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算外汇收支情况表中的汇率折算差额
- 格式:pdf
- 大小:144.77 KB
- 文档页数:3
外币交易中汇兑差额计算探析作者:隋辉来源:《财会通讯》2011年第09期新会计准则在外币折算方面做了较多改进,明确了记账本位币的要求,将外币项目区分为外币货币性项目和外币非货币性项目等方面也做出了具体规定。
但在会计实务中外币交易中汇兑差额的计算仍然属于难点部分。
本文对外币交易中汇兑差额的计算分类型进行研究,以期使汇兑差额的计算更加清楚,从而简化其会计处理。
一、外币与外币交易的概念(一)外币的概念狭义的外币,是指除本国之外的其他国家或地区的货币,包括各种纸币和铸币等。
广义的外币是指所有以外国货币表示的,能够用于国际结算的支付手段,除了国外的纸币和铸币外,还包括企业所拥有的外国的有价证券、外币支付凭证、其他货币资金。
从会计学中货币计量的角度来讲,外币是记账本位币以外的货币。
记账本位币是指用于日常登记账簿和编制财务会计报告时用以表示计量的货币。
在一般情况下,企业采用的记账本位币都是企业所在国使用的货币。
记账本位币是与外币相对而言的,凡是记账本位币以外的货币都是外币。
会计核算原则上以人民币为记账本位币。
人民币是中国的法定货币,在中国境内具有广泛的流通性。
因此,《会计法》以法律形式明确规定中国境内各单位的会计核算以人民币为记账本位币,单位的一切经济业务事项一律通过人民币进行会计核算反映。
业务收支以人民币以外的货币为主的单位,可以选定其中一种货币作为记帐本位币,但是编报的财务会计报告也必须依据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的规定按照一定的外汇汇率折算为人民币反映以便于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阅读和使用。
(二)外币交易的概念外币交易是指以外币计价或者结算的交易。
它包括买入或者卖出以外币计价的商品或者劳务,借入或者借出外币资金,以及其他以外币计价或者结算的交易。
企业发生外币交易时,应当将外币金额折算为记账本位币金额。
折算汇率一般应采用交易发生日的即期汇率,也可以采用按照系统合理的方法确定的,与交易发生日即期汇率近似的汇率折算。
二、外币交易中汇兑差额计算的内容汇兑差额指的是对同样数量的外币金额采用不同的汇率折算为记账本位币金额所产生的差额,可分为外币交易中外币货币性项目的汇兑差额和外币非货币性项目产生的汇兑差额。
外币财务报表折算差额研究报告(doc 5页)要] 在将外币财务报表折算的过程中, 由于汇率的不断变动, 报表各项目计量属性不同, 折算后的财务报表会存在一定的折算差额。
文章通过对影响汇率变动的因素的分析, 探讨折算差额的处理, 以便能更加真实地反映企业的经营成果, 满足信息使用者的要求。
[ 关键词] 外币财务报表; 折算差额; 汇率变动; 购买力平价; 利率平价; 货币计量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 国际贸易的发展、国际资本的流动及大型跨国公司的存在都会给本国企业带来外币交易。
要综合反映跨国企业集团整体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 向外国股东和其他使用者提供本企业的财务报表, 在外国证券市场上发行股票和债券而提供财务报表等, 就必然涉及外币财务报表折算问题。
外币财务报表的折算必须解决两个问题: 一是折算汇率的选择, 二是折算差额的处理。
折算汇率的选择问题, 目前国际上有四种不同的选择方法, 比较流行的是时态法和现行汇率法。
