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历史和同为一家2
- 格式:pdf
- 大小:1.26 MB
- 文档页数:10
第8课百家争鸣1、老子姓李名耳,春秋后期楚国人,道家学派的创始人。
2、老子的思想:(1)万物运行有其自然的发展,人们应顺应自然;(2)世间万物都有其对立面,对立的双方可以相互转化;(3)在政治上主张“无为而治”。
3、老子的学说集中在《老子》(又称《道德经》)中。
4、孔子是春秋后期鲁国人,出身下层贵族。
孔子不仅是大思想家,而且还是大教育家。
反映孔子思想的著作有《论语》。
5、孔子的思想:(1)核心思想是“仁”,即要有爱心和同情心,将“仁”作为处理人与人关系的最高行为准则和道德规范;(2)政治上推崇西周的制度,主张以德治国,反对苛政。
6、孔子创办私学,打破了贵族和王室垄断教育的局面,主张“有教无类”,招收了不同出身的学生。
7、材料研读——P39①“为政以德”,即孔子在政治上反对苛政,主张以德治国,要求统治者爱惜民力,体察民意。
体现了民本思想,有利于减轻压迫,改善民生,有利于社会稳定;②“道之以德、齐之以礼”,即以道德教化天下,有利于好的社会风气的形成,让老百姓知道礼义廉耻,弘扬正气;③这些思想,对于我们今天提倡以德治国、建设和谐社会也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8、墨子是战国时期的思想家,是墨家的创始人,他主张“兼爱”“非攻”,要求人们互爱互利,反对相互攻伐兼并、残害生命。
还主张选贤能治理国家,并批判贵族奢侈生活,提倡节俭。
9、战国时期儒家的代表人物是孟子,他主张实行“仁政”,还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思想,认为取得民心才能得天下,并反对一切非正义的战争。
10、战国时期儒家的另外一个代表人物是荀子,主张实行“礼治”,明确尊卑等级,以维系社会秩序。
11、材料研读——P41富贵收买不了,贫困动摇不了,武力威胁不了。
这样的人就称之为大丈夫。
这段话体现不卑不亢,对待外界的影响要有坚强的意志和不屈不挠的精神。
12、战国时期道家的代表人物是庄子,他发展了老子的思想,强调①治国要顺应自然和民心,②他认为人生应追求精神自由,保持独立的人格。
最新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课后问题参考答案1.河姆渡人与半坡人在生活上有什么不同?(课本第8页)河姆渡人与半坡人的不同之处在于:处于不同的自然地理环境,一个在长江流域,一个在黄河流域;两者的房屋建筑样式不同,河姆渡人是干栏式房屋,半坡居民是半地穴式房屋;种植的主要作物不同,一个是水稻,一个是粟;河姆渡人会挖井,半坡人会使用弓箭;他们制造的陶器艺术风格也不同。
2.从大禹治水的事迹可以看到什么样的精神?(课本第15页)合作创新精神,不屈不挠、坚持不懈的斗争精神,无私奉献精神,敬业精神,高度的社会责任感等等。
3.材料中“天下为家”的“家”,指的是什么?(课本第18页)这里的“家”是指帝王把国家政权据为世代己有,把国家当作一家的私产。
4.西周分封制的作用是什么?(课本第21页)分封制保证了周王朝对地方的控制,稳定了政局,扩大了统治范围。
3.课后练习5.想一想,春秋时期诸侯取代周室操纵了国家政治,使得整个国家处于什么样的状态?(课本第28页)处于诸侯各自为政、相互攻伐、国家分裂割据状态。
6.春秋时期诸侯争霸有何利弊?(课本第29页)春秋时期诸侯争霸,给社会带来了种种灾难。
但在争霸过程中,一些诸侯国被消灭国家出现了走向统一的趋势。
7.按照西周时的规定,周天子可以享用九鼎,诸侯只可用七鼎。
但春秋时,郑庄公却享用九鼎,以后一些诸侯随之仿效。
