学生活动:学生踊跃复述回答
教师活动:下一节课我们将学习“走进具象艺术”,进一步深入的学习研究具象艺术的有关内容,希望同学们做好预习。
六、板书设计:美术作品的艺术语言
(一)什么是美术作品的艺术语言?
美术所专美使用的,具有视觉传达功能的形象和形式就是美术作品的艺术语言。
特征:具体性和形象性。
美术语言的内容:基本语言元素:(点、线、面、色)
语言表现手段:西方绘画:明暗、空间、透视、构图、肌理
中国画:笔墨、章法、皴法
(二)在美术作品中,艺术家是如何运用艺术语言的
(1)具象艺术;(2)意象艺术;(3)抽象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