折算方法的选择也会关键。
如果国外主体不以功能性货币记账, 其财务报表必须以其功能性货币重新计量, 重新计量的目的是要产生这样的结果, 那就好像报表原先便是以功能货币编制的, 故在重新计量过程中同时使用历史汇率及现行汇率即时态法。
重新计量产生的汇率调整数将计入损益中, 因为其预期将对企业的现金流量产生直接影响。
如果此功能货币同时也是报告货币, 则此类重新计量将免去折算。
如果此功能货币不是报告货币, 重新计量的会计报表需按现行汇率法折算为报告货币, 折算的汇率变动影响数将被列为股东权益的调整, 作为其他综合收益。
因折算产生的股东权益调整数将累积到此国外实体投资的销售或清算时, 此时, 它们将被列为销售利得或损失的调整数。
如果国外主体以功能货币记账, 功能货币又不是报告货币, 则需折算为报告货币, 折算的汇率变动的影响数将被列为股东权益的调整, 作为其他综合收益。
( 1) 记账货币= 功能货币≠报告货币功能货币折算( 现行汇率法) 报告货币( 2) 记账货币≠功能货币≠报告货币记账货币重新计量( 时态法) 功能货币折算( 现行汇率法)报告货币( 3) 记账货币≠功能货币= 报告货币记账货币重新计量( 时态法) 功能货币( 二) 国际会计准则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公布的以及1994 年重新修订的第21 号国际会计准则《外币汇率变动影响的会计》规定: 在折算时, 首先根据境外公司与母144公司的关系, 确定其是一个“境外经营公司”还是一个“境外实体公司”, 再将境外公司的经济环境分为高度通货膨胀和非高度通货膨胀两大类。
外汇收支情况表审核说明一、基本知识一、基本说明1、外汇收支情况表反映外商投资企业与境外企业、机构、个人进行的经济交易以及与境内企业、机构、个人进行的符合外汇管理规定的外币计价、结算交易。
所有交易均按实际发生金额计录。
“实收境外资本”、“实收境内外汇资本”在本表视同负债记录。
2、外汇收支情况表填制基础为权责发生生制。
二、结构外汇收支情况表与资产负债表结构类似,左边为资产总额合计,右边为负债及经常项目差额合计。
(上述金额均以美元表示,其他货币须统一折算美元填列。
)三、外汇收支情况表分录处理与会计分录基本相同(建议新同事编制此表时先编制外汇分录)如:收到股东投资款100万美元,分录处理如下:会计分录处理借:银行存款-资本金账户存款 100万美元贷:实收资本 100万美元外汇收支分录处理借:外币存款-资本金账户存款 100万美元贷:实收境外资本 100万美元四、填制基础为权责发生制(与会计核算一致)如:本期出口销售100万美元款项未收,外汇收支分录处理如下:借:应收外汇账款 100万美元贷:经常项目差额 100万美元收到货款分录借:外币存款-经常项目存款 100万美元贷:应收外汇账款 100万美元五、外汇收支情况表与资产负债表不同的地方1、非外汇形式资产-固定资产(重点注意)会计处理是不论股东投入还是购买的固定资产均计入反映在固定资产科目,而外汇收支情况表只是将股东投入的固定资产计入非外汇形式资产-固定资产,进口固定资产的购买则计入经常项目差额,如本期购入设备100万元,分录处理如下:会计分录借:固定资产 100万美元贷:应付账款 100万美元外汇分录借:经常项目差额 100万美元贷:应付外汇账款 100万美元2、结购汇差额(资产负债表科目没有)六、外汇收支情况表主要项目审核说明1、外币货币资金为审计日时点数,等同资产负债表的货币资金(不含人民币账户余额),按外币账户不同性质分别以现金、资本金账户存款、经常项目存款、外债账户存款、其他账户存款填列,注意将非美元账户余额折算为美元。
外币财务报表折算差额计⼊什么科⽬?