想一想,这种情况反映出什么问题?(课本第30页)这反映了王室的衰微、诸侯势力的崛起。
西周的分封制、宗法制、礼乐制度瓦解,这里主要反映西周礼乐制度的破坏。
8.总结一下,夏、商、西周三朝灭亡的共同原因?(课本第22页)夏、商、西周的灭亡都是因为出现了暴君,他们的残暴统治激起了人民的反抗。
9.设想一下,当时的人民对连绵不断的战争会有什么样的想法,他们最渴望的是什么?(课本第32页)反对战争,希望结束战争;渴望国家统一,和平、安定地生活。
10.从材料中可以看出商鞅是怎样推行改革的?(课本第33页)不畏强权,敢于同守旧势力斗争;公平无私,严格执法。
七年级历史一二单元的知识点包括:
第一单元:
早期人类的代表——北京人。
他们距今约70万年到20万年,生产工具是打制石器,会使用天然火,社会组织是群居。
山顶洞人。
他们距今约三万年,生产工具是打制石器,掌握了磨光和钻孔技术,会人工取火,社会组织是氏族。
原始农耕生活。
河姆渡居民是代表南方长江流域原始居民的农耕生活,距今约七千年。
第二单元:
早期国家的形成。
包括夏朝的建立、商朝的灭亡和西周的建立等历史事件。
春秋战国时期的争霸战争和兼并战争。
这一时期出现了多个霸主,如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等,他们通过战争和兼并,逐渐形成了几个大国。
秦朝的统一和秦始皇的改革。
秦始皇统一了中国,实行了一系列改革,如推行法家思想、实行土地制度改革、统一货币和度量衡等,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影响。
汉朝的建立和汉武帝的改革。
汉武帝时期进行了多项改革,如实行盐铁官营、推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等,加强了中央集权和思想统一。
以上仅是简要介绍,如需更详细的内容,建议查阅相关历史书籍或请教历史老师。
2024年七年级历史教学工作总结参考样本本学期的教学活动已圆满结束,遵循七年级历史课程的新教学大纲,我已成功履行了教学职责。
以下是我对本学期教育工作的一些主要感悟和体会的总结:1、依据新的课程标准,我致力于推动学生的全面发展,兼顾个性和终身学习的需求。
2、我深入理解学生,及时掌握他们的心理特点、学习态度、动机、兴趣和学习方法,并适时给予指导。
3、积极参与集体备课,对可能出现的教学难题进行预判和解决。
主动听课,学习并采纳新的教学策略和工具以提升自我。
4、我密切关注每个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理解程度,认真批改作业,并提供及时的辅导。
5、我致力于在历史教学中突出过程和方法,拓宽教育的边界,注重培养人文素养和科学精神,充分发挥历史教育的双重功能。
二、主要教学成果:1、我积累了丰富的教学理论和实践方法,为未来的教育工作打下了更坚实的基础。
2、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德育目标,学生在历史学习中情感得以升华,理解了生活中的重要道理。
三、存在的问题:1、个人备课的充分性和针对性有待提高,有时在实际教学中需要对预设课程进行调整。
2、新课程理念的实施不够彻底,传统的教学模式和手段仍占一定比重。
四、未来努力方向:1、我将更加专注于针对性的备课,深入研究学生和教材内容。
2、我将努力强化新课程理念的落实,平衡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
3、我将继续积极听课,深入学习和采纳新的教学理念和方法。
以上是我本学期的教学总结,我将持续反思和改进,以期在未来的教育工作中取得更大的进步。