当企业的⼦公司、合营企业、联营企业和分⽀机构的记账本位币不同于企业的记账本位币时,在将企业的境外经营通过合并报表、权益法核算等纳⼊到企业的财务报表中时,需要将企业境外经营的财务报表折算为以企业记账本位币反映。
由于资产负债表不同项⽬采⽤的折算汇率不同,在折算过程中会产⽣差额,在合并资产负债中所有者权益项⽬下单独作为“外币报表折算差额”项⽬列⽰。
⽽每年折算差额的变动则构成其他综合收益,在综合收益表中列⽰。
外币报表折算差是所有者权益科⽬未按会计期间的期末汇率折算产⽣的。
关于外汇收支情况表之汇率折算差额的计算yxtlysz根据规定:汇率折算差额”项目是以非美元币种计价的经济交易按照发生时中国人民银行公布的外汇汇率折算为美元记录,在年末根据中国人民银行12月31日公布的外汇汇率进行调整,调整差额计入本科目,汇兑损益也计入本科目,本项目如为负数,也记录在资产方。
该科目应根据“实收资本”、“财务费用”等科目分析填列。
•现举例对该表中外汇收支情况表之汇率折算差额作如下分析和解释,请同行给予指正。
例:A外商投资企业生产所用原材料主要是从欧元区国家进口,并以欧元结算,月末折算汇算差额。
年初外币账户余额如下:预付账款(德国公司-欧元户)人民币1100000元,欧元100000;银行存款(欧元户)人民币11000元,欧元10000;8月20日收到上年预付德国公司材料欧元100000并已验收入库;8月25日购欧元150000支付德国公司,购汇支付人民币1480000元。
除此外,本年未发生外币业务。
试编制有关外汇收支业务的会计分录。
(8月20日基准汇率:欧元兑人民币971.38,美元兑人民币683.18;8月25日基准汇率:欧元兑人民币975.53,美元兑人民币683.11;8月31日基准汇率:欧元兑人民币970.48,美元兑人民币683.07;12月31日基准汇率:欧元兑人民币965.90,美元兑人民币683.46)1、收到德国公司材料并验收入库:2、购汇预付德国公司货款3、8月末,折算汇率差额:预付账款(欧元户)余额人民币1,608,620.00元,外币欧元150000。
假设不考虑外币存款影响,则当月汇率差额:注:折合美元汇率差额为152900÷6.8307=22384注:折合美元汇率差额为6870÷6.8346=1005根据上述,当年该公司外汇收支项目及美元金额如下:预付外汇账款=-142185+216656-22384-1005=51082结购汇差额=-216656汇率折算差额=22384+1005=23389经常项目差额=-142185试算平衡=(预付外汇账款+结购汇差额+汇率折算差额)-经常项目差额=51082+(-216656)+ 23389-(-142185)=0外汇收支情况表“汇率折算差额”的填列方法(2007-04-12 22:57:00)转载分类:业务类这个问题,老是混淆,在社区搜索了下,发现chenyiwei版主曾将类似问题回复过三次,现将chenyiwei版主第一次的精彩答复摘录于此,以备查用。
外币报表折算差额外币报表折算差额是指企业在编制财务报表时,将外币交易或外币货币性项目换算成本币所产生的差额。
下面将分两篇文章详细介绍外币报表折算差额的相关内容。
第一篇:外币报表折算差额的概念和计算方法外币报表折算差额是指企业在编制财务报表时,由于外币的兑换率变动所引起的差额。
由于企业在国际商务活动中可能面临不同的货币,需要将外币金额折算成本国货币,因此产生了外币报表折算差额。
外币报表折算差额的计算方法主要有两种,分别是实际汇率法和平均汇率法。
实际汇率法是按照具体的交易日期的汇率来进行换算,即以当日实际的兑换率来计算报表折算差额;平均汇率法是按照一段时间内的平均汇率来进行换算,即以一定期间内的平均兑换率来计算报表折算差额。
实际汇率法的优势在于准确性高,能够反映出实际交易时的汇率情况。
但是由于外汇市场的波动较大,实际汇率法计算出的折算差额可能会有较大的波动。
而平均汇率法的优势在于相对稳定,能够减少折算差额的波动,但是无法反映出实际交易时的汇率情况。
为了准确计算外币报表折算差额,企业需要及时掌握兑换率的变动情况,并选择合适的计算方法。
此外,企业还应制定相应的会计政策,明确外币报表折算差额的会计处理方法,确保财务报表的准确性和可比性。
第二篇:外币报表折算差额的会计处理和影响因素外币报表折算差额的会计处理主要涉及两个方面,即外币货币性项目的折算和外币非货币性项目的购置、处置和报废。
对于外币货币性项目的折算,企业应以期末汇率将其折算成本币金额,并将折算差额计入利润表;对于外币非货币性项目的购置、处置和报废,企业应按照购置时的汇率进行计算,并将汇率变动的影响计入其他综合收益。
外币报表折算差额的大小受多种因素的影响。
首先,汇率的波动是主要影响因素之一。
汇率的上升或下降会导致外币金额在本币中的折算差额增加或减少。
其次,外币货币性项目的规模也会影响折算差额的大小。
外币货币性项目金额越大,折算差额就越大。
此外,企业的报表周期长度也会影响折算差额的大小,如果报表周期越长,汇率波动的影响也会更大。
外汇收支情况表全部科目说明(一)资产类科目 1.外汇货币资金。
外汇货币资金分类应该清晰,科目之间不得串户。
资本金账户是指外商投资企业外方注入外汇资本金时所开立的专门账户,资本金账户存款通常不会高于外汇局核定的资本金开户最高限额,除非存在少许存款利息。
资本金账户累计流入资金不得超过外汇局核准账户最高限额的l%,且绝对数额不超过等值3万美元(以入账当天的汇率计算)。
可以根据实收境内外外汇资本、结购汇差额、经常项目差额等科目分析计算填列。
外债账户存款是指外商投资企业外债提款账户的余额。
外商投资企业借用外债不得超过投资总额和注册资本之间的差额(也就是“投注差”),境内外汇借款(包括向境内外资金融机构借款)不是外债统计范围之内,因此不在该科目反映。
可以根据境外借款、结购汇差额和经常项目差额等科目分析计算填报。
资本金账户和外债账户如果期末数比期初数少,即本期存在资金运用的,应该重点审核资金运用是否合规,资金支付及其结汇是否具有真实的交易背景。
经常项目账户存款是指外商投资企业与非居民之间经常发生的业务所收到的外汇资金。
主要包括货物和服务出口、收益和经常转移等。
可以根据银行存款、进出121报关单、贸易信贷系统、经常项目差额等科目分析计算填列。
其他账户存款主要是指与外商投资企业资金进出有关的其他账户,如外商投资企业外币股票交易账户、资产变现账户等。
外国投资者专用外汇账户(投资类、费用类、保证类和收购类)因开户主体通常不是外商投资企业,因此该类账户资金变动情况并不在其他账户进行反映。
2.应收外汇账款。
该科目反映外商投资企业以外币计价结算的货物、服务、无形资产交易而产生的应收款项,包括外汇管理法规允许的外商投资企业与境内机构的外币结算交易。
“预收账款”和”其他应付款”有借方余额的也在该科目反映。
该科目主要是要根据货物、服务和其他应收外汇账款进行分类反映,应收外汇账款过多,应该关注是否存在逃汇行为,特别是国际收支形势逆转时,是否有资本外逃行为。
外币报表折算调整差额新政解析作者:涂必玉来源:《新会计》2016年第10期2014 CAS30最大的亮点在于将原寄身于会计准则解释第3号及2010企业会计准则讲解的“其他综合收益”利润表列报要求,在提升到准则层面的前提下,更进一步要求根据其以后能否重新分类进入当期损益进行分类和明细列报。
本文对此进行解析。
一、“其他综合收益”项目利润表地位及其IAS渊源1.产生。
2006年,财政部正式发布了2006版CAS,实现了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IFRS趋同。
为保持与IASC持续等效趋同,同时也为解决新会计准则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财政部先后发布了《企业会计准则解释第1号》(财会〔2007〕14号)、《企业会计准则解释第2号》(财会〔2008〕11号)、《企业会计准则解释第3号》(财会〔2009〕8号),以及《企业会计准则解释第4号》(财会〔2010〕 15号)等补充规定,以及综合了准则解释内容的2008和2010版会计准则讲解。
其中,在3号解释中,对利润表列报和披露进行了适当调整。
首次全面引入了综合收益的理念,在净利润的基础上增加“其他综合收益”(未实现已确认的利得和损失)和“综合收益总额”(净利润与其他综合收益的合计金额)两大新项目,要求在利润表“每股收益”项下增列。
2009年,财政部下发了《关于执行会计准则的上市公司和非上市企业做好2009年年报工作的通知》(财会〔2009〕 16号),一方面配合3号准则解释的利润表格式修改,对所有者权益变动表格式也进行了调整;另一方面也对利润表“其他综合收益”项目相关附注披露内容和格式作了具体规定。