2024年七年级历史教学工作总结参考样本(二)一、科技影响与教育成效现代科技的演进,孕育了学生对科学的崇尚精神,塑造了实事求是、勇于创新的科学态度,同时激发了他们对科学文化知识的探求热情,以期振兴中华。
也提升了学生的分析归纳能力。
二、教学成就1、重视中学教学理论的研究,备课与教学工作严谨认真,积极参与科组和备课组活动,上好公开课和常规课。
常听其他教师的课,吸取教学经验,弥补自身不足,提升了教学业务水平。
2024年苏人新版七年级历史下册月考试卷481考试试卷考试范围:全部知识点;考试时间:120分钟学校:______ 姓名:______ 班级:______ 考号:______总分栏题号一二三四五总分得分评卷人得分一、选择题(共5题,共10分)1、唐玄宗时被册封为云南王的少数民族首领是()A. 尺带珠丹B. 皮逻阁C. 骨力裴罗D. 松赞干布2、唐三彩是唐朝生产的一种()A. 彩陶制品B. 黄绿蓝三色颜料C. 绿蓝赭三色颜料D. 黄绿赭三色颜料3、判断下列事件,不可能出现在司马迁所写的《史记》中的是()A. 武王伐纣B. 诸侯争霸C. 秦朝一统D. 三国鼎立4、“一朝步入画卷,一日梦回千年”。
穿越时空,来到如图所反映的那个时代,我们不可能做的是()B. 坐牛车,住邸店C. 挂年画,贴“桃符”D. 逛瓦子,听说书人讲《红楼梦》5、如图是历史上某一朝代行政区划图(局部),有关该朝代历史的说法正确的是()A. 设置西域都护管理今新疆地区B. 把台湾置于中央政府管辖之下C. 实行重文轻武的政策稳定政权D. 后期出现下代十国的分烈局面评卷人得分二、填空题(共9题,共18分)6、元朝时许多信仰伊斯兰教的波斯人、阿拉伯人迁入中国,与汉蒙等族融合形成了一个新的民族即_______。
7、请根据下列提示写出相关战役的名称。
(1)纸上谈兵——(2)破釜沉舟——8、判断题(对的填T,错的填F,2分)开元盛世出现在唐太宗统治时期()9、【题文】辽宋夏金时期,阿保机、努尔哈赤、阿骨打等少数民族首领建立了本民族政权。
()10、填表题:古代历史距今久远,但丰富多样的学习途径却让我们穿越时空的距离,去亲近这辉煌灿烂的文明。
根据提示完成填表。
学史途径案例认识考察遗址黄河流域的半坡遗址和长江流域的河姆渡遗址反映了我国原始农耕文化的发展。
我们可以通过多种途径来感知历史。
我们会发现历史并非枯燥研究文物殷墟出土的龟甲、兽骨上刻有文字,叫____。
第5课“和同为一家”一、自学导引1、唐太宗被称为,之所以这样称呼他,是因为他奉行的民族政策。
2、在西域设立军事和行政机构的皇帝是和,分别设置的机构和。
3、人是藏族的祖先。
7世纪前期,吐蕃杰出的赞普统一青藏高原,定都。
4、唐太宗时把嫁给松赞干布。
意义。
8世纪初,唐中宗时又将嫁到吐蕃。
吐蕃赞普上书唐朝皇帝说,吐蕃和唐朝已经“和同为一家”了,意义:。
5、是的祖先。
其首领被唐玄宗封为,后来回纥改名为。
6、居民是族和白族的祖先。
后来南诏统一六诏,唐玄宗封其首领为。
7、靺鞨族生活在我国东北的、流域,后来唐玄宗封其首领为,有“”之称。
二、合作探究1、唐朝哪两个公主先后嫁到吐蕃,各有什么重要意义?针对谈谈你对西藏的认识是什么?2、区分本课所讲的各个民族在地图上的方位是什么?总结唐玄宗册封的少数民族首领及其封号?三、达标检测1、[2011·成都]中国历史上有一位著名的皇帝,他统治期间民族关系和睦,被少数民族首领拥戴为“天可汗”,他是()A.汉武帝B.隋文帝 C. 唐太宗D.唐玄宗2、[2011·天津]松赞干布迎娶文成公主是在()A.汉朝B.隋朝C.唐朝D.清朝3、[2011·连云港]唐《陇西行》写道:“自从贵主和亲后,一半胡风似汉家。