应该说,基于全部收益观的“其他综合收益”和“综合收益总额”利润表单独披露,以及相应的附注说明,无疑既在一定程度上压缩了企业管理层盈余管理空间,更在提高我国企业会计信息披露质量,帮助及时、准确预测未来现金流量的基础上,增强了会计信息决策有用性。
2.内容。
《企业会计准则解释第3 号》明确,“其他综合收益”项目,反映企业根据企业会计准则规定,未在损益中确认的各项利得和损失扣除所得税影响后的净额。
外币报表折算差额的会计处理作者:张岩来源:《财会学习》2016年第05期摘要:外币折算可以说是会计领域的一个大难点,实际操作过程中也显示外币折算有很多不一样的方法。
目前,企业选择何种方法、何种汇率进行外币折算仍然是一个需要探讨的热点问题。
本文分析了企业进行外币报表折算的目的,以及企业常用的四种进行外币报表折算的方法,分析之后提出了处理外币报表折算差额的两种办法:计入当期损益;作为递延项目。
具体采用哪种方法,还需要对企业进行具体的分析,选择最适合企业、最能反映企业情况的方法。
关键词:外币报表折算差额;折算方法;当期损益;递延项目一、外币报表折算的目的经济全球化是当今世界的主流趋势,在这种形势下,跨国公司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
其中,跨国公司最重要的一项工作就是要合并各个子公司的会计报表,而外币报表折算是会计报表合并的前提,是一项基础性的工作,对外币报表合并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可以说是处理跨国会计业务必须掌握的一项技能。
外币报表折算是对会计报表的一种处理,处理的是以外币为币种的报表,处理的目的是将其转化为以记账本位币或要求币种的报表。
进行外币折算的目的主要有两个:第一个是单纯的转化成特定币种的报表。
会计报表是给有需要的进行阅读的,既包括企业的领导人员、企业的员工、政府、投资者、银行、以及其他的利益相关者。
阅读人群可能来自不同国家,语种不一样,因此阅读会计报表的习惯也就不一样,为了方便需要的人阅读,而将财务报表转化成阅读人需要的币种,这只是一种单纯的币种转换,这种方法并不会产生折算差额。
第二个是合并财务报表需要先折算外币报表。
一般而说,跨国公司的总公司会设立在一个大城市,而在其他城市甚至是二线的成立会设立很多的分公司。
跨国公司在计算其资产负债情况时,需要将各个子公司的报表进行合并,这时就需要先进行财务报表的折算,以满足母公司的计算需要。
这种情况下进行的折算,会打破原先各个子公司已经平衡的资产负债表,因此会产生一个差额,这个差额就是外币报表的折算差额。
外币报表折算差额名词解释
外币报表折算差额是指将公司的外币资产、负债、收入和支出等项目转换成本地货币计量时产生的差额。
在进行国际业务或跨境交易时,公司需要记录和报告以外币计价的交易和账户,在编制本国货币财务报表时,需要将外币金额转换为本国货币金额。
外币报表折算差额主要由两个因素引起:汇率变动和外币货币资金的换算差异。
汇率变动是指报告期内汇率的波动导致的外币金额的变化。
换算差异是指因为使用不同的汇率或换算方法而导致的差额。
在进行外币报表折算时,公司通常会选择一种合适的汇率来进行折算,比如期末汇率、平均汇率或其他可靠的汇率。
汇率的选择将直接影响到折算差额的大小。
外币报表折算差额的处理通常体现在资产负债表和利润表上,通过调整外币项目的金额以反映实际的折算情况。
这样可以确保公司财务报表的准确性和一致性,同时也提供了对外币风险的管理和监控。
汇兑差额,也被称为汇兑损益,是由于汇率的浮动所产生的结果。
在企业发生外币交易、兑换业务和期末账户调整及外币报表换算时,由于采用不同货币,或同一货币不同比价的汇率核算时,会产生按记账本位币折算的差额。
具体来说,汇兑差额可以划分为三类:第一类是兑换外币时产生的;第二类是外币交易记账产生的;第三类是境外经营财务报表的折算差额。
同时,根据产生的业务类型,企业经营期间正常发生的汇兑损益一般可以分为四种:交易损益、兑换外币损益、调整外币账户损益和折算外币报表损益。
例如,在发生以外币计价的交易业务时,因收回或偿付债权、债务而产生的汇兑损益,称为“交易外币汇兑损益”;在发生外币与记账本位币,或一种外币与另一种外币进行兑换时产生的汇兑损益,称为“兑换外币汇兑损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