”这里的“胡”是指()A.西夏 B.辽 C.金D.吐蕃4、唐朝时期,汉族与少数民族加强联系的方式有①唐朝册封少数民族首领②唐朝与少数民族政权通婚③中原政权在边疆设立管辖机构④汉族与少数民族进行贸易往来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①②④D.②③④5、阅读下列材料:“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请回答:(1)上述材料出自哪位历史人物?(2)他的这段话是什么意思?体现了什么样的民族政策?(3)此人因此被尊称为什么?。
第一课繁盛一时的隋朝重点:大运河的开通及其作用知识点一南北重归统一1.隋朝的建立:北周末年,外戚杨坚掌握大权。
581年,他夺取北周政权,建立隋朝,定都长安。
杨坚就是隋文帝。
2.隋朝的统一:589年,隋军南下,灭掉南朝最后一个朝代陈,南北重归统一。
3.隋朝社会经济繁荣的原因:(1)国家统一,社会安定。
(2)隋文帝励精图治,改革制度,发展生产,注重吏制,国家出现统一安定的局面,人民负担较轻。
知识点二:大运河的开通1.目的:加强南北交通,巩固隋王朝对全国的统治。
2.开凿时间:605年3.隋朝大运河概况:大运河是在已有天然河道和古运河基础上开通的。
大运河以洛阳为中心,北达涿郡,南至余杭,全长两千多千米,是我国南北交通的大动脉。
4.历史地位:隋朝大运河是古代世界最长的运河。
5.大运河开通的作用:大运河的开通,成为南北交通的大动脉,大大促进了我国南北经济的交流,对我国以后经济发展有重大意义。
6.怎样评价大运河的开通?隋朝大运河是古代世界最雄伟的工程之一。
大运河的开通,大大促进了我国南北经济的交流,,巩固了国家统一的局面,但开凿大运河耗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超出了人民的承受能力,激化了阶级矛盾,造成严重的社会后果。
第二课贞观之治重点:贞观之治、女皇武则天知识点一:隋朝的建立1.隋朝的灭亡(1)原因:隋炀帝统治后期,暴虐无道,终于导致隋朝末年农民大起义。
在起义军的打击下,隋王朝终于瓦解。
(2)灭亡:618年,隋炀帝在江都被部将杀死,隋朝灭亡。
2.唐朝建立:618年,在太原起兵反隋的贵族李渊,进入长安,建立唐朝。
李渊就是唐高祖。
3.唐太宗即位:李世民为李渊的次子,曾被分为秦王。
唐高祖退位以后,传位李世民,年号贞观(627~649年)知识点二:贞观之治1.唐太宗开明的治国思想:唐太宗从农民战争中认识到人民群众力量的伟大,吸取隋亡的教训;政府要轻徭薄赋,发展生产;皇帝要勤于政事,善听正确意见;大臣要廉洁奉公,统治才能巩固。
第5课“和同为一家”1:对新疆的管理:唐朝时,唐太宗和武则天在今新疆地区先后设立了管辖西域的最高行政和军事机构──安西都护府和北庭都护府。
2、唐朝与各民族政权的关系:吐蕃(西藏)的松赞干布与文成公主通婚,吐蕃(西藏)的尺带珠丹(上书“和同为一家”)与唐朝金城公主通婚。
3.4⑴战争征服后设置机构。
唐初,唐太宗打败东突厥,俘获其首领颉利可汗,给予适当安置;后来唐太宗和武则天分别在西突厥地区设立安西,北庭两个都护府,管理西域。
⑵册封首领。
唐玄宗封回纥首领骨力裴罗为怀仁可汗,还封粟末靺鞨首领大祚荣为渤海郡王,封难找首领皮罗阁为云南王。
⑶联姻“和亲”。
文成公主入吐蕃与松赞干布成亲,加强了唐朝与吐蕃的联系,金城公主与尺带珠丹结婚后,唐蕃已经“和同为一家”。
本课考点精练一、选择题:1、唐朝初年,下列名称中还未出现的是()A、吐蕃B、回鹘C、突厥D、靺鞨2、回纥是今天哪个少数民族的祖先()A、藏族B、满族C、维吾尔族D、彝族3、下列事件发生在8世纪初的是()A、科举制的创立B、唐朝的建立C、隋朝大运河的开凿D、金城公主入吐蕃4、封回纥首领为怀仁可汗的唐朝皇帝是()A、唐太宗B、唐玄宗C、唐高祖D、武则天5、西藏是我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那里藏族的祖先在唐朝时被称为()A、回纥B、六诏C、靺鞨D、吐蕃6、下列民族的首领中,经唐玄宗册封过的有()①回纥②突厥③靺鞨④南诏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②③④D、①②③④7、下列遗址遗迹中最能体现国内民族团结友好的是()A、秦兵马俑B、大昭寺会盟碑C、唐招提寺鉴真坐像D、敦煌莫高窟8、唐太宗被北方各族尊称为“天可汗”的真正原因是()A、唐太宗具备“天可汗”的素质B、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C、唐朝国力的强大D、唐朝是世界的中心二:连线a、回纥 1、满族的祖先b、吐蕃 2、彝族和白族的祖先c、六诏 3、藏族的祖先d、靺鞨 4、维吾尔族的祖先三、填表(完成唐与吐蕃友好交往表)四、材料分析题:阅读下列材料:“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如一。
七年级历史易错易混知识点历史知识点繁杂,常常出现同类知识点易混、易错的问题,这对于七年级的学生来说尤其如此。
以下是七年级历史易错易混知识点的总结,帮助大家更好地掌握这些知识点。
一、夏商周三代的历史顺序夏商周是中国历史上的三大古代朝代,而它们的历史顺序是夏商周。
容易混淆的是商周夏的顺序,实际上按历史先后顺序应该为夏商周。
夏代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有文字记载的朝代,生于炎黄二帝之后,同属太古时期。
商代是夏代的后继,其下分为商朝和西周,商朝依次为商汤、太甲、仲康、纣王等。
周代又分为西周和东周,西周以周武王建立的周朝为代表。
因此要记好这些历史朝代的顺序。
二、中外历史人物易混历史人物数量众多,有些人物容易被混淆或者记错。
下面列出几个中外历史人物交错的例子,以供参考。
1. 貂禅与达芬奇。
貂禅并不是名画家达芬奇的名字,而是中国南北朝时期的一位佛教禅师。
在越南称为Đạo Sinh,俗名貂因。
而达芬奇则是一位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杰出画家、雕塑家和科学家,是历史上的众多文化名人之一。
2. 孙中山与孙武。
孙中山是中国民主革命的先驱,创立的三民主义思想对中国现代史和世界历史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而孙武则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军事家和军事理论家,著有《孙子兵法》,被誉为世界上最古老的兵书之一。
三、不同政治团体、组织的区别在学习历史时,我们常常遇到各种各样的政治团体和组织。
下面列举几个易混淆的团体和组织,以供参考。
1. 国共两党和民主党派。
国共两党分别是中国国民党和中国共产党,一般认为是现代中国政治的两大主要政党。
而民主党派则是指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框架下的各民主党派。
2. 共产国际和社会主义国际。
共产国际是国际共产主义的组织,成立于1919年。
而社会主义国际是第一个有明确社会主义性质的国际组织,成立于1919年。
四、不同历史事件之间的关系不同的历史事件之间常常存在联系,容易导致混淆和遗漏。
下面列举几个典型的例子,以供参考。
多元一体小作文历史中华民族的形成特征是文化认同神话认同是中华民族形成的前提。
著名德国哲学家谢林认为:“一个民族,只有当它能从自己的神话上判断自身为民族时,才成其为民族。
”创生神话是一个民族共同体的文化之根,只要找到了这条根,就等于找到了自己与文化母体相联系的脐带及其祖先谱系。
因为有了“天命玄鸟,降而生商”的神话,便有了许多民族首领因卵而生的传说。
《晋书》中记载的北汉之主、匈奴人刘渊因卵而生的神话传说便是其中一例。
此类神话传说不但经常发生在魏晋之前的北方民族统治者身上,而且直到宋元之际依然余波未息。
《蒙古黄金史》中写道,成吉思汗诞生时曾有玄鸟飞来,发出“成吉思”的叫声,连续七日而不息,直到它足下的玄石自动裂开,出现了一方龙纹汉字玉印。
这些神话传说长期被史学界斥为“荒诞不经”,甚至是“封建迷信”。
然而现代史学家们终于发现,民族创生神话本身体现了先民的文化认同和集体记忆,其本质上的真实与意义,为史料考证和考古发现不可替代。
这种使民族共同体中不同民族成其为自身的内在精魂,正是其认祖归宗的终极标尺。
《史记》华夷诸族共为“炎黄子孙”的记述,成为中华民族不可分离及其走向融合的依据与前提。
鲜卑自认为是黄帝之后,契丹自认为是炎帝之后,而匈奴则认定其先祖为夏后氏之苗裔。
因此可以说,中华民族的一体主要不是种族血缘的一体,而是文化的一体,所以炎黄五帝被称为“人文始祖”。
正如魏晋南北朝史研究的开拓者陈寅恪先生所说,全部北朝史中凡关于胡汉之问题,实则胡化汉化之问题,而非胡种汉种之问题;凡汉化之人即目为汉人,凡胡化之人即目为胡人,其血统如何,在所不论。
那种试图仅仅通过血缘考证来说明民族属性的努力,并不具有普遍意义,否则便难以达到“多元一体”与“炎黄子孙”这两个命题之间的逻辑统一。
身份认同是中华民族形成的标志。
范先生曾经指出:“汉族无疑是很多民族的化合体。
它的祖先多得很,不仅传说中的黄帝族是它的祖先,而且所有融合进来的任何一个民族的祖先都是它的祖先。
七年级历史知识点百家争鸣在七年级历史课中,有很多知识点需要我们掌握。
在这些知识点中,就包括了许多历史事件和人物。
而这些事件和人物的评价常常存在争议,形成了不同的观点和声音。
今天,我们就来一起探讨一下这些历史事件和人物的争议点,学习不同的观点,扩展我们的历史知识。
一、秦始皇秦始皇是中国的第一个皇帝,他统一了六国,建立了中国的第一个中央集权国家。
但是,相对应的,他也有着许多争议。
首先,他实行了焚书坑儒的政策,烧毁了大量书籍,坑杀了儒生。
这一政策受到了许多人的批评,认为这是一种破坏文明、迫害知识分子的行为。
其次,他强制推行了一系列改革,例如货币标准化、土地整顿等。
这些改革对社会造成了深远的影响,但也引起了许多反感和不满。
因此,秦始皇的形象在历史和现实中一直存在争议。
二、汉武帝汉武帝是汉朝的第七位皇帝,他实行了一系列改革,例如推行科举、设立学校等。
这些改革使得中国古代文化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对中国历史和文化的影响至今仍在。
但是,汉武帝的改革也存在着许多争议。
首先,他对外扩张,扩大了汉朝的领土,但这也导致了战争和牺牲。
其次,他推行了钱币的铸造和推广,导致了物价的不断上涨,使得穷人的生活更加困难。
因此,汉武帝的形象也同时存在着好坏两个方面的争议。
三、达芬奇达芬奇是文艺复兴时期杰出的画家、科学家、发明家和文学家。
他的画作《蒙娜丽莎》、《最后的晚餐》、《圣母子》等被誉为人类文化史上的宝藏,他的科学研究和发明也获得了世人的赞誉。
但是,他的形象也存在着许多争议。
首先,达芬奇在一生中有很多在学术、艺术等领域的争执和纠纷,例如与米开朗基罗的对比争论等。
其次,他的性倾向也曾经受到了批评和谴责。
因此,达芬奇的形象在艺术和历史领域中也存在着多方面的争议。
四、华盛顿华盛顿是美国历史上重要的政治家和军事将领,他是美国独立战争的领袖,也是美国的第一任总统。
他的形象一直被赞誉为忠诚、正直、智慧和勇气的化身。
但是,和其他人一样,他的形象也存在着争议。
七上历史第二单元知识点总结
《七上历史第二单元知识点总结》
本单元主要介绍了中国古代的两大王朝:夏朝和商朝。
夏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有记载的朝代,据史书记载,夏朝建立于公元前约2070年。
夏朝的
建立者是夏禹,他是伏羲的后代。
夏朝是中国最早的国家之一,其成立标志着中国历史正式进入了文明社会的发展阶段。
夏朝是一家农耕社会,社会分工逐渐细化,手工业也开始兴盛。
夏朝的政治组织采用了“封建”制度,国家行政管理有序。
商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王朝,建立于公元前约1600年。
商朝的建立者是盘庚,他是夏禹的后代。
商朝是中国古代最著名的铜器时代,铸造的青铜器在世界古代文明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商朝是一部名副其实的古代文明史,中国古代历史上的文明水平在商朝已经达到了很高的程度。
总的来说,本单元所学的夏朝和商朝是中国古代文明的两大代表,对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通过学习这两个朝代的历史,我们能够更好地了解中国古代文明的发展过程,同时也能够对中国古代文化有更深刻的理解。
七年级历史(上册)·复习资料二、使用磨制石器的时代,称为新石器时代。
三、河姆渡人与半坡人在生活上有什么异同?存在差异的原因?相同点:都从事农业生产;都过着定居的生活;都使用磨制石器,使用陶器。
不同点:(1)所处地理环境不同:半坡居民生活在黄河流域,而河姆渡人生活在长江流域。
(主要原因是自然环境不同)(2)房屋样式不同:半坡居民的房屋是半地穴式圆形房屋,防风保暖,适应了北方寒冷干燥的气候特点;而河姆渡人的房屋是干栏式建筑,具有通风、防潮性能,适应南方炎热潮湿的气候。
(3)种植的农作物不同:半坡居民主要种粟,而河姆渡居民主要种水稻;(4)陶器不同:半坡居民制作彩陶,而河姆渡人制作黑陶。
四、定居的根本原因:原始农业的出现,生产力的发展。
五、原始农业兴起和发展的重要标志:农作物种植、家畜饲养的出现以及聚落磨制石器的发展第三课远古的传说一、四五千年前,中国进入部落联盟时期。
阪泉之战:炎帝部落与黄帝部落之间的战争,炎帝失败,归顺黄帝,结成炎黄联盟;涿鹿之战:炎黄部落与蚩尤部落之间的战争,蚩尤战败。
炎帝和黄帝是黄河流域部落联盟首领,被尊称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
我们称自己为“炎黄子孙”“龙的传人”是因为:中华民族的主干部分是由炎黄部落联合发展而来的。
炎帝(神农氏)发明:教民开垦耕种,制作生产工具,种植五谷和蔬菜;制作陶器,发明纺织,会煮盐;教人们通商交换;制作乐器琴瑟,具有最早的天文和历法知识。
黄帝(轩辕氏)发明:建造宫室,制作衣裳,挖掘水井,制造船只,会炼铜,发明弓箭和指南车;仓颉创造文字,伶伦制作音律,隶首发明算盘,他的妻子嫘祖会缫丝、擅长纺织。
禅让制下产生的最后一位部落联盟首领,启开始王位世袭制取代禅让制。
)夏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王朝西周时,全国土地归周王所有。
二、夏商西周灭亡的共同原因:末代君主昏庸残暴。
启示:①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
②统治者要勤政爱民。
三、王位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由“公天下”到“家天下”,夏启。
初中历史七年级下册知识点总结在初中历史学习阶段,把握好每一个重要的知识点对考试是很有帮助的。
对于历史这门科目,只有总结好每一个相关的知识点,才能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初中历史七年级下册知识点总结以供大家学习参考,欢迎阅读。
初中历史七年级下册知识点总结第一课繁盛一时的隋朝1.大运河的开通:(1)时间与人物:隋炀帝从605年起,开通了一条纵贯南北的大运河。
(2)运河三点:隋朝大运河以洛阳为中心,北达涿郡,南至余杭全长两千多公里,是古代世界最长的运河。
(3)隋朝大运河分为四段:永济渠、通济渠、邗沟、江南河并连接五大河: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
(4)大运河的开通作用:①加强了南北交通②巩固了隋王朝的统治③大大促进我国南北经济的交流。
第二课“贞观之治”1.隋朝灭亡: 618年,隋炀帝在江都被部将杀死,隋朝灭亡。
2.唐朝的建立:618年,李渊在太原起兵反隋进入长安建立唐朝。
3.武则天及其统治:我国历史上唯一女皇帝是武则天,她晚年称帝,改国号为周,她当政期间,继续实行发展农业生产,选拔人才的政策,使唐朝社会进一步发展,国力不断增强,人称她的统治“政启开元,治宏贞观”。
4.贞观之治:唐太宗重视发展生产,减轻农民的赋税劳役;注重任用贤才和虚心纳谏。
他任命富于谋略的房玄龄和善断大事的杜如晦做宰相,人称“房谋杜断”。
重用敢于直言的魏征为著名的谏臣,唐太宗统治时期,政治比较清明,经济发展较快,国力逐步加强。
历史上称当时的统治为“贞观之治”。
第三课“开元盛世”1.唐朝的社会经济:(1)茶树种植:茶叶生产在江南占有重要地位,饮茶之风在全国盛行。
(2)农业生产工具改进:曲辕犁和灌溉工具筒车(3)陶瓷业:越窑青瓷、邢窑白瓷和唐三彩最为有名。
唐三彩是世界工艺的珍品。
(4)商业:唐朝时期,全国的大都市有长安、洛阳、扬州和成都。
2.长安城内分为坊和市,坊是居民住宅区,市为繁华的商业区。
3.长安既是当时各民族交往的中心,又是一座国际性的大都市。
七年级上册历史课本第十课知识学习七年级历史课本知识,是午餐,是让人享受的。
下面小编给大家分享一些七年级上册历史课本知识,大家快来跟小编一起欣赏吧。
七年级上册历史课本知识:第10课思想的活跃与百家争呜一、孔子1、孔子是伟大的思想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他的主要思想是“仁”和“礼”两部分。
2、孔子是伟大的教育家。
他创办私学,鼓励学生要独立思考,敢于坚持正确的意见。
孔子死后,弟子们把他的言论整理成《论语》二、百家争呜1、百家争呜:社会上不同政治思想派别的代表人物,对各种问题提出了不同的见解,涌现出一批做出了开创性贡献的学术大师,形成思想领域中百家争呜的局面。
历史上把这一时期的不同学派称为“诸子百家”。
2、掌握各学派名称(墨家、儒家、道家、法家)及其代表人物。
七年级上册历史课本知识(一)秦始皇建立中央集权的措施一、废分封,立郡县(政治方面)1、在中央,设立丞相、太尉、御史大夫。
2、在地方:建立郡县制。
郡的长官称郡守,县的长官称县令。
二、车同轨,书同文(经济方面)1、统一文字、货币、度量衡2、秦始皇规定以小篆作为标准文字。
3、秦始皇规定以秦国货币圆形方孔钱为标准货币。
三、御匈奴,筑长城(军事方面)1、秦长城:西起临洮,东至辽东,全长一万余里。
(秦长城是在燕、赵、秦三国长城的基础上修筑起来的。
)四、焚书坑儒(思想方面)1、秦始皇采取李斯的建议,焚书坑儒。
七年级上册历史课本知识(二)先进的科学技术一、造纸术的发明与改进1、造纸术发明以前,通常用竹木简和帛做书写材料。
2、西汉前期,人们发明了造纸术。
(我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3、东汉时期,蔡伦改进造纸术。
蔡伦改进的纸被称为“蔡侯纸”。
4、公元3-4世纪,纸的使用在我国就已经相当普遍。
二、“医圣”张仲景和“神医”华佗1、张仲景是东汉时期杰出的医学家。
张仲景著有《伤寒杂病论》,后世尊称他为“医圣”。
2、华佗研制成全身麻醉药剂“麻沸散”,并成功施行了开腹手术,是世界医学史上的创举。